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韓國文化與中國文化有什麼歷史淵源
在古朝鮮時期,朝鮮古代王國的幾個部落從滿洲南部遷移到朝鮮半島。此後,從三國時期的高句麗時期到統一的新羅時代,到高麗王朝和朝鮮王朝,韓國是朝鮮半島深受中國的影響的國家。
為了接受中國中央政府的封聖,並定期向中央政府致敬,朝鮮最高統治者只稱王,不敢稱皇帝;只有在清朝日本衰落和朝鮮統治之後,中國中央政府才失去對朝鮮的控制權力。
韓國製造了鐵制工具和鐵制武器。在政治,經濟,哲學和文化方面,韓國的發展也受到了中國的強烈影響。然而,僅僅了解文化交流並不能完全解釋韓國文化。
正確理解朝鮮人民的各種特徵也是必要的,這些特徵必須結合朝鮮人民的歷史發展來解釋。
在高麗王朝末期(918-1392),新儒學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最終發展成為支配朝鮮時代(1392-1910)的哲學思想。它是在與中國元朝的文化交流中被引入韓國的。
(1)韓國為什麼受明朝影響擴展閱讀:
韓國的文化受中國影響十分明顯,早在唐朝時期,朝鮮半島的新羅國就專門派人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以及治國的策略,有些東西照搬照抄地拿回去後經過「本土化」之後吸收為自己的文化,中國的文化對新羅國影響十分久遠,新羅也因為吸收了中國的文化而強大起來因此統一了朝鮮半島。
1882年,朝鮮國使臣朴泳孝和金玉筠將出使日本,臨行前向中國清朝請求將中國的龍旗作為國旗使用,清政府回復稱藩屬國不能用五爪龍旗只能用四爪龍旗。
由於當時朝鮮當局對日漸沒落的清廷已經不買賬了,所以不接受清廷的要求。其時奉李鴻章之命出使朝鮮的中國使節馬建忠(中國近代大語言學家,當時和其兄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一起出使朝鮮國)建議朝鮮政府採用中國傳統的太極旗作為國旗使用,這個建議得到了朝鮮國政府的採納。
所以,最早的李氏朝鮮韓國旗是一面不折不扣的白底黑色圖案的太極八卦旗。
後來,一名英國駐朝鮮的使節用西方文化美學的角度為這面太極八卦旗做了大幅度修改,去掉了八卦中的四卦,把剩下的四卦斜向對稱拉伸,使整個國旗圖案呈長方形 ,把陰陽魚圖案改為紅藍兩色,這樣才有了我們看到的韓國太極旗。
㈡ 大明滅亡後,韓國用明朝年號幾百年,說明韓國在歷史上是認同明朝的。為何韓劇要醜化中國的明朝
因為自古以來,韓國文化都被包含在中華文化圈中,處於依附地位;而今韓國政治經濟迅速發展,促使文化民族主義生長,演變成影視劇中虛造意淫出來的「韓強華弱」、「華人稱臣」等情節。
佘宗明分析了韓劇「鄙華」情結的成因,「越是矮子,就越想穿高跟鞋與高個子比肩」。他認為,自古以來,韓國文化都被包含在中華文化圈中,處於依附地位;而今韓國政治經濟迅速發展,促使文化民族主義生長,演變成影視劇中虛造意淫出來的「韓強華弱」、「華人稱臣」等情節。
韓國方面也曾作出自我檢討。韓國媒體曾報道了中國駐韓大使館新聞官陳俊傑對《該隱與亞伯》的批評,「難道編劇們不經考證就寫作品嗎?簡直難以置信!」
《朝鮮日報》也發表評論:「不經考證的韓劇只能助長反韓情緒」,「現在到了進一步加強韓國人對中國了解的時候了」。
早在幾年前,韓劇中涉及中國戲份的,多為展現中國的貧窮和破敗。其中最惹眾怒的,當屬五年前一部《該隱與亞伯》。該劇是韓星蘇志燮重返熒屏的首部作品,在中國取景拍攝,備受中國劇迷關注。
然而,該劇開播後卻令人失望:劇中韓國場景光鮮明亮,畫面一轉到中國上海,色調立馬變得灰暗,彷彿從現代韓國回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
沒有寬闊的街道,沒有高樓大廈;機場工作人員收受賄賂,的士司機漫天要價,小偷遍地都是,黑社會當街開槍、綁架人質;而中國監獄更被刻畫成古羅馬競技場,犯人受盡迫害……
將中國描述得落後不堪的,還有《天空之城》和《花樣男子》。在前者登場的中國人,不是毒販,就是走私犯;不是造假犯,就是殺人犯;而在後者里,中國人多是黑社會和小混混,他們欺負女主角,遇到韓版F4後被打得滿地找牙,聽到韓國黑社會的名號後更是嚇得跪地求饒。
韓劇還常犯一些常識性的錯誤,如《明成皇後》中將清朝和袁世凱說成干涉朝鮮內政的「侵略者」;
《大長今》中說針灸是朝鮮人發明的;《薯童謠》中不僅大肆醜化隋朝派遣的使臣,還自稱造紙和紡織技術比隋朝發達;
《大祚榮》中把唐太宗李世民醜化為愚蠢無能的侵略者,侵略高句麗時遭到慘敗,不僅敗退到長城腳下,更是被刺瞎一隻眼睛,成了「獨眼龍」。
㈢ 明朝究竟對當年的韓國做了什麼引得他這樣
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1598年),又稱萬曆朝鮮之役、萬曆援朝戰爭(朝鮮稱: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慶長の役),指明朝萬曆年間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1588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分封不均的不滿並為削弱各個諸侯勢力。決定對外發兵,以獲取更多的土地。1592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20萬人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於4月正式開始了對朝鮮的戰爭。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一個月攻陷朝鮮京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明朝集結遼東及三千戚家軍約4萬人由李如松統領,奔赴朝鮮作戰。日軍在平壤之戰大敗後後撤,而明軍因兵力也無法進行大規模作戰,在碧蹄館之戰後雙方開始議和。在1595年,戰爭第一階段基本結束。1597年正月,日軍14萬大軍再侵朝鮮。朝鮮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調集4萬兵力赴朝救援,後續不斷增兵,最高至7萬。日軍在豐臣秀吉死後難以為繼,遂全部從朝鮮半島撤退。萬曆援朝戰爭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影響。此役是明朝對外戰爭最後的輝煌,不僅保衛了朝鮮半島,進一步鞏固了中朝友誼。 而朝鮮從亡國到復國,實力被嚴重削弱。日本元氣大傷,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被削弱而間接導致德川幕府崛起。明朝的國力也受到相當損耗。因此,從長遠來看,萬曆朝鮮之役實際上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奠定了之後三百年的東亞的和平局面。
㈣ 如何看待「唐宋文化在日本,明代文化在韓國」這句話
唐宋時期很多使者被派遣到日本,把文化傳播了過去,而明代又有明代文化傳播到韓國。
㈤ 明朝對韓國的影響真的很大,特別是文化上
影響很大
明朝時,韓國,就是高麗國,是明朝的附屬國,在文化,經濟,軍事上面都需要給予極大的援助。被日本差點滅國了,明朝派兵救助的。
文化不大懂,尤其是儒學。。。
㈥ 為什麼說」唐宋文化在日本,明代文化在韓國「
大家都知道在東方中華的文化,中國文化是最燦爛的一個,中國周邊的很多國家都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特別是韓國和日本對於中國文化的學習是特別深刻的,他們在很早之前就學習中國的文化,進而對他們本身的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東方的文化主要是中國,中國的文化都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了周邊的小國,而直到今天,他們仍然保留著過去很多比較傳統的東西,這些比較傳統的東西大多都是中國流傳過去的。
㈦ 為啥歷史上的韓國特別忠心於明朝呢
對明朝忠心的王朝叫朝鮮,而不是韓國。明朝時,有十多個藩屬國,朝鮮是其中之一,也是最終於大明王朝的。
清朝滅亡之後,這個藩屬國的國王居然傾盡國力策劃反清復明,並且私下使用崇禎年號超過兩百年。可見它對大明王朝的忠心簡直不一般。
而且朝鮮的君主,竟然也有反清復明的計劃,雖然各種原因,計劃沒有實施,但是朝鮮對大明王朝的忠心可見一般。
這個裡面,除了對大明王朝對他的再造之恩的感激,還有長期受漢文化影響,對滿清異族文化的蔑視的原因。
㈧ 明朝對韓國日本和西方的影響
1、韓國當時不是叫韓國,二是叫高麗國,明朝成立後,當時高麗國投靠蒙古(高麗國域蒙古接壤),當時的大臣百姓不同意,大臣李成桂推翻了當時的統治政府向明朝稱臣,實際就是一個附屬國,每年朝貢,不過當時的高麗國從明朝得到的絕對必朝貢的多!在明朝萬曆年間,也就是日本各戰國逐漸統一,當時大將軍想要攻佔明朝,先要攻佔明朝只有從朝鮮登陸,所以明朝萬曆三大征就有抗日援高麗這一征。日本畢竟是一個小國,打一仗往往也就是千八百人,應該成為戰斗,而明朝都是幾十萬人的戰爭,所以當時日本敗了,明朝對高麗的影響可想而知。可以說從經濟到政治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當時高麗的所有官員設定均按照明朝設定。(不過好像高麗有宰相一職)。
2、日本,當時的日本和明朝主要是打仗(國家層面),日本戰敗,但是小日本好戰的精神讓他們的領導就有打死不能服輸,當時日本的國內經濟主要靠明朝和歐洲之間的通商,明朝當時如果不和日本通商,日本商人是不幹的,所以日本商人使用各種手段和明朝通商,而日本與歐洲的通商也給明朝的武器製造帶來了經驗。
3、對歐洲,主要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主要帶給了歐洲是燦爛的中國文化吧!
㈨ 古代韓國和明朝是什麼關系
明朝時,中國是朝鮮的宗主國。不僅有政治經濟交往,還進行過一次「抗日援朝」戰爭,而且取得了勝利。 明援朝抗日之戰是明朝萬曆時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起於1592年至1598年結束。1592年是壬辰年,朝鮮史家因此稱1592年——1598年的戰爭為壬辰衛國戰爭。 有明一代,中朝兩國一直友好相處,使臣往來頻繁。當時,中國向朝鮮輸出絹、布、葯材等物品,還特別允許朝鮮購買明朝嚴禁販賣的硝黃、火葯和牛角。朝鮮則向中國輸 出耕牛、馬匹、紙張和薴布。政治上的友好關系和經濟上的相互援助,促進了兩國間的文化交流。 當時的朝鮮依附於中國的關系,就可見一斑。
㈩ 為啥歷史上的韓國特別忠心於明朝呢
2017年,韓國上映了一部電影《南漢山城》,電影講述的是1636年滿洲騎兵進攻朝鮮,朝鮮北部淪陷,朝鮮王躲進南漢山城困守最後投降的一段歷史。
首先必須得誇這個電影的一點就是,其服化道做得特別出色,非常切合史實,簡直甩國內大部分歷史類電影電視劇80條街都不止。
於是明朝對後金的戰略,由最開始的殲滅,轉向了羈糜和防守,廣修堡壘,步步為營。
不過後金在大明境內的走私商人以及部分秉持“養寇自重”方略的軍頭的幫助下,還是一步步發展壯大,明朝則是不斷掙扎依然難掩日薄西山之窘境。
1636年,膘肥體壯的後金,終於開始對明朝最忠心的藩屬朝鮮下手。
此時皇太極已經將後金的國號改成了大清,女真族號也被改為了滿洲,施施然已經有了吞並大明之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