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韓國的金融危機具體指什麼
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對東南亞各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
1、危機首先在東南亞爆發並波及港台
短期資金大量進出:泰國於97年首季有19億美元的凈資金流入,第2季變成62億美元的凈資金外流;馬來西亞、泰國、韓國、印尼與菲律賓於96年共獲得478億美元的資金凈流入,97年卻變成300億美元的資金凈流出。
自1997年初起,東南亞地區特別是泰國的泰銖受國際投機者的攻擊,泰銖不斷走軟,最終不得不放棄固定匯率制,造成泰銖狂跌。接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3國的貨幣也狂跌。
東南亞國家貨幣貶值影響到它們的股市,大多數東盟國家的股票市值至10月底都下跌了20%以上。
1997年第三季度台灣和香港的金融市場也被攻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迅速採取了有力的調控措施,成功地捍衛了港元聯系匯率制。但香港股市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16800多點跌至9000點左右。
2、危機蔓延至東北亞
從10月底起韓元持續下跌,股市跌幅也超過40%。
在金融危機中,韓國的大企業紛紛遭殃,又連累了一大批為其生產配套設備的中小企業。企業的大量倒閉使韓國銀行呆帳和壞帳劇增,信譽大幅度下降,幾乎已不可能到國際市場上融資了,到期應償還的外債卻越來越多。
東南亞和韓國的金融風暴很快刮到了日本,使原本就不景氣的日本經濟愈益惡化。
3、危機深化並波及俄羅斯、巴西
1998年上半年,金融危機給東亞經濟造成的巨大殺傷力不斷顯現,大多數東亞國家的經濟跌入谷底。
盡管各國的貨幣都已大幅度貶值,但出口仍呈下降趨勢。
內外投資也呈持續減少的態勢:在國內,由於金融危機造成高利率和貨幣貶值,私人投資者極其謹慎;海外投資由於擔心金融危機造成東亞地區投資環境的惡化,進入的數量銳減,而大量本地資金卻因對本地區經濟前景捉摸不定而逃逸。
危機造成的另一個苦果是通貨膨脹:1998年6月,菲律賓的通貨膨脹率達 10.7%,泰國6月份通脹率亦為10.7%,1998年5月一個月,印尼的通脹率就達5.24% 。
由於出口不振、投資乏力和大量企業破產、倒閉,失業已成為不少東亞國家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韓國1998年4月的失業率比一年前增加了一倍以上,1998年5月,菲律賓的失業率高達13.3%。
1998年8月,亞洲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俄羅斯、俄股市、匯市猛瀉。之後不久,巴西金融市場持續動盪匯市和股市大瀉。俄羅斯和巴西的金融動盪表明亞洲金融危機已對世界金融市場產生破壞性影響。
⑵ 韓國或將面臨危機,網友拍手叫好,為什麼韓國這么讓網友討厭
韓國人讓人不喜歡,甚至說是討厭,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都看過熱播的韓劇,感覺裡面的男女主角特別溫柔,對長輩很尊敬,但是你到了韓國就不會這樣想了。
他們的商場賣場中,大聲喧嘩的聲音到處都是,嗓門還特別大。
最知名的就是韓國人說孔子是韓國人,韓國搶了我們的端午節,還有很多類似權志龍說他要去參軍打中國人等等這種假消息把中國人的情緒挑撥的熱血沸騰,大喊我就是討厭韓國人,韓國人就是無恥。
韓國人想振興他們的民族,卻要把我們踩下去,無論是孔子,中國的傳統,中國的端午節,漢字,都是我們的文化傳承,韓國人不會發明卻說是自己發明的。
⑶ 金融危機的發生具有什麼特點
金融風險對一國金融安全構成了潛在的威脅,但它並不必然誘發金融危機。在特定的內外部條件具備時,長期積累的金融風險如果突然釋放,就有可能會演化為災難性的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是指金融體系出現嚴重困難甚至崩潰,表現為所有的或絕大部分金融指標的急劇惡化,各種金融資產價格暴跌,金融機構陷入嚴重困難並大量破產,並對實體經濟的運行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金融危機的含義包含以下三點內容:
1、金融危機是金融狀兄的惡化。
2、金融危機時的金融惡化涵蓋了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
3、金融危機時的金融惡化具有突發的性質,它是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
近年全球主要金融危機回顧:1982年拉美債務危機、1992年歐洲貨幣危機、19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崩潰、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5年「巴林銀行」倒閉事件、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2009年歐債危機等等。
通過考察這些發生在世界各地的金融危機,可以發現,當代金融危機具有以幾個明顯的特徵:
1、高頻性。在二戰前,金融危機在資本主義國家也曾發生。但總的來講,具有明顯的偶發性而且影響面也不算太大。二戰後,金融危機的頻繁性,明顯加大,尤其在1973年的石油危機之後,伴隨著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金融危機的發生日益頻繁危機之間的時間間隔也越來越短。僅僅在20世紀90年代,就先後發生了1992年歐洲貨幣危機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和巴黎銀行倒閉事件、以及震驚全球的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
2、突發性。近40多年來發生的金融危機,大多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也就是危機發生前,一般難以被察覺,甚至人們還對經濟與金融的發展趨勢高度樂觀,危機爆發前不一定有明顯的徵兆爆發的直接誘因往往是投機者在金融市場上的某種操作。例如巴黎銀行倒閉,就是由於里森的違規操作;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由於索羅斯等投機家,對泰銖等貨幣的攻擊。
潛伏性。雖然從形式上看,大多數危機都是突然爆發的、但是危機的醞釀,絕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金融危機是金融風險的集中釋放和突然爆發。而金融風險必然經歷產生積累到爆發的過程,只是在危機爆發前,有的金融風險具有高度的潛伏性,以至於各國政府、中央銀行和監管機構,也難以察覺或重視,沒有採取必要措施防範和化解風險。
4、傳染性。多次危機的情況表明,一旦某國發生金融危機,受到影響的不一定只是這個國家金融危機會很快傳染到其他國家,輕則對其他國家的經濟造成中擊,重則在其他國家也誘發金融危機。隨著國際金融資本的運轉,東南亞金融危機和美國金融危機,更是體現出這種典型的傳染性特徵。東南亞金融危機,雖然最初發生在泰國,但很快傳染到東南亞各國,並對地處東亞的日本、韓國造成影響,甚至遙遠的俄羅斯也難以倖免。2008年爆發於美國的金融危機,最終卻在歐元區,造成了更為嚴重的惡劣影響,直至11年後的今天,仍未有明顯的改善跡象。
5、全球性。在金融危機的傳染過程中,不同的國家受到影響的程度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國家受到的影響較大,有的則較小。但是在經濟和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幾乎無法找到一個不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國家。很多時候,金融危機的影響,都具有明顯的全球性。
⑷ 韓國55至79歲的老齡人口首破1500萬關口,韓國為何會遭遇人口危機
韓國55至79歲的老齡人口首破1500萬關口,韓國之所以會遭遇人口危機,首先,韓國人結婚所背負的成本是很高的。 其次,女性在婚姻和職業當中做出了選擇,他們更願意工作,不願意生孩子。另外,很多韓國人工作忙,他們沒有時間去約會。
近期,數據統計,韓國生育率持續降低,成為倒數第一,超低的生育率意味著韓國正在走向人口老齡化,導致老年人口破了 1500萬關口。韓國之所以會遭遇人口危機,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另外,很多韓國人工作忙,他們沒有時間去約會。在韓國,很多年輕人是找不到工作的,即便他們畢業於一些頂尖高校,也很難真正擁有一份自己稱心如意的工作。如果說他們找到了一份工作,一定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這份工作上,會拚命努力,希望掌握自己的命運。工作忙碌,平時根本沒有時間交往對象。
以上就是韓國遭遇人口危機的根本原因。
⑸ 韓國發生人口危機,面臨「絕種危險」,科學家算出了怎樣的絕種時間
據日經新聞2021年2月24日報道,韓國出生人口在2020年創下歷史新低,比2019年下降10%,降至272,400人,生育率已經低至0.84,而同期死亡人數總計305,100,按當前人口出生與死亡趨勢,韓國將在3597年滅絕!
當然我們也不要認為這些問題只會發生在日本和韓國,我國也同樣面臨老齡化和少子化以及教育等多個問題,未來如何面對,這可能是每一個人所面臨的選擇!
⑹ 最近韓國經濟危機么
有一片發表在路透社的文章說道關於韓國經濟的未來,說得很有見地,全文如下: 10日,韓國股市再次大幅下跌,使得一些觀察人士擔心,亞洲是否也會出現本地區的冰島。 為避免陷入拖欠債務的境地,冰島正在四處尋找一條救生索。這使得亞洲的一些觀察人士擔心,亞洲是否也會出現本地區的冰島。 雖然目前還沒有人認為亞洲會再次遭遇一場金融危機,但由於冰島巨額經常項目逆差和銀行體系危機的存在,許多人會不由自主地將同樣實行開放式金融市場的國家與之相比。美國《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9日發表文章稱,如果真有這樣的國家,韓國將會排在首位。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韓國曾經令許多外國投資者損失慘重。不過,這種說法遭到韓國總統的駁斥。 韓國的經常項目逆差是亞洲地區最高的,其銀行的貸存比率在亞洲地區也最高,達到136%,大大高於亞洲地區82%的平均水平。而亞洲貸存比率排名第二的印度尼西亞為95%。因此,上述西方媒體認為,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重災區之一的韓國有可能再度成為近期金融危機的颶風眼。 境外投資者無疑正在匆忙逃離韓國市場。目前,韓元已經暴跌到接近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的最低點水平。 但韓國總統李明博駁斥了韓國面臨金融危機重演的臆測。他開始著手應對目前面臨的經濟困境,他將借鑒上世紀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爐邊談話」,從13日起每周發表廣播演說,呼籲國家團結共渡經濟難關。 韓國總統府青瓦台一名高級官員9日透露,廣播演說暫名《早上好,我是總統》。「總統可能在13日早高峰時段7時30分至8時發表首次廣播演說,時長大約10分鍾。」 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時任總統羅斯福每周發表廣播演說「爐邊談話」,鼓舞美國公眾挺過經濟難關,爭取公眾理解和支持他推行的「新政」。 與冰島不同 韓國有條件避免危機 與冰島相比,韓國也有自身的一些優勢條件。由於韓元的疲軟,韓國產品在國外的銷售價格將進一步降低,這必將有助於促進該國的出口。 而大宗商品價格走低也給韓國帶來了一線希望。高盛認為,如果今年剩餘時間油價能保持在每桶85美元左右,那麼韓國很有可能在今年第四季度實現經常項目順差。與大多數國家相比,大宗商品價格對韓國經常項目狀況的影響尤為巨大,油價每下降10%,韓國的經常項目逆差就能下降0.9%左右。 與冰島相比,韓國銀行的狀況要穩定許多。冰島的幾家銀行突然之間就淪落到被掛牌拍賣的境地,該國三大銀行的控制權已被冰島金融監管局接手。雖然首爾市場對美元的需求已導致韓國的銀行同業拆息像其他主要金融中心一樣大幅飆升,但至少該國主要幾家商業銀行的韓元仍呈現為凈流入,並未再現1997年金融危機時的存款蒸發景象。9月份,韓國銀行體系的韓元存款額較上年同期增長了11%。 韓國央行手中的外匯儲備也多達2397億美元,大大高於1997年時的水平。當時韓國的銀行曾在海外市場上借入了大量短期美元資金。而這一次韓國各銀行背負的大多是長期債務。 雖然短時間內還難以搞清哪個國家或哪家銀行會在此次危機中落馬,但至少韓國還有不會淪為亞洲冰島的可能。
麻煩採納,謝謝!
⑺ 首爾人口32年來首次跌破千萬,造成「人口危機」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這是因為人們的生活壓力比較大,而且孩子比較多的話,所需要的生活成本就比較高。
⑻ 韓國97年為什麼發生金融危機,政府欠債
不是政府欠債。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不久,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沖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亞洲許多大型企業的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
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受此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國大陸和台灣則幾乎不受影響。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
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
1997年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
1997年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
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
1997年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8)韓國危機有哪些徵兆擴展閱讀:
金融危機從泰國蔓延到全亞洲:
在20世紀90年代的繁榮時期,亞洲被世界上公認為新千年的一個巨大的新興市場。當時的泰國,和許多亞洲國家一樣,開始從海外銀行和金融機構中借入大量的中短期外資貸款,外債曾高達790億美元。
在一片表面繁榮之下,泰國修建起許多空無一人而鋥光發亮的辦公大樓,韓國建立起了年產5百萬輛小汽車的生產能力,這是當時韓國國內汽車市場容量的10倍。
1997年,泰國經濟疲弱、出口下降、匯率偏高並維持與美元的固定匯率,給國際投機資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捕獵機會。由美國「金融大鱷」索羅斯主導的量子基金乘勢進軍泰國,開始大量賣空泰銖,以迫使泰國放棄維持已久的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
泰國政府不甘示弱,不惜血本以強硬手段進行對抗,在短短幾天內耗資100多億美元吸納泰銖,但卻徒勞無益。泰國政府不當的干預手段反而被金融大鱷們利用,他們不斷散布謠言,說泰國政府束手無策,一時間泰國金融市場被攪得一潭渾水、陰雲翻滾。
1997年7月2日,苟延殘喘的泰銖終於崩潰。泰國宣布實行泰銖浮動匯率制。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即一路狂跌18%,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泰國金融危機的正式爆發。
對那些依賴外國資金進行生產並用泰銖償還外債的泰國企業帶來的,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泰國的老百姓也如驚弓之鳥,擠垮了銀行56家,泰銖貶值60%,股票市場狂瀉70%,泰國人民的資產大為縮水。
泰國金融危機像瘟疫一樣傳染到東南亞各國,在泰銖急劇貶值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們的攻擊對象。
7月11日,菲律賓對比索的大規模干預宣告破產,決定放開比索與美元的比價,比索開始大規模貶值。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 8月23日,印尼盾貶值以歷史低點,甚至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財政援助。
11月中旬,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⑼ 韓國的金融危機
英國媒體一致認為韓國將是第二個冰島,隨然這樣說,可破產不可能的
⑽ 韓國經濟危機為何說因美國而起
4月10日報道 韓國《亞洲經濟》4月9日發表題為《韓國經濟沒得到「大哥」罩著危機大部分都因美國而起》的報道稱,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將對韓國出口造成打擊,繼而影響到韓國經濟的整體發展。美國對韓國產的洗衣機及光伏電池組產品實行緊急進口限制措施後,近日韓國也宣布對4.8億美元規模的美國產品徵收報復性關稅。韓美間貿易紛爭加劇。而有分析認為,美國最早是因為中國產品才盯上了光伏電池問題,近來中美貿易摩擦「你來我往」,若持續升級,可能會連鎖引發韓國與美國間的更多貿易摩擦。
報道稱,韓國國內消費不振的情況也沒有明顯好轉。最低時薪上調雖然增加了家庭收入,但也帶來了物價上漲、裁員等一系列問題,帶動消費的效果並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