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韓國資訊 > 韓國初中考試科目有哪些

韓國初中考試科目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21 12:01:22

❶ 邊伯賢為高考生加油助力,韓國的高考和中國的高考有什麼區別

高考除了中國之外,其他國家也是有這個制度的,中國每年高考一般是在6月份的時候,今年因為特殊原因定在了7月份,中國2020年的高考已經過去了,而韓國高考也在前段時間舉行了,並且EXO成員邊伯賢還為2020年的高考生加油助力。

雖然中國學生和韓國學生都需要高考,但是兩國之間高考卻有很大的區別,主要區別如下: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韓國,高考可以說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是人生的選擇也有很多種,有的人也許高考失利了,但也不要氣餒,向著自己渴望的方向去努力,總有一天你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高考考得好是歡喜,考得不好也未必是悲劇。

❷ 韓國是怎樣的學習制度

韓國的學制是這樣構成的: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學院或附有旨在培養博士的研究生課程的大學4年,另外還有兩年制的專科大學及職業大學。 1997年,韓國有5,721所小學,在校學生有378萬名,教師總數則達到138,670名。小學的基礎課程由8個主要科目組成:倫理學、國語、社會學、算術、科學、體育、音樂、美術和實用美術。在一、二年級時,有些課程混合編排教授,從三年級起增設英語和實用美術。小學教師必須是四年制的師范院校的畢業生。 小學畢業後,年齡在12歲至14歲的少年允許進入初級中學,學習七年級至九年級的課程。在過去的30年中,小學畢業後進入初中學習的學生比率大幅度增加,從1969年的61.8%增至1997年的99.9%。至1997年為止,全國有2,720所初級中學,在校學生總數達218萬名。 自1969年廢除初中入學考試以來,初級中學招生便改為按區域抽簽分配的制度,不給學生選擇學校的餘地。這一改變旨在消除重點中學和普通中學之間的差別,從而使所有的初級中學都能給學生提供同等質量的教育,並免除學生入學考試的壓力。 初中課程包括11門基本的或必修的科目,若干選修科目,以及課外活動。技術及職業課程包括在選修科目之內,以供那些畢業後准備謀職的學生學習。 高中入學制度也於1974年加以修訂,經國家會考合格的學生可以按區域通過抽簽辦法決定自己就讀的高中。這種修訂廢除了每個學校自己主持的考試,以使高中教育具有同等的質量。結果初中畢業後升入高中學習的學生比率也隨之增加。 1997年,有234萬名學生在1,892所高級中學上學,在職教師總數為104,404名。高級中學大部分分為兩類: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截至1997年,全國共有774所職業高中。 申請進入職業高中就讀的學生必須具備初中畢業條件,並須參加道一級的預試。職業高中的課程通常是普通課程佔40一60%,職業課程佔60一40%而且理論與實踐並重。 韓國有很多各種類型的高等院校:有四年制的學院和大學(醫學院和牙醫學院則為六年制),四年制的師范學院,兩年制的專科,廣播函授大學,電視大學,以及二至四年制相當於大學的各類學校,諸如護士學院和神學院等。 到1997年,韓國共有908所高等院校,其中包括大學和學院161所,在校學生人數為138萬人;研究生院592所,在校學生151,358人;初級職業學院155所,在校學生724,741人。這些院校80%是私立的。 根據韓國教育法及有關法令,不論公立或私立的高等院校都必須接受教育部的監督。教育部負責處理如控制學生名額,審核師資,課程設置及批准學位授予條件以及規定統一課程等事務。 韓國的高等院校的在校學生的人數受到嚴格限制,由於招生人數與報考人數之間的差異,每學年又增加了許多重考的考生,因此造成了入學競爭。自1981年起,大學的入學制度經歷了激烈的變革。1993年採用了新的制度,對考生高中的學業成績及國家會考的分數進行通盤考慮後確定其入學資格。目前,約有30所高等院校仍然舉行附加的人學考試。在決定考生是否被錄取時,其高中畢業成績佔一定的比率,這個比率根據每所大學和學院各自的錄取標准而有所不同

❸ 韓國高考考幾天,都考什麼科目

韓國高考,考1天,5門功課,分別是語文、數學、數學Ⅰ、英語、社會探究

一、定義:

1、韓國高考,又稱「大學修業能力考試」,考生要在一天內考完5門科目。韓國高考在每年11月的中旬舉行,每年都有數十萬名考生參加考試,錄取率只有50%。

2、在高考當天,整個韓國的空氣中似乎都彌漫著緊張氣氛,曾有韓國學生形容本國高考是場「核戰役」。

二、文理分科:

韓國的高考分文理科,又設文理科的必考及選考考試科目和任選考試科目一共5科24門。

1、語文為文理科必考科目;

2、數理一共3門,分別為共同數學、數學Ⅰ、數學Ⅱ,文科要考前2門,理科3門全考;

3、社會探究分為3門,共同社會、國史、倫理,文理科都要考。另外,文科考生還要從政治、經濟、世界史、世界地理等5門中選1門;

4、外語分為外語一(英語)和外語二(包括德語、法語、西班牙語、中國語言等)。

三、錄取程序:

1、出題機關韓國教育過程評價院公布考試答案,公布考試成績。

2、學生此後可以報選三所大學,然後在次年1月至2月參加各所大學自主出題的復試。

3、學生和學校是多重選擇的形式,比如一名學生同時報選首爾大學和延世大學並且都被錄取,這時就由學生自己決定去哪所大學。與中國的學期時間不同,韓國每年春季的3月為第一學期。

❹ 韓國的初中課程都有哪些 和中國的相比哪個難呢

當前國際中學生物課程改革的特點李 紅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20世紀中葉以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使現代社會生活出現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科技的發展,國際間競爭的日趨激烈,對全體公民科學素養的要求大大提高,使科學教育成為國際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許多國家把科學課列為學生必學的一門核心課程。 在科學課程中,生物學內容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例如,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准》,從幼兒園至高中的12個年級,都安排有生物學的教學內容。英國《科學課大綱》對全國學校課程中的科學課程確定了4個目標,第2個目標就是「生命與生命過程」。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高中生物課,授課時數為240學時,實踐課為80學時。韓國的第6次國家科學課程文件規定,在高二和高三開設生物課。各國不僅重視中學生物課的教學,而且在中學生物課程中做了許多重大改革。從美、英、澳、韓、日和新加坡等國有關課程標准和教材可以看出,國外中學生物課程改革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 科學教育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學素養 今天的社會是科學產物比比皆是的社會,科學和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科技成果不僅迅速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也以令人眩目的速度沖擊著人類的思維。人們經常會遇到需要運用科學知識做出決策的事情。對於現代人而言,科學素養正日益顯現出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許多國家都把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人作為科學教育的主要目標。美國在《國家科學教育標准》中,明確提出其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的科學素養。加拿大大西洋省的科學課程也描述了具有科學素養的人的6個特徵。 目前國際上比較認同的科學素養的含義包括理解科學技術的性質、概念、原理、方法和過程,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的關系,樹立科學的態度、精神和價值觀,具備運用科學技術解決日常生活及社會問題的能力等。科學素養的內涵除了重視科學、技術、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外,還強調了人的發展,包括人的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價值觀、審美情趣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發展。科學教育通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學素養來促進人的發展。 2 把科學探究作為學習科學的中心環節 探究是指學生用以獲取知識、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領悟科學家研究自然界的科學方法以及進行的各種活動。探究需要做觀察;需要提出問題;需要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什麼是人們已知的東西;需要設計調研方案;需要用實驗來檢驗人們已知的東西,發現人們未知的東西;需要運用各種手段來收集、處理和分析數據;需要提出答案、解釋和預測;需要把研究結果告訴他人。 探究是能動地學習科學的過程,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探究來學習科學,可以使學生把科學知識的學習與科學方法的訓練結合起來,將所學知識用於解決新的問題;可以使學生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科學的性質等問題有切身的認識和體驗;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因此,許多國家不斷加大探究活動在教學內容中的比例。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准》把科學內容分為8類,第2類就是作為探究過程的科學。英國北方考試與評價委員會制定的1998年《生物學教學大綱》,提出要對學生的科學探究方法進行評價。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1999年公布的《生物學大綱》,韓國1993年公布的第6次國家科學課程文件,日本文部省1998年發布的初中學習指導綱要(理科部分),對探究的內容和進行探究的方法都做了具體規定。返回頁首 3 滲透科學、技術與社會(STS)思想 科學技術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環境污染、基因工程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也需要社會的協調,教育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從20世紀中期開始,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如英、美、澳等率先開始STS教育的研究,後來逐漸擴展到世界范圍,到20世紀80年代,STS教育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潮流。 STS教育強調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將來應該以各種形式參與到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決策中,承擔起社會發展的重任。國外生物課程改革十分重視這一點。從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中學生物學大綱列出的主題,如「人口及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人類與環境」、「生物學的發展與人類」等,可以看出國外生物課程中大量滲透了STS教育思想。 4 重視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高度的物質文明,人類精神領域的發展卻相對滯後,造成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失衡,導致科學文化的異化。科學文化只能滿足人們物質上的需求,而在現代社會,人的情感、道德方面的需求同樣十分迫切。只有在科學教育中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 生物課程在人文精神的培養方面具有獨特作用。例如,通過生物學教學,教育學生愛護生物、保護環境,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正確看待生物學的發展和生物技術對人類社會的作用和影響,體驗生物界的多姿多彩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賞心悅目的美,等等。國外中學生物學課程文件,一般都要求把生物學和生物技術的教學置於社會和文化的廣闊背景中。重視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已經成為當代生物學教育的重要特點。 5 生物學教育呈現綜合化趨勢 國外中學生物學教育的綜合化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初中生物學與物理、化學、地球科學等課程綜合成科學課,如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國的初中教學都採取這種模式。另一個層次是生物學科內的綜合。學科內的綜合表現在打破植物、動物、人體等分塊的形式,採用綜合的知識體系;把學生的知識、能力、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綜合考慮;把科學、技術與社會聯系起來進行教學;體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緊密結合。 6 高度重視實驗 國外生物課高度重視實驗。實驗在教學內容中佔了較大比例,例如,英國1996年出版的《GCSE生物學》,全書分為83節,每節都有「動手做做」欄目。美國1993年出版的《現代生物學》,全書分為53章,每章都有一個實驗。英、美等國的初中實驗貼近學生生活,簡便易行;高中實驗學術性較強,實驗的形式多種多樣、如觀察、實驗、模擬、調查,等等。驗證性實驗比例較小,探究性實驗比例較大。 國外生物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對於綜合體系如何構建尚有分歧,在全面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態度和價值觀方面處理得不夠完善,把學生發展、學科發展、社會需要綜合考慮也不是很成熟,從先進的課程理論到具體的教材編寫和教學實踐,還有一定距離。

❺ 韓國的初高中教育制度和中國一樣嗎

韓國高中教育制度: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韓國80%多的高中應屆畢業生都可以上大學。但在韓國現行教育情況下,一些地方大學招不滿學生,致使成績很差的學生也可以讀大學。怎樣才能保證所有大學都招到好學生呢?這是一個和高中教育、高考制度、大學教育都相關的問題,而處於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的紐結點上的高考制度,在問題解決中顯得尤為重要。韓國2008年高考制度改革方案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為解決高中教育以及大學教育中出現的諸多問題而出台的。
在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與韓國教育開發研究院近日在京共同舉辦的「中韓高等教育研討會」上,韓國教育開發院大學入學教育課程研究室主任鄭廣姬介紹了韓國2008年高考制度的改革方案。
在高等教育的不同階段,高考有不同的使命
據鄭廣姬介紹,這次改革方案是韓國教育開發院8年相關教育研究的成果。方案提出的背景是,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選拔競爭型的教育結構需要徹底改變。她說,在上世紀70年代,韓國初等學校應屆畢業生升入初中的升學率為66.1%,初中到高中的升學率為70.1%,高中到大學以及專科學校的升學率為26.9%,基本屬於選拔競爭型結構。而到了2004年,各級教育應屆畢業生的升學率分別上升為99.9%、99.7%和81.3%,幾乎所有人都可以上大學,而某些大學的招生反倒出現不足額現象。
鄭廣姬說,高等教育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使命,高考的功能也不一樣。毛入學率為15%以下時,高等教育處於精英教育階段,高考的主要功能是選拔。毛入學率在15%與50%之間時,高等教育處於大眾化階段,高考具有選拔性,同時考試目的是適當配置教育資源,使教育機會均等化。毛入學率在50%以上時,高等教育處於普及化階段,高考的理念要完成從選拔生源到實現連續教育的轉換,高考結構需要改變,要使教育資源得到更優化配置。
2002年高考改革,實施取得較好成效
目前,韓國需要通過高考改革,把大學與高中聯系起來,使高中和大學能夠充分發揮各自的功能,讓學生獲得平等而適當的教育機會。1990年至2004年間,韓國高中畢業生人數逐漸下降,而大學招生人數逐年上升。從2002年開始,高中畢業生人數少於大學招生人數。大學出現競爭兩級化現象:優秀學生集中於排名靠前的大學,與此同時,排名比較靠後的部分地方大學不能足額招生。
2002年,韓國提出高考改革方案,改革方向是自律化、多樣化、特性化、靈活化。方案實施後,改革取得較好成效,但韓國高中教育功能進一步減弱,因為學生更加依賴校外補習班或家教,以考取理想學校,高考的准備教育出現問題。由於高考錄取仍舊以分數為主,在大學排名中處於不利地位的大學很難招到合適的學生。與此同時,各地高中教育質量發展不平衡,根據「學校生活記錄簿」(記錄在校高中生各方面的成績)上的成績難以判定學生的能力,高中與大學之間的互信度低,大學教育與高中教育沒有很好地銜接起來。
新的高考改革,把學生的競爭變為教育的競爭
韓國2008年高考改革方案,進一步拓展2002年高考制度的基本宗旨,修改並補充了2002年方案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鄭廣姬說,2008年高考改革具體內容有,在考試與錄取中,學生學校生活方面的比重擴大,考試更多體現高中的學習內容,加強學生選拔的特性化與專門化,針對學生特點進行錄取,改變主要依據學生成績的做法,避免成績好的學生過於集中的現象,開展符合社會需求的靈活多樣的高考。
鄭廣姬介紹,2008年高考改革有這樣幾個特點:
重視改善高中與大學之間的關系,改變高中教育只重視高考考試科目、不重視其他科目的局面。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下解放出來,並減輕學生家長因此而來的經濟負擔,使高中教育正常化,把歪曲的學校教育導向正確的方向,恢復教育本身的職能,重視高考對高中教育的指導功能。
通過靈活多樣的考試制度,滿足社會需求,讓每個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這意味著,大學的生源應該多樣化,如擴大農、漁村家庭的學生比重和中小城市家庭的學生比重等。
錄取過程中既重視過程也重視結果。與大學自律化與多樣化相聯系,大學錄取也要多樣化,把選拔過程中學生之間的競爭轉變為教育上的競爭。促進學生選拔的特性化與專門化,不再只靠考試分數來選拔學生,而是根據大學的教育理念、教育特點等方面來選拔合適的人才。相應地,高中課程也應該體現出一定的特色。
改革方案公布之後,韓國教育開發院的相關研究工作並沒有停止。韓國教育開發院開展2004年至2011年的「高中與大學一體化觀點」中長期研究,目的是實現高中教育正常化,改革高考制度,為大學選拔合適的人才。鄭廣姬說,他們今後需要研究的課題是,調整具體方案實施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充分理解教育的整體結構,重新設定高考的功能與改革方向;提高教育質量,研究學生學力低下的相應解決方案
中國高中教育制度: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猶如春風吹遍了中華大地,教育方面也逐漸復甦。先是高考的恢復,接著是《義務教育法》和《教育法》的頒布,教育制度逐步完善。此後至今的教育制度又可分為兩個階段:應試教育階段和素質教育階段。應試教育階段的教育制度與封建的教育制度有許多相似之處:學生們為了考入理想中的學校,抱死書本,與書本無關的一概不問,可以說是一台台背書機和復印機,缺乏自己的個性,看上去幾乎一樣。老師教給學生的也只是書本上的死知識和一些常用的、固定的解題方法,重視的是成績而非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這種教育制度下產生的人才,基礎知識雖然過硬,但其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卻不夠強,在科學研究上難以取得成就。對於素質教育,我覺得其出發點是正確的,但其實施及效果在我國卻不十分理想。素質教育剛開始,部分人便誤解了它,認為素質教育就是減輕學生負擔,多給學生一些玩的時間。於是只減少學生的作業量,於教學方面卻改進甚微。一段時間過去了,一些人發現這種做法培養出的學生反不如以前了,於是認為素質教育是錯誤的。他們因循守舊,又開始了應試教育。加之教育系統對考試制度改革甚微,素質教育很少落到實處。這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舉一個例子:在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中中國獲獎人數最多,而在諾貝爾獎獲得者中,中國尚無一人。而發達國家則相反,原因是外國人更具有創新精神。他們不拘泥於書本,知識面十分寬闊,思考問題能從多個角度入手。他們善於發現問題並解決,而中國人僅限於解決問題。這個事例就說明:真正的素質教育其效果是很好的。

素質教育在中國還處於初步發展階段,許多因素都制約著它的進展:如人們的觀念,國家發展程度……但從總體上看,中國教育的發展前景是十分廣闊的,因為中國的學生人數最多,同時中國人具有著許多優點如聰明、勤奮等。相信只要不斷改進教育制度,落實各項措施,中國的人才將會在技能方面更進一步,中國的教育事業將再上一個新台階,領先於世界,領先於時代!
只有這麽多了,不知您是否滿意?

❻ 韓國考駕照的考試流程和科目

韓國是距離中國最近的《聯合國道路交通公約》締約國,而韓國的濟州島又是免簽城市,所以去濟州島SD駕校考取國際駕照的人士比較多,考國際駕照要分為三個科目:筆試即理論考、場內技能、路考。根據簡化後的駕考制度,駕考培訓分別包括理論教育、場內技能和道路行駛。考試一共大約三四天,考試通過後駕校會頒發韓國駕照和國際駕照。
科目一:理論考試。600題中文題選40題,對21題就算過。因為考題是中文所以中國考生和華僑很容易通過。除此之外,韓國SD駕校還非常人性化的給推薦翻譯老師這樣避免了語言障礙。
科目二:靜止狀態操作汽車。非常簡單的操作汽車:比如大燈,雙閃,左轉燈右轉燈。之後再開50米,非常簡單。相比於科目三道路行駛來講,科目二場內技能會容易很多,大家在練習的時候也會感受到。

❼ 在韓國高中有什麼規矩呢

韓國高中制度

--------------------------------------------------------------------------------

韓國的教育制度是,小學6年,中學3年,高中3年,大學4年.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教育援助計劃的滲透所造成的影響.到1996年為止,小學被稱為國民學校,由於種種問題,從96年開始改成小學.

韓國的升學考試非常難,雖然沒有象日本這樣從幼兒園開始.韓國的升學考試其實只有一次.

這是由於從1960年代至80年代實行的平準化政策的結果. 以下就讓我們來看一下.

60年代的韓國由於財經問題,義務教育無法貫徹到中學.但大部分的學生都有升學願望,升學考試也不簡單,導致放學後的補習,老師擔任補習班的講師,學生也都集中到一流學校.

為了解決這一現象,採取了學區制度,但又發生了學生集中學區內的一流學校.1969年開始,政府開始考慮"平準化政策"

平準化政策將公私立學校的入學考試取消,由抽簽決定學校.並廢除一流學校,將其設施轉到高中使用.使升中學考試降溫.

同時,也產生了一樣的問題.高中入學考試開始,白熱化.在1974年, 政府對於高中也採取和中學一樣的做法.

所以,實際上韓國的升學考試只有考大學的一次.當然相當受重視. 課外補習,由大學生或高中老師擔任家教,補習班等又不斷促進升學考的升溫.對於這些政府採取了強硬措施,做家教的學生退學,老師停職,並取消教師證書.廢除補習班.所以,現在的韓國的畢業班學生的生活大致是這樣的:

早上6點起床,8點到校開始預習,9點至下午4點是正式上課.6點為止補習.然後吃晚飯,10點為止自習.還有不少學生在自習之後再到補習班或圖書館去的.

進大學後,念完2,3年級的男學生有很多進入軍隊.使學校內學生的年齡拉開差距.雖然只是韓國特有的現象,但希望能將年輕的力量用在其他方面而不是軍事上.

韓國升學考試的情況
雖然在實行平等化政策,但韓國的升學考試依然很難.

高中和中學雖然已經不存在重點校.但重點大學依然存在,韓國一流的三所大學是,漢城大學,延世大學和高麗大學,女子大學里最有名的是梨花大學.

不論在那個國家都有一些特別的風俗習慣.現在介紹一些韓國的有關升學考試的風俗.

考試那天早上不能喝海帶湯,因為海帶很滑,含有落第的意思. 反而要吃年糕和硬糖.

這樣的年糕和硬糖除了吃之外,考試當天家長還來到大學門口將年糕和糖貼上去.在韓國,年糕和硬糖是畢業班學生的象徵.從考試前100天開始,學校的低年級學生就開始將這些東西送給畢業班學生.

除此之外,在考試100天前要喝所謂的"100日酒".最近開始流行送戒指和叉子.希望學生能正中考試的要害吧.
韓國的教育內容
因為升學考試的關系,韓國的科目里,語文,英文,數學是最重要的 語文分文學,文法,語文.韓國雖然和日本一樣同屬漢字圈.但政府從80年代開始主張單單使用韓國字母.現在漢字在韓國越來越少被使用,所以教育也不重視漢字.

在韓國,第一外語是英語.從中學開始學習,高中開始可以選擇第二外語,男孩子選德語較多,女孩子選法語較多.也有的學校有開設日語.在商業高中和工業高中的話,則選日語的比例較高. 韓國的高中分一般高中,商業高中,工業高中和農業高中.商業高中是以女孩子為對象,工業高中是以男孩子為對象.

韓國的教科書是由國家規定,有的科目也僅僅只有一本教科書.比如:倫理,歷史(韓國歷史)等.
韓國政府於1951年3月20日修改教育法後,正式開始"6.3.3.4"基本學制,即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

1.高等教育:韓國的高等學校包括專科大學、教育大學、師范大學、綜合大學和研究生院等,以實施全日制教育為主。其中專科大學為二年制,教育大學、師范大學和綜合大學為四年制,而醫科大學的學制則為六年,研究生院的碩士及博士學位課程各為三年制。此外,韓國還設有實施成人高等教育的廣播函授大學和開放大學,主要設專科大學和學士學位的課程,學制為二至四年。韓國的高等學校分為國立、公立及私立等三種管理體制。

2.中等教育:中等教育包括初級中學和高級中學。韓國的初級中學作為中等教育機構,學制為三年,招收小學畢業生,為升入高中和相當於高中的其他學校做准備。韓國的高級中學分為人文高中、實業高中,學制均為三年,招生對象為初中畢業生及具有同等學歷者。

3.初等教育:韓國的初等教育,學制六年,招收六歲兒童入學,為升入初級中學做准備。韓國的初等教育機構均為義務教育學校,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增設實業科,對學生進行基礎性的科學技術教育和簡單的職業訓練。

中國的教育相比就有很多缺點:

今天中國的教育制度是問題多多,困難重重,許多的利益群體牽扯到裡面去,若牽一發那可真是動全身啊。
對於中國的教育制度討論最多的幾點是:
一、關於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教育制度可謂是十人評價九人搖頭啊,我們天天要求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可是,看看我們的高中教育,無不是只重視升學率,每年一個學校能考上多少個清華、北大,整天學生是埋首於故紙堆之間,作題、作題、還是作題。尤其是一些高考大省,像山東,以及一些縣立高中,只要高考資源不能在全國各地相對平均的分配,這個問題就很難解決。
二、關於教育產業化的問題
幾時教育變成了一種產業,盡管國家一直都不承認這個問題,可是教育已經成了一門產業,教育的收費問題真是一大頑疾,西部的許多地區的孩子上不起學,農村的許多學生上不起大學,在一些大城市裡面有高額的擇校費,據說,教育曾被評為「十大暴利行業」之一。
三、關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
教育資源是什麼,如師資力量就是一類,但是我這里所說的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指的的國家分配不公,國家的財政支持、政策支持。財政支持的不公,具體上是東西部的不公,農村與城市的不公,省立高中與縣立高中的不公等,政策的不公,具體是高考是分省錄取、高考有許多的加分政策等,這樣,就產生了許多問題,高考大省里的學生們,拚命的學習作題,人數教少的省的學生過的是瀟灑有滋味,還有什麼高考移民等。
四、關於九年義務教育的免費問題
為什麼世界上有許多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如我國,卻已經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的免費,像古巴、東南亞的許多國家,而我們卻在口口聲聲的說以目前的形勢看,中國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我想問一下,到什麼時候我們才具備呢?十年前我們這樣說,十年後我們還是這樣說,真是悲哀啊,教育是一長久投資長久收益的行業,其在我國現代化中的作用不可忽視。
中國教育制度中的這些問題,之所以不能解決,還大程度是我們的政府在縱容,在現在的社會,一方面,國家在改革中強調效率,另一方面,卻又在忽視公平,許多的利益群體的幕後操縱,是現今中國存在的許多的問題的原因之一。

但也有一些中國教育制度的改善方式:

中國教育體制改革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包括:在現實的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中,如何建立政府與學校的正確關系;在市場化的社會環境中,如何確立政府與市場在發展教育上的不同定位和功能;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如何建立、平衡中央與地方管理教育的許可權和關系,促進教育的地方化;改善學術與政治的關系,促進學術民主和學術自由,以保障學術研究的高水平和創造性;在各級各類教育中,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

前不久,在由中國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聯合主辦的「教育制度改革:探索與反思」研討會上,北京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楊東平教授、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教授李盾、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院長諸宏啟教授及來自福特基金會的何進和民辦信孚教育集團的柴純清等專家就中國教育發展提出了上述問題並進行了闡述。

教育制度改革的理念和價值

楊東平、儲朝暉、王烽等專家認為,中國的政治文明、社會進步、可持續發展都有賴於先進的、真正能夠興國的教育。面向21世紀的中國教育需要新的教育哲學和教育理想,改革需要奠定清晰的價值和目標。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與建設市場經濟體制和發展民主政治的社會現代化方向相一致,中國教育的基本價值至少應當包括以下方面:

教育的普及性。現代教育的歷史,就是不斷普及和擴大教育的歷史,通過更大程度地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從而提高民族素質,滿足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求,增進和擴大社會民主。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和旺盛的教育需求,特別需要弘揚中華民族重教興學的精神和民間辦學的優秀傳統,進一步開放教育,解放教育生產力。這也是「窮國辦大教育』的一個必由之路。同時,需要發展信息時代以通訊技術和網路為主的各種新的教育方式和途徑,在終身教育的視野中,構建學習型社會的教育制度。

教宵的公平性。現代教育不僅是經濟建設的「發動機」、科技發展的「加速器」,也是社會的「穩定器」和「平衡器」。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促進社會公平和教育公平不僅是一種理想,也是一個現實的發展目標。當前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導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需要通過有效的公共政策,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努力縮小而非人為擴大客觀存在的各種教育差距和社會差距。

教育的民主性。在我國的現實中,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重建教育的公共性。它意味著要通過制度創新,分散和下放管理權力,促進辦學體制的靈活性和多樣化,使教育重新成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生機盎然的事業。在教育多元化、社會化、地方化的格局中,重建教育在社會生活中的主體性。與此同時,需要確立學術自由、學術自治、師生平等、社會參與等價值;確立知識分子的學術權力和在教育、科研中的中心地位;建立科學化、民主化的教育決策體制和機制;建立學校與家長、與社區緊密聯系的參與機制。

教育的人文性。現代教育具有人力資源開發和人的發展這樣相輔相成的兩翼,必須在教育的功利和非功利的兩種價值之間保持恰當的平衡,重視教育樹人育人、文化傳遞、社會整合等非功利價值,防止經濟主義、科學主義、能力主義、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對教育的戕害,防止教育的失衡和異化。

確立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是指與學科中心、考試中心的價值相反,圍繞青少年生長的實際需要而進行的民主的教育、活的教育、有用的教育,以培養具有良好素質的現代社會的合格公民;同時,使各級學校成為社會和社區的文化中心,使教育成為社會文明和道德的燈塔,成為文化傳承和繁榮的源泉。

教育的實用性。長期以來,在我國學校教育的現實中,理論與實踐、學校與社會、學生與社會生活相脫離的弊端特別嚴重。因而,造就一種實用性、適用性的教育仍然是必要和重要的追求。教育應能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生活的需要,滿足青少年成長的實際需要,能夠切實地改善人的生存處境和提高生活質量。這樣的教育必然是因地制宜的、靈活的和多樣化的,它有賴於教育管理體制的地方化,以及使學校真正擁有辦學的自主權。

教育體制改革的基本問題和動力機制

楊東平、儲朝暉、王烽等專家認為,具體的教育制度改革,包括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高等學校管理體制改革,公共教育財政制度的建立,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現代學校制度的建立,考試、評價和用人制度改革,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和社會參與制度的建立等許多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教育行政制度改革。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需要汲取有限政府、依法行政等行政體制改革的原則,落實《行政許可法》和其它法律法規,改革高度集中、大一統的教育管理體制,使教育主管部門的行政職能從管理型、計劃型向指導型、服務型轉變。通過政府教育管理權的下放,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以恢復教育的活力、創造力和多元化,實現學校的自主性、學校管理的民主化.

在論及當下中國教育改革的動力機制時,楊東平等專家認為,當前包括教育在內的公共事業領域的改革,存在三種不同的動力和價值。

一是計劃經濟時期的慣性。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國家主義的目標和價值具有很強的慣性,仍在當下的社會生活、公共政策制定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基本特徵是強調中央政府所代表的國家利益,強調效率和發展。為此,習慣性地主張強化中央政府的權力,國家掌控資源,實行集中計劃,在資源配置上存在城市中心、效率優先、重點扶持、輕視和歧視民辦教育等價值特點,形成教育系統城鄉之間、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之間、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之間的「二元結構」。

二來自市場的動力和價值。市場經濟的發育改變了教育的外部環境,使市場機制、市場價值等極大地影響了教育發展。教育消費、教育成本分擔、教育投資、教育服務之類的觀念深入人心,個人的教育權利和教育利益開始受到重視。它主張經濟效益和管理效率,傾向用企業管理改善教育管理。它推動了入學機會和標準的多元化,同時具有將利益交換原則引入教育的傾向,試圖用「金錢面前的平等」改變「分數面前的平等」。它推動了教育地方化的發展,也產生了所謂的「地主效應」,如各地名牌大學招生本地化的趨勢。

三是教育利益集團的特殊利益。轉型期體制改革的重要特點被稱為是「內部人改革」,即在缺乏社會參與和利益博弈機制的情況下,由掌握重要資源的權力部門自己進行的改革。因而,在這一模式下的改革,其實際關注的往往不是如何開放市場,公平、公正地提供公共服務,以及通過管理改革提高效率;而是通過創收、收費等營利性的環節追求自身利益,甚至公開地設租尋租。它造成了基於壟斷而產生的部門利益及特殊利益集團,造成扭曲的市場和不公平競爭,極大地敗壞了改革的形象,引致人們對市場化方向的懷疑。

基於上述認知,專家們強調,當前最突出的教育問題,表現為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如何確定和規范政府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的功能、教育責任,奠定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價值。

希望能幫到你的一點忙!謝謝了!

祝你留學順利!

❽ 韓國高考分別多少分啊(所有科目)

據我所知不計算總分,而將各科目的考試成績分別打分,然後依據分數段確定各科目的等級以及綜合等級。等級分為9等,每年的等級比例要根據參加高考的考生人數確定。成績公布後,各大學將根據各科目考試等級外,還要看學生手冊、面試成績、專長等情況後,最終決定招收學生。而各大學的最終錄取結果陸續將在12月和1月揭曉。和中國一樣,韓國的高考也是非常激烈

❾ 韓國也是九年義務教育嗎

韓國小學到初中的升學率是99%,初中到高中的升學率是98.7%。所以,也就是說,韓國基本上普及了十二年制教育

韓國的教育制度是,小學6年,中學3年,高中3年,大學4年.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教育援助計劃的滲透所造成的影響.到1996年為止,小學被稱為國民學校,由於種種問題,從96年開始改成小學.

韓國的升學考試非常難,雖然沒有象日本這樣從幼兒園開始.韓國的升學考試其實只有一次.

這是由於從1960年代至80年代實行的平準化政策的結果. 以下就讓我們來看一下.

60年代的韓國由於財經問題,義務教育無法貫徹到中學.但大部分的學生都有升學願望,升學考試也不簡單,導致放學後的補習,老師擔任補習班的講師,學生也都集中到一流學校.

為了解決這一現象,採取了學區制度,但又發生了學生集中學區內的一流學校.1969年開始,政府開始考慮"平準化政策"

平準化政策將公私立學校的入學考試取消,由抽簽決定學校.並廢除一流學校,將其設施轉到高中使用.使升中學考試降溫.

同時,也產生了一樣的問題.高中入學考試開始,白熱化.在1974年, 政府對於高中也採取和中學一樣的做法.

所以,實際上韓國的升學考試只有考大學的一次.當然相當受重視. 課外補習,由大學生或高中老師擔任家教,補習班等又不斷促進升學考的升溫.對於這些政府採取了強硬措施,做家教的學生退學,老師停職,並取消教師證書.廢除補習班.所以,現在的韓國的畢業班學生的生活大致是這樣的:

早上6點起床,8點到校開始預習,9點至下午4點是正式上課.6點為止補習.然後吃晚飯,10點為止自習.還有不少學生在自習之後再到補習班或圖書館去的.

進大學後,念完2,3年級的男學生有很多進入軍隊.使學校內學生的年齡拉開差距.雖然只是韓國特有的現象,但希望能將年輕的力量用在其他方面而不是軍事上.

韓國升學考試的情況
雖然在實行平等化政策,但韓國的升學考試依然很難.

高中和中學雖然已經不存在重點校.但重點大學依然存在,韓國一流的三所大學是,漢城大學,延世大學和高麗大學,女子大學里最有名的是梨花大學.

不論在那個國家都有一些特別的風俗習慣.現在介紹一些韓國的有關升學考試的風俗.

考試那天早上不能喝海帶湯,因為海帶很滑,含有落第的意思. 反而要吃年糕和硬糖.

這樣的年糕和硬糖除了吃之外,考試當天家長還來到大學門口將年糕和糖貼上去.在韓國,年糕和硬糖是畢業班學生的象徵.從考試前100天開始,學校的低年級學生就開始將這些東西送給畢業班學生.

除此之外,在考試100天前要喝所謂的"100日酒".最近開始流行送戒指和叉子.希望學生能正中考試的要害吧.
韓國的教育內容
因為升學考試的關系,韓國的科目里,語文,英文,數學是最重要的 語文分文學,文法,語文.韓國雖然和日本一樣同屬漢字圈.但政府從80年代開始主張單單使用韓國字母.現在漢字在韓國越來越少被使用,所以教育也不重視漢字.

在韓國,第一外語是英語.從中學開始學習,高中開始可以選擇第二外語,男孩子選德語較多,女孩子選法語較多.也有的學校有開設日語.在商業高中和工業高中的話,則選日語的比例較高. 韓國的高中分一般高中,商業高中,工業高中和農業高中.商業高中是以女孩子為對象,工業高中是以男孩子為對象.

韓國的教科書是由國家規定,有的科目也僅僅只有一本教科書.比如:倫理,歷史(韓國歷史)等

❿ 世界各國高考有什麼不同

美國高考:考題千奇百怪,不依據課本

美國並不實行全國統一考試的入學方式,不過有兩門考試可以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考試成績:

學業能力評估考試(SAT)

美國大學測評考試(ACT)

看來各國的考試都十分彰顯地方特色,你還知道有哪些國家的高考形式,分享給金仕教育吧。

閱讀全文

與韓國初中考試科目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