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特點有哪些,我們可以借鑒的有哪些
首先,我個人覺得那並不是文化輸出。你可以看看各個國家的文化發展。文化產業比重大的基本都是經濟衰退的表現。像日本的那些那種電影,在日本地產泡沫之後迅速崛起了。因為產業失衡,大規模失業,只能靠那個了。國內現在走紅的各種直播也是一樣,確實有一技之長的人來展示才藝,但是大部分完全是搏眼球吸金。韓國的大部分明星根本不值錢,夠年輕整個容就包裝,這就屬於泛濫。是經濟倒退的產物。你看現在哪個事業有成或者在上升期的人有空做直播?所以我們要借鑒就把韓國當作反面來借鑒吧,人人事業成功,就不會產生泛濫明星和直播,而是真正的高端文化輸出
2. 韓國的主要工業是什麼
韓國主要工業有汽車、造船、鋼鐵、電子、石化等。
1、汽車產業,韓國汽車產業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2005年至2015年汽車產量連續11年排行全球第5,主要汽車生產企業有現代起亞集團、通用大宇汽車公司、雙龍汽車公司和雷諾三星汽車公司四家。
2、造船產業,1999年,韓國接收造船訂量首次超過日本,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主要承攬大型集裝箱船、LNG船、海洋工程高附加值船舶及海洋設備。
3、鋼鐵產業,2007年韓國浦項公司鋼鐵產量達到 3278萬噸,世界排名第4位,為全球最大的鋼鐵製造廠商之一,每年為全球超過六十個國家的用戶提供二千六百多萬噸鋼鐵產品。
4、電子產業,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韓國將電子工業的生產重點從民用電子產品轉向附加值高的工業用電子產品,三星公司有近20種產品世界市場佔有率居全球企業之首。
5、石化工業,韓國石油化學工業所需原油全部依賴進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帶,麗川為韓國最大的石化工業中心,其次是蔚山、台山。除滿足韓國國內產業需求外,還對外出口。
(2)韓國的產業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大韓民國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三面環海,西瀕臨黃海,東南是朝鮮海峽,東邊是日本海,北面隔著三八線非軍事區與朝鮮相鄰。
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開發經濟戰略,創造了被稱為「漢江奇跡」的經濟高速增長期,並躋身「亞洲四小龍」之一。
1996年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同年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創始國之一。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韓國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
產業以製造業和服務業為主,造船、汽車、電子、鋼鐵、紡織等產業產量均進入世界前10名。大企業集團在韓國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主要大企業集團有三星、現代汽車、SK、LG等。
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韓國經濟明顯下滑。韓國政府迅速採取包括大規模財政刺激等一系列政策,金融市場全面回暖,實體經濟企穩回升,企業和消費者信心不斷增強,成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中率先走出谷底的國家。
3. 韓國文化包括哪些(比如生活、飲食)請寫全面些……
韓國人民早期的興起和發展並不劃一,然而總的說來有一個特點, 即同中國人之間的積極接觸以及有時候也發生的斗爭。從韓國人民形成以種植稻米為中心的農業社會開始,他們的文化逐漸與中國的文化成為一體。韓國製造了鐵工具和鐵武器。在政治、經濟、哲學和文化這幾個方面,韓國的發展也受到中國的強大影響。 但是,僅僅了解文化交流還不能充分解釋韓國文化。正確了解韓國人民的各種特點也至為必要,而這些特點必須聯系韓國人民的歷史發展來加以解釋。不妨考慮一下佛教和儒教是如何傳入韓國的。雖然儒教比佛教先行一步,然而首先為韓國人民所接受的是佛教而非儒教。情況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佛教比儒教更有助於建立一個由貴族統治和中央集權的傾向於擴張的國家。
有人認為新羅時代(公元前奏57-公元935)年青人所崇尚的世俗五戒出自佛教,但是也有人說這五戒的圓光是佛教法師,但是他也精通孔子學說。因此,對五戒作兩種解釋都可以。
然而,情況的另一面也應予考慮。當時,由於社會需要一套有利於建立王權和父權制家庭制度的道德規范,所以,即使佛教和儒教尚未傳入韓國,組織號稱"花郎"的青年隊伍和保護諸如家畜之類的財產這兩件無論如何也會備受重視。
佛教的禪宗也是同樣情況。禪宗早在新羅兼並另外兩個王國百濟(公元前功盡棄 8-公元660)和高句麗(公元前37-公元668)以前很久就已經傳入韓國,但是直到統一 新羅時代(668-935)末期,即強大的地方地主勢力起而反對中央集權統治制度的時候 才開始盛行。換言之,佛教禪宗之所以被接受和受到重視是因為它符合當地地主的需要的宗教。
新儒學在高麗時代(918-1392)末期開始引起注意,最終發展成為在朝鮮王朝時代 (1392-1910)佔主要地位的哲學思想。 據信它的是在同中國元代的文化交流期間傳入韓國的。但是,如果聯系中產階級的上升來看,那就能更深刻地解釋新儒學何以會被接受。中產階級是指一批具有地方鄉紳地位的中小地主,他們並非通過世襲權利而且通過國家科舉進入官場的。這些人為人正直,對通過非法手段佔有大規模產業的親元朝的統治家族持批判態度。這個新興中產階級歡迎新儒學的道德原則,把它作為一種精神支柱。
工藝
建築
這些人在後來成為一個新王朝的領導階層,他們並非如人們通常認為的那樣是強盛的中國的崇拜者。相反,他們努力發掘民族的歷史傳統,把這個傳統的起始一直追溯到檀群時代,並且支持世宗(1418-50在位)推行韓國新文字韓字。
到了17和18世紀,關心韓國的技術和經濟進步的新風氣在朝鮮王國學者中間甚為流行。在這個時期,移栽秧苗、每年種植兩茬莊稼和修建蓄水庫的做法大大促進了農業發展。一個以漢城和開城為中心的全國商業網路組織起來了。港口商賈在義州促進了對外貿易。獨立的手工業繁榮發展了。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作為儒教的一派的實學形成了。實學的宗旨是通過培養對本民族歷史傳統的認識來改革社會。實學在西方文化以及中國清朝的歷史研究方法學的影響下受益之大是空前的
韓國飲食文化
韓國人和日本人一樣,習慣於席地而座,盤腿就餐。其傳統飲食比較簡單,主食為米飯,愛吃泡菜,泡菜的出口量據說是世界第一,種類之多我看也能拿冠軍,因為每餐都有它堂而皇之地上桌,精緻 盤碟中能擺出不少花樣:白菜、蘿卜、辣椒,還有我們叫不出名的,既開胃也好吃。他們餐桌上的素菜顯然比我們多,因為靠海的緣故,海產素菜也相當多。另外一項「多」是醬製品。我們的「醬缸文化」在那裡的影響,大概已達到「青出藍而勝於藍」的地步,他們有專門用來摻和著菜拌地飯的一種醬,我試了一下,味道很不錯。以上「三多」,恐怕構成他們飲食中的低糖、低脂肪、符合營養學要求的合理因素。我們注意到韓國人中肥胖者不多,一般中老年人都能保持身材且有健康的氣色,這是不是同良好的飲食習慣有關呢?
韓國人飲食主面的節約與科學,還可以從一種專供飲水機配套使用的「微型紙杯」上得到佐證。那是一種只有中指長、兩指寬的小紙片,經過特別處理,拿上手就變成一個很小的杯子,放到龍頭就能接水。比起那種透明塑料杯和普通紙杯,自有它微小、簡便的優越必天韓國街頭和快餐店裡常能見到。
韓國飲食中最有名的恐怕還是燒烤。「鐵板燒」不僅用來燒菜,也用來炒麵。最有意思的,是一種「石頭燒烤」:用一堆鵝卵石放在鐵架上電熱升溫,先攤放肉塊,待到一定火候再用長剪將大塊肉絞成小塊,拼柔到滾滾的石頭中去,不一會就響吱吱地冒出香氣。據介紹,鵝卵石是進口的,既然能蓄熱均溫,使肉免於烤焦,又能去油去腥。
韓國服飾文化
韓國服飾最初主要是受中國唐代服飾的影響。對此,史書中就有記載:「服制禮儀,生活起居,奚同中國」。唐代時,新羅與唐朝交往非常密切,服飾特點幾乎與唐朝無異。韓服的個性發展開始於李氏朝鮮中期。從那以後,韓服特別是女裝,逐漸向高腰、襦裙發展,同中國服飾的區別逐漸增大。但官服、朝服等重要禮服,仍一直延續著較多的中國特色。朝鮮戰爭期間(1950—1953),西式服裝進入韓國。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人們覺得韓服太過繁瑣,穿著不便,因在近代被洋服替代。只有在節日和有特殊意義的日子裡穿。
韓國服飾文化包括傳統韓國服裝和現代韓國服裝,韓服是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韓民族的傳統服裝,優雅且有品位,是韓國的傳統服裝,也是韓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一般來說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式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閑雅。男性以褲子, 短上衣, 背心, 馬甲顯出獨特的品位。白色為基本色, 根據季節, 身份, 材料和色彩都不同。在結婚等特別的儀式中, 一般平民也穿戴華麗的衣裳和首飾。另外, 增加實用性的生活韓服很受歡迎。朝鮮時代隨著儒教地位的鞏固, 衣著上也開始重視形式與禮節。朝鮮時代大禮服是祭禮服。大禮服也稱冕服, 戴冕冠。穿冕服。冕服是宗廟, 社稷等祭禮或正初,冬至等大節日里穿的衣服。
提到韓服就不能不提到05年11月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峰會在韓國釜山舉行,韓國特意為出席會議的領導人製作了韓服。據介紹,每件韓服的顏色和圖案分別根據「陰陽五行說」選定,各自代表不同的意義。例如黃、青、赤、黑、白五色分別代表著東、南、西、北、中5個方位,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行。而圖案方面,製作者則選擇了青松、竹子、雲和牡丹為花樣。青松和竹子代表堅定不移的意志和君子風范,而雲和牡丹則象徵著遠離世俗的超脫境界和華麗富貴。
歷史上,韓服是朝鮮半島居民的普及服裝,不過如今卻很難在大街上看到了。韓國人之所以平時不穿韓服,是因為現代社會節奏加快,傳統韓服穿起來相對復雜,活動也不很方便。不過,這樣反而提高了韓服的檔次,使之成為重要節慶活動的禮服。在韓國人心中,正式場合穿韓服已經上升為一種規范,如果有晚輩違反,長輩便不會接受他們的「請安」。過年過節,上街不穿韓服還會被陌生人指為「粗魯、沒有禮貌。」也正因為如此,不管韓國人身處何方,韓服在他們心目中都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
http://www.humen.com/fashion_fair/news_show.asp?id=82947
韓國的飲食禮儀文化
中國人和韓國人都說飲食文化,可見飲食與文化的關系密切。食禮便是表現飲食文化的方式,它是一種常識,你可以不去遵守,但是不要忘了,這樣做會使當地人感到不愉快。
韓國的飯店內部的結構分為兩種:使用椅子和拖鞋上炕。在炕上吃飯時,男人盤腿兒坐,女人右膝支立—這種坐法只限於穿韓服時使用。現在的韓國女性平時不穿韓服,所以只要把雙腿收攏在一起坐下就可以了。
在你坐好後,看了牆上貼的菜單或者桌上放的菜譜點好菜後,不一會兒,飯館的大媽就會端著托盤向你走來,她從托盤中先取出餐具,然後是飯菜。當然啦,有的飯館在桌子上已經准備好了餐具。但是講究一點的店都是親自給客人送上來的:筷子穿著紙衣,勺子蒙著臉—圓形,有著勺子頭部大小的紙袋套在上面,紙上畫著一桿煙槍和一頂帽子—韓國以前的貴族「兩班」的象徵。最初我感到新鮮,曾經將它收藏起來,可是後來發現韓國的幾個大城市的餐館都是用這種圖案,便有點見怪不怪了。
筷子和勺子,除了婚禮的禮品、怕人謀害自己使用銀製品外,還有黃銅制的。但是這兩種不常見,平民百姓們使用的一律是不銹鋼制的平尖兒的筷子。木製筷子是一次性使用的,據我觀察,一般韓國人在吃日式面條、紫菜飯卷時才使用。沒看見韓國人用過竹筷、象牙筷、塑料筷等等。勺子的柄較長,頭部又圓又大,所以剛開始使用時我挺害怕弄疼了我的嘴角。
中國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飯碗吃飯的習慣,但是韓國人視這種行為不規矩。所以你一定要記住桌子上的飯碗是不能用手碰的,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觸飯碗。然後你會注意到飯碗是不銹鋼做的(在家裡或高級餐廳時,有用陶瓷製的飯碗),圓底帶蓋地「坐」在桌上,沒有供你的手握的把。再加上米飯傳導給碗的熱量,不碰它是合情合理的。至於碗蓋,你可以取下來隨意地放在桌上。
既然不端碗,你的左手就一定要聽話,老實地藏在桌子下面,不可在桌子上「露一手兒」。你的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從水泡菜中(沒有水泡菜時,用其他湯代替也可以)盛上一口湯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飯,然後再用勺子喝一口湯,再吃一口飯後便可以隨意地吃任何東西了。這是韓國人吃飯的順序。
在上述中也許你會注意到:韓國人是用勺子喝湯、吃飯的。這與中國人、日本人的飲食習慣不同。韓國人同時使用勺子和筷子並不是最近的發明,而是源於古代。在國立州博物館中,我就看到過有百濟時代的鐵制勺子和筷子擺在一起。在朝語中,除了有分別表示勺子和筷子的單詞外,還用兩個字母來同時表示勺子和筷子,也就是說韓國人把勺子和筷子看成是一對不可分開的餐具。所以韓國人的飯桌上總是把勺子和筷子擺在一起。
勺子在韓國人的飲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負責盛湯、撈湯里的菜、裝飯,不用時要架在飯碗或其他食器上;而筷子呢?它只負責夾菜。不管你湯碗中的豆芽菜怎麼用勺子也撈不出來,你也不能用筷子。這首先是食禮的問題,其次是湯水有可能順著筷子流到桌子上。筷子在不夾菜時,傳統的國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兩根筷子要攏齊,2/3在桌子上,1/3在作外——著是為了便於拿起來再用。韓國人沒有使用筷架的習慣,所以這種做法,我覺得除非桌子表面擦得很乾凈,否則是不衛生的。因此,我給改成了把筷子放在小菜碟上。最後,當你吃完飯後,還要把勺子和筷子擺成當初的形狀,有始有終。
中國人用筷子吃飯、勺子喝湯;韓國人用勺子吃飯、喝湯,用筷子夾菜;而日本人用筷子既吃飯有喝湯。為什麼日本人的飲食生活中沒有勺子呢?
有一位日本老人曾經告訴我說:「勺子只從中國傳到了朝鮮半島上,因為朝鮮半島和日本之間隔著海,所以勺子沒有傳到日本。」
後來我在《環球旅行·韓國》中看到的卻是這樣的內容:據說過去日本人用手吃飯,韓國人覺得他們挺可憐的,就教給日本人使用筷子,但是沒有教給日本人用勺子,因為韓國人覺得日本人不配用勺子。
韓國是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家,所以整個國家就好象一個大家庭,具體表現在共食——聚餐上。
中國人在家裡也許不用公筷,但是在餐廳吃飯時,都用公用餐具往自己的碗、碟里夾菜。日本人除了份飯以外,亦如此。可是韓國的情況就不同了。韓國人用自己的餐具直接食用公用的湯和菜。我能夠里列他們通過這種方式表示彼此之間誰也不嫌誰的親密感情,但是我很難接受這種方式。
韓國人是一個好動感情的民族,對於他們這種把感情通過公食表現時,我覺得應該給予充分的理解,但同時又必須在理智上承認它是一種不衛生的「食禮」。
4. 以韓流為代表的韓國輸出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1.韓流起興於它的電視劇,細致的演技,溫情的劇情,俊男靚女,如畫的畫面感給我們視覺帶來了很好的體驗;電視劇里所傳的「情」(這也是韓國人所尊崇的)與中國人的傳統文化相契合,很容易引起共鳴;又由於韓劇,同步帶動了韓國飲食,韓國旅遊,韓國服裝等等相關企業;形成了一個發散性的文化產業鏈;韓流促進韓國各方面發展,各方面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韓流的發展。
2.除了韓國電視劇;韓國K-POP也是韓流的一大助力;東方神起,少女時代,EXO等等,優美的聲線,或舒暢或動感的節奏;俊俏或性感的外在形象也讓很多國人著迷;
3.韓流輸出時很注重整體搭配;韓國政府助力推動;比如說韓國旅遊局會不定時的舉辦大型演唱會,購買權優先遊客等等;措施做的很全面;而且你會發現電視劇裏手機等等,基本都用的國內本土手機,很多細節都做的很到位;
以上三點可以說是它發展的主要原因吧
4.但是由於電視劇劇情老套;癌症,車禍,失憶彷彿成了韓劇三大代名詞;而美麗的外表也發開始出現了審美疲勞;因為大部分風格類似且整容嫌疑過重,所以這一關鍵性的吸引點出現了直線下降趨勢;另外,有些韓國演員或者電視劇里的一些場景出言不遜或者對中國文化不尊重導致民眾對韓流開始有些抵制等等
綜上,韓流因為其畫面的美感,帶給視覺美好的體驗,溫情的劇情以及發散性的文化產業鏈條而為其特徵;但是陳舊老套,缺乏創新和後動力使得它後勁不足。
5. 韓國的文化輸出為何如此成功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地方
韓國的文化輸出如此成功。在亞洲,日本和韓國是兩個最強大的文化出口國。文化輸出強弱是一個國家軟實力強弱的重要標志。以日本為例。日本最常見的文化輸出是動畫和音樂。不僅在亞洲,而且在世界上,它有著大量的粉絲和影響力,它的動畫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當一個國家的文化大量輸出時,就表明了這個國家的發展程度。一個國家越發達,越重視文化軟實力,就會有越多的人接觸到它的文化。上世紀中後期,日本進行了改革和經濟快速發展,伴隨著大量的文化輸出,包括大量的影視動畫作品。
當一個國家的城市建設達到一定的水平時,它將把更多的注意力和資金投入到文化軟實力上。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日本的城市建設已經相當完善,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也是擴大日本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曾經有一段時間,韓流席捲了整個亞洲,甚至對世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韓國偶像劇和電影出現在大銀幕上。韓國和日本輸出強勢文化的原因基本相同,是在強勢經濟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文化軟實力。
6. 韓國有哪些文化
有中秋節、光復節、開天節、韓語節、韓國泡菜、石鍋拌飯等節日和美食文化。
大韓民國(韓語:대한민국;英語:Republic of Korea,South Korea),簡稱「韓國」,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總面積約10.329萬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面積的45%),通用韓語,總人口約5200萬。首都為首爾。
韓國的資訊科技產業多年來一直執業界之牛耳,製造業與科技產業發達,除高速互聯網服務聞名世界外,內存、液晶顯示器及等離子顯示屏等平面顯示裝置和行動電話都在世界市場中具領導地位。
旅遊業
韓國旅遊業較為發達。近年來,韓政府將旅遊業確定為戰略產業,積極鼓勵和發展旅遊業,通過對外宣傳「韓流」文化、簡化熱點旅遊地區入境手續、完善國內旅遊市場、改善國內旅遊硬體設施、提升相關服務水平,吸引國外遊客。
據韓方統計,2017年訪韓外國遊客為1334萬人次。2018年1月至10月,訪韓外國遊客為1267萬人次。
7. 關於韓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介紹(有點急)
從1999年到2001年的3年時間里,幾乎是一夜之間,以韓國大眾流行文化為代表的「韓流」一舉進佔中國文化娛樂市場。「韓流」文化出口主打產品為游戲、電視劇、電影。「韓流」文化產品出口不僅為韓國賺取了大筆外匯,更為國家形象的提升立下汗馬功勞。
重建國家形象
為了推動文化產業,韓國成立文化產業專責機構,將文化資產轉化為創意產業,並以進入國際市場為目標。1998年韓國正式提出「文化立國」方針,並從1999年至2002年先後頒布一系列扶持文化法律保障政策。韓國政府出面設立了文化產業研究生院;加強了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對一些大型文化項目進行經濟支援,成立管理投資資金的專門公司,做到專款專用;採取措施保護著作權;為緩解部分國家對「韓流」產生的排斥情緒,決定每年引進並上映部分亞洲國家的優秀影片。
推廣不遺餘力
韓國還設立了許多機構推廣韓國文化,從組織上保證「韓流」的影響力。包括:在首爾建立「韓流發祥園地」;在北京、上海等地建設「韓流體驗館」;由民間專家學者組建「亞洲文化交流協會」,對出口的文化內容質量把關,防止因出口劣質文化產品而降低外界對「韓流」文化產品的信任度;對「韓流」文化盛行國家和地區的使領館加派文化官員;成立「韓國文化振興院」,在「韓流」影響大的國家和城市設駐外辦事處;在韓國多個城市舉辦過多屆「韓流商品博覽會」等。通過將「韓流」輸出到全世界,韓國不僅提升了本國形象,也使韓國文化在世界風行。而韓國制定的文化立國戰略和一系列文化政策,更是帶動了韓國各行業的發展,為其帶來了很多實實在在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