① 介紹春秋時期的韓國。
中國古代戰國七雄之一
【韓國簡史】
周代諸侯國:韓
國姓:姬姓韓氏
爵位:侯爵,前315年稱王
國都: 1. 陽翟 (河南禹州) 2. 新鄭 (河南新鄭)
始封此國者:周威烈王
始祖:韓景侯韓虔 鏃
興亡年代:前403年 至 前230年
滅亡原因:被秦國所滅
史書記載:史記(卷45:韓世家)
韓是戰國七雄之一,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秦、楚、燕與齊合稱戰國七雄。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中國古代史中,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韓國,中原地區晉三分為韓、趙、魏三家。約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商後的西周時期,周朝實行分封制,大封諸侯。周成王時,周公旦攝政,平息了商紂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亂。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於韓,國在燕國之西,即今山西河津縣東北。這就是中原的韓國,也就是後來有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的故國。韓國的先人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受封於韓原(今山西河津縣東北)。春秋末年,韓貞子遷於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
古國名,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開國君主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遷都新鄭。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省鄭州)。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國諸侯國,於前230年滅亡。
韓國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他是韓國貴族,其思想卻為秦國所用。
【韓國名人】
俠累,他官拜相國,與濮陽嚴仲子有惡。嚴仲子雇聶政殺之,於威烈王五年(甲申,公元前397年)被殺。
申不害是初期的著名人物,他官拜相國,是法家中「術」的代表人物。
暴鳶,將軍,前275年救魏於秦,被打敗。 鄭國是晚期的著名人物,他是韓國派去秦國的工程師,他修築了鄭國渠。
韓非是晚期的著名人物,他是韓國晚年貴族,是法家代表人物,兼采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等三家學說之長,集法家思想的大成,後為秦國所用。
【韓國君主列表】
下表按《史記•六國年表》訂:
韓氏領袖
韓獻子韓厥
韓宣子韓起
韓貞子韓須
韓簡子韓不信
韓莊子韓庚
韓康子
韓武子韓啟章 前424年—前409年 在位16年
韓國君主
韓景侯韓虔 前408年—前400年 在位9年
韓烈侯韓取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又稱韓武侯)
韓文侯韓猷 前386年—前377年 在位10年
韓哀侯韓屯蒙 前376年—前374年 在位3年
韓共侯韓若山 前374年—前363年 在位12年(又稱韓懿侯或韓庄侯)
韓厘侯韓武 前362年—前333年 在位30年(韓昭侯)
韓威侯韓康 前332年—前312年 在位21年(前323年稱王,即韓宣王或韓宣惠王)
韓襄王韓倉 前311年—前296年 在位16年(韓襄哀王或韓悼襄王)
韓厘王韓咎 前295年—前273年 在位23年
韓桓惠王韓然 前272年—前239年 在位34年
韓王安韓安 前238年—前230年 在位9年(韓廢王)
② 春秋戰國時期的韓國和現在的韓國有沒有聯系
韓國是三晉之一。他曾經也強大過一段時間,後來就一直是大國的追隨者。命名國家通常有三種方式:一種是根據地名命名的,例如,契丹建立的國家稱為遼國;另一個是以創始君主的頭銜命名的。例如,老曹家族被漢朝封為魏王,因此由曹氏家族建立的國家稱為魏國;第三,創始人是根據古代書籍中的某些文字命名的,如金,元,清。
例如,羯人建立的國家包括韓國的故鄉,但是以趙的名字命名;鮮卑人民統治著北方的土地,並將魏作為國名;當鮮卑慕容部統治東北地區時,以燕命國名;氐、羌兩族占據秦國故地,因此他們以秦命國名。韓國短命的關鍵在於他太弱,並且使用韓國來命名他的國家,無法展現自己的強大。
③ 為什麼歷史上的韓國在春秋時期,一直無法強大起來呢
春秋時期是諸國的爭霸時期,晉,楚兩國在春秋時候算是最強的兩大諸侯國,兩國長期平等對立。戰國開始是以晉國滅亡,韓、趙、魏,三家分晉為開端。可以說是,戰國七雄裡面,晉國獨占其三位,而這三家,同樣出生於晉國的戰國三雄。
魏國是戰國時期第一個稱雄的諸侯,在戰國前期是相當強大的一個諸侯國。趙國在邯鄲之戰後崛起,是戰國後期軍力強大的一個諸侯國。那麼,它強大到什麼地步呢?竟然能夠和秦國相抗衡。而相比之下,韓國就沒有什麼出色的地方了。
所以,雖然韓國商業很強,但是,韓國並沒有強大的經濟能力。所以,雖然韓國的軍事、手工業在幾國中處於領先的地位,有“天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這一說法,韓國的劍鍛造的也異常鋒利,但是,因為自己的政治體制沒有得到深入改革,一直被魏國拿來當做抵禦楚國的緩沖地被魏國耍的團團轉。到了魏國不行以後,趙國又強盛起來,韓國還是在三晉裡面,一直處於最末的地位。
甚至,到了戰國末期,韓國成了秦國和齊國之間戰爭的緩沖地,苟延殘存;前265年,秦國大舉進攻韓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改降於趙,引發了長平之戰。兩場決定霸主局勢之戰都由韓國而起,充分體現了韓國被列強圍欺魚肉的困境。最終,到了秦國強勢崛起以後,最先滅掉的就是韓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
④ 春秋戰國時期,韓國憑什麼能躋身七雄之一呢
傳說周初有諸侯八百,也有一千二百說,四百說,七十一說,但到戰國後期七雄再加上魯衛等其他小國也只剩下了僅僅十幾個。在如此殘酷競爭之下,依然能夠生存下來的都不會是等閑之輩,更不要說是七雄之一了。
韓國的弱小,主要來源於其地緣位置,北接魏國、西鄰秦國、南面楚國,處四戰之地,邊上不是最後統一六國,就是曾經最有希望統一六國的超級強國。戰國早期韓國唯一的發展方向,就是東面的鄭國,卻也曾經在春秋小霸過一段時間,並非弱國。
等韓國好不容易吞鄭了,自身早已被秦魏楚三國死死包圍,失去了發展的空間。一旦國際關系處理不好,就可能落到被三國瓜分的下場,所以只能不斷的在三國之間搖擺不定,通過傍強者的大腿生存,和現在國際上那些夾在兩個超級大國間生存的國家一樣。
本來,韓國在歷史上也是有強大起來的機會。韓昭侯時期,以申不害為相,採用法家「術派」變法,「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時間內使韓國迅速強大起來,終其一生無侵韓者。可是人死政息,申不害死後,變法也隨之結束,韓國從此就再也沒有雄起過,最後成為第一個被滅的七雄。
⑤ 能否簡述一下戰國時期韓國的歷史嗎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這裡面的“韓”就是指韓國,
韓國發展的歷程
韓國:公元前402-230年。
韓國疆土首要包含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韓國被滅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韓國地處華夏,因地勢原因,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圍住,可以說是夾縫中求生,但奈何鄰國強大,處處打壓,所以徹底沒有開展的空間,並且疆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秦國也是專拿軟柿子捏,因此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國諸侯國,於公元前230年消亡。
在楚漢爭霸時期,韓國出現了短暫的復國,後跟隨劉邦入關,攻打項羽,劉邦統一天下之後不能容忍中原還有個韓國,於是將韓王信改封太原,韓王信忿而叛漢歸順了匈奴。至此韓國從中國歷史上消失.
⑥ 能否簡述一下戰國時期韓國的歷史呢
韓是古國名,東周戰國七雄之一,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秦、楚、燕與齊合稱戰國七雄。韓國疆土首要包含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韓國最聞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他是韓國貴族,其思維卻為秦國所用。
歷史沿革
來源
韓國來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算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分割,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合稱為三晉。
強盛
韓國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敵。幸而韓國以其聞名的武器--弩,為各國所害怕。所謂“全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以外,韓國的劍也反常尖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前375年,韓便曾以其厲兵滅了華夏傳統古國鄭國。而韓國國勢最強要數韓昭侯在位之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國成小康之治。
⑦ 戰國時的韓國都城
公元前403年,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
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中原地區晉三分為韓、趙、魏三家。韓國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敵。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
(7)春秋末期韓國是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1、陽翟,即今河南省禹州市。為史記記載中夏啟的都城。據傳夏啟曾經在此會盟諸侯進行鈞台之享。
禹州之地,屬暖溫帶氣候,溫和宜人。其地形有山區、丘陵、平原,且各佔三分之一。更有潁水穿境而過,潁水之大小支流遍布全境,優越的地理環境,豐富的物產,使禹州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尤以此地曾為夏禹之故都,有鈞台古跡之遺存而著聞,故後來又改稱鈞州、禹州。
2、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八大古都之一 、國家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 。鄭州歷史上曾五次為都 ,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 ,擁有不可移動文物近萬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80項。
西周滅殷後,周武王將其弟叔鮮封於管(今鄭州市管城區)建立管國,當時周朝在鄭州地區的封國,除管國外,還有鄶國、東虢國、祭國、密國等。西周滅亡後,平王東遷洛陽,是為東周。
但此時周天子己名存實亡,代之是諸侯興起、互相爭霸兼並的局面,而新鄭則在「『亂世」之際,作為一個重要都邑而興起,並開始成為鄭州地區的政治中心。
春秋初年,鄭國向東遷都於新鄭(今鄭韓故城遺址),國勢強盛,在各諸侯國中地位顯赫。韓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韓國滅鄭國,將國都自陽翟遷至新鄭(今鄭韓故城遺址)。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國,新鄭作為鄭、韓國都長達500多年。
⑧ 春秋時期韓國的介紹
中國古代戰國七雄之一
【韓國簡史】
周代諸侯國:韓
國姓:姬姓韓氏
爵位:侯爵,前315年稱王
國都: 1. 陽翟 (河南禹州) 2. 新鄭 (河南新鄭)
始封此國者:周威烈王
始祖:韓景侯韓虔 鏃
興亡年代:前403年 至 前230年
滅亡原因:被秦國所滅
史書記載:史記(卷45:韓世家)
韓是戰國七雄之一,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秦、楚、燕與齊合稱戰國七雄。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中國古代史中,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韓國,中原地區晉三分為韓、趙、魏三家。約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商後的西周時期,周朝實行分封制,大封諸侯。周成王時,周公旦攝政,平息了商紂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亂。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於韓,國在燕國之西,即今山西河津縣東北。這就是中原的韓國,也就是後來有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的故國。韓國的先人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受封於韓原(今山西河津縣東北)。春秋末年,韓貞子遷於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
古國名,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開國君主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遷都新鄭。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省鄭州)。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國諸侯國,於前230年滅亡。
韓國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他是韓國貴族,其思想卻為秦國所用。
【韓國名人】
俠累,他官拜相國,與濮陽嚴仲子有惡。嚴仲子雇聶政殺之,於威烈王五年(甲申,公元前397年)被殺。
申不害是初期的著名人物,他官拜相國,是法家中「術」的代表人物。
暴鳶,將軍,前275年救魏於秦,被打敗。 鄭國是晚期的著名人物,他是韓國派去秦國的工程師,他修築了鄭國渠。
韓非是晚期的著名人物,他是韓國晚年貴族,是法家代表人物,兼采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等三家學說之長,集法家思想的大成,後為秦國所用。
【韓國君主列表】
下表按《史記•六國年表》訂:
韓氏領袖
韓獻子韓厥
韓宣子韓起
韓貞子韓須
韓簡子韓不信
韓莊子韓庚
韓康子
韓武子韓啟章 前424年—前409年 在位16年
韓國君主
韓景侯韓虔 前408年—前400年 在位9年
韓烈侯韓取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又稱韓武侯)
韓文侯韓猷 前386年—前377年 在位10年
韓哀侯韓屯蒙 前376年—前374年 在位3年
韓共侯韓若山 前374年—前363年 在位12年(又稱韓懿侯或韓庄侯)
韓厘侯韓武 前362年—前333年 在位30年(韓昭侯)
韓威侯韓康 前332年—前312年 在位21年(前323年稱王,即韓宣王或韓宣惠王)
韓襄王韓倉 前311年—前296年 在位16年(韓襄哀王或韓悼襄王)
韓厘王韓咎 前295年—前273年 在位23年
韓桓惠王韓然 前272年—前239年 在位34年
韓王安韓安 前238年—前230年 在位9年(韓廢王)
⑨ 戰國時期最不起眼的韓國,憑什麼還能並列七雄
首先在戰國歷史上,韓國將春秋時期晉楚爭霸的關鍵國家——鄭國給吞並了。而在整個春秋時期,鄭國一直是北方中原的咽喉要道。由此,在獲得了鄭國的土地後,加上韓國本來就十分重要的上黨地區——也即引發了秦國趙國長平之戰的領土。那麼非常明顯的是韓國作為隔斷魏國的四戰之地,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遠遠不是中山國、宋國、越國等同時期諸侯國相媲美的。韓趙魏三家基本掌握了晉國的軍政、經濟大權,晉國國君的影響力基本上名存實亡甚至於到晉幽公那一代,原本的春秋霸主晉國,便只剩下絳與曲沃二地掌握在國君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