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唐德宗為什麼要禁止百官經商對唐朝經濟繁榮有什麼影響
德宗一朝,政府所控制的地區只有關中和江南,德宗為了和藩鎮相鬥,想盡辦法提高國家銳收。當時江南大地主和官府相勾結,偷稅漏稅現象非常普遍,於是德宗採取了一系列的財政措式,其中就包括官員不得經商,地主不得瞞報農戶等等,但是這一系列的措式使德宗失去了大地主的支持,再加上軍隊的戰鬥力低下和牛李黨爭,德宗對平藩的戰爭最終歸於失敗,唐帝的權威被極大的削弱。直到唐憲宗時期,憲宗對德宗的經濟政策進行完全性實施,這才獲得了平藩的力量,而憲宗也不負眾望,平定了各地藩鎮。
禁官經商對唐的經濟沒有多大影響,唐在安史之亂前有將近7000萬的人口,但在安史之亂後只剩下1000餘萬,舊唐書、新唐書以及杜甫詩歌中都有表述,德宗時期,即便有商業貿易,規模也是很小,最多也就是將各地的特產送到京師或潘鎮等地,對於自然經濟為主的帝國,對民生沒有太多的影響。
㈡ 評價一下唐德宗
自稱勵精治道,但沒有玄宗開元盛世那樣輝煌業績,卻有天寶之亂那樣動盪不安。
唐德宗君臨天下共二十六年,算是在位比較長的君主。然他的大多數時間,都耗費在與藩鎮的對抗之中,卻少有建樹。在他的晚年,由於對朝臣的失望,開始大力依靠宦官,遂致使在唐代宗之時遭到沉重打擊的宦官勢力,重新開始抬頭。
為了尋找生母,李適採納了中書舍人高參的建議,任命睦王李述為奉迎使,沈氏族人四人為判官,派使多人分行天下,四處尋訪,多方查找,同時對沈氏家族大加封贈,以期母子團聚。
建中二年,消息傳來,在洛陽找到了沈氏,長安城中一片喜悅。然而,很快就證實所謂的「沈太後」只是高力士的一位養女,因為年紀相貌酷似沈氏並與之在宮中有所接觸,誘於名利而行冒充之舉。
李適左右都很氣憤,紛紛請求對之治罪,而思母心切的李適不但不予治罪,還對身邊的人說:「只要能找到真正的生母,我受一百次騙也沒關系。」從此之後,冒名者越來越多,然而,終德宗一生,也未能找到真正的沈氏。
㈢ 本可成為中興之主的唐德宗,最後為何卻成為了一個昏君
公元779年,最終平定了安史之亂的唐代宗李豫離開人世,其子唐德宗李適繼位。唐德宗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他父親為了能夠安撫安史叛將,居然對藩鎮叛亂中的最厲害的河朔三鎮山鎮採納了招撫的辦法,無異給唐德宗留下了一個定時炸彈。
在本來已經快鏟除干凈的藩鎮面前,唐德宗認慫了,對他們又採取了姑息的策略,導致河朔三鎮的節度使們,更加鐵板一塊,無視中央。更奇怪的是,唐德宗開始伸手向地方要貢品,使得地方的官員有借口進一步欺壓他們治下的百姓,導致民不聊生。更要命的是唐德宗開始寵信宦官,因為在奉天之難中只有宦官遂行,沒有大臣跟隨,導致他認為宦官更可靠,他居然將兵權交給了太監。這樣成愚蠢的舉動,在中國歷史上是頭一次。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直接導致唐朝在唐德宗之後的皇帝不是被太監廢立,便是直接被宦官所殺。
㈣ 唐德宗是誰
唐德宗(742年—805年)李適,(適發音為Kuò),漢族,天寶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於長安大內宮中。他是唐肅宗的長孫、唐代宗的長子,母為睿真沈皇後。779年至805年在位。
【生平簡介】
唐德宗的整個少年時代,正是大唐帝國昌盛繁華的輝煌歲月。但好景不長,他14歲那年(天寶十四載,755)的十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長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從此大唐帝國陷於一場亘古少見的大動亂之中。在大唐帝國的盛衰變遷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員一起飽嘗了戰亂和家國之痛,也親身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和考驗。
唐代宗即位之初,李適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元帥,肩負起與安史叛軍餘孽最後決戰的使命。平定叛軍之後,李適因功拜為尚書令,和平叛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等八人一起被賜鐵券、圖形凌煙閣。
一生四大矛盾
廣德二年(764)正月,李適以長子身份被立為皇太子,並於二月舉行冊禮。大歷十四年(779)五月,代宗病逝於長安宮中。身為皇太子的李適遵照父皇遺詔柩前即位,就是歷史上的唐德宗。
德宗在位整整26年,要用他遺詔中所說,就是「二十有七載」,這是虛指。唐朝皇帝中,比他在位時間長的只有高宗和玄宗,太宗也不過在位23年;在他之後,再沒有哪個唐朝皇帝比他在位時間長。
德宗登基以後次年改元。他在位期間,共使用了三個年號:建中(4年)、興元(1年)、貞元(21年)。
青少年時代的動盪生活使德宗深知安定的可貴,他登基以後,大有圖強復興的雄心壯志。即位之初,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實施革新,果敢有為。但是,德宗採取的很多措施都因為安史之亂後唐帝國的積重難返而收效甚微,有的盡管粗見成效,但也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當德宗的一番改革遭遇挫折後,他的雄心竟然消失殆盡。德宗一生中,無論是性格還是行動,都充滿了矛盾和悲劇色彩。
矛盾之一:由即位之初信任宰相演變為對大臣的猜忌,並形成了拒諫飾非、剛愎自用的性格
朝廷之上頻頻發生人事變動,尤其是頻繁地更換宰相,使德宗在位時期的朝政,即使偶爾能夠呈現令人鼓舞的新氣象,也都不過是曇花一現而無法保持下去。人事的紛爭使德宗徒有宏圖壯志,而不能實現救國興邦。
矛盾之二:由武力削藩轉而變為對藩鎮姑息
德宗即位後,一直試圖削奪擁兵自重的地方藩鎮節度使的權力。為此,他不惜使用武力。建中二年(781)正月,河北成德鎮(駐守恆州,今河北正定)節度使李寶臣病死。按照以往藩鎮節度使死後將職位和土地傳給子孫的規矩,他的兒子李惟岳上表請求繼承父位。德宗早想革除藩鎮父子相傳、不聽命朝廷的弊端,堅決拒絕了這一要求。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節度使梁崇義為了他們共同的利益和李惟岳密謀聯手,准備以武力抗拒朝廷。德宗征調京西防秋兵萬餘人戍守關東,並親自在長安設宴犒勞征討兵馬,打響了武力削藩的戰役,並在最初階段取得了巨大成果:淄青李正己病死後,他的兒子李納被打得大敗,李惟岳被其部將王武俊殺死,只有田悅在魏州負隅頑抗。成德鎮的大將張忠和投降,德宗任命他為成德節度使。但是,德宗在削藩過程中,利用藩鎮打藩鎮,導致了參與朝廷削藩戰役的幽州節度使朱滔等人的不滿。結果,形勢發生逆轉。建中三年(782)底,盧龍節度使朱滔自稱冀王、成德王武俊稱趙王、淄青李納稱齊王、魏博田悅稱魏王,「四鎮」以朱滔為盟主,聯合對抗朝廷。
同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自稱天下都元帥、太尉、建興王(不久又稱楚帝),與四鎮勾結反叛。戰火一下從河北蔓延到河南,而且東都告急。建中四年(783)十月,德宗准備調往淮西前線平叛的涇原兵馬途經長安時,因為沒有得到夢寐以求的賞賜,加上供應的飯菜又都是糙米和素菜,士兵發生了嘩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涇師之變」。德宗倉皇出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成為唐朝繼玄宗、代宗以後又一位出京避亂的皇帝。涇原兵馬擁立朱滔的兄長、曾擔任涇原軍統帥的朱泚,稱大秦(後改為漢)帝,年號應天。朱泚進圍奉天,前線李晟、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等軍從河北撤軍勤王,德宗的削藩之戰被迫終止。
興元元年(784)正月,德宗痛下「罪己詔」,聲明「朕實不君」,公開承擔了導致天下大亂的責任,表示這都是自己「失其道」引起的。德宗在詔書中宣布,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人叛亂是因為自己的失誤,所謂「朕撫御乖方,致其疑懼」,故而赦免了這些叛亂的藩鎮,表示今後「一切待之如初」。除了朱泚以外,甚至連朱滔也予以寬大,許其投誠效順。從此,開始調整了對藩鎮用兵的政策。王武俊、李納、田悅見到大赦令,取消了王號,上表謝罪。二月,由於朔方節度使李懷光聯絡朱泚反叛,德宗又不得不再次逃往山南西道的梁州(今陝西漢中)避亂。一直到七月,德宗才因為李晟在五月打敗朱泚收復京師而重返長安,結束了顛沛流亡的生活。
貞元元年(785)秋,馬燧收復河中,李懷光兵敗自殺,第二年四月,淮西將陳仙奇殺李希烈投降,德宗就任命陳仙奇為節度使。七月,淮西兵馬使吳少誠殺陳仙奇,德宗又以吳為節度使留後。
顯然,德宗在遭受削藩的挫折以後,特別是由於引發了「四王二帝」事件與「涇師之變」,他對藩鎮由強硬的武力轉為姑息。據說,德宗在離開京城時,曾打算逃亡成都,說明他在朱泚反叛以後對自己能否重回京師感到絕望,對能否消滅叛亂的藩鎮和長安的朱泚感到前景渺茫。如果不是李晟和山南西道節度使嚴震的勸阻,他也許會真的遠逃四川了。德宗一旦遭受挫折立即銳氣大傷的狀況,從他對待藩鎮的態度上可見一斑。德宗對待藩鎮態度的轉變,使登基以來解決藩鎮問題的大好形勢和良好機遇,也轉瞬即逝。藩鎮割據專橫,遂成積重難返。
矛盾之三:對內廷宦官由即位之初的「疏斥」轉而變為後來的委重,以宦官掌握神策禁軍和擔任監軍成為制度
德宗的父親代宗,因為是由宦官擁立,所以對宦官很是優寵,特別是派往各地出使的宦官,任由其公開索賄、大肆搜刮。德宗為皇太子時就很清楚其中的弊端,所以即位伊始,就下決心加以整治。在剛剛即位的當年閏五月,德宗派宦官往淮西給節度使李希烈頒賜旌節。此人回京後,德宗得知,李希烈不僅送了他700匹縑、200斤黃茗,還送了他駿馬和奴婢。德宗大怒,將其杖責六十以後又處以流刑。此事傳出京城,那些奉使出京還沒有回來的,都悄悄地把禮品扔到山谷之中,沒有收到禮品的就再不敢亂來了。不僅如此,在即位的當月,他還將暗懷異圖的宦官劉忠翼賜死。
德宗即位後,總的情況是「疏斥宦官」而親近朝廷官員的。但在遭遇「涇師之變」出逃避難的過程中,德宗逐漸改變了對宦官的態度。原因是他信賴的禁軍將領在叛軍進城時竟然不能召集到一兵一卒保衛宮室,而他倉促逃亡時身邊最可以依靠的,竟然是自己在東宮時的內侍宦官竇文場和霍仙鳴及其所率的百餘名宦官。竇文場和霍仙鳴的忠心可依與朝廷武將的難以依靠給德宗以深深的刺激。逃亡避亂,使德宗還進一步思考,皇帝絕對不能沒有自己的近衛親軍,而且這支近衛親軍交付朝廷官員不能使自己放心的時候,由宦官掌領也就和自己親領沒有什麼區別了。慢慢地,德宗開始將統領禁軍的事宜交付竇文場和霍仙鳴等人,說明他已經開始改變了即位之初疏斥宦官的態度。興元建於貞元十九年(803)的華嚴寺塔元年(784)十月,也就是德宗重返京師剛三個月,就將神策軍分為左右兩廂,同時以竇文場和霍仙鳴(一開始為另外一個宦官王希遷)為監神策軍左、右廂兵馬使,開啟了宦官分典禁軍的先河。神策軍自德宗重返長安以後,駐扎在京師四周和宮苑之內,成為比羽林軍、龍武軍更加重要的中央禁軍和精銳機動武裝部隊。貞元二年(786),唐德宗將神策軍左右廂擴建為左、右神策軍,竇文場等宦官仍然擔任監軍,稱為「監勾當左、右神策軍」,反映出對宦官的信賴和寵重。到貞元十二年(796)六月,德宗又設立了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分別由竇文場和霍仙鳴擔任,這一職務直接由皇帝授任,成為地位高於神策軍大將軍之上的實際統帥。從此,神策軍的統率權掌握在宦官手中。在貞元十一年(795)五月,德宗還將宦官任各地藩鎮監軍的辦法固定下來,專門為擔任監軍使的宦官置印,不僅提高了監軍的地位,也使之制度化。
德宗對宦官態度的轉變,使宦官由刑餘之人而口含天憲,成為德宗以後政治中樞當中重要的力量。德宗以後的唐朝皇帝當中,像他的兒子順宗、孫子憲宗以及後來的敬宗、文宗等都是死於宦官之手。史學家往往把宦官專權稱為唐晚期政治腐敗和黑暗的表現之一,這一狀況的最終形成,與德宗對宦官態度的改變有直接的關系。
矛盾之四:由即位初期的節儉和禁止各地進獻轉變為喜歡財物與大肆聚斂
德宗即位之初,就在任命崔佑甫為相的兩天後,詔告天下,停止諸州府、新羅、渤海歲貢鷹鷂。又隔一天,德宗又詔山南枇杷、江南柑橘每年只許進貢一次以供享宗廟,其餘的進貢一律停止。幾天後,他連續頒布詔書,宣布廢止南方一些地方每年向宮中進貢奴婢和春酒、銅鏡、麝香等;禁令天下不得進貢珍禽異獸,甚至規定銀器不得加金飾。為了顯示自己的決心,他又下令將文單國(今寮國)所獻32頭舞象,放養到荊山之陽;對那些專門供應皇帝狩獵的五坊鷹犬更是統統一放了之。同時,還裁撤了梨園使及伶官之冗食者300人,需要保留者均歸屬到太常寺。為了顯示皇恩浩盪,他詔令放出宮女百餘人。德宗的改作,的確顯示出新君登臨大寶以後的新氣象。
但是,自從因朱泚事變出逃奉天以後,他似乎意識到錢財的重要性,也開始改變了態度。從這時起,他不僅開始喜歡錢財,而且還主動地要求地向他進貢。此外,德宗還經常派中使宦官直接向政府各衙門以及地方公開索取,稱為「宣索」。貞元年間擔任宰相的陸贄,因為拒絕所有來京城辦事的官員的禮物,德宗還派人開導他,不要太過清廉,對人家的禮物一律拒絕是不通人情世故,像馬鞭、鞋帽之類的小禮物,收受一點也無關緊要。
從禁止地方額外進貢到大肆聚斂錢財,德宗不僅改變了他的財政政策和用人政策,也給他的治國為君之道帶來了不良名聲。
德宗在位前後施政風格出現的巨大反差和矛盾,一方面說明了這位自幼生於安逸後又飽經亂離的壯年天子的政治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唐帝國在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面貌。
【後妃子女】
皇後
王皇後 王淑妃
妃嬪
韋賢妃
皇子
宣王(唐順宗)李誦
舒王李誼 德宗兄昭靖太子李邈子
通王李諶
虔王李諒
肅王李詳
文敬太子李謜(唐順宗李誦子)
資王李謙
代王李諲
昭王李誡
欽王李諤
珍王李諴
公主
韓國貞穆公主,昭德皇後所生。幼謹孝,帝愛之。始封唐安公主。將下嫁秘書少監韋宥,未克而朱泚亂,從至城固薨,加封韓國公主謚貞穆。
魏國憲穆公主,始封義陽公主。下嫁王士平。公主恣橫不法,德宗幽之禁中;錮王士平於府第,久之,拜安州刺史,坐交中人貶賀州司戶參軍。門下客蔡南史、獨孤申叔為主作《團雪散雪辭》狀離曠意。德宗聽聞後大怒,捕南史等逐之,幾廢時士科。義陽公主逝世後,追封為魏國公主及謚憲穆。
鄭國庄穆公主,始封義章公主。下嫁張孝忠之子張茂宗。薨,加贈鄭國公主及謚庄穆。
臨真公主,下嫁秘書少監薛釗。薨元和時。
永陽公主,下嫁殿中少監崔諲。
普寧公主,早夭。
文安公主,丐為道士。薨大和時。
燕國襄穆公主,始封咸安公主。下降回紇武義成功可汗,置府。薨元和時,追封為燕國公主及謚襄穆。
義川公主,早夭。
宜都公主,下嫁殿中少監柳昱。逝世於貞元時。
晉平公主,早夭。
【中醫貢獻】
唐德宗自撰《貞元集要廣利方》五卷,書中有方五百八十六首。是書未見行世,後世之《醫心方》、《證類本草》等均有引文。
【《罪己詔》】
這是中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一道皇帝罪己詔,其辭痛切沉鬱、其情摯誠感人。尤為可貴的是:以往的皇帝通常是在面對重大天災時、出於對「天譴」的敬畏才不得不下詔罪己,其辭往往流於形式,其情亦難免作態之嫌。而李適此詔則純粹面對人事,是對自己所作所為的深刻反省和強烈譴責,因而雖是由翰林學士陸贄草詔,但德宗李適的深切懺悔之狀依然溢於言表,千載之下閱之,恍如猶在目前:
……朕嗣服丕構,君臨萬邦,失守宗祧,越在草莽。不念率德,誠莫追於既往;永言思咎,期有復於將來。明徵其義,以示天下。
小子懼德不嗣,罔敢怠荒,然以長於深宮之中,暗於經國之務,積習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穡之艱難,不恤征戍之勞苦,澤靡下究,情未上通,事既擁隔,人懷疑阻。猶昧省己,遂用興戎,征師四方,轉餉千里,……或一日屢交鋒刃,或連年不解甲胄。……怨氣凝結,力役不息,……轉死溝壑,離去鄉閭,邑里丘墟,人煙斷絕。天譴於上而朕不寤,人怨於下而朕不知,馴致亂階,變興都邑,萬品失序,九廟震驚;上累於祖宗,下負於蒸庶,……罪實在予!
……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咸以勛舊,各守籓維,朕撫馭乖方,致其疑懼;皆由上失其道而下罹其災,朕實不君,人則何罪!宜並所管將吏等一切待之如初。
朱滔雖緣朱泚連坐,路遠必不同謀,念其舊勛,務在弘貸,如能效順,亦與惟新。
朱泚反易天常,盜竊名器,暴犯陵寢,所不忍言,獲罪祖宗,朕不敢赦。其脅從將吏百姓等,但官軍未到京城以前,去逆效順並散歸本道、本軍者,並從赦例。
諸軍、諸道應赴奉天及進收京城將士,並賜名「奉天定難功臣」。其所加墊陌錢、稅間架、竹、木、茶、漆、榷鐵之類,悉宜停罷。
據說這篇詔書下達之後,「四方人心大悅」。
此詔由文章聖手陸贄所草,其文采自不待言。然而,陸贄絕不僅僅只是一個迂闊的文人。這篇詔書固然以其真摯的情感和斐然的文采打動了人們,但是這絕非重點。
重點是——它關注了各方的利益訴求。
也就是說,真正能夠收拾人心的東西從來都不應該是虛的,而必須是對於實實在在的利益的關注。間架稅、除陌錢,以及各種苛捐雜稅的罷廢,是百姓得以重新擁護李唐的關鍵所在;而除了朱泚之外,詔書又宣布對叛亂諸藩及其所有脅從者一概赦免、「待之如初」,這也在最大程度上消除了反叛者之間原有的利益共同點,瓦解了他們可能締結的聯盟,同時在此基礎上為李唐王朝建立起一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
所以,與其說此詔是天子李適裸裎自我的真情告白,還不如說這是李唐政府面對日趨復雜的勘亂形勢不得不重新建立的一套戰略構想。
㈤ 唐德宗誰能介紹一下歷史
唐德宗李適,天寶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於長安大內宮中。他是肅宗的長孫、代宗的長子,他的整個少年時代,正是大唐帝國昌盛繁華的輝煌歲月。但好景不長,他14歲那年(天寶十四載,755)的十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長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從此大唐帝國陷於一場亘古少見的大動亂之中。在大唐帝國的盛衰變遷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員一起飽嘗了戰亂和家國之痛,也親身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和考驗。
代宗即位之初,李適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元帥,肩負起與安史叛軍餘孽最後決戰的使命。平定叛軍之後,李適因功拜為尚書令,和平叛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等八人一起被賜鐵券、圖形凌煙閣。
一生四大矛盾
廣德二年(764)正月,李適以長子身份被立為皇太子,並於二月舉行冊禮。大歷十四年(779)五月,代宗病逝於長安宮中。身為皇太子的李適遵照父皇遺詔柩前即位,就是歷史上的唐德宗。
德宗在位整整26年,要用他遺詔中所說,就是「二十有七載」,這是虛指。唐朝皇帝中,比他在位時間長的只有高宗和玄宗,太宗也不過在位23年;在他之後,再沒有哪個唐朝皇帝比他在位時間長。
德宗登基以後次年改元。他在位期間,共使用了三個年號:建中(4年)、興元(1年)、貞元(21年)。
青少年時代的動盪生活使德宗深知安定的可貴,他登基以後,大有圖強復興的雄心壯志。即位之初,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實施革新,果敢有為。但是,德宗採取的很多措施都因為安史之亂後唐帝國的積重難返而收效甚微,有的盡管粗見成效,但也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當德宗的一番改革遭遇挫折後,他的雄心竟然消失殆盡。德宗一生中,無論是性格還是行動,都充滿了矛盾和悲劇色彩。
矛盾之一:由即位之初信任宰相演變為對大臣的猜忌,並形成了拒諫飾非、剛愎自用的性格。
朝廷之上頻頻發生人事變動,尤其是頻繁地更換宰相,使德宗在位時期的朝政,即使偶爾能夠呈現令人鼓舞的新氣象,也都不過是曇花一現而無法保持下去。人事的紛爭使德宗徒有宏圖壯志,而不能實現救國興邦。
矛盾之二:由武力削藩轉而變為對藩鎮姑息。
德宗即位後,一直試圖削奪擁兵自重的地方藩鎮節度使的權力。為此,他不惜使用武力。
建中二年(781)正月,河北成德鎮(駐守恆州,今河北正定)節度使李寶臣病死。按照以往藩鎮節度使死後將職位和土地傳給子孫的規矩,他的兒子李惟岳上表請求繼承父位。德宗早想革除藩鎮父子相傳、不聽命朝廷的弊端,堅決拒絕了這一要求。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節度使梁崇義為了他們共同的利益和李惟岳密謀聯手,准備以武力抗拒朝廷。德宗征調京西防秋兵萬餘人戍守關東,並親自在長安設宴犒勞征討兵馬,打響了武力削藩的戰役,並在最初階段取得了巨大成果:淄青李正己病死後,他的兒子李納被打得大敗,李惟岳被其部將王武俊殺死,只有田悅在魏州負隅頑抗。成德鎮的大將張忠和投降,德宗任命他為成德節度使。但是,德宗在削藩過程中,利用藩鎮打藩鎮,導致了參與朝廷削藩戰役的幽州節度使朱滔等人的不滿。結果,形勢發生逆轉。建中三年(782)底,盧龍節度使朱滔自稱冀王、成德王武俊稱趙王、淄青李納稱齊王、魏博田悅稱魏王,「四鎮」以朱滔為盟主,聯合對抗朝廷。
同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自稱天下都元帥、太尉、建興王(不久又稱楚帝),與四鎮勾結反叛。戰火一下從河北蔓延到河南,而且東都告急。建中四年(783)十月,德宗准備調往淮西前線平叛的涇原兵馬途經長安時,因為沒有得到夢寐以求的賞賜,加上供應的飯菜又都是糙米和素菜,士兵發生了嘩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涇師之變」。德宗倉皇出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成為唐朝繼玄宗、代宗以後又一位出京避亂的皇帝。涇原兵馬擁立朱滔的兄長、曾擔任涇原軍統帥的朱泚,稱大秦(後改為漢)帝,年號應天。朱泚進圍奉天,前線李晟、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等軍從河北撤軍勤王,德宗的削藩之戰被迫終止。
興元(784)正月,德宗痛下「罪己詔」,聲明「朕實不君」,公開承擔了導致天下大亂的責任,表示這都是自己「失其道」引起的。德宗在詔書中宣布,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人叛亂是因為自己的失誤,所謂「朕撫御乖方,致其疑懼」,故而赦免了這些叛亂的藩鎮,表示今後「一切待之如初」。除了朱泚以外,甚至連朱滔也予以寬大,許其投誠效順。從此,開始調整了對藩鎮用兵的政策。王武俊、李納、田悅見到大赦令,取消了王號,上表謝罪。二月,由於朔方節度使李懷光聯絡朱泚反叛,德宗又不得不再次逃往山南西道的梁州(今陝西漢中)避亂。一直到七月,德宗才因為李晟在五月打敗朱泚收復京師而重返長安,結束了顛沛流亡的生活。
貞元(785)秋,馬燧收復河中,李懷光兵敗自殺,第二年四月,淮西將陳仙奇殺李希烈投降,德宗就任命陳仙奇為節
㈥ 唐德宗 李適的後宮譜
後妃子女皇後
昭德皇後王氏
妃嬪
韋賢妃
王美人
韋美人
註:王美人,韋美人記載於《新唐書列傳第二》
皇子
宣王(唐順宗)李誦
通王李諶
虔王李諒
肅王李詳
資王李謙
代王李諲
昭王李誡
欽王李諤
珍王李諴
公主
韓國貞穆公主,昭德王皇後所生。幼謹孝,帝愛之。始封唐安公主。將下嫁秘書少監韋宥,未克而朱泚亂,從至城固薨,加封韓國公主謚貞穆。
魏國憲穆公主,始封義陽公主。下嫁王士平。公主恣橫不法,德宗幽之禁中;錮王士平於府第,久之,拜安州刺史,坐交中人貶賀州司戶參軍。門下客蔡南史、獨孤申叔為主作《團雪散雪辭》狀離曠意。德宗聽聞後大怒,捕南史等逐之,幾廢時士科。義陽公主逝世後,追封為魏國公主及謚憲穆。
鄭國庄穆公主,始封義章公主。下嫁張孝忠之子張茂宗。薨,加贈鄭國公主及謚庄穆。
臨真公主,下嫁秘書少監薛釗。薨元和時。
永陽公主,下嫁殿中少監崔諲。
普寧公主,早夭。
文安公主,丐為道士。薨大和時。
燕國襄穆公主,始封咸安公主。下降回紇武義成功可汗,置府。薨元和時,追封為燕國公主及謚襄穆。
義川公主,早夭。
宜都公主,下嫁殿中少監柳昱。逝世於貞元時。
晉平公主,早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