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韓國資訊 > 韓國和加拿大為什麼陸續宣布加息

韓國和加拿大為什麼陸續宣布加息

發布時間:2022-06-29 04:49:41

A. 美國加拿大和英國都加息了,這是不是意味著經濟要變向了

目前的情況是,美國從2015年12月、2016年12月,2017年又加息2次,目前美聯儲總計加息4次,累計加息1個百分點。同時,美聯儲從今年10月開始,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先期為每個月100億美元,後續每個月200億美元。 加拿大央行則是從今年7月和9月連續加息兩次,

B. 韓國加拿大等八國領導人發表署名文章,有何目的

就目前情況來看,韓國,加拿大等八國領導人發表署名文章,其主要目的是希望在新冠疫苗研發成功之後,能夠保障中小國家的利益,畢竟 ,中小國家的人力財力有限,他們根本無法獨自完成對新冠疫苗的研發,因此他們只能寄希望於科研大國能夠早日研發出新冠疫苗。


由此可見 ,韓國加拿大等八國領導人發表署名文章,主要目的是為了確保公平地分配新冠疫苗,這也是為了保障中小國家的利益,八國領導人呼籲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多邊機制,協調各國之間疫苗分配的問題,說到底 ,韓國,加拿大 等八國領導人就是在呼籲疫苗研發成功之後,能夠保障中小國家公民得到疫苗接種權,畢竟,中小國家的話語權相對有限,如果美國在疫苗研發成功之後,不願意向其他國家分享疫苗,就會造成很多中小國家公民無法及時的接種疫苗,這會進一步加劇這些中小國家的疫情發展。

C. 加拿大加息為什麼會影響黃金呢

加息在不同程度上導致以下效果:流動性泛濫被抑制、房地產價格增幅減緩或輕微下滑、股市年內見中期頂部、固定投資增幅下降、大宗商品價格回落。
加息的結果將使約1.4萬億資金重新尋求投資出路。黃金投資是在通脹逐步上升、加息周期開始後理想的投資選擇之一。

D. 關於世界經濟概論的問題

1.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和問題
在當前世界經濟平穩增長的背後,是世界經濟結構需要進行深入和全方位的調整,從而有利於世界經濟、貿易長期均衡和可持續發展。經濟結構調整將相應地影響就業結構和數量的變化,對消費和經濟增長形成不利影響。然而從長期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將為經濟增長、福利水平和居民消費提高提供持久的動力和保證。發達國家仍將是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方向的主導力量。
當前,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和問題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各國貨幣政策不一
由於近兩年全球經濟增長加快,需求迅速增長、通脹有所抬頭,因此寬松貨幣政策已完成階段性任務,全球利率水平趨於上升。2004年6月30日,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調高25個基點至1.25%,意味著從2001年開始的寬松貨幣政策正式宣告結束和美國經濟進入了穩定持續增長時期。根據歷史經驗,美聯儲收緊銀根的過程往往需要持續兩年多的時間。目前,聯邦基金利率已經連續提高13次,從1%提高到4.25%,仍將有所上升。
兩年多來,歐元區2%的基準利率經歷了比美國利率高出一倍到僅為美國利率一半的轉變。歐洲央行一向以控制通貨膨脹為己任,並確定2%為可接受的通脹率的上限。但事實上,受各種因素的掣肘,歐洲央行的動作總是滯後於外界期望,歐元利率也經歷了從下降趨勢到可能上升的變化。受到油價屢創歷史新高導致企業成本增加以及消費者支出減少的影響,歐元區2005年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慢,同時歐元區9月消費物價同比上漲達到2.6%,是2002年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給本不景氣的歐元區經濟增加了加息壓力,使歐洲央行處於兩難的境地。12月1日,歐洲中央銀行將歐元區的主導利率提高0.25個百分點。但並不意味著歐元升息周期的開始。
近期,韓國、智利、加拿大和泰國等國採取了加息步驟。當前全球通脹壓力上升,經濟增長周期不同,將會進一步擴大各國利差,給匯率和國際資本市場帶來新的變數。
二、全球貿易失衡加大,保護主義蔓延
這一趨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部分發達國家貿易逆差和經常賬戶赤字迅速擴大。美國自1992年開始再次出現貿易逆差以來,逆差從1992年的501億美元大幅增長至2004年的6681億美元,佔GDP的比重也從0.8%上漲到了5.7%。二是發達國家不斷增長的國內需求和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使雙方的貿易結構失衡,發達國家抱怨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侵佔了其國內市場,造成了失業上升。
作為貿易保護主義者,布希將美國國內經濟問題直接與對外貿易掛鉤。布希政府將持續的高失業問題歸咎於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出口增長,接連不斷地以傾銷名義對其他國家強行設置貿易壁壘,保護國內鋼鐵、紡織等行業,在農業方面採用慣用的貿易補貼手段保護國內市場。另一方面,在採取實際上的弱勢美元的同時,不斷要求中國等亞洲發展中國家貨幣升值,以解決貿易逆差問題。
然而,貿易逆差的根源首先還在於美國國內經濟結構問題。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長期居高不下已成為威脅美國和世界經濟的一大風險,當前全球貿易發展失衡加大的局面不可能長期保持下去。如果外部資金不再支持美國日益擴大的過度支出,美元不僅將可能遭受大幅貶值,美國經濟也會面對消費、投資萎縮的雙重打擊,不利於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
三、發達國家財政赤字依然龐大
由於採取減稅和擴大政府支出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近幾年,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都面對財政赤字升高的問題。2004 財政年度美國的財政赤字創下了 4130 億美元的歷史新高。歐盟國家的財政狀況同樣也不樂觀,其中5個主要國家的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已經超過歐盟規定的3%上限,法國和德國的財政赤字比例已連續 3 年突破這一標准。《穩定與增長公約》的修改使得歐盟國家財政赤字增加的空間加大,但是不利於各國協調經濟政策,促進經濟增長。日本的財政赤字問題更是由來已久,預計2005年日本財政赤字佔GDP比例仍將達到6.5%。
持續的財政赤字將會增加消費者的未來負擔、減少儲蓄、提高長期利率上升預期,並可能削弱社會投資動力,不利於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
四、通貨膨脹壓力顯現
2005年以來,CPI的上升比此前的預計更高,因此IMF的秋季預測中,分別將2005年和2006年發達國家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調為2.2%和2.0%,比春季預測提高0.2和0.1個百分點,其中美國CPI分別上調為3.1%和2.8%,比春季預測各提高0.4個百分點,歐元區CPI分別為2.1%和1.8%, 也比春季預測提高0.2和0.1個百分點。 2005年和2006年,轉軌經濟和發展中經濟CPI將分別上升5.9%和5.7%,比春季預測分別上調0.4和1.1個百分點。
通脹壓力加大的另一個證明是原材料價格和生產成本上升較大。以美國生產者價格(PPI)的變化為例,從2004年4月以來,持續明顯高於CPI的上升水平,2005年9月份的同比PPI達到6.7%,比同期CPI高2個百分點。造成生產領域價格持續高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油價居高不下和原材料等非能源初級產品價格的上升。由於市場競爭,特別是國際競爭激烈,生產企業所受到的價格壓力沒有明顯向下傳導,使通貨膨脹受到了遏制。但是如果能源等價格持續保持在高位,價格提高的壓力將會超出企業的承受能力,通貨膨脹將會從生產領域轉向消費領域。
目前通貨膨脹依然較低和對世界經濟影響不大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各國從中國等國家進口了大量價格便宜的商品,抵消了油價上升輸入的通脹壓力。同時,更加靈活和一體化的國際金融體系推遲了高油價帶來的影響,世界製造業的轉移和直接投資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大量流入支持了它們的出口產業快速發展,石油出口國和中國等貿易順差國對美國等的資金迴流又支持這些國家的需求增長。因此,以往經濟增長加快產生的支出和消費信貸的快速增長使中央銀行提高利率以壓制通貨膨脹的影響被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廉價貨物的因素抵消或延遲了。現在還沒有明顯的跡象顯示會出現全球性通脹。
因此,在當前世界經濟平穩增長的背後,是世界經濟結構需要進行深入和全方位的調整,從而有利於世界經濟、貿易長期均衡和可持續發展。經濟結構調整將相應地影響就業結構和數量的變化,對消費和經濟增長形成不利影響。然而從長期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將為經濟增長、福利水平和居民消費提高提供持久的動力和保證。發達國家仍將是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方向的主導力量。
2.
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古典、新古典、新貿易理論以及新興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四大階段。 古典和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以完全競爭市場等假設為前提,強調貿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釋了產業間貿易。 二戰後,以全球貿易的新態勢為契機,新貿易理論應運而生,從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技術進步等角度解釋了新的貿易現象。 新興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則以專業化分工來解釋貿易,力圖將傳統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統一在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的框架之內。
[編輯本段]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古典的國際貿易理論產生於18世紀中葉,是在批判重商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包括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古典貿易理論從勞動生產率的角度說明了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結構和利益分配。
重商主義
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出現了重商主義(Mercantilism)的國際貿易觀點,也稱貿易差額論(晚期重商主義),其核心是追求貿易順差,代表人物有英國的托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義認為,財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銀,金銀的多少是衡量一國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獲得金銀的主要渠道就是國際貿易。通過獎出限入求得順差,使金銀流入,國家就會富裕。
重農學派
17世紀下半期,在法國出現了反對重商主義,主張經濟自由和重視農業的思想,形成了重農學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創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農學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張自由經濟,包括自由貿易,他們認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貿易)是保證市場均衡和物價穩定的重要機制。
絕對優勢理論
18世紀末,重商主義的貿易觀點受到古典經濟學派的挑戰,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生產分工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貿易的絕對優勢理論。 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國富論)中,斯密指出國際貿易的基礎,在於各國商品之間存在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異,而這種差異來源於自然稟賦和後天的生產條件。 亞當·斯密認為在國際分工中,每個國家應該專門生產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並用其中一部分交換其具有絕對劣勢的產品,這樣就會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進分工和交換,使每個國家都獲得最大利益。
比較優勢理論
鑒於絕對優勢理論的局限性,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繼承和發展了斯密的理論。 李嘉圖認為國際貿易分工的基礎不限於絕對成本差異,即使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中勞動生產率都處於全面優勢或全面劣勢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該國就可以通過生產勞動生產率差異較小的產品參加國際貿易,從而獲得比較利益。 比較優勢理論遵循「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原則,認為國家間技術水平的相對差異產生了比較成本的差異,構成國際貿易的原因,並決定著國際貿易的模式。
保護貿易理論
1841年,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中提出基於國家主義的貿易保護政策理論,指出保護制度要與國家工業的發展程度相適應,又稱幼稚產業保護論。 與重商主義不同的是,他從保護生產力的高度把貿易和國家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形成以國家主義為基調的貿易保護理論,在實施貿易保護政策方面也更加客觀實際。
相互需求理論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只論證了建立在各國專業化生產前提下的互利貿易基礎和利益所在,沒有說明總的貿易利益如何在貿易雙方進行分配。 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從相互需求角度出發,確定了國際間商品交換的價格問題,以解釋兩國間貿易利益是如何分配的。 相互需求理論實質上是指由供求關系決定商品價值的理論,是對比較優勢理論的完善和補充。 該理論用兩國商品交換比例的上下限解釋雙方獲利的范圍; 用貿易條件說明在利益的分配中雙方各占的比例; 用相互需求強度來解釋貿易條件的變動。
[編輯本段]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古典經濟學逐漸形成,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下對國際貿易進行分析的新古典貿易理論也隨之產生。
要素稟賦理論
1919年,瑞典經濟學家埃利·赫克歇爾(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的基本觀點,指出產生比較優勢差異必備的兩個條件。 1930年代,這一論點被他的學生伯爾蒂爾·俄林(Beltil G Ohlin)所充實論證,其代表作《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進一步發展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因而這一理論又稱為H-O理論。 與古典貿易模型的單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較優勢為貿易基礎並有所發展,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產要素框架下分析產品的生產成本,用總體均衡的方法探討國際貿易與要素變動的相互影響。 其核心內容為:在兩國技術水平相等的前提下,產生比較成本的差異有兩個原因:一是兩國間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產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各國應該集中生產並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國充裕要素的產品,以換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這樣的貿易模式使參與國的福利都得到改善。 20世紀40年代,保羅·薩繆爾森(Palua A Samuelson)用數學方式演繹了H-O模型,指出國際貿易對各國收入差距的影響,將必然使不同國家間生產要素相對價格和絕對價格均等化,這也稱為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謝爾—俄林—薩繆爾森模型)。 這一定理潛在地認為,在沒有要素跨國流動的條件下,僅通過商品的自由貿易也能實現世界范圍內生產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和這一理論相關的還有另外兩個基本定理。 國際貿易對本國生產要素收益的長期影響,由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歸納為:出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國充裕要素)的報酬提高;進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國稀缺要素)的報酬降低;不論這些要素在哪個行業中使用。 羅勃津斯基定理認為,在兩種商品世界中,如果相對價格固定不變,一種生產要素增長會減少另一種商品產量。表明要素稟賦的變化決定著資源配置的變化。 這些定理均對H-O理論進行了重要拓展。
里昂惕夫悖論
按照H-O理論,美國是一個資本豐裕而勞動力相對稀缺的國家,其對外貿易結構應該是出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 20世紀50年代初,美籍蘇聯經濟學家裡昂惕夫(Leontief)根據H-O理論,用美國1947年200個行業的統計數據對其進出口貿易結構進行驗證時,結果卻得出了與H-O理論完全相反的結論,這一難題稱為里昂惕夫悖論。 里昂惕夫悖論雖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觀點,但它對原有國際分工和貿易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引發了對國際貿易主流思想的反思,推動了二戰後新的國際貿易理論的誕生。
[編輯本段]新貿易理論
二戰後,國際貿易的產品結構和地理結構出現了一系列新變化。 同類產品之間以及發達工業國之間的貿易量大大增加,產業領先地位不斷轉移,跨國公司內部化和對外直接投資興起,這與傳統比較優勢理論認為的貿易只會發生在勞動生產率或資源稟賦不同的國家間的經典理論是相悖的。 古典與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都假定產品市場是完全競爭的,這與當代國際貿易的現實也不相吻合,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新貿易理論應運而生。
新生產要素理論
新生產要素理論賦予了生產要素除了土地、勞動和資本以外更豐富的內涵,認為它還包括自然資源、技術、人力資本、研究與開發、信息、管理等新型生產要素,從新要素的角度說明國際貿易的基礎和貿易格局的變化。 1、自然資源理論 1959年,美國學者凡涅克(J. Vanek)提出了以自然資源的稀缺解釋里昂惕夫悖論的觀點,認為美國進口自然資源的開發或提煉是耗費大量資本的,會使進口替代產品中的資本密集度上升。扣除資源的影響,美國資本密集型產品的進口就會小於其出口。 2、人力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理論以基辛(D. B. Keesing)、凱南(P. B. Kenen)、舒爾茨(T. W. Schultz)為代表,對H-O理論作了進一步擴展,將人力資本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引入。 通過對勞動力進行投資,提高其素質和技能,進而提升勞動生產率。 人力資本充裕的國家在貿易結構和流向上,往往趨於出口人力資本或人力技能要素密集的產品。 3、研究與開發學說 格魯伯(W. Gruber)、維農(R. Vernon)認為研究與開發也是一種生產要素,一個國家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和該種產品中的研究與開發要素密集度之間存在著很高的正相關關系。 各國研究與開發能力的大小,可以改變它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進而改變國際貿易格局。 4、信息要素 信息雖然是一種無形資源,但它能夠創造價值。現代信息技術對生產的影響越來越強,對信息的利用狀況會影響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從而改變一國的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地位。
偏好相似理論
1961年林德(S. B. Linder)在《論貿易和轉變》一書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論,第一次從需求方面尋找貿易的原因。 他認為,要素稟賦學說只適用於解釋初級產品貿易,工業品雙向貿易的發生是由相互重疊的需求決定的。 偏好相似理論的基本觀點有: 產品出口的可能性決定於它的國內需求; 兩國的貿易流向、流量取決於兩國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需求結構越相似則貿易量越大; 平均收入水平是影響需求結構的最主要因素。
動態貿易理論
動態貿易理論主要從動態角度分析國際貿易產生與發展的原因。 1、技術差距理論 技術差距理論又稱創新與模仿理論,M·V·波斯納(Michael V. Posner)和胡弗鮑爾(G. G. Hufbauer)將技術作為一個獨立的生產要素,側重從技術進步、創新、傳播的角度分析國際分工的基礎,擴展了資源稟賦論中要素的范圍。 技術差距指一國以技術創新和控制技術外流而形成的一種動態貿易格局,會對各國要素稟賦的比率產生影響,從而影響貿易格局的變動。 2、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雷蒙德·弗農(Raymond Vernon)將市場營銷學中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與技術進步結合起來闡述國際貿易的形成和發展。1966年他在《產品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一文中指出,美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與產品生命周期有密切關系。 這一產品生產的國家轉移理論,假設國家間信息傳遞受到一定的限制、生產函數可變以及各國的消費結構不同,指出產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對生產要素的需要是不同的,而不同國傢具有的生產要素富饒程度決定了該國的產品生產階段和出口狀況。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將比較優勢論與資源稟賦論動態化,很好地解釋了戰後一些國家從某些產品的出口國變為進口國的現象。 3、「技術外溢」與「干中學」學說 這種觀點將技術作為內生變數,羅默提出的「干中學」式的技術進步,大部分是從技術外溢中獲得的,即從貿易或其他經濟行為中自然輸入了技術。 經克魯格曼(Krugman)論證,若引進國將外溢國的技術用於比較優勢產業,則對兩國均有利;反之對兩國均不利。 假設國內技術外溢的速度高於國際技術外溢,國家原先的領先產業有加速發展的可能,原有的比較優勢會增強。技術的傳播使各國的差異不斷擴大,強調了技術變動對國際貿易的動態影響。 4、動態比較優勢理論 林毅夫等提出,一個國家的產業和技術結構從根本上取決於國內要素稟賦,其升級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基礎。 資本存量的變化對一國要素稟賦的影響最大。 資本存量的增加來自於積累,積累取決於儲蓄傾向和經濟剩餘的規模。 制度性決定的儲蓄傾向是固定的,因而影響資本存量的關鍵是經濟剩餘的規模。 如果一國的產業和技術結構能夠充分利用其資源稟賦的優勢,則其生產成本就較低,競爭能力就較強,進而創造更多的經濟剩餘,積累量也就越大。 因此,通過發揮比較優勢能夠較快地實現資源結構的升級,從而加快產業結構升級。
產業內貿易理論
產業內貿易理論又稱差異化產品理論,以不完全競爭市場和規模經濟為前提,從動態角度出發考慮需求情況,更符合實際。由於產業內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80年代以來許多經濟學家陸續建立模型對這一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探討。 1、新張伯倫模型 在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克魯格曼(Krugman)的模型具有開創性作用,他將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提出的將差異產品和內部規模經濟考慮在內的壟斷競爭模型推廣到開放條件下,創立了「新張伯倫模型」。 模型證明了當市場結構從完全競爭變為不完全競爭,達到規模報酬遞增階段的時候,即使兩國間沒有技術和要素稟賦差異,產品水平差異性和規模經濟也可推動國際貿易,增加兩國的福利。 2、蘭卡斯特模型 這一基於簡單的水平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模型,以產品特性和消費者偏好的唯一占優選擇性為基礎解釋兩國貿易。 蘭卡斯特(Lancaster)認為,在具有相同特點的經濟體之間,如果不存在貿易壁壘和運輸成本,在規模收益最大化和消費偏好差異的影響下,兩個經濟體間仍能進行產業內分工和貿易。 3、新赫克歇爾—俄林模型 新赫克歇爾—俄林模型基於垂直產品差異,弗爾維(Falvey)等人通過對H-O模型假設前提的調整,將產品差異與勞動和資本等要素的不同組合之間建立一種聯系,但仍用要素稟賦來預測貿易,因而又稱為「新要素比例學說」。 這一理論認為,資本相對充裕的國家出口同種產品中資本密集的高質量品種,勞動力相對充裕的國家則出口勞動密集的低質量品種,由此形成的產業內貿易實質上還是垂直分工的結果,在對傳統貿易理論的最小偏離下,同時解釋了產業間和產業內的貿易模式。 4、布蘭德—克魯格曼模型 為解釋標准化產品產業內貿易現象,布蘭德(Brander)和克魯格曼構造了一個「相互傾銷模型」(差別壟斷模型)。 模型指出各國開展貿易的原因只在於壟斷或寡頭壟斷企業的市場銷售戰略,國際貿易的結構既不受要素稟賦、產品成本差別的限制,也不受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差異產品追求的限制。 此模型表明,貿易是擴大競爭的一種方式,不完全競爭的企業可以通過貿易向別國的國內市場傾銷以擴大銷售,即使存在運輸成本,也會存在雙向貿易,並由兩國間需求彈性的預期差異決定貿易量。 這就為兩國相互傾銷的行為提供了解釋途徑。 5、垂直差異產業內貿易模型 與新H-O模型所不同的是,垂直差異產業內貿易模型以寡頭壟斷市場假定為前提。弗爾維研究認為,一個產業包括依質量高低排列的一個「產品鏈」,即垂直差異性產品。 弗爾維(Falvey)和凱克斯基(H. Kierzkowski)建立的F-K模型表明,在完全的垂直型產業內貿易與完全沒有這類貿易之間有許多過渡類型,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的程度與特性依賴於要素稟賦、技術和收入分配情況對不同國家的相對影響。 費萊姆(Flamand)和赫爾普曼(Helpman)建立的費—赫模型提出了另一種觀點。假設有兩國均生產某種產品,生產效率不同,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國際分工以產品差異性的形式體現,一國生產高質量的產品具有比較優勢,另一國相反,決定產品質量的是勞動投入,這里指「人力資本」。如果兩國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不吻合,就可能發生產業內貿易。
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el E. Porter)提出的這一理論,從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這一微觀角度解釋國際貿易,彌補了比較優勢理論在有關問題論述中的不足。 波特認為,一國的競爭優勢就是企業與行業的競爭優勢,一國興衰的根本原因在於它能否在國際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 而競爭優勢的形成有賴於主導產業具有優勢,關鍵在於能否提高勞動生產率,其源泉就是國家是否具有適宜的創新機制和充分的創新能力。 波特提出的「國家競爭優勢四基本因素、兩輔助因素模型」中,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政府、機遇都是國家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 波特根據以上各大要素建立了鑽石模型,說明了各個因素間如何相互促進或阻礙一個國家競爭優勢的形成。 從發展階段來看,一個國家優勢產業的發展可分為四個不同階段,即生產要素推動階段、投資推動階段、創新推動階段,財富推動階段。 該理論對當今世界的經濟和貿易格局進行了理論上的歸納總結。
[編輯本段]新興古典貿易理論
新興古典經濟學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興的經濟學流派.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依託新興古典經濟學的新框架,將貿易的起因歸結為分工帶來的專業化經濟與交易費用兩難沖突相互作用的結果,從而對貿易的原因給出了新的解釋思路,使貿易理論的核心重新回到分工引起的規模報酬遞增,是一種內生動態優勢模型,是貿易理論和貿易政策統一的模型,是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統一的模型,能夠整合各種貿易理論,是貿易理論的新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超邊際分析法將古典經濟學中關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經濟思想形式化,將消費者和生產者合二為一,發展成新興古典貿易理論。 該理論使研究對象由給定經濟組織結構下的最優資源配置問題,轉向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及其演進過程,力圖將外生的比較利益因素引入到基於規模報酬遞增的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貿易理論模型中,把傳統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統一在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框架之內。 此理論的內生分工和專業化新興古典貿易模型(Sachs, Yang and Zhang,1999)表明,隨著交易效率從一個很低的水平增加到一個很高的水平,均衡的國際和國內分工水平從兩國都完全自給自足增加到兩國均完全分工,在轉型階段,兩種類型的二元結構可能出現。 經濟發展、貿易和市場結構變化等現象都是勞動分工演進過程的不同側面,貿易在交易效率的改進過程中產生並從國內貿易發展到國際貿易,兩者之間有一個內在一致的核心。
[編輯本段]當代國際貿易的變化
產業內貿易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迅速增長。 所謂產業內貿易(intra-instiry trade)是與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解釋的產業間貿易(inter-instry trade)相對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同一產業內的產品之間的貿易,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既進口又出口同一類產品。 這些現象的出現對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提出了挑戰。佔世界貿易額相當大比重的一部分貿易並不是因為比較成本的差異或者資源稟賦的差異而發生的。為了解釋這些國際貿易的新現象,以克魯格曼、雷蒙德·弗農等為代表的大批經濟學家提出了各種新的學說。這些學說與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我們把這些學說稱為新國際貿易理論。

E. 全球進入減稅加息比賽中國怎麼辦

特朗普稅改剛剛獲得通過,日本就坐不住了,也准備減稅到20%左右。

實體經濟長期資金短缺,這個問題是無法通過央行放水得以解決的,我想當局應該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再放水只會讓資產泡沫,准確的說只會讓房價漲,只會讓錢在金融體系裡空轉,對實體經濟毫無用處。

一個數據足以說明脫實向虛的問題,從2005年開始,中國金融業增加值在GDP中的佔比不斷上升,超過美國,英國,日本,2016年上半年最高達到9.2%,今年有所降低,不過也還有八點多。只佔就業人數0.7%的金融業,其人均收益要比其他行業高約12倍。

黃奇帆曾說過:大銀行把錢借給小銀行,小銀行把錢借給租賃公司,租賃公司把錢給了小貸公司,小貸公司把錢貸給各種金融業,自我循環過程中每一個金融企業都要有利潤,都要有用工成本,這些成本就是金融業的GDP,所以金融業GDP如果多了一倍,意味著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也提高了,轉化為利潤、稅收和金融業的GDP

當然,我們也在努力扭轉這一亂象,希望脫虛向實,過去幾年光是嘴上說說,如今到了要動真格的時候了。

F. 加拿大加息,人民幣兌加幣是貶值還是升值

加拿大加息,人民幣兌加幣是升值了。
加拿大加息,會導致加幣升值。使用人民幣兌加幣時可以准從一個規律,當加元貶值,如果兌換人民幣的話,那麼人民幣就會升值,就會換更多的加幣。相反,人民幣升值,那麼加幣兌換人民幣就會貶值,只能換更少的加幣。

G. 2018年將迎全球加息潮嗎

2018或迎全球加息潮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聯儲)今年以來第三次加息,13日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25個基點到1.25%至1.5%的水平。

14日,歐洲央行、英國央行也宣布了議息結果,前者再次重申執行縮減購債規模的計劃,後者則在上月加息後決定按兵不動。從趨勢上看,隨著世界經濟穩健增長,通脹水平逐漸升高,全球主要經濟體將繼續推動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化,2018年可能見證更多加息時刻——

經濟向好為美聯儲決策定調

美聯儲2015年12月啟動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首次加息,開始了緩慢的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此後,美聯儲在2016年12月、今年3月和6月先後加息,並於今年10月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

與前兩年相比,美國經濟今年展現出持續穩健增長的態勢,是美聯儲年內三次加息的基礎。

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率計算增長3%,略低於第二季度的3.1%,但超過市場預期的2.5%。

美聯儲上月底發布的全國經濟形勢調查報告顯示,10月至11月中旬,美國經濟繼續溫和擴張,經濟前景有所改善,價格壓力已經增強。這份被稱為「褐皮書」的報告說,受訪地區節日消費預期整體樂觀,製造業活動繼續溫和擴張,但房地產市場增長仍不明顯。報告還表示,大部分地區的價格上漲壓力較9月份有所上升。

美聯儲在13日貨幣政策例會後發表了一份聲明,重申了對美國經濟的樂觀判斷。聲明說,11月份以來的信息顯示美國經濟保持穩健增長,就業市場繼續強勁,失業率進一步下降;家庭消費保持溫和增長,企業固定資產投資近幾個季度有所回升。聲明還指出,曾重創美國南部墨西哥灣沿岸地區的颶風及災後重建活動對近幾個月的經濟、就業和通脹產生影響,但並未實質性改變美國整體經濟增長的前景。美聯儲仍然預計美國經濟保持溫和擴張,就業市場保持強勁,通脹水平將在中期內穩定在2%目標附近。

美聯儲主席耶倫此前在國會聯合經濟委員會作證時說,預計美國經濟將繼續擴張,勞動力市場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有望推動薪資和收入增速加快。

根據美聯儲當天發布的季度經濟預測顯示,2017年美國經濟預計增長2.5%,高於9月份預測的2.4%,到2017年底美國失業率預計為4.1%,低於9月份預測的4.3%。美聯儲同時預計2018年美國經濟增長2.5%,高於9月份預測的2.1%;到2018年底美國失業率預計為3.9%,低於9月份預測的4.1%。

國際機構對美國經濟今明兩年的增長預期也持樂觀態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將美國經濟今明兩年的增長預期全部上調,預計今年增速將達2.2%,明年將達到2.3%。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計美國經濟今明兩年將分別增長2.1%和2.4%。

耶倫接班人將「蕭規曹隨」

美聯儲主席耶倫在13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美國經濟增長將繼續支持美聯儲漸進加息。這是耶倫作為美聯儲主席的最後一次新聞發布會。2018年2月,現任美聯儲理事傑羅姆·鮑威爾將接替耶倫成為下一屆美聯儲主席。根據鮑威爾的表態,未來美聯儲還將穩步提高利率並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同時放鬆金融監管,這些措施會增加全球資金向美國流動的意願並有助於華爾街在金融領域繼續號令世界。

特朗普上月初宣布提名現年64歲的鮑威爾接替美聯儲現任主席耶倫。外界普遍預期,鮑威爾執掌美聯儲後將延續耶倫任內謹慎漸進的加息節奏,繼續推動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進程。

鮑威爾通過美聯儲官方網站表示,如果獲得參議院批准,他將領導美聯儲繼續加息和收縮資產負債表(「縮表」)。鮑威爾表示,如果獲得參議院批准,他將與其他美聯儲同事一起支持美國經濟朝著全面復甦繼續取得進展,在保持就業市場強勁增長的同時,推動美國通脹率逐步升至2%的目標。

「我們預計利率水平將進一步上升,資產負債表規模將逐步收縮。」鮑威爾說。他表示,盡管美聯儲竭力提高其政策的可預見性,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美聯儲必須根據經濟變化靈活調整政策,同時准備好應對威脅美國金融穩定和經濟繁榮的新風險。

路透社的報道稱,鮑威爾如果獲得參議院批准,將在現任美聯儲主席耶倫2月份任職到期後接替她的職務,屆時他繼承的將是穩健的經濟成長,至少未來數月貨幣政策不會大變。但他也將接下耶倫尚未完成的工作,也就是經濟方面的幾個未解難題,為何通脹如此低迷、金融市場狀況在貨幣政策制定時所扮演的角色,在利率較低時如何應對經濟衰退等。除非美國將接近紀錄高位的101個月擴張趨勢再延續四年,否則鮑威爾不得不應對衰退局面,但很多人認為美聯儲還沒有做好相應准備。

鮑威爾就此指出,目前並不清楚美國通脹持續疲軟的原因,但如果通脹疲軟的狀況持續,美聯儲將更緩慢地加息。他還預計,美聯儲縮減資產負債表將持續三到四年,最終規模將從目前的約4.5萬億美元降至2.5萬億到3萬億美元的水平。

美聯儲加息周期未至中盤

從2015年首次加息算起,美聯儲已經5次上調基準利率,但目前水平與美聯儲希望達到的中性利率水平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根據美聯儲13日發布的利率預測顯示,到2018年底聯邦基金利率中值將升至2.1%,意味著2018年美聯儲會加息3次。還有分析指出,為了給應對下次經濟衰退准備更多「彈葯」,美聯儲有可能加快升息步調,爭取兩年內將基準利率水平推升到3%以上。

將利率回歸到所謂的「中性水平」,是美聯儲的終極目標。這樣的利率水平既不會對經濟產生刺激作用,也不會抑制經濟增長,而是保持恰到好處的中性。美聯儲官員稱之為「長期均衡利率」或者「長期中性利率」。在此次金融危機之前,許多經濟模型都認為該利率應處於接近4%的水平,經通脹調整後該利率應為接近2%。

回到2004年6月,時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意識到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是時候回歸中性水平了。短短兩年間,美聯儲連續17次小幅加息,在加息周期還未結束之時,格林斯潘退休了,繼任者伯南克完成了最後3次加息。仔細算來,格林斯潘和伯南克一共用了25個月將聯邦基金利率推高到5.25%。

目前,外界普遍認為,本輪加息周期的終點還很遙遠,2018年美聯儲的加息節奏將與今年相同。目前,比較流行的預測是2018年、2019年、2020年美聯儲還將分別加息3次、2次、2次。投資銀行美銀美林在報告中預測,美聯儲將在2018年加息3次,在2019年加息2次。

有分析人士指出,2018年美聯儲仍可能決定加快加息步伐。美國正在推進的稅改計劃和即將接任的美聯儲主席人選傑羅姆·鮑威爾,是外界最關注的可能影響美聯儲加息路線的兩大因素。華爾街投行美銀美林也提到,市場可能低估了稅改方案對美國經濟增長的潛在影響,2018年一季度美聯儲加息節奏可能進一步加快。

目前,美國國會參眾兩院正就大規模減稅法案的政策細節展開最後協商,預計大幅降低企業和個人所得稅率將導致未來十年美國財政赤字增加約1萬億美元。減稅和財政刺激對美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有多大,會否導致美聯儲加快加息節奏?這些問題的答案仍不明確。

美聯儲主席耶倫在13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伴隨美國國會討論減稅法案,許多美聯儲官員預測美國經濟前景時已考慮財政刺激的因素,金融市場也已大部分消化減稅政策的樂觀預期。她指出,美聯儲官員與大多數經濟學家對減稅政策的分析一致,認為減稅可能會小幅提升未來幾年美國經濟增長。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此次美聯儲釋放的是「鴿派」信號,即未來兩年將繼續保持小幅加息的節奏,不會加快升息步伐。

為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議,美聯儲、歐洲央行等主要央行應清楚地向市場傳遞緩慢退出貨幣刺激政策的計劃,以避免市場動盪,金融監管機構應採取宏觀審慎政策以降低杠桿率,控制金融風險。

明年不就知道了嗎?

H. 美國加息,連續加,大幅加,首先受到傷害的國家有哪些

美國加息,連續加,大幅加,首先受到傷害的國家是全世界使用美元的國家

自從俄烏沖突以後,美國加息,大規模的加息,受到的傷害基本上是全世界使用美元的國家了。首先是歐盟,歐盟,日本,韓國這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會受比較大的影響。此外還包括五眼聯盟的國家,例如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

到了這個時候,美國人又有可能採取降息的辦法,放出美元收割這些國家,已經大大便宜的資本,從而控制這些國家的經濟。

I. 加拿大宣布和朝鮮斷交,新的經濟制裁為了什麼呢.

為了自己國家利益,北朝窮得要命,和平時代,只顧賺錢

J. 加拿大銀行加息至1%對留學生活有什麼影響

加拿大央行加息,只說明融資的成本提高了。如果留學生沒有房貸或者車貸之類的貸款,沒有任何影響。

閱讀全文

與韓國和加拿大為什麼陸續宣布加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