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朝鮮那麼落後而韓國那麼發達
是美國搞得。
90年代之前呢,朝鮮很富裕的,亞洲兩個工業強國,一個是日本一個就是朝鮮了。
因為當年美蘇冷戰,美國大力援助韓國,蘇聯大力援助朝鮮,朝鮮所有的工廠包括一切工業都
是蘇聯援建的,如何蘇聯大量向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出售廉價石油。
所以朝鮮當時的人均GDP很高,工業比中國還發達,就差不多已經到了發達國家的門檻了,就
差那臨門一腳了,跟南非差不多,南非曾經也差不多快到發達國家了,結果後來黑人奪得政權
之後,實行種族政策大力搶劫白人的資本導致南非一落千丈。現在南非還是窮逼一個。這也證
明了非洲黑人是低等人種的最好解釋。它們甚至到現在都還沒發現南非衰弱的真正根本原因。
話說回來當時朝鮮的城市化率高達百分之70,比中國現在還高。
因為蘇聯的大力援建農業都是機械化 工業化,所以糧食產量很高。
但是美蘇爭霸蘇聯被美國搞垮之後,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陣營分崩離析,繼承者俄羅斯
不再向朝鮮出售廉價石油,所以朝鮮幾乎是一夜之間全部停擺。
因為朝鮮是建立在石油上的工業國家,石油沒了,那麼什麼都做不了了,飛機上不了天,工廠因為發電機是燒石油的不是燒煤的,所以沒電,工廠也開工不了,運輸業也停了,上游的原料沒法運輸到下游的廠里,沒法製造產品。沒有商品,供小於求就會導致物價飛奔,通貨膨脹, 地里的農業收割機 播種機等等 沒有油全都動不了,所以當時朝鮮就開始餓肚子了。
再加上朝鮮是社會主義陣營,所以美國加以封鎖之後,更加困難。當時的中國剛從文革走出來
沒多久,所以國力也不強,沒辦法幫朝鮮太多。
總結起來朝鮮的難點就是,它沒有油只有煤,它想把煤挖出來賣掉換成外匯買油,但是它沒有電所有的發電設備都是燒油的,它沒有辦法改成燒煤的,所以就變成了,沒有油就沒有電如何就挖不了煤就賣不出去就沒有外匯就沒有辦法買油。。然後就是死循環了。
後來二胖執政時期回了一點魂是因為中國在國際上競爭太厲害,把水力發電機的價格給壓低了,朝鮮就開始搞水力發電。稍微有了一點電就馬上挖煤賣出去買油,如何把原先的石油發電盡量都改成燒煤的火力電廠和水利電廠。
至於韓國發達是因為,美國資本集團發現玩金融利潤高,製造業又苦又累利潤還低。
(金融的毛利高達百分之20-30左右)
所以後來美國開始產業空心化,大量製造業 向外轉移,
這時候因為韓國是制衡東北亞的一顆重要棋子,
所以美國大量工業和製造業油不少轉移到了韓國,所以一下子韓國就起來了。
比如說韓國的造車 造船 手機等等就是依靠美國和日本的技術轉讓。
而韓國人本身又有一點做生意的天賦,在銷售上面做的不錯,
所以韓國貨雖然不比日本德國貨的質量,但是也有6成左右的質量水平,
再加上價格比較低廉,所以一下子就起家了。
再加上一個中國的因素,當時中國改革開放,本來想跟台灣方面搞搞經濟的,但是當時的台灣傻不拉幾,硬是要跟大陸搞政治對立,結果便宜了韓國,大量韓國貨充斥中國市場,等台灣回過魂來,大陸已經看不上那點東西了。年紀稍大一點的人應該知道90年代開始韓流開始在中國出現的,不過那時候韓流還是跟港流沒法比的。
因為中國市場對韓國的幫襯所以韓國一下子財大氣粗起來。雖然在我們眼裡看來還是弱逼一個。
Ⅱ 外媒說韓國空氣污染與中國無關是怎麼回事
近日,外媒稱,許多韓國人指責這些污染物是從中國飄來的,但專家表示大部分污染是「國產貨」。韓國大部分污染物來自車輛排放和建築工地或工業場所,電廠也起到了關鍵作用,而韓國的能源官員還在推動發展更多燃煤電廠。
報道稱,許多韓國人指責這些污染物是從中國飄來的,但專家表示大部分污染是「國產貨」。首爾市立大學環境工程教授Kim Shin-do表示:「政府一邊將責任推諉給中國,一邊坐視不管。」專家表示應先處理好自己的空氣污染問題。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韓國大部分污染物來自車輛排放和建築工地或工業場所,電廠也起到了關鍵作用,而韓國的能源官員還在推動發展更多燃煤電廠。韓國政府現運營53座燃煤電廠,且計劃在未來5年再增加20座。到2025年前將關閉10座老化的電廠。2005年至去年,韓國燃煤電廠產能增長近95%。燃煤發電約占韓國發電量40%,這種礦物燃料的燃燒是二氧化碳排放和煙霧的來源之一。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追蹤污染的網站AirVisual本周發現三座韓國城市躋身全球十大污染城市,而中國城市沒有入選。
Ⅲ 韓國的火電廠燒的是什麼
火電廠燃燒的基本都是煤,就是中東等石油和天然氣豐富的地方燒油或者燒氣,韓國沒有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基本所有電廠都是燃煤,少量電廠燃天然氣。
Ⅳ 韓國電力公司的簡介
韓國電力公司成立於1898年1月26日,當時稱漢城(Seoul)公司。韓國電力公司(KEPCO)是韓國唯一的電力公司,用韓文中的漢字表示為「韓國電力公社」。1961年7月,3個地區電力公司合並,成立了韓國電力公司。1981年7月1日,韓國(Korea)、漢城(Seoul)、南韓(South Korea)三個電力公司合並為一個公司,更名為韓國電力有限公司(Korea Electric Company,Ltd)。該公司致力於各種開發電力資源的項目的建設。1982年1月1日,該公司轉化為一國有公司,成為國有集團公司。此後一直穩步發展,成為一個公共事業企業。1989年。韓國為了將該企業發展成為一個良好的公共事業企業,公司21%的股本向社會出售,作為公司私民營化的第一步。
1995年底的繳納資本金是31183億韓元(摺合約40億美元),比1961年公司成立時的38億4 000萬韓元增長了812倍。1995年底,資產規模是271 651億韓元(摺合約348.27億美元)。
1995年底的員工總共36446人,其中管理人員5658人,技術人員18885人,工人6224人,其它人員5667人。
1995年底的機構以綜合調整室、4個本部和6個事業團構成,下屬機構有33個處(室)和605個分支機構。 韓國電力是一家國營電力公司,擁有古里(Kori)電廠四部壓水式機組、蔚珍(Ulchin)電廠四部壓水式機組、月城(Wolsong)電廠四部CANDU重水式機組、靈光(Younggwang)電廠四部壓水式機組,共十六部機組運轉中;蔚珍5 & 6, 靈光5 & 6四部機組建造中。(May, 2000 統計數據)
Ⅳ 韓國電子產業如何發展的
自上個世紀80年代至今,快速增長的電子工業就像火車頭一樣, 帶領南韓成為世界第十二大貿易國家。根據World Electronics Data資料顯示,韓國在1993年已是世界第六大電子產品生產國家, 其產出金額達379億7,700萬美元。而1994年更是韓國電子工業的豐收年,產值增長高達24.6%,製造出價值達473億美元的各式電子產品,且創造出309億美元的出口實績。
事實上,韓國電子工業能進展至現在的地步,其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在90年代初期,韓國電子工業曾面臨經濟衰退、工資上升,而引起競爭力減弱的窘境,造成不少中小型電子公司的倒閉和大型投資計劃的萎縮;另外一項影響韓國電子工業發展的因素是內銷市場的開放,造成日本等工業化國家電子產品擁入韓國市場,使各大家電廠商利潤下降,經營日趨艱難。在該段期間內,韓國在國際市場的開拓上亦遭遇不少挑戰,尤其在開發發展中國家市場如東南亞、中國大陸和拉丁美洲等地,競爭情況更是十分激烈。在低價位消費性電子產品中,韓國彩色電視、收錄音機等產品已無法與中國大陸製品競爭,加上各國實施進口限制,使韓國電子產品面臨許多困難。這種形勢正如韓國電子工業協會(簡稱EIAK)所述,韓國電子工業就像三明治一樣,夾在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間難以動彈。然而韓國電子工業界並未就此放棄,反而加速進行轉移生產基地至具有比較利益國家,並投入全面性研究發展工作。1993年下半年以後,情勢即大有改善,一方面由於世界經濟景氣的緩慢復甦,另一方面由於日圓持續升值,再加上韓國企業不斷投入新產品開發,眼光正確,作法積極,能掌握時機,切入市場所需而能營造出「電子工業大國」的佳績。
2、韓國電子產業發展特點
就韓國電子工業的發展歷程來看,其具有下列的特點:
2.1 製造重點由消費性產品轉移至工業用電子產品及零件目前個人計算機、集成電路等為韓國最為熱絡的出口項目。尤其是4MB動態隨機存取內存(DRAM)的生產,韓國三星已超越日本NEC成為全球最重要的供應廠商。韓國且已開發出全世界第一顆256MB的DRAM 晶元,未來將可視市場演變隨時量產,稱霸DRAM市場,創造更驚人的出口實力。
2.2 貫徹國際化策略,尋求具比較利益的海外生產地點
韓國加強在先進國家設立研發中心,吸引傑出人才貢獻所學。在赴海外投資營運方面,根據韓國中央銀行統計指出,韓國電子業截至1993年底 累計對外投資10.26億美元,其中設立海外工廠達221處,金額為5.29億美元,設立銷售網點計158個,投資4.55億美元,設立研發中心計18個,投資4,200萬美元,且近年來則有朝亞太地區投資趨勢,中國大陸是重點投資地區。另外,最近韓國廠商國際化策略中,最引人注目的則是三星電子以3.8億美元買下美國個人電腦大廠AST40%的股權,金星以3.5億美元購入美國老牌家電廠增你智58%的股權。
2.3 研究開發經費龐大
韓國電子業為能維持強勢競爭力,莫不大力投入研發和技術創新工作,不論對主流商品開發時效的掌握,生產製程技術改良、尖端電子產品或關鍵零組件開發皆不遺餘力,運用大批人力、物力和財力以求掌握商機。另外,根據韓國科技部資料顯示,1992年韓國工業界投入研發經費占營業額比例已達1.8%。其中電子工業1992年投入研發金額達15.57億美
元,投資於研發經費占營業額比例更高達4.44%。可見韓國電子業對研發的重視。
2.4 積極分散出口市場
以往韓國電子業偏重美國、歐洲和東南亞市場的拓展,為因應貿易保護主義興起,區域經濟抬頭,目前則將大部分心力投注於中國大陸、東歐、印度和日本市場的開發,對歐美市場的鞏固則采企業購並和策略聯盟的方式,以達到深耕市場的策略目標。
2.5 大型電子集團外銷額佔全國電子產品出口比重甚大
三星、LG及大宇等電子企業集團合計外銷金額超過百億美元,占韓國電子產品出口總額的60%以上,出口已成為韓國大型企業發展的主要動力。雖然大型企業出口與日俱增,但對研發投入毫不遲疑,就如前述三大電子集團每年至少撥出營業額的6~8%致力於研發創新等開創性工作,故長期以來總能突破增長,創造利潤。
2.6 共同開發新產品降低風險已成為新趨勢
目前韓國主要出口電子產品為半導體,個人計算機、音響製品、彩色電視機、錄放機、映像管、錄像帶、微波爐、電冰箱等,未來產品開發重點則以半導體類的TFT型液晶顯示裝置、特殊應用IC(ASIC)、高記憶容量的動態隨機存取內存、消費電子類的高解析度電視、數字式錄放機和攝影機、有線電視系統、信息計算機類的多媒體產品、個人數字處理器、大型計算機交換通訊類的碼多分址存取(簡稱CDMA)式移動通訊系統、非同步傳輸模式交換設備、整體服務數字網路、傳真機、寬頻信息網路相關軟體及裝置等為主。通過韓國政府居間強力運作協調,民營企業的研究開發中心如雨後春筍般地設立。1995年各式新型產品開發結盟個案多達28種,為求降低開發風險,避免財務負擔過重。在此種民間積極參與下及政府鼓勵、資助的環境中,上述重點產品的開發成功將可陸續得到印證。
2.7 外國企業前往韓國投資電子產品生產者逐漸減少
在歷經韓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及企業的努力研發下,目前大部分的電子產品及零組件,競爭力已大為提升。原本依賴外資合作開發的產品逐漸減少,因此韓國政府已減少管制及保護,在國內市場逐漸開放的同時,外資也因投資無利可圖及競爭日趨激烈,而逐漸減少對韓投資。根據韓國財政部統計資料顯示,1993年外資赴韓投資電子業者僅8項,金額為4,500萬美元,較之1992年外資投資金額的6,700萬美元減少32%。項目數亦由1992年的17項降為1993年的8項,可見外資赴韓投資經營電子業已降溫。具地利之便的日本向為韓國電子業最重要的外資來源,而美國為保護其在東南亞的利益,亦不遺餘力策動其業者前往韓國投資,居韓國外資來源第二位。
2.8 知名大廠與中小企業攜手合作
韓國電子工業發展策略初期以國家力量和全民支持的共識,培養出數傢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採取學習仿製,改良生產和設計創新等漸進步驟,逐步取得在世界市場的知名度。目前已完成至可改善流程,大規模量化生產經驗豐富階段,而邁向設計自主、領導推出新產品時期。未來只要對世界市場走向,掌握正確,以韓國敢沖敢拼民族特性,將可在國際市場上更上一層樓。而且大型企業的茁壯,相對帶動中小企業的興盛。未來韓國電子工業的繁榮發達,非但世界級知名大廠能有貢獻,而多達7,000餘家的中小企業,也將共同扮演重要的角色。
Ⅵ 火電廠虧損幾年為什麼不破產
火電發力場近幾年確實在走下坡路,2016年8月,國電總經濟師張樹民曾表示,中國的火力發電廠可能在未來三、五年以內,會像現在的鋼鐵企業、煤炭企業一樣困難,可能要大批破產。特別是小電廠,環保不達標的電廠,不是政府強制關閉,而是是自己運行不下去,自己要關閉,自己要倒閉。
然而,自煤價下跌以來,火電機組回報率相對較高,電企投資熱情很高並不奇怪,也對拉動當地GDP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因此,各地方主動淘汰火電機組產能的動力不足、積極性並不高。
基於上述現狀,對於「火電廠將面臨倒閉潮」的說法,以廈門大學能源經濟中心主任林柏為代表的專業人士表示,火電企業此前賺得盆滿缽滿的好日子或將一去難返,但「倒閉潮」或許有些言過其實。
目前,小型火電廠已所剩無幾,中型火電廠沒有那麼容易倒閉。中國的中型火電廠即60萬千瓦的電廠在其他國家可算是大型電廠,幾年前煤炭價格最高、電價最低時都沒有倒,現在也不會大規模倒閉。而持倒閉潮觀點的多為發電企業,這是從自身利益考慮,試圖在電改環境下引起政策重視。煤電行業的最大問題是產能過剩,但過剩不等於倒閉。
業內分析認為,只要用電量沒有大幅增加、電源建設沒有大幅降溫和電量不再被保護這三個條件同時滿足,火電企業大面積倒閉指日可待。而上述三個條件幾乎沒有調整的空間。只有那些成本低、包袱輕、管理優化的企業,才能在這輪慘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並在優勝劣汰之後,重新煥發生機。
從長遠角度來看,煤電依舊是我國電力供應的主力,同時也是我國電力安全的重要保障,但其角色正在從規模化向集約化轉變當中,經濟型也在向著高質量型轉變。慢慢過度成為構建新能源電力體系的助力者,協助新能源的成長,實現電網平穩升級。
Ⅶ 中國霧霾對韓國的影響有多大 韓國空氣差又賴中國霧霾
直到進入2017年以來,隨著韓國國內污染源調查數據的流傳開,才使得輿論和民眾大吃一驚,原來韓國國內因素才是「主犯」,中國很可能是「躺著中槍」。
資料顯示,以1980年為起點,截至2015年韓國能源消費增長了7.2倍,排放總量增長了5.3倍,達到6.5億噸,僅次於中國、美國、印度、俄羅斯,日本、德國,佔全球排放總量的1.9%。
據韓國統計,「柴油車」和「製造業工廠」分別是首都圈和韓國全國PM2.5的第一大污染源。特別是首爾地區,可吸入顆粒物排放量的40%以上都出自老舊的柴油車。
目前,韓國政府運營著53座燃煤發電廠,並計劃未來5年再建設20座,老舊電廠則將在2025年之前被關閉。從2005年到2016年,韓國的燃煤發電能力增加了近95%。燃煤發電約占韓國發電量40%,這種礦物燃料的燃燒是二氧化碳排放和煙霧的來源之一。而韓國的能源官員還在推動發展更多燃煤電廠。與此同時,由於安全方面的擔憂,核電份額從2005年的40%降至30%。
從全球范圍來看,韓國以全球0.68%的人口,消耗了全球2.6%的石油(全球第8)、2.2%的煤炭(全球第7)以及1.3%的天然氣(全球第19)。
所以,分析韓國空氣質量下降的真正原因,周邊國家的影響固然存在,但更應當從自身多方面因素進行考慮。譬如:韓國群山環繞的盆地地形較多,並不利於大氣擴散;韓國汽車數量的逐年增加,尾氣排放量也大幅度上升;冬季取暖排放的污染物也是PM2.5的來源;化石能源消費量的高速增長進一步加重空氣污染等等。
據悉,持續追蹤空氣污染的網站AirVisual本周發現,三座韓國城市躋身全球十大污染城市,而中國城市卻沒有入選。不止如此,有害霧霾最近已連續數周縈繞在首爾上空,這座城市在每日排名中名列全球三大污染最嚴重城市。
韓國媒體只是一味地將責任推卸給中國,非但不能緩解本國的空氣質量狀況,反而不斷加深兩國民間的誤解,實屬不明智的行為。
韓國慶熙大學教授Kim Dong-sul表示:「大多數污染物來自我們的生活環境,但政府多年來一直怪罪到汽車、中國,甚至烹飪鯖魚頭上。」首爾市立大學環境工程教授Kim Shin-do也說:「政府一邊將責任推諉給中國,一邊坐視不管。」
Ⅷ 電廠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電廠的發展現狀及趨勢。首先要做好環境治理工作。減少排放。嚴格治理污染。堅持這個原則就能夠繼續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