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韓國是三晉最弱的國家,魏國和趙國為什麼不吞並韓國
韓國的確是三晉最弱的國家!
但是都說了三晉、三晉。雖然在春秋末代,趙、魏、韓三家把晉國分了,但是在那個時期,仁義道德是可以站立在人性之上的。
在初期,韓國一直被趙國和魏國所照顧!所以,戰國七雄便理所應當的給韓國留了一個位置。
所以,在眾人的注視下和自己的表演下,弱小的韓國也第一個被秦滅。
② 戰國時期魏國和趙國 韓國的關系親如兄弟怎麼到了後期就變成仇人互相打
本來關系就不咋地。只是三晉有共同的利益,就聯合了,但是呢。魏國的地理位置有問題。魏國起初很強大,國策就是聯合韓趙西打秦國,東打齊國,很得意。但是韓趙撈不到好處。魏國膨脹了,覺得自己很強,而且韓趙貌合神離,就把韓趙一起打。齊國是老牌強國。挨揍了,就等個機會反擊,就出現了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魏國軍力傷了根本。韓趙痛打落水狗,魏國衰落。
③ 我國古代趙國是嬴姓為什麼還屬於晉國,他和屬於姬姓的魏國,韓國是什麼關系呢
嬴姓趙氏的趙國是嬴姓的嫡傳主宗(季勝系),其得氏始祖是造父(季勝重孫),於周穆王時期因戰功受封於趙城(當時屬周)從而以趙為氏。造父及其子孫都是周天子的大臣而不是諸侯。趙家到叔帶時期才改投晉國,成為晉國的公卿,並在晉國世代相傳,最終參與三分晉國而成為諸侯。而嬴姓趙氏的一個旁支(惡來系)則由於偶然因素受封成為附庸,並在東周初年發展成為諸侯秦國。
魏國雖然是姬姓,但並不是晉國宗室,而是周文王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原來有自己的國家即畢國,西周末年被狄人所滅,公室淪為平民。至畢萬時投奔晉國,受晉獻公之命滅魏並受封於此成為姬姓魏氏。畢萬後裔成為晉六卿之一,最終與趙、韓一起分晉成為諸侯。
與魏國一樣,韓國雖然是姬姓,但同樣不是晉國的宗室,而是周武王的一支後裔,遷入晉國後被封於韓原而成為姬姓韓氏。韓氏在晉國的發展不如趙魏兩氏,其先韓厥因趙氏舉薦而成為晉國公卿,後又助趙氏復興,與趙結為同盟。最終參與三分晉而成為諸侯。
④ 趙國、韓國、魏國以前的關系。短一點啊
魏國韓國趙國三國就是所謂得三晉,原先都是晉國得大臣,後來把晉國瓜分了,就是魏國韓國趙國。在內心深處,這三個國家比起別的國家還是很有感情得。原來也是一家人嗎。就因為這個原因,秦攻打韓上黨,韓國害怕,就打算把上黨讓給趙國,把趙國拉下水,無論韓國出於何種目的,這都對趙國沒有壞處,只是後來戰爭擴大,趙國不爭氣,輸掉了戰爭,就是長平之戰。 前273年,趙魏合兵圍攻韓國的華陽,為秦的援軍白起所破。
前236年後,趙國李牧向南抵禦已經成為秦國走 狗的魏國和韓國的進攻。
⑤ 周朝的韓國和現在的韓國有關系嗎
沒有關系
韓國(中國戰國時期)為韓宣子韓(姬)虔所建立。
西周晉穆侯娶齊女為妻,長子為太子「仇」,次子為「成師」。晉穆侯死後,穆侯的弟弟殤叔自立為君。4年後,太子仇攻殺殤叔,繼位為晉文侯。晉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東南)。文侯的兒子昭侯在位時,把文侯的弟弟成師封在曲沃(今山西聞喜東),號為桓叔。
曲沃桓叔廣招人馬,擴張勢力。從曲沃桓叔受封開始的六七十年間,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兩派勢力之間沖突不斷。曲沃桓叔死後,世子繼位,為曲沃伯。伯襲殺昭侯之子孝侯,晉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為君。鄂侯死後,子哀侯繼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伯去世,其子繼位,即曲沃武公。晉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發兵攻打翼城,俘獲晉哀侯,晉人又立哀侯之子繼位,稱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韓萬殺掉晉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設計誘殺小子侯。又經過二十多年的斗爭,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盡並晉國之地。殺掉晉哀侯的韓萬即韓武子。有人認為韓萬是曲沃成師之子,分封采邑於韓,其後韓宣子與趙襄子、魏獻子三家分晉,建立韓國。
戰國韓國
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厘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而且土地都位於山地,經濟很不發達,人民生活水平很低,韓國軍隊又特別懦弱,每戰必敗,使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國諸侯國,於前230年滅亡。
韓國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他是韓國貴族,兼采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等三家學說之長,集法家思想的大成,後為秦國所用。
韓國為什麼叫韓國
我國史籍稱古朝鮮人為「東夷」,意即「東邊的弓箭手。他們散布於滿洲地區、中國東部沿海、長江以北和韓半島(朝鮮半島)。東夷人中有一個神話,說傳說的立國者檀君系天上下凡的父親和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這樣的部落在古代我國南方有許多)的女子所生。據說他於公元前2233年開始統治,他的後代在朝鮮「黎明寧靜之國」、「朝日鮮明之國」執政達一千餘年。當周朝伐殷時,東夷人逐漸移向滿洲和韓半島(朝鮮半島),在中國的戰國時代,黃海西岸的東夷同周朝人發生沖突。這導致他們大部向滿洲南部和朝鮮半島遷移。
「韓」與「朝鮮」
作為一個政權的稱號,傳說中周之前的檀君朝鮮、周時的箕氏(箕子所建,為殷商的後人)朝鮮和秦漢間的衛氏(漢移民衛滿所建)朝鮮其疆域都位於大同江之北,而大同江正是中國和韓半島的傳統疆界(直到朱元璋時才將這一界限撤退到鴨綠江),但在漢武帝出兵東北滅掉衛氏朝鮮之後,「朝鮮」一名便從歷史上消失,後來韓半島上出現的政權在李氏朝鮮之前再也沒有用「朝鮮」作過國號,朝鮮只是作為一個歷史上的地理名詞被偶爾提及,並且是用來表示位於中國之內的一個邊疆地區。我國明朝初年,高麗國的大將李成桂在篡權後為討好朱元璋而起用「朝鮮」這個國號,「朝鮮」本來與韓半島的關系並不大。
現在看看「韓」的由來,前面說過,東夷大約在我國戰國時期大部遷往滿洲南部和韓半島,東夷還有其他一些部落,即居住在滿洲地區的徙貊和居住在韓半島上的韓族人,他們都屬於通古斯族,語言上屬阿爾泰語系。根據我國史書《三國志》和《後漢書》的記載,當時半島上的韓主要分為馬、辰、弁三種,馬韓有54國10餘萬戶,辰韓、弁韓各有12國,共約四、五萬戶。馬韓的一部——百濟、弁韓的一部——新羅在韓族兼並戰爭脫穎而出,成為兩個大國,新羅後又聯合唐朝滅掉百濟、高句麗,第一次統一了韓半島;新羅衰微後,半島進入三國時代,其中的後高麗再次統一韓半島, 建立了王氏高麗,再後來,便是李成桂建立的李氏朝鮮,已如前述。從這一歷程可以看出,韓 國的「韓」出自半島的土著韓族,古代的「三韓」是其代表。在朝鮮分裂之前,朝鮮其實已經叫做韓(抗戰時在中國的流亡政府就稱為「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這是朝鮮的最後一位君主李熙在被 日本吞並之前改的國號。而此前朝鮮歷史上從未以韓作過國號,那麼改國號的根據何在呢?
「韓國」的由來
如此看來,在東夷遷韓以前,韓這個名稱本來與韓半島的關系並不大;在周朝時,韓則是半島上的土著,現在的朝鮮(或稱韓)民族主要是以半島南部的韓人為 主體,融合了漢人、徙貊人、朝鮮人、夫餘人、高句麗人、女真人等形成的,此「韓族」只是借用了古代東夷一部的名字而已。
大家知道,春秋時有一個韓國,位列五爵第二等——侯爵,雖然是周室近親,但國家太小,不久韓國便被晉國滅掉,其統治者進入晉國繼續做貴族,《詩經·韓奕》中說:「溥彼韓城 ,燕師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因以其伯。」由此可以知道,周天子只是封了一個宗室到韓城,但其地的人民則大部是異族正與燕國、巴國等的情形類似。其中的追和貊即為前述的韓族人和徙貊人,而作為東夷之一的這個韓是在不斷遷移著的,被晉國吞並的那個韓只是其留在中原的一支。(後來三家分晉,韓國才得以復國,這是題外話。)金庠基在《韓徙貊移動考 》中,根據《詩經·韓奕》篇和王符的《潛夫論》等文獻的研究,詳細考察了古韓族人的移動,並將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岐周之西向陝西韓城遷移; 第二個階段從那裡移到河北固城一帶;第三個階段再從那裡朝韓半島一帶移動。 因此,半島的韓和中原的韓其實是同源的,都出自韓城。而韓城之 「韓」恰恰來自韓族人之「韓」,
可見,韓國國名取子韓族族名,而韓族是東夷的一個部落,所謂「夷」是我國古代華夏族對於邊民的統稱,所謂東夷、西狄、北戎、南蠻。朝鮮半島上的「韓族人」與我國歷史上的韓國人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⑥ 韓國和魏國之間有木有什麼故事或者典故戰役
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採用孫臏「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的主張,與韓結好卻不急於發兵。待韓軍五戰五敗,魏軍也實力大損時,才於次年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救韓。齊軍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最終齊軍在馬陵設伏擊敗魏軍,魏軍主帥龐涓眼見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前後殲敵10萬餘人,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
⑦ 韓國能夠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是因為在戰爭中消滅了哪國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因此,在筆者看來,精銳的兵器,也成為韓國成功消滅鄭國的原因之一。消滅鄭國後,韓國實力增強,從而和魏國、趙國、楚國、齊國、秦國、燕國並稱為戰國七雄。韓國實力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推行了申不害變法。不過,對於韓國來說,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其疆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到了公元前230年,韓國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
⑧ 韓國是三晉最弱的魏趙為什麼不吞並韓國呢
韓國、趙國、魏國稱為三晉,同氣連枝,相互倚靠,但韓國是三晉乃至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
魏國最初也打過韓國的主意,但是因韓國“擴張不足、自保有餘”的基本實力和諸侯間勾心鬥角而無法得逞。戰國中後期,列國受秦國威脅,保存本國社稷為上,根本沒有心思再打韓國的主意。
(韓國滅鄭前,三晉形勢圖)
在早期戰國政治舞台上,韓國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兩件事:吞並鄭國和申不害變法。
進入戰國,昔日的春秋小霸鄭國逐漸走向沒落。韓國把都城都遷到兩國邊境上了,目的不言而喻。前375年,韓哀侯在位期間,韓國打了一次漂亮的“閃電戰”,十五萬韓國大軍攻入鄭國,一舉佔領鄭國首都新鄭,速戰速決滅亡了鄭國。韓國隨即遷都新鄭。通過兼並和消化韓國地盤大增,實力大漲,也在戰國站穩了腳跟。
⑨ 魏國為什麼攻打韓國呢
在公元前344年的時候,諸侯國的會盟如期進行了,這一次總共有十二個諸侯國參與,魏惠王這個時候心思又動了起來,覺得到時候可以找一些理由攻打一下沒有參與會盟的國家。魏惠王在篩選了一遍名單之後,他把目光放在了韓國,覺得韓國可以搞得定,於是開始制定攻打韓國的方針。
最後,孫臏想出了一個非常好的辦法,這個方法可以說是兩全其美。那就是可以決定去救韓國,但是沒有必要為了韓國的利益而放棄本國的利益。對於齊國來說,可以先跟外面公布說自己會幫助韓國,但是先不要出兵,讓韓國先去抵抗魏國的軍隊,消耗韓國和魏國的兵力,這樣讓他們雙方都有損害了,這時候齊國的軍隊再出馬,那麼到時候就能夠拿到最大的利益。
大臣們都說孫臏這個方法好,於是齊國的國君齊宣王就同意了這個決定。齊國一邊是答應著韓國的救援請求,另外一邊又看著雙方在廝殺而無動於衷,觀察著韓國能夠堅持多久。而韓國的軍隊和魏國的軍隊交戰了五次左右,孫臏覺得差不多了,齊國軍隊應該要出發了,於是慢慢悠悠地帶著軍隊去救援韓國。
孫臏這一次的策略還是跟上次桂棱之戰戰略一樣,而且還公開宣稱自己又去打魏國的國都大梁了,讓龐涓有本事不要回來。孫臏這句話非常氣人,龐涓那邊的大軍卻沒有辦法不重視,齊國軍隊萬一真的偷襲大梁成功了,那魏國就得不償失了。於是他們又匆匆回來魏國國土進行駐守,這樣一撤軍了,魏國搞得兩頭都不到岸,讓魏惠王非常生氣。大家如何看?
⑩ 現代韓國和中國春秋戰國時的韓國有什麼關聯
沒有一點關系 ,戰國時期的韓國是由晉國分裂出來的,即 三家分晉 ,晉國一分為三,趙國、韓國、魏國。現在的韓國意為大韓民族的國家,所以叫大韓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