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陰歷是如何紀錄的
1.中國的一種歷法,是陰陽歷的一種,一般就叫陰歷。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於平均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便於農事。紀年用天乾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歷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歷。也叫舊歷。
2.農業上使用的歷書。
即夏歷。(「農歷」一稱流行的原因:由於文化大革命時期極左思潮泛濫,「橫掃四舊」,認為「夏歷」是夏王朝的印記,必須改名;因傳統歷法在農村使用較普遍,故通過報紙改名「農歷」:1968年元旦,全國報紙報頭一夜間將「夏歷」名稱改成了「農歷」。
按:所謂「農歷」,是指它有指導農業生產的意義,但事實上農歷月日與季節變化相差明顯,指導農時的效果並不好,我國古代真正指導農時的是「二十四氣」,它實際是一種特殊的「陽歷」。
農歷的歷月長度是以朔望月為準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彌補,使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
農歷固定地把朔的時刻所在日子作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謂「朔」,從天文學上講,它有一個確定的時刻,也就是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那一瞬間。(太陽和月亮黃經的計算十分繁瑣和復雜,這里就不予介紹了)
至於定農歷日歷中月份名稱的根據,則是由「中氣」來決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為二月;以含「穀雨」的月份為三月;以含「小滿」的月份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為六月;以含「處暑」的月份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為十二月。(沒有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上月的閏月)
農歷的歷年長度是以回歸年為準的,但一個回歸年比12個朔望月的日數多,而比13個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學家在編制農歷時,為使一個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義,即初一是無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圓月,就以朔望月為主,同時兼顧季節時令,採用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在農歷十九年中,有十二個平年,每一平年十二個月;有七個閏年,每一閏年十三個月。
Ⅱ 韓國年歷怎麼算
誰說不一樣的了?應該是一樣的,都是按公歷的,甚至和中國一樣也有農歷.
Ⅲ 韓國的生日是怎麼算的
韓國人算的是虛歲。
就是一出生下來就是1歲。
然後金小抽今年已經過了24年了。
所以就算是25歲生日。
簡單來說就是24歲+1歲=25歲。
ms是這樣子
。
Ⅳ 同樣是12月22日農歷韓國時間和中國時間差一天那麼出生日期該怎麼算啊
那得看這孩子是在哪裡生的。如果是在中國境內生的,是12月22日農歷那天就是他的生日。
如果她是在韓國出生的。生日當天是我國農歷的12月22日。但是換算成韓國時間多了一天也就是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那麼她的生日就是韓國時間農歷12月23日,我國農歷時間12月22日。
其實沒必要這么較真。可以直接按陽歷算生日。
Ⅳ 韓國日本的農歷是誰制定的和中國的一樣嗎
韓國的農歷和中國是一樣的韓國原來是中國的附屬國連年號都是中國的,歷法更是如此,並且韓國人現在也過春節,區別就是他們過的是初一咱們過的是三十。日本原來也用中國的農歷,但是明治維新之後就廢除了農歷,改用公歷,把原來的節日也由農歷改為公歷。古代日韓的歷法都是參照中國歷法制定的。
Ⅵ 日本韓國有沒有自己的歷法
以前沒有,現在有。日本明治維新之前一直是唐化了的,一直用中國的歷法。朝鮮半島自古就是中國的藩屬國,一直也用中國的歷法的。不過現在韓國的歷法跟中國的歷法有一點點差異,基本上還是一樣的。
Ⅶ 韓國的日歷和中國的一樣嗎
農歷歷法規定,每次新月出現的時刻(例如,北京時間2019年11月26日23時05分)為初一。韓國和中國有一個小時時差(韓國使用東9區時間),農歷日期有可能不同。例如,北京時間2019年11月26日23時05分為新月時刻,所以2019年11月26日是中國農歷的冬月初一;而該時刻是韓國時間2019年11月27日00時05分,所以2019年11月27日是韓國農歷的冬月初一,2019年11月26日是韓國農歷的十月三十。這種中韓農歷日期的偏差一般來說一兩年發生一次(只有當新月時刻位於北京時間23時-24時之間的情況,該月中韓農歷日期差一天),其餘大部分的時候中韓農歷日期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