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韓國有什麼文化
韓國蠶食中國文化的背後是什麼?
作者:佚名
以將端午節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標志性開端,繼而近日韓醫協會稱韓醫針灸被世衛定為國際標准以來,韓國近幾年來一直都沒停止對中國文化的蠶食。 從文字到疆土、從醫學到印刷術,只要是中國傳統的東西,一股腦的都想佔有己有,還假借堂皇之名以「權威鑒定」口氣要將中國歷史歸入囊中。不過中國有句成語說的好「請君入瓮」,面對韓國一次次的文化挑釁,中國政府近日擬將朝鮮族農樂舞、盪鞦韆、鶴舞、朝鮮族傳統婚禮和傳統服飾等指定為省級或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些還要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朝鮮族母國之一的韓國這下慌了,因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過決議,今後中國或韓國可以無限制進行非物質遺產申請。韓國要嘗一下自己國家文化被人拿走的滋味了。不過高興之餘,我們還是想知道:韓國,一個中國曾經的附屬國,為什麼會對蠶食中國文化那麼樂此不疲?
其實關於韓國剽竊中國文化一事不是接二連三的程度,而是恬不知恥的瘋狂盜取,最著名的莫過於韓國近幾年爆發出的十大最無恥文化掠奪行為:
1、
韓國宣稱發明漢字。
一篇發表在漢語研究英文網站上的文章稱,「東夷人是韓國人,是大汶口文化的創造者。被稱為『漢字』的文字有可能是高麗人發明的」。他的論據是:首先,「殷朝的統治者是高麗人,(甲骨文)一些基礎象形文字反映了高麗人的生活方式和風俗」,例如「家」字下半部分包含了表示「豬」的漢字而「只有高麗人把豬養在屋子」。其次,因為「發明音樂和書寫系統的伏羲來自『東夷』國(今山東省),『東夷』人以精射術聞名,正如今天的韓國射箭隊。」第三,「在採納了漢字的國家中,只有韓國嚴密地一個音節表達一個漢字」;第四,「中國漢字是一種象形和表意文字,而韓語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象形表意文字」。
2、
韓國哺育黃河文明。
韓國先是尊中國為宗主國,近代受日本欺負,造成他們偏執狹隘的心理。
典型的算韓國92年出版的教科書. 宣稱韓民族祖先在公元前8000年從帕米爾高原遠涉遷移到了半島,途中催醒了滿洲的紅山文明,哺育了中原的黃河文明
3 去漢化
割斷韓民族文化和中華文化的聯系。
漢城改首爾的鬧劇剛剛過去,幾個韓國議員又開始張羅把漢江改為韓江了。
在韓國,「中醫」被改名成「韓醫」,並拚命向世界宣傳推廣。針灸也被認為是韓國人發明的
4 發明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韓國人發明,甚至中國的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是韓國的,韓國專門建立了印刷術博物館,邀請各國客人免費參觀
5 妖魔化醜化中國
他們國家的媒體會經常醜化中國,誇張中國的落後與貧窮.
韓國人如果比較喜歡你,會對你說:你長得像韓國人,他們認為這是贊揚你。
但對一個韓國人說,你長得像中國人,會認為是污辱它
6 滿蒙人是朝鮮族分支
韓國沒有過征服別人的紀錄,可以說韓國(朝鮮)的歷史就是一部窩囊廢的歷史。
他們就和那些能征善戰的民族攀親戚曾經征服過中原的蒙古族和滿族理所當然的是首選,於是上述兩個民族全部變成了韓民族的分支,愛新覺羅去掉愛和覺就是新羅,愛新覺羅就是勿忘新羅或者愛新羅。愛新覺羅滿語意思是金,韓國說金是韓國大姓,因此滿族是朝鮮族分支
7 端午節是韓國的
把端午節從中國手上奪過成了韓國的文化遺產,民族自信感大增,以後可以以此為證據考證出韓民族文化對中華的影響
8 教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用的「神書」是朝鮮半島傳過來的,韓國學者的學術能力驚如天人。他們說他們的祖先檀宗是大禹的老師,是他教大禹治水的。說他們的歷史有9200年比中國還長
9 發明甲骨文
韓國一名校博士說甲骨文是從朝鮮半島傳到中原的
10 剽竊高句麗
注意高句麗和高麗完全是兩碼事情,高句麗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一支。
……
也許細細數來,韓國宣稱中國文化是他們自己的醜陋行為遠遠不止這些,他們樂此不疲的對中國文化就行篡改和掠奪,其實完全源於他們內心的自卑和背後的政治目的。眾所周知,韓國在歷史是一個向中國俯首稱臣的附屬國,在近代又受到日本的壓迫,如今國家的發展又不得不受約於美國(從這次韓國牛肉事件可見一斑),所以從古到今都在受「壓迫」的韓國在自己經濟騰飛的剎那,活像個一夜爆發的暴發戶要盡力量擺脫中華文明長久以來對自己的影響,唯一可做的就是要在自己臉上貼金,彌補自己從來沒有過的古代文明,瘋狂的剽竊中華文明,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委屈的古稀老者,向全世界傳遞自己國家的文化如何的源遠流長,另一面譴責中國文化的野蠻「復制」,活脫脫一個惡人先告狀的典型,能夠將無恥發揮到極致真的是令世界都佩服韓國的想像力。
如果掠奪中國文化可以彌補韓國民眾的自尊心,那麼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韓國想與中國爭奪東方文明的主導權,從而為韓國的大國雄心提供精神層面的支持。進一步來講,鄒鄒有理認為,韓國也是為了日後朝鮮半島統一之後進行更大的發展空間做准備,因為近年來,韓國將高句麗以及東北三省說成是自己古代的領土,又所謂「間島」問題上的領土訴求已經對韓國的行為提供了佐證,韓國在中國的蘇岩礁上的所作所為更是告訴我們這方面的情況已經到了多麼嚴重的地步。所以,中國現在將朝鮮族農樂舞、盪鞦韆、鶴舞、朝鮮族傳統婚禮和傳統服飾等指定為省級或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對韓國文化侵略的反擊,又是中國政府重視文化遺產的新開始。
當韓國一次又一次在剽竊我們的文化遺產時,我們除了憤怒的譴責之外,是否應該更多的考慮為什麼韓國可以將中國的端午節申報成自己的傳統習俗呢?歸根結底還是我們重視不夠,保護不當。正因為有了縫隙可鑽才會有韓國的趁虛而入,所以我們的文化部門在盡到老祖宗的東西不受明面上的破壞之外,更多的應該思考如何防止他國以文化的名義進行盜取,也許最明智的辦法就是盡早的申請文化遺產保護,早日將中國的文化遺產烙上世界認可的印章,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貳』 韓國都有什麼傳統文化
1.韓服:
朝鮮傳統服裝-「是中國明代漢服傳入朝鮮後發展而成的服飾,韓服」融合了直線和柔和曲線的特點。女裝由短上衣和寬松裙子組成,顯得十分優雅,男裝由上衣和褲子組成,大褂和帽子更加襯托其服裝美。作為白衣民族,韓服基本色為白色。根據不同季節,不同身份其著裝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如遇到結婚等特別日,平民也穿貴族們穿的華麗顏色的韓服和裝飾品,婚禮服由粉紅上衣加深紅色裙子組成,上面再加披肩,最近國內出現了融合韓服優點並添加了實用性的改良韓服。
2.高麗人參:
韓國的四季氣候特別適合栽培人參,在世宗時代已經有栽培人參的技術,而人參對降雨,溫度,有特別要求現在日本的切片人參,美國的花期人參等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形態各有差別。在中國明代醫學書《本草剛目》中提到人參在安神、明目、輕身、保護內臟等功能。人參有抗疲勞、預防動脈靜化、降血壓、恢復性機能等功效。對美膚酒精中毒也有一定療效。人參的效能實在令世界醫學界驚嘆,它還有抗疲勞止血再生,幫助消化等。難道人參不是一種神奇的靈葯嗎?
3.泡菜:
韓國人是一天三頓離不開泡菜的民族。吃辣泡菜歷史是自從1700年代引進了辣椒之後開始的。泡菜種類大致分為辣白菜、蘿卜泡菜、小蘿卜泡菜、黃瓜泡菜等。根據不同的季節,其種類也很多。泡菜是一種發酵食品,需要腌一段時間,才會有真正的味道。最近科學家又發現其有抗癌效果。味道較熟的泡菜含豐富的酵母菌,所以促進增長效果,還有豐富的纖維,能較好的預防便秘和成人病。此外,泡菜的主要調料辣椒含維他命C, 其含量為蘋果的10倍,橘子的2倍,所以在韓國自古以來,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也可以吸取豐富的維他命C。在日本,自從泡菜認定為所謂的健康食品開始,5%家庭主婦把韓國泡菜擺上了其飯菜。
4.烤肉:
在韓國的飲食文化中,能跟泡菜相媲美的就是烤肉,雖然都會致癌。作為韓國的另一種代表飲食已經得到本國的認可。烤肉味道就在於配製的佐料。這種味道符合西方人的口味,受到各地觀光客的歡迎。如果你在餐桌上邊烤邊吃韓式烤肉,不僅會被它的味道所吸引,還可以享受到一種融洽的氣氛。
5.佛國寺:
佛國寺,建造於八世紀中葉新羅時代,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建築物。 1995年12月,被世界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對新羅人來說建造佛國寺是他們的最大心願。還用佛教的力量來擋外敵的思想也很強。由於受唐代建築的影響,當時新羅人的建築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教主的國家是在2層石段上建設的,而每層都有非常深刻的含意。稱為新羅時代完成形的釋迦塔和多寶塔也在這佛國寺里。釋迦塔表現出男性的力量而多寶塔是女性的簡朴。
6.石窟庵:
石窟庵表現出新羅人的藝術靈感和技術是拂教文化的精華。石窟庵受東海升起的陽光照射發出拂光,是為消除大海的波濤而建造在山頂上。從而表現了抵禦外敵,保護家園的心願。 在世界上特別受扶桑人歡迎的一種宗教藝術,應該以莊重,嚴肅的態度對待。1995年12月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7.韓國文字:
世界上大多數其它的文字是通過修改仿製他國的文字而形成的,雖然韓文的歷史很短暫,但它具有自己的獨創性。由於韓文的出現,韓國的識字率不到百分之十,其文化教育水平得到很大提高。1443年,世宗大王為了讓大眾更容易掌握和記錄文字,仿效漢字開發出了一套簡單的文字,這就是韓文的由來。當初韓文被稱為(訓民正音),正如這個片語所包含的意思那樣,韓文的構成簡單,較容易學會使用。該文字的24個記號(14個子音,10個母音)能表示出所有的發音。
8.跆拳道:
跆拳道是韓國的傳統武術,是國際上公認的一種體育運動。跆拳道是一種強身健體,自身防衛的武術運動。它隨時代的變遷而國際運動方面發展。在和平時代成為民族之間的一種體育運動。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它成為一種 體育運動. 2000年悉尼奧運會它再一次成為競技運動項目。
9.假面劇:
假面劇為韓國民眾劇的開端,產生於「朝鮮時代」。顧名思義,假面劇是遇到艱難的事情、變故,災難等時候,為消除各種矛盾而編的帶著面具跳舞的跳舞劇,帶有意淫色彩。總而言之,農民打扮成地主、武當、花和尚,醜陋的妻子,情婦,小人等發泄痛苦和氣憤的現生活。演假面劇時候是整個村莊的人聚集在一起慶祝的時候。根據不同主題扮演不同形式的假面劇,扮演腐敗的地主以揭露統治階層的真面貌或反映花和尚的反面,嚴格批判和揭發腐敗的現實生活。
10.宗廟祭禮樂:
宗廟祭禮樂是朝鮮時代世子大王們祭日時引用中國古代音律演奏的音樂,是重要的無形文化題材。1447年世宗大王以韓鮮的創始為內容作曲的。宗庄祭禮樂發揮了朝鮮音樂界固有的特性,被評論為其樂曲構成接近完美。由步太平11曲和正大業15曲構成的宗廟祭禮樂已有500年歷史,到目前為止雖有很大變化,但仍是宮中演奏隆重音樂的典範。
11.雪樂山:
沒有一個地方比雪樂山的四季更漂亮,春天的紫色花, 夏天茂盛的綠陰和瀑布,秋天藍紅的楓葉景色,冬天的雪花, 給人以無限遐想。雪樂山分為內雪樂、外雪樂和南雪樂。內雪樂有彎曲的峽谷,盡顯秀麗的女性美。外雪樂由奇岩絕壁組成,盡顯雄偉的男性美。雪樂山以其著名的岩石、稀有動植物、周邊的劃雪場和海水浴場而聞名,成為韓國(南朝鮮)的觀光名勝。
『叄』 韓國有哪些文化
有中秋節、光復節、開天節、韓語節、韓國泡菜、石鍋拌飯等節日和美食文化。
大韓民國(韓語:대한민국;英語:Republic of Korea,South Korea),簡稱「韓國」,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總面積約10.329萬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面積的45%),通用韓語,總人口約5200萬。首都為首爾。
韓國的資訊科技產業多年來一直執業界之牛耳,製造業與科技產業發達,除高速互聯網服務聞名世界外,內存、液晶顯示器及等離子顯示屏等平面顯示裝置和行動電話都在世界市場中具領導地位。
旅遊業
韓國旅遊業較為發達。近年來,韓政府將旅遊業確定為戰略產業,積極鼓勵和發展旅遊業,通過對外宣傳「韓流」文化、簡化熱點旅遊地區入境手續、完善國內旅遊市場、改善國內旅遊硬體設施、提升相關服務水平,吸引國外遊客。
據韓方統計,2017年訪韓外國遊客為1334萬人次。2018年1月至10月,訪韓外國遊客為1267萬人次。
『肆』 韓國有什麼風土人情
1.服裝、
韓服是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韓民族的傳統服裝,優雅且有品位,是韓國的傳統服裝,也是韓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近代被洋服替代。只有在節日和有特殊意義的日子裡穿。一般來說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式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閑雅。男性以褲子, 短上衣, 背心, 馬甲顯出獨特的品位。 白色為基本色, 根據季節, 身份, 材料和色彩都不同。在結婚等特別的儀式中, 一般平民也穿戴華麗的衣裳和首飾。 另外, 增加實用性的生活韓服很受歡迎。朝鮮時代隨著儒教地位的鞏固, 衣著上也開始重視形式與禮節。朝鮮時代大禮服是祭禮服。大禮服也稱冕服, 戴冕冠。穿冕服。冕服是宗廟, 社稷等祭禮或正初,冬至等大節日里穿的衣服。
韓服的美可以從外觀的線條, 布料的色彩及裝飾的變化中看出。強調女性頸部柔和線條的短衣, 內外邊V字型領或自然柔和的袖口曲線, 突出溫和感。 從短衣到裙子, 垂直下垂的線條都體現端莊, 賢淑。 裙子從上到下漸漸擴散細紋增加優雅之美。 線條的美在男性的服裝中也一樣。
韓服的特徵是色彩, 紋路, 裝飾等很隨意。 使用兩種以上顏色, 超越單純色彩的范圍, 受陰陽五行思想影響。 花紋, 衣邊裝飾也增添了韓服的美。韓服可根據身份,功能,性別 ,年齡,用途,材料分類。現代觀點中,用途上的區分最有代表性。根據生活風俗用途,韓服分為婚禮服, 花甲服,節日服,周歲服等。婚禮服傳統婚禮上的韓服比平常韓服華麗。婚禮上,新郎的穿戴是褲子,短衣背心,帶結上穿外套,戴紗帽冠帶,穿木靴。新娘是紅裙黃短衣上穿圓衫,戴發簪,龍簪上垂著前綴和飄帶。 花甲宴服是子女們為花甲的父母舉辦的儀式,祝父母身體健康,長壽,這時擺上宴席祝壽。花甲宴的男性穿戴金冠草服;女性穿小禮服——唐裝。 在韓國,節日服也是必需的,春節早上必須給父母拜年,父母穿平常韓服,孩子們穿色童(七色彩緞)短衣和韓服拜年。 周歲服在韓國,孩子一周歲的時候要舉行祈求孩子,無病長壽的儀式。這時,孩子要穿周歲服。男孩子轉淺色衣服,一般是籃色邊粉紅色短衣淺紫色褲子,上面穿藍色背心,草綠色衣帶。女孩子用深綠色或黃色做短衣,周歲或特殊的日子裡穿色童短衣,最近也給周歲的女孩子穿唐裝。
傳統韓服因穿戴復雜繁瑣,只有在特殊的日子裡穿。因此,最近出現追求簡單便利的生活韓服。生活韓服種類繁多,根據材料的多樣性和設計的差異生產各種各樣的樣式。但是作為韓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的服飾文化是經久不衰的。
韓服本來應該叫作朝鮮服. 只是現在朝鮮半島分成了朝鮮與韓國兩個國家,而韓國影響又較大. 才改叫韓服. 韓服是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韓民族的傳統服裝。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士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閑雅。一襲韓服透露著東方倫理和超世俗之美的完美結合。
韓服還可掩飾體形上的不足,使體形較矮的人看上去較高,較瘦的人看上去則較豐滿,增添女性之美。如今,大部分國民是已習慣穿著洋裝西服,但是在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秋夕(中秋節)等節慶日,或行婚禮時,仍有許多人喜愛穿傳統的民族服裝。女性的韓服是短上衣搭配優雅的長裙;男性則是短褂搭配長褲,而以細帶縛住寬大的褲腳。上衣、長裙的顏色五彩繽紛,有的甚至加刺明艷華麗的錦綉。韓國傳統服裝-韓服女裝由短上衣和寬松裙子組成,顯得十分優雅,男裝由上衣和褲子組成.作為白衣民族,韓服基本色為白色。根據不同季節,不同身份其著裝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
韓服是能按服裝的顏色和衣料演出各種感覺的衣服。一般來說,上衣用亮色、下衣用暗色最為古典。
女子韓服的情況是:傳統的色彩安排是紅色裙子淡淡的淺綠色或白色、藍色短上衣,藍色裙子則配紅色或白色、黃色短上衣。此外,紫色裙子配淺紫色短上衣,深紫色裙子配粉紅色或玉色短上衣.
男紗帽
外套
外套是短衣和褲子上面所穿的衣服, 可在外出時穿。
褲子
褲子指男性所穿的下衣。 根據體形寬松製作,以適合坐式生活為特點。
綉花鞋
絲綢上有花刺綉的綉花鞋, 對襯托韓服有重要作用, 可修飾裙邊線條。
短衣相當於上衣, 男女裝有差異/ 男式以線條粗,平坦為特點; 女式以裝飾華麗曲線短而美麗為特點。
領沿
領沿指領子部位白色的線。 筆直但圍繞頸部和整體曲線很協調。
長衣帶
為扣好短上衣, 在兩個前衣襟上各縫有長帶.女性短上衣的長帶垂落在長裙前面,也有裝飾的作用。
袖口
袖口是指短衣的袖子下方, 其特徵為傳統韓屋飛檐的曲線似的自然柔美。
裙子
裙子為女性的下衣。 裙子做成褶皺型和背心相連而成, 分為單裙, 襯裙, 套裙等
紋樣
和優雅的線條, 色彩一起, 更加突出韓服美的是花紋。裙子的邊, 袖領肩部等部位加上花紋, 更加突出華麗的風格。 紋有植物, 動物, 自然等。
韓服是韓國的傳統服裝, 優雅且有品位。
近代已被洋服替代。只有在節日和有特殊意義的日子裡穿。
女性的傳統服裝是短上衣和寬長的裙子, 看上去很優雅: 男性以褲子, 短上衣, 背心, 馬甲顯出獨特的品位。 白色為基本色, 根據季節, 身份, 材料和色彩都不同。 在結婚等特別的儀式中, 一般平民也穿戴華麗的衣裳和首飾。 最近, 增加實用性的生活韓服很受歡迎。
宮中服裝
朝鮮時代隨著儒教地位的鞏固, 衣著上也開始重視形式與禮節。 朝鮮時代大禮服是祭禮服。 大禮服也稱冕服, 戴冕冠。 穿冕服。 冕服是宗廟, 社稷等祭禮或正初,冬至等大節日里穿的衣服。
韓服的美
韓服的美可以從外觀的線條, 布料的色彩及裝飾的變化中看出。強調女性頸部柔和線條的短衣, 內外邊V字型領或自然柔和的袖口曲線, 突出溫和感。 從短衣到裙子, 垂直下垂的線條都體現端莊, 賢淑。 裙子從上到下漸漸擴散細紋增加優雅之美。 線條的美在男性的服裝中也一樣。
韓服的特徵是色彩, 紋路, 裝飾等很隨意。 使用兩種以上顏色, 超越單純色彩的范圍, 受陰陽五行思想影響。 花紋, 衣邊裝飾也增添了韓服的美。
韓服的種類
韓服可根據身份, 功能, 性別 , 年齡, 用途, 材料分類。 現代觀點中, 用途上的區分最有代表性。 根據生活風俗用途, 韓服分為婚禮服, 花甲服, 節日服, 周歲服等。
節日服
在韓國, 春節早上必須給父母拜年, 父母穿平常韓服, 孩子們穿色童(七色彩緞)短衣和韓服拜年。
花甲宴服
是子女們為花甲的父母舉辦的儀式, 祝父母身體健康, 長壽, 這時擺上宴席祝壽。花甲宴的男性穿戴金冠草服; 女性穿小禮服一唐裝。
周歲服
在韓國, 孩子一周歲的時候要舉行祈求孩子, 無病長壽的儀式。 這時, 孩子要穿周歲服。 男孩子轉淺色衣服, 一般是籃色邊粉紅色短衣淺紫色褲子, 上面穿藍色背心, 草綠色衣帶。 女孩子用深綠色或黃色做短衣, 周歲或特殊的日子裡穿色童短衣, 最近也給周歲的女孩子穿唐裝。
婚禮服
傳統婚禮上的韓服比平常韓服華麗。 婚禮上, 新郎的穿戴是褲子, 短衣背心, 帶結上穿外套, 戴紗帽冠帶, 穿木靴。 新娘是紅裙黃短衣上穿圓衫, 戴發簪, 龍簪上垂著前綴和飄帶。
生活韓服
傳統韓服因穿戴復雜繁瑣, 只有在特殊的日子裡穿。 因此,最近出現追求簡單便利的生活韓服。 生活韓服種類繁多, 根據材料的多樣性和設計的差異生產各種各樣的樣式。 因其傳統美和價格低廉也受到國外遊客的歡迎。
2、節日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即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也隨著漢文化的傳播很早就傳到了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等地。因此,像中國一樣,韓國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慶活動也是令人目不暇接。
辭舊迎新的春節
韓國人從新羅時代就開始過春節了,在韓國,它是僅次於中秋節的第二大節日。
韓國人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准備很多糯米打糕,分贈鄰居和親友。從這種習俗中產生了"吃打糕過年"的說法。據說米糕含有誠心、愛心和孝心之意,象徵新的一年團圓美好。春節最重要的活動是祭祀祖先,以緬懷祖宗之德,承繼先人之志。其祭祖程序嚴格,僅供桌的擺法就有"魚東肉西"、"頭東尾西"、"紅東白西"、"棗栗梨柿"、"生東熟西"、"左飯右羹"等規制。祭祖完畢後晚輩要向長輩拜年。家有喪事或服三年喪者則不拜年。
拜年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並把有"裝福"寓意的福笊籬(過濾用的湯勺模樣的工具)送給別人或掛在家裡。春節期間,人們見面的寒暄問候是"新年多福"。而對於那些春節時不能回家過年的或者露宿街頭無家可歸者,市民團體就組織起來為他們過春節,使其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韓國人春節往往都互贈禮物,禮物的種類繁多,大多用嫩粉色等柔和絢麗的紙進行包裝。
因為韓國人大都在家裡過年,所以春節期間大部分飯店都關門。
在韓國也和中國一樣有回家過年的風俗,一家人穿上絢麗多彩的韓服,自駕車奔向故鄉,構成了一幅典型的韓國節日風俗圖。韓國私家車普及率高,自駕車回鄉過年,或許還有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之感吧。韓國人稱春節回家探親為"歸省"。
在韓國,過春節時,一家人湊在一起多玩一種叫作"尤茨"(相當於中國的擲十二象)的游戲。女人則玩跳跳板,據說正月里跳了跳板,腳板一年都不會扎刺。另外,還有一種驅鬼的風俗,初一黃昏時,在門口拉上禁線,撒上黃土,並燃放鞭炮。睡覺時,則把小孩的鞋藏起來,以免被鬼偷去。近些年,也有些韓國人利用春節休假外出旅遊,在滑雪場上度過熱鬧的春節。
寄託期望的元夕節
韓國人將正月十五稱為元夕節或上元節,也有人稱元宵節,但並沒有吃元宵的習慣。正月十五是新年伊始迎來的第一個月圓日,像中國人一樣,韓國人過節是祈求一年的豐裕和平安。這天,吃花生、栗子、核桃等堅果,喝"耳明酒"。韓國人早餐吃用大米、江米、小豆、大豆、高粱做的五穀飯和野菜,並叫對方的名字,對方應答"你買我的熱呀",表示新年裡的整個夏天都不會中暑。據說,這天晚上向圓月許的三個願望都會實現。大部分的韓國民俗活動集中在正月十五,這與祈求豐收的咒術形式有密切聯系。代表性的民俗活動有放風箏、拔河、車戰游戲、踩銅橋、跳園舞等。此外,還有驅逐妖魔鬼怪和害蟲之意的"放鼠火",其中,濟州道的野火節最為有名。
美侖美奐的端午節
端午節又俗稱端陽節、端五節、天中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
東亞各國過端午的習俗略有不同。中國有吃粽子的習俗,但日本和韓國就沒有。日本人過端午是男人游泳,女人洗頭;而韓國則是男人摔跤,女人用菖浦葉洗頭,盪鞦韆�還吃用艾葉做的像車輪一樣的車輪餅--艾糕。因此,韓國又將端午節稱為車輪節。
韓國人從不否認農耕社會時期為祈求豐收和安康的端午節發端於中國。在李朝時期,端午節算是一個大節,至今在偏重農業的韓國一些道郡仍將端午節看成是重要的節日,特別是"江陵端午祭"尤為有名,已成為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大型民俗祝祭活動。"祭"既有祭祀之意,也有慶典之意。其實,端午節在中國原本也是祭祀活動。"江陵端午祭"除了盪鞦韆、摔跤、長跪比賽、舉行假面舞劇、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表演農樂舞之外,還有獨特的祭祀活動,包括祭山神、祭酒神、演巫術、伐神木,等等。祭祀活動有一套完備的程序,迎神和送神都由專門的祭官主持。韓國人認為江陵的這種有特色的端午祭祀和慶典活動,不是泛指的"端午節"。1967年,"江陵端午祭"被韓國政府批准為國家級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予以保護,它每年吸引國內外大量遊客參與和觀光,同時也使人從中了解韓國的民俗風情。2005年11月25日,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闔家團圓的中秋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年一度的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留存著中國人獨特的思念親人的文化情懷,寫照了自古以來中秋節所具有的"愛國愛家"的傳統美德。
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日,也是韓國、日本的傳統節日。韓國人又稱中秋節為"秋夕"或"感恩節"。"每逢佳節倍思親",韓國秉承了漢字文化圈的傳統,中秋節成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全國放五天假,也有公司採用串休的辦法使員工假期更長一些。韓國人極重孝道,中秋節子女能否回家拜見雙親長輩,是衡量子女孝順與否的重要尺度。因而在韓國,中秋這一天不論身在何處,即使再忙也都要趕回去,與家人團聚。這種方式頗像中國的春節。所以,臨近中秋,只有四千多萬人口的韓國就有三千多萬人在路上,高速公路也變成了汽車的海洋,平時一個小時能到的地方,這天也要花上五六個鍾頭甚至更多。"秋夕"當天一家人團聚後,人們身著漂亮的韓服,開始舉行隆重的祭祀禮儀,把精心製作與買好的各種美食,如牛肉、魚、柿子、堅果等供品擺在祖先的牌位之前,敬獻祖先。接著去掃墓,祭奠親人,然後子孫給家中長輩磕頭,一起共享美餐。
晚上,韓國人和華人一樣也要出來賞月,韓國婦女們則聚集在月光下唱歌,並跳起舞蹈《羌羌水越來》。據說這種舞蹈起源於16世紀末,當時,為反抗日本侵略(中國史稱"援朝抗倭"戰爭),海軍名將李舜臣考慮到海防兵力不足,便讓婦女們在晚上圍著篝火成群跳舞,迷惑敵人,使敵人誤以為有重兵把守海岸。
中秋節是中韓兩國都有的節日,其淵源與中國也有密切關系,但在接納、消化和吸收的過程中,韓國中秋的習俗、食俗已與中國有所不同:韓國中秋節的主要活動是為感謝祖先帶來豐收而掃墓,而中國是在清明節掃墓;韓國中秋節的正餐是早餐,中國的晚餐是正餐;中秋節韓國人不像中國人那樣吃月餅,而是吃特製的松餅;中秋節在中國不是法定節日,韓國則放假五天,是一年中放假最長的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即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也隨著漢文化的傳播很早就傳到了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等地。因此,像中國一樣,韓國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慶活動也是令人目不暇接。
辭舊迎新的春節
韓國人從新羅時代就開始過春節了,在韓國,它是僅次於中秋節的第二大節日。
韓國人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准備很多糯米打糕,分贈鄰居和親友。從這種習俗中產生了"吃打糕過年"的說法。據說米糕含有誠心、愛心和孝心之意,象徵新的一年團圓美好。春節最重要的活動是祭祀祖先,以緬懷祖宗之德,承繼先人之志。其祭祖程序嚴格,僅供桌的擺法就有"魚東肉西"、"頭東尾西"、"紅東白西"、"棗栗梨柿"、"生東熟西"、"左飯右羹"等規制。祭祖完畢後晚輩要向長輩拜年。家有喪事或服三年喪者則不拜年。
拜年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並把有"裝福"寓意的福笊籬(過濾用的湯勺模樣的工具)送給別人或掛在家裡。春節期間,人們見面的寒暄問候是"新年多福"。而對於那些春節時不能回家過年的或者露宿街頭無家可歸者,市民團體就組織起來為他們過春節,使其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韓國人春節往往都互贈禮物,禮物的種類繁多,大多用嫩粉色等柔和絢麗的紙進行包裝。
因為韓國人大都在家裡過年,所以春節期間大部分飯店都關門。
在韓國也和中國一樣有回家過年的風俗,一家人穿上絢麗多彩的韓服,自駕車奔向故鄉,構成了一幅典型的韓國節日風俗圖。韓國私家車普及率高,自駕車回鄉過年,或許還有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之感吧。韓國人稱春節回家探親為"歸省"。
在韓國,過春節時,一家人湊在一起多玩一種叫作"尤茨"(相當於中國的擲十二象)的游戲。女人則玩跳跳板,據說正月里跳了跳板,腳板一年都不會扎刺。另外,還有一種驅鬼的風俗,初一黃昏時,在門口拉上禁線,撒上黃土,並燃放鞭炮。睡覺時,則把小孩的鞋藏起來,以免被鬼偷去。近些年,也有些韓國人利用春節休假外出旅遊,在滑雪場上度過熱鬧的春節。
寄託期望的元夕節
韓國人將正月十五稱為元夕節或上元節,也有人稱元宵節,但並沒有吃元宵的習慣。正月十五是新年伊始迎來的第一個月圓日,像中國人一樣,韓國人過節是祈求一年的豐裕和平安。這天,吃花生、栗子、核桃等堅果,喝"耳明酒"。韓國人早餐吃用大米、江米、小豆、大豆、高粱做的五穀飯和野菜,並叫對方的名字,對方應答"你買我的熱呀",表示新年裡的整個夏天都不會中暑。據說,這天晚上向圓月許的三個願望都會實現。大部分的韓國民俗活動集中在正月十五,這與祈求豐收的咒術形式有密切聯系。代表性的民俗活動有放風箏、拔河、車戰游戲、踩銅橋、跳園舞等。此外,還有驅逐妖魔鬼怪和害蟲之意的"放鼠火",其中,濟州道的野火節最為有名。
美侖美奐的端午節
端午節又俗稱端陽節、端五節、天中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
東亞各國過端午的習俗略有不同。中國有吃粽子的習俗,但日本和韓國就沒有。日本人過端午是男人游泳,女人洗頭;而韓國則是男人摔跤,女人用菖浦葉洗頭,盪鞦韆�還吃用艾葉做的像車輪一樣的車輪餅--艾糕。因此,韓國又將端午節稱為車輪節。
韓國人從不否認農耕社會時期為祈求豐收和安康的端午節發端於中國。在李朝時期,端午節算是一個大節,至今在偏重農業的韓國一些道郡仍將端午節看成是重要的節日,特別是"江陵端午祭"尤為有名,已成為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大型民俗祝祭活動。"祭"既有祭祀之意,也有慶典之意。其實,端午節在中國原本也是祭祀活動。"江陵端午祭"除了盪鞦韆、摔跤、長跪比賽、舉行假面舞劇、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表演農樂舞之外,還有獨特的祭祀活動,包括祭山神、祭酒神、演巫術、伐神木,等等。祭祀活動有一套完備的程序,迎神和送神都由專門的祭官主持。韓國人認為江陵的這種有特色的端午祭祀和慶典活動,不是泛指的"端午節"。1967年,"江陵端午祭"被韓國政府批准為國家級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予以保護,它每年吸引國內外大量遊客參與和觀光,同時也使人從中了解韓國的民俗風情。2005年11月25日,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闔家團圓的中秋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年一度的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留存著中國人獨特的思念親人的文化情懷,寫照了自古以來中秋節所具有的"愛國愛家"的傳統美德。
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日,也是韓國、日本的傳統節日。韓國人又稱中秋節為"秋夕"或"感恩節"。"每逢佳節倍思親",韓國秉承了漢字文化圈的傳統,中秋節成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全國放五天假,也有公司採用串休的辦法使員工假期更長一些。韓國人極重孝道,中秋節子女能否回家拜見雙親長輩,是衡量子女孝順與否的重要尺度。因而在韓國,中秋這一天不論身在何處,即使再忙也都要趕回去,與家人團聚。這種方式頗像中國的春節。所以,臨近中秋,只有四千多萬人口的韓國就有三千多萬人在路上,高速公路也變成了汽車的海洋,平時一個小時能到的地方,這天也要花上五六個鍾頭甚至更多。"秋夕"當天一家人團聚後,人們身著漂亮的韓服,開始舉行隆重的祭祀禮儀,把精心製作與買好的各種美食,如牛肉、魚、柿子、堅果等供品擺在祖先的牌位之前,敬獻祖先。接著去掃墓,祭奠親人,然後子孫給家中長輩磕頭,一起共享美餐。
晚上,韓國人和華人一樣也要出來賞月,韓國婦女們則聚集在月光下唱歌,並跳起舞蹈《羌羌水越來》。據說這種舞蹈起源於16世紀末,當時,為反抗日本侵略(中國史稱"援朝抗倭"戰爭),海軍名將李舜臣考慮到海防兵力不足,便讓婦女們在晚上圍著篝火成群跳舞,迷惑敵人,使敵人誤以為有重兵把守海岸。
中秋節是中韓兩國都有的節日,其淵源與中國也有密切關系,但在接納、消化和吸收的過程中,韓國中秋的習俗、食俗已與中國有所不同:韓國中秋節的主要活動是為感謝祖先帶來豐收而掃墓,而中國是在清明節掃墓;韓國中秋節的正餐是早餐,中國的晚餐是正餐;中秋節韓國人不像中國人那樣吃月餅,而是吃特製的松餅;中秋節在中國不是法定節日,韓國則放假五天,是一年中放假最長的節日。
韓國傳統飲食
韓國有各種飲食,由於韓國過去處於農耕社會。因此從古代開始主食就以米為主。最近,韓國飲食與各種蔬菜,肉類,魚類共同組成。泡菜(發酵的辣白菜),海鮮醬(鹽漬海產品),豆醬(發酵的黃豆)等各種發酵保存食品,以營養價值和特別的味道而聞名。韓國擺餐桌的特徵是所有飲食同時擺出,傳統菜數為貧民三種,王族十二種等,擺餐桌根據面條或肉類而有所不同。與中國和日本相比韓國飲食提供湯,在韓國飯匙實用使用更頻繁。
3、傳統韓國飲食的種類
1. 米飯和粥
飯是韓國飲食的知主食,大部分人吃白菜飯。為增加營養也有時添加豆類,栗子,高梁,紅豆,大麥,穀物。粥是營養價值高的飲食。種類很多,有添加米,紅豆,南瓜,鮑魚,人參,蔬菜,雞肉,蘑菇,黃豆牙等做成的。
2. 湯
湯是上飯時必提供的飲食。湯的種類根據蔬菜,肉類,貝類,海草,牛肉骨等而不同。
3. 砂鍋
砂鍋跟湯相似但比湯更濃。最有各的砂鍋最大醬砂鍋。砂鍋的味道較辣,在砂鍋里煮好後趁熱端上來。
4. 熏和燉食品
熏和燉食品是類似蔬菜里加入醬油調味製作的食品。熏和燉食品用微火製作。
5. 拌菜
拌菜是加入鹽,醬油,椒鹽,芝麻油,蒜,洋蔥後稍微焯一下或炒一下作成。
6. 腌海物 (用鹽腌好的海產品)
腌海物是特別鹹的食品,用魚,海蠣子,蝦,魚子,魚內臟等發酵製作。腌海物可以做為一道菜。還可以在腌鹹菜時當調料使用。
7. 烤食品
烤食品是把事先放好作料的肉在炭火上烤制而成。烤食品的代表食物是烤肉和排骨,也可以用這種方法烤魚。
8. 煎餅
煎餅是把蘑菇,角瓜,干魚,海蠣子,青椒,加鹽和胡椒粉的肉等。放入麵粉和雞蛋里攪拌後,煎製成的類似煎糕的食品。
9. 餃子
餃子是把肉,蘑菇,角瓜,綠豆芽,豬肉等絞成陷後,用麵皮餃好的食品。
再給一個網頁http://gb.cri.cn/ent/culture.htm
『伍』 韓國文化
韓國人民早期的興起和發展並不劃一,然而總的說來有一個特點, 即同中國人之間的積極接觸以及有時候也發生的斗爭。從韓國人民形成以種植稻米為中心的農業社會開始,他們的文化逐漸與中國的文化成為一體。韓國製造了鐵工具和鐵武器。在政治、經濟、哲學和文化這幾個方面,韓國的發展也受到中國的強大影響。 但是,僅僅了解文化交流還不能充分解釋韓國文化。正確了解韓國人民的各種特點也至為必要,而這些特點必須聯系韓國人民的歷史發展來加以解釋。不妨考慮一下佛教和儒教是如何傳入韓國的。雖然儒教比佛教先行一步,然而首先為韓國人民所接受的是佛教而非儒教。情況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佛教比儒教更有助於建立一個由貴族統治和中央集權的傾向於擴張的國家。
有人認為新羅時代(公元前奏57-公元935)年青人所崇尚的世俗五戒出自佛教,但是也有人說這五戒的圓光是佛教法師,但是他也精通孔子學說。因此,對五戒作兩種解釋都可以。
然而,情況的另一面也應予考慮。當時,由於社會需要一套有利於建立王權和父權制家庭制度的道德規范,所以,即使佛教和儒教尚未傳入韓國,組織號稱"花郎"的青年隊伍和保護諸如家畜之類的財產這兩件無論如何也會備受重視。
佛教的禪宗也是同樣情況。禪宗早在新羅兼並另外兩個王國百濟(公元前功盡棄 8-公元660)和高句麗(公元前37-公元668)以前很久就已經傳入韓國,但是直到統一 新羅時代(668-935)末期,即強大的地方地主勢力起而反對中央集權統治制度的時候 才開始盛行。換言之,佛教禪宗之所以被接受和受到重視是因為它符合當地地主的需要的宗教。
新儒學在高麗時代(918-1392)末期開始引起注意,最終發展成為在朝鮮王朝時代 (1392-1910)佔主要地位的哲學思想。 據信它的是在同中國元代的文化交流期間傳入韓國的。但是,如果聯系中產階級的上升來看,那就能更深刻地解釋新儒學何以會被接受。中產階級是指一批具有地方鄉紳地位的中小地主,他們並非通過世襲權利而且通過國家科舉進入官場的。這些人為人正直,對通過非法手段佔有大規模產業的親元朝的統治家族持批判態度。這個新興中產階級歡迎新儒學的道德原則,把它作為一種精神支柱。
工藝
建築
這些人在後來成為一個新王朝的領導階層,他們並非如人們通常認為的那樣是強盛的中國的崇拜者。相反,他們努力發掘民族的歷史傳統,把這個傳統的起始一直追溯到檀群時代,並且支持世宗(1418-50在位)推行韓國新文字韓字。
到了17和18世紀,關心韓國的技術和經濟進步的新風氣在朝鮮王國學者中間甚為流行。在這個時期,移栽秧苗、每年種植兩茬莊稼和修建蓄水庫的做法大大促進了農業發展。一個以漢城和開城為中心的全國商業網路組織起來了。港口商賈在義州促進了對外貿易。獨立的手工業繁榮發展了。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作為儒教的一派的實學形成了。實學的宗旨是通過培養對本民族歷史傳統的認識來改革社會。實學在西方文化以及中國清朝的歷史研究方法學的影響下受益之大是空前的
『陸』 韓國與中國在家庭、婚姻、禮節習俗方面有什麼異同說幾個點就行了~~謝謝啦。。。
家庭方面:韓國的家庭中很尊長輩,幾乎每個大的家族都有族長,管理監督家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子子孫孫的教育問題。家庭很注重祖先的文化,大家族的女孩子必須會做很多傳統的料理。很尊重長輩,長輩不動筷子之前,一般,晚輩也不能動。晚輩不能比長輩早離席。晚輩要每天跟長輩請安。婆婆的絕對控制力,就是說媳婦必須在婆婆面前俯首帖耳,不能很隨便的有自己的想法。
婚姻方面:有家族歷史的婚姻很正規,不少現在還是傳統的婚禮,穿韓服,梳古裝頭。父母也是有絕對的決定權利的。
禮節習俗:現代的韓國人比中國更尊重文化和長輩,晚輩不得頂撞長輩,喜歡腌制泡菜,不管是窮富,就是個別節日會過的稍顯特別,比如平民的生日一定要喝海帶湯,韓國人飲食上跟中國很不同,一定是有湯,有飯的。韓國跟中國朝鮮族的習俗大同小異。
『柒』 韓國的特色文化風情有哪些
韓國文化風情:
韓國的文化受中國影響十分明顯,早在唐朝時期,朝鮮半島的新羅國就專門派人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以及治國的策略,甚至有些東西直接照搬照抄地拿回去,中國的文化對新羅國影響十分久遠,新羅也因為吸收了中國的文化而強大起來因此統一了朝鮮半島。
韓國的美術主要包括繪畫、書法、版畫、工藝、裝飾等,既繼承了民族傳統,又吸收了外國美術的特長。其中假面具又稱「假面舞」,為韓國文化象徵,在韓國傳統戲劇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朝鮮服是韓國、朝鮮、以及中國朝鮮族的傳統服裝,起源於中國明朝的服裝,比較有民族特色。近代被洋服替代,一般只有在節日
韓國長鼓舞
和有特殊意義的日子裡穿。女性的傳統服裝是短上衣和寬長的裙子,看上去很寬松;男性以褲子、短上衣、背心、馬甲顯出獨特的風情。白色為基本色,根據季節、身份,所選用的材料和色彩都不同。在結婚等特別的儀式中,一般平民也穿戴華麗的衣裳和首飾。最近,增加實用性的生活朝鮮服很受歡迎。
韓服的種類:朝鮮服可以根據身份、功能、性別、年齡、用途、材料進行分類。在現代使用觀點中,按用途分最具代表性。根據生活風俗用途,朝鮮服可分為以下幾種
1
節日服
2
花甲宴服
3
周歲服
4
儀式禮服
5
婚禮服
風景名勝:
景福宮(경복궁):韓國朝鮮時代最大的王宮。景福宮是李朝(1392~1910年)時期首爾的五大宮之一,也是李氏王朝的正宮,具有500年歷史。景福宮是李朝的始祖——太祖李成桂(1392~1398年在位)於1395年將原來高麗的首都遷移時建造的新王朝的宮殿,位於首爾北部,因此也叫「北闕」。
青瓦台:韓國總統府。韓國政治中心青瓦台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它的靑瓦,一到青瓦台首先看到的是主樓的靑瓦。
『捌』 韓國的民族傳統文化習俗都有哪些
韓國在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是源於中國文化。韓國人素以喜愛音樂和舞蹈而著稱。韓國現代音樂大致可分為「民族音樂」和「西洋音樂」兩種。民族音樂又可分為「雅樂」和「民俗樂」兩種。韓國的舞蹈以民族舞和宮廷舞為中心,多姿多彩。韓國的戲劇起源於古代中國,主要包括假面具、木偶劇、曲藝、唱劇、話劇等5類。其中假面具又稱「假面舞」,為韓國文化象徵,在韓國傳統戲劇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玖』 韓國特色都有什麼
1、數碼產業
韓國人對數碼產品以及流行趨勢的敏感度,可以說是世界第一。因此韓國的IT產業對產品設計,品質方面都要嚴格要求。韓國的電子產品不僅質量優異,設計也緊跟潮流時尚。最重要的是,更新速度非常快,新產品永遠都讓人應接不暇。
2、主題公園
韓國的主題公園趣味無窮,設備先進,精彩不停歇,深受各年齡層人士的喜愛。因此游樂場一年四季,總是人潮湧動,川流不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主題公園有位於首爾市區深受各國遊客喜愛的樂天世界,以及擁有最先進娛樂設施的愛寶樂園
3、韓國美食
飲食包含著當地的人情文化,韓食作為世界知名的健康飲食,吸引了無數海外遊客慕名而來,尤其是泡菜,幾乎成了韓國的另一個代名詞。除了享譽世界的泡菜,韓國每個地域都有當地的風味美食,像拌飯,烤肉,參雞湯等。
4、汗蒸房
「汗蒸」指的是將身體置於熱水或熱沙中,通過流汗來治病的方法,汗蒸房是將韓國大眾浴池與可以汗蒸的房間相結合的設施。將用黃土、優質木炭、鹽等製作而成的房間加熱至40-80℃,進入房間內讓身體流汗,可以緩解積累的疲勞,使皮膚變得光潤。
5、泡菜
韓國人是一天三頓離不開泡菜的民族。吃辣泡菜歷史是自從1700年代引進了辣椒之後開始的。泡菜種類大致分為辣白菜、蘿卜泡菜、小蘿卜泡菜、黃瓜泡菜等。根據不同的季節,其種類也很多。泡菜是一種發酵食品,需要腌一段時間,才會有真正的味道。
6、宗廟祭禮樂
宗廟祭禮樂是朝鮮時代世子大王們祭日時引用中國古代音律演奏的音樂,是重要的無形文化題材。1447年世宗大王以韓鮮的創始為內容作曲的。宗庄祭禮樂發揮了朝鮮音樂界固有的特性,被評論為其樂曲構成接近完美。由步太平11曲和正大業15曲構成的宗廟祭禮樂已有500年歷史,到目前為止雖有很大變化,但仍是宮中演奏隆重音樂的典範。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韓國傳統文化
網路-韓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