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會做韓國蒜香醬油
主料:朝天椒、番茄
輔料:姜、大蒜、鹽巴、糖、米醋
做法:
1.取新鮮的朝天椒,500克番茄,一塊姜,兩頭大蒜。分別放進攪拌機打成糊狀;
2.炒鍋放水一小碗,用中火煮,各種糊下鍋中,熬醬(蒜蓉留一半最後放)邊熬邊加糖
(少許)、鹽巴、米醋小半瓶;
3.切記要不停地用勺攪拌以防粘鍋,由稀轉稠就可以關火了;
4.再把剩下的蒜茸倒進去,涼後裝瓶。
操作注意:
1.不擅吃濃辣口味的朋友可在其中配幾只紅尖椒,另外多加一些番茄及白糖都會起到緩
減辛辣感的作用;
2.加調味料也有一定的順序,要按一放糖,二放鹽巴、醋、醬油的順序放下去。這是因
為,先放鹽巴再加糖,糖的滲透力減少,加糖量要增多。醋太早放了,酸味易消散。
最後才加醬油。如果喜歡也可在最後環節加入一些味精。
B. 韓國烤肉的醬油底料的配製
韓國辣椒醬2大匙、料理米酒1大匙、蔥姜蒜末各1大匙、糖1大匙、芝麻醬1/2大匙、韓國辣椒粉1小匙(少放些,因為辣醬已經挺辣了)、芝麻1大匙、香油1大匙、涼開水2大匙。所有這些調和到一起,拌均勻。這就成了!可以用這醬腌肉,味道很棒的喲!
韓國烤肉醬
材料 :
1。大韓國梨一個(沒有的話用罐頭波籮,JUICE留用),洋蔥一個,大蒜十數粒,姜一塊。
2。麻油兩大匙,麥芽糖一大匙,生抽醬油半杯,料酒三大匙,清水半杯(如用PINEAPPLE JUICE則免用水),芝麻一小匙。
做法 :材料(1)放入BLENDER處理成糊狀。加入(2)里攪拌均勻即成淹肉醬。將要烤的肉類放入烤醬里拌均,放入冰箱24小時。烤時
先將烤爐燒得火熱再放上肉。外面稍焦而裡面細嫩才是最高境界。HINT :先烤一兩片捉摸正確火侯。掌握要領後再烤所有的肉就一定
成功的。
副注 :烤醬冰箱里能包存三天。過久會變酸。
C. 醬油的製作方法
材料:黃豆5斤、麵粉700g、米麴黴2g、鹽1250g、水15斤。
做法:
1、選優質黃豆,倒入缸或池中浸泡2-4小時左右洗凈瀝干,用壓力鍋煮熟。
2、控干水,攤薄晾涼,晾到手抓黃豆手上無水,溫度低於38度。
3、米麴黴和麵粉拌均勻,倒進晾涼的黃豆,翻拌均勻,讓每粒黃豆都裹上麵粉。
4、翻拌均勻的豆料分裝於竹篾簸箕2-3厘米後,蓋上蓋子,放在室內溫暖的地方制曲。
5、經過約24小時後料溫上升,豆粒表面長滿了白色菌絲,用鏟將豆分成幾塊翻過來。
6、經過約24小時,期間約5小時打開蓋子1次,豆粒表面長滿黃綠色的孢子有正常曲香,
無其他異味即為成曲。
7、提前准備一個30斤的玻璃瓶,洗凈晾乾,1250g鹽放15斤水煮開晾涼。把剛制好的曲
倒進瓶子里拌均勻,瓶口蓋紗布防蟲子。
8、將黃豆曲放到陽光下,經過6個月天然日曬夜露醬油成熟。
擴展知識:
醬油是中國傳統的調味品。用豆、麥、麩皮釀造的液體調味品。色澤紅褐色,有獨特醬
香,滋味鮮美,有助於促進食慾。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周朝就有
製做醬的記載了。而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醬油之釀造純粹是偶然地發現。中國古代皇帝
御用的調味品,最早的醬油是由鮮肉腌制而成,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近,因為風味絕
佳漸漸流傳到民間,後來發現大豆製成風味相似且便宜,才廣為流傳食用。而早期隨著佛
教僧侶之傳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中國醬油之製造,早期是一
種家事藝術與秘密,其釀造多由某個師傅把持,其技術往往是由子孫代代相傳或由一派的
師傅傳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釀造法。
D. 韓國大醬的製作方法有哪些
大醬在古代朝鮮 ,做菜主要是用醬來調鹹淡。醬是朝鮮民族飲食的基本調料,又是主要的副食品。醬有清醬、大醬、辣椒醬、汁醬、青苔醬、黃醬等種類。烤肉、烤魚有時要抹上辣醬或大醬,還可以用醬燒制各類菜餚和湯汁,十分美味。中國古文獻《三國志》曾提到朝鮮半島的大醬,而日本則稱大醬為味噌。在《大長今》中,長今也將大醬叫味噌。朝鮮民族一般在農歷十月製作大醬,《大長今》對制醬的過程有詳細的描述:先將大豆煮到呈煙色後,在石臼里舂碾成豆沙狀之後製成醬坯。大醬坯一般製成方塊形或圓形,重三五斤,放 置在陰涼通風處,風干三五天,然後用稻草等將大醬坯系好,懸掛在房樑上,晾曬40天左右,取下來,再一層醬坯、一層稻草擺放在溫度、濕度適宜之處,使其自然發酵。 數月後,將醬坯打開、弄碎,將其浸入淡鹽水中,如果醬坯漂浮在鹽水上,說明鹽水的濃度適宜。再用鹽水浸泡發酵半個月左右之後,取出已發酵的醬坯,再將深褐色的鹽水煮開到一定濃度,便成了醬油。這種醬油兼有甘、咸、微苦等醇厚味道,主要用來調味。而將已發酵好的醬坯根據口味鹹淡製作成糊狀,便成了大醬。 《大長今》中有一段情節講到,宮廷里存儲的大醬變味,宮廷上下異常驚慌,因為按照流傳的說法,大醬變味意味著國家將遭受災難。韓尚宮和長今被派往民間調查大醬變味的原因。聰明好學、善於觀察思索的長今發現,宮廷里大醬變味的原因是有人將醬缸周圍的槐樹砍伐掉的緣故,原來這些樹的花粉可以使大醬更加美味。 根據古代朝鮮人的說法,大醬蘊涵著五德:一是丹心,與其它味道混合時依舊不失其固有香味和獨特滋味。二是恆心,放置很久也不會變味或變質,反而歷久彌新。三是佛心,可以祛除魚肉的腥味。四是善心,可以減弱辛辣等刺激性味道。五是和心,可以與任何食物相搭配。 和中國豆瓣醬的製作略有不同,大型超市的進口食品專架有盒裝的成品,常見的有新松大醬,可以買來直接用,很方便。配料表:大豆,糖稀,鹽,麥麩(可能是廠家批量生產的配料) 找到的大醬製作方法及相關介紹如下: 1、將大豆洗凈煮熟、控干。 2、將其粉碎,做成豆坯。 3、把豆坯晾置於清潔的空中一段時間,接受菌種發酵。 4、把發酵後的豆坯掰碎放置於缸中,並放適量的水、鹽等。 5、發酵一段時間即可。 (註:目前家中自做的醬多是混菌發酵,味道較好,但未必對人體健康有益,尤其是黃麴黴。)
E. 醬油是怎麼做出來的
醬油主要由大豆、小麥、食鹽經過制油、發酵等程序釀制而成的。
醬油的成分比較復雜,除食鹽的成分外,還有多種氨基酸、糖類、有機酸、色素及香料等成分。以鹹味為主,亦有鮮味、香味等。它能增加和改善菜餚的味道,還能增添或改變菜餚的色澤。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數千年前就已經掌握釀制工藝了。醬油一般有老抽和生抽兩種:生抽較咸,用於提鮮;老抽較淡,用於提色。
拓展: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周朝就有製做醬的記載了。而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醬油之釀造純粹是偶然地發現。中國古代皇帝御用的調味品,最早的醬油是由鮮肉腌制而成,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近,因為風味絕佳漸漸流傳到民間。
早期隨著佛教僧侶之傳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中國醬油之製造,早期是一種家事藝術與秘密,其釀造多由某個師傅把持,其技術往往是由子孫代代相傳或由一派的師傅傳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釀造法。
甜醬油是指在以黃豆製成醬坯後,配加紅糖、飴糖、食鹽、香料及酒麴釀成的醬油。醬油味甜咸兼備,咸中偏甜,氣香味鮮,可用於蒸、燉、煮、炒等調味。著名的如雲南通海甜醬油。
F. 如何做醬油
也許有許多人還不太清楚這是什麼調味料,該如何食用。其實這是四川較為廣泛的一種特製調味料。其中最為有名的鍾水餃、甜水麵都需要它來調制而成。復制醬油經過加工後,會比一般醬油香味濃郁,咸甜適口。做法很簡單,喜歡的可以試試。
主料5人份
黃豆醬油400克
紅糖80克
冰糖80克
水50克
輔料
香蔥2根
姜3片
八角1個
三奈2克
香葉2片
花椒2克
桂皮2克
草果1個
小茴香3克
豆蔻3個
陳皮1克
步驟1復制醬油的做法大全
備好食材:黃豆醬油、紅糖、冰糖、清水、香蔥(打結)、薑片、八角、小茴香、香葉、三奈、桂皮、草果、豆蔻、花椒、陳皮
步驟2復制醬油的做法圖解
鍋中倒入清水
步驟3復制醬油的家常做法
倒入黃豆醬油
步驟4復制醬油的簡單做法
倒入紅糖和冰糖
步驟5復制醬油怎麼吃
蔥結、薑片放入鍋中
步驟6復制醬油怎麼做
最後放入所有香料
步驟7復制醬油怎麼炒
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熬煮
步驟8復制醬油怎麼煮
熬到湯汁較為濃稠(不要太濃),是原來湯汁的2/3或1/2關火
步驟9復制醬油怎麼燉
濾出料渣,晾涼後裝入玻璃瓶中密封好,放入冰箱冷藏保存,隨用隨取
成品圖
烹飪技巧
一定要買釀造醬油,不要買加工過的醬油,如生抽、老抽等
如果沒有冰糖,可以用白糖替代
醬油熬好放涼後濃稠度還會提高,所以熬制時不要太濃
G. 怎樣做朝鮮族醬油
大醬湯
·配 料: 〖主料〗:牛肉100g、南瓜1/4個、貝殼4~6個、豆腐半塊
〖輔料〗:辣椒2個、紅辣1個、大蔥1個、洋蔥1/2個、蘑菇適量、食用油少量
〖調料/腌料〗:芝麻油、鹽各1小勺;楜椒少量
·操 作: 一、製作準備
1.肉醬的做法:醬油、白糖各1勺;切好的蔥2小勺;切好的蒜1小勺;芝麻油、鹽各1小勺;楜椒少量
2.湯料的做法:大醬1大勺;辣椒醬1/2小勺;辣椒粉1/2小勺
二、製作步驟:
1.先炒牛肉,等牛肉的顏色變白的時候,放貝殼湯水。
2.湯開始沸騰的時候,放湯料和蘑菇。這時出來的泡沫要去掉。
3.再放貝殼、豆腐、南瓜、洋蔥、大蔥,最後放辣椒。
三、製作要點:
1.先把貝殼泡在鹽水裡後放在暗處3--4小時,使貝殼吐出爛泥,然後再洗干凈。
2.在鍋里倒買倒4杯水和洗干凈的貝殼煮。貝殼打開之後,把貝殼和湯分開。
3.牛肉切得很細,然後放適當的肉醬後攪拌。
4.豆腐切成0.3cm的厚度,3--4cm的大小,南瓜切成0.3cm的厚度後,切成4半。
5.辣椒和大蔥要大片的切,而且辣椒要去掉辣椒籽
H. 醬油是怎麼製成的
醬油的製作方法
醬油用的原料是植物性蛋白質和澱粉質。植物性蛋白質遍取自大豆榨油後的豆餅,或溶劑浸出油脂後的豆粕,也有以花生餅、蠶豆代用,傳統生產中以大豆為主;澱粉質原料普遍採用小麥及麩皮,也有以碎米和玉米代用,傳統生產中以麵粉為主。原料經蒸熟冷卻,接入純粹培養的米麴黴菌種製成醬曲,醬油醬曲移入發酵池,加鹽水發酵,待醬醅成熟後,以浸出法提取醬油。制曲的目的是使米麴黴在曲料上充分生長發育,並大量產生和積蓄所需要的酶,如蛋白酶、肽酶、澱粉酶、谷氨醯胺酶、果膠酶、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等。
在發酵過程中味的形成是利用這些酶的作用。如蛋白酶及肽酶將蛋白質水解為氨基酸,產生鮮味;谷氨醯胺酶把萬分中無味的谷氨醯胺變成具有鮮味的俗谷氨酸;澱粉酶將淀份水解成糖,產生甜味;果膠酶、纖維素酶和半纖維素酶等能將細胞壁完全破裂,使蛋白酶和澱粉酶水解等更徹底。
同時,在制曲及發酵過程中,從空氣中落入的酵母和細菌也進行繁殖並分泌多種酶。也可添加純粹培養的乳酸菌和酵母菌。由乳酸菌產生適量乳酸,由酵母菌發酵生產乙醇,以及由原料成分、麴黴的代謝產物等所生產的醇、酸、醛、酯、酚、縮醛和呋喃酮等多種成分,雖多屬微量,但卻能構成醬油復雜的香氣。此外,由原料蛋白質中的酪氨酸經氧化生成黑色素及淀份經典霉澱粉酶水解為葡萄糖與氨基酸反應生成類黑素,使醬油產生鮮艷有光澤的紅褐色。發酵期間的一系列極其復雜的生物化學變化所產生的鮮味、甜味、酸味、酒香、酯香與鹽水的鹹味相混和,最後形成色香味和風味獨特的醬油。
醬油的原料處理分為3步。
①餅粕加水及潤水:加水量以蒸熟後曲料水分達到47—50%為標准。
②混和:餅粕潤水後,與軋碎小麥及麩皮充分混和均勻。
③蒸煮:用旋轉式蒸鍋加壓(0.2MPa)蒸料,使蛋白質適度變性,澱粉蒸熟糊化,並殺滅附著在原料上的微生物。
制曲分兩步。
①冷卻接種:熟料快速冷卻至45℃,接入米麴黴菌種經純粹擴大培養後的種曲0.3—0.4%,充分拌勻。
②厚層通風制曲:接種後的曲料送入曲室曲池內。先間歇通風,後連續通風。制曲溫度在孢子發芽階段控制在30—32℃,菌絲生長階段控制在最高不超過35℃。這期間要進行翻曲及鏟曲。孢子著生初期,產酶最為旺盛,品溫以控制在30—32℃為宜。
發酵成曲加12—13°Be'熱鹽水拌和入發酵池,品溫42—45℃維持20天左右,醬醅基本成熟。
浸出淋油將前次生產留下的三油加熱至85℃,再送入成熟的醬醅內浸泡,使醬油萬分溶於其中,然後從發酵池假底下部把生醬油(頭油徐徐放出,通過食鹽層補足濃度及鹽分。淋油是把醬油與醬渣通過分離出來。一般採用多次浸泡,分別依序淋出頭油、二油及三油,循環套用才能把醬油成分基本上全部提取出來。後處理 醬油加熱至80—85℃消毒滅,再配製(勾兌)、澄清及質量檢驗,得到符合質量標準的成品。
醬油的製作方法上面已經介紹的很清楚了,它要經過多種程序才能夠完成醬油的製作,通過看它的製作過程,現在可以體會得到我們食用最普通的調味劑的製作是如何的復雜了吧。
家庭製作醬油的方法
需要准備的材料及容器:打豆漿餘下的豆渣、麵粉、鹽、玻璃密封罐。
1、將打豆漿餘下的豆渣淋干備用(盡量干一點,不然下一步的面團會很稀)
2、將豆渣和麵粉按3:1的比例混合
3、將混合材料捏成小團放入平匾(我用盤子代替),放到太陽底下曬,稍干後放到陰涼通風處放一天(我是放兩天)。傳統的方法都是要等到面團發霉才做,這個姐姐改良了不用等發霉,我想是因為雖然沒發霉,但菌絲就是醬油曲已經形成,所以也會成功。
4、將面團放入玻璃密封罐,加入4倍的涼白開水(不要裝滿罐,要留一定空間發酵),加鹽加了75G,約5大匙,嘗了下挺咸,不咸會壞),充分攪拌。
5、將罐密封(我因為不是密封罐,用保鮮膜在罐口覆蓋了一層),放到家裡能曬到太陽的地方存放一年(估計三個月就可以食用,但姐姐的都是存一年,可能時間越久越好吃一點吧)
6、一年後開封,攪拌,充分和空氣接觸。因為沒經過發霉處理沒和空氣接觸,所以此時醬油是白色的。取2兩紅糖放鐵鍋內(鍋一定要沒油)炒一下,糖化了倒入白色醬油(可用紗網淋一下渣。一次可只做一瓶,餘下的下次做)。水稍滾即可。醬油成功,據說比外面買的美味多了 家庭自製醬油:取黃豆2.5公斤、麵粉500克、麥麩250克、食鹽1.8公斤。黃豆放入容器內加清水浸過20厘米,充分攪拌除去雜質,換水浸4-8小時到豆粒膨脹無皺紋,手指能把豆瓣掐斷為度,用清水漂洗幾遍,晾乾。放入籠屜內在110℃恆溫下蒸煮3-4小時,停火燜2小時後留在籠屜內。第二天取出將豆與上述配料混勻裝入盆具,料厚3-4厘米,放到空屋的木架上發酵,先開門窗散透水氣,再封閉在28-30℃的溫度發酵,3-4天後便出現菌絲。這時進行上下翻料,半開窗散去霉氣。到用手抖料有粉狀飛揚時即變成"曲"。把曲裝入缸里,每5千克曲料加入2波美度的鹽水5千克,曝曬,使料發酵,每天用木棍拌幾次,後隔幾天拌1次,2-3個月後用紗布袋榨去殘渣即成。
I. 什麼是韓國式醬油和中國的有什麼不一樣
韓國式醬油和中國的醬油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韓國自認醬油也是韓國發明的。所以說,它們的醬油就叫韓國式醬油。醬油誕生於何時,何人所創?史書上無記載,不可考。《齊民要術》中提到「醬清」、「豆醬油」,有可能是醬油的最初...上帝都是韓國人發明的。還有什麼不是韓國人發明的呀? 宋代始有醬油的文字記載。如林洪《山家清供》:「柳葉韭:韭菜嫩者,用委絲、醬油、滴醋拌食。」但當時的醬油,不過是在製成清醬的基礎上,原始地用〔鄒去掉耳刀換成竹字頭〕,也就是酒籠,一種取酒的工具逼出醬汁。做清醬與做一般豆醬的區別是,要不斷地撈出豆渣,加水加鹽多熬。逼醬汁時,將盛醬的酒籠置缸中,等生實缸底後,將酒籠中的渾醬不斷地挖出來,使之漸漸見底,然後在酒籠上壓一塊磚,使之不浮起來。沉澱一夜後,酒籠中就是純清的醬汁。 用碗緩緩舀出,注進潔凈的缸壇,在太陽下再曬半月,就是醬油。
J. 醬油是如何製成的
醬油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釀造醬油,另一種是混合醬油。和釀造醬油可以分為6種
1.生的醬油。顏色較淺,顏色為紅棕色,味道較咸,可用於油炸和煮湯。它以大豆,小麥和鹽為主要原料製成,並經過預處理,縫,發酵,浸出和加熱制備。它的顏色為紅棕色,鹹味和濃郁的黑豆味,並且由於它的淺色,通常用於調味,是炒菜或冷盤的好伴侶。
2.老醬油是在生醬油的基礎上,壓榨後再曬干2-3個月,經過沉澱和過濾後得到的是老醬油。該產品的質量比生醬油更濃縮,並且適合於著色食物,例如燉肉。重要的是要注意,在烹飪時,要使菜餚看起來「好」,您需要盡早加入醬油,但不要太早加入,因為這會降低醬油的營養價值。
5:使用鹽水浸泡的醬汁搗碎3次,第一次加入鹽水浸泡的醬汁搗碎3天,從醬油中吸出汁液濃稠,呈紅棕色,味香濃,最後每次浸泡2次7天。
6:將三個醬汁吸出混合在一起,在陽光下暴曬10天後,沉澱,然後加入八角茴香,果皮,茴香,丁香煮飯液,然後加入味精,白葡萄酒,紅糖和食用鹽(使醬汁中的鹽濃度達到17%,大約醬油5-8公斤左右),放入鍋中煮沸,過濾即成為五香醬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