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韓國文字的起源
韓國文字的起源:
朝鮮王國的世宗大王於1443年(世宗25年)12月創建訓民正音(即朝鮮諺文),在全國廣泛發布是1446年(世宗28年),在標記韓語方面有著獨創性和科學性。
字母和音素上有著很強的關聯性。如字母「ㄴ」表示舌頭接觸口腔上壁。字母「ㄷ"和字母」ㄴ「都是舌音,但發音更強,所以在」ㄴ「上面加畫構成字母「ㄷ"。其他字母『ㄱ .ㅋ』, 『ㅁ .ㅂ .ㅍ』, 『ㅅ .ㅈ』, 『ㅇ .ㆆ .ㅎ』 也是根據這樣的語音原理創制。
雖然朝鮮國創建了自己的文字系統,但是在朝鮮國的統治階層兩班中仍然偏好使用漢字。訓民正音的表音字母系統一直到20世紀才開始大量使用。
(1)衰落韓國語怎麼說擴展閱讀
韓語語法結構是主賓謂(SOV)結構,不同於漢語的主謂賓(SVO)(實際上漢語兼具主謂賓、主賓謂以及賓主謂三種結構。如「把」字句可視為主賓謂結構,「被」字句可視為賓主謂結構)。
朝鮮語和日語一樣有著似於阿爾泰語系語言的特徵,阿爾泰語系語言區別於其他語言的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他的粘著性。也就是說,阿爾泰語系語言,是粘著語類型,這種類型的語言是靠粘著在詞干後面的大量、豐富的詞尾的變化來表達語意的,例如:가다 ~~~갑니다 ~~~갑시다 ~~~가십시오 ~~~가요 等。
與之相對的是,英語、俄語等屬於印歐語系,他們是屈折語類型,是靠著詞彙本身的屈折變化來表達語意,例如:picture~~pictures,go~~~went,come~~~coming等;
而漢語則屬於漢藏語系,是孤立語類型,依靠詞序來表達語意的。
例句
你的丈夫會讀或者寫韓國語嗎?
Did your husband read or speak Korean?
남편이 한국어를 읽거나 쓸 줄 아세요?
參考資料:網路—韓語
Ⅱ 形容國家衰敗落後的成語
【成語】: 拯溺扶危
【拼音】: zhěng nì fú wēi
【解釋】: 拯:救。溺:落水者。危:危難。救助落水者,扶持危難中的人或國家。亦作「拯危扶溺」、「拯危濟困」。
【出處】: 《陳書·虞荔傳》:「然夷凶翦亂,拯溺扶危,四海樂推,三靈眷命,揖讓而居南面者,陳氏也。」
【成語】: 亡國之音
【拼音】: wáng guó zhī yīn
【解釋】: 原指國家將亡,人民困苦,因此音樂也多表現為哀思的曲調,後多指頹靡淫盪的歌曲。
【出處】: 《禮記·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史記·樂書》:「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Ⅲ 形容「衰落」的成語有哪些
百業蕭條 蕭條:冷落、凋敝。指各行各業都很冷落、不興旺。形容社會的衰敗。
敗井頹垣 猶言房毀牆坍。形容村舍荒涼。
出處:魯迅《集外集·(題三義塔)詩》:「奔霆飛熛殲人子,敗井頹垣剩餓鳩。」
敗柳殘花 敗:衰敗。殘:凋殘。凋殘的柳樹,殘敗了的花。舊時用以比喻生活放盪或被蹂躪遺棄的女子。
出處:元·白樸《牆頭馬上》三折:「休把似殘花敗柳冤讎結,我與你生男長女填還徹,指望生則同衾,死則共穴。」
不毛之地 不生長草木莊稼的荒地。形容荒涼、貧瘠。
出處:《公羊傳·宣公十二年》:「錫(賜)之不毛之地.」
不牧之地 不能牧養牛馬的地。指荒地。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論功》:「不牧之地,不羈之民。」
殘花敗柳 敗:衰敗。殘:凋殘。凋殘的柳樹,殘敗了的花。舊時用以比喻生活放盪或被蹂躪遺棄的女子。
出處:元·白樸《牆頭馬上》三折:「休把似殘花敗柳冤讎結,我與你生男長女填還徹,指望生則同衾,死則共穴。」
瘡痍滿目 瘡痍:創傷。滿眼創傷。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災禍的景象。
出處:唐·杜甫《北征》詩:「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
寸草不生 寸草:一點兒草。形容土地貧瘠,連一點兒草都不長。亦形容災情嚴重。
出處: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那山陽縣有用毒葯謀死公公犯婦竇娥,他問斬之時,曾發願道:『若是果有冤枉,著你楚州三年不雨,寸草不生。』可有這件事來?」
得失榮枯 指人生的獲得與喪失、興盛與衰敗。
出處:元·沈和《賞花時·瀟湘八景》套曲:「休說功名,皆是浪語,得失榮枯總是虛。」
東零西落 零散稀疏。形容衰敗。
出處:瞿秋白《餓鄉紀程》十:「出車站空場上,遠遠就看見東零西落的房屋,戰爭時燒毀的建築,殘石剩礎,凄然的哀訴資本主義的破產呢。」
洞鑒廢興 洞鑒:明察。深入透徹地了解歷代興盛衰敗情況。
出處:《魏書·李順傳》:「卿往復積歲,洞鑒廢興。若朕此年行師,不克以不?」
斷壁殘垣 殘垣:倒了的短牆。殘存和坍塌了的牆壁。形容殘敗的景象。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八回:「走到也是園濱文述農門首,抬頭一看,只見斷壁頹垣,荒涼滿目,看那光景是被火燒的。」
斷壁頹垣 頹垣:倒了的矮牆。坍塌的牆壁,殘毀的矮牆。形容殘敗的景象。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八回:「走到也是園濱文述農門首,抬頭一看,只見斷壁頹垣,荒涼滿目,看那光景是被火燒的。」
風雨蕭條 蕭條:寂寞。風雨交加,顯出冷落的景象。
出處:唐·崔融《嵩山啟母廟碑》:「訪遺蹤於女峽,風雨蕭條,征往事於姑泉,弦歌響亮。」
紅衰翠減 紅:指花;翠:指綠葉。紅花衰敗,綠葉減少。形容春盡花殘或初秋百花凋謝的景象。
出處:宋·柳永《八聲甘州》:「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花殘月缺 形容衰敗零落的景象。也比喻感情破裂,兩相離異。
出處:唐·溫庭筠《和王秀才傷歌妓》詩:「月缺花殘莫愴然,花須終發月須圓。」
環堵蕭然 環堵:玶著四堵牆;蕭然:蕭條的樣子。形容室中空無所有,極為貧困。
出處:晉·陶潛《五柳先生傳》:「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荒無人煙 人煙:指住戶、居民,因有炊煙的地方就有人居住。形容地方偏僻荒涼,見不到人家。
出處:穆欣《南線巡迴·解放西昌之戰》:「部隊指戰員忍飢受寒,翻越高達四千二百多米荒無人煙的大山。」
雞犬不聞 形容極為荒涼冷僻。
家道中落 家業衰敗,境況沒有從前富裕。
出處:《兒女英雄傳·序》:「晚年諸子不孝肖,家道中落,先時遺物斥賣略盡。」
荊榛滿目 荊榛:帶刺的叢生灌木。放眼望去,都是荊榛。形容遭遇變故後到處都是荒涼的景象。也比喻處境困難,障礙重重。
出處:《舊五代史·盧文進傳》:「文進在平州,率奚族勁騎,鳥擊獸搏,倏來忽往,燕趙諸州,荊榛滿目。」
鞠為茂草 指雜草塞道。形容衰敗荒蕪的景象。鞠,通「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