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戰國七雄實際上是戰國六雄,韓國為什麼不能稱雄呢
很多人認為中國從140多個國家的春秋進入戰國時代的時候,由於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就直接進入了戰國七雄的局面,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在戰國七雄最終成型是在公元前260年左右,在此之前,除七雄外還有一些大國,比如越國、巴國、蜀國、魯國、中山國,還有宋國。小國也夾雜其間,如滕國、衛國、鄭國、鄒國等。
宋國雖然實力不差,但它基本上沒有參與到戰國連橫合縱的戰略格局的變化當中,其影響力相對於韓國來說是比較弱的。韓國無論是在戰國初期還是在戰國中期,都積極參與到與其他大國的戰爭之中去,比如馬陵之戰、伊闕之戰、華陽之戰、五國伐齊之戰、垂沙之戰等,都可以見到韓國的身影。戰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戰役長平之戰,是因為秦趙兩國爭奪韓國的上黨郡而引起的。韓國像一個打不死的小強,雖然國力弱,但是一直參與合縱連橫、縱橫捭闔、想方設法延長自己的壽命。韓國對戰國格局的發展變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宋國卻沒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力。
㈡ 戰國七雄里不起眼的小弟,為何有勁韓之名呢
戰國七雄里的韓國是姬姓韓氏(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30年),其祖先本是晉國公室旁支,因受封於韓原,故為韓氏。韓國立國之初就滅了鄭國,並遷都新鄭,與魏國、趙國結成三晉之盟;之後又有申不害變法,一時間聲威大振,諸侯不敢侵韓,故取得了“勁韓”的稱號。
韓國雖然土地峽小多山地,不利農業生產,但是國內經濟較為發達,因為鄭國在子產的變法下底子殷實。韓國坐擁宜陽鐵山,天下良弓勁弩皆出於韓國,靠著這座鐵山,韓國向六國出售鐵礦亦收益頗豐。韓國靠近黃河,故水利發達,很多水家大士皆出韓國,比如著名的水家名士鄭國就是韓國人。在政治上,韓國與趙國、魏國相處得都較好,至少這兩個國家對韓國還是頗為尊重。
㈢ 七國之亂之韓國詳細介紹
我想,你要找的應該是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吧,因為西漢的七國之亂里沒有韓國,他們是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
戰國七雄之韓國
簡史
韓國
國姓:姬姓韓氏
爵位:侯爵,前315年稱王
國都: 1. 陽翟 (河南禹州) 2. 新鄭 (河南新鄭)
始封此國者:周威烈王
興亡年代:前403年 至 前230年
滅亡原因:被秦國所滅
史書記載:史記(卷45:韓世家)
韓是古國名,東周戰國七雄之一,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秦、楚、燕與齊合稱戰國七雄。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中國古代史中,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韓國,中原地區晉三分為韓、趙、魏三家。約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商後的西周時期,周朝實行分封制,大封諸侯。周成王時,周公旦攝政,平息了商紂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亂。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於唐,號唐叔,國在燕國之西,即今山西河津縣東北。因在晉水,後改成晉,韓國的先人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受封於韓原(今山西河津縣東北)。春秋末年,韓貞子遷於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開國君主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遷都新鄭。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省鄭州)。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國諸侯國,於前230年滅亡。
韓國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他是韓國貴族,其思想卻為秦國所用。
歷史沿革
起源
韓國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合稱為三晉。 強盛
韓國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敵。幸而韓國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以外,韓國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前375年,韓便曾以其厲兵滅了中原傳統古國鄭國。而韓國國勢最強要數韓昭侯在位之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國成小康之治。
衰微
由於地處黃河中游地區,韓國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洛陽),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在七國之中最小,屢遭列強欺凌。早年已經為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於前341年的馬陵之戰是圍魏救韓的結果。秦楚爭霸時,秦又要挾韓魏共同伐楚。戰國末期,韓國成了秦國和齊國之間戰爭的緩沖地,苟延殘存;前265年,秦國大舉進攻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改降於趙,引發了長平之戰。兩場決定霸主局勢之戰都由韓國而起,充分體驗到韓國被列強圍欺魚肉的困境。最終於前230年,韓國軍隊在屢戰屢敗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國七雄之一。
大事記
前403年:周命晉大夫韓虔、魏斯、趙籍為諸侯。
前400年:韓聯同魏趙伐楚,至桑丘。鄭圍韓陽翟。
前394年:韓救魯於齊。
前391年:秦伐韓宜陽,取六邑。
前385年:韓伐鄭,取陽城;伐宋,執宋公。
前380年:齊伐燕,取桑丘。韓聯同魏、趙伐齊,至桑丘。
前378年:韓聯同魏、趙伐齊,至靈丘。
前376年:韓聯同魏、趙三家廢晉靜公,分其地。
前375年:韓滅鄭,徒都新鄭。
前366年:秦敗韓師、魏師於洛陽。
前362年:魏敗韓師、趙師於澮。
前358年:秦敗韓師於西山。
前353年:韓伐東周,取陵觀、廩丘。
前351年:韓昭侯以申不害為相。
前341年:韓被魏伐。齊救韓,馬陵之戰。
前337年:韓申不害卒。
前335年:秦伐韓,拔宜陽。
前333年:合從。
前323年:韓、燕皆稱王。
前318年:楚、趙、魏、韓、燕同伐秦,攻函谷關。秦人出兵逆之,五國之師皆敗走。
前317年:秦敗韓師於修魚,斬首八萬級,虜其將麿、申差於觀澤。
前316年:侵秦,敗北。
前314年:被秦敗於岸門,韓太子倉入質於秦以和。
前312年:秦、韓、魏南襲楚,至鄧。
前308年-307年:秦將甘茂破韓國宜陽,斬首六萬。
前306年:秦以武遂復歸之韓。楚王與齊、韓合從。
前303年:秦復取韓武遂。齊、韓、魏以楚負其從親,合兵伐楚,秦救楚,三國引兵去。
前301年:秦會韓、魏、齊兵伐楚,敗楚。
前296年:齊、韓、魏、趙、宋同擊秦,至鹽氏而還。
前293年:韓、魏伐秦。秦白起擊敗魏師、韓師,斬首二十四萬級,拔五城。
前291年:秦伐韓,拔宛。
前290年:韓入武遂地二百里於秦。
前286年:秦敗韓師於夏山。
前284年:樂毅領燕、秦、魏、韓、趙聯合伐齊。
前275年:秦相國穰侯伐魏。韓暴鳶救魏,穰侯大破之,斬首四萬。
前273年:魏趙聯合伐韓華陽。秦救韓,殺魏趙兵十四萬。秦王欲令韓、魏與秦一起伐楚,未行。
前265年:齊趙聯合伐韓,取注人。
前264年:秦伐韓,拔九城,斬首五萬。
前263年:秦武安君伐韓,取南陽;攻太行道,絕之。
前262年:秦伐韓,拔野王。上黨路絕,韓獻上黨與趙。
前256年:秦伐韓,取陽城、負黍,斬首四萬。
前254年:韓王入朝於秦。
前249年:秦伐韓,取成皋、滎陽,成為秦國的三川郡。
前246年:韓使水工鄭國為間於秦。
前244年:蒙驁伐韓,取十二城。
前241年:楚、趙、魏、韓、衛合從以伐秦,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取壽陵。至函谷,秦師出,五國之師皆敗走。
前233年:韓王向秦納地效璽,請為藩臣,使韓非聘秦。
前231年:韓向秦獻南陽地。
前230年:秦滅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穎川郡。韓亡。
楚漢爭霸時期,韓國曾復國,後被滅。
跟過的大王的世系列表參看網址:http://ke..com/view/3299.htm#sub5268388
㈣ 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七個國家是齊楚秦燕趙魏韓被稱為什麼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
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㈤ 韓國之所以叫韓國,和戰國七雄的韓國有關系嗎
名字一樣而已,但是沒有絲毫的關系,中國古代的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在公元前403年,趙魏韓三國得到承認,正式成為諸侯國,但是卻是在戰國七雄中比較小的國家,後來被秦國所滅。而現在的韓國指的是大韓民國,是對朝鮮半島南部國家的稱呼。
所以我們現在也是這么稱呼朝鮮和韓國,雖然說前者是有一種想要推翻大韓帝國以及之前被殖民的意圖,但是在我看來,朝鮮和韓國不過就是同物不同名的關系,就像是獼猴桃和奇異果一樣,本質是一樣,起源是一樣的,非得要費那個勁兒分個高低。
㈥ 誰能介紹一下,戰國時期的韓國,不是現在的韓國,7國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韓國 是中國戰國七雄之一,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秦、楚、燕與齊合稱戰國七雄。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起源 韓 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合稱為三晉。 強盛 韓國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敵。幸而韓國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以外,韓國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前375年,韓便曾以其厲兵滅了中原傳統古國鄭國。而韓國國勢最強要數韓厘侯在位之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國成小康之治。 衰微 由於地處黃河中游地區,韓國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洛陽),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在七國之中最小,屢遭列強欺凌。早年已經為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於前341年的馬陵之戰是圍魏救韓的結果。秦楚爭霸時,秦又要挾韓魏共同伐楚。末期的韓國成了秦國和山東各國的緩沖地,苟延殘存;前262年,秦國大舉進攻韓國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降於趙國,引發了長平之戰。兩場決定霸主局勢之戰都由韓國而起,充分體現了韓國被列強圍欺的困境。前230年,韓國軍隊屢戰屢敗,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 大事記 前403年:韓聯同趙魏三家滅知。周初命晉大夫韓虔、魏斯、趙籍為諸侯。 前400年:韓聯同魏趙伐楚,至桑丘。鄭圍韓陽翟。 前394年:韓救魯於齊。 前391年:秦伐韓宜陽,取六邑。 前385年:韓伐鄭,取陽城;伐宋,執宋公。 前380年:齊伐燕,取桑丘。韓聯同魏、趙伐齊,至桑丘。 前378年:韓聯同魏、趙伐齊,至靈丘。 前376年:韓聯同魏、趙三家廢晉靜公,分其地。 前375年:韓滅鄭,徒都新鄭。 前366年:秦敗韓師、魏師於洛陽。 前362年:魏敗韓師、趙師於澮。 前358年:秦敗韓師於西山。 前353年:韓伐東周,取陵觀、廩丘。 前351年:韓昭侯以申不害為相。 前341年:韓被魏伐。齊救韓,馬陵之戰。 前337年:韓申不害卒。 前335年:秦伐韓,拔宜陽。 前333年:合從。 前323年:韓、燕皆稱王。 前318年:楚、趙、魏、韓、燕同伐秦,攻函谷關。秦人出兵逆之,五國之師皆敗走。 前317年:秦敗韓師於脩魚,斬首八萬級,虜其將麿、申差於觀澤。 前316年:侵秦,敗北。 前314年:被秦敗於岸門,韓太子倉入質於秦以和。 前312年:秦、韓、魏南襲楚,至鄧。 前308年-307年:秦將甘茂破韓國宜陽,斬首六萬。 前306年:秦以武遂復歸之韓。楚王與齊、韓合從。 前303年:秦復取韓武遂。齊、韓、魏以楚負其從親,合兵伐楚,秦救楚,三國引兵去。 前301年:秦會韓、魏、齊兵伐楚,敗楚。 前296年:齊、韓、魏、趙、宋同擊秦,至鹽氏而還。 前293年:韓、魏伐秦。秦白起擊敗魏師、韓師,斬首二十四萬級,拔五城。 前291年:秦伐韓,拔宛。 前290年:韓入武遂地二百里於秦。 前286年:秦敗韓師於夏山。 前284年:樂毅領燕、秦、魏、韓、趙聯合伐齊。 前275年:秦相國穰侯伐魏。韓暴鳶救魏,穰侯大破之,斬首四萬。 前273年:魏趙聯合伐韓華陽。秦救韓,殺魏趙兵十四萬。秦王欲令韓、魏與秦一起伐楚,未行。 前265年:齊趙聯合伐韓,取注人。 前264年:秦伐韓,拔九城,斬首五萬。 前263年:秦武安君伐韓,取南陽;攻太行道,絕之。 前262年:秦伐韓,拔野王。上黨路絕,韓獻上黨與趙。 前256年:秦伐韓,取陽城、負黍,斬首四萬。 前254年:韓王入朝於秦。 前249年:秦伐韓,取成皋、滎陽,成為秦國的三川郡。 前246年:韓使水工鄭國為間於秦。 前244年:蒙驁伐韓,取十二城。 前241年:楚、趙、魏、韓、衛合從以伐秦,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取壽陵。至函谷,秦師出,五國之師皆敗走。 前233年:韓王向秦納地效璽,請為藩臣,使韓非聘秦。 前231年:韓向秦獻南陽地。 前230年:秦滅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潁川郡。韓亡。
㈦ 韓國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韓國是現在的山東。韓國是周朝末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范圍大致包括今天河南省的許昌市、平頂山市、漯河市、禹州市、登封市、長葛市等地,轄12縣:許縣、陽翟縣、長社縣、鄢陵縣、襄城縣等,初都陽翟,滅鄭國後遷新鄭。
歷史沿革: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承認晉三卿為諸侯,韓國正式立國。是為三家分晉,因而後世又將韓、魏、趙合稱為三晉。
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並遷都新鄭。但由於七國間韓地處諸國包圍之中,發展空間小;國土面積又最小。故屢遭其他六國攻伐。至韓昭侯在位時,任用申不害進行變法。加強中央集權,整頓軍備。使韓國國力大增,十數年間,諸侯無侵者。戰國末期,韓國成了秦國和齊國之間戰爭的緩沖地,苟延殘存。
㈧ 求戰國七雄中韓國的詳盡歷史
古國名,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開國君主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遷都新鄭。韓國是戰國七雄中 韓國或韓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省鄭州)。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國諸侯國,於前230年滅亡。
韓國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他是韓國貴族,其思想卻為秦國所用。
較弱一個,又處軍事必爭之地。公元前230年,為秦所滅。
韓國君主列表
韓景侯
韓烈侯
韓文侯
韓哀侯
韓庄侯
韓昭侯
韓宣惠王
韓襄王
韓僖王
韓桓惠王
韓王安
韓姓三祖:
一、遠古始祖:---韓浞
韓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東濰坊東北人。曾殺羿代夏,立為帝。因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韓姓的遠古始祖。他是現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記載最早的韓姓人。
二、血緣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個幼子叫,是周代晉國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韓姓的血緣祖先。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後,把唐封給了叔虞。
三、受姓始祖:---韓武子萬
叔虞的兒子名燮(xie謝),燮自唐徙居晉水旁,就改稱晉侯。燮生武侯,名寧旅,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為四世。成侯生厲侯,名福,為五世。厲侯生靖後,名宜臼,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為七世。厘侯生獻侯,名籍,為八世。獻侯生穆侯,名費王,為九世。穆侯生成師,封於曲沃,是為桓叔,為十世。成師之子萬,即韓武子,為韓氏受姓始祖。
作者: 風魔1 2005-6-19 16:10 回復此發言
--------------------------------------------------------------------------------
5 回復:有關韓國的資料(不全的請大家補充)
韓氏是出自姬姓
以邑為氏或以國為氏,為唐叔虞之後裔,韓侯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
周公滅唐後,封叔虞於唐,史稱晉國,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稱唐叔虞。春秋時期晉昭侯分封叔父成師於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後為曲沃武公統一。曲沃武公奪得晉國君位以後,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韓國,封其叔父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當時的韓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韓氏一直在晉國位列公卿。至戰國初,韓厥的七世孫韓虔同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建立韓、趙、魏三國。起初,韓國建都於平陽,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建都陽翟。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於新鄭,歷經八代,至韓襄王倉於公元前230年被秦所滅。於是其宗室子孫以國為氏,稱韓姓,並大多聚居在古時的潁川郡。到西漢末年,河南尹韓騫因躲避王莽之亂,移居古時的南陽郡,是為河南、陝西韓氏。
韓國的始謀者 韓厥
韓厥,即韓獻子,春秋時期晉國上卿。生卒年不詳,王要活動在晉靈公六年(前615年)至晉悼公七年(前566年)之間。
韓厥的祖上受封韓(舊說在今陝西韓城西南,清人考證在今山西河津與萬榮之間)為食邑,故以韓為氏。
據《國語·晉語》記載,晉靈公時期,趙盾推薦韓厥任司馬之職,執掌軍中刑律。秦晉河曲之役,趙盾為中軍元帥,他派出辦事的人駕著他的戰車橫沖直撞,擾亂行軍序列,韓厥當即將駕車的人逮捕,依法處以死刑。別人都為韓厥擔心,對他這樣不徇私情、不畏強權的做法感到不理解,以為這樣只會觸怒元帥,對自己不利。反而是趙盾慶幸自己推薦了一位十分稱職的官員,還向其他將領誇耀自己的薦舉之功。
韓厥擔任司馬一職的時間很長,一直以執法無私著稱。齊晉鞍之戰時,郤克為中軍元帥。韓厥在軍中即將桉律斬人,郤克知道後即刻驅車趕去,想說情救下。等他趕到,為時已晚,死刑執行完畢。郤克不但不能怪罪韓厥,還下令把屍體示眾。於此可見,鄲厥的執法是無可指責的,即便是他的上司也暗自折服。
以後韓厥任新中軍主將,兼仆大夫;又為下軍主將。晉厲公八年(前573年),任中軍元帥,執掌晉國國政。
韓厥的政治主張,是素樸的民本思想。在晉景公謀劃遷都時,韓厥獻策,主要就是從人民生活方面考慮。許多人建議,從故絳(今山西翼城縣東南)遷到郇(今運城解池西北)、瑕(今解池南)之地,那裡土地肥沃,盛產食鹽,「國利君樂」。韓厥認為,郇,瑕之地「土薄水淺」,地下水位高,太潮濕,容易生風濕病,引起人民愁怨,應該遷到新田(今山西侯馬),那裡「土厚水深」,利於居住,人民可以安居樂業,服從政令,是十世之利。後來晉國遷都干新田,即是採納了韓厥的建議。
在戰爭的戰略問題上,韓厥也是這種人民本位的思想。晉厲公五年(前576年),楚國侵伐鄭、衛兩國,當時晉國執政欒書打算出兵伐楚,韓厥不同意。他認為,楚國要是經常驅使人民從事侵略戰爭,人民必然會反對。失去人民的支持,怎麼能進行戰爭?所以,應該先讓楚軍橫行一時,等待它失盡民心,那時就不堪一擊了。這樣的觀點,在當時很有進步意義,後來成為新興貴族爭奪諸侯公室政治權力的有力思想武器。
韓厥從政期間,諸侯爭霸是時代的典型特徵,他自己的活動都從屬於晉國稱霸的目標。但是,即便是在這個時期,晉國內部各大家族之間爭權奪利的矛盾和斗爭已很激烈。而韓厥在這種內部斗爭中,一直保持著一種超然的姿態。晉景公十七年(前583年),欒氏、邯氏協助景公攻滅趙氏。韓厥雖然與趙氏淵源甚深,但沒有起兵發難,只是事後在保全趙氏後裔上起了作用。晉厲公七年(前574年),欒書與荀偃迫於情勢,驟起發難,殺胥童,廢厲公。他們曾請韓厥參與其事,韓厥斷然拒絕。這兩次大家族之間的斗爭都與國君有牽連,所以韓厥說:「弒君以求威,非吾所能為也。」實際上是不願意參與家族之間的爭權奪利。正是由於他這種超然的態度,使得韓氏家族得以保全壯大,成為後來「政在私門」時的六卿之一,三家分晉後的韓氏諸侯。
晉悼公七年(前566年),韓厥告老致仕,退出政壇,其子韓起(韓宣子)繼位為卿。此後韓氏在晉國的顯赫地位始終沒有衰落。
㈨ 中國古代戰國時的"韓國"與現在的朝鮮半島上那個"韓國"有什麼關系
沒有任何關系。在先秦的時候,朝鮮半島南部就有三韓國,後來變成了百濟、任那、新羅三國。再來任那被百濟所滅。朝鮮北部是燕國人建立的朝鮮,後來被漢武帝所滅。之後,到了所謂的「十六國」北朝時期,中原大亂,東胡高句麗崛起,佔領了朝鮮北部。經過隋唐的征討,高麗也就是高句麗、百濟被滅,只剩下和唐朝關系最好的新羅。安史之亂以後,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後來高麗復辟,到了明朝改名朝鮮,並把疆域推進到鴨綠江一線。
㈩ 戰國七雄中的韓國和今天的韓國有關系嗎
沒有關系。
戰國七雄的韓國起源於晉國,晉國在山西。晉國起源於西周王室,是中原地區和北狄(北方游牧民族)混血的產物。
而現在的韓國全稱大韓民國,起源於朝鮮,朝鮮起源於高麗,高麗是渤海海峽居民與朝鮮半島土著混血的產物。
二者在地理、血緣、文化上不沾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