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韓國首都是
中文名稱:首爾特別市,簡稱「首爾」(Seoul).
英文名稱:Municipality of Seoul
韓文名稱:서울특별시
日文名稱:ソウル特別市
羅馬拼音:Seo Ul Teukbyeolsi
經緯度
市中心位於北緯37°33』,東經126°58』.
國家
大韓民國(Republic of Korea,대한민국)
面積
605.77平方千米,其中江北面積為298.04 平方千米,占整個面積的49.2% ,江南面積為307.73 平方千米,占整個面積的50.8% .全市南北最長處為30.3千米,東西最長處為36.78千米。
人口
(2007年) 10,500,000(都市圈:二千三百萬)
人口密度 17,108/平方千米 (44,310/sq mi)
政府
首爾特別市政府
市長
吳世勛(오세훈 Sye-Hoon Oh)
年平均氣溫
13.8°C
年平均降水量
1,200~1,400mm
市花
連翹
市鳥
喜鵲
市樹
繁華的首爾銀杏
稱謂
高麗王朝前期稱:南京(남경,Namgyeong )
高麗王朝後期稱:漢陽(한양,Hanyang )
朝鮮王朝時期稱:漢城(한성,Hansung )
日本帝國時期稱:京城(경성,Gyeongsung)
行政區:
首爾特別市由25個區(구,Goo)、15,267個洞(동)、112,734個番地(번지 Beonji)所組成。 有首爾市內地鐵作為大眾交通工具聯系這些地區。(區名按照韓文字母順序排列)
강남구 江南區 Gangnam-gu 강동구 江東區 Gangdong-gu
강북구 江北區 Gangbuk-gu 강서구 江西區 Gangseo-gu
관악구 冠岳區 Gwanak-gu 광진구 廣津區 Gwangjin-gu
구로구 九老區 Guro-gu 금천구 衿川區 Geumcheon-gu
노원구 蘆原區 Nowon-gu 도봉구 道峰區 Dobong-gu
동대문구 東大門區 Dongdaemun-gu 동작구 銅雀區 Dongjak-gu
마포구 麻浦區 Mapo-gu 서대문구 西大門區 Seodaemun-gu
서초구 瑞草區 Seocho-gu 성동구 城東區 Seongdong-gu
성북구 城北區 Seongbuk-gu 송파구 松坡區 Songpa-gu
양천구 陽川區 Yangcheon-gu 영등포구 永登浦區 Yeongdeungpo-gu
용산구 龍山區 Yongsan-gu 은평구 恩平區 Eunpyeong-gu
종로구 鍾路區 Jongno-gu 중구 中區 Jung-gu
중랑구 中浪區 Jungnang-gu
居住人口及民族
主要為韓民族,10,356,000(2006年),外國人為61,920人,以中國人、美國人及日本人為主。
宗教
薩滿教
薩滿教起源與中國東北民族,是韓國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種宗教,起源於原始社會人們對自然和鬼神的崇拜。朝鮮新石器時代的先民信奉泛靈論,認為山川、天體、岩石、樹木等自然界萬物皆有靈魂。而且他們認為人類也有靈魂,並且永不消亡。他們想念善良的神靈會給予人帶來吉祥,而邪惡的神靈則會帶來惡運。至今,薩滿教仍是韓國人的基礎宗教,部分人仍保留著薩滿教的信仰。而對現代人來說,薩滿教儀式中富有表現力的驅妖降魔的內容,則成了音樂、舞蹈、戲劇等現代藝術中一個多姿多彩的組成部分。
佛教
佛教是公元4世紀由中國傳入韓半島的。佛教作為韓國歷史悠入的宗教教派,一直對韓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著巨大的影響。現在韓國佛教共有26個宗派,9,200多座寺廟和1,100多萬名信徒,是信徒最多的宗教。
儒教
儒教是公元前6世紀中國孔子創立的倫理和宗教信仰。儒教的基本倫理思想為仁、義、禮、智、信,是用於齊家治國的一種倫理體系。
公元初期儒教傳入韓半島。千百年來,儒教的倫理道德思想和生活哲學一直影響著韓國。時至今日,儒教思想已經滲透、紮根於韓國社會之中,這尤其體現在教育、禮儀等方面。同時,它在韓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現代化進程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時間
首爾時間(標准韓國時間)UTC+9.
郵政編碼
首爾中區 100-744
電話區號
撥打韓國國內固定電話:02(首爾區號)+電話號碼;
撥打韓國國內行動電話:SKT:011(017)+電話號碼,KTF:016(018)+電話號碼,LGT:019+電話號碼
撥打國際電話:00700(002、008)+國家代碼+02(首爾區號)+電話號碼
方言
首爾話(標准韓國語) (Korean,Seoul L.)
地區生產總值
2007年,首爾GDP為2656億,世界排名第11名。
人類發展指數HDI
0.921(高,05-06年,韓國HDI)
首爾(Seoul,서울)是韓半島上以及韓國最大的城市,是世界第七大都市.首爾是韓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也是全國海、陸、空交通樞紐,為韓國的首都,也是全球最繁華的現代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遊城市之一。首爾也是全球富裕的大都市,2007年GDP達至2600億以上。首爾位於韓半島中部、地處盆地,漢江迂迴穿城而過,距半島西海岸約30千米,距東海岸約185千米,北距朝鮮平壤約260千米。首爾特別市都市圈包括仁川,水原等城市,人口為2-300左右,真可謂是國際大都市。四季的首爾都呈現出迷人的景色,吸引著海內外的遊客來欣賞觀光。首爾是一座現代與古老兼並的大都市。首爾市中心的摩天大樓鱗次櫛比,一派現代化都市景象;緩緩流動的漢江穿過城市中間,有如玉帶,隨著來自東海追來的海風,盡情奔流;舊日王宮依然保留著當年富麗堂皇的景象,夾雜於高樓廣廈間的傳統韓式瓦屋古色古香……首爾印象,對於來過首爾的遊客,定是終身難忘。這是一座吸引人目光,甚是靈魂的城市,來到這里,會忘了自我,盡情陶醉在這篇詩歌中……
[編輯本段]一、見證歷史、首爾
首爾古時因位於漢江之北,得名「漢陽」。14世紀末朝鮮王朝定都漢陽後,改名為「漢城」。近代朝鮮半島受日本殖民統治期間,漢城改稱「京城」。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後,更名為韓語固有詞,羅馬字母標記為「SEOUL」,語意為「首都」,漢語名為「首爾」。
首爾作為首都已有近600年的歷史,相傳公元前18年,百濟始祖溫祚王南下在今城址上修築慰禮城定都,後改稱首爾。公元392年~475年高句麗佔領這一地區,將漢江南北地區稱為北漢山州,把現在首爾附近稱為南平壤。7世紀中葉,新羅統一朝鮮後,將此地編入漢山州。高麗成宗(公元960~997年)將此地升格為楊州牧(高麗12牧之一)。
1068年,又將其升格為三小京(西京、東京、南京)之一的南京,成為城市。1104年建成南京新宮,1308年升格為漢陽府。朝鮮王朝李成桂於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此大興土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遷都此,稱漢城府。1910年日本強占時,改稱京城府。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後,更名為韓語固有詞,羅馬字母標記為「SEOUL」,語意為「首都」。1949年8月,韓國將首爾定為「首爾特別市」。
舊石器時代~高麗時代
人們開始以漢江下流為中心生活在首爾地區的時期大致從舊石器時期開始,但可以通過遺址得以證實的時期是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江東區岩寺洞的新石器時期遺址,經推算大致是距今7,000~3,000年以前的遺址。從B.C.700年左右起引進了青銅器,人們的居住地也漸漸從河邊擴散到了內陸。
但首爾地區開始顯示出集體居住地的形態是從三國時期。相傳為高句麗朱蒙之子的溫柞於BC18年在江北的河北慰禮城定都並創建百濟國,不過據說4年之後遷都到漢江南邊。
作為百濟的都城首次出現首爾的名稱是從比流王時候起。定都首爾的百濟於4世紀中葉近肖古王時期迎來了全盛時期。
在另一方面,廣開土大王於39年即位便開始擴張勢力侵略百濟,這樣便開始了圍繞漢江流域的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之間的爭斗。經過激烈的爭戰 在475年的時候百濟守住了5個世紀多的首都-首爾被攻破高句麗佔領了韓半島的要塞-肥沃的首爾。
新羅聯合百濟聖王於公元551年打敗高句麗佔領了漢江上游地區10個郡並在2年之後擴張到漢江下游地區。佔領漢江流域的新羅真興王在視察新開辟的邊防領土時立了巡狩碑,北漢山碑峰的巡狩碑,便是於真興王16年即555年所建立的。
漢江流域在文武王16年(676年)新羅統一 三國之後被叫做漢山州。於景德王16年(757年)設了漢陽郡,從這時候起開始用漢陽的名稱,後來朝鮮王朝留用了這個稱呼。在高麗時期首爾被叫做楊州。還有,成宗(983年)時期作為12牧之中的一個-楊州牧成為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單位,從這時候起由中央派遣了地方行政官。特別在文宗21年(1067年)同平壤的西京、慶州的東京晉升為三小京之一-南京。
後來在忠烈王34年(1308年)改地方制度時首爾降級成為漢陽府。從那以後在共愍王時期(1352~1374年)首次談論遷都問題之後,因為當時特別流行的地理圖讖思想的影響多次制定了遷都計劃。漢陽遷都曾在禑王8年(1382年)被實現,但因為宗廟,社稷和諸多官府在開京的理由在第二年2月又重新返回到開京。
在共愍王之後國力開始衰弱,為了重新立國,振奮精神,曾經兩次實現遷都漢陽,但高麗終於被滅亡。
朝鮮時代
景福宮夜景朝鮮時期李成桂(朝鮮太祖)於1392年7月17日以威化島回軍擊敗高麗王朝建立了朝鮮,但他認為還沒有完全掌握民心。為了擺脫高麗王朝的陰影決定遷都。按當時風靡一時的風水地理說,定漢陽的北嶽山前面為首都。
太祖於1394年11月29日遷都到了漢陽並修建了宗廟社稷和景福宮,還設了首爾府-作為管理首都地區的行政和治安的機關。而且沿著北嶽山、仁王山、南山、駱山的山脊修築了約18公里長的城牆。
於1405年太宗時確定了骨幹公路的規劃,在1422年世宗時修建了城牆,還結束了清溪川的治理工程。
朝鮮初期的首爾是經過周密的城市規劃建設的。它把北嶽山做為背景安排了宮殿社稷和宗廟並以光化門和鍾路、南大門為中心修了路。迄今首爾還維持著當時城市規劃的基本框架。在朝鮮時期首爾府的管轄區域是被四座山圍起來的城市裡面約500餘萬坪和城外10里遠的地方。遷都當時城市內的行政區域設了5部52坊,這時候的部和坊分別相當於現在的區和洞。
從朝鮮初期至壬辰倭亂時的首爾人口約為11萬~12萬名。但經受壬辰倭亂首爾的人口曾經減少到4萬人以下。
被壬辰倭亂,丙子胡亂受破壞的首爾經100年的重建,在英祖時期(1724~1776年)迎來了比戰亂之前更加強盛的時期。
在17世紀之後,首爾以漢江為中心發展成為商業中心。當時由於活躍在漢江流域的京江商人首爾成長為全國物資聚集的經濟中心並變成了近代型商業城市。在朝鮮時期稱相當於現在首爾特別市長的職務叫做首爾判尹或首爾府尹。曾經任過首爾判尹的重要人物有,黃喜、孟思城、徐居正、朴文秀、朴永孝、閔泳煥、池錫永等。
日軍佔領時期
朝鮮於1876年2月24日和日本簽定了江華島條約時起開放門戶。首爾也隨之被開設西方列強的公館並成為政治、經濟、外交的爭斗場。由於大量流入西方文明,在各個領域開始努力實現近代化。
在1888年首爾鋪上了仁川、義州、釜山之間的電線;從1899年起開通了鐵路;在1899年4月8日開通了西大門至洪陵之間的電車。
日帝於1910年施行韓日合邦並把首爾府改成京城府,把首爾歸京畿道的一個郡試圖消除首爾的首都概念。首爾的城市規劃是在1936年4月1日頒布的。為了收容持續增長的人口把部份原屬於高陽郡、金浦郡、始興郡的部分區域編入京城府的管轄區。這樣京城府的領域第一次越過漢江擴大到永登浦區和冠岳區的地區,它的面積也比從前增加近4倍。
在解放前夕的1943年新制定了區制。設了鍾路區、中區、東大門區、龍山區、城東區、永登浦區、西大門區-七個區並在第二年增設了麻浦區,這樣共設了八個區。
在開港期給首爾的城市部署產生較大的影響的是集體居住首爾的外國人。隨著龍山和梨泰院一帶被開發成日本軍的駐地和開辟漢江水路,這個地區變成首爾新的南北軸之一。
清溪川以南由於居住掌握經濟權的日本人開始變成商業和經濟的中心;鍾路地區變成政治和行政的中心;中區變成經濟和商業的中心;龍山變成了軍事中心。
光復以後
光復以後至現在京城的名稱於1945年8月15日的光復同時變成純粹的我國語言-首爾(seoul),首爾是從新羅時候起就使用的名稱,意思是"首都"。
首爾於1946年10月18日脫離京畿道的管轄成為"首爾特別市"還為了收容不斷增加的人口並編入了部分原屬於京畿道高陽郡和始興郡的地區。這樣,首爾發展成了大城市,行政區域面積達269平方公里,比從前增加了2倍多,人口也達到160萬。
但這樣持續保持發展勢頭的首爾由於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韓國戰爭受到嚴重的破壞,城市的基本設施在一瞬間被毀壞。政府臨時定都釜山,在1953年8月1日宣布回到首爾。這樣首爾從光復到50年代為止一直處於混戰狀態。它自60年代70年代起創造出發展成現代城市的基本條件。 其內容就是,開始正式制定有關法案,限制由於首爾為主的城市建設而引起的首爾人口的過渡密集謀求國土的均衡發展。
首爾的基本規劃是從第三共和國制定經濟開發規劃時開始步入正規。特別是,首爾由於1962年制定的有關"首爾特別市行政的特別條例法"成為國務院總理的直屬機構,逐漸脫離了中央政府的監督開始作為一個自治城市繼續它的發展。
在1963年為了收容增加到300萬的人口劃分了原屬於楊州郡、廣州郡、金浦郡的部分地區歸到首爾,行政面積達到600平方公里,比以前增加了2.3倍。
從1960年代後半到1970年代,由於開發江南從現在的新盤浦,鴨鷗亭到蠶室的漢江邊開始林立高層公寓。江南地區不斷擴大占據了整個首爾的近一半。由於江北的人口流入,江南和江北的人口各佔了首爾人口的一半。到70年代首爾成為名符其實的現代都市。
在1973年擴張行政區域時劃分城北區和永登浦區的一部分,分別成立了道峰區和冠岳區。
1971年7月最初在首爾周圍指定了限制開發地帶(綠色地帶),面積達1,566平方公里的綠色地帶圍住了首爾的外圍地區。當時制定限制開發地帶的目的是為了制止城市的盲目膨脹保護好城市周圍的自然環境。
80年代由於申請主辦奧運會和同年亞運會的決定,首爾加快了城市建設的 步伐並迎來了作為一座國際都市具備條件的機會。首爾積極推進漢江綜合開發工程不僅修建了蓄水池和河岸還修建了漢江邊城市高速公路。
首爾的人口集中使住宅、交通、教育等方面的需要急劇增加並帶來了許多問題。為了疏散首爾的人口政府經濟系統等機構從光化門辦公大樓搬到了果川第二政府辦公大樓,還在城南、富川、果川、盆唐、一山等地新建了城市。
1990年代,在面相2000年首爾基本規劃之下開始努力把首爾培育成東北亞的樞紐城市。現在進入21世紀,是信息化、世界化、地方化和統一的時代,尤其首爾成功舉辦2002年韓日世界盃足球賽,向世界各國廣大宣傳首爾市的歷史文化以及在經濟商貿方面帶來了很大的幫助,首爾市為了建設溫馨的首爾,以人為本的首爾,和活氣的首爾,以不屈的勇猛精神和超越時代的革新思想, 鞠躬盡瘁,將一定要創造"首爾的神話"。
〔城池〕
首爾廣場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首築漢城都城,征安州以南民夫十一萬九千,始於正月,停於二月,至秋又征江原、慶尚、全羅三道民夫七萬九千,始於八月,終於九月,使平壤伯趙浚等監築,建成城牆長度計九千九百七十五步,十一月移都於此。永樂十九年(1421年)又改築都城,發諸道丁夫三十萬築城,乃成。
漢陽城牆為石築,周圍一萬四千九百三十五步,以周尺量之,為八萬九千六百十尺;以里作之,為四十一里一百七十五步。高四十尺二寸,女堞四千六百六十四,雉城六處,曲城一處,城廊七十五所。
古漢陽城有八門,包括四大門和四小門。它們的名字分別是:崇禮門(南大門)、興仁之門(東大門)、敦義門(西大門,俗稱新門)、肅靖門(北淸門);惠化門(東小門)(初名弘化門,中宗六年(1511年)為避昌慶宮東門弘化門之號而改為今名)、昭德門(西小門 ,避章順王後之諱,改昭義門)、光熙門(水口門)和彰義門(俗稱紫河門)。英祖十九年(1743年),都城門無醮樓處並令設立門樓。漢陽城外西郊曾經有迎接中國使者的「迎恩門」,韓國獨立後拆除,新設獨立門。
〔里坊〕
朝鮮王朝前期的都城只包括漢江以北的部分,所以被稱為漢陽。當時漢陽的人口為11~12萬。壬辰倭亂之後,人口曾經減少到4萬以下。城外為四軍門防禦區。環繞城市的四山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在城內北部偏西的位置,營建了朝鮮朝的正宮——景福宮。景福宮東南為宗廟,西方為社稷,這是和周禮「左祖右社」的規制相吻合的。城內中心部分,按網格狀進行區域分隔和道路劃分,但是城內大部分地區的道路都是隨地勢迂迴曲折的,而且有很多死胡同,這與中國的都城不同。
漢陽城內有五部五十四坊,里坊劃分如下:
中部八坊:澄淸、瑞麟、壽進、堅平、寬仁、慶幸、貞善、長通;
東部十二坊:蓮花、瑞雲、德成、崇敎、燕喜、觀德、泉達、興盛、彰善、建德、崇信、仁昌(後二坊在城外);
西部十坊:仁達、積善、余慶、養生、神化、皇華、盤松、盤石(二坊在城外)、龍山、西江;
南部十四坊:廣通、會賢、明禮、太平、熏陶、誠明、樂善、貞心、明哲、誠身、禮成、屯之、豆毛、漢江;
北部十坊:觀光、明通、廣化、陽德、嘉會、安國、俊秀、順化、義通、鎮長
以上共五十四坊。高宗時漢城戶口為戶四萬五千七百零,口二十八萬三千二百零。
〔市廛〕
古時漢陽的土產有林檎、柰、桃、李、芋、鯉魚、秀魚、白魚、鯰魚、鱖魚等。漢陽市廛有三大市,即鍾街、梨峴、南門。定宗元年始置市廛,壬辰倭亂後,宣祖令軍兵居京為市業者全減市役。孝宗朝令軍兵市業之人給市牌,使應市役。英祖十七年令京兆區別廛名,嚴禁亂廛與都賈。市廛包括線廛、紙廛、布廛、床廛、米廛、銀廛、衣廛、履廛、馬廛、毛廛、鹽廛、鐙廛、豬廛、粉廛等。
〔宮殿壇廟〕
首爾除王朝正宮景福宮之外尚有王宮多處,包括現存的昌德宮、昌慶宮、慶熙宮、德壽宮(明禮宮,後改號慶運宮,現名德壽宮),以及已荒廢的仁慶宮、於義宮、龍興宮、彰義宮、龍洞宮、梨峴宮、衍禧宮等。
首爾還有招待中國使臣的慕華館(原為南別宮,在會賢坊,本為公主第,仁祖朝太平館撤後以是宮為華使留館,為華使迎送之所)、招待日本琉球諸國使臣及諸島倭人的東平館(壬辰倭亂後廢)和招待女真之來朝者的北平館(壬辰倭亂後廢)。
首爾東崇敎坊成均館內有文廟(現統稱成均館),祭祀孔子,兩廡以中國、高麗和朝鮮先賢鴻儒(如中國的程顥、程頤、朱熹,高麗的安裕、鄭夢周,朝鮮的金宏弼、趙光祖、李滉、李珥等人)配享。首爾東南興仁門外有神宗萬曆三十年由明朝以銀四千兩詔付修建的武廟,祭祀關羽。
首爾的社稷壇在西部仁達坊,此外,在城內的小公洞還有朝鮮王室祭天的地方——圜丘壇。用於祭祀土地的方壇則在社稷壇內,這和中國的規制有些區別。祭祀大明太祖、明神宗和明思宗神位的大報壇(皇壇)在昌德宮秘苑春塘台。祭祀神農氏和後稷氏的先農壇在東大門外的龍頭洞。祭祀風雲雷雨、山川城隍的南壇在崇禮門(2008年2月11日遭人為焚毀,城樓木製結構全部坍塌)外。先蠶壇在惠化門外。此外還有圓壇、靈星壇、老人星壇、馬祖壇、先牧壇、馬社壇、馬步壇、愍忠壇等壇壝建築。經過朝鮮王朝前期100多年的精心建設,漢陽成為一座壯觀恢弘的東方王都。
「朝鮮戰爭時期」
朝鮮半島光復後不久即實行南北分治,李承晚在京城建立韓國,並把首都改名為「서울」(而中國一直沿用自古以來地稱謂,稱作漢城)。韓國獨立後,於1945年將京城之名改為Seo-Ul (서울 .2005年韓國政府自行頒布漢字名為「首爾」)。
需要說明的是,서울這個詞在韓語中原本是「首都」的意思。例如新羅的서울是慶州。直到韓國光復之後,才將서울作為特指大韓民國首都的固定專有名詞。
朝鮮戰爭爆發後,1950年6月28日,朝鮮人民軍佔領首爾。聯合國軍仁川登陸後,於9月20日至9月27日發動了首爾戰役,於9月27日佔領首爾。1951年1月8日,首爾由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奪回。3月14日,首爾再次被聯合國軍佔領。
首爾在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和聯合國軍之間四度易手,遭到交戰雙方毀滅性的摧毀,昔日繁華的市區成為一片廢墟。光化門和政府大樓(前朝鮮總督府,1995年拆除)被完全摧毀,市政設施全部被破壞。朝鮮在首爾展開肅反活動,處決了大量韓國中央及地方政府官員、軍官、警察、資本家、傳教士、教授、記者等「階級敵人」。戰前漢首爾原有人口180萬,由於大量難民南逃,朝鮮方面在撤退時又將剩餘人員帶至北方,戰後只剩6萬左右。
「現代的發展」
隨著朝鮮戰爭的結束,首爾又在廢墟中重新站立了起來,經歷了1968年朝鮮武裝人員偷襲青瓦台(韓國總統府)、1970年代的學生運動等事件。由於朴正熙總統和全斗煥總統任期內開始的韓國經濟振興的影響,尤其是舉辦了1988年漢城奧運會之後,首爾已經發展成為橫跨漢江兩岸、擁有多個副都心和一千多萬人口的世界超級現代化大都市。
二、如今的、首爾
經濟發展
騰飛的首爾首爾的經濟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60年代初,韓國實行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扶植大企業,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實現了經濟起飛。此外,首爾還大力發展旅遊業,首爾與日本、東南亞及歐美各國有航線相連,各國遊客可方便地自由來往首爾與歐美各國之間。在國內,首爾同釜山、仁川等主要城市也有高速公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首爾—仁川線是韓國第一條現代化高速公路。首爾—釜山高速公路途經水原、天安、大田、龜尾、大邱和慶州等工業中心城市,標志著韓國在擴建其交通運輸網路使其現代化的努力邁出了重要的一大步。首爾地下鐵路有5條線,鐵路體系總長度達125.7公里,居世界第7位。地下鐵路擁有最先進的設施,售票和收費系統全部實現自動化。
體育事業
1986年成功舉辦亞運會。
1988年成功舉辦夏季奧運會。
2002年成功舉辦世界盃。以及其他的賽事。
城市規劃
因而首爾地勢險要,是韓國重要的軍事要塞和物資集散地、陸運交通樞紐、國際航空站、韓國政府機關及金融、企業、文教事業和宣傳機構均雲集於此。首爾集中了韓國的各種企業總數的29.7%,國內生產總值的28.8%,金融、機關、商店總數的41.6%,批發零售額的37.4%。
蠶島上建有韓國最大的汝矣島廣場和全市最高的建築物、63層的國會議事堂及使館區。韓國證券交易所(KSE)設在汝矣島。
資源
礦產資源較少,且儲藏量不大。韓國由於自然資源匱乏,主要工業原料均依賴進口。
產業
首爾的經濟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60年代初,韓國實行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扶植大企業,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實現了經濟起飛。
首爾的世界貿易中心韓國在全球的世界頂尖企業,例如:三星、樂金、現代及起亞集團等,都在首爾設有服務中心。服務行業占韓國GDP的63.2%,在國家的GDP平均值以上[1]。在2006年,首爾的人均GDP是24,500美元。作為韓國服務業的中心,首爾作為國內服務業的集中點,讓全國國地的經濟發展得以保持。作為企業融資集資的韓國證券交易所(KSE)設在首爾的汝矣島。
『貳』 韓國都有什麼節日詳細一點詳細一點
韓國人以正月至三月為春,四月至六月為夏,七月至九月為秋,十月至十二月為冬。其中,表明一年開始的春節是韓國人的最大節日。這天,韓國人祭祖先,向大人拜年。
韓國有四大傳統節日,即春節(農歷1月1日),元宵節(農歷1月15日)、端午節(農歷5月5日)、中秋節(農歷8月15日)。節日期間,多數地方都開展民俗活動,大部分韓國民俗活動集中在正月十五,這與祈求豐收的咒術形式都有密切聯系。代表性的活動有拔河、車戰游戲、踩銅橋、跳園舞等。
過去,節日便是盛大的宗教紀念活動。遠在三國時代,韓國就開始過收獲節和感恩節。這種節日包括扶余的龍鼓節,高句麗的東盟節,東瀛的舞天節。除龍鼓節於農歷12月舉行外,其他的節日活動通常在秋收後的農歷10月間舉行。在後繼的各個朝代中,節日雖有增減,但慶祝秋收和迎接農歷新年的活動一直沿襲下來。節日期間舉家團聚在一起。全家主要穿韓服,舉行祭祖儀式。祭祖完畢晚輩向長輩拜年。
春節
農歷1月1日,是在韓國節日當中最隆重的一個。在韓國,新年早上祭祀(向祖先貢獻飲食行大禮)祖先。
意味著新一年的開始。祭祀結束後孩子們向大人拜年,大人還禮祝願。春節那一天吃年糕。這有過了年長一歲的意思。家屬和親戚們聚在一起玩擲轂游戲(用4個木塊兒玩的韓國傳統游戲)、跳跳板(姑娘站在長木板兩端輪流地跳的游戲)等游戲。並把有「裝福」意思的福笊籬(過濾用的湯勺摸樣的工具)送給別人或掛在家裡。
元宵節
農歷1月15日。新年伊始,迎接第一次圓月,祈求一年的豐裕和平安。正月15日早上祈求無病吃「鈈飪」(祈求避瘡而吃花生,栗子,核桃等堅硬的飲食)和「耳明酒」(為了一年裡兩耳能很好地聽東西而喝的酒)。早餐吃五穀飯(用大米、江米、小豆、大豆、高粱做的飯)和野菜(用能吃的草和樹葉做的菜)並且叫對方的名字,對方答復就說「你買我的熱呀」,這有一年中夏天不要中暑的意思。正月十五的游戲有兩種:一是放風箏,有消滅一年的災難的意思;二是放鼠火,有驅逐妖魔鬼怪和害蟲的意思.。據說,正月十五日晚上,向圓月許三個願都會實現。
端午節
農歷5月5日端午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端午節婦女們用菖浦(用菖浦葉洗頭頭發光澤)洗頭,玩兒盪鞦韆,
男人摔跤,還做樣子像車輪一樣的車輪餅吃,採用這個食品的名字還把端午節稱為車輪節。
中秋節
農歷8月15日是用當年出產的水果和新谷准備食物的節日,是在韓國僅次於春節的最大的節日。秋夕這天用新谷做好食品向祖先祭祀,然後去掃墓(親自去祖先墓地放飲食敬禮),還用當年生產的谷、斗、栗子等做成松餅吃,玩拔河、羌羌水越來(大家一起握手劃圓圈轉轉)等游戲。
此外,韓國還有一些家庭節日。這些節日對所有的韓國人來說都很重要,而且總是要設宴歡慶。這些節日包括:「百日」即嬰孩出生後的第100天;「周歲」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個生日;「花甲」60歲生日,這一天表明一個人已經度過了整整一個甲子的歲月。過去,由於嬰兒死亡串高,人們的壽命期短,因此人們都熱烈慶賀這些節日。
上述這些家庭節日以往都當作節日隆重慶賀,甚至遠房親戚也來祝賀。現在參加這種慶賀的人僅限於自己的家庭成員。越來越多的花甲老人現在已不在家中慶祝自己的花甲壽辰,而是選擇別的辦法,例如選擇出國旅遊來慶賀自己的壽辰。
『叄』 韓國都有什麼節日和習俗
1月1日,元旦(新年)。
1月2日為國家規定的公休日。
農歷正月初一,民俗日也稱陰歷新年,即春節。
3月1日,韓國獨立運動紀念日。紀念1919年3月1日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三一運動。
4月5日,植樹節。這一天,政府官員、教師、學生以及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韓國人按照政府的重新造林計劃植樹。
4月8日,釋迦牟尼誕生節。佛教徒和其他國民都慶賀這個節日,紀念釋迦牟尼誕生。
5月5日,兒童節。這一天為兒童舉行各種慶祝活動,讓他們與父母一起盡情遊玩。
5月8日,父母節。這一天是父母的節日,為繼承和發展傳統的孝道而設立的節日。
5月15日,教師節。這一天,學生們會給老師送花或其他小禮物,或者大家一起請老師吃飯。教師在這一天,會受到社會的特別尊重。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受中國文化影響,韓國也有端午節,韓國端午節風俗主要為祭祀、演戲、游藝等,帶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其中以「江陵端午祭」保存最為完整。2005年11月25日,「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
8月15日,光復節。1945年的這一天,朝鮮半島從日本35年的殖民統治中解放出來,獲得獨立。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或稱豐收節)。傳自中國,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全國性節日之一。這一天要擺設筵席,各家要在家族墓地舉行紀念儀式,晚上要一起賞月。
10月9日,韓語節。為紀念1446年朝鮮世宗李裪的頒布訓民正音,普及朝鮮半島民族語言而建立的日子。
大韓民國(韓語:대한민국,英語:Republic of Korea),簡稱「韓國」(South Korea)。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45%),主體民族為朝鮮族,通用韓語,總人口約5041.85萬(2014年)。首都為首爾。
1910年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光復取得獨立。1948年,朝鮮半島南北先後成立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爆發朝鮮戰爭,1953年7月27日依朝鮮停戰協定,朝韓雙方停戰。
『肆』 想去韓國旅遊,哪個季節去最合適呢
韓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緯度決定了韓國特殊的氣候,是一個美麗而浪漫的國家。韓國氣候溫和,四季景觀的變化將是旅遊業最大的樂趣,而秋天是旅遊業的最佳季節,韓國位於中國東北部的朝鮮半島。這是一個典型的溫帶國家。受海洋影響,這里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約13℃,降水量約300~1500mm。在冬季,韓國的平均溫度低於0攝氏度;在最熱的夏天,氣溫約為25攝氏度。
韓國防疫指揮部透露,韓國新增冠狀病毒確診病例2006例,比前一天0時,已連續6天超過2000例。值得注意的是,60歲以上的弱勢人群中的危重病例數量最近繼續增加,這引起了緊急醫院病床的擔憂。
『伍』 九月份韓國的天氣怎樣
我是9月初去的韓國,釜山、濟州島、首爾等都去了。
濟州島天氣很好,由於是海洋性氣候,所以幾乎每天下午都會下點雨,所以空氣也就很好,9月清晨和傍晚穿長袖,輕薄點的,中午可穿短袖。
釜山和首爾要冷一點,建議穿輕薄的長袖和薄外套,一般12月就會下雪,到時會很冷,要帶厚的毛衣和外套,圍巾什麼的也必不可少,12月的濟州島會稍顯舒服。
『陸』 韓國傳統節日由來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即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也隨著漢文化的傳播很早就傳到了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等地。因此,像中國一樣,韓國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慶活動也是令人目不暇接。
辭舊迎新的春節
韓國人從新羅時代就開始過春節了,在韓國,它是僅次於中秋節的第二大節日。
韓國人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准備很多糯米打糕,分贈鄰居和親友。從這種習俗中產生了"吃打糕過年"的說法。據說米糕含有誠心、愛心和孝心之意,象徵新的一年團圓美好。春節最重要的活動是祭祀祖先,以緬懷祖宗之德,承繼先人之志。其祭祖程序嚴格,僅供桌的擺法就有"魚東肉西"、"頭東尾西"、"紅東白西"、"棗栗梨柿"、"生東熟西"、"左飯右羹"等規制。祭祖完畢後晚輩要向長輩拜年。家有喪事或服三年喪者則不拜年。
拜年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並把有"裝福"寓意的福笊籬(過濾用的湯勺模樣的工具)送給別人或掛在家裡。春節期間,人們見面的寒暄問候是"新年多福"。而對於那些春節時不能回家過年的或者露宿街頭無家可歸者,市民團體就組織起來為他們過春節,使其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韓國人春節往往都互贈禮物,禮物的種類繁多,大多用嫩粉色等柔和絢麗的紙進行包裝。
因為韓國人大都在家裡過年,所以春節期間大部分飯店都關門。
在韓國也和中國一樣有回家過年的風俗,一家人穿上絢麗多彩的韓服,自駕車奔向故鄉,構成了一幅典型的韓國節日風俗圖。韓國私家車普及率高,自駕車回鄉過年,或許還有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之感吧。韓國人稱春節回家探親為"歸省"。
在韓國,過春節時,一家人湊在一起多玩一種叫作"尤茨"(相當於中國的擲十二象)的游戲。女人則玩跳跳板,據說正月里跳了跳板,腳板一年都不會扎刺。另外,還有一種驅鬼的風俗,初一黃昏時,在門口拉上禁線,撒上黃土,並燃放鞭炮。睡覺時,則把小孩的鞋藏起來,以免被鬼偷去。近些年,也有些韓國人利用春節休假外出旅遊,在滑雪場上度過熱鬧的春節。
寄託期望的元夕節
韓國人將正月十五稱為元夕節或上元節,也有人稱元宵節,但並沒有吃元宵的習慣。正月十五是新年伊始迎來的第一個月圓日,像中國人一樣,韓國人過節是祈求一年的豐裕和平安。這天,吃花生、栗子、核桃等堅果,喝"耳明酒"。韓國人早餐吃用大米、江米、小豆、大豆、高粱做的五穀飯和野菜,並叫對方的名字,對方應答"你買我的熱呀",表示新年裡的整個夏天都不會中暑。據說,這天晚上向圓月許的三個願望都會實現。大部分的韓國民俗活動集中在正月十五,這與祈求豐收的咒術形式有密切聯系。代表性的民俗活動有放風箏、拔河、車戰游戲、踩銅橋、跳園舞等。此外,還有驅逐妖魔鬼怪和害蟲之意的"放鼠火",其中,濟州道的野火節最為有名。
美侖美奐的端午節
端午節又俗稱端陽節、端五節、天中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
東亞各國過端午的習俗略有不同。中國有吃粽子的習俗,但日本和韓國就沒有。日本人過端午是男人游泳,女人洗頭;而韓國則是男人摔跤,女人用菖浦葉洗頭,盪鞦韆�還吃用艾葉做的像車輪一樣的車輪餅--艾糕。因此,韓國又將端午節稱為車輪節。
韓國人從不否認農耕社會時期為祈求豐收和安康的端午節發端於中國。在李朝時期,端午節算是一個大節,至今在偏重農業的韓國一些道郡仍將端午節看成是重要的節日,特別是"江陵端午祭"尤為有名,已成為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大型民俗祝祭活動。"祭"既有祭祀之意,也有慶典之意。其實,端午節在中國原本也是祭祀活動。"江陵端午祭"除了盪鞦韆、摔跤、長跪比賽、舉行假面舞劇、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表演農樂舞之外,還有獨特的祭祀活動,包括祭山神、祭酒神、演巫術、伐神木,等等。祭祀活動有一套完備的程序,迎神和送神都由專門的祭官主持。韓國人認為江陵的這種有特色的端午祭祀和慶典活動,不是泛指的"端午節"。1967年,"江陵端午祭"被韓國政府批准為國家級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予以保護,它每年吸引國內外大量遊客參與和觀光,同時也使人從中了解韓國的民俗風情。2005年11月25日,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闔家團圓的中秋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年一度的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留存著中國人獨特的思念親人的文化情懷,寫照了自古以來中秋節所具有的"愛國愛家"的傳統美德。
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日,也是韓國、日本的傳統節日。韓國人又稱中秋節為"秋夕"或"感恩節"。"每逢佳節倍思親",韓國秉承了漢字文化圈的傳統,中秋節成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全國放五天假,也有公司採用串休的辦法使員工假期更長一些。韓國人極重孝道,中秋節子女能否回家拜見雙親長輩,是衡量子女孝順與否的重要尺度。因而在韓國,中秋這一天不論身在何處,即使再忙也都要趕回去,與家人團聚。這種方式頗像中國的春節。所以,臨近中秋,只有四千多萬人口的韓國就有三千多萬人在路上,高速公路也變成了汽車的海洋,平時一個小時能到的地方,這天也要花上五六個鍾頭甚至更多。"秋夕"當天一家人團聚後,人們身著漂亮的韓服,開始舉行隆重的祭祀禮儀,把精心製作與買好的各種美食,如牛肉、魚、柿子、堅果等供品擺在祖先的牌位之前,敬獻祖先。接著去掃墓,祭奠親人,然後子孫給家中長輩磕頭,一起共享美餐。
晚上,韓國人和華人一樣也要出來賞月,韓國婦女們則聚集在月光下唱歌,並跳起舞蹈《羌羌水越來》。據說這種舞蹈起源於16世紀末,當時,為反抗日本侵略(中國史稱"援朝抗倭"戰爭),海軍名將李舜臣考慮到海防兵力不足,便讓婦女們在晚上圍著篝火成群跳舞,迷惑敵人,使敵人誤以為有重兵把守海岸。
中秋節是中韓兩國都有的節日,其淵源與中國也有密切關系,但在接納、消化和吸收的過程中,韓國中秋的習俗、食俗已與中國有所不同:韓國中秋節的主要活動是為感謝祖先帶來豐收而掃墓,而中國是在清明節掃墓;韓國中秋節的正餐是早餐,中國的晚餐是正餐;中秋節韓國人不像中國人那樣吃月餅,而是吃特製的松餅;中秋節在中國不是法定節日,韓國則放假五天,是一年中放假最長的節日。
『柒』 九月份到十二月之間在韓國留學
在韓國那裡,秋季是九月到十一月,冬季是十二月到次年的二月。
不用帶太多的衣服。我上回出差帶的:
風衣2件,薄棉夾克2件,牛仔褲2條,休閑褲2條,小毛衫4件,鞋子2雙。其他就是一些內衣,一個皮箱就搞定。其實從當地買也可以的,推薦東大門!那裡衣服款式都是最新的,質量很好,價錢也便宜,明星也經常去那裡淘衣服。
南大門好多貨都是中國產的,質量不行...明洞的好多衣服也是從東大門進的,而且價格要貴一些。
千萬不要去樂天百貨之類的大商場,因為裡面的牌子中國一般商場也有,沒特色還貴。呵呵。。。。。
『捌』 韓國首爾有哪些地方好玩
充滿活力的首爾到處呈現出令人心動的景象,無論是漫遊幽雅富麗的故宮遺址,還是沉浸於民俗文化區的懷抱;或是一探「大長今」的蹤跡,體驗世界一流游樂園的瘋狂刺激,都會給您帶來新奇的感受。
首爾秋季雨水少,氣候適宜,是最佳旅遊時間。那時,首爾的故宮遺址已是紅葉滿園,秋意正濃。到了寒冷的冬季,此時首爾附近的熊城滑雪場就成為滑雪愛好者的寶地;至於那些喜歡享受人生的遊客,也一定會愛上這里的道高溫泉。
從朝鮮時代起,五百多年來首爾一直是首都,所以,至今還保留著舊時的飲食風格。
在首爾,位於西大門區大新洞的石蘭,以及韓國之家的韓式客飯很有名;冷麵在各大眾化餐廳都有,較有代表性的是又來屋。首爾的梨泰院花園、三元花園、西門會館等則以烤肉最有名。
重要數據
位置:朝鮮半島中心
面積:605.522平方公里
人口:1037萬
電話代碼:02
語言:韓語
宗教:基督教、佛教等
民族:韓民族
行政劃分:25個區,522個洞
重要景點:景福宮、昌德宮、宗廟、仁寺洞、樂天世界、愛寶樂園、Coex Mall、韓國民俗村、MBC大長今主題公園
『玖』 政權更迭是什麼意思
政權更迭意思是:每個朝代被更替,或者是當時的掌權者被另一個人推翻,建立了新的政權,相當於政權被改變了。
更迭是,指交換、更替。出自《詩·召南·小星》。
政權是一個國家的政體的統治體制,或者一個特定的行政管理當局。政權也可指一個社會的制度,或者一個社會的秩序。政權也指掌握國家主權的政治組織及其所掌握的政治權力,以維護對社會的統治和管理。
我國的朝代更迭表:
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新朝→東漢→三國(魏、蜀、吳)→晉(西晉、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明→清。
『拾』 韓國的首都是哪裡
名稱 原稱漢城* 韓文為�1�9�3�5 韓文�1�9�3�5�5�8�1�7�2�7 簡稱 �1�9�3�5 韓漢文 �1�9�3�5特別市 羅馬字 Seoul Teukbyeolsi 有關改名的趣聞 香港有兩首粵語流行曲以這次改名事件為題材,分別為周國賢的《漢城沉沒了》及李克勤的《情非首爾》。兩首歌都借用這次改名事件來比喻世上沒有永世不變的愛情。 相關數據 面積605.33平方千米(234 sq mi) 人口(2006年) 10,356,000(都市圈:二千三百萬) 人口密度 17,108/平方千米 (44,310/sq mi) 政府 首爾(漢城)特別市政府 市長 吳世勛 行政區 25區 位置126°58』E 37°33』N 全年平均氣溫13°C 象徵 市花:連翹 市鳥:喜鵲 市樹:銀杏 地理位置 [編輯本段] 韓國首都漢城(韓式漢語稱為首爾,Seoul,「首都」的意思)是韓國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也是全國陸、海、空交通樞紐。位於朝鮮半島中部、地處盆地,漢江迂迴穿城而過,距半島西海岸約30公里,距東海岸約185公里,北距朝鮮平壤約260公里。全市南北最長處為30.3公里,東西最長處為36.78公里,總面積605.5平方公里。 漢城(首爾)全市被海拔500米左右的山和丘陵所環繞,市區的40%是山地和河流。整座城市北部地勢較高。北漢山、道峰山、鷹峰構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東北部有水落山、龍馬峰,南部有官岳山、三聖山、牛眠山等,東南部和西部是百米左右的丘陵,形成了首爾的外廓。城市的西南部為金浦平原。城中部由北嶽山、仁旺山、鞍山等環繞成內廓,中間形成盆地。 韓國第一大江──漢江自東向西穿城而過,把首爾分為南、北兩部分,流經市區的河流長度約41.5公里,寬度為400~1000米,水深達6~10米。江中由沖積而形成的兩個島嶼──汝矣島(約7平方公里)和蠶島 行政區劃 [編輯本段] 首爾特別市由25個區(�7�9)、15,267個洞(�9�4)組成。「洞」相當於中文的「村」。這一萬五千多個洞,又由112,734個「番地」(�0�7�3�1)所組成。 有首爾地鐵作為大眾交通工具聯系這些地區。 首爾的二十五個區的名稱分別詳列如下:(以韓語次序排列) 韓語區名 漢字區名 英文拼音 �7�6�8�7�7�9 江南區 Gangnam-gu �7�6�9�4�7�9 江東區 Gangdong-gu �7�6�1�6�7�9 江北區 Gangbuk-gu �7�6�1�9�7�9 江西區 Gangseo-gu �7�1�2�4�7�9 冠岳區 Gwanak-gu �7�8�3�5�7�9 廣津區 Gwangjin-gu �7�9�0�9�7�9 九老區 Guro-gu �8�5�4�3�7�9 衿川區 Geumcheon-gu �8�5�3�9�7�9 蘆原區 Nowon-gu �9�3�1�6�7�9 道峰區 Dobong-gu �9�4�9�7�0�1�7�9 東大門區 Dongdaemun-gu �9�4�3�2�7�9 銅雀區 Dongjak-gu �0�3�5�5�7�9 麻浦區 Mapo-gu �1�9�9�7�0�1�7�9 西大門區 Seodaemun-gu �1�9�4�1�7�9 瑞草區 Seocho-gu �1�0�9�4�7�9 城東區 Seongdong-gu �1�0�1�6�7�9 城北區 Seongbuk-gu �2�2�5�1�7�9 松坡區 Songpa-gu �2�0�4�3�7�9 陽川區 Yangcheon-gu �2�2�9�4�5�5�7�9 永登浦區 Yeongdeungpo-gu �3�0�1�1�7�9 龍山區 Yongsan-gu �3�1�5�0�7�9 恩平區 Eunpyeong-gu �3�6�0�9�7�9 鍾路區 Jongno-gu �3�6�7�9 中區 Jung-gu �3�6�9�6�7�9 中浪區 Jungnang-gu 居住人口 [編輯本段] 10,373,234人(2000年12月末)。其中男性5,166,605人,女性5,144,709人。居留的外國人為61,920人,以中國人、美國人及日本人為主。 10,277,000(2003年) 10,356,000(2006年) 自然氣候 [編輯本段] 漢城(首爾)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1.8度,四季分明。春、秋季節少雨,氣候溫和。夏季受季風影響,高溫多雨。冬季比同緯度其他城市寒冷。 歷史背景 [編輯本段] 漢城(首爾)古時因位於漢江之北,得名「漢陽」。14世紀末朝鮮王朝定都漢陽後,改名為「漢城」。近代朝鮮半島受日本殖民統治期間,漢城改稱「京城」。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後,更名為韓語固有詞,羅馬字母標記為「SEOUL」,語意為「首都」。 漢城(首爾)作為首都已有近600年的歷史,相傳公元前18年,百濟始祖溫祚王南下在今城址上修築慰禮城定都,後改稱首爾。公元392年~475年高句麗佔領這一地區,將漢江南北地區稱為北漢山州,把現在首爾附近稱為南平壤。7世紀中葉,新羅統一朝鮮後,將此地編入漢山州。高麗成宗(公元960~997年)將此地升格為楊州牧(高麗12牧之一)。 1068年又將其升格為三小京(西京、東京、南京)之一的南京,成為城市。1104年建成南京新宮,1308年升格為漢陽府。朝鮮王朝李成桂於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此大興土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遷都此,稱漢城府。1910年日本強占時,改稱京城府。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後,更名為韓語固有詞,羅馬字母標記為「SEOUL」,語意為「首都」。1949年8月,韓國將首爾定為「首爾特別市」。 百濟時期 今天的首爾東南在古代曾經是百濟王國的都城,稱慰禮城、漢山城。史書記載百濟王「烝土築城,作樓閣台榭,無不壯麗」。百濟比流王二十四年,內臣佐平優福據城反叛,王發兵討之。當日的慰禮城遺址,就在今日松坡區的奧林匹克公園內。現時公園還遺有當年的數幅城牆,被稱為夢村土城。真平王三十年,高句麗以兵六千攻百濟,戰於漢山城,新羅將軍朱珍領甲卒三千來援,大破麗兵。 統一新羅時期 百濟亡國之後,漢城地區被新羅佔領,名字先後改為漢山州、漢陽郡。新羅憲德王十七年,溟州郡王金周元子之子金憲昌謀叛欲立都於漢陽,北漢山州都督聰明擒誅之。 高麗時期 在高麗時期,由於漢陽位處於朝鮮半島的心臟地帶,鄰近漢江,掌握了國家的命脈,所以11世紀時漢陽被封為王京(開京)之外的「小三京」之一。 高麗文宗二十三年創新宮於南京。肅宗元年,大臣金謂磾請遷都南京。肅宗六年置南京,九年建成南京宮闕。忠烈王九年,王與公主(元世祖女)獵於南京,此後屢次巡幸。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高麗遷都漢陽,洪武十六年二月還都開京。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裵克廉監修漢陽宮闕,七月遷都漢陽,命安宗源、尹虎留守松京。洪武二十四年二月,恭讓王遷都至漢陽,後仍還都開京。 朝鮮時期 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之後,覺得高麗的王京(今朝鮮開城)王氣已經十分薄弱,於是由權仲和、鄭道傳等人擇定佳地,在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開始在漢江之北的漢陽營建新都。這里山環水抱,北有北漢山、北嶽山,東有洛山和龍馬山,西有仁王山,南有南山和漢江以南的冠岳山,漢江自東向西環抱城南,呈龍砂水穴「山水襟帶」的上好風水格局。城內大興土木,營建宮殿、宗廟、社稷、兩班衙署、道路。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李成桂將都城從開京遷移到了漢陽(Hanyang,�6�3�2�0),並正式命名為漢城(Hanseong,�6�3�1�0)。在朝鮮王朝時期,漢城又稱「都城」、「京」。 〖城池〗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首築漢城都城,征安州以南民夫十一萬九千,始於正月,停於二月,至秋又征江原、慶尚、全羅三道民夫七萬九千,始於八月,終於九月,使平壤伯趙浚等監築,建成城牆長度計九千九百七十五步,十一月移都於此。永樂十九年(1421年)又改築都城,發諸道丁夫三十萬築城,乃成。 漢陽城牆為石築,周圍一萬四千九百三十五步,以周尺量之,為八萬九千六百十尺;以里作之,為四十一里一百七十五步。高四十尺二寸,女堞四千六百六十四,雉城六處,曲城一處,城廊七十五所。 古漢陽城有八門,包括四大門和四小門。它們的名字分別是:崇禮門(南大門,2008年2月11日木結構遭焚毀)、興仁之門(東大門)、敦義門(西大門,俗稱新門)、肅靖門(北淸門);惠化門(東小門)(初名弘化門,中宗六年(1511年)為避昌慶宮東門弘化門之號而改為今名)、昭德門(西小門 ,避章順王後之諱,改昭義門)、光熙門(水口門)和彰義門(俗稱紫河門)。英祖十九年(1743年),都城門無醮樓處並令設立門樓。漢陽城外西郊曾經有迎接中國使者的「迎恩門」,韓國獨立後拆除,新設獨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