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韓國古代的所有歷史
古代在朝鮮半島忠清道的位置,生活著一群部落,統稱為三韓,分別為馬韓、辰韓、弁韓。
三韓人是朝鮮韓國人的祖先。後來建立了一個國家叫做新羅。
在唐朝的時候,來自中國東北的高句麗,勢力已經發展到朝鮮半島北部,新羅害怕高句麗吞並它,於是向唐朝求援。
唐朝幫助新羅,滅了高句麗的附屬國百濟,後來又滅了高句麗,為了有效壓制高句麗復國,與新羅簽訂條約,把朝鮮半島北部和東南部送給了新羅。這樣新羅人就移民到了整個朝鮮半島。
新羅占據整個朝鮮半島以後,開始向唐朝學習制度、文化,建立新羅王朝。
新羅王朝後來又分裂為高麗、百濟、新羅三個國,這里的高麗、百濟不是之前的高句麗、百濟,而是新羅人假託高句麗、百濟建立的國家。(就像北魏和曹魏的關系一樣,國號一樣,但是統治者不一樣)
後來高麗統一三國,建立高麗王朝。然後高麗王朝被李成桂所滅,李成桂受明朝冊封,建立朝鮮王國,史稱李氏朝鮮。李氏朝鮮後來臣服清朝,到了甲午戰爭以後,清朝戰敗,李氏朝鮮改名大韓帝國(大韓帝國脫離了清朝控制)。之後,日本吞並了大韓帝國。
大韓帝國王室全部被誅殺,之後韓國人(朝鮮人)開始了流亡復國,其中金九提出了建立大韓民國的設想。
然後,二戰之後,日本戰敗,雅爾塔協定準備讓朝鮮半島脫離日本,金九准備復國,然而可恥的美國人為了控制朝鮮半島,暗殺了金九,扶植了李承晚;蘇聯看著美國扶植了李承晚,也扶植了金日成,與之抗衡。然後就出現了朝鮮和韓國兩個南北對峙的國家。
Ⅱ 本人需要韓國每個朝代的詳細資料。。。
韓國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據說,韓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韓國歷史上第一個王國。歷史學家將韓國的這段早期歷史階段稱為「古朝鮮」時代。
古代韓國最初以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會為特徵,各小城邦又逐漸合並成政治結構復雜的部落聯盟,並最終形成了王國。
在這些部落聯盟中,位於鴨綠江中游的高句麗(公元前37-公元668)最先建國。高句麗富於侵略性的軍隊逐一征服了周圍的部落,並在公元313年甚至攻佔了中國的樂浪地區。百濟(公元前18-公元660)是由位於今天的漢城附近漢江南面的一個小城邦發展而成的類似高句麗的部落聯盟王國。百濟於近肖古王(346-375在位)統治時期發展成為一個由貴族統治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新羅王國(公元前57-公元935)位於韓半島最南端,最初是三國中最弱小、最落後的國家。然而由於在地理上遠離中國的影響,它很容易接受非中國的外來習俗和思想。它的社會階級特徵明顯,後來產生了獨特的「花郎團」並發展了佛教。
統一新羅與渤海
6世紀中葉,新羅王國征服了臨近的伽倻王國(從1世紀中葉至6世紀中葉在韓半島南部地區發展起來的一批城邦國家)並與中國唐朝結成軍事同盟,征服了高句麗和百濟王國。當中國唐朝後來暴露出要將高句麗和百濟納入其帝國版圖時,新羅便以武力相抗。
公元676年,新羅將中國人逐出韓半島。其後,居住在滿洲中南部地區的前高句麗人於698年建立了渤海王國。
渤海王國不僅有高句麗人,還有眾多的靺鞨族人。渤海王國按高句麗王國的行政結構,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五京政權體系。渤海王國有著源於高句麗文化的先進文化。
渤海王國的繁榮和強大在公元9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時期。它佔領了北至阿穆爾河,西至滿洲中南部開元的廣大地區,並同突厥和日本建立了外交關系。渤海王國於公元926年被契丹人滅亡,其統治階級中的很多人(大部分為高句麗人)遷移到南方,加入了新成立的高麗王國。
新羅在公元668年統一了韓半島,並在8世紀中葉進入繁榮強大的鼎盛時期。新羅一直想建立一個理想的佛教國家,佛國寺就是在統一的新羅時期所建立的。但因王公貴族沉溺於安逸奢侈的生活,王國對佛教的崇尚開始衰落。此外,和被佔領的高句麗和百濟聲稱有統治權的地區領袖間產生了沖突。公元935年,新羅國王正式向新建立的高麗王朝投降。
高麗
盡管韓半島經常遭受外來入侵,但自公元 668 年由新羅統一後一直由一個單一的政府治理,並保持了政治獨立,以及文化和民族傳統。無論是高麗王朝(918-1392 年),還是朝鮮王朝(1392-1910 年),他們都鞏固了政權,發展了文化,驅逐了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高麗王朝的開國君主王建是新羅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將軍。他選擇自己的家鄉松岳(即現今北韓的開城)作為都城,並宣稱要收復高句麗在中國東北的失地。他將他的王國定名為高麗,韓國現在的名稱「 Korea 」就是由此而來。盡管高麗王朝未能收復失地,但卻取得了以青瓷和佛教繁榮興盛為代表的輝煌的文化成就。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是,早在1234 年,即比德國古登堡早兩個世紀,韓國人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大約也在這一時期,韓國的工匠還完成了在大塊木板上雕刻全部佛經的艱巨任務。
這些雕刻佛經的木版有8萬多塊,目的是祈求佛祖保佑擊退蒙古人的入侵。這些稱為 《高麗大藏經》的木版現珍藏在歷史悠久的海印寺內。
高麗王朝末期,士大夫和武士之間的沖突以及儒教信徒與佛教信徒之間的爭斗,使高麗王朝衰敗。蒙古人入侵高麗始於1231年,高麗人民雖然與蒙古人進行了英勇斗爭,但高麗仍淪為蒙古的附庸國長達近1個世紀之久。
朝鮮
1392年,李成桂將軍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朝鮮。朝鮮早期的統治者支持儒家學說作為王國的指導哲學,以抵銷在高麗時代占統治地位的佛教影響。
朝鮮的統治者以良好的中庸政治制度治理國家。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這一時期,科舉考試成為做官的重要途徑。以儒家學說為導向的社會高度重視研究學問,但鄙視工商。
朝鮮在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統治時期(1418-1450),國家的文化與藝術空前繁榮。在世宗大王的倡導下,王室學術機構的學者創造了韓語字母「訓民正音」。
世宗大王非常重視天文學。日晷、水漏、天文圖和天球儀等都是在他的要求下造出來的。後來他將王位傳給兒子文宗(1450-1452在位)。文宗於1452年駕崩,年僅11歲的太子接替了王位,是為端宗。
1455年,端宗的叔叔首陽大君篡奪了少年國王的王位,成為世祖國王(1455-1468年在位)。他公布了一部名為《經國大典》的法典,這部法典成了王朝治國的基石。
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王國,准備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在海上,韓國歷史上最受尊敬的人物李舜臣將軍(1545-1598),指揮「龜船」與日本人作戰,並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勝利。這種「龜船」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鐵甲戰船。
在陸上,自願參戰的農民和僧侶軍隊也奮勇殺敵。隨著日本軍閥豐臣秀吉的死亡,日本軍隊開始撤退,戰爭於1598年結束。但這場戰爭卻給朝鮮和中國明朝留下了災難性後果。在戰爭中,朝鮮大量的工匠,包括陶瓷工匠被劫往日本。
17世紀初,韓國的「實學」運動在思想開明的士大夫中開始興盛起來。他們想借「實學」來建設一個現代化國家。
他們極力建議改良工業、農業,主張大刀闊斧地對土地分配製度進行改革。但不幸的是,保守的貴族統治者尚無適應這種急劇變革的准備。
朝鮮王朝後期,政府內部和上層社會中不斷產生傾軋。為了糾正這種不良的政治局面,朝鮮國王英祖(1724-1776在位)採取了不偏不倚的策略,成功地鞏固了王權,並取得了政治上的穩定。
正祖(1776-1800在位)繼位後繼續實行不偏不倚的政策,建立了王家藏書樓,收藏王家文件、實錄。他還推動了其他政治與文化改革。這一時期,是「實學」運動蓬勃發展時期,很多傑出的學者撰寫了大量有關工農業改革的進步文章,但政府並沒有採納他們的建議。
日本佔領和韓國獨立運動
19 世紀,韓國依然是一個「閉關自守之國」,堅決反對西方關於建立外交與貿易關系的要求。此後,一些具有帝國主義野心的亞洲和歐洲國家競相對韓半島施加影響。日本在戰勝了中國和俄國後,於 1910 年強行吞並韓國,並開始對其實行殖民統治。
日本的殖民統治激發了韓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日本人甚至禁止韓國人在學校使用韓國語授課。這樣的同化政策激怒了韓國知識分子。1919 年3月1日,韓國人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抗議活動,數千人為此而犧牲。
盡管「三 • 一獨立運動」失敗了,但卻加強了韓民族的團結,激發了愛國主義精神。這次運動促成了在中國上海成立韓國臨時政府,並在滿洲開展了有組織的反抗日本殖民主義者的武裝斗爭。韓國人民至今仍每年紀念「三 • 一獨立運動」,並將其確定為全國性的假日。
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前,韓國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日本在實行殖民統治期間對韓國不斷進行經濟剝削。
大韓民國的成立
韓國人民對日本在二戰中的失敗感到歡欣鼓舞,但他們並沒有高興多久,光復沒有立即給他們帶來他們為之英勇奮斗的國家獨立。
相反,由冷戰引起的意識形態的分歧造成了國家的分裂。韓國為建立一個獨立政府的努力,因美軍佔領半島南部和蘇軍控制半島北部,而遭到失敗。
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通過一項決議,要求韓國在聯合國一個委員會的監督下舉行大選。
然而,蘇聯卻拒不執行聯合國決議,並且不準許聯合國這個委員會進入韓國北方。於是聯合國大會又通過一個新決議,要求在這個委員會能夠到達的地方進行選舉。韓國首次總統選舉於1948年5月10日在三八線以南地區舉行。這條線終於將韓半島分成了南方與北方。
1948年,李承晚當選為大韓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與此同時,三八線以北建立了金日成領導下的共產黨政權。
北韓於1950年6月25日無緣無故向南方發動大規模入侵,引發了一場持續3年,由美國、中國和其他外國軍隊介入的戰爭。整個半島遭到破壞。1953年7月簽訂了停火協議。
韓國人民在這場戰爭中傷亡人數幾乎達到300萬,成百萬人流離失所,骨肉離散。李承晚政府領導時期嚴重的社會騷亂不斷。
當時韓國的民主並不成熟,國家經歷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困難。李承晚總統最終因一次學生領導的起義而於1960年4月下台。民主黨的張勉於1960年8月組成政府,建立了第二共和國。
但是,新政府卻被朴正熙少將於1961年5月16日發動的政變所推翻。以朴正熙為首的國家再建最高會議,接管了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權利。
朴正熙於1963年的一次選舉中當選為總統。朴正熙政府致力於快速實現工業化,並於20世紀60、70年代實現了被稱為「漢江奇跡」的高速經濟增長。但是,朴正熙的統治伴隨著對人民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的嚴格限制。
朴正熙總統於1979年10月遇刺身亡後,出現了實行戒嚴的過渡時期。代總統崔圭夏於1980年8月辭職,強有力的軍官集團的領袖全斗煥由統一主體國民會議(選舉團)選為總統。
20世紀80年代民主運動高漲。1987年修改了憲法,恢復了直接選舉總統的制度。
在新憲法下,另一位將軍出身的人——盧泰愚當選為總統。盧泰愚執政期間,民主有了長足的發展,為32年來選舉第一位文人總統打下了基礎。
長期從事民主運動的活動家金泳三以執政黨候選人的資格於1992年當選為總統。
1997年,主要反對黨新政治國民會議領袖金大中當選為總統。金大中政府被稱為「國民政府」,是韓國憲法史上第一個由執政黨向反對黨和平移交政權而產生的政府。
盧武鉉政府,即「國民參與政府」,成立於2003年2月25日,是韓國歷史上第十六屆政府。盧武鉉政府提出了3項目標:「國民共建民主主義」、「建立國民共享,均衡發展的社會」和「迎接和平與繁榮的東北亞時代」。
盧武鉉政府是國民力量的產物。珍視原則和情理的公民自願籌集資金開展選舉活動,從而使盧武鉉在總統競選中獲得勝利。
最為重要的是,盧武鉉政府是在國民普遍參與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一如在其誕生時一樣,在政府未來的運作過程中,國民的參與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現代史
韓國歷史-近代
19世紀末,英國人、俄國人和其他歐洲人堅持要求建立通商關系。普魯士商人奧佩特於1866年兩次叩敲韓國大門,要求進行貿易,但是遭到拒絕。同年,美國 「謝爾曼將軍號」沖進韓國水域,目的是要迫使韓國政府同意通商。這艘船滿載著歐洲商品駛入大同江,一直駛抵平壤。在那裡,他們在同韓國軍民打交道時不體面地動用武力。被激怒的韓國軍民對這艘船發起進攻,放火燒了它。
大院君屠殺天主教徒大大刺激已經在印度支那建立了立足點的法國,促使它對韓國採取侵略行動。法屬印度支那艦隊司令P.C.羅斯海軍上將率領他的分艦隊於1866年10月13日駛抵江華島附近海域,並令軍隊在島上登陸。可是,他們被韓國軍隊擊退,於是法國艦隊被迫撤走。
日本從1868年起,作為實施對韓半島侵略政策的第一步,開始逼迫韓國舉行旨在修改傳統關系的談判。從美國的觀點看,作這樣一種修改也是十分可取的。「謝爾曼將軍號」事件促使美國加緊努力,迫使韓國開放其港口。1871年,華盛頓指示其亞洲艦隊進犯江華島。美國軍隊被韓國守軍擊退,於是他們的艦隊撤出韓國海域。
當日本表示它打算終止同韓國的傳統外交關系時,攝政王表示了一種不同的見解。他主張恢復由對馬島的統治氏族充當兩國政府的中間人這種行之已久的辦法。
由於攝政王在這件事上態度堅定不移,日本領導人抓住「韓國問題」作為緩解國內不滿情緒的排泄口,制訂發動侵略戰爭的計劃。駐在這個地區的日本官員奉命暗中收集有關韓國國內形勢的材料。日本領導人建議派30個團佔領整個韓半島。韓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大米產量成為日本侵略陰謀的重要因素。為了實現他們的目的,日本人製造了許多事件。他們派遣軍艦襲擊韓國沿海的一些地點,釜山和江華島,製造一種眼看就要實際開戰的氣氛。1876年1月16日,由400人的軍隊護衛,配備了齊全的戰斗裝備的日本代表團在江華島甲串登陸。
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締結了一項12條條約。這項條約是日本單方提出的,規定要修改兩國外交關系。由一項貿易協議和一項關稅協定組成的條約附約於7月份簽署。貿易協議和關稅協定全部都是日方起草的。這些文件給予日本方面諸如治外法權、免除關稅和在對外通商港口正式承認日本貨幣等特權,因而為日本進行侵略提供了法律基礎。這些為日本在韓國進行侵略奠定法律基礎的條約,是強加於韓國的不平等條約,就像一些年前日本受到歐洲國家和美國的脅迫一樣。
1881年,日本的侵略范圍擴大,迫使韓國方面開放元山港和仁川港。另一個要求是日本要在韓國首都派駐一名領事。在發生這些事件的過程中,韓國人中有兩種強烈的意見,一種主張打退「刁滑的」外國勢力,另一種則主張進行國內改革。
Ⅲ 韓國的古代朝代及皇帝
韓國沒有皇帝,韓國最高稱王,因為它之前只是個王國,而不是皇朝
Ⅳ 戰國時期秦滅韓之前韓國的歷史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諸侯也是一樣,既然是家天下,就不存在談不上貪污腐敗的問題;那時候沒有皇帝,稱國君,分公、侯、伯等爵位也就是國家的等級;靜公二年(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諸侯,為侯國。第一代國君韓虔。三家分晉之後,韓國建都於平陽,後來遷都到新鄭。不知道你說的王爺??是什麼意思,韓國一部分土地在現在的陝西,離秦國最近,秦滅六國就是從打韓國開始的。最著名的將領是公孫嬰。 著名人物有鄭國(水利工程師)、韓非(思想家)等,最厲害的是申不害(韓初國相)。申不害時期韓國憑借三件法寶:一是弩,號稱「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二是劍,韓國冶劍技術高超,所制兵器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三是申不害變法。憑此三件「法寶」為各國所畏懼。後來被都秦學會,成為滅掉六國的重要基礎。
Ⅳ 中國什麼朝代霸佔韓國
韓國和朝鮮古代一直是中國的附屬國,所以古代朝鮮半島一直是王來稱呼不是皇帝,但中國一直沒有霸佔過朝鮮半島,包括強大的蒙古國,朝鮮半島一直都是朝鮮人自製,所以韓國人種是比較純正的民族
也就純正的血統,不像中國血統混雜
Ⅵ 介紹韓國的歷史
在韓國,人類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約5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韓國的歷史,往往斷定為始於公元前2333年,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傳奇人物檀君建立稱之為朝鮮(意即「寧靜的晨曦之國」)的第一個王國的時候。雖然在學者之間對於檀君神話的歷史真實性有爭論,但是,大家知道,古代韓國是以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會為其特徵的。這些氏族幾經興衰,到公元1世紀,韓半島和現在稱為滿洲的部分地方出現了三個王國,即高句麗(公元前37-公元668)、百濟(公元前18-公元660)和新羅(公元前57-公元935)。
自668年新羅統一韓半島以後,盡管常常遭受外國侵入,韓國卻一直由單一的政府統治,並保持了政治上的獨立和文化與民族的同一性。高麗(918-1392)和朝鮮(1392-1910)這兩個王國,在擊退契丹、蒙古、滿族和日本入侵者的同時,加強了王朝的力量,繁榮了文化。19世紀末,韓國成為俄國和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激烈競爭的焦點。1910年,日本吞並韓國,建立了殖民統治,結束了朝鮮王朝,隨之結束了傳統的韓國。1945年,韓國光復不久,國土便被分割,南方的大韓民國建立了民主政府,北方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由共產黨政權統治。
除了大約23,000名華僑以外,韓國幾乎不存在少數民族。大部分華僑是首都地區的的長期居民。
位於韓國和中國之間的黃海,以及韓半島以南的海洋,形成大陸架,那裡淺海床為漁業提供了寶貴的資源。由於韓半島三面環海,自古以來海洋就在韓國人的生活中起著突出作用,為造船業和航海術的早期發展作出了貢獻。近來,又在西南沿海勘探油田。
Ⅶ 秦始皇統一六國最早滅的是韓國韓國指的是現在的那裡
韓國指的是現在的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
韓國的興衰過程
1、興起
曲沃桓叔庶子韓萬,因協助曲沃武公由曲沃克晉,被武公封於韓地,繁衍氏族,在韓獻子在位時成為晉的門閥名卿,傳至韓康子。
前455年~前453年,韓康子與魏桓子奉智伯之命,在晉陽之戰中,討伐趙襄子。最後韓、魏倒戈,與趙合滅智伯,瓜分了智伯所有食邑。從此韓、趙、魏三卿世族獨霸晉政。三卿再將晉的領地瓜分,前403年,周天子正承認晉三卿為諸侯,韓國正式立國。是為三家分晉。
2、強盛
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並遷都新鄭。但由於七國間韓地處諸國包圍之中,發展空間小;國土面積又最小。故屢遭其他六國攻伐。至韓昭侯在位時,任用申不害進行變法。加強中央集權,整頓軍備。使韓國國力大增,十數年間,諸侯無侵者。
3、衰微
由於地處黃河中游地區,韓國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洛陽),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在昭侯時的短暫強盛之後,韓國迅速衰落。屢遭列強欺凌。
早年已經為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於前341年的馬陵之戰是圍魏救韓的結果。秦楚爭霸時,秦又要挾韓魏共同伐楚。戰國末期,韓國成了秦國和齊國之間戰爭的緩沖地,苟延殘存;前265年,秦國大舉進攻韓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改降於趙,引發了長平之戰。
兩場決定霸主局勢之戰都由韓國而起,充分體現了韓國被列強圍欺魚肉的困境。最終於在前230年,韓國被秦所滅,成為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國家。
Ⅷ ==高分==欲求戰國韓國史及其未解之謎==加分==
網路——網頁——輸入資治通鑒,回車,出現結果,打開以上網址,點擊從上到下數第三個網站,就是資治通鑒的全部資料!卷一至卷六全部都是有關韓國的資料,卷七隻有寥寥數字,打開瀏覽器,點編輯——查找——輸入:韓——點下一個——全部高亮顯示!這樣,你就可以看到完整精彩的韓國歷史了!
不是我故意刁難你,是該死的千度把所有非網路的網址全部屏蔽為廣告,答案也就發布出來了
————————————————————————
資治通鑒卷第七
始皇帝下二十八年(壬午,公元前二一九年)
初,韓人張良,其父、祖以上五世相韓。及韓亡,良散千金之產,欲為韓報仇。
————————————————————————
《戰國策》中說道:天下強弓勁弩皆出於韓。
《屈子傳》中也有類似的描述:韓國地方九百餘里,帶甲數十萬,然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出於韓。
結果,韓國卻是第一個被秦所滅的。韓國的強弓勁弩為何人所造?
韓不似楚有歐冶子,又有宛的煉鐵能力,土地小人民少,怎麼能組建一支強大的弓弩部隊?
另外,韓國在守城能力上值得懷疑,連年喪兵失地,這個又怎麼能說是「強弓勁弩皆出於韓呢」?韓的強弓勁弩的表現在什麼戰役中?
http://..com/question/9746977.html?si=1
————————————————————————
http://ke..com/view/3299.html?wtp=tt
————————————————————————
韓國名人:馮亭
戰國末期的大將馮亭,任韓國上黨守,入趙國,拒秦戰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黨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有的留在趙(今河北境),並發展繁衍下去。其後裔有許多為將相,如秦丞相馮去疾、御史大夫馮劫等。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國出兵攻伐韓國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國。韓國上黨郡與本國的聯系被切斷。韓桓惠王懼怕秦軍兵鋒,決定主動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息戰禍。上黨郡守卻不願降秦。韓桓惠王於是派馮亭接替上黨郡守遂行降秦的相關事宜。馮亭上任後,也不願降秦。他率眾獻郡於趙國,意欲利用趙國的力量抗擊強秦,以保全韓國。趙孝成王喜出望外欣然接受,封馮亭為華陽君仍為上黨郡守,派平原君趙勝領5萬趙軍接收上黨。
................................................
申不害(約公元前385~前337)
亦稱申子,鄭韓時期人物(今河南新鄭)人。戰國時期韓國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韓為相19年,使韓國走向國治兵強。作為法家人物,以「術」者稱,是三晉時期法家中的著名代表人物。
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卒於韓都(今新鄭)。其著作《申子》,已失傳,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別人引用的零章斷句,比較完整的只有《群書治要》卷三六所引《大體篇》。
鄭國滅國之時,申不害年歲約在20~30歲之間。作為一個亡國之賤臣,申不害可能雜學諸說。因為在他之前的管子、李悝、慎到的學術理論中都有「術」的成份。有人根據申不害思想中有道家思想的痕跡,認為他是由道入法。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把他的思想僅歸為道法兩家。
申不害相韓時,韓國已處弱勢。韓昭侯即位不久,頗具雄心,任用賤臣申不害即為一例,申不害才華得有用武之地。
太多,貼不完,見諒
http://ke..com/view/77856.html?wtp=tt
................................................
韓非子http://ke..com/view/2770.htm
————————————————————————
韓國歷代君主列傳
http://post..com/f?kz=20085069
————————————————————————
戰國之韓國疑惑(高手請進)
《戰國策》中說道:天下強弓勁弩皆出於韓。
《屈子傳》中也有類似的描述:韓國地方九百餘里,帶甲數十萬,然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出於韓。
結果,韓國卻是第一個被秦所滅的。韓國的強弓勁弩為何人所造?
韓不似楚有歐冶子,又有宛的煉鐵能力,土地小人民少,怎麼能組建一支強大的弓弩部隊?
另外,韓國在守城能力上值得懷疑,連年喪兵失地,這個又怎麼能說是「強弓勁弩皆出於韓呢」?韓的強弓勁弩的表現在什麼戰役中?
————————————————————————
韓軍戰鬥力不錯,先在弱勢的情況下反敗為勝,滅掉鄭國.後大破楚軍,奪其重鎮宛(今河南南陽).宛,可是戰國五大重鎮之一,又是煉鐵中心.對韓國非常重要.
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兩國處於晉、楚兩強之間,又是戰略咽喉要地,故有「春秋戰爭之多者莫如鄭,戰國戰爭之多者莫如韓」之說。鄭、韓兩國要生存,注重發展自己的兵器是理所當然的。韓國兵器很有名,有「天下強弓勁弩皆韓出」之美譽。鄭韓故城上世紀70年代出土一批韓國青銅兵器,雖然在地下埋藏 2000多年,仍寒光閃閃,相當鋒利,好象剛剛鑄成一樣。
第一個被秦所滅是因為他距秦近,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韓王又不能採納韓非的正確建議。
墨陽,棠溪,宛的煉鐵能力不用質疑.韓國雖然地盤小,但地處今晉東南及豫中、豫西部,人口稠密.
正由於南陽是冶鐵富庶之地,就成為楚、秦、韓各國所爭奪的對象。 戰國後期,宛(南陽)被韓國佔領。 宛馮(即南陽)和鄧師(鄧城)就成為韓國南北兩個重要的手工業冶鐵基地。 其著名的劍戟就有出於宛馮的。
棠溪是春秋戰國著名冶鐵鑄劍聖地。《資治通鑒》載:「棠溪之金天下之利。」《戰國策》曰:「韓之劍,出於棠溪」。《史記》載:「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中國通史》載:「河南西平有冶爐城,有棠溪村,都是韓國著名鑄劍處。西平有龍淵水,淬刀劍特堅利。」《史記·蘇秦傳》記載:「天下寶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柏。」
若無強弓勁弩,韓國焉能久存?韓氏系承武子 望出潁川南陽
韓姓的始祖,正是3000年前周室諸侯之一的韓國。當時的位置,就是現在陝西的東部,以及河南的西北部。
根據《風俗通》的記載,韓姓本來是姬姓。春秋時代,周文王有一位住在晉國的後裔武子,因功被晉獻公封於韓原,後來他的子孫也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地為氏,就此姓了韓。當時他們的封地韓原,就是現在陝西省韓城縣南邊的地方。
韓武子的子孫,以後世代都是晉國的大夫,權傾當朝,到了周威烈王的時候,乾脆「三家分晉」,與趙、魏二氏同時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這時的韓國建都在平陽,亦即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可見得他們所擁有的土地已經比過去擴張了許多。
後來,傳到韓景侯的時候,把國都從平陽遷到陽翟,即現在的河南省禹縣;再傳到韓哀侯,又遷都於新鄭,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新鄭縣。由此可見,韓姓的繁衍,是從最初的陝西,然後擴展到山西、河南,最後才公布於全國各地的。
戰國時代曾經顯赫一時的韓國,後來被秦始皇所滅,其宗室繼續以韓為姓,大多聚居在河南的潁川。到了西漢末年,韓騫為了躲避王莽之亂,舉族移居南陽,並且日益繁榮茁壯成為當地的望族。因此,以後的韓姓,以河南潁川和南陽兩地為最多,其他地方姓韓的人,也大多是從這兩地方分支出去的。
韓姓,自始就是一個多采多姿,十分有名望姓氏。最早在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就是「九流十家」中,法家的創始祖韓非,他所著的《韓非子》五十餘篇,迄今仍為治法者的必攻經典。
————————————————————————
韓國或韓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厘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而且土地都位於山地,經濟很不發達,人民生活水平很低,韓國軍隊又特別懦弱,每戰必敗,使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國諸侯國,於前230年滅亡。
韓國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他是韓國貴族,其思想卻為秦國所用。
————————————————————————
實際上吳王何閭曾問過孫子類似的一個問題,但是當時並不說韓和秦,那時還是在五霸時期,吳王所問的是以今天晉國的形勢,智氏,韓、魏,趙氏你說哪家先被滅,而後又誰歸哪一家呢?孫子的回答是,智氏為先,韓魏其次,趙無失其法,晉可歸趙也。他的分析是這幾家的隴畝制度,和取稅的制度。結果沒想到智氏一出趙氏孤兒,三家分晉,不過這並沒有改變韓國的被滅的一些根本原因。
韓國的地理位置實際上非常的不利,他的周邊都與諸侯國接壤,是一個處在極端不利的地理環境,韓國的貿易是相當發達的,這也與其交通的便利有關,而就因為此,所以其防守外國入侵的能力也相當薄弱。隨著戰國時期不斷的合縱連橫。韓國的立場不是歸了強秦便是從了強楚,實在是一個不知該如何自處的國家。位置是在秦國的出關之口上,而國內又人才外流。這就更加的麻煩了。哎,他不被先滅誰被啊。
————————————————————————
你們都誤解"強弓勁弩皆出於韓"的真正意思了,表面上看是說韓國善造利器其實質是說韓國有非常有利的地勢,易守難攻.因為地勢的原因韓國在防守戰時常使用弓箭,所以現在的人們誤認為韓國的弓箭十分厲害.
還有在當時齊.楚.趙.三國實力較強,所以要入主中原只能選擇韓或魏了.若避開韓去取魏的話齊會認為這是有目的的侵略所以一定會出兵,如果趙協同韓再插近來斷了秦的後路,楚又左右不定誰敢擔保那傢伙不會偷襲秦軍.那麼秦軍只好在魏地四面受敵了.
先打韓國就不同了:1.避免孤軍深入 2.少了楚和齊國的牽制 3.趙國不會獨自與秦叫板 4.打下韓後可以威懾四方 韓國地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 5.打下韓後威懾到楚就讓楚的立場明確了
韓國歷代君主列傳
韓起又稱韓宣子,是韓厥之子,宣字徙居州。
晉平公十四年,吳季札使晉,曰:「晉國之政卒歸於韓、魏、趙矣。」
晉頃公十二年,韓宣子與趙、魏共分祁氏、羊舌氏十縣。晉定公十五年,宣子與趙簡子侵伐范、中行氏。宣子卒,子貞子代立。
................................................
貞子:貞子卒,子簡子代;韓簡子:簡子卒,其子韓莊子代;韓莊子:韓莊子卒,其子韓康子。
註:由於史記多無簡子、莊子,而雲貞子生康子。所以小生只有簡要的說,請見諒。
................................................
韓康子:韓莊子的兒子。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余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其中智氏最強,智伯瑤專擅晉國國政。智伯瑤恃強向韓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趙襄子索地遭據後,於前455年(周貞定王十四年)攻打趙氏,並脅迫韓、魏兩家出兵,趙襄子退居晉陽固守。智伯圍困晉陽兩年而不能下,引晉水淹灌晉陽城。危急中,趙襄子說服韓、魏兩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戰為日後「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城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命韓、趙、魏三家為侯國。前376年,韓哀侯、趙敬侯、魏武侯瓜分晉國余土,廢晉靜公,晉完全為韓、趙、魏三家所取代。
................................................
韓武子:韓康子的兒子。武子二年,伐鄭,殺其君幽公。十六年,武子卒。
................................................
韓景侯(?—前400) 戰國時韓國國君。名虔。晉卿韓武子之子。公元前408—前400年在位。韓景侯元年(前408),攻鄭,取雍丘(今河南杞縣)。次年,為鄭敗於負黍(今河南登封西南)。五年,與趙、魏合兵攻齊入齊長城,,三晉聲威大震。六年,被周天子正式冊命為諸侯。
................................................
韓列侯:韓景侯的兒子。列侯三年,聶政殺韓相俠累。九年,秦伐我宜陽,取六邑。十三年,列侯卒,子文侯立。
................................................
韓文侯:韓列侯之子。文侯二年,伐鄭,取陽城。伐宋,到彭城,執宋君。七年,伐齊,至桑丘。鄭反晉。九年,伐齊,至靈丘。十年,文侯卒,子哀侯立。
................................................
韓哀侯:韓文侯之子。哀侯元年,與趙、魏分晉國。二年,韓滅鄭,哀侯入於鄭。三年,晉桓公邑哀侯於鄭。是韓既徙都,因改號曰鄭,故戰國策謂韓惠王曰鄭惠王,猶魏徙大梁稱梁王然也。六年,韓嚴弒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韓嚴遂弒哀侯,國人立其子懿侯。初,哀侯以韓廆為相而愛嚴遂,二人甚相害也。嚴遂令人刺韓廆於朝,廆走哀侯,哀侯抱之。人刺韓廆,兼及哀侯。
................................................
韓懿侯
懿侯二年,魏敗我馬陵。五年,與魏惠王會宅陽。九年,魏敗我澮。十二年,懿侯卒,子昭侯立。
................................................
韓昭侯(?-前333) 戰國時代韓國國君。前358-前333年在位。戰國七雄之中,以韓國最為弱小。韓昭侯在位期間任申不害主持國政,使韓
國致治,諸侯不敢侵韓。
越權與失職
有一次,韓昭侯因飲酒過量,不知不覺便醉卧在床上,酣睡半晌都不曾清醒。他手下的官吏典冠擔心君王著涼,便找掌管衣物的典衣
要了一件衣服,蓋在韓昭候身上。幾個時辰過去了,韓昭侯終於睡醒了,他感到睡得很舒服,不知是誰還給他蓋了一件衣服,他覺得很暖和,他打算表揚一下給他蓋衣服的人。於是他問身邊的侍從說:「是誰替我蓋的衣服?」 侍從回答說:「是典冠。」
韓昭侯一聽,臉立即沉了下來。他把典冠找來,問道:「是你給我蓋的衣服嗎?」典冠說:「是的。」韓昭侯又問:「衣服是從哪兒拿來的?」典冠回答說:「從典衣那裡取來的。」韓昭侯又派人把典衣找來,問道:「衣服是你給他的嗎?」典衣回答說:「是的。」韓昭侯嚴厲地批評典衣和典冠道:「你們兩人今天都犯了大錯,知道嗎?」典冠、典衣兩個人面面相覷,還沒完全明白是怎麼回事。韓昭侯指著他們說:「典冠你不是寡人身邊的侍從,你為何擅自離開崗位來干自己職權范圍以外的事呢?而典衣你作為掌管衣物的官員,怎麼能隨便利用職權將衣服給別人呢?你這種行為是明顯的失職。今天,你們一個越權,一個失職,如果大家都像你們這樣隨心所欲,各行其是,整個朝廷不是亂了套嗎?因此,必須重罰你們,讓你們接受教訓,也好讓大家都引以為戒。」
於是韓昭侯把典冠典衣二人一起降了職。韓昭侯的做法在今天看來也許有些過分,但他嚴明職責、嚴格執法、不以情侵法的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
韓宣惠王
宣惠王五年,張儀相秦。八年,魏敗我將韓舉。十一年,君號為王。與趙會區鼠。十四,秦伐敗我鄢,斬首八萬。十六年,秦敗我修魚。虜得韓將宧、申差於濁澤。韓氏急,謂韓王曰:「與國非可恃也。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張儀為和於秦,賂以一名都,具甲,與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計也。韓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將西購於秦。楚王聞之大恐,召陳軫告之。陳軫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韓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韓並兵而伐楚,此秦所禱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國必伐矣。王聽臣為之警四境之內,起師言救韓,命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使信王之救己也。縱韓不能聽我,韓必德王也,是秦韓不和也,兵雖至,楚不大病也。為能聽我絕和於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韓。韓之南交楚,必輕秦;輕秦,其應秦必不敬:是因秦、韓之兵而免楚國之患也。」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內,興師言救韓。命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謂韓王曰:「不穀國雖小,已悉發之矣。原大國遂肆志於秦,不穀將以楚殉韓。」韓王聞之大說,乃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實伐我者秦也,以虛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虛名,而輕絕強秦之敵,王必為天下大笑。且楚韓非兄弟之國也,又非素約而謀伐秦也。已有伐形,因發兵言救韓,此必陳軫之謀也。且王已使人報於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輕欺強秦而信楚之謀臣,恐王必悔之。」韓王不聽,遂絕於秦。秦因大怒,益甲伐韓,大戰,楚救不至韓。十九年,大破我岸門。二十一年與秦共攻楚,敗楚將屈丐,斬首八萬於丹陽。是歲,宣惠王卒,太子倉立,是為襄王。◇
................................................
韓襄王
韓襄王,宣惠王的兒子。襄王四年,與秦武王會臨晉。其秋,秦使甘茂攻我宜陽。五年,秦拔我宜陽,斬首六萬。秦武王卒。六年,秦復與我武遂。九年,秦復取我武遂。十年,太子嬰朝秦而歸。十一年,秦伐我,取穰。與秦伐楚,敗楚將唐眛。十二年,太子嬰死。公子咎、公子蟣虱爭為太子。時蟣虱質於楚。蘇代謂韓咎曰:「蟣虱亡在楚,楚王欲內之甚。今楚兵十餘萬在方城之外,公何不令楚王築萬室之都雍氏之旁,韓必起兵以救之,公必將矣。公因以韓楚之兵奉蟣虱而內之,其聽公必矣,必以楚韓封公也。」韓咎從其計。
楚圍雍氏,韓求救於秦。秦未為發,使公孫昧入韓。公仲曰:「子以秦為且救韓乎?」對曰:「秦王之言曰『請道南鄭、藍田,出兵於楚以待公』,殆不合矣。」公仲曰:「子以為果乎?」對曰:「秦王必祖張儀之故智。楚威王攻梁也,張儀謂秦王曰:『與楚攻魏,魏折而入於楚,韓固其與國也,是秦孤也。不如出兵以到之,魏楚大戰,秦取西河之外以歸。』今其狀陽言與韓,其實陰善楚。公待秦而到,必輕與楚戰。楚陰得秦之不用也,必易與公相支也。公戰而勝楚,遂與公乘楚,施三川而歸。公戰不勝楚,楚塞三川守之,公不能救也。竊為公患之。司馬庚三反於郢,甘茂與昭魚遇於商於,其言收璽,實類有約也。」公仲恐,曰:「然則柰何?」曰:「公必先韓而後秦,先身而後張儀。公不如亟以國合於齊楚,齊楚必委國於公。公之所惡者張儀也,其實猶不無秦也。」於是楚解雍氏圍。十四年,與齊、魏王共擊秦,至函谷而軍焉。十六年,秦與我河外及武遂。襄王卒,太子咎立,是為厘王。
................................................
韓厘(xi,一聲)王
厘王三年,使公孫喜率周、魏攻秦。秦敗我二十四萬,虜喜伊闕。五年,秦拔我宛。六年,與秦武遂地二百里。十年,秦敗我師於夏山。十二年,與秦昭王會西周而佐秦攻齊。齊敗,愍王出亡。十四年,與秦會兩周閑。二十一年,使暴倿救魏,為秦所敗,倿走開封。 二十三年,趙、魏攻我華陽。韓告急於秦,秦不救。韓相國謂陳筮曰:「事急,願公雖病,為一宿之行。」陳筮見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來。」陳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為公之主使乎?夫冠蓋相望,告敝邑甚急,公來言未急,何也?」陳筮曰:「彼韓急則將變而佗從,以未急,故復來耳。」穰侯曰:「公無見王,請今發兵救韓。」八日而至,敗趙、魏於華陽之下。 是歲,厘王卒,子桓惠王立。
................................................
韓桓惠王
桓惠王元年,伐燕。九年,秦拔我陘,城汾旁。十年,秦擊我於太行,我上黨郡守以上黨郡降趙。十四年,秦拔趙上黨,殺馬服子卒四十餘萬於長平。十七年,秦拔我陽城、負黍。二十二年,秦昭王卒。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滎陽。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黨。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 三十四年,桓惠王卒,子王安立。
................................................
韓王安
王安五年,秦攻韓,韓急,使韓非使秦,秦留非,因殺之。 九年,秦虜王安,盡入其地,為潁州郡。韓遂亡。太史公司馬遷曰:韓厥之感晉景公,紹趙孤之子武,以成程嬰、公孫杵臼之義,此天下之陰德也。韓氏之功,於晉未鷪其大者也。然與趙、魏終為諸侯十餘世,宜乎哉!
————————————————————————
滅韓之戰
如果說秦、趙之戰打的驚天動地的話,這秦、韓之戰可就屬微風細雨了。本來我們大秦的戰略是「先取韓以恐他國」,即以韓國為主攻方向,控制中央戰略地帶,切斷六國之間的策應,再兩翼。可戰爭卻先是從趙國打起的,固然有在「一」中,可不是「一中」全會啊,所寫的機不可失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出於秦國的戰略需要。
此韓國可不是處在38線以南三面環海的半島上,而是恰恰位於「L」的拐角上,是當時的交通樞紐,北去趙國,東往魏、齊,南下楚國的通衢大道均從從地伸往他處,類似今日的北京了。那一橫的黃河就穿韓而過奔流到海,其戰略的重要性嗎,會下象棋吧,臭棋簍子沒關系,楚河漢界總是知道的吧,就是這個地方了。秦佔領韓國,就可以水陸並進,運糧調兵,來去自由。寫來說去,您也發現有了矛盾了。秦吃多撐著了,不先滅韓去擊趙。
嘿嘿,出了差頭,還得自己圓。一嗎,就是要吃著一個、夾著一個,當然眼裡還要看著一個,誰說的?類似:吊著平津,打淮海,要不然渡江戰役會有些麻煩,今天要是劃江而治的話,那就、、、。二則擊弱強救,在生死關頭,誰能保證趙國不發兵?五年前,公元前241年,也是趙國挑頭玩了最後一把「合縱」。三是打草驚蛇要不得,誰能把自己的意圖掩蓋到最後,大概他就是笑的最舒心的那位了。這第四條理由,會寫在下面的。
我們韓國雖然也曾經地跨山西、河南兩省,「帶甲數十萬」。並於公元前375年韓哀侯的時候威風過一回,滅了鄭國並把國都搬到河南的新鄭。但在戰國七雄中,我們是最弱的了,而且四面強敵。秦、魏、趙、楚都是爺爺。所以您翻《史記-韓世家》最常見的字句就是「秦拔我」、「楚伐我」、「魏敗我」、「趙攻我」啦。我們韓國只好「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的幹活。到今天就剩下新鄭周圍方圓約兩百公里的地方了,跟秦相比,「不過其一小郡」。故我們韓國的是此「 熊」,非彼六國的那「雄」。
要說這韓國確實不爭氣。從三家分晉直到韓國滅亡,將近二百年間,韓國就沒有雄起過一把,您可別拿世界盃里進過四強,創造了亞洲記錄來駁我,哈哈。故司馬老人家怎麼也是看不上韓國。當然個別的屬於例外,比如申不害為相時,「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司馬老人家還是很公正的。眾人皆知的人物,應該算是韓非了吧,這可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李斯大人的陰暗那半啦。不過最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還是那--留侯張良!只是此時正年輕,是屬於嘴上沒毛、飛鷹走犬、對亮麗淑女更有心得的浪盪公子,與國事無補啊。
由於韓國的地理位置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故當導火索的事情沒少干。最有名的一次,就是公元前262年韓割讓上黨郡先允秦、後給趙,一女聘兩家,引爆龍虎相搏的長平大戰,此戰對在下的意義:是否要換標題;對我們韓國則是「韓王入朝」 ,降級嘍。
我們始皇帝選擇的滅韓時間是公元前231、230這兩年。即在秦、趙會戰接二連三吃敗仗的第二年、第三年的整修期。一是要恢復士氣,但不能象山姆大叔那麼傻,韓戰沒贏,拿越戰找面子,結果卻脫了層皮,不過現在學乖了,專挑軟柿子吃。我們始皇帝奸著呢,開始就拿面瓜祭旗,一舉兩得,二寫過了。三嗎,此時的趙國連戰之下,已經被打殘了,心有餘而力不足。而其它各國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主義,採用的是鴕鳥政策,太好啦。
說來也巧,公元前231年九月韓國的南陽假守騰請降,南陽這塊地不費吹灰之力就到手了。我們始皇帝自然封官許願了,次年就命令「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置為潁川郡」。看見「韓奸」的好處了,學著點吧,治理國家用不上,經商同樣啊。您瞧,兀術就學的不到家,結果有黃天盪之敗。大清可就長一智了,靠三個漢奸蕃王,袖手旁觀,唾而得了天下。日本的才智可就毛病大去了,所以只能品嘗下原子彈的味道了。
太使公曰:韓國所以能「終為諸侯十餘世」,是由於韓厥子使趙氏香火不滅,積下了「陰德」,去看一下「趙氏孤兒」吧,故「宜乎哉」。總之,公元前 230年,我們大秦滅了韓國。方式是:集中優勢兵力,以韓滅韓,搞突然襲擊,打殲滅戰。佔領了「天下之樞」的戰略要地,從此來去自由了。我們大秦從此撕下了假惺惺的面具,露出滅六國一統華夏的雄心了,韓國成了我們的第一個犧牲品。用這個黑幽默結尾吧:起初,他們抓共產黨員,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後來,他們抓猶太人,我不說話, 因為我是亞利安人。後來他們抓天主教徒,我不說話,因為我是新教徒……最後他們來抓我,已經沒人能為我說話了。」孟德斯鳩曾說過:「對一個人的不公就是對所有人的威脅」,國家不也是一樣嗎,一個「眾」字而已。
Ⅸ 戰國時期,韓國是如何兼並鄭國的呢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和秦國七國實力超群,秦國成為這個時期的霸主。韓國正是在鄭國內部發生矛盾的時候,發動戰爭趁機兼並了鄭國。
趙國,魏國都將都城遷移到了東部。公元前376年,韓國派遣15萬精兵強將進攻鄭國。韓國盛產青銅,冶煉兵器的技術十分發達,許多強弓勁駑都是出自於韓國。這些精兵強將裝備著優良的武器,戰爭勢在必得。而韓國軍隊離新鄭不遠,韓軍一個日夜便到達了新鄭。經過一番戰斗,韓軍攻破新鄭大門。同年,韓國將都城遷移到新鄭,韓國實力大增,鄭國漸漸融入到韓國之中。
Ⅹ 歷史上我國的東北三省是讓韓國佔領過的嗎
大韓民國48年才成立的,之前的李氏朝鮮在日本人的擁立下成立大韓帝國。反正這兩個時期韓國都沒有佔領過東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