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分析劇情/嬴政為什麼來韓國
正是這次到韓國他才接觸到韓非,了解韓非的能力,同時促成縱橫聯手,也會揭露贏政與呂不韋的矛盾,為韓非去秦國做好鋪墊。
② 秦始皇統一六國,為什麼第一所滅的是韓國而不是趙國呢
秦王嬴政解決國內的呂不韋、嫪毐兩大政治勢力後,便著手准備滅六國,一統天下。在當時,其餘六國中,和秦國相接壤的是楚國、韓國、趙國、魏國、齊國,最終嬴政選擇了韓國,作為他的第一個目標。這不禁引人疑問,明明有5個諸侯國跟秦國接壤,幹嘛偏偏選擇第一個滅掉韓國?難道真的是韓國的人品不太好運氣比較差嗎?下面就來分析,為什麼戰國七雄當中,韓國是第一個被秦國滅掉的。
3,韓國的南陽守將投降秦國秦國滅韓之前,韓國的南陽守將叛變,投降了秦國,這讓本來就實力弱小的韓國更是雪上加霜。在這一直接原因的影響下,便推動了秦國第一個滅韓。總而言之,秦國之所以第一滅韓,就是因為韓國的實力是最弱的。俗話說弱國無外交,沒有實力,就只能任人宰割。
③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秦始皇為何最先吞並鄰國韓國
春秋末年,韓趙魏三家分晉,中國正式進入戰國時代。戰國七雄中,最早稱霸的是魏國,中間又有齊國、趙國等通過變法強大起來,但最後還是由秦國拿下了天下。秦國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有個著名的國際戰略,這就是“遠交近攻”。而且最先實施遠交近攻戰略的是秦孝公而不是秦始皇。
結語
綜而述之,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日漸強大,它的戰略目標是吞並六國、統一華夏。山東六國都是秦國想要消滅的對象。在力量對比上,秦強於六國中的每一個國家,而弱於六國的聯合。秦國只能“飯要一口口吃、敵人要一個個消滅。”
隱藏自己的戰略目標,對遠方國家佯裝友好,而首先攻佔相鄰國家。“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如果舍近求遠,其它代價不說,即使得到土地也不易防守;如果同時樹敵,會迫使各懷心計的六國聯合起來,秦國將失去軍事優勢。
再者柿子要挑軟的捏,顯然韓國和魏國是最軟的,也符合秦國的戰略訴求。
④ 秦國進攻東方六國的過程中,為何第一個消滅的就是韓國呢
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初升的朝陽把淡淡的光灑在咸陽城的城牆上,值守的士兵一絲不苟的矗立著,街市上的百姓熙熙攘攘,盡顯繁榮之氣。整座城市籠罩在一股蓬勃的力量之中,這是一股向上的力量,是一種銳意進取,席捲八方之力。
咸陽宮內,時值28歲的嬴政凝視著身前的沙盤地圖,久未言語。階下站立著李斯,蒙恬,司馬錯等人,他們也都安靜的等待著。年輕的秦王身上肩負的使命是秦國一百多年來的各位先祖,及數以十萬計的老秦人都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的重擔。而到了這一天,終於是時候了,是時候邁出這一步了。第一個目標很重要,嬴政思考了很久,最後他把目光放在了秦國的正東方,那個在近十年內與秦國的交戰中屢戰屢敗的韓國。
⑤ 第一個被秦始皇消滅的是韓國,為何首選目標是韓國呢
最主要的原因有三個:1.韓國的地理位置特別重要。2.韓國的國力相對弱小。3.韓國尋找不到可靠的盟友。從商鞅變法開始直到秦國的嬴政登基,已經攢足了勁,憋夠了大招的"虎狼之國"早已經按捺不住自己飢渴的野望了!對於嬴政來說,全部消滅那七個君主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那麼,為什麼偏偏是韓國最先挨刀子呢?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下面的這三個原罪:
第三:外無援軍。
雖然趙國、魏國都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可是誰願意去救韓國呢?一口氣被秦國坑殺幾十萬士兵的趙國自報都夠嗆,哪有閑心管你韓國的死活!楚國雖大,但內政不穩,軍心不足,再加上韓國有過朝秦暮楚的背叛,楚國又怎麼可能去救韓國呢!
所以,柿子專挑軟的捏,最好打的韓國自然就被嬴政定為第一目標了。
⑥ 秦始皇一統六國時,為何最先攻打韓國,最後才消滅齊國呢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秦莊襄王去世,享年三十五歲。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秦王嬴政即位時由於年少,尊呂不韋為仲父,秦國朝政皆由呂不韋把持。始皇帝十年(前237年),秦王嬴政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呂不韋知他與秦王的關系無法挽回,飲毒酒自殺。由此,在除掉呂不韋之後,秦始皇嬴政得以執掌秦國大權。而這,自然為他發動消滅山東六國的戰爭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此背景下,如果秦國撕毀承諾,在秦滅六國之戰時第一個攻打齊國,那麼,後者也可能調整策略,選擇支持韓國、魏國、趙國抗衡秦國,這會讓秦國的“遠交近攻”策略失效。齊王建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正是因為齊國一直袖手旁邊,秦國得以順利消滅另外五個諸侯國。當然,在其他五國相繼告別歷史的大舞台之後,齊王建也明白秦齊不會共存,於是齊王建與後勝發兵守衛齊國西部邊界,不和秦國通往來。秦王嬴政派將領王賁率軍從燕國南面攻打齊國,秦軍攻進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齊王建聽從國相後勝的建議,投降秦國,齊國正式滅亡。秦始皇將齊王建安置在一處荒地,不給他供給食物,就這樣,齊國最後一位君主齊王建
⑦ 從鄭國疲秦角度來看,秦國為何先攻韓國
熟悉戰國時代歷史的人都十分的清楚,在戰國末年秦國發動滅國之戰,韓國是第一個被消滅的諸侯國,秦國攻打韓國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因為韓王安,安排的水工鄭國疲秦事件企圖摧毀秦國的宗廟社稷,甚至是拖垮秦國的發展。
在水工鄭國疲秦事件暴露之後,秦王嬴政便以此為出兵的借口發動了滅國之戰的第一場大戰,在那場戰爭當中,王翦率領秦軍進攻韓國,並沒有耗費多大的財力物力和時間就迫使韓王安臣服於秦國了,由韓國的滅亡開始,秦國的滅國之戰也就此拉開了序幕。
韓國實力弱小,是秦國優先考慮攻打的對象
第二個是因為韓國的綜合實力原因。實際上,在戰國時代一直以來的發展進程當中,韓國都是最為弱小的國家,在整個戰國時代的發展進程當中,它也只有在申不害變法的時候,曾經有過幾十年的強盛,除此之外,這個國家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有一些人認為燕國的發展比不過韓國,但事實上,燕國它畢竟是西周時期的開國諸侯,這個國家擁有著八百多年的歷史,同時它又是地處北方偏遠地區的一個國家,向東可以退守到遼東地區,向北可以與匈奴相連,它所能倚仗的東西比韓國要多很多。同時,它的發展進程也比韓國要多出一個時代,所以其實在綜合實力的比拼上面,韓國是比不過燕國的。
⑧ 韓國招誰惹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最先滅的為何會是他呢
秦朝是我國古代的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它脫胎於春秋戰國時期西北邊陲的秦國,經過數代君王的勵精圖治和大膽革新後才最終在嬴政的帶領下戰勝了東方的六國,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不過,東方諸國中與秦國接壤的有趙、魏、韓、楚,雄才大略的嬴政卻選擇了先進攻韓國。
那麼,韓國是做錯了什麼,為什麼會成為秦國最先滅亡的對象呢?
第三,韓國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首先,我們看看它的地理價值,上文說到,它處在三國的包圍之中,而這一方面是限制了它的發展,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卻體現了它所處位置的關鍵性。戰國末期,秦國的東部邊界是崤山-函谷關一帶,而韓國就扼守著函谷關,是秦國東出的最大屏障。因此,秦國想要與六國爭雄,就需要先滅掉韓國,完全佔領函谷關一帶,才能進退自如。
⑨ 秦國統一的過程中,有4個鄰國,為何要選擇中部的韓國
公元前230年,秦國軍隊東出滅掉了與自己接壤的韓國。韓國是東方六國中第一個被滅掉的國家,也是最弱的國家。當時,秦國周圍有4個鄰國。北方有趙國、中部有魏國和韓國、南方有楚國,秦國為何要首先滅掉韓國呢?其實這里邊原因很多,既有政治原因,也有地理原因。秦國滅掉韓國以後,在各方面處於非常有利的地位。
早在春秋時期,秦國就計劃要東出中原。但當時強大的晉國橫在秦國東出的必經之路上,秦國根本沒有東出的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國只能全力向西方發展。但是在春秋末期,曾經不可一世的晉國分裂成了趙魏韓三國,這就是三家分晉。對付三個國家當然要比對付一個國家容易的多,秦國經常使用拉攏戰術。拉攏三國中的一個國家,使另一個國家保持中立,然後進攻最後一個。其實在戰國時期,六國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在秦惠文王時期,秦國就試圖吞並韓國。但當時秦國的國力不足,一旦吞並韓國,必會招致其他五國的聯合夾擊。因此,秦國沒有東出,而且南下佔領了巴蜀地區。佔領巴蜀地區之後,秦國的國力大大增強,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物資。隨後有經歷幾代秦王的努力,到了秦王嬴政繼位之後,嬴政決定東出滅掉六國。此時,秦國擁有絕對的優勢。即使東方六國在聯合對抗秦國,也沒有什麼可畏懼的。
韓國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鄭州、三門峽、許昌等地,韓國的首都就在新鄭。河南的朋友都知道,這些地區基本上都是平原。吞並了韓國之後,秦國可以四面出擊,進攻周邊任何國家。從函谷關東出的話,韓國是必經之路。所以說,即使從全盤戰略來說,也必須首先滅掉韓國。韓國的國力是六國中最差的,經過秦國的歷次進攻,韓國的國力已經不堪一擊。後來的事實證明,秦國滅掉韓國的過程根本沒有費太大功夫。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韓國的資源,韓國的國力雖然不怎麼樣。但是韓國的武器製造工藝,確實各國中最高的。韓國生產的長槍和弓箭十分精良,利刃出於韓。此外,韓國還坐擁鐵礦,可以源源不斷的生產武器。如果秦國能夠得到這些,那肯定是如虎添翼。後來,秦國吞並韓國以後,也確實很大程度上利用了韓國的資源。就是因為這些原因,秦國首先要滅掉韓國。
根據史學家後來的研究,發現秦國軍隊的武器標准都是一樣的。不如弓箭的長度、寬度都有嚴格的要求,其他武器也是一樣,都固定的標准。這在戰場上非常重要,完全可以進行武器互換。而東方六國的武器,則存在一定的偏差。這就是差距,秦國軍隊的強大除了將領的指揮、長期的訓練、尚武的風氣,還有就是在武器方面的嚴格要求。當然,秦國自己也有很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