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韓國人是怎樣學習漢詩文吟誦的
吟誦,是
漢文化圈中的人們對漢語詩文的傳統誦讀方式,也是
中國人學習文化時高效的教育和學習方法,有著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代代相傳,人人皆能,在歷史上起到過極其重要的社會作用,有著重大的文化價值。漢語的詩詞
文賦,大部分是使用吟誦的方式創作的,所以也只有通過吟誦的方式,才能深刻體會其精神內涵和審美韻味。因而吟誦也是漢語詩文的活態。吟誦是我國優秀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是公認的
中國文化獨特魅力之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吟誦漢詩在海外一直盛行不衰,不僅在華人中間,而且在
日本、韓國等很多漢文化圈國家中,也一直流傳,比如日本的吟詩社社員就有百萬人以上,他們經常來中國交流訪問。吟誦規則
一、吟誦的方法分兩大類。有格律者(近體詩詞曲、律賦、駢文、時文等)為一類,依格律而吟誦;無格律者(古體詩、古文等)為一類,多有上中下幾個調,吟誦時每句或做微調,組合使用,以求體現詩情文氣。
二、吟誦者有一些基本調。這些調相互之間有一定的聯系。這些調來自師承家傳,或旁人之調,或自采別調,都經自己的語感改造過。這些調一般為古體詩的幾個調(有上中下之分),近體詩的平起、仄起各數調,讀文則與此接近。特別注意,自己不能隨便編調,如果走音的話後果自負。
三、吟誦者可以用基本調吟誦任何詩詞文賦。只依字句和情緒做微調而已。但是,這不是好的吟誦。真正好的吟誦是吟誦自己喜歡的詩文,因為吟誦是自娛,沒有感覺的詩文是不去主動吟的。這些喜愛的詩文經過反復吟誦,琢磨爛熟,在基本調的基礎上,會又有改進,形成獨特的曲調。
四、吟誦的要求有高低之別。其初級要求為:
1、平長仄短。其中平聲指1、2聲,仄聲是3、4聲。五言詩歌以四行為一組,若為平起詩(即第一行第二個字為平聲),則第1、4行第二個字拖長,第2、3行第四個字拖長。若為仄起詩,則相反。七言詩歌以四行為一組,若為平起詩,則第1、4行2、6字拖長,第2、3行第四個字拖長。若為仄起詩,則相反。
注意:
除入聲字外所有行的尾韻拖長。
2.入聲字在古代有許多,例如月等,必須讀的短而快。
3、依字行腔。中國所有的
傳統音樂都稱依字行腔,而唯有吟誦最嚴。吟誦力求把每個字的涵義表達得最清楚,所以與字音最貼近。因此,吟誦調一般也是比較簡單的結構,易學易記。
4、文讀語音。吟誦是必須文讀的,這樣才能最接近詩文的原貌。南方方言各有文讀語音系統。北方也有,而又以入聲字的處理最為突出。綜合以往的情況,可知當代的新吟誦,也須文讀。主要是入聲字要吟短,尤其是音步所在和重要的入聲字要吟短音。押韻的字要盡量按平水韻發音,不可不使押韻。平仄不可混,如看、嘆等字,要吟平聲。其餘如車讀如駒等,因與吟誦調關系不大,似可不必太嚴。
符合此三條要求的,方為吟誦。掌握此方法的人,可以吟誦任何作品。
五、吟誦的中級要求為:
1、運氣發聲。吟誦當使用腹式呼吸,以丹田氣發聲,因而氣度平和,意蘊深廣,有彬彬君子之風。
2、腔音唱法。吟誦的唱法,在原則上是中國式的腔音,即音高、音強、音長不固定,始終以情而定,隨時在飄動。
3、搖頭擺身。吟誦者不可僵立不動,感情到處,自然有體態。搖擺不是勻速的,而是體現著吟誦者對聲音的高低、強弱、疾徐、
曲直的控制,如聲音大時向後,聲音小時向前。因為是腔音唱法,所以體態的變化多是柔和的,因而以搖為主。
做到這三條,其吟誦方有味道。
六、吟誦的高級要求為:
1、情通古人。吟誦就是反復琢磨作者的原意,體會詩文的涵義。終有一天,豁然貫通,與作者之心越千百年而相通,此篇之吟誦始成。
2、自成曲調。某些特別有感覺的篇目,才會反復吟誦,終至情通古人,而此時此篇的吟誦調,定與基本調有了比較多的差異,而只適用於此篇。
3、修身養性。吟誦者把吟誦作為自娛、學習、健身的手段,成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時吟誦對於身心健康、養氣養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做到這三條,吟誦方至化境,為人生一大樂事也。
吟誦的界定
一、漢語古代詩詞文賦的創作、傳承、學習的語音方式,主要有唱、吟、誦、念四大類。念,就是用口語讀。誦,是藝術化的念,強調清晰准確和語氣情感,但沒有音階。吟,有音階,是像唱歌一樣地誦讀。吟和唱的區別是:唱是音樂為主,語言為輔,目的在於欣賞曲調;吟是語言為主,音樂為輔,目的在於更准確地表達語言內容。
二、吟誦的概念歷來不甚統一,沒有固定的指稱,有吟唱、吟詠、吟哦等多種說法。我們根據文獻考證和采訪調研,得出如下結論:吟誦是吟和誦的合稱。在古代人的概念里,吟,即吟詠;誦,即誦讀。吟詠的對象多是詩詞,誦讀的對象多是文賦。吟詠一般有音階曲調,但是也有個別的沒有音階曲調。誦讀很多沒有音階曲調,但是也有相當部分是有音階曲調的。為此,我們現在按有無音階曲調,來區分吟和誦。
三、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言之不足故有詠歌。文學本來就是通過非口語的形式來表達口語不能「盡」之「意」。詩詞文賦,哪裡有用口語形式寫成的?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而語言本是一種聲音。文字只能反映語音的音質,卻不能說明語音的音長、音強、音高。把文學當作文字來解釋,或當作口語來閱讀,又怎能體會文學的涵義?用什麼聲音形式創作,就當用什麼聲音形式欣賞。古代的詩詞文賦,是用唱、吟、誦三種形式創作的。崑腔之前的唱已基本不存,所以唯有吟誦的形式最能接近原貌,最可體會涵義。古代的詩詞文賦,皆可吟誦。
四、吟誦之誦,不是朗誦之誦。吟誦的誦,遵循傳統的規則。朗誦是從西方傳入的,在中國還不到百年的歷史。百年之前,但識字者皆會吟誦,不會朗誦,與今日之情況恰好相反。
五、吟誦有廣狹之分。廣義吟誦,當指世界上所有語言中的吟誦現象。吟誦不獨漢語所有。次廣義吟誦,當指各民族對於漢語古典詩詞文賦的吟誦。比如日本、朝鮮、
越南以及中國多個少數民族都有
漢詩文吟誦。狹義的吟誦,當指次廣義吟誦中的「私塾調」,即通過私塾、家學等教育系統代代相傳的吟誦,而非直接用
民歌、戲曲等方式來吟誦詩文。狹義吟誦即「中華吟誦」,是中華吟誦學會的主要工作內容。我們也用這個概念申報世界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吟誦的體系
一、吟誦的語音,與當地方言有密切的關系。但是,沒有全部用方言口語語音吟誦的。吟誦使用的是文讀系統的語音。在北方,更接近官話,在南方,更接近當地方言。文讀與方言口語的差異,在北方可在10%—30%左右,在南方更大,最多者甚至可達到80%。
二、吟誦的腔調,舊稱為吟詩調、讀書調等,我們統稱吟誦調,在音樂學上的分類屬於民歌的小調類。此前學界的關注極少。
三、吟誦調與當地的音樂體系相近,與當地的宗教音樂、民歌、琴歌、戲曲、說唱等都可能有互相影響的關系。吟誦調各地都不一樣。一片地區也有相對固定流行的吟詩調,但是細究起來,則代代不同、人人不同、次次不同。
四、吟誦調和吟誦的方法,對於
中國音樂,尤其是聲樂的影響非常大。中國音樂體系的很多特點,都與吟誦有密切的關系。
五、吟誦是自娛的,不是表演藝術。更重要的是,吟誦是學習方法。怎樣去吟誦一篇詩文,實際上就是怎樣理解這篇詩文。學習者往往通過反復吟誦,不斷修正,達到對詩文的記憶和理解。
六、吟誦又是即興的,因為每次吟誦,吟誦者對作品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感情都會有變化,所以吟誦每次也有不同。
七、古代的吟誦,還具有文人的特點。其審美趣味也是文人的。
八、各地的吟誦有各種發聲特點,與漢族其他聲樂有同有異,但總的來說,是漢語式的自然和自由地發聲。它和漢語的特點結合非常緊密,是適合漢語特點並且放大漢語特點的。吟誦講究以氣馭聲,依字行腔,腔音特徵比較明顯。
九、吟誦原則上沒有節拍,不是均分律動的節奏。因為吟誦跟著感情走,感情的變化是沒有節拍的。有節拍的吟誦是特殊情況。吟誦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始終控制著聲音的高低、強弱、疾徐、曲直,變化分明。
十、一般吟誦是拖長腔的,所謂曼聲
長吟。古代的詩詞文賦,本來每個字之間的間隔就是比較長的,並非如今口語的快速讀過。音長超過口語常規,自然會讓人聯想其深意,是為言外之意。詩詞文賦的涵義,就是建立在每個字拖長的語音形式之上的。這就是吟誦的創作方式。所以也用吟誦來欣賞之。
吟誦的價值
一、吟誦是中國漢語
古詩文的活態。在吟誦中,包含了很多語言本身所沒有的意義,這些意義也是附著詩文一起流傳的。古人的心態、情態、意境,只有吟誦的時候最接近,最能體會。現在的古詩文只剩文字,意義已經和古代有很多的不同,現代人無法體會了。不吟誦的古詩文,已經不是古詩文的原貌。
二、吟誦是高效的學習方法,用這種方法,不僅記得牢,而且理解得深。吟誦里,已經包含了句讀、格律、結構、修辭等等一系列的知識,有機地結合,寓教於樂。吟誦尤其對於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非常有效。吟誦還是培養創造力和個性的重要方法。
三、吟誦是詩樂傳統的核心。古代的傳統是詩樂一家,即所謂詩樂傳統。在詩樂傳統中,最重要的就是吟誦傳統。因為不是所有的詩都是唱的,但是所有的詩文在吟誦這里,都是入樂的。因此,在古代,文人即詩人,詩人即
音樂家。人人都會用自己的音樂抒發自己的感情。現代西方文化把音樂變成了職業化的東西,大眾只能欣賞,不能創作。大家都只能唱別人的歌。搶救和恢復吟誦傳統,也可以恢復中國古代的詩樂、吟唱的優秀傳統,讓人人都敢張口唱,人人都敢唱自己的曲調。
四、吟誦是傳承中國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吟誦裡面,包含了中國文化精神的精髓,無處不滲透著中國文化對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吟誦的方法,以及經過吟誦以後的詩文內容,都把中國文化的精神本質表現出來,對學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五、吟誦是培養道德情操的有效方法。吟誦的方法和內容,都包含著中國傳統的文人品格,其正直、高尚、關注生命、投身社會,先天下而憂,後天下而樂的精神,都是今日青少年非常需要學習的。
六、吟誦也是健身手段。日本在這方面頗有發展,因此吟誦在日本也很興盛。
七、吟誦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它是語言、音樂、
詩歌結合最緊密的地方,可以揭示語言-音樂-詩歌的關系,從而證明詩歌的意義究竟與語言的意義有什麼樣的差異,為什麼有差異,以及怎樣確定這個差異。如果對每首詩歌的意義的解釋都改變了,整個文學史、文學理論當然會發生重大的變化。
② 韓國人幾歲開始讀書他們15歲讀高中了嗎他們那邊的知識會不會比我們這邊的簡單
小學一般是韓國年齡7歲高中一般是韓國年齡16歲 上大學一般是韓國年齡19歲 不過男生在大學畢業一般都25歲 因為要當兵
③ 韓國人用的漢字是什麼樣子的讀音和意思都有改變嗎
韓國人現在很少用漢字啦,年輕人在讀書期間雖然都有漢語課,但是文科生也才讀2年,理科生只要讀1年,所以他們大部分都不太認識,但是拼音都認識。
使用的漢字是繁體的,讀音的話,如果你學過韓語,那覺得會很相像,不然你也會聽不懂,意思的話大部分一樣,但是有很多都改變了,比如時計,不是時間的意思,是手錶的意思;新聞不是新聞的意思,是報紙的意思,表達新聞的意思應該是英語的news。
④ 韓國人怎麼用英語讀
korean,讀作可瑞恩,韓國人,朝鮮人。
⑤ 韓國人在韓國是怎麼學英語的是像我們這樣用音標標出來讀的嗎可為什麼讀的那麼奇怪
韓國語言裡面沒有 P F的發音 說個簡單的 我們說豆腐 他們說豆普 他們沒有F的發音所以就這樣 他們沒S的發音 所以他們學英語是麻煩的。中國是因為語言復雜所以基本上都有模仿音,拼音都有那樣多發音。學起來沒有韓國人那樣辛苦
⑥ 怎麼用韓語說「讀書」「讀報紙」「看電視」「上網」音標怎麼拼
「讀書」 책을 읽습니다 caiger yige si ni da
「讀報紙」 신문을 읽습니다 xi mur yige si ni da
「看電視」 텔래비전(TB)을 봅니다 tai lai bi zun lr bao ni da
「上網」 인터넷을 합니다. yin te nai sir ha ni da
電視也可以簡單說成TB就可以
⑦ 韓國人怎麼讀
韓國人
한국 사람
⑧ 我母親是韓國人,我怎麼去韓國上學
韓國每個大學都有自己的制度,有倆種:
1.父母雙方均為外國人(非韓國人),且本人也必須是外國人
2.父母雙方有一方為韓國人,本人是外國人,這里必須有在中國的小學,初中,高中畢業證及成績單公證認證.具體學校看招生簡章.
留學生插班,如果換專業不好插,換專業得從大一開始讀
每個大學的要求不一樣,有的私立大學很容易,就是貴點兒. 國立大學要的材料比較多,比較麻煩
我現在在韓國剛讀完語言院,爸爸是韓國人.本來開始也要留學的方式進大學,現在也很麻煩
⑨ 讀書韓語怎麼打
책을 읽고 있어요 正在讀書
공부하고 있어요 正在學習
⑩ 韓文韓國人怎麼讀
中文:韓國人
韓語:한국인
羅馬音:HAN GUK IN
備註:還可以翻譯為한국사람(HAN GUK SA RAM)
希望會對你有所幫助,有什麼問題的話請及時追問!滿意的話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