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韓國首都原來是哪
首爾
韓國首都首爾(Seoul,舊譯「漢城」)是韓國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也是全國陸、海、空交通樞紐。位於朝鮮半島中部、地處盆地,漢江迂迴穿城而過,距半島西海岸約30公里,距東海岸約185公里,北距平壤約260公里。全市南北最長處為30.3公里,東西最長處為36.78公里,總面積605.5平方公里,人口1027.7萬(2003年)。
(英:Seoul,韓:�1�9�3�5.舊譯「漢城」英:Hansong,韓:�6�3�1�0)
2005年1月,首爾(舊譯「漢城」)市市長李明博在市政府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把漢城市的中文譯名改為「首爾」,「漢城」一詞不再使用 。首爾歷史悠久,古時因位於漢江之北,得名「漢陽」。14世紀末朝鮮王朝定都漢陽後,改名為「漢城」。近代朝鮮半島受日本殖民統治期間,漢城改稱「京城」。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後,更名為朝鮮語固有詞,羅馬字母標記為「SEOUL」,語意為「首都」。
首爾全市被海拔500米左右的山和丘陵所環繞,市區的40%是山地和河流。整座城市北部地勢較高。北漢山、道峰山、鷹峰構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東北部有水落山、龍馬峰,南部有官岳山、三聖山、牛眠山等,東南部和西部是百米左右的丘陵,形成了首爾的外廓。城市的西南部為金浦平原。城中部由北嶽山、仁旺山、鞍山等環繞成內廓,中間形成盆地。
韓國第一大江——漢江自東向西穿城而過,把首爾分為南、北兩部分,流經市區的河流長度約41.5公里,寬度為400—1000米,水深達6—10米。江中由沖積而形成的兩個島嶼——汝矣島(約7平方公里)和蠶島上建有韓國最大的汝矣島廣場和全市最高的建築物、63層的國會議事堂及使館區。
首爾作為首都已有近600年的歷史,相傳公元前18年,百濟始祖溫祚王南下在今城址上修築慰禮城定都,後改稱首爾。公元392年—475年高句麗佔領這一地區,將漢江南北地區稱為北漢山州,把現在首爾附近稱為南平壤。7世紀中葉,新羅統一朝鮮後,將此地編入漢山州。高麗成宗(公元960—997年)將此地升格為楊州牧(高麗12牧之一),1068年又將其升格為三小京(西京、東京、南京)之一的南京,成為城市。1104年建成南京新宮,1308年升格為漢陽府。李氏王朝李成桂1393年在此大興土木,1394年遷都此,稱首爾府。1910年日本強占時,改稱京城府。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後,更名為朝鮮語固有詞,羅馬字母標記為「SEOUL」,語意為「首都」。1949年8月,韓國將首爾定為「首爾特別市」。
首爾的經濟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60年代初,韓國實行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扶植大企業,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實現了經濟起飛。此外,首爾還大力發展旅遊業,首爾與日本、東南亞及歐美各國有航線相連,各國遊客可方便地自由來往首爾與歐美各國之間。在國內,首爾同釜山、仁川等主要城市也有高速公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首爾—仁川線是韓國第一條現代化高速公路。首爾—釜山高速公路途經水原、天安、大田、龜尾、大邱和慶州等工業中心城市,標志著韓國在擴建其交通運輸網路使其現代化的努力邁出了重要的一大步。首爾地下鐵路有5條線,鐵路體系總長度達125.7公里,居世界第7位。地下鐵路擁有最先進的設施,售票和收費系統全部實現自動化。
首爾還是韓國的文化、教育中心,設有首爾大學、高麗大學等大專院校34所。
市內保留著許多名勝古跡,主要景福宮、昌德宮、昌慶宮、德壽宮和秘苑(御花園)等。市區內的濃蔭下,古老的宮殿、廟宇等同直入雲霄的現代建築群交相輝映,顯示了首爾既古老又現代的歷史和時代風貌。
首爾也是遊客購物的理想天地,可以在市中心的新世界、樂天、美都波、東邦廣場等大型百貨商場購買免稅商品,首爾的免稅商品均為統一規定的價格。
2003年12月,韓國國會通過《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決定將行政首都從首爾遷往中部地區。2004年8月,韓國政府最終確定並正式公布了新行政首都的地址,位於韓中部地區的燕歧—公州將成為新的行政首都。韓國政府定於2007年7月在燕歧-公州動工建設新行政首都,在2020年和2030年分別形成擁有30萬和50萬人口的城市。自2012年至2014年,韓國主要國家行政機關將遷往新行政首都。2004年10月,韓國憲法法院裁決,韓國國會2003年12月通過的《新行政首都特別法》違反憲法。韓國政府制訂的將行政首都從首爾遷往中部地區的計劃將因此被迫停止執行。
2005年1月19日,韓國漢城市市長李明博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把漢城市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漢城」一詞不再使用。李明博解釋說,絕大多數國家都將「Seoul」按照與英文標記相似的發音來稱呼,隨著韓中兩國的往來與交流日益頻繁,「漢城」名稱造成的混亂越來越多。
漢城市經過一年多的意見徵求,確定用新的中文名稱「首爾」取代「漢城」。
韓國為何改稱本國首都「漢城」的中文名字?韓國漢城市市長李明博等韓國官方人員的解釋比較牽強。因為即使改換了「漢城」漢語的名稱為「首爾」,也存在著翻譯上及使用習慣上的混亂問題。況且,漢語中的外國地名也不都是以發音為根據翻譯的,如英國的牛津、劍橋等並非完全是音譯,美國的鹽湖城(SsltLakeCity)、阿肯色州的小石城(LittleRock)等完全是意譯。
「漢城」的稱呼則沿用了韓國古代歷史王朝的用法。1394年,李成桂將都城從開京遷移到了漢陽,正式命名為漢城(Hansung)。這一名稱在漢語中至今已經使用了六百多年。二戰結束以後,韓國將漢城稱為韓國語的「首都」(Sieur),英文音譯為Seoul,但是韓國的書面漢字仍然寫作漢城。因此,可以說,韓國這次改換首都的漢語名稱絕非像表面上解釋的那樣簡單,而是包含深刻的原因和其他方面復雜的考慮。
隨著19世紀末民族主義的崛起,韓國國內就出現了不能正確認識本民族文化和客觀評價中國文化對韓國民族文化影響,而擺脫漢語文化影響的思潮。韓國在二戰以後,民族主義思潮進一步發展,曾以法律規定,以韓國的表音字為專用文字。從1970年起,韓國小學、中學教科書中的漢字被取消,完全使用表音文字。
隨著韓國經濟的崛起,這種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進一步發展,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召開之前,韓國政府曾經下令取消所有牌匾上的漢字標記,以強調韓國的民族文化。
只是到了1999年2月,金大中總統才下令部分解除對漢字使用的限制。但對於這種解禁措施,韓國國內也存在著激烈的反對勢力,他們擔心這種措施將導致漢字的泛濫與韓國文字的消亡。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韓國改稱「漢城」的中文名字是本國民族主義在新形勢下的延續和發展的表現。
另外,「漢城」是中國人幾百年前至今一直習慣稱謂的名字。雖然它由韓國古代的先人所起,但現代的韓國人總覺得不是本國的名稱,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的漢朝。對於漢朝,一些韓國人又缺乏正確的歷史觀,認為漢武帝在朝鮮(專題,圖庫)設立的四個郡是對朝鮮半島的侵略。
因此,一些韓國人對這一名稱有不良的心理情結,有意更改譯名。
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韓國官方為這次改名的解釋,僅僅是表面的,這是以國際慣例和便於國際交往來掩蓋更加深層的心理情結,努力擺脫漢字文化對韓國深厚影響的一種嘗試。
對此,我們應該持一種比較平和與理解的態度。朝鮮民族在歷史上深受日本侵略者的奴役之苦,大力弘揚朝鮮本民族的文化,加強自身民族文化的優勢地位,努力擺脫外來文化影響等措施,有可以理解的一面,不應該隨意扣上狹隘的帽子。
但是,另一方面,韓國自身在保持和發揚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對外來文化,特別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也應該採取揚棄的態度,不應該不分好壞一概拒絕。其實,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對朝鮮民族文化的產生、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貢獻作用。
在具體對待這次改名的問題上,韓國有權利更改本國首都的漢語譯名,但是中國以及其他漢語權的國家也有權接受或不接受這個新譯名。接受與不接受,這也是中國與其他漢語國家應有的權利,韓國應當予以尊重。因為對中國等這些國家來說,不僅僅是一個譯法上的問題,而涉及了歷史習慣、經濟費用等多方面的問題。
『貳』 平壤和漢城,究竟哪一座城市才是朝鮮王朝的都城
漢陽府位於漢江的北岸,故而得名漢陽,漢陽在高麗時代曾被作為高麗的南京),遷都後將漢陽改稱為漢城,漢城的名字從此而來。由於漢城是朝鮮的首都,於是也被稱為京城。現在叫首爾,其實也就是從與漢城英文發音相近的兩個漢字讀音直接英譯過來,換湯不換葯,其實還是漢城的意思。韓國現在的首都也在漢城,漢城是韓國首都的乳名。不過韓國人又給漢城取了個學名,叫首爾。今後朝韓統一了,會不會再給它取個「東坡居士」那樣的別號,暫時無法肯定。
『叄』 秦、楚、燕、韓、趙、魏、齊,戰國七雄首都在現在的哪裡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經過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的無數次的爭奪戰,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存實亡。三家分晉後,七個最強的諸侯國的格局正式形成,也就歷史學家口裡的“戰國七雄”:秦國、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
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故稱“山東六國”。咱們知道秦王嬴政滅六國統一天下,後來秦又被劉邦所滅,戰國七雄無一雄存在。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那麼戰國七雄的首都今安在?還有沒有證據證明它們的歷史蹤跡呢?
咱們先從秦國開始來看戰國七雄中秦國都城:這時的秦國多次遷都:為了擺脫舊貴族勢力,前419年從雍(今鳳翔)遷到涇陽(今陝西涇陽西北) ; 2、前338年,為了擴張的需要,“北卻戎狄、東通三晉”,滅魏國,從涇陽遷到櫟陽(今陝西富平東南) ;3、為取得地理優勢,加速一統天下的步伐,於前350年從櫟陽遷到咸陽直至秦朝滅亡。 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位於陝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這里是秦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境內文物景點繁多,竟達4951處。
齊國都城:臨淄 ,春秋時期,齊國的都城在臨淄,即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中部的齊都鎮,地處臨淄區的西面和北面,北至古城村北,西依系水(即泥河),東臨淄河,南至西關村南。齊國是“戰國七雄”里沒有往遠地方遷過都的國家,800多年來他它都一直以淄博市一帶為都城。 自從周武王封姜太公營丘(今淄博),齊國的國都就定在這兒了;前866年,齊胡公曾遷都到薄姑(今臨淄北桓台一帶),7年後齊獻公復都營丘,改名為“臨淄”,一直到齊國滅亡。至今臨淄齊國故城保存完整,地上地下有大量文物。
燕國都城:燕國最早的國王是周武王的弟弟燕召公的長子。公元前七世紀燕國吞並薊國後,建都薊(今北京市)。後來因北方的游牧民族山戎先後南下攻伐鄭、燕、齊等國,為了躲避這件事,游牧民族的侵擾,燕桓侯只好迫遷都臨易(今河北容城)。自燕襄公元年(前657年)始遷回薊城。燕國國祚822年,在諸侯列國中始終屬於弱國。趙國都城:趙國是一個遷都比較頻繁的國家,曾三次遷都。趙國第一個都城為晉陽,就在今天的太原西南,地處太原盆地北端。
公元前425年,趙襄子死後讓他的侄子趙浣繼位,就是趙獻子。因被趙襄子的兒子趙恆子趙嘉驅逐,遷都中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鶴壁市西部山城區一代。趙恆子歸天後,趙獻子回歸,仍以中牟為國都。
『肆』 請問戰國時期韓國古都是什麼
陽翟(yáng dí),中國古代地名。在今河南禹州,為史記記載中夏啟的都城,夏啟曾經在此會盟諸侯進行鈞台之享。陽翟也曾為戰國時期韓國的都城。
《帝王世紀》雲:"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史記註解》:徐廣曰:"夏居河南,初在陽城,後居陽翟。"《括地誌》雲:"陽翟,洛州縣也。《史記-正義》曰:洛州陽翟縣是,韓王信之都。
『伍』 韓國的都城是
戰國時代的韓國,都城在河南新鄭
鄭韓故城——新鄭
新鄭本是春秋時期的鄭國都城,公元前375年韓襄侯滅鄭後遷都於此。因為鄭、韓兩國先後在這里建都,所以被稱為「鄭韓故城」。城址位於雙洎河與黃水河交會的地方,現存城垣殘高15~18米,牆基夯土殘跡范圍40米以上,是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夯築的。城的平面很不規則,東西最長5公里,南北最寬4.5公里 ,又有南北向的隔牆將其分成東西兩半,所以其形制與燕下都武陽相似,但東西城的性質差別更近於臨淄。
『陸』 韓國的都城是:
首都是~首爾
1月19日,韓國首都漢城市市長李明博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漢城市的正式中文名稱已改為「首爾」,不再稱「漢城」。
為何不再稱漢城呢?對漢字文化圈的人來說,使用了600年的稱呼,突然要被抹去,確實是有些納悶和費解的。
首先,韓國首都的位置沒有變更,何況遷都計劃已被否決。其次,用韓文書寫和稱呼的Seoul也照舊,改變的只是要中國和世界華人不再用「漢城」來稱呼它而已。換言之,這是針對華人的一項片面通告。
李明博市長列舉了三大理由,說明韓國首都為何不應再稱「漢城」。
第一,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按Seoul英文標記的發音來稱呼韓國首都,唯獨中國人按古代名稱將之稱為「漢城」。第二,漢城改名已有百年歷史,中國人繼續稱它為漢城,不符國際慣例。第三,韓中交往日益頻繁,Seoul與漢城發音不一,含義也不盡相同,使用就帶來了「很大的混亂」。比如,韓國有兩家大學,一是Seoul大學,另一是漢城大學,中國人都稱它為漢城大學,這就造成交往的混亂。
對「漢」過敏症?
漢城當局在去年1月間成立了「Seoul漢語新標記委員會」,原本計劃半年內選出一個「發音相近,意義良好」的全新中文名字。不料,6月發表初選結果之後,新名稱就石沉大海,直到今年1月才正式宣布以「首爾」取代漢城。
李明博市長說,「首爾」的發音接近韓語Seoul實際發音,意思又是「第一城市」,相信中國人會很快熟悉這一新名稱。
韓國的地名,由韓國人來決定,是天公地道的事,何況又是首都,純粹是韓國人的「家務事」,外國人當然是不容置喙,而且必須給予尊重。但是,熟悉中韓關系,特別是韓國獨特民族性格的人,並不作如此單純的解釋。
首先,漢城市是首都,但市長卻是民選的,市長能否代表中央政府宣布,「漢城中文不能稱漢城」?第二,中國人翻譯外國地名,甚至國名,除了音譯,也可以意譯,比如德國的慕尼黑、美國的舊金山、檀香山、英國的劍橋、牛津等等,既有歷史背景,也有約定俗成因素。無論如何,規定中國人如何用華文來表達,卻有干涉文化內政之嫌。
第三,「漢城」這個名字,並非中國人所起,是朝鮮王朝的開國皇帝李成桂所定。史載,李成桂1394年從開京(現開城)遷都漢陽,從此將它正式命名為「漢城」。
『柒』 戰國時的韓國都城
公元前403年,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
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中原地區晉三分為韓、趙、魏三家。韓國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敵。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
(7)韓國的古都是哪個城市擴展閱讀:
1、陽翟,即今河南省禹州市。為史記記載中夏啟的都城。據傳夏啟曾經在此會盟諸侯進行鈞台之享。
禹州之地,屬暖溫帶氣候,溫和宜人。其地形有山區、丘陵、平原,且各佔三分之一。更有潁水穿境而過,潁水之大小支流遍布全境,優越的地理環境,豐富的物產,使禹州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尤以此地曾為夏禹之故都,有鈞台古跡之遺存而著聞,故後來又改稱鈞州、禹州。
2、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八大古都之一 、國家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 。鄭州歷史上曾五次為都 ,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 ,擁有不可移動文物近萬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80項。
西周滅殷後,周武王將其弟叔鮮封於管(今鄭州市管城區)建立管國,當時周朝在鄭州地區的封國,除管國外,還有鄶國、東虢國、祭國、密國等。西周滅亡後,平王東遷洛陽,是為東周。
但此時周天子己名存實亡,代之是諸侯興起、互相爭霸兼並的局面,而新鄭則在「『亂世」之際,作為一個重要都邑而興起,並開始成為鄭州地區的政治中心。
春秋初年,鄭國向東遷都於新鄭(今鄭韓故城遺址),國勢強盛,在各諸侯國中地位顯赫。韓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韓國滅鄭國,將國都自陽翟遷至新鄭(今鄭韓故城遺址)。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國,新鄭作為鄭、韓國都長達500多年。
『捌』 中國古代韓國的都城是
韓是古國名,東周戰國七雄之一,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玖』 古代韓國是現在哪裡
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史記》記載秦吞並韓國時韓的疆域范圍:「九年,秦虜王安(韓最後一個王),盡入其地,為穎州郡。」以上資料說明,韓的領土范圍大致應是黃河以南,故不包括河北,在穎水之濱,故在河南界內,鄭州、洛陽之間,西北與山西接壤,南不過淮河一線(當時是楚地)。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
中國古代史中,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韓國,中原地區晉三分為韓、趙、魏三家。約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商後的西周時期,周朝實行分封制,大封諸侯。周成王時,周公旦攝政,平息了商紂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亂。
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於韓,國在燕國之西,即今山西河津縣東北。這就是中原的韓國,也就是後來有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的故國。韓國的先人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受封於韓原(今山西河津縣東北)。春秋末年,韓貞子遷於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
『拾』 陝西東部的韓城與韓國有什麼歷史淵源嗎當地有什麼景色呢
說到陝西,永遠第一個念頭想起來的就是陝西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及其秀麗的自然風光。我們今天要說的,是陝西省唯一一座獲得了國家級優秀旅遊城市的縣級市,對於一座縣級市來說,可謂相當難得了,這座城市就是位於陝西東部的韓城。
關於韓城的三個非常值得一去的景點就介紹到這里了,不過我覺得,如果真想了解這座城市,還是親自去這座城市看看可能會更有趣一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