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明朝對韓國的影響真的很大,特別是文化上
影響很大
明朝時,韓國,就是高麗國,是明朝的附屬國,在文化,經濟,軍事上面都需要給予極大的援助。被日本差點滅國了,明朝派兵救助的。
文化不大懂,尤其是儒學。。。
㈡ 中國文化從古至今對對韓國文化的影響
中國文化對韓國的文化是終生的... 韓國是不可否認的...
因為他們自身沒有文化. 所以說到今天還在剽竊中國文化..
偷豆漿. 偷端午. 偷春節......等等等等....
他們一切的一切都是照辦中國的文化.
他們自身是沒有文化的....
㈢ 中國文化在韓國的影響力怎麼樣
在很久以前,大約是在清朝前期及以前的所有封建時代吧,我們中國呢,因為人口眾多,物產豐饒,再加上因為中國最初處於一個戰亂年代,產生了許多為天下人請命的學說,因此導致在中華大地歸於一統之後,人們有著統一的思想,萬眾一心建設祖國,所以封建時代的中國是世界中心,周圍列國都是中國的仆從國,那麼韓國作為以前中國的藩國之一,中國文化在韓國的影響力怎麼樣?在古代的影響力是很大的,韓國希望從中國文化身上學到強大本身的方法。
因為古代的中國人民家國思想十分濃厚,大家都把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上,,一切的行為和一切的政策都必須以國家興盛,長治久安作為必要條件。所以我們國家的古代文化能夠傳播千里被周邊國家所推崇,要想中國文化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古人已經做得很好了,現在就必須要求我們奮勇向前了。
㈣ 中國古代文化對韓國的影響
韓國文化主流與中國楚文化有許多相似和相關的地方。
在韓國,除江陵外,還有與楚國地名相同的丹陽、襄陽、漢陽(今漢城)、漢江等地名,查韓國地名設置史料,這些地名設置距今已六百多年。從表面上看,韓國的地名和兩千多年前就存在的楚國地名好像沒有什麼關聯性,但我看了石泉先生近期出版的《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集》一書,很受啟發,認為它們之間有聯系。據石泉考證,楚國古都江陵並不是在長江中游,而是在漢江中游的湖北宜城。按照新論,楚人建國初期在漢江上游丹江支流的丹陽,發展成熟時期政治文化中心在漢江中游的江陵(宜城)、襄陽一帶。另外上溯中國漢江的源頭,是在陝西秦嶺的太白山下,盡頭則在下游的漢陽。比較一下韓國的幾個地名分布:丹陽屬於忠清北道在漢江的上游,漢陽在漢江的下游,屬於江原道的江陵和襄陽均在漢江上游不遠處,洞庭湖也在江原道。最有趣的是韓國漢江發源於江原道和慶尚北道連接處的太白山下。韓國地名分布幾乎和中國古代楚國地名的分布同出一轍。
不僅地名相似,我認為韓國的開國神話中也存有濃厚的楚文化遺跡。
檀君神話是韓國開國神話,在中國和韓國的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內容是這樣的:古時,有天神桓因知道庶子桓雄想下凡,於是「下視三危、太白」,並給了桓雄三個「天府印」作為天上神仙的標識。桓雄率領三千之徒,降到太白山頂的神檀樹下,建立「神市」,他命「風伯」、「雨師」、「雲師」等,主管三百六十件人間大事。其時,有一熊一虎同住於一個洞穴中,它們請求桓雄天王把它們變成人,天王給它們一炷艾和二十枚蒜,並囑咐,吃了艾和蒜之後躲藏起來,一百天之內不能見陽光。熊照辦,只蹲了二十一天,就提前變成了一個女人;虎沒有照辦,故未能變成人。桓雄天王與熊女結婚,生下檀君,這個檀君,就是古朝鮮的開國君主。
學者們認為神話故事中所謂熊、虎相處於一個洞穴,反映了以熊和虎為圖騰的氏族之間的關系。楚人早期是以熊為圖騰崇拜的部落。楚人姓羋,少系業務氏熊,在鬻熊之後,歷代有三十多位國君以熊為姓,其最早居地又多以熊命名,如「有熊」、「熊山」、「穴熊」等。
關於「三危」、「太白」,韓國學者多認為「太白」指朝鮮平安道境內的妙香山,「三危」指中國敦煌附近的三危山。中國學者對古三危地方的說法不一致,我同意古三危在川甘交界處,岷江、岷山一帶的說法,認為檀君神話中的「三危」是指中國古三危,「太白」應該指韓國江原道和慶尚北道交界處的太白山。中國史籍中,有關三危記載最多的是公元前2000多年堯舜將三苗的一支放逐到三危,荊楚腹地在上古時曾屬三苗地,楚苗同源這已為楚國史研究的學者們所公認。三苗的部落酋長蚩尤曾北上中原,與黃帝逐鹿。在中國各地的苗族都將蚩尤視為始祖,而苗祖蚩尤和「風伯」、「雨師」關系密切。楚國大詩人屈原在《楚辭·遠游》中也提到「風伯」、「雨師」、「雷公」(也稱「雲中君」、即「雲師」)。楚辭中的「風伯」、「雨師」、「雷公」(雲師)和檀君神話中的「風伯」、「雨師」、「雲師」一樣,都是天神可以左右的對象。
檀君神話中天神授予桓雄三個「天符印」,中韓都有學者認為這「天符印」是巫師做法的法器。韓國江原道的巫俗是韓國保留最多、最完整的地方,由巫師主持的巫祭在「端午祭」中,是重要內容之一。江原道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它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太白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道,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包圍圈,使它與外界相對隔離,許多古風古俗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在中國古代巫風一度盛行,而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楚苗為甚。現在苗族地區仍有許多巫師。
神話里天神之子桓雄給熊和虎「靈艾一炷,蒜二十枚」讓它們變人形,這在楚俗里也有反映。端午時掛艾草、蒜頭以僻邪驅瘁,是楚國風俗,至今也還存在。
探討一下楚羅國、盧國與韓新羅、辰韓之間的關系。公元前8世紀,在漢江中游荊楚腹地有兩個苗蠻小國,羅國和盧國。羅國在襄陽西南,據《左傳》杜預註:「羅,熊姓國。」楚武王並吞羅國,子孫便由熊姓改為羅姓。羅被楚滅後,楚王把羅國遷到枝江,成為楚國的附庸國,爾後楚師擴境江南,再遷其羅國遺民至洞庭以南的長沙。盧國(也稱盧戎)的地理位置在今湖北襄陽縣西。盧戎,系炎帝姜姓戎族,源於盧水上游,故名盧戎。姜姓屬古羌人亦稱民羌、羌戎。學者們考證盧水即今四川岷江。從春秋戰國至秦漢,民羌人活動在岷山以北的地區,岷江、漢水、嘉陵江諸水源頭,而這一帶也正是古三危之地。三苗的一支被遷到三危去之後,一部分融入了西戎,還有一些繼續以苗、有苗存在。有苗氏在公元前11—前8世紀出現在岷江及嘉陵江之間,他們順著離嘉陵江不遠的漢水朝南遷徙,到達漢江中游,建立了盧國。這些逾越千年後從三危遷回到故地的苗裔,已經濃濃地融入了西戎民羌的諸多習俗,他們和彝族、白族、土家族一樣尊虎崇虎。
盧國和羅國距離非常近,猶如唇齒相依。歷史上羅盧聯軍曾打敗過楚國軍隊的侵犯。公元前690年,盧國和羅國同時被楚所滅,之後,一起被遷到枝江,然後又遷到長沙。到長沙後,盧戎的一部分往西到了的辰州,現今湘西辰水中游鳳凰縣苗族仍然存在客教白虎的信仰。我們再來看看韓國古代的辰韓。辰韓,中國史書《三國志》和《後漢書》都有這樣的記載:「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適韓國。」這些有關辰韓的史籍在韓國《三國遺事》等古籍中有轉載,大量的歷史資料說辰韓是秦朝時逃亡過來的中國人,對這一點中韓學者是一致認同的。
陳壽在《三國志·魏書》里詳細地記錄了辰韓大大小小的部落國家,有許多是以盧為國名,如莫盧國、駟盧國、萬盧國、捷盧國等,甚至有的直接以楚為國名,如楚山塗卑離國、楚離國等。在韓國史籍中,筆者找到了辰韓、弁韓是苗裔的記載,如《三國遺事》:「《新舊唐書》雲,弁韓苗裔在樂浪之地。」目前韓國保存有很多祭祀蚩尤的祠堂遺址,這就說明辰韓和弁韓和楚國的羅氏、盧氏一樣均為苗裔,同樣以蚩尤為始祖。
公元前57年古新羅建國,新羅是由辰韓部落聯盟中斯盧部落所建,所以也稱斯羅、斯盧。初期新羅地盤狹小,四世紀後,開始征服周圍部落,成為半島東南部的強國,公元676年新羅率先統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並以熟練使用漢字的優勢,創造並記錄下來了開國神話。新羅在統一後的兩個多世紀內,出現繁榮景象,獨具特色的新羅文化在統治者的倡導下廣為傳播最終成為韓國主流文化之一。
以此可知:辰韓和弁韓居民均來自被秦滅國的楚國,是羅和盧戎之後。
那麼羅、盧兩氏族是怎樣從中國來到韓國的呢?秦漢及以前的戰國時代,方士得到帝王的青睞,他們不僅通曉方術,而且熟知天文地理、醫術、農業及航海等知識。徐福作為方士中最著名的一個,為秦始皇入海求葯。與徐福同時代的方士,還有韓終、盧生、侯公等,他們也先後為秦始皇訪求仙葯,這在史籍中都有許多記載。徐福一行人最終到了日本,這是現在中日學者一致的認識。韓終之屬出海後到了哪裡呢?我認為韓終是到了朝鮮半島東南部的辰韓。
查找韓終的有關史籍可見,韓終乃齊國方士,煉丹采葯,修煉成仙。《後漢書·張衡列傳》「韓謂齊仙人韓終也。為王采葯,王不肯服,終自服之,遂得仙。」關鍵的問題在於,韓終修煉的地方是楚國境內的長沙。可推想韓終在長沙時與羅氏、盧氏交往密切,在秦滅楚後,韓終帶著羅氏、盧氏等楚國亡民有準備地逃離了秦國,渡海到了朝鮮半島,在那裡重建家園。
韓國羅氏、盧氏的宗譜也有類似的記載。韓國羅氏被分為羅州羅氏和錦城羅氏。韓國1982年版《羅州羅氏大同譜》卷一《姓原考》說,「周代成王因大羅氏有功封羅國,為楚附庸,後被楚屈氏所滅,是為豫章羅氏」。韓國羅氏宗譜非常明確地記載著羅氏是「楚附庸羅國」、「祝融(楚人先祖)氏後裔」,由此可見,羅州羅氏和錦城羅氏同出一宗,都是楚國之地的羅國人。韓國盧姓一直認為出自山東,但究其盧姓歷史卻不盡其然。盧戎在商代是強大的部族,曾從周武王滅商,周天子封功臣姜族首領姜尚(即姜子牙)到營丘為齊侯,於是有一部分盧人也隨著同族到山東建立了盧子國(今山東長清縣西南)。但是還有另外一部分盧人輾轉南遷到了湖北襄陽,也建立了盧子國,這就是和羅氏一起遷到韓國的盧氏祖先。
筆者認為,韓國盧氏應是從楚國來的盧戎之後裔。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中韓兩國的文化聯系不僅僅表現在一些地名上的相似或相同,更重要的是早在2000多年秦朝末年,在方士韓終的率領下,楚國的羅、盧兩氏的3000多居民就遷徙到了朝鮮半島的東南部,並建立了辰韓、弁韓以及後來的新羅國。韓終應是檀君神話中桓雄的原型。
㈤ 中國古建築風格對日本,韓國,越南有哪些影響
韓國不是受影響,而是整個就是從中國照搬照抄過去的。這個國家到清末甲午戰爭前,都還一直是中國的屬國。受皇帝封號。所以討論韓國古建築風格根本就不科學。
日本孤懸海外,和大陸交流的最早橋梁其實是古朝鮮,之後聖德太子大化革新,大規模的學習隋唐的制度,文化,服裝,技術。一代代的遣隨使、遣唐使,可以說是把隨唐精髓全搬了回去。其建築風格深受隋唐影響,之後由於氣候等條件有了一定發展和變化,但是痕跡還是很深。包括傢具,用品都帶有濃厚的隋唐風韻。
越南的情況跟以上兩個不同。越南曾經是古中國領土。古稱交趾郡後稱交州。自漢武帝滅南越國後就一直存在。雖然地處偏遠,在一些中央統治虛弱時期對其控制力不足,但交趾是固有領土這事沒跑了。大名鼎鼎的馬援馬伏波,就是帶著一幫人把這地方平了。所以這里的古建築受中國影響也比較深,但是主要是氣候條件制約,這地兒的氣候條件跟中原差太多,所以還是保留很多地方建築風格。比如角樓之類。
㈥ 韓國文化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韓國從很早開始就在吸收中國的傳統文化。首先在文學上,文字是必須要提的,古代的韓國雖然有自己的文字但官方文字卻是漢字,以使用漢字為榮;唐詩宋詞琴棋書畫韓國也是學了十足十,再文風上緊跟中國的潮流。第三點是建築風格,韓國學習中國的城市布局來建造他們自己的都城和城市,每一個時代的建築都有深深的中國風的烙印。第四點是生活習俗,就算在現代也依然保持著所謂「仁義禮智信」現在的韓國人還在傳承者,而我們做的確實太差了。第四服飾禮儀,在韓劇中的韓服就是仿照漢服而制。第五點飲食習慣。第六點宗教信仰。(這兩點我就不太清楚了,你自己再查查吧)中國自古以來都是韓國的宗主國,只要是中國開始流行並興盛的東西,在很短時間內就會流傳到韓國國內,速度是十分迅速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對韓國的影響從古至今從未中斷過,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
㈦ 韓國文化與中國文化有什麼歷史淵源
在古朝鮮時期,朝鮮古代王國的幾個部落從滿洲南部遷移到朝鮮半島。此後,從三國時期的高句麗時期到統一的新羅時代,到高麗王朝和朝鮮王朝,韓國是朝鮮半島深受中國的影響的國家。
為了接受中國中央政府的封聖,並定期向中央政府致敬,朝鮮最高統治者只稱王,不敢稱皇帝;只有在清朝日本衰落和朝鮮統治之後,中國中央政府才失去對朝鮮的控制權力。
韓國製造了鐵制工具和鐵制武器。在政治,經濟,哲學和文化方面,韓國的發展也受到了中國的強烈影響。然而,僅僅了解文化交流並不能完全解釋韓國文化。
正確理解朝鮮人民的各種特徵也是必要的,這些特徵必須結合朝鮮人民的歷史發展來解釋。
在高麗王朝末期(918-1392),新儒學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最終發展成為支配朝鮮時代(1392-1910)的哲學思想。它是在與中國元朝的文化交流中被引入韓國的。
(7)中國古代對韓國的影響力怎麼樣擴展閱讀:
韓國的文化受中國影響十分明顯,早在唐朝時期,朝鮮半島的新羅國就專門派人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以及治國的策略,有些東西照搬照抄地拿回去後經過「本土化」之後吸收為自己的文化,中國的文化對新羅國影響十分久遠,新羅也因為吸收了中國的文化而強大起來因此統一了朝鮮半島。
1882年,朝鮮國使臣朴泳孝和金玉筠將出使日本,臨行前向中國清朝請求將中國的龍旗作為國旗使用,清政府回復稱藩屬國不能用五爪龍旗只能用四爪龍旗。
由於當時朝鮮當局對日漸沒落的清廷已經不買賬了,所以不接受清廷的要求。其時奉李鴻章之命出使朝鮮的中國使節馬建忠(中國近代大語言學家,當時和其兄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一起出使朝鮮國)建議朝鮮政府採用中國傳統的太極旗作為國旗使用,這個建議得到了朝鮮國政府的採納。
所以,最早的李氏朝鮮韓國旗是一面不折不扣的白底黑色圖案的太極八卦旗。
後來,一名英國駐朝鮮的使節用西方文化美學的角度為這面太極八卦旗做了大幅度修改,去掉了八卦中的四卦,把剩下的四卦斜向對稱拉伸,使整個國旗圖案呈長方形 ,把陰陽魚圖案改為紅藍兩色,這樣才有了我們看到的韓國太極旗。
㈧ 2000年後中國文化對韓國影響大嗎
不大,中國古文化對韓國影響很大。
韓國文化主流與中國楚文化有許多相似和相關的地方。
在韓國,除江陵外,還有與楚國地名相同的丹陽、襄陽、漢陽(今漢城)、漢江等地名,查韓國地名設置史料,這些地名設置距今已六百多年。從表面上看,韓國的地名和兩千多年前就存在的楚國地名好像沒有什麼關聯性,但我看了石泉先生近期出版的《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集》一書,很受啟發,認為它們之間有聯系。據石泉考證,楚國古都江陵並不是在長江中游,而是在漢江中游的湖北宜城。按照新論,楚人建國初期在漢江上游丹江支流的丹陽,發展成熟時期政治文化中心在漢江中游的江陵(宜城)、襄陽一帶。另外上溯中國漢江的源頭,是在陝西秦嶺的太白山下,盡頭則在下游的漢陽。比較一下韓國的幾個地名分布:丹陽屬於忠清北道在漢江的上游,漢陽在漢江的下游,屬於江原道的江陵和襄陽均在漢江上游不遠處,洞庭湖也在江原道。最有趣的是韓國漢江發源於江原道和慶尚北道連接處的太白山下。韓國地名分布幾乎和中國古代楚國地名的分布同出一轍。
不僅地名相似,我認為韓國的開國神話中也存有濃厚的楚文化遺跡。
檀君神話是韓國開國神話,在中國和韓國的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內容是這樣的:古時,有天神桓因知道庶子桓雄想下凡,於是「下視三危、太白」,並給了桓雄三個「天府印」作為天上神仙的標識。桓雄率領三千之徒,降到太白山頂的神檀樹下,建立「神市」,他命「風伯」、「雨師」、「雲師」等,主管三百六十件人間大事。其時,有一熊一虎同住於一個洞穴中,它們請求桓雄天王把它們變成人,天王給它們一炷艾和二十枚蒜,並囑咐,吃了艾和蒜之後躲藏起來,一百天之內不能見陽光。熊照辦,只蹲了二十一天,就提前變成了一個女人;虎沒有照辦,故未能變成人。桓雄天王與熊女結婚,生下檀君,這個檀君,就是古朝鮮的開國君主。
學者們認為神話故事中所謂熊、虎相處於一個洞穴,反映了以熊和虎為圖騰的氏族之間的關系。楚人早期是以熊為圖騰崇拜的部落。楚人姓羋,少系業務氏熊,在鬻熊之後,歷代有三十多位國君以熊為姓,其最早居地又多以熊命名,如「有熊」、「熊山」、「穴熊」等。
關於「三危」、「太白」,韓國學者多認為「太白」指朝鮮平安道境內的妙香山,「三危」指中國敦煌附近的三危山。中國學者對古三危地方的說法不一致,我同意古三危在川甘交界處,岷江、岷山一帶的說法,認為檀君神話中的「三危」是指中國古三危,「太白」應該指韓國江原道和慶尚北道交界處的太白山。中國史籍中,有關三危記載最多的是公元前2000多年堯舜將三苗的一支放逐到三危,荊楚腹地在上古時曾屬三苗地,楚苗同源這已為楚國史研究的學者們所公認。三苗的部落酋長蚩尤曾北上中原,與黃帝逐鹿。在中國各地的苗族都將蚩尤視為始祖,而苗祖蚩尤和「風伯」、「雨師」關系密切。楚國大詩人屈原在《楚辭·遠游》中也提到「風伯」、「雨師」、「雷公」(也稱「雲中君」、即「雲師」)。楚辭中的「風伯」、「雨師」、「雷公」(雲師)和檀君神話中的「風伯」、「雨師」、「雲師」一樣,都是天神可以左右的對象。
檀君神話中天神授予桓雄三個「天符印」,中韓都有學者認為這「天符印」是巫師做法的法器。韓國江原道的巫俗是韓國保留最多、最完整的地方,由巫師主持的巫祭在「端午祭」中,是重要內容之一。江原道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它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太白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道,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包圍圈,使它與外界相對隔離,許多古風古俗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在中國古代巫風一度盛行,而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楚苗為甚。現在苗族地區仍有許多巫師。
神話里天神之子桓雄給熊和虎「靈艾一炷,蒜二十枚」讓它們變人形,這在楚俗里也有反映。端午時掛艾草、蒜頭以僻邪驅瘁,是楚國風俗,至今也還存在。
探討一下楚羅國、盧國與韓新羅、辰韓之間的關系。公元前8世紀,在漢江中游荊楚腹地有兩個苗蠻小國,羅國和盧國。羅國在襄陽西南,據《左傳》杜預註:「羅,熊姓國。」楚武王並吞羅國,子孫便由熊姓改為羅姓。羅被楚滅後,楚王把羅國遷到枝江,成為楚國的附庸國,爾後楚師擴境江南,再遷其羅國遺民至洞庭以南的長沙。盧國(也稱盧戎)的地理位置在今湖北襄陽縣西。盧戎,系炎帝姜姓戎族,源於盧水上游,故名盧戎。姜姓屬古羌人亦稱民羌、羌戎。學者們考證盧水即今四川岷江。從春秋戰國至秦漢,民羌人活動在岷山以北的地區,岷江、漢水、嘉陵江諸水源頭,而這一帶也正是古三危之地。三苗的一支被遷到三危去之後,一部分融入了西戎,還有一些繼續以苗、有苗存在。有苗氏在公元前11—前8世紀出現在岷江及嘉陵江之間,他們順著離嘉陵江不遠的漢水朝南遷徙,到達漢江中游,建立了盧國。這些逾越千年後從三危遷回到故地的苗裔,已經濃濃地融入了西戎民羌的諸多習俗,他們和彝族、白族、土家族一樣尊虎崇虎。
㈨ 中韓兩國地理位置相近,一衣帶水,歷史文化悠久交流頻繁。中國歷史文化對韓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兩國的歷史
中國文化對韓國的巨大影響因為自古以來,中國就與朝鮮陸地相接,海上交通也便執捷,所以有了很多相同的文化習俗。歷史上,朝鮮可能是高麗王朝的承繼者,而古代高麗王朝與中國有很多相通的東西高麗王朝是朝鮮半島封建王朝之一,那時起,高麗王朝的政治、經濟大部效仿我國唐朝和宋朝時期的中央集權制。官制方面的三省、六尚書、九寺等與我國古代極其相似高麗王朝與我國同期的北宋王朝,有著密切友好的關系。兩國常派使臣、留學生、商人、僧侶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朝鮮後來分裂成為南朝鮮和北朝鮮,作為韓國的前身南朝鮮自是與高麗王朝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而韓國的祖先從中國那裡自然是學到了不少東西。首先是韓國字和日本字一樣,都效仿了中國方塊漢字,有大家一看就認識的漢字,只是用在韓國那裡也和日本一樣,發音和意思都不同了。從中國延承了漢字,再加上他們自創的一些奇怪符號,這樣就組成了韓國的語言文字。但倘若韓國人因此而主他們就是漢字的創始人,那真的是貽笑大方了,畢竟,中國所有的文字都是方塊漢字,沒有任何演變,而他們將漢字引用了一小部分過去後,就想憑此說漢字是他們自己發明創造的,那就太沒有說服力了。最不可思議的是,我國《離騷》作者屈原投江後,引來的粽子傳說,自古就經典流傳,可見端午節和中國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可是韓國卻成功將端午節申遺成韓國的傳統節日,這樣的申遺也只是走個形式而已,世界申遺組織根本沒有誰去考究。在中國,承載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家譜一直流傳至今,而孔子在中國的後代已經承繼到七十幾代了。可是韓國人卻認為孔子是他們的祖先,已經在對孔子學說進行申遺了。韓國之所以認定這些是他們的文化,只能說明中國文化對韓國從古時起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至於潛移默化,讓韓國人固執的認為這些是他們自己的東西。當然,韓國人對孔子的尊重是值得提倡的。5月11日,韓國還在首爾舉行了祭祀孔子的盛大活動。這相比國內,尤其是在文革時期,孔子是被否定的,被貶稱為孔老六,談孔色變的這段歷史來說,倒是韓國人更尊重中國文化,只不過是中國文化對他們影響巨大,使得韓國人分不清你我了。無論如何,是中國的文化,中國就要讓世界明白,那絕對不是其他國家通過申遺而能據為己有的。中國之大,中國文化影響之大,要讓世界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