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韓國資訊 > 清朝什麼時候打過韓國

清朝什麼時候打過韓國

發布時間:2022-07-28 16:13:46

1. 中國在歷史上有攻打過韓國嗎

歷史上,中國曾有好幾次對朝鮮半島的戰爭,因為韓國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建國,此後發生抗美援朝戰爭。而歷史上有隋唐對朝鮮半島戰爭,元代也征服過朝鮮半島

2. 中國歷史上幾次與朝鮮(高麗)開戰都是哪幾次

1。漢初,燕國人衛滿(姬姓衛氏,衛國宗室後裔)[5] 率千餘人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博士。衛滿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合朝鮮、真番、臨屯三地而有之,史稱「衛氏朝鮮」,其勢力范圍東至日本海、西至遼寧朝陽、南至韓國大田、北至黑龍江哈爾濱。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衛氏朝鮮。
2。高句麗與曹魏的戰爭(公元244年--公元299年)漢朝滅亡後,遼東郡被好戰的地方土豪控制。 高句麗主動與剛剛成立的曹魏聯盟攻打遼東郡。曹魏攻下遼東後,高句麗終止了與曹魏的合作並發兵襲擊了遼東西部。244年曹魏反擊,摧毀了丸都城。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
3。曹魏摧毀了丸都城後以為高句麗滅亡了,所以很快就撤離了。不過僅僅70年,高句麗就重建了丸都城,並開始襲擊遼東,樂浪和玄菟。隨著高句麗對遼東半島的挺進,313年,高句麗美川王吞並原漢四郡的最後一郡,樂浪郡。
4高句麗與隋的戰爭
5唐與高句麗的戰爭和與新羅的聯盟,高句麗的滅亡
6.高句麗993年被契丹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的關系,向契丹稱臣
7.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垮台,國王投降,元朝建立後,高麗成為元朝的內屬國
8.1931-1945年日屬朝鮮士兵參加了侵華戰爭(其中一些參與了南京的大屠殺)

3. 清朝當時怎麼沒把朝鮮滅了

有幾種答案:
1.清朝時期 已經滅了朝鮮 後來甲午戰爭 被日本分離 成為日本屬國 最後獨立 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1618年明朝和清兵作戰,朝鮮出兵援助,1637年清兵佔領朝鮮,國王投降,成為清朝的屬國。
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為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1873年 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剋扣軍餉,因而發生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清朝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
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是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6月6日清軍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立即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城,強迫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
1894年日本和駐朝鮮的清軍展開甲午戰爭。
1895年4月,清軍失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結束中朝宗藩關系,承認朝鮮獨立。至此,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在日本的統治之下。1895年日本暗殺有反日傾向的閔妃。
1897年在俄羅斯的支持下,高宗宣布獨立,成立大韓帝國,自稱皇帝,追封閔妃為明成皇後,從此朝鮮改為韓國。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統治時期
日韓合並
日本於1910年8月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將皇室封為日本貴族,暗殺高宗,強迫朝鮮人改用日語,企圖消滅朝鮮民族文化。
3·1獨立活動
1919年3月1日,朝鮮半島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民族語言,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順寬等青年學子在今日漢城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3·1獨立宣言」,但被日本警察暴力鎮壓,柳順寬等學子被殺。史稱「3·1獨立活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在上海成立臨時政府,上海淪陷後遷往重慶,成立獨立戰斗隊對日宣戰。
現代
朝鮮戰爭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在美蘇支持下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6月25日雙方爆發朝鮮戰爭,中國和美國分別介入,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行抗美援朝。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為界,中朝聯軍同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目前美國仍有部分軍隊駐扎在韓國。

2.明朝時,從中原王朝考慮:
1.元覆亡後,李成桂立國後主動歸附,為明之"不征之國",且從未侵擾邊境,反而事明極其恭謹,出師無名,伐之不義.
2.妄動兵戈,勞民傷財.中原統治本就不穩,元季動亂後國力貧弱,妄開戰端,可 能蹈隋亡之覆轍.
3.縱伐之,北地苦寒,得其地不能耕牧,徒勞無益.且人心不附,今日伐之,明日復叛,後患無窮.

至於清,皇太極時因為朝鮮極其忠於明室,曾出兵威壓了朝鮮,其實跟滅了也差不多,只是沒留兵佔領.
後來清統治中原時想法就和明一樣了,如上分析.
4.
第一,朝鮮向清朝納貢稱臣
第二,以清朝軍力消滅朝鮮不是不可能,但是那卻要耗費台大人力物力,並且耗時很久,這么一場不劃算的戰爭在沒有任何惡性歷史事件影響下都不會發生
第三,不是一個國家強大就可以任意欺凌弱小國家的,你那種愚昧的思想可以收起來了
5.1。儒教惹的禍:妄自尊大,鄙視外夷。
別人當你的「藩屬國」就滿足了,就有「面子了」

2。 明朝還有「祖訓」,朝鮮屬於「不征國」,就是不要和其開戰

3。當時人沒有認識到朝鮮的特別黃金地理位置,等西方人打進來了,都在爭朝鮮,都要在朝鮮安插勢力,才知道其重要。

如果當年康熙或者乾隆知道朝鮮這么重要,知道清朝因為甲午戰爭而衰弱,他們一定會滅了朝鮮,什麼「藩屬國」不「藩屬國」的,美國和伊拉克等等都曾經是哥們呢,找個借口或者製造一個借口就行了。
6.錯,中國人當然知道朝鮮半島的戰略中國性...明朝時的抗倭也是很重視日本對朝鮮半島的佔領.最後終於打敗日本重新掌握了朝鮮半島才算結束.而中日甲午戰爭也是從平壤戰役開始的...也是由朝鮮半島的陷落為終結.中國一向很重視朝鮮的戰局,這關繫到中國本土的安危.每個中國的朝代都是如此.但征服朝鮮卻不需要.
中國人有句話.不是我族,不能占其土啊.朝鮮半島上從來就不是中國人生活的,而且朝鮮也臣服於中國,讓中國保護其領土的完整,中國的軍隊可以隨時進入朝鮮,她也對中國稱臣納供,可以說佔領朝鮮半島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不需要再去佔領她,成為殖民地,這是中國人的思想...中日甲午戰爭的失利並不是不重視朝鮮半島而造成的,本身是因為自己戰術上,和武器裝備上的落後等諸多原因造成的.

4. 歷史上中國與韓國有過戰爭嗎

中國在朝鮮半島作戰,最早就是唐朝的白江口海戰。

朝鮮半島在公元1世紀左右進入三國時代,分成高句麗(又稱高麗)、新羅、百濟三個國家。公元6世紀時,和中國接壤的高句麗因為中國隋唐王朝的入侵,為抗衡中國,高句麗便與突厥、百濟、以及與百濟關系密切的日本結成同盟,而中國則與受到高句麗、百濟威脅的新羅國結盟。

公元660年(唐顯慶五年)3月,百濟國在高句麗國支持下,大舉入侵新羅國,新羅軍接連敗北,新羅武烈王向中國求救。唐高宗命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統帥減肥,率13萬唐軍東渡討伐百濟。7月,百濟軍大敗,百濟王及百官被俘往長安,百濟王朝崩潰。

公元661年,百濟僧人道琛聯絡百濟遺臣密謀復國,兩次派使者前往日本乞援,並請求放還在日本做人質的百濟王子豐璋。662年春,日本天智天皇命阿曇比羅夫率170艘戰船,護送百濟王子回國。百濟王子歸國後,被扶位百濟王,組織百濟遺民對抗唐軍,其間,日本企圖在朝鮮半島扶持親日政權,向百濟政權提供了大量援助。、

但好景不長,公元663年,剛剛拼湊起來的百濟朝廷千域財經網,因為內部權利劃分不均而發生內訌,因百濟王子要求,日本派重兵入朝,白江口海戰就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

當日本出兵支援百濟的消息傳到中國後,唐高宗當即派右威衛大將軍孫仁師率軍增援和百濟作戰的劉仁軌、劉仁願軍。9月,唐軍會合,劉仁軌決定先攻取「群凶所聚」的百濟軍巢穴周留城,認為「若克周留,諸城自下」。於是唐軍分為二路:孫仁師、劉仁願、及新羅將領金法敏率軍從陸路前往周留城;劉仁軌則與部將杜爽減肥,及百濟降將扶余隆率戰船護送糧船,由熊津沿白江(今韓國錦江)而下,從水陸前往周留城,以便水陸同舉,攻打周留。

27日,日本支援百濟的水軍先頭船隻在白江口遭遇劉仁軌軍,雙方進行交戰,日軍不利而退。28日,日軍將領和百濟國王會商,認為日軍有戰船400餘艘,唐軍僅百餘艘,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盲目的認為「我等爭先,彼應自退」。

於是,未加整頓部署,便「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雙方展開了激烈海戰,唐軍「左右夾船繞戰」,打亂了日軍陣形,致使日軍「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迴旋」,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一時間「海水盡赤」,數萬日軍或溺死、或被唐軍捕獲。在白江口失敗的打擊下,百濟王逃往高句麗,余部全部歸降,百濟國徹底滅亡。

白江口海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鮮半島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軍進攻本土,自公元664年開始,在國內耗費巨資,修築了4道防線,此後日本調整對外政策,向唐朝臣服,開始以中國為師,謀求自強。

(4)清朝什麼時候打過韓國擴展閱讀

在此次戰役中,唐朝水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兵力、船艦皆數倍於己的倭國水軍打得大敗,堪稱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此次戰役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也是東北亞地區已知較早的一次具有國際性的戰役,其以唐朝、新羅聯軍的勝利的最終結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白江口之戰,日本大敗。此後日本一直數百年間不斷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拜師學藝,逐漸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日本數百年間幾乎就是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翻版模型。直到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中間元朝擊倭不算數),近一千年間日本未敢再對中國叫板。

5. 歷史上中國攻打過韓國嗎

隋唐都攻打過高麗(現朝鮮 韓國) 資料見下:
懂中國史的人都知道,在公元七世紀以前,中國東北的遼河以東和朝鮮北部,存在著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王國——高句麗。這個神密王國,隋唐之前一直占據著中國邊陲史的重要部分。可自隋之後,中國中央政權幾個英名垂史的皇帝象著了迷一樣發瘋似地進攻這個王國,歷經四代,終於將這個王國最後消滅。

征高句麗之戰,歷來被史家們咒罵為「不恤民力,勞師遠征」,甚至被罵為「封建軍事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是隋唐封建貴族對弱小國家赤裸裸的侵犯!更多人認為這是「毫無必要的征討」。

果真如此嗎?

翻開隋唐史,征高句麗之戰占據著整個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隋文帝開始,中國就將征討高句麗做為國家的一項長遠戰略任務堅持不懈地執行,盡管多次面臨失敗,盡管可能導致國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們始終沒有放棄一個戰略目標:消滅高句麗。

讓我們先看看隋唐時代讓全體中國人付出高昂代價的征高句麗之戰吧!

公元589年,隋文帝在滅陳統一全國後,就將征高句麗做為一項戰略任務提了出來,他在給高句麗的詔書中說:「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公元598年,高句麗王率騎兵萬余進擾遼西,隋文帝即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率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麗。漢王楊諒率陸路隋軍出山海關,時逢雨季,道路泥濘,糧草供應不上,軍中疫病流行,雖勉強進至遼水,已無力戰斗;水路隋軍由周羅喉率領,自東萊出海,直趨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風,船多沉沒。於是水陸兩路被迫退還,死者十之八九。

隋煬帝楊廣繼位後,更是念念不忘高句麗之患,一直在尋找借口討伐高句麗。公元611年,隋煬帝以高麗不遵臣禮為由,下詔征討高麗,命天下兵卒,不論遠近,都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國應征的士卒全部到達涿郡。全軍共計113.38萬人,號稱200萬,統由煬帝親自指揮。各軍首尾相接,鼓角相聞,旌旗相連長達千里,聲勢浩大,史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三月,隋軍進至遼水西岸展開。高句麗兵依遼水據守,數日後隋軍浮橋接成,依次渡河,殲滅東岸的高句麗軍萬餘人,乘勝進圍遼東城,遼東城久攻不下。六月,隋煬帝親至遼東城督諸軍攻城,同時命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等九軍共30.5萬人,越過高句麗諸城,向鴨綠水挺進,與水軍配合攻打平壤。高句麗大將乙支文德採取誘敵深入的計策,邊打邊退,引誘隋軍,致隋軍疲於奔命,宇文述見將士疲憊已極,且軍中糧盡,平壤城又堅固難拔,遂被迫還師。高句麗軍乘其後撤,從四面抄擊隋軍。宇文述等且戰且退,至薩水被高句麗軍半渡擊之,諸軍皆潰,退至遼東城時僅余 2700人。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率水軍經海道入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處擊敗高句麗軍,乘勝以精甲4萬攻城,遇伏大敗,還者不過數千人。煬帝第一次征高句麗以慘敗告終,上百萬人的生命葬送在遼河以東,高句麗得勝後,將數萬中國士兵的屍體築成「京觀」,用恐怖的手段來威嚇中國人。

公元613、614年,隋煬帝又發動二次攻高句麗之戰。皆以失敗告終。

隋煬帝狂征高句麗給國家帶來了嚴重的後果,由於廣征丁夫,糜費巨大,加上修運河等工程,嚴重耽誤農事,造成大量壯丁死亡,以致出現「男丁不足,役使婦人」的可怕局面,各地紛紛揭竿而起。山東有一個自稱「知世郎」的王薄,利用人民反戰的情緒,作了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鼓動百姓起事造反,天下大亂。

隋實際上間接亡於征高句麗之役。

唐朝的天下是由太宗世民打下來的,作為一代明君,深知隋亡的原因。太宗繼位後,接受隋滅的教訓,行事處處小心謹慎,終生未犯大錯,天下出現少有的治平景象。可唯獨在征高句麗一事上,英明的唐太宗卻和暴君楊廣如出一轍。貞觀十九年,太宗以高句麗欺新羅為由,詔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太子詹事、左衛率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六軍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高句麗。唐軍渡遼水,在初勝後,卻在安市城碰到頑強阻擊。由於守軍殊死抵抗,使唐軍至九月仍未攻克。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唐太宗被迫班師,數萬將士殞命沙場。

唐太宗並不因此次失敗放棄征服高句麗的目標,他多次訓命邊關進擾高麗。太宗晚年,他命四川等地伐木造船,以備征高句麗之用,結果造成山民暴亂,唐朝動用了數萬大軍,費了幾個月才將起義鎮壓下去。英明的唐太宗差點走了煬帝楊廣的老路。

唐高宗李治繼位後,更是將最後消滅高句麗提上了日程。高宗雖然沒有太宗的雄才大略,卻是逢上歷史的最好機遇。公元666年,高句麗內亂,泉蓋蘇文死後,世子男生代為莫離支(相當於丞相),但為二弟男建所逼,降於唐。唐高宗藉此機會,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句麗。公元 668年春夏,各路唐軍推進至鴨綠柵,高句麗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九月十二日,高句麗僧信誠打開城門,唐軍沖進城中,俘男建,高句麗亡國。

讀遍這些歷史,我總在想一個問題:在六七世紀的東亞政治格局上,相比中國來說,高句麗不管怎麼說也是一個小國,它卻為何讓隋唐的皇帝們如此牽腸掛肚,動員中華之物力,非欲除之而後快?難道隋唐的君主們真的只會欺軟怕硬,專打弱小國家?按照很多人的描述,征高句麗只是封建君主們「私慾」膨脹的結果,是對弱小國家的欺侮,如果是這樣,有幾點是解釋不清的:

一是為什麼自隋以來,連續幾個政治觀點、思想作風、行為方式都有很大區別的中國皇帝獨獨在高句麗一事上觀點認同?隋代以前,中國已經歷了三百年的分裂動亂,國家剛剛重新統一,中華民族處在偉大復興的關健時刻。而在這個時候,隋唐君主們都將高句麗做為國家的重大威脅提了出來,前仆後繼不惜一切代價予以征討,這不值得讓人深思嗎?風流倜儻、才學過人的隋煬帝任性好鬥,為征高麗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可史書上的唐太宗充滿理智與自信,滿口「君舟民水」,卻也不惜冒「水覆」之險親征高句麗。唐高宗呢,一直是文弱書生,卻在征高句麗一事上,象個斗勁十足的公雞,發誓一定要完成「父志」。

二是征高句麗是不是象一些人描述的那樣是欺軟怕硬,欺負弱小國家?縱觀六七世紀的東亞,象高句麗這樣的「弱小」國家並不止一個,朝鮮半島上還有新羅、百濟,東北後有渤海,南有南詔,至於北方和西面諸國,就更多了。可為何隋唐的君主獨獨盯著高句麗不放,一定要將其置於死地?有人說,高麗和中國接壤,其實不然,新羅統一半島後,唐朝並未對其採取什麼大的軍事行動,終唐之世,相安無事。
三是征高句麗之役是不是象一些人所說的那樣「毫無意義」,是完全多餘的,中國最終也沒有得到多少好處。不錯,表面上看是得不償失的。征滅高句麗讓六七世紀的中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無數年輕的生命葬送在沙場,間接死亡的人就更多。滅高句麗後不過十餘年,唐軍又不得不從朝鮮半島撤軍,領土多讓於新羅。征高句麗的實際效果表面上是看不出的。

上面三個疑問,歸結到最終一個問題,高句麗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隋唐君主不倦征伐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裡?遺憾的是,大多數史書對於征伐的原因都是從表面上一帶而過的,無非就是「不順天命」、 「不臣之禮」等等表面的冠冕之詞,沒有涉及征伐的深層次原因。但是唐太宗的一席話令人深思,貞觀十九年,在出征前,太宗謂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好一個「不遺後世憂也」!太宗這句話勘稱經典,道出了征伐高句麗最根本原因。

筆者認為,史書雖對征高句麗一事起因記載不詳,但觀察秋毫,主要原因在於六七世紀的高句麗,已發展成為東亞一個強大的地區性王國,對中華的復興構成了最直接最危險的威脅。六七世紀的高句麗對於隋唐,猶如前三世紀迦太基對於羅馬,十七世紀滿清對於明朝,十九世紀日本對於中國,二虎不可兼存,隋唐要想興盛,必除高句麗不可。

一、六七世紀的高句麗決不再是一個地區性的強國,而是已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王國,已具備與中國爭奪東亞霸權的潛力。唐史載:「高麗,本扶余別種也。地東跨海距新羅,南亦跨海距百濟,西北度遼水與營州接,北??。其君居平壤城,亦謂長安城,漢樂浪郡也」。高句麗人本是扶余古人的一支,於秦漢之季建國,建國之初,僅在渾江、鴨綠江中游占據一小片土地,范圍和面積還不到今天一地級市大,人口也少得可憐。與其說是建國,不如說還只是一個部落領地。可是高句麗的領導人和其它民族不同,善於經營,長遠籌劃,能夠立足根據地,穩扎穩打,逐步擴大地盤。對於中原王朝,採取表面順服,暗地積力的策略,如果中國出現內亂,則乘機侵佔土地,增強實力。經過500年的不懈努力,至六世紀,高句麗王國經於佔領了漢代的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土地,隔遼河與中國相望,並征服了沃沮、夫余等游牧民族,「東西二千里,南北千餘里」,領土擴大了十倍,人口也大大增加。高句麗和唐太宗作戰時,一次能調動軍隊十五萬,可見其已不是一般的國家,加上六世紀東北地區溫暖濕潤,適宜耕作,分析其人口應在500萬左右,常備軍應在50萬人左右。六世紀,高句麗已成為東亞地區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強國,直接威脅中國的復興。

二、高句麗的國家結構兼有農耕和游牧兩個國家形式,組織嚴密,國家軍事潛力大,兵民不分,戰鬥力強。根據分析,高句麗主體上應是農耕民族,高句麗人依山築城,墾田游獵,以農耕為主。但其又帶有很強的游牧民族特點,秋冬之季是其狩獵季節,加上不斷征服了沃沮、夫余等游牧民族,游牧業在國家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這樣,高句麗在軍事上,對農耕民族的築城攻防和游牧民族的騎射都能吸收其優點,為其國家軍力提供了充分的保障。這就是為什麼在隋唐征討戰爭中高麗軍隊進能遠攻,退能守城的原因所在。相比較突厥這樣純粹「馬背上的國家」,高句麗國家組織穩定,有正常的經濟基礎,軍事潛在威脅也就更大。有了這樣強大的國家軍事組織,高句麗也就具備了與中原政權相對抗的實力。

三、在意識形態上,高句麗保持著部落的純朴民風,並未完全接受儒家文化。大家切莫將高麗和後來的朝鮮王國並論。朝鮮王國是一個典型的儒家文化古國,而高句麗則不是。史載「高句麗禮靈星及日、箕子、可汗等神。國左有大穴曰神隧,每十月,王皆自祭。人喜學,至窮里廝家,亦相矜勉,衢側悉構嚴屋,號局堂,子弟未婚者曹處,誦經習射。」可見,高句麗的民風是原始淳樸的,在國家意識形態上和中國存在較大差別。儒家文化講究仁義,接受儒化的國家侵略性和危險性就會減退(除日本變異的儒學外),但高句麗則沒有,由於文化上的不相認同,高句麗對中國的威脅也就更大。

四、六七世紀的亞洲國家關繫上,高句麗的結盟和征伐已對中國構成了直接的威脅。六世紀,高句麗已在東北亞興起,周圍各國紛紛臣服、回紇等善戰的游牧民族都已為其所用,就連強大的突厥汗國也已和高句麗結盟,不斷侵擾中國的北部邊境,相對於國家發展僅是雛形,極不穩定的突厥,高句麗是起主導作用,威脅更大。在朝鮮半鳥上,百濟已成為高句麗的盟友,而另一個國家新羅則面臨著高句麗、百濟和日本三方的威脅,國家時刻都在生死存亡中。這時,高句麗的戰略目標是:在朝鮮半島,制定先消滅新羅,最後消滅百濟,統一半島的計劃,不斷加強對新羅的攻勢,這是高句麗首要的戰略計劃。在北方,進一步鞏固東北亞的根據地,懾服各族,對突厥採取結盟利用戰略,分化突厥和中原王朝的關系,挑起戰爭,以收漁利。對中國,首先積極備戰,第二採取表面上綏靖政策,不斷進貢予以麻痹,第三挑動中國河北一帶的地方勢力和軍閥們對抗中央(如北齊貴族等),破壞中國的統一,第四不斷小股部隊侵擾,削弱中國邊防。

相對於高句麗來說,早已儒化的新羅國危險性較小,新羅一直也和中國保持著良好的政治關系,這一點,隋唐君主們都是清楚的,這就是為什麼當唐太宗聽說新羅被高句麗圍攻告急時,下定決心要干涉的原因。

通過上述分析,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隋唐時代對高句麗大加討伐的真正原因。這只能歸納為一句話:沒有徵高句麗戰爭,就不會有中華隋唐的興盛。隋唐時代百萬中華將士的鮮血不會白流。

現在大家都知道強大的羅馬帝國是今天西方文明的源頭。殊不知在公元前三世紀羅馬興起時,在地中海對岸北非境內,還有一個和羅馬同時興起的王國:迦太基,這個國家同樣興盛強大。面對同時興起的兩個國家,地中海只要一個,雖然殘酷但卻是現實,於是,按優勝劣汰的原則,羅馬和迦太基展開了持續近一個世紀的三次布匿戰爭。有好幾次,迦太基的軍隊都打到羅馬城下,但羅馬上下同心,同仇敵愾,最終戰勝了迦太基,將迦太基城夷為平地。每當讀起這段歷史時,我就會想起隋煬帝浩浩盪盪的征高句麗之戰,這位才華橫溢但沖動不已的君王,面對橫屍遍野,天下沸騰,萬人罵名,在遼河邊恐怕也感慨無人知已了。

一將成功萬骨枯,那一國成功呢?恐怕也是萬國枯吧?高句麗國的崩潰鑄就了隋唐的輝煌。在唐朝進攻高句麗的最後一次戰爭中,最關鍵的地方:「高句麗內部有人嘩變,打開了城門」否則,中國軍隊在當時的條件下,很難攻破平壤。(平壤城是按照軍事堡壘來建造的)

中國進攻高句麗的目的和這個國家的體制有很大關系。

高句麗實行「全民皆兵」的體制。

高句麗
國土:包含中國現在的遼寧大部、吉林南部、朝鮮半島北部。
人口:300萬。
民族:契丹、靺和、漢、高句麗。其中高句麗人口佔全國1/5。
教育:男子從幼年時候接受軍事教育。高句麗少年實行文武雙修制度。(白天學習軍事策略、武藝格鬥;晚上學習文化。)

戰爭導火索:

隋煬帝北巡突厥,高句麗國王因為想保全自己,曾經同時向南方的陳朝和北方的隋朝稱臣,在陳朝滅亡後,隋煬帝要求高句麗將王太子獻之中國作為人質;同時要求高句麗國王親自進貢(當時中國國內的大臣認為會藉此殺掉高句麗國王)。高句麗甚為驚恐,請罪。

隋煬帝在巡視突厥之時,帶去了40萬大軍。要求高句麗王一起打獵。高句麗國王更加驚恐。

隋煬帝本想借機順勢消滅遼東,但是考慮力量不太把握,以「高句麗王不知禮數」為由發動全國軍隊遠征。

隋煬帝發動全國軍隊遠征,證明他很明智。--他知道高句麗的兇悍!巡遊時的40萬大軍根本不夠。

隋煬帝發動對高句麗遠征,證明他很昏庸。--高句麗自稱中國臣屬,可以充分利用之。但是為了消滅高句麗丟掉江山是為不明智之舉。

6. 歷史上中國打過韓國嗎

有。

永徽五年(654年),安固率領高句麗軍與靺鞨兵攻打契丹,唐朝松漠都督李窟哥在新城把他們打的大敗。永徽六年(655年),高句麗與百濟、靺鞨聯兵入侵新羅,新羅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軍擊高句麗。

夏,五月,程名振等人渡過遼水,高句麗見程名振等人的軍隊少,就開門渡過貴端水來迎戰,程名振等人奮力攻擊,擊敗高句麗軍,殺獲千餘人,焚燒了敵人的外城以及村落而返回。

顯慶三年(658年)六月,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程名振、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將兵攻高麗之赤烽鎮,拔之,斬首四百餘級,捕虜百餘人。

高麗遣其大將豆方婁帥眾三萬拒之,名振用契丹兵迎擊,擊敗高句麗軍,斬首二千五百級;顯慶四年(659年)年,唐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擊破高句麗將領溫沙門。

(6)清朝什麼時候打過韓國擴展閱讀

外交

高句麗在政權建立後雖然很早就有了王,但這個王,在早期與隨時面臨罷免甚至被殺的扶餘人的王類似,不是真正的國家君主。

從《三國志》的記載來看,西漢時期的高句麗還是隸屬於漢玄菟郡高句麗縣的一個部族,由「高句麗令主其名籍」(《三國志》卷30《高句麗傳》),而且從玄菟郡領取作為中國地方官應有的按品級的官服。

高句麗政權的高官號「主簿」,正是中國縣級官員的稱號,也證明高句麗政權作為中國地方政權而存在,是中國漢朝在東北地區的基層行政組織。

高句麗祠「靈星」,是因為執行西漢政府「郡國縣立靈星祠」(《史記.封禪書》)的規定,充分體現其作為基層組織的性質。可知在當時,高句麗與真正的國家相去甚遠。

7. 歷史上的中國可有與"朝鮮,韓國"有過戰爭呢

古時的朝鮮和韓國是一個國家都是中國的附屬國,中國曾出兵去過那裡,但不是與他們發生戰爭(在漢以後是的)而是幫助那裡的國王平亂和阻止外敵入侵,最好的例子就是明朝時中國曾三次出兵近10萬幫助朝鮮人民抗倭.

閱讀全文

與清朝什麼時候打過韓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