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介紹一下韓國國家的概況
國名: 大韓民國 (Republic of Korea),簡稱「韓國」
國慶日:8月15日(1945年)
國旗:太極旗,是1882年8月由派往日本的使臣朴泳孝和金玉均在船上第一次繪制的,1883年被高宗皇帝正式採納為李氏朝鮮王朝的國旗。1949年3月25日,韓國文教部審議委員會在確定它為大韓民國國旗時作了明確解釋:太極旗的橫豎比例為3:2,白地代表土地,中間為太極兩儀,四角有黑色四卦。太極的圓代表人民,圓內上下彎魚形兩儀,上紅下藍,分別代表陽和陰,象徵宇宙。四卦中,左上角的乾即三條陽爻代表天、春、東、仁;右下角的坤即六條陰爻代表地、夏、西、義;右上角的坎即四條陰爻夾一條陽爻代表水、秋、南、禮;左下角的離即兩條陽爻夾兩條陰爻代表火、冬、北、智。整體圖案意味 著一切都在一個無限的范圍內永恆運動、均衡和協調,象徵東方思想、哲理和神秘。
國徽:為圓形。圓面為五瓣的木槿花,中間為陰陽圖案。綬帶上寫著「大韓民國」。
國家政要:總統盧武鉉 (Roh Moo-hyun),2002年12月當選,2003年2月宣誓就職;總理李海瓚(Lee Hai-chan),2004年6月就職;國會議長金元基 (Kim One-ki),2004年6月當選。
人口:4838.7萬(韓國行政自治部根據2004年1月1日),全國為單一民族,通用韓國語。宗教以佛教、基督教為主。
首都:首爾 (Seoul, 舊譯「漢城」) ,人口1027.7萬(2003年)。2003年12月,韓國國會通過《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決定將行政首都從首爾(舊譯「漢城」 )遷往中部地區。2004年8月,韓國政府最終確定並正式公布了新行政首都的地址,位於韓中部地區的燕歧—公州將成為新的行政首都。韓國政府定於2007年7月在燕歧-公州動工建設新行政首都,在2020年和2030年分別形成擁有30萬和50萬人口的城市。自2012年至2014年,韓國主要國家行政機關將遷往新行政首都。2004年10月,韓國憲法法院裁決,韓國國會2003年12月通過的《新行政首都特別法》違反憲法 。韓國政府制訂的將行政首都從首爾(舊譯「漢城」)遷往中部地區的計劃將因此被迫停止執行。2005年1月,首爾(舊譯「漢城」 )市市長李明博在漢城市政府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把漢城市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首爾歷史悠久,古時因位於漢江之北,得名「漢陽」。14世紀末朝鮮王朝定都漢陽後,改名為「漢城」。近代朝鮮半島受日本殖民統治期間,漢城改稱「京城」。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後,更名為朝鮮語固有詞,羅馬字母標記為「SEOUL」,語意為「首都」。 韓國政府正式公布新行政首都地址 韓國初定新都地址的來龍去脈 韓國遷都為哪般 世界遷都潮 韓國遷都夢不圓
行政區劃:現有1個特別市:首爾(舊譯「漢城」)特別市;9個道:京畿道、江原道、忠清北道、忠清南道、全羅北道、全羅南道、慶尚北道、慶尚南道、濟州道;6個廣域市:釜山、大邱、仁川、光州、大田、蔚山。
自然地理:位於亞洲大陸東北朝鮮半島的南半部。北部以軍事分界線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相鄰。其餘三面被黃海、朝鮮海峽和日本海所環抱。面積9.96萬平方公里,半島海岸線全長約17000公里(包括島嶼海岸線)。韓國多丘陵和平原,約70%是山區,地勢比半島北部低。丘陵大多位於南部和西部。西部和南部大陸坡平緩,東部大陸坡很陡,沿西海岸河流沿岸有遼闊的平原。韓國屬溫帶的東亞季風氣候。六月到九月的降雨量為全年的70%。年均降水量約為1500毫米,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步減少。冬季平均氣溫為零度以下。夏季八月份最熱,氣溫為25攝氏度。三、四月份和夏初時易受台風侵襲。
簡史:公元1世紀後,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古國。公元七世紀中葉,新羅在半島占據統治地位。公元10世紀初,高麗取代新羅。14世紀末,李氏王朝取代高麗,定國號為朝鮮。1910年8月淪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獲得解放。同時,蘇美兩國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北半部和南半部。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宣告成立,李承晚當選首任總統。1960年李承晚在全國性學生運動中下台。1961年朴正熙發動軍事政變,開始長達18年的統治,期間韓國經濟實現持續高速增長。1979年朴正熙遇刺身亡,全斗煥發動政變,並於1980年出任總統。1987年韓國實行總統直選,同年盧泰愚當選第13屆總統。第14至16屆總統分別為金泳三、金大中和盧武鉉。韓國於1991年9月17日同朝鮮一起加入聯合國。
韓國慶尚北道安東市有著600多年歷史的
民俗村,擁有許多國寶級的古老房舍。
政治:韓國現行憲法是1987年10月全民投票通過的新憲法,1988年2月25日起生效。新憲法規定,韓國實行三權鼎立、依法治國的體制。根據這部新憲法,總統是國家元首和全國武裝力量司令,在政府系統和對外關系中代表整個國家,總統任期5年,不得連任。總統是內外政策的制定者,可向國會提出立法議案等;同時,總統也是國家最高行政長官,負責各項法律法規的實施。總統通過由15-30人組成並由其主持的國務會議行使行政職能。作為總統主要行政助手的國務總理由總統任命,但須經國會批准。國務總理有權參與制定重要的國家政策。總統無權解散國會,但國會可用啟動彈劾程序的方式對總統進行制約,使其最終對國家憲法負責。韓國實行一院制。國會是國家立法機構,任期4年,國會議長任期2年。憲法賦予國會的職能除制定法律外,還包括批准國家預算、外交政策、對外宣戰等國家事務,以及彈劾總統的權力。韓國法院共分三級:大法院、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大法院是最高法庭,負責審理對下級法院和軍事法庭作出的裁決表示不服的上訴案件。大法官由總統任命,國會批准。大法官的任期為6年,不得連任,年滿70歲必須退位。 韓國憲法法院 韓國核問題的由來 韓國的核問題
經濟:20世紀50年代韓國經濟從崩潰的邊緣走向復甦,60年代韓國成功地推行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經濟發展計劃,70年代躋身於新興工業國(地區)行列,80年代發展成為國際市場上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國家,90年代開始把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作為努力目標。韓國經濟實力雄厚,鋼鐵、汽車、造船、電子、紡織等是韓國的支柱產業。韓國曾是個傳統的農業國。隨著工業化的進程, 農業在韓國經濟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小, 地位日見低下。韓國是農產品主要進口國家,進口量趨於增長,但其農業市場對外國的參與極為敏感,是個對外開放程度較小的經濟部門。韓國耕地面積為195萬公頃,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平原、丘陵地區,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2%。韓國礦產資源較少,已發現的礦物有280多種,有經濟價值的50多種。有開采利用價值的礦物有鐵、無煙煤、鉛、鋅、鎢等,但儲藏量不大。由於自然資源匱乏,主要工業原料均依賴進口。工業主要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等。浦項鋼鐵廠是世界第二大鋼鐵聯合企業。2002年汽車產量320萬輛,居世界第6位。造船訂單標准貨船噸數759萬噸,重新成為世界第一。電子工業以高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為世界十大電子工業國之一。半導體集成電路發展迅速。近年來韓國重視IT產業,不斷加大投入。韓國風景優美,有許多文化和歷史遺產。旅遊業較發達。主要旅遊點有首爾(舊譯「漢城」 )景福宮、德壽宮、昌慶宮、昌德宮、國立博物館、國立國樂院、世宗文化會館、湖岩美術館、南山塔、國立現代美術館、江華島、民俗村、板門店 、慶州、濟州島、雪岳山等。 韓國躋身產油國行列
表演藝人在韓國全州表演以中國古典小
說《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為內容的"板
索里"劇目。發源於全州的"板索里"是韓
國傳統的說唱藝術形式,將音樂、文學、
表演融為一體,通過歌唱、說白、表情、
動作和作為道具的一把扇子來描繪復雜
的劇情。據記載,歷史上曾經有12部"
板索里"劇目,流傳至今的僅存5部。
文化:韓國是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家,在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韓國的美術主要包括繪畫、書法、版畫、工藝、裝飾等,既繼承了民族傳統,又吸收了外國美術的特長。韓國的繪畫分東洋畫和西洋畫,東洋畫類似中國的國畫,用筆、墨、紙、硯表現各種話題。此外還有各類華麗的風俗畫。與中國、日本一樣,書法在韓國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韓國人素以喜愛音樂和舞蹈而著稱。韓國現代音樂大致可分為「民族音樂」和「西洋音樂」兩種。民族音樂又可分為「雅樂」和「民俗樂」兩種。雅樂是韓國歷代封建王朝在宮廷舉行祭祀、宴會等各種儀式時由專業樂隊演奏的音樂,通稱「正樂」或「宮廷樂」。民俗樂中有雜歌、民謠、農樂等。樂器常用玄琴、伽耶琴、杖鼓、笛等。韓國民俗樂的特色之一是配上舞蹈。韓國舞蹈非常重視舞者肩膀、胳膊的韻律。道具有扇、花冠、鼓。韓國的舞蹈以民族舞和宮廷舞為中心,多姿多彩。韓國的戲劇起源於史前時期的宗教儀式,主要包括假面具、木偶劇、曲藝、唱劇、話劇等5類。其中假面具又稱「假面舞」,為韓國文化象徵,在韓國傳統戲劇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韓國「大望日」 倒下的「民族英雄」黃禹錫
穿著傳統服飾的王宮衛隊成員在漢
城德壽宮外吹奏軍樂,重現李氏
王朝時期王宮衛隊換崗儀式的盛況
韓國人民十分喜歡運動,尤其愛好參加民間游戲。主要民間游戲有盪鞦韆、踩蹺蹺板、放風箏、踏地神等。韓國的民間體育活動種類頗多,主要有圍棋、象棋、擲棋、摔跤、跆拳道、滑雪等。
韓食以泡菜文化為特色,一日三餐都離不開泡菜。韓國傳統名菜燒肉、泡菜、冷麵已經成了世界名菜。
美食無國界——吃在韓國
韓國是一個十分重視教育的國家。全國各類大專院校 數以千計。國立首爾(舊譯「漢城」 )大學、延世大學、高麗大學和梨花女子大學等。
新聞出版:新聞業發達。截至2002年,共有新聞機構260家。報社60家,其中10家全國性綜合報紙,38家地方綜合報紙,7家經濟類報紙,2家外文報紙和3家體育報紙。《朝鮮日報》、《中央日報》、《東亞日報》、《韓國日報》、《大韓每日》和《京鄉新聞》為6大全國性韓文日報,除《大韓每日》外,其他報紙均屬私營。《朝鮮日報》於1920年3月5日創刊。《東亞日報》於1920年4月1日創刊。《中央日報》於1965年9月22日創刊。
韓國陸軍軍官學校畢業生
韓國空軍學院畢業生
通訊社:聯合通信,1980年12月由合同通信社和東洋通信社合並而成,1999年再合並內外通信,是韓國新聞媒體共辦的一個合作性通訊社。該通訊社在華盛頓、紐約、洛杉磯、東京、巴黎、倫敦、曼谷、布宜諾斯艾利斯、布魯塞爾、開羅、香港、莫斯科和北京設有分社。 韓國有10家全國性廣播公司,另有地方廣播公司59家,有線廣播公司81家。 韓國廣播公司(KBS)1927年開始試播,自1953年開始對外廣播,政府控股廣播公司,擁有全國性廣播網,目前用韓、英、漢、法、日等11種語言播音。電視台成立於1961年12月,自1996年7月起開通兩個頻道的衛星電視節目,主要以數字信號播放。 文化廣播公司(MBC)1961年12月開辦,擁有全國性廣播網,電視台成立於1969年8月,在各大城市有衛星轉播站。 首爾(舊譯「漢城」)廣播公司電視台1991年12月開播。 基督教廣播公司(CBS)1954年開辦,私營,主要播送新聞、娛樂以及教育和宗教節目。其電視節目也有一定影響。 遠東廣播電台(FEBC)1956年12月開辦,每周播送100小時的韓、英、漢、俄語節目。 大韓民國軍隊廣播電台建於1954年,專門為軍隊播音。 駐韓美軍廣播電台1950年10月開始播音。同其電視台一起,專為駐韓美軍及其家屬服務,用英語全天播音。 交通廣播電台和電視台1990年6月成立。 教育廣播電台和電視台1990年12月成立。 韓國共有39個電視台,其中20個是商業電視台。 韓國自1995年起開播有線電視,發展迅速。網際網路普及率較高,截至2002年底,上網人數達2627萬名,佔全國人口的55.1%。 出版業發達,注冊出版社共有19135家。雜志種類繁多,創停刊頻繁。
名勝:景福宮(Gyongbokkung) 位於韓國首都首爾(舊譯「漢城」 )鍾路區,是一座著名的古代宮殿,是李朝始祖太祖李成桂於公元1394年開始修建的。中國古代《詩經》中曾有「君子萬年,介爾景福」的詩句,此殿籍此而得名。宮苑正殿為勤政殿,是景福宮的中心建築,李朝的各代國王都曾在此處理國事。此外,還有思政殿、乾清殿、康寧殿、交泰殿等。宮苑還建有一個10層高的敬天奪石塔,其造型典雅,是韓國的國寶之一。景福宮宮外建有圍牆,圍牆長3626米、高6.7米。王宮的南面有光化門,東邊有建春門,西邊有迎秋門,朝北的為神武門。光化門里有興禮門,興禮門外有一條東西向的運河,河上橫跨一造型精巧的錦川橋。在宮苑蓮池的中央有一石舫——慶會樓,曾是當年國王大宴賓客的樓閣。1553年由於火災燒毀了宮北角的一部分,日軍入侵時又將宮苑的大部建築物破壞,到1865年重建時只有10個宮殿保持完整。
昌德宮(Changdokkung) 又名樂宮,是韓國的「故宮」,位於首都首爾(舊譯「漢城」 )市院西洞,是李朝王宮里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宮殿。公元1405年,李朝第三代國王在此建為離宮。壬辰之亂時被燒毀。現存的建築為公元1611年重建的。這座建築作為王宮長達300年。整座宮殿內為中國式的建築,入正門後是處理朝政的仁政殿,公元1804年改建,宮殿高大庄嚴,殿內裝飾華麗,設有帝王御座。殿前為花崗石鋪地,三面環廊。殿後的東南部分以樂善齋等建築為主,是王妃居住的地方。寢宮樂善齋是一座典型的朝鮮式木質建築,殿內陳列著王冠、王服以及墨寶、武器和其他手工藝品。院內陳列著王室使用過橋、馬車和末代國王所使用的早期汽車等。此外,還有大造殿、宣政殿和仁政殿等。仁政殿後的秘苑建於17世紀,面積約6萬坪,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御花園。苑內有亭台樓閣和天然的峽谷溪流,還有科舉時代作為考場的映花堂及建在荷池旁供君王垂釣的魚水亭、釣魚台和池中的芙蓉亭等。
廣寒樓 (Kwanghanrn) 位於全羅北道南原郡邑川渠里,是韓國的著名古跡。傳說為李朝初期宰相黃喜所建,原名廣通樓。公元1434年(李朝世宗16年)重建後才改稱現名。朝鮮壬辰衛國戰爭時曾被焚毀。公元1635年(李朝仁宗13年)又按原貌重建。雕梁畫棟、形制絢麗的廣寒樓是韓國庭院的代表,其中包括三座小島,石像,鵲橋,它的整體構造象徵著宇宙。現在樓上懸有「廣寒樓」、「桂觀」的大字匾額。相傳,著名傳奇故事《春香傳》就發生在這里。樓北側的春香閣是1931年建立的春香祠堂,堂內供有春香的肖像。每年陰歷4月8日人們都在這里舉行春香祭。
青瓦台(Chong Wa Dae) 是韓國總統官邸,位於首爾(舊譯「漢城」)市鍾路區世宗路一號。這里原來是高麗王朝的離宮,1426年朝鮮王朝建都首爾(舊譯「漢城」 )後,把它做為景福宮後園,修建了隆武堂、慶農齋和練武場等一些建築物,並開了一塊國王的親耕地。1927 年日本入侵後毀掉五雲閣以外的所有建築,建立了朝鮮總督官邸。1945年日本投降後變為軍政長官官邸。1948年8月大韓民國成立的同時,它成為總統官邸並改名為景武台(Kyung Mu Dae)。1960年4月19日推翻李承晚政權後,尹譜善當選總統並入主景武台。不久,因為尹譜善忌「武」字並為了同美國白宮相對應,給白牆藍瓦的這群建築起名為青瓦台,所以也有人稱其為「藍宮」(Blue House)。現在,青瓦台主樓為總統官邸,有總統辦公室、接見廳、會議室、居室,配樓有秘書室、警護室和迎賓樓等。
濟州島(Cheju) 是韓國第一大島,又名耽羅島、蜜月之島、浪漫之島,位於朝鮮半島的南端,隔濟州海峽與半島相望,北距韓南部海岸90多公里,地扼朝鮮海峽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濟州島總面積1826平方公里,包括牛島、卧島、兄弟島、遮歸島、蚊島、虎島等34個屬島,東北距全羅南道100公里,是理想的旅遊和垂釣勝地。在這里可以觀賞名勝古跡、欣賞自然景觀,島上屹立著韓國最高的山--海拔1950米的漢拿山。還可以登山、騎馬、兜風、狩獵、沖浪和打高爾夫球等。這里人煙稀少,土地廣闊,不是高山森林,就是農田村舍。農家種的主要是稻米、蔬菜、水果,最多最壯觀要屬油菜花,春天,遍地一片金黃,非常好看。濟州島是韓國主要的漁業基地,附近海域內既有溫帶海洋漁類,也有熱帶及亞熱帶漁類。>>
韓國民俗村位於京畿道首府水原市附近,佔地163英畝,它將韓國各地的農家民宅、寺院、貴族宅邸及官府等各式建築聚集於此,再現朝鮮半島500多年前李朝時期的人文景觀和地域風情。村內有240座傳統的建築物,有李王朝時的「衙門」、監獄、達官貴族的宅邸、百姓的簡陋房屋、店鋪作坊、兒童樂園等等不一而足。民俗村內的店鋪和露天集市上的商品大都是當地傳統手工製品及別具風味的食品,有木質雕刻、彩繪紙扇、民族服裝、彩色瓷器等。瓷器是這里的特產,有60餘種,均有較高的保存價值。民俗村內的食品種類繁多,最受遊客喜歡的是菜餅和米酒。露天場上每日定時都有精彩節目表演,如:民俗舞蹈、雜技和鄉主鼓樂,熱鬧非凡。這里的村民穿著古代李朝時的衣著、演譯著古代村民的風俗,迎娶新娘、送亡人入土等禮儀都真實地仿照李朝時代的模樣。 韓國一公司職員穿睡衣上班
歷史名人:李舜臣(1545-1598):民族英雄。出身於沒落士大夫家庭,幼時家境貧寒。他頗有學問,能騎善射,32歲時武舉登科,從此開始軍旅生涯。他剛直不阿、一生憂國憂民,追求正義,幾處逆境而無悔無怨。47歲任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後,積極操練水軍,構築防禦陣地,並創建了鐵甲戰艦龜船,防範倭寇的進犯。當時日本豐臣秀吉已經完成了國內四島的統一,妄圖以武力征服朝鮮和中國。1592年,他率領20多萬大軍進犯朝鮮並攻陷首爾(舊譯「漢城」),佔領了大半個朝鮮半島,韓國稱這一段歷史為「壬辰倭亂」。應朝鮮王朝之請,明朝派兵出援,從此開始了長達7年的中朝兩國軍民共同抗擊日寇的戰爭,史稱「壬辰衛國戰爭」。李舜臣將軍和中國水軍並肩作戰,多次擊敗日軍,屢立奇功。1598年12月,他與明朝水軍重創敵寇,在激戰中不幸中彈身亡。兩年後,朝廷為表彰他的功績,封他為一級宣武功臣。1643年即他死後的45年,贈謚「忠武」。從此,朝鮮半島人民為了紀念他,稱他為「忠武公」。供奉著李舜臣將軍靈位的顯忠祠建於1706年,位於芳華山腳下,周圍群山環抱,祠內松柏成蔭。顯忠祠佔地50多萬平方米,除了「本殿」之外,還有「號」、「古宅」、「家廟」以及李氏家族使用過的水井等古式建築。有關李舜臣將軍的歷史資料和當年他與倭寇海戰時使用過的武器等實物,明朝皇帝賜與他的都督印、令牌和斬刀等8件賜品的復製件,則被精心地保存在「遺物館」里。每逢4月28日,即李舜臣誕生的日子,顯忠祠都要舉行祭祀活動。顯忠祠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鎮壓下一度荒頹,1945年日本投降後,紀念忠武公的活動得以恢復。1966年,韓國政府將此地辟為「聖域」,重建顯忠祠,園區的綜合景觀工程一直持續到1974年。
外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韓國以對美、日外交為主。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推行門戶開放政策。1998年2月,金大中就任總統後,繼續致力於鞏固與美、日的同盟關系,同時加強與中、俄的友好關系。在對朝政策上,金大中推行「陽光政策」,提出互不使用武力、不搞吸收統一、加強南北交流與合作的「對北三原則」,主張以結束朝鮮半島冷戰結構的「一攬子方案」根本解決朝鮮半島問題。 韓國於1991年9月17日同朝鮮一起加入聯合國。2003年2月,盧武鉉總統就任後,強調發展韓美互惠平等關系,促進韓中日東北亞區域合作,同時加強同俄、東盟、歐盟等其他國家的關系,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
與中國關系:1992年8月24日,中韓兩國建交。建交後兩國各方面關系發展迅速。2003年7月,盧武鉉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兩國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建立全面合作夥伴關系。2005年11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在韓國釜山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⑵ 韓國1950年開始怎麼發展成發達國家的
不是1950,是朴正熙上台後經濟才開始發展的,主要是依靠美國人,其實是出賣了一些國家主權的。
⑶ 韓國為什麼發展的這樣的快,誰有他經濟發展速度的資料
韓國經濟發展半個多世紀的歷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動盪與恢復階段(1945年~1961年)。韓國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後,經歷了大規模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動盪。1948年成立的政府為恢復生產、抑制通貨膨脹做出了巨大努力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1950年6月爆發的朝鮮戰爭,使其生產設施幾近毀滅。1953年停戰後,在美國及聯合國的經濟援助下,經過近三年的恢復,於1956年在很大程度上完成重建工作,控制了惡性通貨膨脹。盡管一般認為20世紀50年代是韓國經濟停滯的時期,但是,1954年韓國政府實施的「有償徵用」和「有償分配」的農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即政府從土地所有者那裡購買土地分配給實際耕作的農民,結果一種佃農耕作制度取代了傳統的收益分成佃農耕作制度,使農業部門的生產率得到提高。事實上,在這個時期政府實施的幾個重要政策目標,成為60年代經濟較快增長的基礎。1953年至1962年,韓國經濟年均增長3.7%,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0.7%。
(二)高速增長階段(1962年~1992年)。1961年5月,朴正熙軍事政變上台後,開始以政府主導、出口導向和不均衡發展等戰略,推進了韓國經濟的有計劃開發。1962年開始連續實施了6個五年經濟開發計劃。
這一階段又細分為三個發展時期。20世紀60年代可謂外向型經濟形成時期。「一五」期間作為振興出口、引進外資、引進技術的步驟之一,1965年韓國和日本實現了邦交正常化。60年代,韓國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都達到7.6%。1962年至1970年,國民生產總值由23億美元增至81億美元,增加2.5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由87美元增至252美元。「二五」計劃結束時的1971年,出口額由1962年的5480萬美元增至10.68億美元。
70年代是韓國實施第三、第四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繼續推進自立經濟建設、解決發展不均衡時期,也是重化工業發展時期。這一時期,針對韓國國內外經濟條件的變化,提出「各地區均衡發展」、「劃時代地擴大出口」、加緊「重化工業建設」等目標,改善了地區間、產業間的不平衡發展。為了繼續擴大出口,1973年制定了重化工業發展計劃,將造船、汽車、鋼鐵、石化及有色金屬等作為重點發展產業,對重化工業進行大規模投資。在此期間,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1.2%,創造了該時期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的最高紀錄。同時,產業結構向工業化方向前進了一大步。1976年國民生產總值中,第二產業的比重31%超過了第一產業的比重24.8%。「四五」計劃期間(1977年~1981年),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僅為5.8%。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朴正熙總統遇刺,1980年光州事件及糧食的大幅度減產,重化工業投資失控,使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盡管如此,應該說整個七十年代韓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政府對產業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重化學工業得到了長足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村面貌在「新村運動」的推動下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由於當局在宏觀調控上的失誤,出現了工業投資過猛,工業設備運轉率過低等問題。1971年至1979年,國民生產總值由95億美元增至614億美元,增加5.5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由288美元增至1662美元;出口由10.68億美元猛增至150.6億美元,年均增長39.7%。
進入80年代,韓國政府針對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及國內經濟波動的新形勢,提出「穩定、效率、均衡」的方針,對國民經濟進行了改革,在經濟政策和結構調整中求發展。「五五」計劃(1982年~1986年)和「六五」計劃(1987年~1991年)期間,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分別為9.2%和9.3%。八十年代上半期,韓國出口增長率超過進口,貿易赤字逐漸減少,1986年終於出現盈餘。1984年~1985年韓國同其出口市場的發達國家產生貿易摩擦,使得出口增長速度放慢。但是,1986年以後,進入低匯率、低油價、低國際利率的所謂「三低」時期,使出口連續幾年大幅度增加(1986年增加14%,1987年36%,1988年28%),經濟增長率連續三年達到11%,1991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6757美元
(三)調整改革發展階段(1993年7月至今)。1992年開始實施第七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可是,1992年12月當選的韓國歷史上第一位文人民選總統金泳三,1993年2月上台後提出了「新經濟五年計劃(1993年~1998年)」。在此計劃中提出行政改革、產業結構和金融體制改革。1992年與中國建交。由於韓國具有的較強的價格競爭力和對日本出口大幅度增加、設備投資增加等因素,1994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6%;1995年也保持了這種良好勢頭,增長甚至超過1994年,達8.9%,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了一萬美元大關(10037美元)。1996年由於日元升值導致韓國出口下降和設備投資減少,經濟增長率回落為7.1%,可是,在這一年韓國成為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這標志著韓國基本上擺脫了發展中國家的地位,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然而,1997年10月開始韓貨價值暴跌,被捲入亞洲金融危機漩渦之中。97年11月末,韓國可用外匯儲備降至73億美元,陷入無法支付外債之困境。韓國政府不得不於當年11月21日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申請金融救助,並於12月1日與IMF簽訂了金融救濟協議。550億美元的緊急資金救助計劃實施後,不穩定的外匯狀況隨著1998年1月韓國政府同國外債券組織簽訂短期外債向中長期轉換的協定後開始趨於穩定。以IMF的金融救濟為契機,韓國擺脫了全國范圍的危機。而受到金融危機洗禮的韓國經濟,九十年代末進行了多方面的調整和改革。進入21世紀以來,調整改革中的韓國經濟,於2000年顯示出有力的增長,其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5%,2001年有較大幅度的回落,增長3.8%。2002年新當選的盧武玄總統提出了四大方面的經濟施政綱領。2002年經濟年均增長7.0%。而2003年僅增長3.1%,國內生產總值為6012億美元,人均為12646美元。
縱觀韓國經濟的發展,「根據霍利斯·錢納里(H.B.Chenery)的研究,韓國經濟的主要轉換增長時期(transitional growth)為1963年~1983年。1963年隨著第一次經濟五年計劃的制定實施,工業化正式啟動。1970年韓國成為了新興工業化國家(newly instrialization country)。1983年韓國經歷了1979年的第二次能源危機,1980年負增長後經濟得以恢復,並在經濟穩定基礎上促進自律化、開放化。」而經歷了1997年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發展歷史上最為慘痛的挫折之後,韓國經濟正在進行全面改革,並取得了初步成效。
韓國不同歷史時期促進經濟發展戰略及其評價
通過韓國經濟發展軌跡可以發現促成其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從世界經濟發展宏觀角度來講,韓國處於後發展國家可以利用更發達國家技術革新成果,「濃縮」工業化進程之優勢地位;以及超越傳統貿易理論所指出的一個出口國需先在本國國內市場上充分收集消費者偏好使其成熟後再向國外市場擴張的漫長過程;還有對像韓國這樣資源匱乏國家,戰後節約資源型技術得到的快速發展,使其經濟發展中資源匱乏束縛得到大大緩解;亞當·斯密的貿易理論,即「在不使用武力的前提下,富國與窮國之間的貿易將使雙方受益,而後者比前者受益更多」又一次得到部分驗證。而從韓國本身來講,政府實施的以下幾種經濟增長戰略不能不為其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
(一)政府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所謂政府主導是指政府的「定向」和「導向」在經濟運行和發展中起作用。對韓國政府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可以簡單概括為:政府規劃、指導、管理和調控經濟。其主要手段是:首先,運用經濟開發戰略,宏觀調控經濟發展方向。韓國政府60年代中期提出了「出口主導型」經濟開發戰略,經濟活動重點由國內市場轉向國外。70年代以後,經濟發展重點由輕工業轉向重化工業,提出「重化工業化」經濟開發戰略,80年代以後,又提出「技術立國」等。其次,根據經濟發展遠景目標,制定五年經濟開發計劃,以自由與計劃相結合為經濟發展的指導原則,政府主導實施了一系列經濟開發計劃。第三,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各項經濟政策、法規及措施並加以執行。第四,韓國政府首腦親自干預經濟。由於政府將干預經濟活動視為其重點職能之一,所以,政府最高層直接干預經濟、直接處理經濟運行中的重要問題。
關於韓國政府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在其經濟發展初期是比較有效的。主要原因在於在韓國當時經濟條件下,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是旨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基礎上由政府充當其經濟活動的總指揮。政府主導經濟的主要手段為宏觀經濟決策、計劃指導、運用經濟杠桿進行干預,經濟立法和行政手段等。然而,這種依靠政府主導,30年走完西方發達國家100多年才走完的工業化歷程,自有其弊端。根據制度經濟學的分析,制度演進存在路徑依賴。由於政府主導的企業制度、金融支持政策的安排,造成了企業對政府的強力依賴。韓國大企業集團為了獲得更多的政府優惠,競相不計後果地擴張,沿著規模擴張的路徑走下去。面對日趨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大企業集團沒有適時地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以及技術創新;企業的高負債、財務結構不合理,以及企業集團的制度缺陷,終使企業管理失控。到1997年金融危機時,大企業集團紛紛倒閉也就不難理解了。韓國政府主導型經濟發展的另一弊端在金融體制上表現顯著。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金融系統是一個金融市場,根據市場信號運用市場運行規律,將金融資源配置到相關部門中去,推動社會生產的正常發展。可是在韓國,其經濟發展的自身特點使然,金融業的職能僅是行使政府指令、政府幹預經濟的工具。政府決定利率、存貸、投資等,使金融機構喪失了創新和提高效率的動因,大量的呆賬成為其沉重的負擔,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金融扭曲與滯後成為了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也是1997年的金融危機,將其所有弊端都展現給國人,使其始於90年代初但又未能痛下決心的改革調整不得不真正使上軌道。政府由此轉向旨在減少干預、建立自由公正的市場秩序、創造穩定的市場環境上。政府這種由主導經濟向重點規劃經濟的角色轉變,使如三星電子這樣的大企業集團脫穎而出,成為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韓國現任總統盧武玄當政之初提出的四大經濟施政綱領,並非言之無物。首先提出確立自由公正的社會秩序,具體包括建造易於創業的環境、構築透明公正的競爭機制、構築先進的金融基礎系統和進行財政稅收改革。在建設東北亞經濟中心國家中,提出要用東北亞時代的視野,構築以物流中心基地與國際化金融為兩翼、圍繞信息高新技術產業的商務中心。而建設科學技術為中心的社會和面向廣闊未來的農漁村社會都有具體內容及實施方案。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韓國政府主導型經濟開發戰略基本完成其使命,成為其歷史的一部分。
(二)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六十年代初韓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兩種選擇,其一,繼續發展以進口替代產業為主的內向型經濟,建立獨立的、完整的民族經濟體系,社會生產和人民所需要的產品盡量不進口或少進口;其二,面向世界市場,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發展以出口產業為中心的外向型經濟,通過廣泛的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來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選擇後者,使韓國在國際經濟貿易活動中,充分發揮了韓國當時剩餘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有效地彌補了資源匱乏、國內市場狹小、資本積累不足等方面的劣勢,為韓國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韓國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相對來講是成功的。而這種成功源於其採取的正確方針和措施。概括起來韓國實施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有以下特點,其一,以比較優勢為其出發點。針對缺乏原材料、資金不足但勞動力豐富的現狀,韓國決定了首先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工業。其二,適時地進行結構調整。保持出口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能夠適時地進行產品結構的調整。其三,實行優惠政策,支持發展出口。盡管這些優惠政策,如直接補貼,隨著外部壓力的增加而不斷減少,但在出口企業的發展初期,其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不平衡增長戰略。韓國在增長方式的選擇上,理論上受經濟學家哈士曼(A.D.Hirschmann)的「不平衡發展論」的影響,認為在短時間內可以犧牲部分產業和工業部門而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點產業和重點工業,通過發展重點產業來積累資金,從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發展[⑰]。在財力、物力和技術積累有限的情況下,不可能同時實現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均衡發展,因此,選擇「傾斜式」的重點投資,「不平衡中求平衡」發展,採取「先工後農」,「先出口後內需」,「先輕後重」,「先大後小」,「先主導產業、戰略產業後一般產業」,「先增長後穩定」,「先速度效益後技術效益」,「先內涵後外延」,「先效率後公平」以及「先增長後發展」等一系列經濟不平衡增長戰略。
對於韓國所推行的這種不平衡增長戰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1962年至1971年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韓國重點發展投資省、見效快的輕紡工業,增加出口創匯,以此增加對基礎工業設備投資和擴大生產能力資金的積蓄,取得顯著成效。而70年代初期起,由於重點轉向重化工業過程的過急過猛,出現了對重化工業的重復、過剩投資,降低了經濟效益。再則,效率與公平上的不平衡,出現經濟增長之同時工潮迭起等並非完美之現象。但從本質上看,應該說不平衡增長實際上是一種交錯的平衡增長。
(四)與國際經濟變動協調的產業政策與國際化發展戰略。韓國在立足於自身的經濟基礎、發展水平,特別是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及時捕捉和積極利用各個時期國際上產業結構變動的有利機遇,以其協調的產業政策來調整其產業結構。80年代開始,韓國開始推行國際化,力圖把其企業全面推向國際市場,按照國際市場競爭的要求,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冷戰結束後,隨著愈來愈多的國家重視發展經濟,韓國更加強調其經濟的國際化、世界化發展,同樣,這符合了世界經濟一體化、區域化的發展潮流。
(五)高科技與人力資源開發戰略。一個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高新技術及其人力資源要素的支撐。韓國歷來重視教育,注重人才的培養;同時加大對科技開發的投入。而此戰略得到產業界的普遍贊同,認識到企業的興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職工的素質。韓國的大企業大都創辦了職工業余學校、職工訓練所、人力開發院等職工培訓機構。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職工的業務素質,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現任總統盧武玄提出的「構築技術中心的社會」經濟施政綱領,體現了韓國在經濟日趨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中,以高尖端科學技術立國的志向。
⑷ 80年代的韓國窮嗎
不窮,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韓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並不高,幾乎和我們中國同時期是差不多的,但是就是在八十年代,韓國的經濟逐漸崛起。
1988年,韓國首爾舉辦世界奧運會,韓國人「驕傲感」爆棚。奧運會前後韓國經濟過熱,房價大漲,國民儲蓄率前後50年之大頂(拋開數字,1988年應該是韓國國民幸福感最強的一年)。
韓國國土面積狹小,資源盆乏,人口眾多,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之一。
⑸ 韓國經濟實力怎樣全球排第幾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韓國政府成功地推行以增長為主的經濟政策,70年代之後正式走上發展經濟的軌道,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漢江奇跡」。 到80年代,韓國一改貧窮與落後的面貌,呈現出繁榮和富裕的景象,成為國際市場上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國家。並於1988年舉辦了漢城奧運會。如今,韓國經濟實力雄厚,鋼鐵、汽車、造船、電子、紡織等已成為韓國的支柱產業,其中造船和汽車製造等行業更是享譽世界。韓國的電子工業發展迅速,為世界十大電子工業國之一。近年來,韓國重視IT產業,不斷加大投入,IT技術水平和產量均居世界前列。韓國曾是個傳統的農業國。隨著工業化的進程, 農業在韓國經濟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小, 地位日見低下。韓國是農產品主要進口國家,進口量趨於增長,但其農業市場對外國的參與極為敏感,是個對外開放程度較小的經濟部門。 韓國耕地面積為195萬公頃,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平原、丘陵地區,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2%。韓國礦產資源較少,已發現的礦物有280多種,有經濟價值的50多種。有開采利用價值的礦物有鐵、無煙煤、鉛、鋅、鎢等,但儲藏量不大。由於自然資源匱乏,主要工業原料均依賴進口。工業主要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等。浦項鋼鐵廠是世界第二大鋼鐵聯合企業。2002年汽車產量320萬輛,居世界第6位。造船訂單標准貨船噸數759萬噸,重新成為世界第一。電子工業以高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為世界十大電子工業國之一。半導體集成電路發展迅速。近年來韓國重視IT產業,不斷加大投入。 由於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韓國近年來的經濟一直處於低靡的蕭條。也就是俗稱的「經濟不景氣」。
⑹ 歷史上韓國的經濟曾不足朝鮮一半,它是如何逆襲成為發達國家的
韓國是一個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半島國家,由於韓國和北面的朝鮮處於一種完全隔絕的狀態。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韓國是一個很標準的島國,不能夠通過陸地的方式進行連接,與外界的溝通只能夠通過航空或者說水面。
不過創造了“漢江奇跡”,一度高歌猛進的韓國並沒有停滯下來,而是選擇繼續進步,它開始與時俱進的向新型產業(第三產業)轉型。當時的韓國看準了中國內地娛樂市場極度空缺,便開始推動娛樂業的發展——韓國通過娛樂這種低成本高回收的方式創造了一部分在中國內地極度火爆的明星,而以這些明星為核心形成連帶作用,誕生出了一條新的產業鏈。
從一窮二白到發達國家,巧妙的利用了國家有限的資源,還有國際關系,成功的將自己的一副爛牌打成一手好牌,韓國如今也成為了很多國家借鑒發展的楷模。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韓國如今仍舊受制於資源限制,生活條件並不豐富。我們拿它們的飲食來說,韓國人只在一些主食上面能實現自給,水果還有肉類很難達到自我需求,因此韓國的水蔬菜還有肉類主要靠進口。但由於不能夠通過陸地運輸,使用航空運輸太貴,海上運輸又太慢。所以對於韓國人來說,吃新鮮肉和新鮮蔬菜就是一種很奢侈的產品,因此我們經常看到一些韓國人來中國旅遊的時候,會選擇報復性的拚命吃肉。
⑺ 韓國建國不到70年,為什麼可以成為發達國家
韓國建國有63年。
1910年8月,日本迫使大韓帝國簽訂《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
1919年4月11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中國上海成立。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輾轉杭州、嘉興、鎮江、長沙、廣州、柳州、綦江等地,於1939年抵達重慶。[9-10]今天的韓國政府以在上海成立臨時政府的1919年作為「大韓民國」開國元年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美蘇軍隊分別進駐半島南北部。
1948年8月15日半島南半部建立大韓民國,李承晚出任首屆總統。
1960年李承晚下台,同年8月尹潽善任總統。
1961年朴正熙發動軍事政變,此後長期執政。
1979年朴正熙遇刺身亡,全斗煥發動政變,於1980年出任總統。
1987年韓國修改憲法,實行總統直選,同年盧泰愚當選第13屆總統。此後金泳三、金大中、盧武鉉、李明博、朴槿惠和文在寅先後當選第14屆至19屆總統。
大韓民國(韓語:대한민국,英語:Republic of Korea),簡稱「韓國」(South Korea)。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45%),主體民族為朝鮮族,通用韓語,總人口約5147萬。首都為首爾。
韓國三面環海,西瀕臨黃海,東南是朝鮮海峽,東邊是日本海,北面與朝鮮相鄰。
朝鮮半島,周為箕子封地與三韓領土,漢武帝在朝鮮設置漢四郡,後為新羅、高麗、百濟時代,李氏朝鮮時期獲得統一,為中國明清兩朝的藩屬國,清末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正式脫離與中國的藩屬關系。
1910年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光復取得獨立。1948年,朝鮮半島南北先後成立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1950年爆發朝鮮戰爭,1953年7月27日依朝鮮停戰協定,朝韓雙方停戰。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開發經濟戰略,創造了被稱為「漢江奇跡」的經濟高速增長期,並躋身「亞洲四小龍」之一。
(7)1950年的韓國經濟實力怎麼樣擴展閱讀
韓國的文化
飲食
韓國料理韓食以泡菜文化為特色,一日三餐都離不開泡菜。韓國傳統名菜燒肉、泡菜、冷麵已經成了世界名菜。
韓國有各種飲食,由於其過去處於農耕社會,因此從古代開始主食就以米為主。韓國飲食與各種蔬菜、肉類、魚類共同組成。泡菜(發酵的辣白菜)、海鮮醬(鹽漬海產品)、豆醬(發酵的黃豆)等各種發酵保存食品,以營養價值和特別的味道而聞名。
韓國飲食包括每天重復的日常飲食,一生中必經的舉行儀式時擺的食品,祈求豐年和豐漁時擺的豐年祭與豐漁祭食品,祈禱部落平安而擺的部落祭食品,還有悼念過世的人而擺的祭祀食品等。同時也隨季節的不同利用當時的食物做季節美食。
節日
1月1日,元旦(新年)。
1月2日為國家規定的公休日。
農歷正月初一,民俗日也稱陰歷新年,即春節。
3月1日,韓國獨立運動紀念日。紀念1919年3月1日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三一運動。
韓國地圖說明4月5日,植樹節。這一天,政府官員、教師、學生以及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韓國人按照政府的重新造林計劃植樹。
4月8日,釋迦牟尼誕生節。佛教徒和其他國民都慶賀這個節日,紀念釋迦牟尼誕生。
5月5日,兒童節。這一天為兒童舉行各種慶祝活動,讓他們與父母一起盡情遊玩。
⑻ 誰是百事通呀幫我解答下有關於韓國的問題
國名: 大韓民國 (Republic of Korea)
國慶日:8月15日(1948年)
國旗:太極旗,是1882年8月由派往日本的使臣朴泳孝和金玉均在船上第一次繪制的,1883年被高宗李熙正式採納為李氏朝鮮王朝的國旗。1949年3月25日,韓國文教部審議委員會在確定它為大韓民國國旗時作了明確解釋:太極旗的橫豎比例為3:2,白地代表土地,中間為太極兩儀,四角有黑色四卦。太極的圓代表人民,圓內上下彎魚形兩儀,上紅下藍,分別代表陽和陰,象徵宇宙。四卦中,左上角的乾即三條陽爻代表天、春、東、仁;右下角的坤即六條陰爻代表地、夏、西、義;右上角的坎即四條陰爻夾一條陽爻代表水、秋、南、禮;左下角的離即兩條陽爻夾兩條陰爻代表火、冬、北、智。整體圖案意味 著一切都在一個無限的范圍內永恆運動、均衡和協調,象徵東方思想、哲理和神秘。
國徽:為圓形。圓面為五瓣的木槿花,中間為陰陽圖案。綬帶上寫著「大韓民國」。
首都:首爾(Seoul)(漢城,首爾在漢語中的原意為首府)
國家政要:總統盧武鉉 (Roh Moo-hyun),2002年12月當選,2003年2月宣誓就職;在前任總理韓明淑(女,Han Myung-sook)於2007年3月7日辭職後,現由副總理兼財經部長官權五奎任代總理;國會議長金元基 (Kim One-ki),2004年6月當選。
政黨:執政黨開放國民黨,反對黨主要有大國家黨、新千年民主黨。
人口:4838.7萬(2004年1月1日),全國為單一民族,通用韓國語。宗教以佛教、基督教、儒教和天道教為主。
貨幣:韓元
首都:首爾 (Seoul, 舊譯「漢城」) ,人口1027萬(2003年)。2003年12月,韓國國會通過《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決定將行政首都從首爾(舊譯「漢城」)遷往中部地區。2004年8月,韓國政府最終確定並正式公布了新行政首都的地址,位於韓中部地區的燕歧—公州將成為新的行政首都,並在2007年初命名為「世宗」(Sejong)。韓國政府定於2007年7月在燕歧-公州動工建設新行政首都,在2020年和2030年分別形成擁有30萬和50萬人口的城市。自2012年至2014年,韓國主要國家行政機關將遷往新行政首都。2004年10月,韓國憲法法院裁決,韓國國會2003年12月通過的《新行政首都特別法》違反憲法 。韓國政府制訂的將行政首都從漢城遷往中部地區的計劃將因此被迫停止執行。2005年1月,漢城市市長李明博在漢城市政府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把漢城市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首爾歷史悠久,古時因位於漢江之北,得名「漢陽」。14世紀末朝鮮王朝定都漢陽後,改名為「漢城」。近代朝鮮半島受日本殖民統治期間,漢城改稱「京城」。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後,更用朝鮮諺文,羅馬字母標記為「Seoul」,語意為「首都」。
行政區劃:現有1個特別市,首爾特別市;8個道,京畿道、江原道、忠清北道、忠清南道、全羅北道、全羅南道、慶尚北道、慶尚南道;1個特別自治道,濟州道;6個廣域市:釜山、大邱、仁川、光州、大田、蔚山。
自然地理:位於亞洲大陸東北朝鮮半島的南半部。北部以軍事分界線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相鄰。其餘三面被黃海、朝鮮海峽和日本海所環抱。面積9.96萬平方公里,半島海岸線全長約17000公里(包括島嶼海岸線)。韓國多丘陵和平原,約70%是山區,地勢比半島北部低。丘陵大多位於南部和西部。西部和南部大陸坡平緩,東部大陸坡很陡,沿西海岸河流沿岸有遼闊的平原。韓國屬溫帶的東亞季風氣候。六月到九月的降雨量為全年的70%。年均降水量約為1500毫米,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步減少。冬季平均氣溫為零度以下。夏季八月份最熱,氣溫為25攝氏度。三、四月份和夏初時易受台風侵襲。
簡史:公元1世紀後,古代韓國逐漸形成百濟、新羅、伽耶三個古國。公元七世紀中葉,新羅在半島占據統治地位。公元10世紀初,高麗取代新羅。14世紀末,李氏王朝取代高麗,定國號為朝鮮。甲午戰爭後,原為中國藩屬的朝鮮獲得「獨立」,更名「大韓帝國」。1910年8月淪為日本殖民地。1912年,金九、李承晚等人在中國組建「大韓民國臨時政府」。1945年8月15日朝鮮半島解放,蘇美兩國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北半部和南半部。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宣告成立,李承晚當選首任總統。1960年李承晚在全國性學生運動中下台。次年,朴正熙發動軍事政變,開始長達18年的統治,期間韓國經濟實現持續高速增長。1979年朴正熙遇刺身亡,全斗煥發動政變,並於1980年逼走新任總統崔圭夏,自任總統。1987年韓國實行總統直選,同年盧泰愚當選第13屆總統。第14至16屆總統分別為金泳三、金大中和盧武鉉。韓國於1991年9月17日同朝鮮一起加入聯合國。
政治:韓國現行憲法是1987年10月全民投票通過的新憲法,1988年2月25日起生效。新憲法規定,韓國實行三權鼎立、依法治國的體制。根據這部新憲法,總統是國家元首和全國武裝力量司令,在政府系統和對外關系中代表整個國家,總統任期4年,可以連任。總統是內外政策的制定者,可向國會提出立法議案等;同時,總統也是國家最高行政長官,負責各項法律法規的實施。總統通過由15-30人組成並由其主持的國務會議行使行政職能。作為總統主要行政助手的國務總理由總統任命,但須經國會批准。國務總理有權參與制定重要的國家政策。總統無權解散國會,但國會可用啟動彈劾程序的方式對總統進行制約,使其最終對國家憲法負責。韓國實行一院制。國會是國家立法機構,任期4年,國會議長任期2年。憲法賦予國會的職能除制定法律外,還包括批准國家預算、外交政策、對外宣戰等國家事務,以及彈劾總統的權力。韓國法院共分三級:大法院、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大法院是最高法院,負責審理對下級法院和軍事法庭作出的裁決表示不服的上訴案件。大法官由總統任命,國會批准。大法官的任期為6年,不得連任,年滿70歲必須退休。
軍事:韓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軍隊的作戰指揮權屬於別國的國家。
外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韓國以對美、日外交為主。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推行門戶開放政策。1998年2月,金大中就任總統後,繼續致力於鞏固與美、日的同盟關系,同時加強與中、俄的友好關系。在對朝政策上,金大中推行「陽光政策」,提出互不使用武力、不搞吸收統一、加強南北交流與合作的「對北三原則」,主張以結束朝鮮半島冷戰結構的「一攬子方案」根本解決朝鮮半島問題。金大中於2000年訪問平壤,並因此獲當年諾貝爾和平獎。盧武鉉總統就任後,強調發展韓美互惠平等關系,促進韓中日東北亞區域合作,同時加強同俄、東盟、歐盟等其他國家的關系,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韓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軍隊的作戰指揮權屬於別國的國家
經濟:20世紀50年代韓國經濟非常落後潦倒,直到1960年,軍人出身的韓國總統朴正熙推行權威主義,通過第一個和第二個五年計劃成功實施,於70年代躋身於新興工業國行列,80年代發展成為國際市場上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國家,90年代開始把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作為努力目標。韓國經濟實力雄厚,鋼鐵、汽車、造船、電子、紡織等是韓國的支柱產業。韓國曾是個傳統的農業國。隨著工業化的進程, 農業在韓國經濟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小, 地位日見低下。韓國是農產品主要進口國家,進口量趨於增長,但其農業市場對外國的參與極為敏感,是個對外開放程度較小的經濟部門。 韓國耕地面積為195萬公頃,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平原、丘陵地區,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2%。韓國礦產資源較少,已發現的礦物有280多種,有經濟價值的50多種。有開采利用價值的礦物有鐵、無煙煤、鉛、鋅、鎢等,但儲藏量不大。由於自然資源匱乏,主要工業原料均依賴進口。工業主要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等。浦項鋼鐵廠是世界第二大鋼鐵聯合企業。2002年汽車產量320萬輛,居世界第6位。造船訂單標准貨船噸數759萬噸,重新成為世界第一。電子工業以高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為世界十大電子工業國之一。半導體集成電路發展迅速。近年來韓國重視IT產業,不斷加大投入。韓國風景優美,有許多文化和歷史遺產。旅遊業較發達。
文化:韓國是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家,在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韓國的美術主要包括繪畫、書法、版畫、工藝、裝飾等,既繼承了民族傳統,又吸收了外國美術的特長。韓國的繪畫分東洋畫和西洋畫,東洋畫類似中國的國畫,用筆、墨、紙、硯表現各種話題。此外還有各類華麗的風俗畫。與中國、日本一樣,書法在韓國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韓國人素以喜愛音樂和舞蹈而著稱。韓國現代音樂大致可分為「民族音樂」和「西洋音樂」兩種。民族音樂又可分為「雅樂」和「民俗樂」兩種。雅樂是韓國歷代封建王朝在宮廷舉行祭祀、宴會等各種儀式時由專業樂隊演奏的音樂,通稱「正樂」或「宮廷樂」。民俗樂中有雜歌、民謠、農樂等。樂器常用玄琴、伽耶琴、杖鼓、笛等。韓國民俗樂的特色之一是配上舞蹈。韓國舞蹈非常重視舞者肩膀、胳膊的韻律。道具有扇、花冠、鼓。韓國的舞蹈以民族舞和宮廷舞為中心,多姿多彩。韓國的戲劇起源於史前時期的宗教儀式,主要包括假面具、木偶劇、曲藝、唱劇、話劇等5類。其中假面具又稱「假面舞」,為韓國文化象徵,在韓國傳統戲劇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韓國的娛樂產業化,充斥資產階級的腐朽文化。打人在韓國並不認為是不道德的,在影視作品中打人的鏡頭出現的頻率極高,均不作批判,而且認為是有趣。
韓國人民十分喜歡運動,尤其愛好參加民間游戲。主要民間游戲有盪鞦韆、踩蹺蹺板、放風箏、踏地神等。韓國的民間體育活動種類頗多,主要有圍棋、象棋、擲棋、摔跤、跆拳道、滑雪等。
韓食以泡菜文化為特色,一日三餐都離不開泡菜。韓國傳統名菜燒肉、泡菜、冷麵已經成了世界名菜。
韓國是一個十分重視教育的國家。全國各類大專院校數以千計。著名的首爾大學、成均館大學、延世大學、高麗大學和梨花女子大學等。
新聞出版:新聞業發達。截至2002年,共有新聞機構260家。報社60家,其中10家全國性綜合報紙,38家地方綜合報紙,7家經濟類報紙,2家外文報紙和3家體育報紙。《朝鮮日報》《中央日報》《東亞日報》《韓國日報》《大韓每日》和《京鄉新聞》為6大全國性韓文日報,除《大韓每日》外,其他報紙均屬私營。
通訊社和廣播電視網:聯合通信社,1980年12月由合同通信社和東洋通信社合並而成,1999年再合並內外通信,是韓國新聞媒體共辦的一個合作性通訊社。該通訊社在華盛頓、紐約、洛杉磯、東京、巴黎、倫敦、曼谷、布宜諾斯艾利斯、布魯塞爾、開羅、香港、莫斯科和北京設有分社。 韓國有10家全國性廣播公司,另有地方廣播公司59家,有線廣播公司81家。韓國廣播公司(KBS)1927年開始試播,自1953年開始對外廣播,政府控股廣播公司,擁有全國性廣播網,目前用韓、英、漢、法、日等11種語言播音。電視台成立於1961年12月,自1996年7月起開通兩個頻道的衛星電視節目,主要以數字信號播放。 文化廣播公司(MBC)1961年12月開辦,擁有全國性廣播網,電視台成立於1969年8月,在各大城市有衛星轉播站。 首爾廣播公司電視台1991年12月開播。 基督教廣播公司(CBS)1954年開辦,私營,主要播送新聞、娛樂以及教育和宗教節目,其電視節目也有一定影響。遠東廣播電台(FEBC)1956年12月開辦,每周播送100小時的韓、英、漢、俄語節目。大韓民國軍隊廣播電台建於1954年,專門為軍隊播音。 駐韓美軍廣播電台1950年10月開始播音。同其電視台一起,專為駐韓美軍及其家屬服務,用英語全天播音。交通廣播電台和電視台1990年6月成立。 教育廣播電台和電視台1990年12月成立。 韓國共有39個電視台,其中20個是商業電視台。 韓國自1995年起開播有線電視,發展迅速。網際網路普及率較高,截至2002年底,上網人數達2627萬名,佔全國人口的55.1%。 出版業發達,注冊出版社共有12700多家。雜志種類繁多,創停刊頻繁。
名勝:景福宮(Gyongbokkung) 位於韓國首爾鍾路區,是一座著名的古代宮殿,是李朝始祖太祖李成桂於公元1394年開始修建的。中國古代《詩經》中曾有「君子萬年,介爾景福」的詩句,此殿籍此而得名。宮苑正殿為勤政殿,是景福宮的中心建築,李朝的各代國王都曾在此處理國事。此外,還有思政殿、乾清殿、康寧殿、交泰殿等。宮苑還建有一個10層高的敬天奪石塔,其造型典雅,是韓國的國寶之一。景福宮宮外建有圍牆,圍牆長3626米、高6.7米。王宮的南面有光化門,東邊有建春門,西邊有迎秋門,朝北的為神武門。光化門里有興禮門,興禮門外有一條東西向的運河,河上橫跨一造型精巧的錦川橋。在宮苑蓮池的中央有一石舫——慶會樓,曾是當年國王大宴賓客的樓閣。1553年由於火災燒毀了宮北角的一部分,日軍入侵時又將宮苑的大部建築物破壞,到1865年重建時只有10個宮殿保持完整。
昌德宮(Changdokkung) 又名樂宮,是韓國的故宮,位於首爾市院西洞,是李朝王宮里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宮殿。公元1405年,李朝第三代國王在此建為離宮。壬辰倭亂時被燒毀。現存的建築為公元1611年重建的。整座宮殿內為中國式的建築,入正門後是處理朝政的仁政殿,公元1804年改建,宮殿高大庄嚴,殿內裝飾華麗,設有帝王御座。殿前為花崗石鋪地,三面環廊。殿後的東南部分以樂善齋等建築為主,是王妃居住的地方。寢宮樂善齋是一座典型的朝鮮式木質建築,殿內陳列著王冠、王服以及墨寶、武器和其他手工藝品。院內陳列著王室使用過橋、馬車和末代國王所使用的早期汽車等。此外,還有大造殿、宣政殿和仁政殿等。仁政殿後的秘苑建於17世紀,面積約6萬坪,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御花園。苑內有亭台樓閣和天然的峽谷溪流,還有科舉時代作為考場的映花堂及建在荷池旁供君王垂釣的魚水亭、釣魚台和池中的芙蓉亭等。
廣寒樓 (Kwanghanrn) 位於全羅北道南原郡邑川渠里,是韓國的著名古跡。傳說為李朝初期宰相黃喜所建,原名廣通樓。公元1434年重建後才改稱現名。朝鮮壬辰衛國戰爭時曾被焚毀。公元1635年又按原貌重建。雕梁畫棟、形制絢麗的廣寒樓是韓國庭院的代表,其中包括三座小島,石像,鵲橋,它的整體構造象徵著宇宙。現在樓上懸有「廣寒樓」、「桂觀」的大字匾額。相傳,著名傳奇故事《春香傳》就發生在這里。樓北側的春香閣是1931年建立的春香祠堂,堂內供有春香的肖像。每年陰歷四月初八人們都在這里舉行春香祭。
青瓦台(Chong Wa Dae) 是韓國總統官邸,位於首爾市鍾路區世宗路一號。這里原來是高麗王朝的離宮,1426年朝鮮王朝建都首爾漢城後,把它做為景福宮後園,修建了隆武堂、慶農齋和練武場等一些建築物,並開了一塊國王的親耕地。1927年日本毀掉五雲閣以外的所有建築,建立了朝鮮總督官邸。1945年日本投降後變為軍政長官官邸。1948年8月大韓民國成立的同時,它成為總統官邸並改名為景武台(Kyung Mu Dae)。1960年推翻李承晚政權後,尹潽善當選總統並入主景武台。不久,因為尹潽善忌「武」字並為了同美國白宮相對應,給白牆藍瓦的這群建築起名為青瓦台,所以也有人稱其為「藍宮」(Blue House)。現在,青瓦台主樓為總統官邸,有總統辦公室、接見廳、會議室、居室,配樓有秘書室、警護室和迎賓樓等。
濟州島(Cheju) 是韓國第一大島,又名耽羅島、蜜月之島、浪漫之島,位於朝鮮半島的南端,隔濟州海峽與半島相望,北距韓南部海岸90多公里,地扼朝鮮海峽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濟州島總面積1826平方公里,包括牛島、卧島、兄弟島、遮歸島、蚊島、虎島等34個屬島,東北距全羅南道100公里,是理想的旅遊和垂釣勝地。在這里可以觀賞名勝古跡、欣賞自然景觀,島上屹立著韓國最高的山--海拔1950米的漢拿山。還可以登山、騎馬、兜風、狩獵、沖浪和打高爾夫球等。這里人煙稀少,土地廣闊,不是高山森林,就是農田村舍。農家種的主要是稻米、蔬菜、水果,最多最壯觀要屬油菜花,春天,遍地一片金黃,非常好看。濟州島是韓國主要的漁業基地,附近海域內既有溫帶海洋漁類,也有熱帶及亞熱帶漁類.
歷史名人:李祹,即朝鮮世宗(1397年5月6日—1450年5月18日),即位前封忠寧大君,1418-1450年在位,為李氏朝鮮第四代國王。他以精通儒學而著稱,除了將儒學價值觀念作為治國之策的根本以外,還能夠自如地對付兩班學者。他統治期間,在國家管理、語言文字、經濟、音樂、醫葯和人文研究方面都表現出進步思想。他建立了集賢殿,以促進體制傳統和政治經濟方面的研究。到1437年,世宗的健康開始有問題,就進行政治機構的改革。他加強中央集權,將議政府署事制(議政府相當於朱元璋時期的中書省)改變為六曹直哲制(六曹相當於明朝的六部[/url。他還制訂了朝鮮的五禮(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凶禮)和士庶四禮(冠禮、婚禮、喪禮、祭禮),並命鄭招編纂出朝鮮第一部農書《農事直說》。到了1433年,他又命人完成了一部共有365章的《醫方類聚》和共有85章的《鄉葯集成方》。當時,朝鮮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人們或直接使用中文,或使用漢字記錄朝鮮語讀音(即「吏吐」)。作為一個想要發展民族文化的一代明君,世宗開始苦思冥想,夢想創造出一種獨特而易學易懂的文字,讓普通的庶民也可以輕松駕馭。於是,他召集鄭麟趾、成三問、申叔舟、朴彭年、崔恆、李善老、李塏等著名學者,結合漢字創立了朝鮮文字母(Hangul)。它由11個母音和28個輔音組成,具有簡單和精確的特點,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也能很快學會。儒家學者大為反對,說使用朝鮮文字母會妨礙儒學研究。世宗則堅持推行,並於公元1446年頒布了《訓民正音》。他在頒布《訓民正音》的命令中寫道:「中國文字是基於中國歷史應運而生的,因此無法清楚的表達韓語特有的語境,無法充分表現庶民的想法和感情。考慮到我國子民的實際情況,我創立了這28個字母。這些文字簡單易學,希望能提高每位國民的生活質量。」他還創作了謳歌王朝建立的用中朝兩種文字寫成的頌詩《龍飛御天歌》,並把《釋譜詳節一書譯成朝鮮文。這兩本著作為朝鮮文的實際使用奠定了基礎。
李舜臣(1545-1598):民族英雄。出身於沒落士大夫家庭,幼時家境貧寒。他頗有學問,能騎善射,32歲時武舉登科,從此開始軍旅生涯。他剛直不阿、一生憂國憂民,追求正義,幾處逆境而無悔無怨。47歲任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後,積極操練水軍,構築防禦陣地,並創建了鐵甲戰艦龜船,防範倭寇的進犯。當時日本豐臣秀吉已經完成了國內四島的統一,妄圖以武力征服朝鮮和中國。1592年,他率領20多萬大軍進犯朝鮮並攻陷漢城,佔領了大半個朝鮮半島,韓國稱這一段歷史為「壬辰倭亂」。應朝鮮王朝之請,明朝派兵出援,從此開始了長達7年的中朝兩國軍民共同抗擊日寇的戰爭,史稱「壬辰衛國戰爭」。李舜臣將軍和中國水軍並肩作戰,多次擊敗日軍,屢立奇功。1598年12月,他與明朝水軍重創敵寇,在激戰中不幸中彈身亡。兩年後,朝廷為表彰他的功績,封他為一級宣武功臣。1643年贈謚「忠武」。從此,朝鮮半島人民為了紀念他,稱他為「忠武公」。供奉著李舜臣將軍靈位的顯忠祠建於1706年,位於芳華山腳下,周圍群山環抱,祠內松柏成蔭。顯忠祠佔地50多萬平方米,除了「本殿」之外,還有「號」、「古宅」、「家廟」以及李氏家族使用過的水井等古式建築。有關李舜臣將軍的歷史資料和當年他與倭寇海戰時使用過的武器等實物,明朝皇帝賜與他的都督印、令牌和斬刀等8件賜品的復製件,則被精心地保存在「遺物館」里。每逢4月28日,即李舜臣誕生的日子,顯忠祠都要舉行祭祀活動。
⑼ 韓國1950年的處境
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爆發的朝鮮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世界上爆發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捲入了這場戰爭,交戰雙方投入的總兵力達數十萬人,陸、海、空三軍都參加了戰爭。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南北方之間爆發了大規模內戰,朝鮮人民軍總兵力達動萬人左右,南朝鮮參戰總兵力約15萬人。此外,美國出動海軍和空軍兵力對南朝鮮進行作戰支援,並操縱聯合國安理會,在蘇聯缺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席位被台灣國民黨占據的情況下,非法通過了美國關於要求會員國出兵朝鮮的提案,促使由十幾個國家組成的所謂的聯合國部隊開赴朝鮮,與美國一起,對朝鮮人民軍進行鎮壓。
戰爭開始階段,朝鮮人民軍在漢城戰役、水原戰役、大田戰役和洛東江戰役中接連獲勝,迫使美國和南朝鮮軍隊處於戰略守勢。從釜山戰役開始,由於美國和南朝鮮軍隊數量增加,其有生力量和火地數量比朝鮮人民軍多1.5倍,坦克數量則多出5倍,並且完全掌握了制空權和制海權,美國空軍每天都出動大量飛機對人民軍陣地進行轟炸。在這種情況下,經過助多天激烈戰斗、已經向南推進250-350公里的朝鮮人民軍失去了繼續進攻的能力,被迫轉入防禦。
1950年9月15日,美軍和南朝鮮軍隊出動了5艘航空母艦和260多艘作戰艦艇和兩棲登陸輸送艦船,30O多架艦載機和75000多人的兵力,對朝鮮人民軍後方的仁川港進行大規模登陸,進而佔領漢城,切斷了朝鮮人民軍的退路和後勤補給線,使其前線主力腹背受敵、進退維谷,不得不全面北撤。美軍和南朝鮮軍隊乘機向三八線挺進,得手之後又迅速越過三八線,一舉佔領平壤等大中城市,並開始向中朝邊境進犯,聲稱在11月23日之前全殲朝鮮人民軍。
在這種萬分危急的情況下,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命令由彭德懷率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戰場,支援朝鮮人民的抗美救國戰爭。經過八年抗日戰爭和四年解放戰爭,剛剛贏得三大戰役的勝利和全國解放,還沒有來得及喘息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入朝以後,連續進行了五次大的運動戰戰役。第一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投入6個軍、3個炮兵師共32萬人,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總兵力達42萬人,經過12個晝夜的激戰,我軍終於粉碎了敵人的猖狂進攻,使美軍全殲朝鮮人民軍的企圖全面破產。緊接著,又展開第二次戰役,經過一個半月的激戰,殲敵36000人,收復平壤等失地,控制了三八線以北的廣大地區,迫使敵人轉入防禦,從而扭轉了朝鮮戰爭戰局。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乘勝追擊,發起第三次戰役,向敵縱深進行穿插分割,迫使敵人全線撤退,中朝軍隊迅速全面反攻,將戰線推至三八線附近。之後,又接連進行了另外兩次大的戰役,均取得重大勝利。經過7個半月的作戰,殲敵23萬人,徹底粉碎了敵人滅亡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和朝鮮人民軍的企圖,並把敵人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三八線附近地區。
經過五次戰役的較量,雙方力量對比已成均勢。到1951年6月,在兵力數量方面,中朝軍隊據優勢,達112萬人,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約70萬人;在武器裝備的對比上,中朝軍隊處於絕對的劣勢,敵方有數千門火炮、一千多輛坦克、一千多架飛機和270多艘艦艇,中朝軍隊這類重裝備的數量有限,質量較差,所以戰場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完全掌握在對方的手中。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倚仗先進的武器裝備,對中朝軍隊發動了聲勢浩大的空襲戰、絞殺戰和細菌戰,使用了幾乎所有的最先進的武器,企圖迫使中朝軍隊在停戰談判中就範。這一階段規模最大的戰役是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在43天的時間內,志願軍打退了敵人數百次沖擊,殲敵25000人,終於粉碎了敵人的進攻。
1953年5月中旬開始,中朝軍隊發動戰役性反擊作戰,兩次進攻便殲敵45000人,第三次進攻則殲敵78000人,並向南部推進180平方公里,終於迫使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停戰談判,並於7月27日簽署了停戰協定。朝鮮戰爭經過三年多激戰,終於以中朝軍隊的勝利而告終。
⑽ 韓國的經濟發展歷程
韓經濟發展歷程回顧
1948年韓建國後不久,朝鮮戰爭爆發,韓經歷了三年戰爭洗禮,經濟遭受沉重打擊。戰爭結束後,其經濟主要依賴美國的無償援助和優惠貸款。
60年代韓經濟開始起步,以第1個「5年經濟發展計劃」為標志,韓開始工業化進程。此時,韓政府開始實施以促進出口為特徵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為促進出口,韓將韓元貶值100%,並將多元匯率體系轉為單一匯率體系。當時勞動力成本較低,出口主要以輕工業產品為主,進口中糧食占較大比重。採取措施擴大出口同時,韓還制定了《外國資本促進法》,鼓勵外資流入。外資在當時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據統計,1962年外資在韓國內投資中所佔的比重高達83%。
70年代,韓開始著力促進重化工業的發展。1973年韓公布並開始實施「重化工業發展計劃」,大量投資向重化工行業傾斜。這一時期是韓造船、鋼鐵、汽車、電子、石化等工業的萌芽期,也是韓城市化進程開始加速的時期。重化工業的發展對經濟拉動效果十分明顯,1972-1978年韓GDP年均增長10.8%,重化工產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亦由72年的21%上升至78年的35%。同期,韓發起了著名的「新農村運動」,大大提高了農村地區的生產和生活水平。
80年代韓經濟開始自由化並開始著手進行結構調整。70年代的過度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韓政府要求大企業進行合並重組,結構調整主要集中在汽車、重機械製造、冶煉、造船和海外工程建設領域。這一措施促使韓產生了一批大財閥加深了這些大企業集團的市場壟斷。同時,韓開始銀行業私有化,降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障礙,金融服務開始逐步走向多樣和成熟。這一時期韓對外國直接投資的限制亦有所放寬,1984年修改了《吸引外資法》,取消了對外資持股比率和利潤匯出等的限制,對外資的審批亦轉向NEGATIVE系統。
90年代是韓經濟逐步融入世界化進程的時期。90年代經濟區域化蔚然成風,新的國際貿易體制逐步形成。韓積極參與烏拉圭回合談判並於1995 年成為WTO創始國之一,1995年韓人均收入首超1萬美元,1996年韓加入OECD,標志著韓正式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同期韓還先後加入了APEC、ASEM等國際組織。
1997年韓發生金融危機。80年代以來的過度經濟擴張過程中,韓積累了大量外債,外債在GDP中所佔比重快速增長,1994年已接近GDP的25%,其中,短期外債所佔比重極高,1996年曾高達58%,而韓本身外匯儲備並不充足。大企業為實現自身快速發展不惜大舉借貸進行投資,導致企業負債率居高不下,企業財務結構十分脆弱。據統計,1997年前韓企業平均負債率超過400%,30家大企業的平均負債更高達518%。此外,在金融危機發生的前一年即1996年,韓貿易收支狀況較差,韓寶鋼鐵、起亞汽車等若干大企業又相繼破產,更加重了韓整體的經濟脆弱程度。
1997年10月,東南亞金融風暴爆發,韓國股市隨之暴跌,韓元匯率急劇下跌。截至11月21日,韓外匯儲備幾乎耗之殆盡。韓政府迫不得已向IMF申請了135億美元的緊急貸款援助,暫時渡過了這場危機。
危機過後,韓政府根據與IMF達成的協議,開始對其經濟進行改革,主要著眼於提高宏觀經濟的穩定性。通過在公共領域、企業領域、金融領域、勞動力領域進行大幅度結構調整和制度改革,迅速地擺脫了金融危機的陰影,提前償還了IMF借款,外匯儲備大幅增加,1997年韓外匯儲備僅為38億美元。截至2009年1月,韓外匯儲備為已增至2017.4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