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韓國資訊 > 韓國如何發展成為經濟體

韓國如何發展成為經濟體

發布時間:2022-07-02 02:43:17

㈠ 韓國靠什麼發展經濟的

現在的韓國主要靠:
鋼鐵、造船、汽車、半導體及數碼產品等製造業。這些領域,韓國有著很強的國際競爭力,多數產品擁有自主品牌,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在不斷提高。

㈡ 韓國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旅遊,韓國旅遊業非常發達,每年有很多世界各地的人去韓國旅遊,整容行業也比較發達。

㈢ 韓國是如何變成發達國家的

將軍朴正熙1960年政變上台後,進行法西斯獨裁統治,大力發展經濟,韓國經濟起飛,到1979年他遇刺身亡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500美圓(當時中國200多美圓).1980年到88年,將軍全斗煥政變上台後獨裁統治,經濟進一步發展,人均
國內生產總值88年達到3000美圓(中國300多).1988到1993年,全斗煥親自指定的繼承人盧泰愚(本是將軍)上台後,比較專制,經濟加速發展,到1993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000多美圓(中國500多),成為發達國家.盧泰愚下台後,韓國才開始民主化.金泳三,金大中,盧武鉉,李明博相繼上台.金泳三在位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韓國經濟幾乎崩潰,而眾所周知的是,韓國近10年來(金大中,盧武鉉時期)經濟發展緩慢,被稱作"失去的10年" .
所以,韓國經濟發展很快是因為獨裁政治,在民主後,經濟發展立刻變緩.所以,改變政治格局,應該是政權變得更加集中,由精英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走上強國之路.

㈣ 韓國經濟是如何騰飛的

韓國經濟起飛始於60年代初期,爾後30年來,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據世界銀行《1992年世界發展報告》統計,自1965年至1990年韓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年增長率為7.1%,列世界各國之首。按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莫克爾斯提出的「現代國家主要指標」剖析,韓國1990年人均GNP5400美元,第三產業在GNP所佔比重為46%,非農業就業人口比例、受過基礎教育人口比例、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人數、城市人口比重、平均人口預期壽命、人口自然增長率等均已達標,可見90年代的韓國已進入國民經濟現代化階段。對外開放進而實現市場經濟國際化被認為是韓國經濟起飛過程中成功的因素之一。國際輿論稱之為「韓國奇跡在戰爭的廢墟上出現」。

一、對外貿易推行由進口替代到出口導向的多邊化發展戰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一片廢墟上誕生的韓國,復經歷了朝鮮戰爭的洗禮,一直到60年初,其GN22P才達到24億美元。為擺脫戰後的經濟困境,提高本國的生產力水平,最初實施進口替代戰略,對於本國生產需要的原材料和生產資料的進口徵收低關稅,對於准備由本國產品替代的消費品進口徵收高關稅,對於替代進口的國內產業給予財政、金融優惠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經濟和發展生產的積極作用。但是由於進口替代不僅限制了某些國外產品的進口,同時也限制了本國產品的出口,造成既缺乏資源和資本,又缺乏技術和設備的局面,加深了國民經濟對外依賴程度,導致國際收支狀況的進一步惡化,使國內的工業化進展非常緩慢。

50年代與60年代之交,世界上發生了以電子科學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推動了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不斷問世,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經濟發展呈現強勁的勢頭,促使國際市場容量日益擴大,刺激了各國之間貿易的持續增長。加上美、日出於全球戰略的考慮,對韓國在資金、技術、物質等方面給予援助,為韓國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提供了較寬活的發展空間。據此,從1964年開始,韓國從進口替代戰略轉向出口導向戰略,把經濟活動的重心由國內市場轉向國際市場,採取外貿多邊化和自由化的政策,參與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競爭,以外貿出口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隨後,韓國出口額開始逐年擴大,年均增長達40%以上,在出口貿易的帶動下,韓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收入及就業率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到1990年韓國的GDP業已高達2364億美元,30年來增長99倍。

二、以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為依據,促進國內外經濟一體化

60年代初,韓國在轉向出口導向型戰略時,資金缺口很大,投資需要增長很快,據此,韓國政府果斷地作出加快引進外資步伐的決定。韓國引進外資的主要著眼點,一是有利於發展出口和國際收支改善的原則;二是有利於關鍵性工業公益事業發展的原則;三是有利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福利事業作出貢獻的原則。30年來,韓國以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為依據,制定了引進外資的鼓勵和限制政策,一直把技術引進作為引進外資的一個重要方面。在60年代的工業化進程,大膽利用外國先進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和創新,促進了產業技術的發展,形成以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基礎的重化工業經濟。80年代以後,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以促進產業的升級換代。引進技術的比重,機械製造業佔27.8%,電子工業佔20.9%,石油化工佔16.4%。

韓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為相對剩餘資本集中提供了參與國際分工的有利條件。為了擴大出口市場,穩定國際資源進口,抵制貿易保護主義,強化本國產業的升級,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降低勞動力成本,80年代以來,韓國推行了對外直接投資、建立海外生產基地的策略。韓國政府通過財政、金融等手段鼓勵本國企業向外擴張,在信貸、稅收和保險制度等方面給予優惠。據有關資料顯示,80年代韓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40%以上是靠政府支持籌措資金發展起來的,1988年韓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為4.8億美元。目前,韓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是資源開發型產品投資,服務於國內經濟的發展;其次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一些本國限制性的產業,同時降低勞動力成本;再次是對發達國家投資,藉以達到引進高科技和現代管理手段的目的。既實現了國內產業結構的現代化,又促進了國內外市場的一體化。

三、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逐步邁向資本市場國際化

60年代後,韓國為擺脫國外的資金援助,求得經濟獨立,有計劃地建立了各種金融機構,發展各類金融市場,逐步完善了金融體系。80年代初,韓國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強國際金融中心的籌建,到90年代初,除國家中央銀行(韓國銀行)在國內建有15個分行,在海外設有8個分支機構外,大力發展商業銀行,其中包括全國性市中銀行(又稱存款銀行)5家,擁有資產約占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75%,其分支機構達1857個;地方銀行12家,擁有資產約占商業銀行資產總額16%;外資銀行69家,其中最多的是美國,美國的10大銀行就有8家在韓國開設了分行,其次為日本和西歐國家。

韓國的金融市場分為有組織的金融市場即以銀行為中心的短期貨幣市場,非組織的金融市場即以非銀行機構為中心的長期資本市場。韓國政府認為金融業的開放首要的是資本市場的開放,因此於80年代開始實施資本市場國際化計劃。第一階段(1981至1984年)有限度地允許外國投資者通過韓國證券公司管理的開放型國際信託基金和由外國證券公司管理的封閉型基金間接參與投資。第二階段(1985年至1987年)加速韓國投資者間接投資外國證券的活動。第三階段(1988年以後)擴大海外基金的規模,以便利外國投資者間接投資韓國證券市場,准許韓國機構和企業投資外國股票,逐步邁向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金融業的發展已成為韓國政府管理經濟、加速資本積累和促進經濟繁榮的重要手段。

縱觀韓國經濟發展的演繹過程,可資研究和借鑒的基本經驗:一是從韓國經濟體制運行情況來看,實行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相結合,以政府調控為主,眾多國外經濟學家認為當前韓國仍屬「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它通常實施集中的宏觀經濟決策,並通過指示性計劃和控制經濟參數,藉助經濟立法和行政手段,規定產業和企業發展方向,調節國民經濟的運行,以推動主要經濟決策的實施。這對於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管理人才均極端匱乏以至無法依靠民族資本的積累來迅速發展國民經濟的情況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二是從韓國政府宏觀決策的選擇來看,特別注重從本國的國情出發,適應世界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抓位有利時機,及時調整經濟政策和策略。韓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能夠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推行不同的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較早的使國民經濟通過計劃手段,從粗放型發展及時轉變為集約化發展,因此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里關鍵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三是從韓國經濟發展格局來看,實行以貿易為導向,以工業為基礎,以金融為後盾的三元經濟發展戰略,推進市場經濟國際化,形成國民經濟投入和產業的良性循環,為韓國經濟高速發展創造了高能化的結構。對外開放不僅有助於促進各項生產要素在國際范圍內進行交流,達到互補互利的目的,而且有助於適應國際競爭機制,促進技術進步,提高勞動效率,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產力。金融對外開放是市場經濟走向成熟的標志,但恰恰是中國對外開放、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薄弱環節,中國政府要加大開放力度,重點似應在金融開放上大做文章。誠然,目前韓國市場經濟體制仍處於不斷完善之中,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的協調,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的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的配套等還存在發展失衡的問題,尚有待於進一步改進。

㈤ 韓國為什麼會成為發達國家

《韓民族新聞》7月5日的社論稱,韓國提升為發達國家,主要是因為經濟規模的快速增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韓國外交部稱,此次韓國進入發達國家行列是「名副其實」,並得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一致認可,這也意味著韓國是通過實踐踐行「貿易是經濟發展重要手段」這一貿發會議願景的典範。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數據,韓國去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5512萬億美元,居世界第10位。根據WTO的統計,韓國去年出口額為5125億美元,居世界第7位。202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1497萬美元,居世界第26位。

韓國從受援助國轉變為援助國:

《韓國日報》5日稱,從2010年加入經合組織發展援助委員會,韓國從受援助國轉變為援助國。但韓國政府目前對外援助規模僅為國民總收入的0.15%,在會員國中屬於較低水平。

如果說韓國能發揮獨特作用的話,那就是在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充當中間角色,以盡可能減少雙方的誤解和沖突。

以上內容參考 京報網-聯合國認定,韓國轉為發達國家

㈥ 二戰後極度貧窮的韓國是如何成為發達經濟體的

說韓國崛起是神話一點都不為過,要知道這個國家面積不過10萬平方公里,境內全是山,只有一點點平原位於西部沿海地區,而且幾乎沒啥資源,可以說是一窮二白。


(三星電子每年為韓國創收大筆外匯)

最後再說說美日對韓國政府的扶植。

不得不說,韓國的崛起也有一定的運氣成分,韓國的發展正好趕上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這位韓國帶來了極大的市場。

而且在二戰後,韓國成為美國在東亞大陸上的唯一一個軍事據點,因此美國對韓國的扶植力度很大,例如韓國的首條高速公路就是在美國資金支援下開工建設的,韓國現代公司的汽車產業也是在福特的幫助下起步的。

㈦ 歷史上韓國的經濟曾不足朝鮮一半,它是如何逆襲成為發達國家的

韓國是一個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半島國家,由於韓國和北面的朝鮮處於一種完全隔絕的狀態。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韓國是一個很標準的島國,不能夠通過陸地的方式進行連接,與外界的溝通只能夠通過航空或者說水面。

不過創造了“漢江奇跡”,一度高歌猛進的韓國並沒有停滯下來,而是選擇繼續進步,它開始與時俱進的向新型產業(第三產業)轉型。當時的韓國看準了中國內地娛樂市場極度空缺,便開始推動娛樂業的發展——韓國通過娛樂這種低成本高回收的方式創造了一部分在中國內地極度火爆的明星,而以這些明星為核心形成連帶作用,誕生出了一條新的產業鏈。

從一窮二白到發達國家,巧妙的利用了國家有限的資源,還有國際關系,成功的將自己的一副爛牌打成一手好牌,韓國如今也成為了很多國家借鑒發展的楷模。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韓國如今仍舊受制於資源限制,生活條件並不豐富。我們拿它們的飲食來說,韓國人只在一些主食上面能實現自給,水果還有肉類很難達到自我需求,因此韓國的水蔬菜還有肉類主要靠進口。但由於不能夠通過陸地運輸,使用航空運輸太貴,海上運輸又太慢。所以對於韓國人來說,吃新鮮肉和新鮮蔬菜就是一種很奢侈的產品,因此我們經常看到一些韓國人來中國旅遊的時候,會選擇報復性的拚命吃肉。

㈧ 請問韓國是如何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

韓國先是利用發達國家產業向外轉移的機遇,結合本國國情,大力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後又不斷調整發展策略,發展向外型經濟,參與國際競爭,並注意產業的更新換代,發展經濟。這一時期,韓國的年增長率經濟增長率保持在10%左右. 不過從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經濟發展也存在較大問題。

㈨ 韓國為什麼會成為發達國家,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出來混就需要站隊,最先跟老大表忠心的,都會受到提拔

國家與國家,其實和人與人很相似,只不過有時候更虛偽一些,有時候更暴力一些。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國家與國家相處也如混江湖。在上世紀中葉,美國通過兩次大戰確定了新任扛把子的地位,那個時候亂世尷尬剛結束,新老大微信尚未建立,潛在的挑釁無處不在,因此,美國曾兩次赤膊上陣去和不聽話的小弟掐架,就在大家都旁觀看戲的時候。剛剛因前任老大——日本破產而一窮二白的韓國,也主動請纓加入了戰爭。

打鐵還需自身硬,勒緊腰帶,獨裁強權造就了韓國的今天

雖然說韓國崛起是很多人,很多事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其中的一個人確實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他的上台卻不是那麼光彩!

他就是朴槿惠的父親朴正熙,其人在中國人心中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黑歷史”,1942年朴正熙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而後來到東北參與清繳抗日武裝力量。日本戰敗投降後,朴正熙返回韓國。

於1961年依靠軍事政變上台的,其後一直擔任韓國總統,直到1979年遇刺身亡。正是在他用軍事獨裁手段統治韓國的18年裡,韓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工業現代化,優惠政策吸引外資,鼓勵出口型企業創收,國家資本扶持重點潛力行業,其中就包括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三星。

雖然後來朴正熙遇刺身亡,但他所遺留下來的是,已經是一個生機勃勃的韓國了,各項事業也都已經步入正軌。等到1988年韓國漢城奧運會舉行,韓國已經大半年身子邁入發達國家行列,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後記:

看完上面的內容,或許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韓國在近些年一直都對美國馬首是瞻,韓國總統也都成為高危職業的原因。畢竟當傀儡誰心裡好受,青瓦台旁就有美國的軍事基地。

當初國家為發展經濟而舉全國之力扶植的公司,因為缺乏相關制約機制,自打朴正熙被刺殺後,就越發尾大不掉,甚至倒逼政府,讓韓國逐漸淪為財閥代言人!

㈩ 韓國靠什麼發展起來的

韓國奇跡

無論從人口還是面積來說,韓國都只是小國。然而韓國近半個世紀來經濟增長的成績,使我們不得不對這個東鄰小國刮目相看。

1961年,軍事強人朴正熙上台,為了爭取國內民眾及國際社會對其威權政府合法性的認可,從1962年起,實行了多個經濟增長企劃。當時的韓國經濟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國民生產總值僅23億美元,人均GDP只有87美元,基本上是落後的農業國,現代工業基礎極為薄弱。

但在朴正熙執政的近20年裡,韓國經濟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1970年代初提出的經濟口號,「人均GDP上千美元,我家有轎車了」,在他被刺的1979年就基本實現了。與新加坡、我國的香港、台灣一起跨入了新興工業化經濟體之列,被稱作「東亞四小龍」。以同樣方式上台的全斗煥,也是將發展經濟作為其政績的「第一考量」。「漢江奇跡」主要就是指上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那段時期韓國的經濟增長率接近兩位數。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之前,韓國人均GDP就已經超過10000美元。但金融危機使韓國經濟遭受重創。1998年韓國經濟竟破天荒地出現了負增長,是年GDP下降了6.7%。在國難面前,韓國人表現出了高度的民族凝聚力,韓國各地的獻金運動,各界民眾包括海外韓僑紛紛踴躍捐出美元、金銀首飾來充實外匯儲備,共紓國難,場面令人感動。

韓國是受危機波及最深的國家,但也恢復得最快。進入2005年後,韓國經濟景氣正全面恢復。韓國經濟界將金融危機後的重振及今後韓國經濟的前途歸功於:「IT」和「中國市場」。韓國分外重視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他們認為,韓國惟一的資源、最重要的生產力就是他們的大腦,即「人力資源」。

2004年,韓國的信息化程度在世界綜合排名第7,居民使用互聯網寬頻的比重居世界第1。他們的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上納稅等電子商務活動的普及率是我們難以想像的。

今天的韓國是IT產業強國,三星電子公司已經是世界超一流IT企業。2004年,員工總數不過10萬的三星電子銷售額為505億美元,佔全國GDP的近8%!2004年韓國在IT研發方面的總投資額為138億美元,佔GDP的2.5%。其他行業如現代汽車、LG家電、SK通訊、韓進流通等韓國著名企業也都是靠重視研發才實現快速擴張的。

另外,中國市場對韓國經濟貢獻巨大。1992年中韓兩國建交以來,經貿關系飛速發展,兩國經濟關系十分密切,韓國經濟學家說,「兩國市場的邊界日益模糊」,韓國媒體還發明了一個新詞:KOINA=KO-REA+CHINA,來說明「中國市場攸關韓國經濟的生死,怎麼估計都不過分」,有人還形象地說,「中國市場打個噴嚏,韓國經濟就得感冒」。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謝謝~~

閱讀全文

與韓國如何發展成為經濟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