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韓國有五大財團還是十大都有哪幾大
韓國有四大財團,分別是三星集團、現代集團、LG集團、SK集團。原來是五大財團,其中大宇集團在1997亞洲金融危機中破產;剩下的四大財團是韓國政府重點扶植的。
韓國四大財團:
1、三星集團
三星集團創建於1938年,貿易業起家。主要系列公司有:三星物產株式會社、三星電子、三星重工業、第一毛織等。現任會長李健熙。三星集團的總資產額為170.4億美元,2003年實現銷售額101.7億美元,其中純利潤5.6億美元;2004年出口額突破500億美元,占韓國出口貿易總額的21%。
2、現代集團
現代集團始建於1946年,建築業起家。60年代後期開始發展重工業,1997年擁有62家子公司,經營范圍涉及建築、汽車、造船、鋼鐵、鐵道車輛、海運、金融、貿易等多個領域,職工總數、資產額和銷售額曾雄踞韓國財團企業之首,在世界500強企業(美國企業除外)中,位居50位左右。
3、LG集團
LG集團創建於1947年,化工產業起家。現擁有37家系列公司,國內工廠有40多家,國內研發機構70餘家,職工總數為7萬多名;在海外設有法人130多家,分公司120多家,研發機構10餘家,海外職工總數為5.5萬名。集團公司2004年總銷售額達82萬億韓元,實現純利潤4萬億韓元。
4、SK集團
SK創建於1953年,紡織業起家。經營主要集中於能源與化學、電信、物流、金融等四大行業。截至2004年,SK的資產總額為52.4萬億韓元,當年銷售額為56.4189億韓元,實現純利潤4.6萬億韓元;擁有職工約25000人,人均銷售額達22.4萬韓元。
(1)除了韓國財團還有哪些國家擴展閱讀:
財團和其他形式的法人相比,有著明顯的特點,主要有:
1、實力強
財團的實力和穩定性增強,行業色彩日益淡薄。一方面,財團所控制的資本十分巨大;另一方面,財團所控制的部門也日益增多,遍及重工業、輕工業、傳統工業、新興工業、生產部門、流通部門等。
2、控制力強
財團對國家的控制和利用增強。各大財團的巨頭親自出馬擔任國家首腦和政府部門要職,出面組織各種民間機構,對政府施加影響和壓力,以控制國家機器。
3、家族色彩
財團的家族色彩淡化。各財團之間相互滲透和融合,使一些財團由戰前的單個家族控制變為多家族控制,很多財團雖保持原來的家族名稱,但實際已由幾個甚至更多的家族所支配,財團的資本進一步社會化了。
⑵ 日本 中國 韓國 新加坡 分別有那幾大財閥呢或者大的家族
現在已經不叫財閥了,而是被稱為以銀行為中心的企業集團化,這是一種橫向型集團制。
日本6大企業集團:
1.三井集團(月曜會)、2.三菱集團(金曜會)、3.住友集團(白水會)、4.芙蓉集團(芙蓉會)、5三和集團(三水會)、6.第一勸銀集團(三金會)。
韓國4大企業集團:
1.大宇集團、2.現代集團、3.SK集團、4.三星集團。
新加坡和中國。。。。。這個貌似沒有出現過,即使有些企業集團的雛形但也沒有上述企業集團的龐大,並且大都採用的是縱向型集團制,而非日韓兩國採用的橫向型集團制。具體這些企業集團有多麼龐大,你可以自己去查找,在這里就不贅述了。
⑶ 美國有杜邦財團,韓國有三星財團,那亞洲的日本有啥
日本有三菱財團,富士財團以及三合財團等等。但是這其中最著名最厲害的那就是三菱財團了,因為三菱財團它不簡簡單單的只是涉及一個產業,其中還涉及一些重要的軍事產業,為整個國家製造武器甚至是販賣武器,尤其是在二戰期間三菱財團和美國合作發了不少的戰爭財。這也因此為三菱財團積累了大量的原始資本,也為他在日後的發展之中創造了很多的條件。由此可知這些財團的力量都是非常強大的,他不是一個人可以做得到的,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夠創造一個巨無霸的家族型企業,才能夠在世界的領域內有一個很響亮的知名度。
⑷ 日本也有很強大的財閥集團,為何他們沒有像韓國一樣被財閥控制
因為歷史的原因和日本韓國民族性的原因,所以日本並沒有如韓國一樣形成能左右國家和政府的大財閥。但我覺得說日本財閥算不上財閥,說是財團更合適一些,而韓國的才是貨真價實的財閥。財閥是家族式的集團,資源都集中在有血緣關系的少數人手裡,各種信息也並不公開,外界難以知曉。而財團雖然也是大集團,但是內部事務對公眾來說都相對公開透明的。
日本早期也形成了這樣的大集團,但是和韓國人最大的不同在於,日本人並沒有強烈的家族、血統觀念,他們並不甘願接受美國的控制——都是不得已。這樣的表現就是日本人樂意為集團、為國家奮斗,而不會有狹隘的血統、家族內部抱團的行為。
所以我們能知道韓國集團的接班人,但是往往猜不到日本財團的接班人是誰,一個世襲,一個是推舉。文化基因的差異決定了結構形式的不同,結構的不同決定了韓國財閥與日本財團在基因上的不同。
⑸ 同是背後有美國撐腰的國家,日本為什麼不像韓國一樣由財閥所掌控
在戰前日本的財閥勢力也像韓國的財閥勢力一樣。在國內基本上形成了壟斷的局面,但是由於戰爭,日本的財閥勢力解體現在日本組成的是財團,不再是一家獨大的場景。
而在財閥控制下的國家,也就是韓國,韓國的政府就會受制於采訪,他們所出台的政策都會傾向於維護財閥的利益,造成國家為企業負責的場面。而國家控制下的財閥,會受制於國家,以國家利益為先,甚至在必要的時候,他們會犧牲自己的部分利益完成國家的任務。
但是由於韓國政府的一位退讓才導致了韓國的局面,基本上都是由韓國財閥控制。這也就從而導致了後來的局面越發難以控制,從而引發出大量的問題。而在這種財閥已經控制了許久的情況下,韓國政方如果想要逆轉局面,是會步步受阻,擁有多方面的困難的。
⑹ 日本、韓國和美國有哪些著名財閥集團
二戰前最大財閥,"讓一切充滿活力"使多家企業振興,東芝成日本五強之一,推動日本經濟騰飛
三井集團是日本的四大壟斷財閥之一,是由三井家庭統治的財閥而發展起來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和戰爭期間,該財閥一直居日本四大財閥之首,是日本經濟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推動力量。
二戰期間,三井財閥的核心--三井銀行,兼並了日本第一銀行更名為"帝國銀行",其經營實力超過了安田銀行而居財閥銀行首位,使得三井壟斷財閥的直屬企業和旁系企業得到有力的資金支持,因而得到更快發展。
三井集團的東京芝浦和石川島播磨兩大支柱企業,二戰後一度均奄奄一息、瀕臨倒閉。經土光敏夫的"讓一切充滿活力"的整頓治理,均重獲新生,東芝成為日本工業5強、石川島成為日本工業50強之一,稱雄於國際市場。
三井財閥的創始人三井高俊是日本三重縣的伊勢松阪人。17世紀中葉,三井高俊在家鄉開辦當鋪和釀酒業。1673年,他到江戶(今東京)開辦和服經銷店,1683年又兼營錢庄。三井錢庄逐步擴大,18世紀20年代又發展為以經辦銀行匯兌業務為主的三井兌換店,並資助封建諸侯,代征貢米,受地方封建政權的支持和保護,作為特權商人而快速致富。
明治維新時,在日本明治新政權與德川幕府的爭斗中,三井家族曾資助新的天皇制政府,並為軍隊支付過軍餉。明治政權獲勝後,作為報答便讓三井銀行掌管政府資金--官銀出納和匯兌,並獲得發行"三井票"的貨幣發行壟斷特權,大獲其利。
1876年,三井家族以掌握官銀為基礎開辦起私營銀行--三井銀行。三井銀行是日本的第一家私人銀行。接著,三井又開辦起三井物產公司,並從政府手中廉價購得一批工礦企業。這些工礦企業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擴軍備戰和戰爭中的軍事供應大顯身手,企業本身實力也得到急劇擴張。
1910年,在發展軍需品大發橫財的基礎上,三井成立了名為"三井合名公司"的持股公司。通過該公司,三井向幾乎所有的經濟領域投資,控制了一大批中小企業,終於發展成為最大的壟斷資本集團--三井集團,其中僅三井物產的營業額40年代前期便達到30億日元。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三井財閥的規模是三菱財閥的1.5倍、住友財閥的2倍、安田財閥的3倍左右;三井財團所屬直系、旁系公司及其子公司共達270餘家,包括東芝浦電氣、石川島播磨重工、三井造船、昭和飛機、豐田汽車、日本精工等。在二戰後解散財閥中,三井集團實繳資本近日本全國公司實繳資本總額的10%,可見該集團十分龐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工具",三井財閥和其他財閥一樣,經過了"解散"和"復活"的過程。但是,三井財閥由於同政府關系長期較為密切,因而在"解散"中理所當然地受到了更大的打擊,在後來的復活中也受到某種制約而沒有其他幾家財閥那樣快地恢復和擴張,因而由二戰前的"第一財閥"落到了三菱、富士、住友的後面。
一直到50年代後期,三井財閥的核心企業才走上正軌:三井銀行、三井信託銀行、大正海上火災保險、三井人壽保險等4家金融機構,恢復了經營活力,為集團的重新集結和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撐;三井物產公司在三菱商事公司恢復的5年之後--1959年完成了恢復工作,為集團的重新集結和發展提供了營銷紐帶;三井礦山已風光不再,但其直系企業東京芝浦電氣、石川島播磨重工這兩家瀕臨倒閉公司經土敏夫治理後活力大增,為集團的重新集結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工業支撐,土光敏夫也因此而享譽世界工商業界。
1939年,由東京芝浦製作所和東京電氣股份公司合並,成立東京芝浦電氣公司。東芝製作所引進美國通用電氣的技術,使得競爭實力迅速增強。60年代前期該公司拚命擴大規模:1961年,合並了石川島芝浦汽輪機公司;1962年,用70億日元建成了濱川崎切割機製造廠;1963年,建成了專門生產渦輪機的渦輪機西廠。由於盲目地過度投資,東芝出現了利潤大幅度下降的嚴峻局面。為了避免倒閉,該公司力邀土光敏夫出任總經理。
土光敏夫,1896年出生於日本岡山縣一個農民家庭,1920年畢業於東京高等工業學校機械繫,後來留學瑞士。畢業後,到石川島播磨重工業公司造船廠當機械工程師,後出任總經理。他使石川島公司起死回生,並進而發展成名列日本工業企業50強之一的超級企業;1965年,他又出任赤字累累的東芝公司的總經理,幾年之後又使該公司躋身於世界50家最大的企業之中、10大電器企業之列。一連使兩家瀕臨破產的企業振興、騰飛、土光靠的是他那著名的經營公式:
讓一切都充滿活力!
活力=智力×(毅力+體力+速力)
其一,土光敏夫重視開發全體員工的智力。他在管理中全力推行兩條重要路線,其一是推行"重擔主義"和"適才適所"的用人路線,使員工的智能有施展的舞台。土光闡述說:對部屬的最大尊重,乃在於發現和發揮他們的智慧,委以重任。他提出,誰拿得起一百斤就交給誰一百二十斤的擔子,以此激發人的智能的充分釋放。"據我得經驗,出人才的部門,常常是工作多而人手少地方。這樣,由於每個人的工作負荷加大了、不得不幹出超過自己能力的工作,於是就形成一種必須自己去克服困難、經受磨練的環境。正是這種環境,真正能夠造就人才。"
其二,土光敏夫強調領導者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進取精神。辦企業就得講效率,首先是管理者要講效率,這是領導者要有高度的責任感的體現。會議不應用來作冗長的報告,報告材料會前分發就行了;會議則是進行討論的地方。為了使會議開得簡短而有實效,他提出了著名的土光"會議律"--五提倡:提倡爭議,提倡各抒己見,提倡全體發言,提倡不超過一小時,提倡站著開會。公司內,每星期一次的社務會議准時八點半舉行。
其三,土光敏夫重視並善於捕捉市場機會。主持石川島造船公司時,土光認為隨著二站後各國(特別是日本)經濟的復甦、發展,對石油的依賴必然越來越大,這就需要建立海上輸油線。於是,石川島公司源源不斷地造出了世界上從未見過的20萬~30萬噸級乃至更大的巨型油輪。巨型油輪對路適銷,訂貨單像雪片似的飛到土光手中。僅僅10年工夫,日本造船業就在土光(還有三菱)的帶到下,稱雄於世界--當時世界上每10艘巨輪,便有6~7艘為日本所造。
前述使"東芝"發展電器產品,經過10餘年的苦心經營,終於使其成為世界電器十巨頭和日本電器"三霸主"之一,從巨型電子計算機、集成家用電器,其總產量占日本的20%。
其四,土光敏夫認為個人發展的關鍵是要發揮人的活力,這也是管理成功的關鍵所在。後來擔任日本"材界總理"--經團連會長的土光,在"國際企業管理年會"上大聲疾呼:"指揮大企業的是人,要發揮人的活力。要求企業蒸蒸日上,發展人的活力是唯一的辦法。"
為了充分發揮人的活力土光敏夫推行"合理化運行"來開發員工的智力。他給提合理化建議的人以榮譽和獎勵,並建立直接向總經理提建議的制度。他大力加強職工培訓,通過提高職工的文化素質,來推行合理化運動的深入開展。
除了開發智力之外,土光敏夫還注意開發員工的毅力、體力和企業經營的速力。他認為,毅力是指員工對企業經營目標表現出的極大興趣、忍耐和進取精神,並由此而產生的高度責任感。體力則是經營者對員工健康、福利的關心所帶來的充沛精力,進而導致工作的高效率。而速力則反映這樣一種經營理念:重視市場經營訊速振興。僅僅過7年多時間,在1972年度,冬芝公司的銷售額高達29.2億美元,躍升世界最大工業公司的第56位,日本的第6位;利潤額0.573億美元,徹底擺脫了虧損局面;資產額45億美元。土光敏夫還為東芝公司在海外建立了龐大的經營基地,為其進一步佔領國際市場奠定了基礎。這一些海外子公司分布於美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伊朗、泰國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由於經營東芝公司有方,土光敏夫榮膺最出色的"日本經營者"稱號,被世人視為日本經濟成就的象徵。由於他在日本企業界的崇高威望,70年代末他被推選為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此時他已是80高齡。
東芝公司進入家電市場較晚,為追趕市場潮流,他們便急劇加大投資。家電市場需求的持續"高溫",東芝迅速發展。接著他們又全方位大肆投資,結果產品大量積壓。後來由於土光敏夫的整治,才是以死回生、重振雄風。
東芝公司是日本防衛廳的主要供貨商之一,1979年度軍需訂貨為181億日元,在防衛廳訂貨合同中居第五位;1981年度上升到322億日元;1983年度又上升到492億日元。在日本政府的宇宙發展計劃中,東芝公司承攬到衛星發送的"肥缺"。然而,在後來的兩次衛星發送中,都出現了一定的故障。於是,1985年10月,日本宇宙開發事業集團宣布:取消交由東芝公司承包開發的第二期《衛星發送合同》。
畢竟東芝公司是一家擁有雄厚技術實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再加於政府的密切關系,他們再政府部門的訂貨方面又迅速趕了上來,估計1991年度高達3000億日元。是年,該公司的銷售額高達414.71億美元,居世界最大工業公司的第23位,日本的第7位,是日本經濟稱雄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由此一家企業,可知三井集團對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⑺ 韓國財閥有哪些
三星。
目前,三星是韓國最大的企業集團,被贊譽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企業之一,在全球六十八個國家擁有共二十三萬員工。三星集團成立的最初,主要是向中國北京以及滿洲里出口朝鮮的魚干、蔬菜和水果,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之後,經營范疇逐漸擴展到製糖、制葯、紡織等行業,並在這時候確立了三星是家族制企業。
由李氏家族世襲的傳統。三星在上世紀經過收購安國火災與海上保險、東方生命保險、東花百貨、世韓造紙等企業之後,又將經營范疇擴展到了金融業、保險業、造紙業。1969年,三星電子成立,三星正式開始了騰飛之旅。1987年三星創始人李秉哲去世後,李健熙成為三星新一任的會長,並發動了三星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變革運動,並提出口號「除了老婆孩子,其他都要換掉。」十年間,三星的年營業額增長了3.4倍,利潤增長了28倍,並在半導體、LCD、通信等技術領域確立了行業領跑者地位,成為韓國十大財團的領頭。
⑻ 韓國有哪些大財團
韓國有四個財團,第一大財團是三星,三星大家都比較熟悉了,作為韓國第一大財團,旗下關系企業70多家,三星有20多種產品世界市場佔用率居全球之首,目前擁有三家世界500強,分別是三星電子(第12),三星人壽保險(第421),三星物產(第458)。可以說,韓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離不開三星。
LG
四大財團擁有的世界500強企業達10家,並且各自都有2-3家世界500強,所以強者恆強,這些大企業利用各自的優勢,不斷開拓新的業務領域,逐漸壟斷了韓國大部分的經濟領域,過去這些企業對韓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⑼ 世界上所有的大家族,或財團 有那些
世界上著名的大家族或財團有杜邦,羅斯柴爾德、奧納西斯、洛克菲勒、IBM沃森、高爾文、福特、馬克斯和摩根家族等。
一、羅斯柴爾德家族——歐洲乃至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家族。
克利夫蘭財團的經濟實力以鋼鐵、橡膠、鐵路運輸等部門為主,在美國基本工業中有一定的地位。鋼鐵工業是該財團的主要利益所在,它控制了10家美國最大鋼鐵公司中的4家,即共和鋼鐵公司、萊克斯—楊斯頓公司、阿姆科鋼鐵公司(與梅隆財團、洛克菲勒財團共同控制)和國民鋼鐵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