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端午節變成韓國的了
我們擁有五千年的文化,我們卻放任不管,等到別人搶走了才憤慨 沒辦發 中國很多東西都被別個先注冊了!韓國是受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的國家,它在歷法上基本是沿用中國的古代歷法的,也就是陰歷。也就是說他們也叫五月初五為「端午」。 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就是在農歷五月初五舉行的一種民間祭祀活動。所以簡單的說,就是在五月初五端午這天的祭祀活動。這和咱們中國的端午節只是時間上相同。 在內容上,韓國的端午祭主要舉行祭祀、演戲、游藝,這和咱們的吃粽子,劃龍舟是完全不同的。另外,我們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韓國的端午祭是為了祭祀「山神」,咱們和他們的活動對象也是不同的。 所以,端午「節」和端午「祭」是兩個不同概念的節日。唯一相同的只是時間罷了。時間也只是一個巧合,如果繼續追究是誰搶誰的「五月初五」也是沒有意義的。
Ⅱ 端午節為什麼成韓國的了
http://news.sohu.com/20051106/n227404125.shtml
中韓端午之爭延伸網上 韓企搶注「端午節.cn」
賽龍舟、祭江、包粽子,在我國已經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民間節日端午節,在去年卻被韓國搶先申報「端午節」為本國文化遺產。不僅如此,就在聯合國即將於今年11月份公布申遺結果的前夕,「端午節.CN」又突然遭到韓國公司的搶注。
「端午之爭」延伸到網上
去年端午節,就在全國各地正在紛紛舉行各種活動,慶祝傳統節日—端午節時,媒體突然曝出韓國率先申請「端午節」為該國文化遺產的消息。最終,韓國稱其申請的只是「江陵端午祭」而非「端午節」,並提出由中韓共同申遺的解決方案。
日前,記者查詢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whois(域名查詢系統)發現,「端午節.cn」已經於2005年10月13日被注冊,注冊者信息顯示為「Yun Hee CoInc R.O.K.」,韓國企業,注冊時間為一年。
韓國公司搶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最終決定是否批准韓國申遺請求的前夕,注冊「端午節.cn」這一中文域名,意味著韓國率先佔據了「端午節」這一傳統文化品牌在互聯網上的陣地。不管聯合國最終公布情況如何,在互聯網上,「端午節.cn」將指向韓國網站而不是中國。
面對韓流的再次侵襲,來自民俗、法律、互聯網界的專家指出對於我國傳統文化必須進行提前、全面的保護,以防遭遇流失危機。
法律界:搶注「端午節.cn」並不違法
記者就對端午節這一類帶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特殊詞彙有關部門為什麼沒有提前進行保護?韓國搶注「端午節.cn」的合法性等問題,咨詢了北京市潮陽律師事務所胡鋼律師,得到的答復是,根據《中國互聯網路域名管理辦法》之規定:為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域名注冊管理機構可以對部分保留字進行必要保護,不過這主要針對涉及到國家利益和公眾權益的域名,如政府機構和地域詞彙。而像「端午節」這種約定俗成的節日名稱,沒有明確的歸屬,雖然帶有一定的公眾權益色彩,但仍然是允許自由使用的范疇,從規定上來說,端午節.cn這個域名是不屬於預留的范疇的。
胡鋼還解釋道,從法律角度看,對於端午節這一類詞彙而言,目前尚沒有法律給予明確保護,不屬於限制注冊的范圍。同時,域名注冊依循的是先注先得的原則,韓國公司注冊「端午節.cn」從法律角度來說,並不違法。
網路界:中文域名事關中華文化
中國萬網副總裁姚勁波從專業角度指出,由於中文域名具有民族化、本土化特性及巨大的發展潛力,對於保護和宣傳類似「端午節」等中華文化品牌具有明顯優勢。現遭韓國公司搶注,對我國保護和發揚中華文化都將造成極大阻礙。
首先,中文作為互聯網上的第二大語言,全球已經有超過數億的網民使用中文上網。而中文域名正以中文為載體,簡單明確,方便華人記憶和使用,相當於網上的「中文門牌號」。
如我國能率先保護端午節的中文域名,以「端午節.cn」建立一個有關端午節的中文官方網站,將實現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比拼音或英文的域名更能凸顯端午節的中華傳統節日特點。以此類推,包括中秋節、春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甚至京劇等國粹,以及具有濃郁傳統文化的中華老字型大小都可以藉助中文域名建立網上文化品牌和宣傳平台,更進一步打造而為中華文化網路體系。然而,現在這些中文域名都分散在不同投資者手中,「端午節.cn」遭韓國搶注,正向國人示警,中華文化在互聯網上陣地缺失嚴重。
民俗界:
警醒作用大於實際損失
北京民協民俗委員會副主任、民俗專家高巍認為,韓國公司搶前注冊「端午節.cn」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但它的警醒作用將大於它造成的損失。它讓我們看到,我們沒有利用好傳統文化,勢必將被別人所利用。
高巍還指出,在保護傳統文化上存在著一些誤區,認為只要將它們申報成地區、國家或聯合國文化遺產就是對這些傳統文化的保護。其實不然,雖然申請遺產保護會得到資金的支持,但如果不走向市場化,做到更貼近人們生活,這樣的傳統文化只是被「養」了起來,解決的也只是「生存問題」,但得不到繼續的發展,最終只能「活」在博物館里。
市場道路才是保護的最重要的形式。只有將端午節等傳統文化進行市場推廣,從節日內涵到相關活動再到產品,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從家庭到社會,從成年人到兒童,使端午節的活動內容和形式成為公眾娛樂的方式,這樣做多了,大家自然會重視起傳統節日。
「現在,人們更看重的是傳統文化或傳統節日的內涵和形式,搶注『端午節.cn』的韓國公司,如不能利用這一資源,對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進行保護或開發,這種行為也無非是一種商業炒作。」高巍說。
Ⅲ 為什麼韓國有端午節
韓國也有端午節,只是現在端午祭祀活動僅存在於江陵,也就是韓國申遺的江陵端午祭。他們申請的是江陵地區獨有的祭祀活動,並不是大家誤解的申請了端午節。而且在韓國的各大網路中對於端午的起源都很清楚的表示來自中國,並附有屈原這段故事
Ⅳ 端午節為什麼是韓國的節日
「端午節」域名遭搶注 我們丟失了什麼?
解放日報報道,「端午節」網上中文門牌號突然流失海外。日前,就在聯合國即將於11月公布申遺結果的前夕,域名注冊機構創聯萬網國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傳出消息,「端午節」突遭韓流侵襲,韓國某公司秘密出擊,搶先將「端午節.CN」這一中文域名收入囊中。
繼「端午節」被國外搶先向聯合國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事件發生之後,「端午節」中文域名又被韓國公司搶注。「端午節」這一中國傳統文化品牌為何屢屢遭搶?嚴格說來,其實這不是別人搶去的,而是我們自己丟失的。全中國的網站多如牛毛,怎麼就沒有一個中國人想起注冊這樣一個域名呢?是因為我們保護傳統文化品牌的意識還不夠。
這其實是對國人的一個警醒。不可否認,正在不斷掀起的對傳統節日的申遺熱會促進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挖掘,但這還遠遠不夠。讓我們從骨子裡尊重和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因為,那是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根。
事實上,外來文化對我們的侵襲無處不在。肯得基餐廳總是暴棚,讓孩子們從小對那個戴眼鏡的「肯德基」大叔記憶深刻。雙語幼兒園更是遍地開花,漢字還不認得幾個,孩子們出口就是「哈羅"。我們在接受到外來文化的同時,更要保護好自己的傳統文化。否則,一味的東施效顰會讓人貽笑大方。洋食品哈根達斯曾在小資一族中被奉為「時尚食品」,經調查卻是垃圾食品,人家歐洲人根本就不吃它。
記得在《神州大舞台》的一個節目中,有藏族一家人在無現代音樂伴奏的情況下,用本民族最本色的舞蹈和歌唱征服了觀眾,台灣著名藝人凌風的一句評價很到位:「在高原上沒有受到強勢文化的侵襲,保持了本民族最本色的東西,很本錯」。同樣,在世界的舞台上,保有中華傳統文化,才不會丟掉中華民族的「成色」。
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如何保護和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值得我們深思。就拿安徽來說,筆者在宣紙的故鄉采訪時,當地人為宣紙在國內的銷路憂心忡忡,因為寫毛筆字的人越來越少。「徽州三雕」流淌著徽文化的神韻,但如今將這些傳統工藝發揚光大的人已乏善可陳。黃梅戲,可以說是安徽民族藝術的瑰寶,在年輕人中的知音卻越來越少,更不用說廬劇等別的劇種了。
而讓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互聯網也是一塊廣袤之地。互聯網專家認為,此事提出了一個如何保衛中華傳統文化在互聯網上國籍的問題。建立起一個中華文化品牌完整而統一的網路保護體系,包括其他傳統節日,甚至京劇等國粹,以及具有濃郁傳統文化的中華老字型大小,都可以藉助中文域名建立網上文化品牌和宣傳平台。
傳統文化與互聯網聯姻,會顯示出獨特的魅力,發揮出巨大的價值。網路的創始人李彥宏,就用了辛棄疾的詞「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相信每個中國人在使用這個搜索引擎時,都會感到親切無比。
「端午節」中文域名遭搶注,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品牌所蘊涵的巨大商機。除了聖誕節、情人節等洋節外,象端午節、重陽節等這樣的傳統節日更值得中國商家們大作文章。一句話:「咱自家的寶貝,可別弄丟了」!(王慧)
香港
中評社香港11月25日電╱源自中國的端午祭「品牌」,被韓國搶去了!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時間2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以韓國的勝利而告終。
據韓國聯合通訊今天報道,韓國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稱,由18名專家組成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審查委員團21日至24日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行審查委員會,並在江陵端午祭等64個申報遺產中選定43個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據悉,「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宣布制度是在認識到無形遺產在人類歷史上所佔價值和保存必要性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1年實行的制度。此次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批宣布無形遺產名單。
北京晚報今天報道,「韓國申遺成功對我們的端午文化不會有什麼沖擊,無形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享的財富,我們的文化傳統被別國認同,我個人認為不是一件壞事,」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魁立表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無形遺產申報的要求是每個國家每兩年才能申報一項,中國急需保護的無形遺產很多,所以才導致此次韓國搶先申報。
「江陵端午祭其實與我們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中國民俗學會秘書長、北大教授高丙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韓國的端午祭實際上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這與中國人吃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惟一的相同點是時間框架,都是在中國的端午節期間舉行。」高教授表示,韓國申遺成功實際上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啟示:他們把傳統的文化活動注入了現代的元素,成功地實現了現代轉型,並得到了國際認同,對於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借鑒意義。
圍繞著端午節申遺之爭,從去年開始至今,在中國學術界和民間都產生了極大的反響。
Ⅳ 為什麼韓國人說端午節是他們的
不要過於氣憤了,換個角度想想就不難理解了。例如:韓國人為什麼不說聖誕節是他們的呢。
第一,全世界都知道聖誕節是西方國家的。只要他們沒有蠢到讓全世界都罵他們SB他們估計就不敢幹這種事兒。
第二,端午節是東亞漢文化國家才有的節日,是屬於東方特色的節日,韓國自西周開始便是中國的附屬國,甚至他們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央政府都設立在上海,韓國自李氏朝鮮之前還一直以漢字為國家標准文字,直到近幾十年才廢除漢字使用。由此可知,韓國其實在文化層面上講屬於漢文化的。端午節也的確自古變流傳到韓國。這就好比現在中國也過聖誕節一樣。但是中國沒有不要臉到說聖誕節是中國的節日而已。
第三,韓國經過近代發展成為發達國家,它在國際社會需要國家形象,但縱觀韓國歷史我們發現,它自古是中國附屬國,近代又是美國的附屬國,除了泡菜等幾乎沒有本民族的特色的民族文化,所以極度的文明文化匱乏導致了他們內在的自卑民族性格,也就進而導致了極度的民族虛榮心,所以才會有現在韓國各種笑話。
最後,針對韓國人這種夜郎自大的心態我認為我們沒有必要跟他們過於較真,我們的民族文化就是我們的不是那些小丑說拿走就能拿走的,我們之所以這么緊張那是我們對自己沒有信心的表現,這就是我們現在缺乏的東西。我們要對現在的中國有信心,我們要做的就是復興我們的民族,復興我們的文化,讓全世界都更清楚的認識我們,讓我們的文化也成為世界文化,讓全世界都過端午節,到那時,我相信韓國人也不敢再說端午節是他們的了。
Ⅵ 端午節到底是韓國還是中國的
端午節是中國的。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其中就包括韓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Ⅶ 端午節是韓國的嗎
並沒有。前些年「韓國端午祭」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成功後,「中國端午節被韓國搶走了」這一說法,在國內流傳至今。實際上,端午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在2009年已申遺成功了。所以,端午節並沒有被韓國搶走,還是咱們中華兒女的傳統節日。只不過韓國申遺的端午祭,是「江陵端午祭」。韓國的端午祭被認為起源於薩滿文化,韓國的很多地區都曾有端午祭,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都漸漸消失了,唯獨江陵地區完整地保留了端午祭祀儀式的形式和內容,所以韓國把江陵端午祭申遺。
關於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來源: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Ⅷ 端午節到底是韓國的還是中國的為什麼
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性的民間祭祀活動,雖然也用「端午」這個名稱,但活動的內容與我們國家的端午節習俗和端午節涵義完全不同。所謂彼「端午」非此「端午」也。 韓國的端午祭祀期從為陰歷四月初五持續到到五月初七,所謂「江陵端午祭」是指在韓國江原道江陵市舉辦的以端午祭祀為內容的重要民俗活動,它是這個期間的一次大型的民眾文化活動。「江陵端午祭」是政府組織的,有專門的江陵端午祭組織委員會。這個節期從6月13日到17日,其中包括各種娛樂活動和儀式活動。比如盪鞦韆、摔跤、繪畫、歌舞表演、做傳統打糕等,此外還有來自外國的各種藝術表演。在節日廣場上,一個表演場地連著另一個表演場地,人們盡情享受各種娛樂。而在河對岸,則是火熱的商品集市,賣服裝、用具、食品的攤位,擠滿整條街。 江陵端午祭的文化基礎是韓國的傳統信仰,其中薩滿教(韓國稱巫教)信仰是最突出的特點。現在這個節日的儀式表演主要有三類:祭祀儀式表演、巫堂(薩滿)表演、面具戲劇表演。它們是最鮮明的,也是被廣泛接受的江陵端午節祭祀活動的文化特徵。這個活動從山神祭祀開始,以驅趕魔鬼的活動結束,其中還有各式各樣的儀式活動,如有薩滿表演的山神祭祀。山神祭祀結束時,參與者要在江陵舉著牌匾和作為神靈棲息的樹遊行。五月初七晚上有送神儀式和驅鬼,其中牌匾、紙花都被燒掉,送往神靈居住的地方。人們向神靈鞠躬,向他們祈禱富有和運氣。這些活動是在不斷吸收民間傳說、佛教和儒家因素下積累而成的。江陵端午祭的核心是巫堂祭祀,它主要為巫舞表演,韓國學者認為,這些表演是把民間傳說帶入現實世界的一個渠道。 江陵端午節祭祀是一個充滿地方特色的節日活動,這一點僅從薩滿祭祀儀式同其他地區此類文化現象的比較上,就可見一斑。在江陵端午祭的薩滿(韓國稱巫堂)祭祀儀式中,這里的薩滿與漢城、仁川的很不同。其一,供祀方式不同。這里只有神靈牌位,上寫大關嶺國師城隍之神位、大關嶺國師女城隍之神位。神位上其餘的部分就是鮮花。而漢城、仁川地區沒有神位,都是神靈畫像,鮮花也不擺放在神靈位置上。其二,儀式形式不同。漢城、仁川的儀式是降神形式,每個表演者都有薩滿祭祀對象前來附體於祭祀者的各種表演。這里的薩滿一般不降神,只是表演歌舞。有的甚至就是唱傳統民歌。其三,服裝不一樣。在這里一般的薩滿由於不降神,並不經常換服裝。在漢城、仁川的薩滿,換服裝就等於更換神靈身份一樣,換言之,神靈不同是通過服裝替換來表現的。在江陵基本沒有了這個形式,服裝基本不變。同時這里的薩滿還頭戴白花,表示巫女的身份。其四,主要薩滿的巫術技術不一樣。江陵端午祭的主要薩滿降神時是用嘴咬盆,盆是在一個裝著神具的架子中央。因此整個架子都被她咬起,力量很大。然後幫手們從架子中撤出盆,薩滿仍舊咬著它不放。一個巫女與她對唱,反復詢問各種事情。表演昏迷狀態的薩滿應答著,觀眾不斷往她叼著的盆中送錢,祈禱。這是整個儀式最熱鬧的情景。而漢城、仁川的薩滿有踩鍘刀表演,這里沒有此類表演。其五,觀眾祈求薩滿幫助的形式不一樣。漢城、仁川的觀眾是交錢上香、叩頭;這里是交錢燒紙。薩滿把燃火的紙片上揚,最後變成灰片高高飛揚,以示吉祥。
Ⅸ 韓國的端午節由來
在韓國,端午祭的時間和我國的端午節一樣,都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祭在韓國相當普遍,據韓國學者考證,端午祭的內容在「朝鮮時代」南孝溫的《秋江集》就有表述,因此江陵端午祭的由來被追溯到一千年前。在1967年被確認為「無形文化遺產」之後,江陵端午祭的盛大活動恢復並發展起來。現在的江陵端午祭有數種祭典和假面舞劇,還有農民樂舞比賽、投壺、摔跤、盪鞦韆、長跪比賽、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棋王比賽等文娛節目1000多個。從五月初一到初十,還舉辦全國性的盛大的「亂場」(廟會集市),各地特產商品集中展銷,規模很大。
端午節的起源與稻作農業的起源有關,與水有關,每年農歷5月正是漲水的季節,為了祈求大水不將水稻淹掉,每年的這個時候都要祭神。這樣才慢慢形成這個節日。
稻作農業的起源新石器時代,公元前三世紀,我國的水稻傳向日本。韓國的端午節是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而形成的。
韓國江陵的端午祭,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在韓國的許多典籍中都記載了對「端午」的解釋,這種解釋和中國人的觀念是一樣的。如韓國也稱五月初五日為「重午」、「重五」、「端陽」、「五月節」,韓國特有的詞是稱「端午」為「上日」,意為神的日子。按照傳統風俗,在端午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婦女們用菖蒲湯洗頭發或飲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妝,稱為「菖蒲妝」。士大夫人家的門柱上貼硃砂符藉以避邪,君臣之間要互贈端午扇表示祝賀。
江陵端午祭期間的祭祀儀式主要來自神話傳說,他們所祭祀的神靈是「大關嶺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國師城隍「梵日國師」、大關嶺國師女城隍鄭家女等。
江陵端午祭是現在韓國保存比較完整的傳統節日習俗之一。原來在韓國許多地區都有端午習俗,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漸漸消失了,唯獨江陵地區完整地保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