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強詞奪理的讀音
強詞奪理的讀音:qiǎng cí ó lǐ。
釋義:強:勉強。奪:強求,爭奪。指無理強辯,明明沒理硬說有理,多用於形容無理辯解。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
用法: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近義詞:蠻不講理、油腔滑調、不近人情、蠻橫無理。
反義詞:義正辭嚴、言之成理、理直氣壯、入情入理、據理力爭。
強詞奪理造句
1、你明明錯了,為什麼還強詞奪理呢?
2、這事眾目昭彰,你不必再強詞奪理了。
3、他的話簡直就是強詞奪理,你不要信他。
4、做錯了事,還強詞奪理,怎麼不認錯呢?
5、誠實為上策,我不願強詞奪理,掩過飾非。
6、他們仗著人多勢眾,強詞奪理,以勢壓人。
7、你在這件事上明明已經錯了,還強詞奪理。
8、你先動手打了別人,強詞奪理,真是不講道理。
2. 請問強詞奪理的褒義近義詞是什麼
強詞奪理的褒義近義詞是據理力爭。
【拼音】:jù lǐ lì zhēng
【解釋】:依據道理,竭力維護自己方面的權益、觀點等。
【出自】: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三十八回:「老兄既管了一縣的事,自己也應該有點主意。外國人呢,固然得罪不起,實在下不去的地方,也該據理力爭。」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狀語。
(2)強詞奪理韓國語怎麼說擴展閱讀:
近義詞
理直氣壯 [ lǐ zhí qì zhuàng ]
【解釋】:理直:理由正確、充分;氣壯:氣勢旺盛。理由充分,說話氣勢就壯。
【出自】: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三十一:「便捉我到閻羅殿前,我也理直氣壯,不怕甚的。」
【示例】: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只要我們理直氣壯,怕他怎的!」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3. 強詞奪理、強辭奪理還是搶詞奪理
強詞奪理最為地道,另外兩個詞是後人在實際生活中使用衍生出來的。
強詞奪理qiǎng cí ó lǐ
成語解釋:「強詞奪理」之「奪」,【成語典故】作「昧」。形容沒有道理卻強為狡辯,硬說成有理。語本唐.神清《北山錄.卷三.合霸王》。
成語典故:三國初,吳人未甚信。天竺沙門康僧會始造於吳,締構行道,孫權以為誣。……孫皓狂虐不道,國將病矣!初廢毀淫祠,延及寺宇,群臣議曰︰「佛之威力不並余神,僧會感靈。太皇創寺,今若輕廢,恐貽後悔。皓意未謂之然,使張昱至寺詰會,會才辯奇拔,昱不能加,乃復於皓。皓大集公卿洎庶寮,征會以車馬,既至,皓強詞昧理,取會不及已。而會酬抗盡典謨之體,推引葉忠良之議。皓然知其不可屈,乃革容而敬焉。
成語出處:
1、《三國演義.第四三回》:「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
2、《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此時姑娘越聽張金鳳的話有理,並且還不是強詞奪理,早把一番怒氣,撇在九霄雲外,心裡只有暗暗的佩服。」
3、《鏡花緣.第六一回》:「無如那些喜茶好酒之人,一聞此言,無不強詞奪理,百般批評,並且啞然失笑。」
成語用法:
語義說明 比喻人沒有道理卻強自狡辯。
使用類別 用在「無理狡辯」的表述上。
造句:
1、誠實為上策,我不願強詞奪理,掩過飾非。
2、你這番話擺明著是在強詞奪理,我懶得跟你辯了。
3、證據如此確鑿,還能容他強詞奪理,混淆黑白嗎?
4、他個性好強,明明理虧,也要強詞奪理辯解一番。
5、他這么說是強詞奪理,站不住腳的,沒有人會信服。
6、他是老愛強詞奪理的人,有誰願意跟他討論問題呢?
7、事實勝於雄辯,你再強詞奪理,也改變不了大家信念。
8、你先動手打了人,卻還強詞奪理要人道歉,真沒天良!
9、此事法官自有公斷,不容他在法庭強詞奪理,狡辯耍賴!
10、他的話開頭還有些道理,但到後面就完全是強詞奪理了。
反義詞:入情入理,理直氣壯,義正詞嚴
4. 強詞奪理怎麼念
強詞奪理是一個成語,讀音是qiǎng cí ó lǐ,指無理強辯,沒理硬說成有理,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5. "強詞奪理"還是「強辭奪理」
強詞奪理
【解釋】:強詞:強辯;奪:爭。指無理強辯,明明沒理硬說有理。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
白話文:孔明說的話,都是明明沒理硬說有理,不是正確的言論,沒有必要再次說了。
【示例】:他的話簡直就是~,你不要信他。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5)強詞奪理韓國語怎麼說擴展閱讀:
反義詞:理直氣壯
【解釋】:理直:理由正確、充分;氣壯:氣勢旺盛。理由充分,說話氣勢就壯。
【出自】: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三十一:「便捉我到閻羅殿前,我也理直氣壯,不怕甚的。」
白話文:即使捉我到閻羅殿前,我也理由充分,說話氣勢就壯,什麼都不怕。
【示例】:只要我們~,怕他怎的。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6. 強詞奪理的意思
強詞奪理的意思:本來沒有理,硬說成有理。
讀音:qiǎng cí ó lǐ
詞性: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引證:老舍《四世同堂》,「三人之中,瑞金有時候很幼稚,富善先生有時太強詞奪理,只有錢先生的態度與言語使人永遠感到舒服。」
例句
1、明明是自己做錯了,卻還要強詞奪理,硬說自己是對的。
2、他的話簡直就是強詞奪理,你不要信他。
3、事實勝於雄辯,你再強詞奪理,也改變不了大家信念。
4、你這番話擺明著是在強詞奪理,我懶得跟你辯了。
7. 強詞奪理』的同義詞是什麼
強詞奪理的同義詞有理直氣壯、蠻不講理、不近情理、油腔滑調、滿嘴胡纏、不近人情、 蠻橫無理等。他們均可以表示無理無據的意思。
強詞奪理的意思是指無理強辯,明明沒理硬說有理。成語出自明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的「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
強詞奪理的反義詞有義正辭嚴 、言之成理 、理直氣壯 、張口結舌 、義正詞嚴 、通情達理、 理屈詞窮 、入情入理 、據理力爭等,他們均可以表示說的有道理的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