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韓國茶道中的「煮茶法」和「點茶法」
煮茶法,就是把茶葉放入石鍋里熬煮,然後舀在碗里飲用。點茶法,就是把茶末投入茶碗,倒入開水,用茶筅攪拌形成乳花後飲用。後來,茶葉不用研磨,直接放入茶碗中,用開水沖泡飲用,又稱為泡茶法。
② 宋代點茶文化是什麼
宋代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其實,點茶就是把茶瓶里燒好的水注入茶盞中。具體操作是: 在點茶時,先用瓶煎水,對候湯要求與唐代是一樣的。而後將研細茶末放入茶盞,放入少許沸水,先調成膏。所謂調膏,就是視茶盞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沸水,將茶末調成濃膏狀,以粘稠為度。
宋代點茶文化的影響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侶,下至商賈紳士、黎民百姓,無不以飲茶為時尚,飲茶之法以點茶為主。
點茶是兩宋飲茶的主流形式,是中國古代茶藝的代表之一,已傳播到日本、韓國、朝鮮,它對日本抹茶道和高麗茶禮產生較大的影響。它的重現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多重價值和意義,使得衰落700多年的古茶禮,通過後人對宋人留下大量史料和書畫作品的研究和梳理,仿製出宋代團餅茶,復制出宋代點茶茶器、宋人服飾和茶禮,推進了中華茶文化完整保存的進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點茶
③ 古代沏茶方法—點茶
沏茶時每次茶葉用多少,並無統一的標准,根據茶葉種類、茶具大小以及消費者的飲用習慣而定。茶葉種類繁多,茶類不同,用量各異。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古代沏茶方法—點茶,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國的茶道發生了變化,點茶法成為時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點茶是唐朝和宋朝時期的一種煮茶方法。點茶,也常用來在鬥茶時進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但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它給人帶來的身心享受,能喚來無窮的回味。
點茶就是把茶瓶里燒好的水注入茶盞中。具體操作是:在點茶時,先用瓶煎水,對候湯要求與唐代是一樣的。而後將研細茶末放入茶盞,放入少許沸水,先調成膏。所謂調膏,就是視茶盞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沸水,將茶末調成濃膏狀,以粘稠為度。接著就是一手點茶,通常用的是執壺往茶盞點水。點水時,要有節制,落水點要准,不能破壞茶麵。與此同時,還要將另一隻手用茶筅旋轉打擊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泡沫),稱之為"運筅"或"擊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注水和擊拂是同時進行的。
所以,嚴格說來,要創造出點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調膏,二要有節奏地注水,三是茶筅擊拂得視情而有輕重緩急的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點出最佳效果的茶湯來。而這種高明的點茶能手,被稱之為"三昧手"。北宋蘇軾《送南屏謙師》詩曰:"道人曉出南屏山, 來試點茶三昧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點茶也常用來在鬥茶時進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但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它給人帶來的身心享受,能喚來無窮的回味。
中國宋朝的點茶與點湯成為朝廷官場待下之禮,多見於宋人筆記,王國維《茶湯遣客之俗》已有考證,雲:「今世官場,客至設茶而不飯,至主人延客茶,則仆從一聲呼送客矣,此風自宋已然,但用湯不用茶耳。」又薛瑞兆《元雜劇中的「點湯」》,亦論及宋代情景,認為:「設茶點湯的'禮節盛行於宋,並流傳到北方的遼金,只是次序更改為『先湯後茶』(宋張舜民《畫墁錄》卷一)。
這也許是清朝端茶送客的始由。但是,這種禮節在當時就已發展到虛偽不堪的地步。宋袁文《瓮中閑評》卷六:『古人客來點茶,客罷點湯,此常禮也。近世則不然,客至點茶與湯,客主皆虛盞,已極好笑。」
點茶法是宋代鬥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飲用亦用此法。這時不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沖點碗中的茶。為了使茶末與水交融成一體,於是就發明了一種用細竹製作的工具,稱為「茶筅」。
點茶法是將茶碾成細末,置茶盞中,以沸水點沖。先注少量沸水調膏,繼之量茶注湯,邊注邊用茶籠擊拂。《荈茗錄》「生成盞」條記:「沙門福全生於金鄉,長於茶海,能注湯幻茶,成一句詩。並點四甌,共一絕句,泛乎湯表。」其「茶百戲」條記:「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注湯幻茶成詩成畫,謂之茶白戲、水丹青,宋人又稱「分茶」。《荈茗錄》乃陶谷《清異錄》「荈茗部」中的一部分,而陶谷歷仕晉、漢、周、宋,所記茶事大抵都屬五代十國並宋初事。點茶是分茶的基礎,所以點茶法的起始當不會晚於五代。
從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等書看來,點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擇水、取火、候湯、焰盞、點茶(調膏、擊拂)。
點茶法奉行宋元時期,宋人詩詞中多有描寫。北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詩有「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北宋蘇軾《試院煎茶》詩有「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北宋蘇轍《宋城宰韓文惠日鑄茶》詩有「磨轉春雷飛白雪,甌傾錫水散凝酥。」南宋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詩有「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宋釋惠洪《無學點茶乞茶》詩有「銀瓶瑟瑟過風雨,漸覺羊腸挽聲變。盞深扣之看浮乳,點茶三昧須饒汝」。北宋黃庭堅《滿庭芳》詞有「碾深羅細,瓊蕊冷生煙」。「銀瓶蟹眼,驚鷺濤翻」。
明朝前中期,仍有點茶。朱元璋十七子、寧王朱權《茶譜》序雲:「命一童子設香案攜茶爐於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飄汲清泉注於瓶而飲之。然後碾茶為末,置於磨令細,以羅羅之。候湯將如蟹眼,量客眾寡,投數匕入於巨甌。候湯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雲頭雨腳,分於啜甌」。朱權「崇新改易」的烹茶法仍是點茶法。
點茶法盛行於宋元時期,並北傳遼、金。元明因襲,約亡於明朝後期。四泡茶法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壺或茶盞中,以沸水沖泡的簡便方法。過去往往依據陸羽《茶經·七之事》所引「《廣雅》雲」文字,認為泡茶法始於三國時期。但據著者考證,「《廣雅》雲」這段文字既非《茶經》正文,亦非《廣雅》正文,當屬《廣雅》注文,不足為據。
④ 誰能說說朝鮮茶道的概況
朝鮮半島茶道的歷史演變朝鮮半島的韓國和朝鮮是由新羅、百濟和高麗統一而成的國家,先後經歷了新羅、高麗、李氏朝鮮和現代時期。於1948年,朝鮮半島分別建立了大韓民國(韓國)和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朝鮮)。聚祥春茶葉門戶網在這里所述的朝鮮半島茶道,是泛指整個朝鮮民族的。
朝鮮半島自古以來就與中國有著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往來。古代的半島國家沒有文字,一直使用漢字。盡管在15世紀製成了拼音文字,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政府公文、國史著述仍用中文。這種狀況使得很多朝鮮半島的人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並將許多文化精華帶回國去。中國的茶文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引進到朝鮮半島的。
早在公元676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建立了新羅王朝(676-935)。新羅國王為尋求佛法派了很多僧人到中國專心修學,然後回國在傳教。這些僧人大約在中國修學十年左右,廣泛地接觸到中國文化,其中就有茶文化。回國時將飲茶嗜好和茶葉帶回新羅。在韓國史書《三國史記•新羅本紀》中,就有「茶自善德王有之」的記載。善德王為新羅女王,於公元632年到647年在位。由此可見,早在我國唐代時期新羅就從中國引進了茶葉和飲茶方法。在公元8世紀的景德王時期(741-765年在位),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在大殿設置茶會,招待百官,還將茶湯賜給百姓品嘗。這說明當年在新羅的飲茶是皇族權貴的「專利」,一般的官吏和平民是難得一遇的。
新羅第四十二代興德王三年(828)新羅使者金大廉到唐朝進貢,唐文宗李昂在麟德殿宴請他。在金大廉回國時贈給他很多茶樹種籽。興德王非常高興,就命人將茶樹種籽種植在地理山。從此新羅國有了茶樹。所產的茶葉除了供給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僧侶和社會名流們飲用外,民間也開始銷售茶葉。
在公元8世紀,新羅學者崔致遠曾在唐朝為官,當時正是唐朝煎茶法盛行時期。在崔致遠回國時就將煎茶法帶回新羅。因此但是新羅的飲茶方法也是採用唐代的餅茶煎飲法。就是現將茶葉茶碾成粉末,烹茶時將茶末放在茶釜中煎煮,水沸後再用勺盛到茶碗中飲用。新羅王國時期是韓國茶文化的萌芽期,開始種植茶葉,學習中國的制茶技藝,並引進了中國的茶文化,形成為了朝鮮半島興起的第一個中華茶文化的高潮。
朝鮮半島的中華茶文化的第二個高潮是在高麗王國時期(935-1392)。這個時期是朝鮮半島茶文化最為興盛時期。其表現之一是源於我國宋代的焚香、叩拜、獻茶的道家茶禮的興起。高麗王室決定推行茶禮祭祀,在每年的燃燈會(2月25日)和八關會(11月15日)這兩大民族節日,要設立祭壇,以茶供佛,祭奠釋迦牟尼和五嶽神及龍王。由國王親自為釋迦佛和諸天神敬茶。儀式隆重,堪稱大典。此外,在太子的壽誕之日、王子王妃的冊封日,以及公主的吉期,都要舉行茶禮。即使是君王、臣民的宴會也舉行茶禮。一時間茶禮成為各種禮儀的必行程序,可見對茶禮的重視程度。
其表現之二是飲茶得到普及。高麗時代老百姓可買到茶,也可以飲茶。不僅如此,百姓家的冠禮、婚喪、祭祖、祭神、敬佛、祈雨等禮儀中也開始增加茶禮內容,使得茶禮不再是王室、官員、僧道們的特殊待遇,而是普及到平民百姓之家。
其表現之三是飲茶方法隨著我國宋代點茶法的流行,韓國也採用點茶法飲茶。同時還引進了中國的團餅茶和茶具。像當年流行的金花烏盞、翡色小甌、銀爐、湯鼎都是效法中國製造的。總之,在高麗時期,朝鮮半島茶文化的興盛標志,是在吸收、消化中國的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禮。這種茶禮直接影響到日本茶文化的發展也意味著朝鮮半島的茶文化達到了最為輝煌的時期。
李氏朝鮮時期(1392-1863)是朝鮮半島接受中國泡茶法的第三個中華茶文化高潮。在這個時期朝鮮半島種植茶葉的地方日趨增多,據《東國輿地勝覽》記載的公元1530年的資料,在慶尚道有十個地方產茶葉,在全羅道有三十五個地方產茶葉,此外,慶尚道還有三個地方,全羅道還有十八個地方專產貢茶。李氏朝鮮時期,正處於中國明朝後期和清朝前期。在中國這個時期是泡茶道形成並流行時期,朝鮮半島也隨之仿效,引進了中國的泡茶法。中國的泡茶道傳入,並被茶禮所採用。但煎茶法和點茶法同時並存。興於高麗時期的韓國茶禮,得以完善和發展,隨著茶禮器具及技藝化的發展,茶禮的形式被固定下來,更趨完備,朝鮮半島的茶文化通過吸收、消化中國茶文化,進入穩定的發展時期。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朝鮮半島的韓國茶文化得以復甦。其復甦的標志一是建立了「韓國茶道學院」,專門研究、教授茶文化;二是成立了一些茶文化的學術團體,創辦茶文化雜志,傳播、弘揚茶文化;三是對韓國的茶道精神給予恰切的概括。韓國茶學家認為韓國的茶道精神應該用「和、敬、儉、真」來概括。所謂「和」,就是心地善良、和睦相處、和氣待人、和衷共濟;所謂「敬」,就是互敬互愛、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所謂「儉」,就是生活儉約、質朴清廉、不事奢華,厲行節約;所謂「真」,就是真誠相待、誠信待人、心地真誠、摒棄虛假。這種茶道精神很明顯地帶有中國儒家思想的烙印,體現著儒家的中庸思想。韓國的草衣禪師張意恂(1786-1866),曾在他的《東茶頌》里提倡「中正」的茶禮精神,認為處理任何事情都「不可過度,也不可不及」,只要做到這一點,「消極的生活方式就能變成積極的生活方式」,「悲觀的生活態度就能變成樂觀的生活態度」。認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把握茶道精髓的「茶人」。看來韓國的四字茶道是這種「中正」精神具象化的結果。
韓國的茶道有「末茶法」、「餅茶法」、「錢茶法」、「葉茶法」等四種,較為流行的是葉茶法。葉茶法的具體過程是這樣的:首先是迎賓,主人在大門口迎接賓客,為賓客引路;進入茶室後,按著主人坐東面西,客人坐西面東的位置落座。其次是溫杯,主人沏茶前,要先用開水溫壺和溫杯。再次是沏茶,主人先用茶匙取出茶葉,放進茶壺,再注入沸水,分三次將壺內茶湯斟入茶杯。最後是品茶,主人將沏好的茶,恭敬地捧到賓客前的茶桌上之後,回到自己的茶桌前端起自己的茶杯,對賓客說:「請喝茶。」賓客也端起茶杯回答說:「謝謝。」然後就開始品飲茶湯。在品飲時,一般都備有點心和水果來佐茶。
⑤ 韓國傳統的茶文化與中國有哪些聯系
應該說整個朝鮮半島(韓國和朝鮮是由新羅、百濟和高麗統一而成),自古以來就與中國有著密切的往來,他們來中國學習文化,包括文字,然後把精髓部分帶回國,其中自然包括茶文化。在韓國史書《三國史記·新羅本紀》中,就有「茶自善德王有之」記載。善德王是新羅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可見早在我國唐代時期新羅就從中國引進來茶葉和飲茶方法。
新羅使者金大廉到唐朝進貢,帶回去很多茶樹種子,從此新羅國才有了茶樹,除了供給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僧侶和社會名流外,民間也開始銷售茶葉。
韓國茶文化整個是在學習、吸收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和穩定的,就像世界上其他很多國家一樣,最初多少都有受中國茶文化影響,但和自己民族結合,又總結出不同的茶道文化。
⑥ 中,日,韓的茶道有何區別
中日茶道的異同
中國沒有茶道的規程儀式。但是我們都不否認中國也是有茶道的。有人將中國的茶道就稱作為「茶文化」其實兩者還是有概念上的是的區別的,可以說茶道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我們專門定義一個茶道意義上的茶文化,也是可以的。
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層次復雜、內容豐富,而日本茶道自成體系,有其嚴格的程式。但是總的來說都是取茶的清心、靜氣、養神、助智等精義,應該說都是健康向上的。
有學者認為,日本的茶道與中國的茶道有淵源關系。
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幾點明顯的區別:
1.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三為一體。三者之間是互相抵觸的少,從而使中國茶文化內容非常豐富,從哪個層次,哪個方面講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論來。日本茶道則主要反映了中國禪宗思想(茶「禪」一味)當然也融進了日本國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識。中國人「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這四條都是通過飲茶貫徹的儒家的禮、義、仁、德等道德觀念以及中庸和諧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清。靜寂」。公開申明的「茶禪一味」,吸收了中國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內容,它規勸人們要和平共處、互敬互愛、廉潔朴實、修身養性。這也無處不體現著庄曉芳前輩所提出的中國茶德「廉、美、和、靜」之精神。
2.日本茶道程式嚴謹。強調古樸、清寂之美。中國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隨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於佛道禪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靜之美是順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規」「七則」似乎過於拘重形式,打躬靜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暢快自然的。中國茶文化最初由飲茶上升為精神活動,與道、教的追求靜清無為神仙世界很有著淵源關系,作為藝術層面的中國茶文化強調自然美學精神更成了一種傳統。但是中國茶道沒有儀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無道了。影響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發揮和規范傳播,所以一說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中國茶文化包含各個層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備全民文化的內容。中國茶文化自宗代深入市民階層,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鎮廣泛興起的茶樓、茶館、茶亭、茶室。在這種場合,士、農、工、商都把飲茶作為為友人歡會,人際交往的手段,成為生活本身的內容。民間不同地區更有極為豐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人許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眾中亦很人影響,但其社會性、民眾性尚未達到廣泛深入的層面,也就是說,中國的茶道更具有民眾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規」:待客親善、互相尊敬、環境幽靜、陳設高雅。
「七則」:點茶的濃度、茶水的質地、水溫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煮茶的炭料、爐子的方位、插花的藝術
⑦ 茶藝其實不僅僅是泡茶 茶藝分為幾種類型
上圖已經給展示了茶藝的分類,下面就個大家闡述一下茶藝的歷史。事實上茶藝是兩者兼而有之。不同的茶類、同類的不同種茶可以有相同的飲法,又豈能以茶來命名茶藝?至於某氏茶藝,非茶茶藝更是荒誕不經。筆者非常贊同陳文華先生的觀點:"如果我們承認茶藝就是茶葉的沖泡技藝和飲茶的藝術的話,那麼以沖泡方式作為分類標准應該是較為科學的。"[14]筆者也曾指出:"考察中國的飲茶歷史,飲茶法有煮、煎、點、泡四類,形成茶藝的有煎茶法、點茶發、泡茶法。依茶藝而言,中國茶道先後產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三種形式。"[15]茶藝的分類標准首先應依據習茶法,茶道亦如此。依習茶法,中國古代形成了煎茶道(藝)、點茶道(藝)、泡茶道(藝)。日本在吸收中國茶道的基礎上結合民族文化形成了"抹茶道"、"煎茶道"兩大類,兩類均流傳至今,且流派眾多。但中國的煎茶道(藝)亡於南宋中期,點茶道(藝)亡於明朝後期,僅有形成於明朝中期的泡茶道(藝)流傳至今。從歷史上看,中華茶藝則有煎茶茶藝、點茶茶藝、泡茶茶藝三大類。
⑧ 什麼是點茶法
點茶法是將茶碾成細末,置茶盞中,以沸水點沖。先注少量沸水調膏,繼之量茶注湯,邊注邊用茶籠擊拂。《荈茗錄》"生成盞"條記:"沙門福全生於金鄉,長於茶海,能注湯幻茶,成一句詩。並點四甌,共一絕句,泛乎湯表。"其"茶百戲"條記:"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注湯幻茶成詩成畫,謂之茶白戲、水丹青,宋人又稱"分茶"。《荈茗錄》乃陶谷《清異錄》"荈茗部"中的一部分,而陶谷歷仕晉、漢、周、宋,所記茶事大抵都屬五代十國並宋初事。點茶是分茶的基礎,所以點茶法的起始當不會晚於五代。
從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等書看來,點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擇水、取火、候湯、*盞、點茶(調膏、擊拂)。
點茶法奉行宋元時期,宋人詩詞中多有描寫。北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詩有"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北宋蘇軾《試院煎茶》詩有"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北宋蘇轍《宋城宰韓文惠日鑄茶》詩有"磨轉春雷飛白雪,甌傾錫水散凝酥。"南宋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詩有"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宋釋惠洪《無學點茶乞茶》詩有"銀瓶瑟瑟過風雨,漸覺羊腸挽聲變。盞深扣之看浮乳,點茶三昧須饒汝"。北宋黃庭堅《滿庭芳》詞有"碾深羅細,瓊蕊冷生煙"。"銀瓶蟹眼,驚鷺濤翻"。
明朝前中期,仍有點茶。朱元璋十七子、寧王朱權《茶譜》序雲:"命一童子設香案攜茶爐於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飄汲清泉注於瓶而飲之。然後碾茶為末,置於磨令細,以羅羅之。候湯將如蟹眼,量客眾寡,投數匕入於巨甌。候湯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雲頭雨腳,分於啜甌"。朱權"崇新改易"的烹茶法仍是點茶法。
點茶法盛行於宋元時期,並北傳遼、金。元明因襲,約亡於明朝後期。 四泡茶法 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壺或茶盞中,以沸水沖泡的簡便方法。 過去往往依據陸羽《茶經·七之事》所引"《廣雅》雲"文字,認為泡茶法始於三國時期。但據著者考證,"《廣雅》雲"這段文字既非《茶經》正文,亦非《廣雅》正文,當屬《廣雅》注文,不足為據。
陸羽《茶經·六之飲》載:"飲有粗、散、末、餅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庵茶。"即以茶置瓶或缶(一種細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淹泡,唐時稱"庵茶",此庵茶開後世泡茶法的先河。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點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時期才流行。朱元璋罷貢團餅茶,遂使散茶(葉茶、草茶)獨盛,茶風也為之一變。明代陳師《茶考》載:"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置茶於甌、盞之中,用沸水沖泡,明時稱"撮泡",此法沿用至今。
明清更普遍的還是壺泡,即置茶於茶壺中,以沸水沖泡,再分釃到茶盞(甌、杯)中飲用。據張源《茶錄》、許次行《茶疏》等書,壺泡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投茶、沖泡、釃茶等。現今流行於閔、粵、台地區的"工夫茶"則是典型的壺泡法。
⑨ 什麼叫茶藝
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漢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漢族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朴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茶藝,萌芽於唐,發揚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可謂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
中國的民族性,自然謙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經,宋代的大觀論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談僅是通論,一般人民將飲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沒有什麼儀式,沒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興怎麼喝,就怎麼喝。飲茶所講究的是情趣,如「披詠疲倦」、「夜深共語」、「小橋畫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環境和時機,「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賓主之間的和諧歡愉,而且蘊蓄著一種高雅的情致。
有中國人落腳的地方,就帶去飲茶的習慣;中國人最先發現茶葉,是飲茶的古老民族。當你來到寶島台灣,可能在一條老街中的寺廟內,看見叄叄兩兩的老者,悠閑地圍坐在一個拳頭大小而古可喜的茶壺旁,人手一杯,邊談邊飲,那就是中國傳統的老人茶。你也可能在台北大都會繁忙的街道上,看見掛有茶字招牌的茶藝館,迎面一陣天然的茶香撲鼻而來,如果你有興致駐足品一番,還會有專人為你示範如何泡一壺簡單易學的功夫茶。
關於茶
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種飲茶習慣在中國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歷史。在唐朝中葉,一位早年出家後來又還俗的和尚——陸羽,總結前人與當時的經驗,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關茶葉的著作——「茶經」後,飲茶風氣很快吹遍中國大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莫不嗜茶;甚至於中國附近的各民族,例如高麗、日本、東南亞各國,都學習了這個風尚。而在十七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更首次將中國的茶輸入歐洲,到了十七世紀中葉,在英國貴族社會中,「飲茶」已成為一種時尚風范。在中國,「茶」因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兩種發音方式,在北方發音為CHA,在南方發音為TEE;因此由中國北方輸入茶的國家,如土耳其的發音是HAY,俄國是CHAI,日本是CHA;而由中國南方經海線輸入茶的國家,其發音則不相同,如西班的發音是TE,德國的是TEE,而英國則是TEA。
剛經過陽光曝曬的茶葉茶葉是摘取茶樹嫩葉製造而成的,因為製造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和名稱。製法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發酵」,發酵的結果,茶葉會從原來的碧綠色逐漸變紅,發酵愈多,顏色愈紅;而香氣也會因發酵的多寡,從葉香變為花香、熟果香或麥芽糖香。不發酵茶稱為綠茶,泡出來的茶湯是碧綠或綠中帶黃色,具有新鮮蔬菜的香氣,例如龍井、碧螺春等;全發酵茶稱為紅茶,泡出來的茶湯是朱紅色的,具有麥芽糖的香氣;而半發酵的茶,也就是烏龍茶。烏龍茶是中國的特點。
色茶,其最具代表性的產地是中國台灣省。烏龍茶又可分為輕發酵、中發酵及重發酵叄類,輕發酵如包種茶(清茶),以高香、清雅,湯色金黃為其特色;中發酵如鐵觀音、水仙、凍頂等,湯色為褐色,飲來老成持重,較偏重「喉韻」;而重發酵如白毫烏龍,湯色呈橘紅色,具熟果香。
要想泡好一壺功夫茶,須注意水質、水溫、茶量與茶具等要素;「水質」必須選用清新的軟水(含礦物質較少者),切忌用硬水;「水溫」隨不同茶葉的沖泡而有所不同,對大部分的茶種而言,以接近100℃沖泡為宜;但綠茶類及輕發酵茶類則不宜過高,通常不宜超過90℃;「茶量」的擺置亦因不同的茶種而異,從茶壺容量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叄均有可能。泡後約一分鍾倒出飲用,但因茶而異,再次沖泡時間則須相對延長;至於「茶具」,以紫砂陶壺最佳,茶壺大小配以適宜的茶杯,杯內以白色較佳,以便於判辨湯色。
關於喝茶
「喝茶」,在台灣已是一種普遍的休閑活動。愛飲茶的人,也一定喜好把玩茶壺,現今台灣一般家庭中,多流行以小壺泡茶法(功夫茶),這是從十六世紀末明朝神宗時代所流傳下來的一種習慣,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用小茶壺泡茶,茶味特別。甘醇芳香,明清時代以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壺最有名,凡出於名家的作品,四方爭購,價比黃金,而現在台灣的陶藝家們,不僅製作精美的紫砂陶壺,並且另外發展出許多改良式的創意壺,為各方所喜愛,而「藏壺」或「養壺」在台灣已成為一種高雅的風氣。
茶是中國人的「國飲」,因為茶中含有多種維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成份,有明目、清腦、利尿等功能,因此中國人相信一個常飲茶的人,必能延年益壽,而現代進步的科學,也已證明茶有醫學上的效用,對人體有益處,因此茶已被世界各國公認為是天然的健康飲料。
中國是茶的故鄉,歷史悠久。據《華陽國志?巴志》:「園有方翡,香茗」記載,中國人工栽培利用茶樹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在這悠入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茶已成為中國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常說:「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應用,人們首先把其當成飲料,用茶的自然功能,用以清神益智、助消化等。另外茶的又一重要功能是精神方面的。人們在飲茶過程中講求的享受,對水、茶、器具、環境都有較高的要求;同時以茶培養、修煉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種茶事活動中去協調人際關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信、自省、也溝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會友。茶本身存在著一種從形式到內容,從物質到精神,從人與物的直接關繫到成為人際關系的媒介,逐漸形成傳統東方文化一朵奇葩——中國茶文化。茶的特殊自然功能使茶文化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佔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中國古代,文人用茶以激發文思;道家用以修心養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禪等,物質與精神相結合,人們在精神層次上感受到了一種美的熏陶。在品茶過程中,人們與自然山水結為一體,接受大地的雨露;調和人間的紛解;求得明心見性回歸自然的特殊情趣。所以品茶對環境的要求十分嚴格: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宮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不同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渲染襯托不同的主題思想,庄嚴華貴的宮廷完好;修身養性的禪師茶;淡雅風採的文土茶,都有不同的品茗環境。對於再現生活品茶藝表演,不同類型的茶藝要求有不同風格的背景。主題和表現形式的致,通過背景襯托,增強感染力,再現生活品茶藝術魅力。在茶文化的挖掘研究中,何種形式的環境適合茶藝表演尚有必要探討。背景中景物的形狀,色彩的基調,書法、繪畫和音樂的形式及內容,都是茶藝背景風格形成的影響因子。
折疊涵義
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就形式而言,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品茶、先要擇,講究壺與杯的古樸雅緻,或是豪華庄貴。另外,品茶還要講究人品,環境的協調,文人雅士講求清幽靜雅,達官貴族追求豪華高貴等。一般傳統的品茶,環境要求多是清風、明月、松吟、竹韻、梅開、雪霽等種種妙趣和意境。總之,茶藝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結合,其中包含著美學觀點和人的精神寄託。傳統的茶藝,是用辯證統一的自然觀和人的自身體驗,從靈與肉的交互感受中來辨別有關問題,所以在技藝當中,即包含著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又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寄託。
如何來理解茶藝
第一,簡單是「茶」和「藝」的有機結合。茶藝是茶人把人們日常飲茶的習慣,根據茶道規則,通過藝術加工,向飲茶人和賓客展現茶的沖、泡、飲的技巧,把日常的飲茶引向藝術化,提升了品飲的境界,賦予茶以更強的靈性和美感。
第二,茶藝是一種生活藝術。茶藝多姿多彩,充滿生活情趣,對於豐富我們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種積極的方式。
第三,茶藝是一種舞台藝術。要展現茶藝的魅力,需要藉助於人物、道具、舞台、燈光、音響、字畫、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編排,給飲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給表演帶來活力。
第四,茶藝是一種人生藝術。人生如茶,在緊張繁忙之中,泡出一壺好茶,細細品味,通過品茶進入內心的修養過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靈得到凈化。
第五,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融合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華茶文化。
茶藝介紹
茶藝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茶葉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葉的分類、主要名茶的品質特點、製作工藝,以及茶葉的鑒別、貯藏、選購等內容。這是學習茶藝的基礎。
第二,水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必須懂得水,茶性必發於水,無水何以談茶?現代唯一的為高端茶藝提供運水的組織」茗泉郵驛「正在將忽略了近3個世紀的」運泉「將中國茶藝推向世界的最高度
第三,茶藝的技術。是指茶藝的技巧和工藝。包括茶藝術表演的程序、動作要領、講解的內容,茶葉色、香、味、形的欣賞,茶具的欣賞與收藏等內容。這是茶藝的核心部分。
第四,茶藝的禮儀。是指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
第五,茶藝的規范。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范的要求。做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為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范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六,悟道。道是指一種修行,一種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學,道屬於精神的內容。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是通過泡茶與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尋生命的意義。
折疊茶藝的分類
茶藝可以分為三類,表演性茶藝、實用性茶藝和宣傳性茶藝。
一、表演性茶藝,著重於表演,當然也要泡好一壺茶。
二、實用性主要目的是泡好茶,把茶葉的內涵物質充分溶解到茶湯中,使營養成分和口感達到最佳效果,適當照顧好藝術性。
三、宣傳性茶藝則是企業或者茶鄉為了宣傳自己的茶文化,把當地文化和茶文化結合起來,比如推出的少數民族茶藝等。
折疊茶藝用具
1. 置茶器
① 茶則: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壺的用具。
② 茶匙:將茶葉由茶則撥入茶壺的器具。
③ 茶漏(斗):放於壺口上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散落壺外。
④ 茶荷:屬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還可視茶形、斷多寡、聞干香。
⑤ 茶擂:用於將茶荷中的長條形茶葉壓斷,方便投入壺中。
⑥ 茶倉:分裝茶葉的小茶罐。
2.理茶器
① 茶夾:將茶渣從壺中、杯中夾出;洗杯時可夾杯防手被燙。
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 茶針:用於通壺內網。
④ 茶槳(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於通壺嘴。
3. 分茶器
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壺中的茶湯泡好後可倒入茶海,然後依人數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數少時則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產生苦澀味。茶海上放濾網可濾去倒茶時隨之流出的茶渣。
4. 品茗器
① 茶杯(品茗杯):用於品啜茶湯。
② 聞香杯:藉以保留茶香用來嗅聞鑒別。
③ 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盤,可避免茶湯燙手,也起美觀作用。
5. 滌潔器
① 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
② 茶船(茶池、茶洗、壺承):盛放茶壺的器具,也用於盛接溢水及淋壺茶湯,是養壺的必須器具。
③ 渣方:用以盛裝茶渣。
④ 水方(茶盂、水盂):用於盛接棄置茶水。
⑤ 滌方:用於放置用過後待洗的杯、盤。
⑥ 茶巾:主要用於干壺,可將茶壺、茶海底部殘留的雜水擦乾;其次用於抹凈桌面水滴。
⑦ 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
6. 其它
① 煮水器:種類繁多主要有炭爐(潮汕爐)+玉書碨、酒精爐+玻璃水壺、電熱水壺、電磁爐等。選用要點為茶具配套和諧、煮水無異味。
② 壺墊:紡織品。用於隔開壺與茶船,避免因碰撞而發出響聲影響氣氛。
③ 蓋置:用來放置茶壺蓋、水壺蓋的小盤(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 奉茶盤:奉茶用的托盤。
⑤ 茶拂:置茶後用於拂去茶荷中的殘存茶末。
⑥ 溫度計:用來學習判斷水溫。
⑦ 茶巾盤: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溫度計等。
⑧ 香爐: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茶藝類型
根據不同的劃分原則和標准,茶藝可以具體分為以下類型:
以茶事功能可分——生活茶藝、經營茶藝、表演茶藝。
以茶葉種類可分——綠茶茶藝、白茶茶藝、烏龍茶茶藝、紅茶茶藝、黑茶茶藝等。
以飲茶器具來分有——陶瓷壺藝、蓋碗杯茶藝和玻璃杯茶藝等。
以沖泡方式來分包括——烹茶法、點茶法、泡茶法、冷飲法等。
以社會階層來分包括——宮廷茶藝、文士茶藝、宗教茶藝、民間茶藝。
以飲茶人群來分有——校園茶藝(如少兒茶藝)、家庭茶藝、餐飲茶藝等。
以民族來分有——漢族品飲茶法、少數民族茶藝。
以民俗來分有——客家擂茶、惠安女茶俗、新娘茶等。
以地域來分有——北京的蓋碗茶、潮汕功夫茶、婺源文士茶、四川長嘴銅壺茶技等。
以時期來分是——古代茶藝、當代茶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