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始皇統一六國最早滅的是韓國韓國指的是現在的那裡
韓國指的是現在的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
韓國的興衰過程
1、興起
曲沃桓叔庶子韓萬,因協助曲沃武公由曲沃克晉,被武公封於韓地,繁衍氏族,在韓獻子在位時成為晉的門閥名卿,傳至韓康子。
前455年~前453年,韓康子與魏桓子奉智伯之命,在晉陽之戰中,討伐趙襄子。最後韓、魏倒戈,與趙合滅智伯,瓜分了智伯所有食邑。從此韓、趙、魏三卿世族獨霸晉政。三卿再將晉的領地瓜分,前403年,周天子正承認晉三卿為諸侯,韓國正式立國。是為三家分晉。
2、強盛
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並遷都新鄭。但由於七國間韓地處諸國包圍之中,發展空間小;國土面積又最小。故屢遭其他六國攻伐。至韓昭侯在位時,任用申不害進行變法。加強中央集權,整頓軍備。使韓國國力大增,十數年間,諸侯無侵者。
3、衰微
由於地處黃河中游地區,韓國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洛陽),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在昭侯時的短暫強盛之後,韓國迅速衰落。屢遭列強欺凌。
早年已經為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於前341年的馬陵之戰是圍魏救韓的結果。秦楚爭霸時,秦又要挾韓魏共同伐楚。戰國末期,韓國成了秦國和齊國之間戰爭的緩沖地,苟延殘存;前265年,秦國大舉進攻韓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改降於趙,引發了長平之戰。
兩場決定霸主局勢之戰都由韓國而起,充分體現了韓國被列強圍欺魚肉的困境。最終於在前230年,韓國被秦所滅,成為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國家。
2. 中國古代戰國時的"韓國"與現在的朝鮮半島上那個"韓國"有什麼關系
沒有任何關系。在先秦的時候,朝鮮半島南部就有三韓國,後來變成了百濟、任那、新羅三國。再來任那被百濟所滅。朝鮮北部是燕國人建立的朝鮮,後來被漢武帝所滅。之後,到了所謂的「十六國」北朝時期,中原大亂,東胡高句麗崛起,佔領了朝鮮北部。經過隋唐的征討,高麗也就是高句麗、百濟被滅,只剩下和唐朝關系最好的新羅。安史之亂以後,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後來高麗復辟,到了明朝改名朝鮮,並把疆域推進到鴨綠江一線。
3. 為什麼把秦朝和韓國稱為「秦韓」
公元前108年漢朝打敗朝鮮,改朝鮮為玄菟、樂浪(現平壤)、臨屯(現韓國的江陵)、 真番(現韓國的漢城)四郡。現在,南韓的高中(含)以下普通教科書上沒有此內容。漢朝在朝鮮半島的南疆在北緯三十七度附近,漢城、漢江名稱的來源可能與此有關。南邊是東夷部落的韓人,其中「辰韓」實際為「秦韓」,是秦朝移民。「秦韓」人後來建立了新羅國,統一了半島。
4. 中國古代政權不斷採用戰國的國號為什麼卻沒有韓國
歷史上的朝代名都是大有來頭的,不是統治者拍拍腦袋就確定下來的。古人雲: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所以對於那些拋頭顱灑熱血,歷經千辛萬苦奪取江山的帝王來說,給新建立一個王朝起個很有意義的名字,是非常必要的,是大有講究的。但總體來說,中國歷代王朝起名是有一定套路的,大體上可以分為七大類。
還有一個原因,韓國來自三國分晉,中原地區有韓、趙、魏三家。韓國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個個都是不好惹的主,可謂是強敵環伺,韓國被列強輪番欺凌,國土被蠶食,縮水很嚴重。
所以說,戰國七雄當時存在的地盤甚至春秋五霸的晉國都成為各個地區的代名詞,唯獨沒有韓國,韓國成為吃瓜群眾了。
比如秦代表隴西一代,晉代表山西一代,趙是河北中部代名詞,燕國為河北北部遼寧部分的代名詞,齊魯則是山東大地的代稱,中原地區是魏國的地盤(三國時曹丕建立魏政權,原因就是如此),韓國這個跑龍套的沒有一席之地,沒有存在感,受冷遇也不足為奇。
5. 縣、郡、道 有什麼區別為何韓國用道又抄中國的嗎
道是南北朝時期出現,唐朝時正式劃分的省級行政區劃。唐初,全國分為十九個道,道的產生和最初的行軍作戰密切相關。郡是道下轄的較大的城市,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縣是一般的城市。至於韓國用道,韓國在歷史上屬於中國文化圈,在獨立後才推動去中國化,它的方方面面和中國相似的地方太多了
6.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第一個攻滅的國家是韓國,為何秦國要先消滅韓國
眾所周知,秦國滅六國,從而進行統一。秦始皇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可是,為什麼秦國要先滅韓國呢?根據史料記載,嬴政在公元前230年,派史騰率領秦軍進攻韓國,大獲全勝。秦國攻克了韓國國度新鄭城,就連韓王安也被俘虜,緊接著秦軍佔領了韓國全境。並設置了潁川郡。韓國滅亡後,成為了六國中第一個被秦國消滅的國家。
還有一點就是,雖然韓國面積不大,但是資源豐富,農業很發達,擁有豐富的鐵礦儲量。攻下韓國後,可以讓秦國擁有豐富的糧食等資源。為攻打其他國家奠定基礎。
7. 秦朝實行郡縣制的原因
1、春秋初期,諸侯國內普遍實行采邑制度。到了中後期,由於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和按田畝徵收賦稅,原有的采邑制度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這時,一些國家在所佔有的領地的地方推行由國君直接管理的縣郡管理體制。
2、開始時,縣和郡都是有國君派官駐守,後來為了擴大兼並和抵禦外敵的需要,就成了固定的地方政權組織,有權應變邊境的突發事變。
3、符合專制皇權和統一的要求。秦始皇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後隨邊境的不斷開發和郡治的調整,增至四十餘郡。
(7)為什麼韓國還存在秦朝的郡制擴展閱讀:
作用:
1、郡縣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治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戰國時期,各國先後在邊地和內地設置了郡縣,產生了郡統轄縣的兩級地方行政組織。至此,郡縣制開始形成。
2、郡縣制使各諸侯國形成了中央、郡、鄉一套比較系統的行政機構,對地主階級實行集權統治起了重要的作用。秦統一中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才健全了郡縣制,進而在全國推廣。
3、郡縣制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來分封割據的狀況,中央通過考課和監察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於防止地方割據分裂,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8. 秦國設縣制時有設郡嗎是秦國不是秦朝哦
有的。戰國時期,七大諸侯國都有郡這個設置。比如趙國有雲中郡,燕國有漁陽郡,秦國北地郡,齊國有東郡,韓國有上黨郡。戰國初期縣比郡的地位要高。縣令比郡守的爵位高,是諸侯直轄的最高地方官署。秦國商鞅變法前,只在隴西戎狄地區和北部荒涼地帶設郡,秦國腹地全部以縣為治,不設郡。商鞅入秦變法,提出治秦九論,其中就包括《郡縣論》,取消秦國貴族自治封地,設郡縣兩級官府直接歸秦王掌控。
9. 分析秦朝郡縣制怎樣由產生到確立
一.秦朝採用郡縣制是其政治制度客觀限定的結果
1.郡縣制很適應於秦朝中央官僚體系。秦國不用宗親貴族而大量任用來自六國的才智之士。秦之所以能夠兼並六國在於泰國徹底實行了統治機制轉變,實行了官僚制,從而比較合理地利用了人力資源。秦滅六國後,官僚制和龐大的官僚集團以其強大的力量順理成章地支撐起秦朝政治制度。由於秦朝長期採用官僚制,貴族勢力不斷地被削弱,而非宗室貴族組成的官僚集團。當然不希望貴族勢力坐大,因此理所當然地拒絕分封制。在這種政治背景下。中央官僚自然會沿用一直適應於秦國政治發展的郡縣制。
2.郡縣制也很適應於秦朝受戰爭制約的地方官僚體系。
秦國從商鞅大規模置縣開始,秦國每攻克一城。攻佔一地,便就地設縣,任命長官。特別在秦國後期頻繁地與六國發生戰爭,六國多次完整地將數郡獻給秦國,而秦國取得的土地都是以一郡一縣來計算的。隨著秦國不斷佔領六國地盤,秦國原有地方官僚體系隨之不斷擴張。而且地方官僚在長期發展中,各自形成了很大的勢力范圍,不容許世襲貴族通過分封制來染指其利益。從另一方面來看,郡縣制的特性也使得郡縣制很適應於秦國地方官僚體系。
二.秦朝實行郡縣制是為了加強對六國故地及邊遠地區的政治控制
1.秦朝實行郡縣制能加強其對六國故地的控制
秦朝要採用相關制度即有效的郡縣制,來保障秦朝對六國的文化影響。秦取得六國舊郡後依然保持其原有的名字,如趙國的雲中郡、韓國的三川郡。用這些行政機構來控制六國舊郡。秦後來滅六國也設了一些新郡,特別在六國實力強大的國都設郡,以達到徹底粉碎舊的政治中心和六國故民復國的精神寄託的政治目的。秦朝由中央派遣官員控制地方。由郡統縣,中央將郡縣牢牢控制住。在縣以下,設鄉、里、亭。令民為什伍。用保甲制度和連坐法將六國故民緊密地束縛在一起。
2.秦朝實行郡縣制能強化其對邊遠地區的直接控制
秦朝建立之後,疆域除了擁有被征服的六國故地以外,還擁有大量少數民族居住的邊遠土地。新征服之地,人心不穩,必須要由強有力的組織機構來管理,並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只有這樣,才能使國家觀念深入邊遠地區,使蠻族直接受到國家統治。所以,採用郡縣制是必然選擇。
3.秦朝實行郡縣制能使其有效地防範匈奴對邊關的騷擾
由於郡縣的集權特徵和其軍事性質能使其很好地詞動一切資源,能有效地組織軍事力量抗擊少數民族的侵犯,所以秦國普遍在邊境上設置郡縣來防範犬戎。以後秦朝自然而然地採用設郡縣這種有效方法來防範當時對秦國威脅最大的匈奴。而且在戰國時期,受匈奴威脅的燕趙等國也都在邊境設置過郡縣以防範匈奴。
三.秦朝實行郡縣制還有著秦始皇及其他政治家的個人原因
1.秦始皇對嫪毒反叛的反思使他斷然實行郡縣制
秦始皇九年的嫪毒反叛,使秦國遭受了較大的內亂。秦始皇平定這次內亂之後,對權臣更加猜忌,便不再分封王室臣工。秦始皇深深地意識到臣子有了封地之後,臣子就可以依據封地大肆招攬賓客,養成自己的勢力,危害國家。因此秦始皇對周朝以來的傳統封國存有戒心。為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秦始皇對威脅到其專制統治的封國必然進行打擊和壓制。因此,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便斷然採用郡縣制而非分封制。
2.李斯等大臣一直主張實行郡縣制
實行分封制與否,可以說是外來客卿和本土宗室大臣之問的政治較量。宗室大臣希望用分封制來擴大自身勢力,而李斯等外來客卿則不希望宗室力量坐大。所以堅決抵制分封。秦朝以法治國,大量任用並重用法家人士。作為法家重要人物的李斯希望強化君主專制,強調嚴刑峻法,當然不希望有不利於君主專制的力量—封國的出現。在這種政治背景下,李斯個人及其代表的政治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秦朝實行郡縣制而不是分封制。
秦國秦朝採用郡縣制,均有其內外原因,但從總體上說,秦國秦朝實行郡縣制都是適應於當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政治制度。郡縣製作為當時先進的政治制度,為社會穩定和發展,為國家的統一和強大起到了重要作用。秦國秦朝實行的郡縣制。奠定了中國地方政治行政體系的基礎,構建了兩千多年中央集權封建王朝的基本框架。而郡縣制支撐的「大一統」的思想一直深深地影響著後世。
10. 秦始皇為什麼要執行「郡縣制」呢
郡縣制與西周分封制相比較,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西漢王朝繼續推行郡縣制。漢初曾分封諸侯王而形成“郡”、“國”並存的局面,後逐步消除與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使“大一統”政體更為鞏固。
郡縣製作用主要是體現在以下三點:
(1)郡縣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治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
(2)郡縣制使各諸侯國形成了中央、郡、鄉一套比較系統的行政機構,對地主階級實行集權統治起了重要的作用。
(3)郡縣制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來分封割據的狀況,中央通過考課和監察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於防止地方割據分裂,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