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戰國時期的韓國為什麼成為七國中最弱的國家
戰國時期的韓國由於地處中原,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中原地區晉三分為韓、趙、魏三家。韓國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敵,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韓國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其屢遭其他六國攻伐,國力不斷削弱,使韓國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於前230年覆亡。
2. 戰國七雄中,為何韓國那麼沒有存在感呢
首先回答這個問題前得先了解兩個相對認知。
韓國很弱
韓國在戰國七雄里實力最弱,國土面積最小。韓國鼎盛時期的國土面積也才10萬平方公里,與之作為對比,楚國鼎盛時期面積為150萬平方公里,秦國為100萬平方公里,趙國、燕國、魏國為20萬平方公里,齊國全盛時期為15萬平方公里。要知道在戰國時期,領土以及領土內所轄資源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由此來看,韓國確實很弱。
對比這些國家的改革我們不難發現,它們的改革中都有對現行奴隸社會殘余制度的否定,同時都有封建社會性質制度的雛形。
正是由於他們的改革,才刺激了整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革,加速了封建社會的到來。
3. 作為戰國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韓國是怎麼沒落的
戰國七雄有一個特殊的成員,韓國。
這個國家從立國之初到被秦國滅掉,從來沒有取得過讓人亮眼的成績,更沒有主導過戰國的局勢。
那麼,這樣的一個國家,他為什麼能夠命令名列戰國七雄之一呢?
其實,原因非常簡單。
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他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盟友。韓國是三晉之一,甚至有一種說法,戰國就是從三家分晉開始的。
所以,雖說韓國在戰國期間一直沒有成為主導者,但照樣有資格位列戰國七雄之一。
4. 戰國時期韓國並不落後,為什麼戰鬥力卻是戰五渣呢
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西周時,周武王把自己兒子封在韓城,韓國誕生了,但一進入春秋,韓國立即便被晉國吞了去。春秋末年時,晉國又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戰國時代開始,小國不斷被大國吞並,而國土面積同樣不大的韓國,卻得到了周王室的認可,躋入諸侯之列,成為存在感最低的戰國七雄。
雖說是戰國七雄之一,但韓國過的實在委屈,平時有事沒事便挨揍,秦統一六國之戰中,韓國還成了七雄中第一個被滅掉的諸侯國。如此弱雞的韓國,憑什麼能成為戰國七雄!
韓國憑什麼是戰國七雄?比上雖然不足,但比下綽綽有餘。先秦時期是個大亂世,周王朝實行份分封制,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如雨後春筍般湧出,韓國雖然比不上秦國、楚國、齊國這些大國,但與宋國、衛國、魯國等諸侯國比可強出太多。
韓國處於中原地帶,由上黨郡、三川郡、新鄭首都組成,《後漢書》中將此處稱為「天下有變,常為兵沖」。這個位置極為尷尬,尤其是上黨地區,有「天下之脊」的稱號,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韓國西控河東,北連晉陽、南俯伊洛,東控河北,乃是軍事要沖,四戰之地,在烽火連天的春秋戰國,必然會遭到周邊政權的瘋狂爭奪。秦國、魏國、楚國、齊國這個大佬將韓國夾在中間,想要開疆擴土,可實在無土可擴,而韓國內還有個「國中國」的周王室,周王室雖然衰弱,但名分還在,雖然各諸侯國都有取而代之的心思,但誰也不會擺到明面上,欺負周王室就是在給自己找被群毆的理由,所以韓國這個倒霉蛋只能兩頭受氣。
上黨地區是軍事要塞,但因為是高原所以糧食產量非常有限,而能產糧的中原地區又無險可守,所以想要據險割據一方的方式行不通
5. 戰國時期,韓國是怎麼從初期七雄第一而快速衰敗的
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韓起源於晉國同姓宗室,姬姓,可上推晉穆侯。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開國君主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
前233年:韓王向秦納地效璽,請為藩臣,使韓非聘秦。直接認慫了,還把人才給了秦國。
公元前231年:為了不妨礙秦國出兵函谷關,韓向秦獻南陽地。
韓國真是讓人無語了,人才給了秦國,還把這么重要的軍事重鎮也獻給了秦國,秦軍直逼韓國都城。此時,秦王真是沒有理由不先滅了他了。
公元前230年,秦派內史騰率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攻破韓國首都鄭(今河南新鄭),韓王安投降,韓國滅亡。秦國在韓地設置潁川郡。
6. 三家分晉後,為什麼韓國成為最弱小的國家
三家分晉時,韓國分的土地很好,經濟條件一度在趙國之上,建國後還滅了曾經的小霸主鄭國。韓國之所以變弱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處在四戰之國的位置上,每個大國崛起韓國都首當其沖;其二、變法不徹底,中途而廢。基於上述兩個原因,韓國成了七大戰國中最弱小的一個。
韓國感受到了魏國的強勢後也開始變法,也就是申不害變法,在韓國變法的這段時間里,天下諸侯莫敢侵韓者。魏國滅趙失敗後,把目光轉向韓國這位美麗而富有的小娘子,起三十萬大軍滅韓,韓國奮力抗擊魏軍,在齊國的幫助下雖然存國,但也實力大損。之後韓國廢除變法內容,恢復王道治國傳統,想以小弱姿態求生存,不想秦國崛起,對韓國鯨吞蠶食,最終滅了韓國。因此以王道治國,國必削至亡,韓國用他的歷史證明了王道治國的結局。
7. 戰國時期,韓國是如何從初期七雄第一而快速衰敗的
韓國最先被強秦滅亡,不應該讓人們感到奇怪。因為秦國要打開東出討伐天下之路,首先就得佂服三晉。三晉位於天下之中的位置,恰好堵住了秦軍東佂的道路!
然而盡管韓王很恭順,但還是無法阻止韓國亡國所命運。這怪不得韓王,因為韓國的實力太薄弱了,硬抗是抵擋不了秦軍的。雖然他的恭順也沒能挽救韓國,但畢竟還是避免了韓國在兼並戰爭中更多的流血,和無謂的犧牲。當然也怪不得秦王,因為在秦強六國弱的形勢下,秦國已經具備了一舉掃平天下的有利條件,而且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大勝戰要素,也都在秦國這邊。所以己經喪失了抗秦能力與信心的韓國,當然會因其實力最弱,而成為被秦軍掃滅的第一個諸侯國了!
8. 戰國時候韓國是最弱的國家,為什麼活到最後一集,原因
1、消耗秦國實力
秦國是虎狼之國,實力強大,而弱小韓國就在秦國的旁邊,想跑都跑不了,戰略縱深幾乎沒有,所以,只能通過牽制秦國的主要青壯年,才能讓秦國沒有精力攻擊韓國。於是韓國派遣戰略間諜,鄭國,去游說秦國開挖鄭國渠。這么一個大型工程,消耗了大量的秦國人力和物力。
很多王朝其實都是被大興土木而引發了混論。比如隋煬帝修運河,比如元朝挖黃河,天下大亂。但是運氣不再韓國,秦國大型工程,並沒有讓秦國內部混亂。本質還是秦國的效率太高了。但是不能否認,韓國招數的正確性,最起碼也因為工程多活了幾年。
2、混亂秦國思想
秦始皇是崇拜韓非子的,對其思想頂禮膜拜。所以韓國又派韓非子出使秦國,擾亂秦國的思想。韓非子主張統一戰爭從滅楚開始。然後列出一大堆的理由。這個讓整個秦國的上層,出現了思維混亂,統一戰爭從哪裡開始下手。於是又爭論了好多年。這為韓國有續命好多年。
前蘇聯的倒掉,對手國就是採用的混亂思想的策略瓦解大國,採用休克療法,讓蘇聯走向奔潰。民國時期的金元券,搞亂了民國的經濟,這個金圓券的背後策劃人,就是共產黨人。但是韓非子的對手是對他知根知底的李斯,最終這個策略,也成了半拉子工程。
3、奉行割地賠款
韓世家,到處都是韓國被打敗,被迫割地,賠款,送質子的記錄。總覺得韓國過的相當憋屈。而實際上,憋屈的也只是老百姓而已,韓國的貴族照樣過著魚肉生活。盡管是割地賠款,但是總比對抗,直接被秦國拍死的好。割地有兩種辦法,一個是給同盟模式,秦國攻擊上黨,韓國把上黨地區送給了趙國,引發了秦國和趙國的長平之戰,兩大國實力消耗極大。給了韓國喘氣的機會。第二而是對手模式,秦國打,我就把打的地方抵抗下就送給對方,避免立即亡國。
清朝慈禧太後,想通過義和團雄起對抗一把,立即被八國聯軍燒了圓明園。慈禧立即改變權謀策略,割地賠款,沒有亡國,為清朝續命近50年。如果不是後繼的統治者,權謀水平太低,讓權臣袁世凱上位,恐怕,清朝再熬上50年問題不大。清朝亡國於權臣,而不是列強,教育不能說不深刻。
經過權謀網上述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出來,弱者生存,活著是第一要義,因為你只要還活著,就能夠等到未來的變數,不是每個強者,都能夠一直強大下去的。晉國的智伯,不就是,強大的時候,到處要地,轉瞬,就灰飛煙滅了。韓國的失敗,不能說其策略失敗,而是只能說,秦國連續七代人都沒有出現問題,這就是天意所歸,韓國在自己的資源實力下,活到了最後,也是足以顯示謀略的強大。秦滅韓國之後,改地名為潁川郡,而這個地方就是,歷史上謀士最多的地方,張良、荀彧。許攸、司馬徽、郭嘉等都是潁川郡的人。所以我們看到,韓國的智謀傳統是多麼的強大。我們學習權術,不能因為最後的失敗,而否認前期權術策略的正確性,要善於學習成功的經驗,然後聽天由命,畢竟很多東西不是你聰明就能夠解決的。權術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只能讓你不走錯路,至於能不能到終點還是看其他很多因素。
9. 戰國七雄中,為什麼韓國始終是最弱的
假如沒有法家名士韓非子和謀聖張良等傑出人物,韓國的人氣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究其原因,韓國太弱了。韓國唯一拿得出手的戰績是吞並鄭國,更多的時候是跟在列強後面撿漏。
韓國雖不能與其他六雄爭鋒,卻比中山國、宋國、衛國、周國、魯國等二流諸侯強不少,比上不足而比下有餘。不管戰國七雄如何排序,韓國都是第七名。
韓國如此尷尬的原因並非韓人不努力,實在是歷史沒有給韓國多少出頭的機會。
缺乏強軍傳統的建國之路
先秦時代是個全方位混戰的大亂世,能從春秋存活到戰國的諸侯都不是泛泛之輩。韓國的建國之路充滿了血腥斗爭,卻偏偏沒有形成強軍傳統。
韓氏先祖被封於韓原。韓原在今天陝西韓城一帶,晉國與秦國多次在此地交戰。公元前645年,秦軍在韓原大破晉師,秦穆公俘虜了晉惠公與晉大夫韓簡。韓氏一族為遠離戰禍而大舉東遷到晉國內地,多次遷都。
韓氏的封地,春秋時期秦晉多次交戰於此
晉國設六卿時,韓氏首領韓厥憑借戰功躋身其列。韓宣子在位期間積極擴張地盤,先與諸卿瓜分了祁氏、羊舌氏的地盤,又與趙簡子一同侵伐范氏、中行氏的封邑。最終,韓氏和趙氏、魏氏從激烈的斗爭中脫穎而出,三家分晉,各自建國。
三晉起初的地盤大體相當,但沒過多久,魏國就率先稱霸。魏國衰弱後,趙國又強勢崛起,在戰國後期成為唯一能與強秦爭鋒的關東首強。而韓國從未改變自己的跟班角色。
盡管韓氏做過晉國首席執政大臣中軍將,卻沒有出過名將;而魏國先祖魏舒首創中原步兵戰陣,趙國先祖趙簡子和趙襄子威震北狄。
進入戰國後,兵家亞聖吳起利用魏國的軍事傳統打造出令群雄生畏的魏武卒;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趙軍也成為秦國最忌憚的善戰之師。
10. 戰國七雄韓國為什麼那麼弱
戰國七雄中韓國因為處於中原地帶,屬於四戰之地,大多的戰爭都會在韓國本土或者周邊發生,國家只能一次次的去遭受蹂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