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韓國資訊 > 韓國王國朝廷背後的陰謀是什麼

韓國王國朝廷背後的陰謀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26 19:29:55

1. 了解韓國的歷史起源

1.高麗(918-1392)和朝鮮(1392-1910)這兩個王國,在抗擊契丹(遼)、女真(金)、蒙古、滿族和日本入侵的同時,加強了王朝的力量,繁榮了文化。19世紀末,朝鮮成為中國、俄國和日本等國家之間激烈競爭的焦點。1910年,日本吞並朝鮮,建立殖民統治,結束了朝鮮王朝,隨之結束了傳統的朝鮮。1945年,朝鮮光復不久,國土便被分割,南方的大韓民國建立了民主政府,北方的朝鮮共產黨建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2.中國的史籍中有「東夷」,意即東邊的民族(夷含有貶義)。東夷是華夏民族對東方民族的稱呼,並非單指某一族群。其認定范圍也隨之更改。從黃帝時期的山東,河南一帶,到中國東北,再到日後秦漢時期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朝鮮和韓國認為:現代朝鮮人可能是東夷的一支.朝鮮半島據說有五千年歷史,但是因為缺少直接證據,中國以及日本史學界並不予以承認。朝鮮歷史根據傳說最遠可以追溯至檀君建國。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原始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7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韓國和朝鮮史學家猜想朝鮮人原來是生活在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語系各民族,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北部而衍變而來,從公元前4世紀,在北部形成了一個奴隸制國家,史稱古朝鮮。而在半島南部由土著部落形成幾個部落聯盟,沃沮、濊、馬韓、辰韓、弁韓。後來馬韓統一三韓,稱辰國。
箕子時代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箕子時代在朝鮮半島持續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於氏世譜》,朝鮮的鮮於氏源自箕子時代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燕人衛滿取代。其後代箕准逃至南方,與三韓合流。據說三韓中的「辰韓」便是箕子後代。高麗時代,朝鮮王朝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是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衛氏時代
根據《史記》,燕國的將軍衛滿率移民進入朝鮮半島,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時代」。目前沒能夠考古學的考證對衛氏朝鮮的建國過程。
漢四郡與三韓時代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功滅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
公元前82年,因為古朝鮮人和當地部族的抵抗,廢止臨屯和真番的兩郡。公元前75年玄菟郡遷移到遼東。樂浪郡,在朝鮮半島北部遷移很多次,王莽政權的新朝時樂浪獨立,在公元30年東漢(後漢)朝廷收復樂浪郡。
在東漢末年,遼東的公孫氏(《三國演義》中有公孫淵)分樂浪郡南部設帶方郡,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土著的韓人建立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為中心的辰國,同時存在伽倻等小國。
三國時代
由於漢朝解體,進入三國及後來的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的大戰亂,雖然在西晉,十六國時期的鮮卑慕容氏的前燕都曾控制過原來漢朝在朝鮮北部的領地,但最終還是因為集中注意力在中原的爭奪而逐漸喪失了對該地區的控制力,於是,在中國東北南部形成了高句麗王國(扶餘人建立的政權),並逐漸強大,最強盛時曾控制中國遼東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的原「漢四郡「地區;與此同時前1世紀中葉,辰國也開始解體。其舊領內出現的新羅、百濟開始日漸強盛,公元4世紀,朝鮮半島形成了高句麗、新羅、百濟的三國鼎立時期。史稱「前三國時期」 。
在公元前後(《三國史記》記載在公元前一世紀中),朝鮮半島上出現了三大政權:新羅(前57年-935年)、高句麗(前37年-668年)、百濟(前18年-660年)。在半島南端還有伽倻等政權。各國互相攻伐,同時也出現了朝鮮半島歷史上的一個比較繁榮的時期。百濟是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百濟依靠向中國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貢的方式,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
伽倻與任那日本府
在日本方面,有一部分學者認為位於朝鮮半島南端弁韓(今慶尚南道)地區的伽倻等政權是當時日本大和朝廷在朝鮮半島的殖民地「任那日本府」。半島三國中的百濟為抵禦高句麗和新羅的侵攻而接近日本,想藉由日本牽制兩國。日本則企圖利用此一形勢在朝鮮半島建立自己的勢力。由此導致了四世紀時大和朝廷出兵新羅,佔領弁韓,設置日本府進行統治。
512年,百濟遣使要求大和朝廷割讓任那四縣以補償被高句麗佔領的北部領土。當時的大和朝廷因無力繼續統治朝鮮南部地區,不得不答應百濟的要求。562年,任那日本府被新羅所滅。
而在朝鮮和韓國方面,很多學者否認當時在朝鮮半島存在日本殖民地任那。相反的,他們認為在日本列島上存在著許多被百濟,伽倻和新羅統治的小國,在半島各國相互爭雄之時也曾競相利用其在日本列島各屬國的力量。
在日本,根據「高天原神話」(記紀神話),有過倭國統治任那的見解。從1960年代開始,在韓國朝鮮再驗證記紀神話上的有關任那日本府的記述,結果否認記紀神話的可靠性,從1970年代開始日本歷史學界也得到大概同樣的結論。
同樣的三國關於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解讀也存在很多爭論,甚至有朝鮮學者指好太王碑碑文曾遭舊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篡改。
新羅時代
新羅以向唐朝稱臣的條件與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唐朝大軍於公元660年聯合新羅功滅百濟,又於668年和借道新羅和百濟故地南北夾擊並功滅高句麗,並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由於出現反抗以及當時唐朝還要防禦突厥的威脅,676年唐軍從百濟故地撤退並將該地轉交新羅,新羅最終得以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後三國時期」。
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
高麗時代
918年,後高句麗的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系,向遼國稱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
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跨台,國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別沙發動抗蒙古戰爭,1273年蒙古佔領濟州島,結束抗蒙戰爭。1280年元朝為了進攻日本在朝鮮半島設置征東行省,在高麗首都派遣「達魯花赤」控制高麗國政,高麗國王只能住在江華島上。1281年隨著進攻日本失敗曾一度解散征東行省,1287年復設征東行省,並以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的藩屬國,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復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朝鮮王朝時代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70年高麗朝貢明朝,1387年朱元璋要進攻原東北元朝屬地,但是高麗國內仍然支持蒙古殘余勢力。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早已決心歸附明朝,於是他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向明朝遣使稱臣,遵照眀太祖朱元璋的旨意,改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陽。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
1401年,太宗開始接受從明朝的冊封成為「朝鮮國王」。正式確立與中國保持到近代的屬國關系。
1469年完成的《經國大典》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
1591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率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明朝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現代中國稱為「萬曆援朝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軍援助明朝,1636年清軍攻佔朝鮮,國王投降,該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
1894年朝鮮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朝鮮朝廷無力鎮壓,而向清朝求援。於是,6月6日清朝援軍在牙山登陸,而日本軍隊也以次為借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陽,強迫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
1894年日本進攻駐朝鮮的清軍,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4月,清軍失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同意放棄朝鮮的宗主權,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朝廷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同年,日本暗殺了有反日傾向的明成王後。
1896年高宗在俄國支持下稱帝登極,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朝鮮改為韓。1904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朝鮮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
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於1910年8月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朝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並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韓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讓高宗退位,擁立順宗。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1919年3月1日,朝鮮半島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民族語言,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子在今日漢城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這些獨立活動引起國民的反抗,並沖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朝鮮半島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並於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中國國父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朝鮮半島復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
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並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朝鮮戰爭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在美蘇的各自支持下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期初一路勝利,將韓國國軍壓制到釜山一帶,於是美國決心介入,派兵於9月15日在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面臨被美韓軍隊攔腰斬斷之勢,被迫撤退。並被美軍一路壓制到鴨綠江一帶。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嚴重威脅東北邊疆的安寧,這使得成立才一年有餘的新中國也被迫介入。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抗美援朝。10月25日,志願軍首戰殲滅南韓六師。經過反復的拉鋸戰以後,雙方最終決定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聯軍同美國主導下的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而美國至今仍有軍隊駐扎在韓國。
3.文化
韓國在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韓國的美術主要包括繪畫、書法、版畫、工藝、裝飾等,既繼承了民族傳統,又吸收了外國美術的特長。其中假面具又稱「假面舞」,為韓國文化象徵,在韓國傳統戲劇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韓國的文化受中國影響十分明顯,早在唐朝時期,朝鮮半島的新羅國就專門派人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以及治國的策略,甚至有些東西直接照搬照抄地拿回去,中國的文化對新羅國影響十分久遠,新羅也因為吸收了中國的文化而強大起來因此統一了朝鮮半島。
韓國是一個十分重視教育的國家。全國各類大專院校數以千計。延世大學和高麗大學等享譽世界,此外,還有成均館大學、西江大學、中央大學、慶熙大學、漢陽大學、檀國大學、建國大學、忠國大學、世宗大學、梨花女子大學、慶北大學、忠北大學、浦項工業大學、釜山大學、全南大學、釜山外國語大學、仁荷大學、仁濟大學、培材大學在他們韓國有些名譽。
服飾
韓服是韓國、朝鮮、以及中國朝鮮族的傳統服裝,起源於中國明朝的服裝,優雅且有品位。近代被洋服替代,只有在節日和有特殊意義的日子裡穿。女性的傳統服裝是短上衣和寬長的裙子,看上去很優雅;男性以褲子、短上衣、背心、馬甲顯出獨特的品位。白色為基本色,根據季節、身份,所選用的材料和色彩都不同。在結婚等特別的儀式中, 一般平民也穿戴華麗的衣裳和首飾。最近,增加實用性的生活韓服很受歡迎。
體育
韓國在1988年成功舉辦了漢城奧運會,2002年與日本一起舉辦了日韓世界盃及釜山亞運會。韓國男子國家足球隊是亞洲傳統強隊。
宗教信仰
薩滿教
薩滿教起源與中國東北民族,是韓國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種宗教,起源於原始社會人們對自然和鬼神的崇拜。朝鮮新石器時代的先民信奉泛靈論,認為山川、天體、岩石、樹木等自然界萬物皆有靈魂。而且他們認為人類也有靈魂,並且永不消亡。他們想念善良的神靈會給予人帶來吉祥,而邪惡的神靈則會帶來惡運。至今,薩滿教仍是韓國人的基礎宗教,部分人仍保留著薩滿教的信仰。而對現代人來說,薩滿教儀式中富有表現力的驅妖降魔的內容,則成了音樂、舞蹈、戲劇等現代藝術中一個多姿多彩的組成部分。
佛教
佛教是公元4世紀由中國傳入朝鮮半島的。佛教作為韓國歷史悠入的宗教教派,一直對韓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著巨大的影響。現在韓國佛教共有26個宗派,9,200多座寺廟和1,100多萬名信徒,是信徒最多的宗教。
儒教
儒教是公元前6世紀中國孔子創立的倫理和宗教信仰。儒教的基本倫理思想為仁、義、禮、智、信,是用於齊家治國的一種倫理體系。
公元初期儒教傳入朝鮮半島。千百年來,儒教的倫理道德思想和生活哲學一直影響著韓國。時至今日,儒教思想已經滲透、紮根於韓國社會之中,這尤其體現在教育、禮儀等方面。同時,它在韓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現代化進程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天主教
韓國的基督教的傳道活動始於17世紀,當時每年派往中國向中國皇帝進貢的使節,從北京帶回了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的中文本著作。這些著作除了宗教教義外,還包含許多西方的學問,如陽歷歷法等,引起了朝鮮王朝實學派學者的重視。
新教
1884年,美國醫生、長老會傳教士霍勒斯•N•艾倫來到韓國。此間,同一教派的傳教士霍勒斯•G•安德伍德和美以美會(Methodist Episcopal missionary)傳教士亨利•G•阿彭澤勒從美國來到韓國。其後,來到韓國的還有新教其他派別的傳教士。他們以治病和辦學校為手段來傳播他們的信條,從而為韓國社會做出了貢獻。韓國的新教徒如徐載弼、李商在和尹致昊都是獻身於政治事業、爭取獨立運動的領袖。
本地宗教
朝鮮王國的滅亡和日本的侵佔促成了一些新的宗教出現。
圓佛教的創立是要將掙扎在苦海中的芸芸眾生超度至極樂世界。 其基本教義是修煉德操和毅力,以及尋求真理。圓佛教一詞在韓文中是一個復合詞,意為真理、覺悟和教導。 「圓」的意思是單一的圓圈,象徵極終真理。「佛」意為覺悟,「教」意為教導真理。因此,圓佛教是一種追求對真理的覺悟,並將這種覺悟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天道教開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一場反對國內猖獗的腐敗和外國侵略的社會和神學運動。當時它與「西學」對照,被稱為「東學」。天道教的原理是,人與天道教的神乃是相同的,但人卻不是天道教的神,人將天道教的神牢記在心,使之成為它的尊嚴的源泉,通過修煉,則可使自己與神合而為一。
大倧教是供奉檀君的一種民族主義宗教,在20世紀 10-20年代中,大倧教在領導韓國獨立運動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伊斯蘭教
韓國在高麗時代同伊斯蘭世界便有貿易和外交往來,但這種交往在朝鮮時代即已停止。最初加入伊斯蘭教的韓國人,是20世紀初因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政策而派去中國東北的勞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些皈依了伊斯蘭教的勞工返回國內。但他們獨自奉行伊斯蘭教。韓戰帶來了聯合國軍中的土耳其部隊,土耳其部隊邀請他們參加祈禱。
流行與風尚:整容
在一般的國家裡,明星演員整容是比較平常的事,普通人整容一般不多。
然而在韓國,整容即使對於普通人來說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整容醫生也很多。早期整容以女性為主,但近年男性整容的數量急劇增加。
甚至就連政界要人,也有熱衷整容的。韓國前總統盧武玄就曾經在就職期間整過容。此類事情在其他國家較少有所聽聞。

2. 韓劇王國喪屍病毒起源是什麼呢

《王國》主要有兩條主線,一條講述的是古代朝鮮爆發了喪屍病毒,感染這種病毒的人就像行屍走肉般活動,另一條則是講述韓國朝廷內部的斗爭,主要圍繞君主、王世子、正宮、以及奸臣的故事展開,此劇一經播出便深受大家的喜愛。

劇中的喪屍傳染病毒一共有兩種,第一種是生死草的作用,利用古法將死人的屍體進行處理,經過三道程序之後,死人就會重新復活。但是這種復活的屍體並不會傳染別人,他們只是作為一個活死人而存在,劇中的君主就是這種情況。

3. 西漢中央朝廷與王國勢力斗爭的性質和意義

西漢時期,為了消除諸侯對中央的威脅,實行推恩令,分化諸侯勢力,使王國的勢力越來越小,最終消除了諸侯對中央的威脅。

4. 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背後的政治陰謀是什麼呢

長平、邯鄲之戰的細節就不說了,簡單的時間順序是長平之戰,趙敗,白起想乘勝滅趙,范雎反對,允許趙割六城以和,秦罷兵。

趙拒絕割六城,於是秦又起兵圍邯鄲,戰不利,後信陵君虎符救趙,秦軍敗,解邯鄲之圍。

作為戰國後期秦國一次重大的失敗,邯鄲之戰與信陵君虎符救趙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但是秦國真的只是在軍事上失敗了么?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范睢劇照

可惜的是這場斗爭中沒有贏家。邯鄲之戰失敗後,范雎進讒於秦昭王,讓其遷怒於不願為將的白起。最終,白起被賜劍自刎;而王稽坐誅後,范雎也被殺。而秦國則失去了最好的文臣與武將,以至於統一的步伐被推後了幾十年。

5. 史上最真實的謊言,韓王安的「疲秦計」有什麼典故

沒有,歷史是上沒有公孫麗這個人物,人物是電視劇《秦時麗人明月心》中為了劇情需要,杜撰出來的,公孫麗與荊軻、秦王嬴政三人之間的愛恨情仇,歷史上荊軻與秦王嬴政都是真實存在的人物,而麗姬雖然並未見於秦史。

公孫麗是電視劇《秦時麗人明月心》中的女主角,由迪麗熱巴、黃楊鈿甜(少年)及王鈺彤(幼年)飾演。原型為小說《秦時明月》系列中的角色麗姬。

衛國大將公孫羽的孫女兼弟子,與公孫羽的二弟子荊軻是青梅竹馬。秦國大軍攻打衛國,公孫羽為保護荊軻、麗兒等人而犧牲。

荊軻帶著麗兒逃到齊國偶遇秦王嬴政。隨後秦王知悉原來麗兒竟是自己兒時暗暗傾慕的少女,便用荊軻的性命威脅她至秦宮封為麗姬。麗兒進宮後得知懷有荊軻之子,為保荊軻血脈,麗姬委身秦宮,後逐漸愛上秦王。

(5)韓國王國朝廷背後的陰謀是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上荊軻與秦王嬴政都是真實存在的人物,而麗姬雖然並未見於秦史,也是歷史上有過的人物,且不只一個人稱之為「麗姬」,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四大美女之首施夷光了,也就是西施。

而原著小說大概也借鑒了這一「美女」設定,只不過看起來麗姬像是與荊軻、嬴政談了一場跨越時空的「三角戀」罷了。

電視劇《麗姬傳》迪麗熱巴飾演衛國大將公孫羽的孫女兼弟子。麗姬與公孫羽的大弟子荊軻是青梅竹馬。秦國大軍攻打衛國,公孫羽為保護荊軻、麗姬等人而犧牲。

荊軻帶著麗姬逃到齊國。麗姬的美貌,驚動天下,讓秦王得知而下令齊王建交出麗姬。麗姬被擄至秦宮後,方才得知懷有荊軻之子,為保荊軻血脈,麗姬委身秦宮。

公孫麗自小與兩位師兄跟隨爺爺習武,偶遇少年嬴政遭人欺負將其救下,嬴政對這位妙齡少女念念不忘。戰國紛亂,公孫麗與二師兄相戀,二人因戰爭離開家鄉,相依為命。二師兄因保護公孫麗中毒受傷。

為換解葯,公孫麗進宮嫁給嬴政,成為麗姬,卻發現已懷有身孕,嬴政替麗姬瞞下此事,謊稱孩子是自己的,天明出生後,嬴政對他視如己出,麗姬深受感動。大師兄韓申進宮營救,得知真相後為保護麗姬及孩子,潛伏宮中做侍衛。

麗姬在與嬴政相處中發現這個冷血男人細膩柔軟不為人知的一面,不知不覺愛上了他。險象環生的後宮,麗姬面對為爭寵心機重重的妃子,以聰慧和善良贏得尊重並以愛的力量感化身邊每個人,終以德服人成為後宮之主。

歷史上真實的驪姬之亂

驪姬是來自北方戎族的一位美麗動人的女子,驪姬美得不可方物,充滿異域情調又帶著點遠方草原的野性。她在歷史的舞台上出現時,只是作為一個勝國的戰利品,作為驪戎的一個恥辱的見證,帶著對家鄉的不舍和小小的遺憾,她離開了這里,踏上了一片陌生的領土。

史家對女性的記載,多是不好的,似乎女人總是時局的攪亂者,驪姬就是後世人嘴裡的禍水,自古紅顏薄命,這位美麗的女子因為陰險狠毒,自己把自己送上了死路,也成為了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驪姬,生年不詳,或稱麗姬,名不詳,春秋時期驪戎國君之女,驪戎是古代少數民族名,西戎的一支。這樣一位異域的美女又怎麼會淪落到晉國,這一切都是怎麼回事呢?作為當時的春秋五霸之一,晉國的實力自然不可小覷,而晉國主掌了盟主地位150年,足以見證晉國的實力。

關於驪姬來到晉國的說法有兩個,公元前672年,晉獻公攻打驪戎,偶然發現了驪戎的兩位公主,驪姬和少姬,一下子就被她倆的美貌給吸引了,還把這兩個姐妹花給接回了晉國,而接這兩位美女的方式,歷來說法不一。

有的說是驪戎的首領主動獻出來的,也有的說是晉獻公掠奪去的。不管怎樣,驪姬戰利品,確實來到了晉國,驪姬的到來,晉獻公高興得合不攏嘴,他不知道,這美色的背後竟是巨大的陰謀和無盡的爭奪,一場血雨腥風拉開了序幕驪姬之亂是怎麼回事,關於驪姬的故事有哪些驪姬之亂是怎麼回事 關於驪姬的故事有哪些。

這個晉獻公是個十分好色的人,他在驪姬之前就已經有了一個妻子和兩個小妾,他的妻子死得比較早,而兩個小妾為他生下了夷吾和重耳,最令人震驚的是,他早在父親晉武公活著的時候,就對晉武公的一個寵妾有意思。

父親一死,他就接手了這個寵妾,並且很快就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叫申生。不過,寵妃在被晉獻公寵幸了四年之後就病逝了。這驪姬的出現,就像是一陣春風,吹散了晉獻公的所有煩惱,晉獻公子對驪姬百般寵愛,甚至超過了對自己兒子的喜愛。

剛進入後宮的驪姬或許還不懂得什麼是爭寵,什麼是權力的斗爭,但當她迎來自己的孩子奚齊的時候,她開始為自己和孩子的未來打算,站在這個角度,也能夠理解驪姬的狠毒和陰險,她也只是想給自己的孩子留一個活路而已,只不過她的手段太卑鄙了,她也忘記了善惡有報,作惡的苦果只有自己吃。

驪姬生下奚齊後,晉獻公把對公子申生的愛轉移到了奚齊身上,要知道,申生是一個相當優秀的公子,一表人才,文武雙全,哪一點都比他的父親好,原本晉獻公也很喜歡他,只不過因為驪姬,晉獻公更喜歡奚齊。

甚至,一度想要立驪姬為第一夫人,但是被朝廷的大臣否定了,晉獻公雖然沒有立刻回應大臣,心裡卻一直堅持要驪姬做第一夫人,他思來想去還是把這件事告訴了驪姬。

驪姬聽聞後,竟大哭,要求晉獻公一定要立申生為太子,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大王一聽覺得這個女人深明大義,從此對她不再懷疑。

驪姬成功取得大王的信任後,就開始施展她的計劃,她的第一個目標就是申生。她讓申生打仗,想讓他戰死疆場,結果申生沒事,又找了一個借口讓申生去祭祀,誣陷申生想要毒死大王。

驪姬背地裡做著陷害申生的事,卻又在晉獻公面前哭訴,晉獻公最受不了驪姬流淚,因此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之後,他竟直接下令逮捕申生卻不調查清楚原因,真是被美色給沖昏了頭驪姬之亂是怎麼回事,關於驪姬的故事有哪些故事。

申生因為這件事自殺了,而夷吾和重耳也受到了牽連,不得不逃到別的國家。一時間,晉獻公妻離子散,晉國被鬧得雞飛狗跳。

不過,很快驪姬的生命就走到了盡頭,晉獻公沒有等到奚齊長大就撒手人寰,驪姬的靠山轟然倒塌,這個女子連同她的兒子最後被大夫里克、邳鄭殺掉了。一場女人引起的風波由此平息。

6. 韓國歷史概況

韓國歷史可分為古代史、統一新羅與渤海、高麗、朝鮮、日本佔領和韓國獨立運動、大韓民國的成立、近現代史七個歷史階段。

一、古代史

韓國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據說,韓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韓國歷史上第一個王國。歷史學家將這段早期歷史稱為「古朝鮮」時代。古代韓國最初以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會為特徵,各小城邦又逐漸合並成政治結構復雜的部落聯盟,並最終形成了王國。

二、統一新羅與渤海

6世紀中葉,新羅王國征服了臨近的伽倻王國並與中國唐朝結成軍事同盟,征服了高句麗和百濟王國。當中國唐朝後來暴露出要將高句麗和百濟納入其帝國版圖時,新羅便以武力相抗。公元676年,新羅將中國人逐出韓半島。其後,居住在滿洲中南部地區的前高句麗人於698年建立了渤海王國。

渤海王國於公元926年被契丹人滅亡,其統治階級中的很多人(大部分為高句麗人)遷移到南方,加入了新成立的高麗王國。新羅在公元668年統一了韓半島,並在8世紀中葉進入繁榮強大的鼎盛時期。公元935年,新羅國王正式向新建立的高麗王朝投降。

三、高麗

盡管韓半島經常遭受外來入侵,但自公元 668 年由新羅統一後一直由一個單一的政府治理,並保持了政治獨立,以及文化和民族傳統。無論是高麗王朝(918-1392 年),還是朝鮮王朝(1392-1910 年),他們都鞏固了政權,發展了文化,驅逐了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

高麗王朝的開國君主王建是新羅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將軍。他選擇自己的家鄉松岳(即現今北韓的開城)作為都城,並宣稱要收復高句麗在中國東北的失地。他將他的王國定名為高麗,韓國現在的名稱「 Korea 」就是由此而來。

四、朝鮮

1392年,李成桂將軍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朝鮮。朝鮮早期的統治者支持儒家學說作為王國的指導哲學,以抵銷在高麗時代占統治地位的佛教影響。

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王國,准備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在海上,韓國歷史上最受尊敬的人物李舜臣將軍(1545-1598),指揮「龜船」與日本人作戰,並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勝利。這種「龜船」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鐵甲戰船。

五、日本佔領和韓國獨立運動

19世紀,韓國依然是一個「閉關自守之國」,堅決反對西方關於建立外交與貿易關系的要求。此後,一些具有帝國主義野心的亞洲和歐洲國家競相對韓半島施加影響。日本在戰勝了中國和俄國後,於1910年強行吞並韓國,並開始對其實行殖民統治。

1919年3月1日,韓國人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抗議活動,數千人犧牲。盡管「三 • 一獨立運動」失敗了,但卻加強了韓民族的團結,激發了愛國主義精神。這次運動促成了在中國上海成立韓國臨時政府,並在滿洲開展了有組織的反抗日本殖民主義者的武裝斗爭。韓國人民至今仍每年紀念「三 • 一獨立運動」,並將其確定為全國性的假日。

六、大韓民國的成立

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通過一項決議,要求韓國在聯合國一個委員會的監督下舉行大選。然而,蘇聯卻拒不執行聯合國決議,並且不準許聯合國這個委員會進入韓國北方。於是聯合國大會又通過一個新決議,要求在這個委員會能夠到達的地方進行選舉。

韓國首次總統選舉於1948年5月10日在三八線以南地區舉行。這條線終於將韓半島分成了南方與北方。1948年,李承晚當選為大韓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與此同時,三八線以北建立了金日成領導下的共產黨政權。

七、近現代史

1950年6月25日,朝鮮進攻韓國,朝鮮戰爭爆發。在蘇聯等共產主義國家缺席下,當時由美國等主導的聯合國決議發動聯合國軍支援韓國。聯合國軍支援的韓國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抗美援朝支持的朝鮮最終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火協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沿三十八度線非軍事區分界而治。

朝韓分治後,韓國經歷民主與獨裁統治的反復交替:第一共和國處於李承晚的獨裁統治之下,直至1960年統治崩潰流亡夏威夷,民主的第二共和國建立並以尹潽善為總統,卻在不久後被朴正熙軍隊推翻。之後從第三到第五共和國,韓國都處於朴正熙及全斗煥軍政府的威權統治之下。

1987年之後,第六共和國開始逐漸建立起一個自由民主的政府。

(6)韓國王國朝廷背後的陰謀是什麼擴展閱讀:

箕子朝鮮(約前1122 ~前194 ) 。在中國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王的叔父箕子(商朝人華夏族)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建立「箕氏侯國」,史稱「箕子朝鮮」。

武王伐紂成功後,曾經去尋找箕子,後來在武王勸說下,箕子同意歸附周王室。諸侯分封時,箕子被封為諸侯,其封國位於朝鮮半島北部,向西與燕國接壤,此後的八百年裡,箕子朝鮮一直以周朝的諸侯國存在。

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朝鮮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野史《三國遺事》造謠說,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半島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形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被認為是韓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現代韓國人否認箕子朝鮮的存在。但是無論如何,箕子朝鮮是中國歷史范疇,既非韓國人的祖先,也不是韓國的歷史政權。

7. 長平之戰是韓國的陰謀還是早有預謀的

各國疆域圖秦國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以來,制定正確的兼並戰略:獎勵耕戰,富國強兵,國勢如日中天;連橫破縱,遠交近攻,外交連連得手;旌旗麾指,鐵騎馳騁,軍事勝利捷報頻傳。100餘年中,蠶食緩進,重創急攻,破三晉,敗強楚,弱東齊,構成了對山東六國的戰略進攻態勢。在秦國的咄咄兵鋒面前,韓、魏屈意奉承,南楚自顧不暇,東齊力有不逮,北燕無足輕重。只有趙國,自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軍事改革以來,國勢較盛,軍力較強,對外戰爭勝多負少,且擁有廉頗、趙奢、李牧等一批能征慣戰的將領,尚可與強秦進行一番周旋。 此時,秦要統一六國,首先就要掃除三晉,打通東進的道路。於是秦趙間一場大戰即將發生。秦昭王根據丞相范睢「遠交近攻」的戰略構想,從公元前268年起,先後出兵攻佔了魏國的懷(今河南武陟西)、邢丘(今河南溫縣附近),迫使魏國親附於己。接著又大舉攻韓,先後攻取了陘(今河南濟源西北)、高平(今河南濟源西南)、少曲(今河南濟源西)等地。並於公元前261年攻克野王(今河南沁陽),將韓國攔腰截為二段。消息傳來,韓國朝廷上下一片驚恐,趕忙遣使入秦,以獻上黨郡(今山西長治一帶)向秦求和。然而,韓國的上黨太守馮亭卻不願獻地入秦,而是做出了獻上黨之地於趙的選擇。他的用意當然清楚:轉移秦軍鋒芒,促成趙、韓攜手,聯合抵禦秦國。趙王接受平原君趙勝的建議,欣然受地,派趙勝前往接受上黨,將上黨郡並入自己的版圖。趙國的這一舉動,無異於虎口奪食,引起秦國的極大不滿,秦、趙之間的矛盾因此而全面激化了。范睢遂建議秦王乘機出兵攻趙。秦王便於公元前262年命令秦軍一部進攻韓國緱氏(今河南偃師西南),直趨滎陽,威懾韓國,同時命令左庶長王齕率領大軍撲向趙國,攻打上黨。上黨趙軍兵力不敵,退守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
秦趙進軍路線趙王聞報秦軍長驅東進,只好興師應戰,派遣大將廉頗率趙軍主力開往長平,企圖重新占據上黨。公元前260年春夏間,廉頗在空倉嶺一線布防,王齕率軍於沁河沿線准備突擊。戰事是由趙空倉嶺守軍同秦前哨部隊遭遇開始的,守軍招架不住,秦軍步步進逼。是年七月,空倉嶺南北幾十里防線—一西壘壁(一作西長壘)完全陷落,趙軍退守丹河,秦趙隔河相峙。 趙軍固守有利地形,以丹河為依託,全力加固丹河防線。此後,「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就這樣,他充分利用占據的有利地勢,固守陣腳,以不變應萬變,一連堅持數載,實力強而急於一戰的王齕卻一籌莫展,始終不能跨越丹河一步。至此,戰爭進入不分勝負的膠著階段。戰爭進行了三年,秦國的經濟已不堪重負,而趙國面對龐大的軍事開支也漸漸吃不消。《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載白起言「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呂氏春秋·應言篇》亦有「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索」的記載。而趙國也「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於是雙方都謀求速戰以求擺脫困境。秦國的戰爭指導者畢竟棋高一著,他們運用謀略來打開缺口,為爾後的戰略進攻創造條件。一方面他們借趙國使者鄭朱到秦國議和的機會,故意殷勤招待鄭朱,向各國製造秦、趙和解的假象,使趙國在外交上喪失了與各國「合縱」的機會,陷於被動和孤立。另一方面,又採用離間計,派人攜帶財寶前赴趙都邯鄲收買趙王的左右權臣,挑拔離間趙王與廉頗的關系。四處散布流言:廉頗不足畏懼,他固守防禦,是出於投降秦軍的目的,秦軍最害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為將。終於借趙王之手,把廉頗從趙軍主帥的位置上拉了下來;並使趙王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反對諫阻,任命趙括為趙軍主帥。趙括是一個缺乏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的庸人。他上任後,一反廉頗所為,更換將佐,改變軍中制度,於是趙軍上下離心離德,鬥志消沉。他還改變了廉頗的戰略防禦方針,積極籌劃戰略進攻,企圖一舉而勝,奪回上黨。秦國聽說趙國任趙括為將,立刻調整了自己的軍事部署:立即增加軍隊,征調驍勇善戰的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代替王齕統率秦軍。為了避免引起趙軍的注意,秦王下令軍中嚴守這一機密:「有敢泄武安君為將者斬。」白起是戰國時期最傑出的軍事將領,久經沙場,曾大戰伊闕,斬殺韓、魏聯軍24萬;南破楚國,入鄢、郢,焚夷陵,打得楚人喪魂落魄。只會背吟幾句兵書的趙括哪裡是他的對手。白起到任後,針對趙括沒有實戰經驗、求勝心切、魯莽輕敵等弱點,採取了誘敵入伏、分割包圍而後予以聚殲的正確作戰方針,對兵力作了周密細致的部署,造成了「以石擊卵」的強大態勢。白起的具體作戰部署是,以原先的第一線部隊為誘敵部隊,等待趙軍出擊後,即向預設主陣地長壁方面撤退,誘敵深入;其次,巧妙利用長壁構築袋形陣地,以主力守衛營壘,抵擋阻遏趙軍的攻勢,並組織一支輕裝銳勇的突擊部隊,待趙軍被圍後,主動出擊,消耗趙軍的有生力量;其三,動用奇兵2.5萬人埋伏在兩邊側翼,待趙軍出擊後,及時穿插到趙軍的後方,切斷趙軍的退路,協同主陣地長壁上的秦軍主力,完成對出擊趙軍的包圍;其四,用5千精銳騎兵插入滲透到趙軍營壘的中間,牽制和監視營壘中的剩餘趙軍。 決戰圖戰局的發展果然按著白起所預定的方向進行。公元前260年8月,對秦軍動態茫昧無知的趙括統率趙軍主力向秦軍發起了大規模的出擊。兩軍稍事交鋒,秦軍的誘敵部隊即佯敗後撤。魯莽的趙括不問虛實,立即率軍實施追擊。當趙軍前進到秦軍的預設陣地——長壁後,即遭到了秦軍主力的堅強抵抗,攻勢受挫,被阻於堅壁之下。趙括欲退兵,但為時已晚,預先埋伏於兩翼的秦2.5萬奇兵迅速出擊,及時穿插到趙軍進攻部隊的側後,搶佔了西壁壘(今山西高平北的韓王山高地),截斷了出擊趙軍與其營壘之間的聯系,構成了對出擊趙軍的包圍。另外的5000秦軍精騎也迅速地插到了趙軍的營壘之間,牽制、監視留守營壘的那部分趙軍,並切斷趙軍的所有糧道。與此同時,白起又下令突擊部隊不斷出擊被圍困的趙軍。趙軍數戰不利,情況十分危急,昭王聽到趙軍已被包圍的消息,便親赴河內(今河南沁陽及其附近地區),把當地15歲以上的男丁全部編組成軍,全力增援長平戰場。這

8. 4歲就能讓梨的孔融被曹操所殺,背後的陰謀氣息為何卻很濃呢

孔融自小就有讓梨的美名,後人也常以孔融讓梨的故事教育孩子。小時候的孔融以謙讓而聞名,但長大後可不是這樣了。據史料記載,孔融對曹操沒有什麼好感,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諷刺曹操。曹操是上位者,不可能容忍別人常常去削他的臉面。所以,曹操對孔融也是咬牙切齒,但孔融是名士,曹操稍有顧忌,不敢輕易殺死孔融。

曹操

公元214年,曹操進軍漢中,路粹跟隨。途中,路粹被曹操殺死,罪名是“坐違禁賤請驢伏法”。簡單來講,路粹是因為低價賣驢而被殺。路粹被殺的這個罪名確實有點蹊蹺,疑點有三點:1.在三國時代,低價賣驢也是罪嗎?2.路粹隨軍途中,怎麼賣驢?就算是未出征之前賣驢或是家人賣驢,曹操行軍途中,為什麼會管這種瑣細的小事;3.這種罪算是大罪嗎?犯這種罪居然要被處死?

9. 官媒說出了日韓背後陰謀,吳京的言論瞬時被推上風口浪尖,發生了什麼

吳京在娛樂圈中的影響力也是非常的大,就是因為他的影響力大才會讓他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讓很多人疑惑不解吳京他究竟做錯了什麼?為什麼會被大家討伐?

很多人在追星的過程當中都是無理智的,他們覺得任何人都不能侮辱到自己的偶像,只要對偶像不好,他們就會維護著自己頭像,他們也不分青紅皂白。

吳京本身就是一個無意之舉,被別人故意的揣摩,這樣子就是在挑撥,不要盲目地參與,只有這樣我們了娛樂圈才會變得更加的和諧。

閱讀全文

與韓國王國朝廷背後的陰謀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