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韓國歷史
韓國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據說,韓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韓國歷史上第一個王國。歷史學家將韓國的這段早期歷史階段稱為「古朝鮮」時代。
古代韓國最初以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會為特徵,各小城邦又逐漸合並成政治結構復雜的部落聯盟,並最終形成了王國。
在這些部落聯盟中,位於鴨綠江中游的高句麗(公元前37-公元668)最先建國。高句麗富於侵略性的軍隊逐一征服了周圍的部落,並在公元313年甚至攻佔了中國的樂浪地區。百濟(公元前18-公元660)是由位於今天的漢城附近漢江南面的一個小城邦發展而成的類似高句麗的部落聯盟王國。百濟於近肖古王(346-375在位)統治時期發展成為一個由貴族統治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新羅王國(公元前57-公元935)位於韓半島最南端,最初是三國中最弱小、最落後的國家。然而由於在地理上遠離中國的影響,它很容易接受非中國的外來習俗和思想。它的社會階級特徵明顯,後來產生了獨特的「花郎團」並發展了佛教。
統一新羅與渤海
6世紀中葉,新羅王國征服了臨近的伽倻王國(從1世紀中葉至6世紀中葉在韓半島南部地區發展起來的一批城邦國家)並與中國唐朝結成軍事同盟,征服了高句麗和百濟王國。當中國唐朝後來暴露出要將高句麗和百濟納入其帝國版圖時,新羅便以武力相抗。
公元676年,新羅將中國人逐出韓半島。其後,居住在滿洲中南部地區的前高句麗人於698年建立了渤海王國。
渤海王國不僅有高句麗人,還有眾多的靺鞨族人。渤海王國按高句麗王國的行政結構,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五京政權體系。渤海王國有著源於高句麗文化的先進文化。
渤海王國的繁榮和強大在公元9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時期。它佔領了北至阿穆爾河,西至滿洲中南部開元的廣大地區,並同突厥和日本建立了外交關系。渤海王國於公元926年被契丹人滅亡,其統治階級中的很多人(大部分為高句麗人)遷移到南方,加入了新成立的高麗王國。
新羅在公元668年統一了韓半島,並在8世紀中葉進入繁榮強大的鼎盛時期。新羅一直想建立一個理想的佛教國家,佛國寺就是在統一的新羅時期所建立的。但因王公貴族沉溺於安逸奢侈的生活,王國對佛教的崇尚開始衰落。此外,和被佔領的高句麗和百濟聲稱有統治權的地區領袖間產生了沖突。公元935年,新羅國王正式向新建立的高麗王朝投降。
高麗
盡管韓半島經常遭受外來入侵,但自公元 668 年由新羅統一後一直由一個單一的政府治理,並保持了政治獨立,以及文化和民族傳統。無論是高麗王朝(918-1392 年),還是朝鮮王朝(1392-1910 年),他們都鞏固了政權,發展了文化,驅逐了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高麗王朝的開國君主王建是新羅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將軍。他選擇自己的家鄉松岳(即現今北韓的開城)作為都城,並宣稱要收復高句麗在中國東北的失地。他將他的王國定名為高麗,韓國現在的名稱「 Korea 」就是由此而來。盡管高麗王朝未能收復失地,但卻取得了以青瓷和佛教繁榮興盛為代表的輝煌的文化成就。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是,早在1234 年,即比德國古登堡早兩個世紀,韓國人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大約也在這一時期,韓國的工匠還完成了在大塊木板上雕刻全部佛經的艱巨任務。
這些雕刻佛經的木版有8萬多塊,目的是祈求佛祖保佑擊退蒙古人的入侵。這些稱為 《高麗大藏經》的木版現珍藏在歷史悠久的海印寺內。
高麗王朝末期,士大夫和武士之間的沖突以及儒教信徒與佛教信徒之間的爭斗,使高麗王朝衰敗。蒙古人入侵高麗始於1231年,高麗人民雖然與蒙古人進行了英勇斗爭,但高麗仍淪為蒙古的附庸國長達近1個世紀之久。
朝鮮
1392年,李成桂將軍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朝鮮。朝鮮早期的統治者支持儒家學說作為王國的指導哲學,以抵銷在高麗時代占統治地位的佛教影響。
朝鮮的統治者以良好的中庸政治制度治理國家。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這一時期,科舉考試成為做官的重要途徑。以儒家學說為導向的社會高度重視研究學問,但鄙視工商。
朝鮮在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統治時期(1418-1450),國家的文化與藝術空前繁榮。在世宗大王的倡導下,王室學術機構的學者創造了韓語字母「訓民正音」。
世宗大王非常重視天文學。日晷、水漏、天文圖和天球儀等都是在他的要求下造出來的。後來他將王位傳給兒子文宗(1450-1452在位)。文宗於1452年駕崩,年僅11歲的太子接替了王位,是為端宗。
1455年,端宗的叔叔首陽大君篡奪了少年國王的王位,成為世祖國王(1455-1468年在位)。他公布了一部名為《經國大典》的法典,這部法典成了王朝治國的基石。
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王國,准備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在海上,韓國歷史上最受尊敬的人物李舜臣將軍(1545-1598),指揮「龜船」與日本人作戰,並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勝利。這種「龜船」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鐵甲戰船。
在陸上,自願參戰的農民和僧侶軍隊也奮勇殺敵。隨著日本軍閥豐臣秀吉的死亡,日本軍隊開始撤退,戰爭於1598年結束。但這場戰爭卻給朝鮮和中國明朝留下了災難性後果。在戰爭中,朝鮮大量的工匠,包括陶瓷工匠被劫往日本。
17世紀初,韓國的「實學」運動在思想開明的士大夫中開始興盛起來。他們想借「實學」來建設一個現代化國家。
他們極力建議改良工業、農業,主張大刀闊斧地對土地分配製度進行改革。但不幸的是,保守的貴族統治者尚無適應這種急劇變革的准備。
朝鮮王朝後期,政府內部和上層社會中不斷產生傾軋。為了糾正這種不良的政治局面,朝鮮國王英祖(1724-1776在位)採取了不偏不倚的策略,成功地鞏固了王權,並取得了政治上的穩定。
正祖(1776-1800在位)繼位後繼續實行不偏不倚的政策,建立了王家藏書樓,收藏王家文件、實錄。他還推動了其他政治與文化改革。這一時期,是「實學」運動蓬勃發展時期,很多傑出的學者撰寫了大量有關工農業改革的進步文章,但政府並沒有採納他們的建議。
B. 歷史學有哪些主要的流派
一、蘭克學派
蘭克(1795-1866)是歐洲19世紀影響力巨大的一位史學大師。曾經被腓特烈四世任命為普魯士國家史官,編寫《普魯士王國史》,後來又用半輩子時間編寫了《法國史》和《英國史》。70歲被授予貴族爵位,82歲高齡帶著一群助手學生編寫《世界史》。享年91歲,死後在家鄉立紀念碑,絕對是人生贏家。
蘭克學派的特點就是剝離所有的偏見,用純粹客觀的視角來陳述歷史事實,注重實證。而且以政治史為主,收集第一手的史料追求廣博。
二、年鑒學派
1929年,《年鑒》雜志在法國問世,年鑒學派也從此誕生。
年鑒學派覺得傳統的蘭克學派已經過時了。年鑒學派不僅研究政治史,而是研究社會總體歷史;不僅收集文獻史料,也收集其他史料;還提倡史學應該跨學科研究。
年鑒學派的兩位創始人,費弗爾(1878-1956)和布洛赫(1886-1944),早在1929年之前就已經做了很多革新傳統的工作。
三、新社會史
傳統的社會史可以追溯到啟蒙時代的伏爾泰。
但新社會史卻是從年鑒學派中脫胎出來,20世紀50年代才成型的。
四、計量史學
計量史學就是在歷史研究中使用數理統計的方式,也算不上一個嚴格流派。
計量史學一般以美國經濟學家研究南北戰爭之前的南方奴隸制經濟為起點,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福格爾(1926-2013),他因在計量史學方面的成就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五、西方馬克思主義史學
在19世紀後期,馬克思主義史學一直和西方的傳統史學(以蘭克學派為代表)處於完全對立狀態。
蘭克本人也承認:「歷史科學的職能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性的。」所以蘭克學派作為資產階級御用史學,肯定和唯物史觀水火不容。
馬克思本人曾毫不留情地批判德國兩大宗師,分別是黑格爾和蘭克。批判前者是因為唯心主義,批判後者是因為馬克思認為蘭克學派只是一群「收集趣聞軼事」的「歷史的宮廷侍從」。
六、比較史學
歷史比較方法的運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史家希羅多德,馬克思也對歷史比較研究做出過較大貢獻。
但比較史學的開創者,當屬法國史學家布洛赫。
C. 韓國歷史學家親口承認,所謂三韓就是華夏分支嗎
韓國人真的是韓國人嗎?就個人認為,韓國人其實應當是漢奸才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定,其實是和韓國人的來源有關系的!
韓國人最早的族員大多來自於古老的濊貊(huo mo),濊貊族是由濊人和貊人匯合而成,以農業城柵為特點,不同於游牧族。也就是說濊貊是一個種田的民族,不是打獵的民族,和我能把田種到沙漠里的大華夏其實是有非常深厚的淵源的。
其後,商紂王帝辛的叔父箕子帶領了不想加入西周的5000多商朝移民到現在的朝鮮半島北部,建立了箕氏侯國,也就是箕子建立了一個完整的政權。
三韓演變
既然韓國人認為三韓是他們的祖先,那就再說說三韓。
三韓分為,馬韓、弁(bian)韓、辰韓。馬韓的居民是中國周朝箕子朝鮮南遷的遺民與辰國居民融合而成,同時馬韓也是三韓中最發達的區域。而弁韓和辰韓更有意思,所謂"辰王常用馬韓人作之,世世相繼"是指辰、弁韓的"辰王"世世用馬韓人擔任。
我們可以做一個推理,馬韓來自中國,中國統治辰韓、弁韓,所有三韓都是中國人。從來沒有中國人統治政權之後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這是華夏的文化特色,唯獨是三韓,所以說三韓是漢奸。
D. 韓國歷史概況
韓國歷史可分為古代史、統一新羅與渤海、高麗、朝鮮、日本佔領和韓國獨立運動、大韓民國的成立、近現代史七個歷史階段。
一、古代史
韓國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據說,韓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韓國歷史上第一個王國。歷史學家將這段早期歷史稱為「古朝鮮」時代。古代韓國最初以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會為特徵,各小城邦又逐漸合並成政治結構復雜的部落聯盟,並最終形成了王國。
二、統一新羅與渤海
6世紀中葉,新羅王國征服了臨近的伽倻王國並與中國唐朝結成軍事同盟,征服了高句麗和百濟王國。當中國唐朝後來暴露出要將高句麗和百濟納入其帝國版圖時,新羅便以武力相抗。公元676年,新羅將中國人逐出韓半島。其後,居住在滿洲中南部地區的前高句麗人於698年建立了渤海王國。
渤海王國於公元926年被契丹人滅亡,其統治階級中的很多人(大部分為高句麗人)遷移到南方,加入了新成立的高麗王國。新羅在公元668年統一了韓半島,並在8世紀中葉進入繁榮強大的鼎盛時期。公元935年,新羅國王正式向新建立的高麗王朝投降。
三、高麗
盡管韓半島經常遭受外來入侵,但自公元 668 年由新羅統一後一直由一個單一的政府治理,並保持了政治獨立,以及文化和民族傳統。無論是高麗王朝(918-1392 年),還是朝鮮王朝(1392-1910 年),他們都鞏固了政權,發展了文化,驅逐了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
高麗王朝的開國君主王建是新羅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將軍。他選擇自己的家鄉松岳(即現今北韓的開城)作為都城,並宣稱要收復高句麗在中國東北的失地。他將他的王國定名為高麗,韓國現在的名稱「 Korea 」就是由此而來。
四、朝鮮
1392年,李成桂將軍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朝鮮。朝鮮早期的統治者支持儒家學說作為王國的指導哲學,以抵銷在高麗時代占統治地位的佛教影響。
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王國,准備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在海上,韓國歷史上最受尊敬的人物李舜臣將軍(1545-1598),指揮「龜船」與日本人作戰,並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勝利。這種「龜船」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鐵甲戰船。
五、日本佔領和韓國獨立運動
19世紀,韓國依然是一個「閉關自守之國」,堅決反對西方關於建立外交與貿易關系的要求。此後,一些具有帝國主義野心的亞洲和歐洲國家競相對韓半島施加影響。日本在戰勝了中國和俄國後,於1910年強行吞並韓國,並開始對其實行殖民統治。
1919年3月1日,韓國人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抗議活動,數千人犧牲。盡管「三 • 一獨立運動」失敗了,但卻加強了韓民族的團結,激發了愛國主義精神。這次運動促成了在中國上海成立韓國臨時政府,並在滿洲開展了有組織的反抗日本殖民主義者的武裝斗爭。韓國人民至今仍每年紀念「三 • 一獨立運動」,並將其確定為全國性的假日。
六、大韓民國的成立
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通過一項決議,要求韓國在聯合國一個委員會的監督下舉行大選。然而,蘇聯卻拒不執行聯合國決議,並且不準許聯合國這個委員會進入韓國北方。於是聯合國大會又通過一個新決議,要求在這個委員會能夠到達的地方進行選舉。
韓國首次總統選舉於1948年5月10日在三八線以南地區舉行。這條線終於將韓半島分成了南方與北方。1948年,李承晚當選為大韓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與此同時,三八線以北建立了金日成領導下的共產黨政權。
七、近現代史
1950年6月25日,朝鮮進攻韓國,朝鮮戰爭爆發。在蘇聯等共產主義國家缺席下,當時由美國等主導的聯合國決議發動聯合國軍支援韓國。聯合國軍支援的韓國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抗美援朝支持的朝鮮最終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火協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沿三十八度線非軍事區分界而治。
朝韓分治後,韓國經歷民主與獨裁統治的反復交替:第一共和國處於李承晚的獨裁統治之下,直至1960年統治崩潰流亡夏威夷,民主的第二共和國建立並以尹潽善為總統,卻在不久後被朴正熙軍隊推翻。之後從第三到第五共和國,韓國都處於朴正熙及全斗煥軍政府的威權統治之下。
1987年之後,第六共和國開始逐漸建立起一個自由民主的政府。
(4)韓國歷史學有哪些派別擴展閱讀:
箕子朝鮮(約前1122 ~前194 ) 。在中國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王的叔父箕子(商朝人華夏族)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建立「箕氏侯國」,史稱「箕子朝鮮」。
武王伐紂成功後,曾經去尋找箕子,後來在武王勸說下,箕子同意歸附周王室。諸侯分封時,箕子被封為諸侯,其封國位於朝鮮半島北部,向西與燕國接壤,此後的八百年裡,箕子朝鮮一直以周朝的諸侯國存在。
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朝鮮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野史《三國遺事》造謠說,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半島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形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被認為是韓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現代韓國人否認箕子朝鮮的存在。但是無論如何,箕子朝鮮是中國歷史范疇,既非韓國人的祖先,也不是韓國的歷史政權。
E. 有關於韓國歷史的,韓國的年代表,還有各時期的代表文化。希望有精確的回答,謝謝,會給獎勵分的哦~~~
現今的韓國位於朝鮮半島南部,自古以來便是朝鮮的一部分,1953年在美國的軍事協助下,以三八線為界從朝鮮獨立出去,其建國時間為(公元1953年——至今),韓國歷史即朝鮮歷史。 箕子朝鮮、紂王叔父(約公元前1122年建國——公元前194年)統治約928年。 衛氏朝鮮、燕國人衛滿(公元前194年建國———公元前108年)統治約86年。 漢四郡(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置郡——公元1世紀)統治約192年。 辰韓、馬韓、弁韓、(公元1世紀——公元4世紀)朝鮮半島南部部落並向北擴張。 高句麗(起源於吉林省扶余縣)、新羅、百濟、前三國時期(公元4世紀建國——668年)統治約368年。 新羅時代(668年建國,唐滅百濟、高麗——900年)統治約232年。 百濟國、泰封國、高麗、後三國時期(900—903年建國——935年)約232年。 統一高麗時代(935年建國——1389年)統治約454年。 朝鮮王朝(1389年建國——1910年)統治約521年。 日本統治時期(1910——1945年)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48年建國——至今) 朝鮮半島有正史記載的歷史約三千年,從紂王叔父箕子的「箕子朝鮮」至戰國燕國人衛滿的「衛滿朝鮮」至漢武帝「漢四郡」朝鮮半島為中國人直接統治約一千二百餘年(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1世紀),朝鮮半島作為藩屬國臣服於中國王朝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近一千八百餘年。
高麗朝鮮
918年,後高句麗的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統一朝鮮半島南部,建立高麗王朝。 962年,宋太祖建隆三年十月,王建之子王昭遣其廣評侍郎李興祐、副使李勵希、判官李彬等來朝貢。 993年,高麗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北宋的朝貢關系,向遼國稱臣。 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 1231年,高麗蒙古戰爭,高麗國王逃至江華島;1273年,元軍佔領濟州島,國王投降蒙古汗國,高麗蒙古戰爭結束,高麗成為元朝的藩屬國。
朝鮮王朝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早已決心歸附明朝,他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並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高麗國王,統一朝鮮半島南部,定都漢陽。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六日,在高麗大臣李之蘭以及左侍中裴克廉、鄭道傳、趙浚等人的倡議推戴下,李成桂在松京(開城)壽昌宮即位。其時五十八歲。
朝鮮李氏王朝正史(韓國奎章閣版)(11張)李成桂派使向金陵的明朝朝廷上表,稱高麗國王昏亂,自己受萬眾推戴不得不即位。朱元璋則口氣冷漠,道「爾恭愍王死,稱其有子,請立之,後來又說不是。又以王瑤為王孫正派,請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來,大概要自作王。我不問,教他自作,自要撫綏百姓,相通來往」。 不久,李成桂擬定兩個國號——「朝鮮」(古朝鮮國名)和「和寧」(李子春就仕之地)。由於傳統觀點中李成桂屬於大逆不道的篡位,為得到中國明朝皇帝的支持,遣使請朱元璋裁定新國號,朱元璋以紀念殷商箕子之故,取「朝日鮮明」之意,圈選了朝鮮二字。但是朱元璋仍認為李成桂「頑囂狡詐」,沒有冊封。李成桂是實際上的朝鮮國王,但是由於沒有受到明太祖冊封,上國書與明朝天子時,仍然使用「權知高麗國事」。 國號更改後則使用「權知朝鮮國事」,建文二年1400年,建文帝賜朝鮮太宗國王誥命,及親王爵的九章冕服(朝鮮本郡王爵,應賜五章或七章服),正式冊封李成桂之子李芳遠為朝鮮國王。這樣,李成桂和李芳果多次求而不得的明朝冊封,終於被李芳遠得到了。他的頭銜也從其父兄的「權知朝鮮國事」變為朝鮮國王,正式成為中國中央王朝的藩屬國。明成祖登極之後,李芳遠又再次上賀表,請冠冕服飾,於是再次得到了明朝所賜的金印、誥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墜、經籍彩幣表裡,並允許其使用天朝服色,這就是韓服的起源。 永樂六年五月二十四日,老邁多病的李成桂於昌德宮廣延樓下別殿去世。共計在位七年,在上王位十年,春秋七十四歲。明成祖賜謚為「康獻」。 朝鮮王朝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國政策。
與中國的冊封關系
高麗史卷六五 志第十九 禮七 賓禮 迎大明無詔勅使儀 迎大明無詔勅使儀。 使臣入國境。守關官馳報。王遣官遠接。使臣近王京。前期令有司。於迎賓館設幄帳。城門街路結綵。至日。王備儀衛。出迎於城外幄次。世子以下百官皆從。竝常服。使臣至。百官以次立待於迎賓館道南北向。異位重行。王出立於幄外。使者下馬。與王對揖後。相讓上馬偕行。使臣由道左。王由道右。至王宮。俱下馬偕入。王入門自西。使臣入門自東。至正殿中對立。使臣立東。王立西。有口宣聖旨。則使臣立宣。王北向跪聽。仍受齎來公牒訖。叩頭興平身。王進使臣前。稍躬身。問聖躬萬福。使臣答後。王北向跪。叩頭興平身。東西相向再拜訖。略敍寒暄。東西對坐。設茶後。王入內。小歇。世子與使臣。相見再拜。次諸君。次宰樞。次百官。皆同訖。王出就坐。饗使臣後。有口宣使臣。則王親送至館。或令世子送之。無口宣使臣。則命宰樞送至館。若有手詔勅符。則不用此禮。依朝廷頒降儀。 明成祖賜朝鮮國王四爪蟒袍
建文初;成桂(太祖大王.注;賜朝鮮為親王爵)表陳年老,以子芳遠襲位。帝許之。 永樂二年十二月;帝詔立芳遠(朝鮮太宗大王)子禔為世子,從其請也。 永樂十六年;帝命光祿少卿韓確、鴻臚丞劉泉詔封祹(朝鮮世宗大王)為朝鮮國王。 永樂二十年;芳遠卒,賜謚恭定。二十一年七月,祹請立嫡子珦為世子,從之。先是,敕祹貢馬萬匹,至是如數至,賜白金綺絹。 宣德二年;三月遣中官賜白金紵紗,別敕進馬五千匹,資邊用。九月如數至。 宣德八年;詔賜祹《五經》、《四書》、《性理》、《通鑒綱目》諸書。 正統三年八月;賜祹(朝鮮世宗大王)遠游冠、絳紗袍、玉佩、赤舄、天朝服飾。 景泰元年;祹卒,賜弔祭,謚庄憲,詔封其子珦(朝鮮文宗大王)為國王。 嘉慶五年;遣使敕封李運算元鍚為世子。適李算薨,即以冊封世子之正副使者往封李鍚為朝鮮國王。 清道光十一年;鍚奏請封嫡孫李怳為世孫,帝俞所請,遣使齎敕封李怳為朝鮮國王世孫。 道光十五年;李鍚薨,王妃金氏請以世孫李怳襲封,因為故世子具陳請追賜爵謚,及世子婦誥命。二月,帝(道光帝)遣使諭祭,賜鍚謚宣恪;贈故世子炅為國王,謚康穆,妻為王妃;敕封世孫怳為朝鮮國王。怳上表賀冊立皇後暨上皇太後徽號,貢方物。 光緒二十一年三月;馬關條約成,其第一款中國確認朝鮮為完全無缺獨立自主之國,凡前此貢獻等典禮皆廢之。蓋自崇德二年李倧歸附,朝鮮為清屬國者凡二百五十有八年,至是遂為獨立自主國雲。 朝鮮李氏王朝於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3年立國至清德宗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6年,其間503年作為中國的藩屬國,中國朝貢體系的組成部分,歷代朝鮮國王均受中國中央王朝的直接冊封與賞賜。公元1896年為日本佔領,朝鮮結束了與中國長達兩千餘年的藩屬朝貢的宗主關系。
萬曆援朝
1591年日本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漢城(首爾)和平壤。朝鮮國王遣使向中國乞兵萬曆帝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史稱「萬曆援朝戰爭」。日本豐臣秀吉向萬曆帝投降,萬曆賜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詔書如下(現存於日本國家博物館)。
萬曆帝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詔書(4張)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聖仁廣運,凡天覆地載,莫不尊親;帝命溥將,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誕育多方。龜紐龍章,遠賜扶桑之域;貞珉大篆,榮施鎮國之山。嗣以海波之揚,偶致風占之隔。當茲盛際,宜讃彜章。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西馳一介之使,欣慕來同。北叩萬里之關,肯求內附。情既堅於恭順,恩可靳於柔懷。茲特封爾為日本國王,賜之誥命。於戲!龍賁芝函,襲冠裳於海表,風行卉服,固藩衛於天朝,爾其念臣職之當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無替款誠。祗服綸言,永尊聲教。欽哉!」 (《朝鮮宣祖實錄》卷37)宣祖李昖說:「中國父母也,我國與日本同是外國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於子,則我國孝子也,日本賊子也。」 《(朝鮮)宣祖實錄》之卷三十五;記錄了朝鮮國王李昖與其臣下李德馨進行的一番意味深長的問答,李昖問道:「銃筒(指日本人的鳥銃)之聲,不與天兵(指明軍)之火炮同耶?」李德馨回答:「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盪,不可狀言……」李昖贊嘆道:「軍勢如此,可不戰而勝矣!」 《(朝鮮)宣祖實錄》。「以佛狼器、虎蹲炮、滅虜炮等器為之,距城五里許,諸炮一時齊發,則聲如天地動,俄而火光觸天,諸倭持紅白旗出來者,盡僵仆而,天兵駢哄入城矣」。 (明神宗實錄)卷三三四。萬曆帝以朝鮮事平,下詔宣告,朝鮮遣使貢謝。神宗回賜彩幣,詔諭朝鮮國王李昖:「吾將士思歸,挽輸非便,行當盡撤,爾可亟圖。務令倭聞聲不敢復來,即來亦無復足慮」。 萬曆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敕諭朝鮮國王,詔令如下: 你國雖介居山海中,傳祚最久。近來倭奴一入,而王城不守,原野暴骨,廟社為墟。追思敗喪之因,豈盡適然之致。或言王偷玩細娛,信惑群小,不恤民命,不修軍實。啟侮誨盜,以非一朝,而臣下未有進言者。前車既覆,後車豈可不引以為戒。惠徼福於你祖,及我師戰勝之威,使王君臣父子相保,豈不甚幸。不知王新從播越之餘,歸見黍離之故言,燒殘之丘隴,與素服郊迎之士眾。噬臍疾首,何以為心,改弦易撤,何以為計。 朕之視王,雖稱外藩,然朝聘社文之外,原無煩王一兵一役。今日之事,止以大義發憤,哀存式微,固非王之德責於朕也。大兵且撤,王今自還國而治,尺寸之土,朕無與焉。其可更以越國救援為常事,使你國恃而不設備,則處堂厝火,行且自及,猝有他變,朕不能為王謀矣。欽哉。 萬曆援朝戰爭後,加深了朝鮮與宗主國明朝的關系,以至於明朝末年皇太極脅迫朝鮮國王叛變明朝,遭到朝鮮國王的強烈反對。 (《(朝鮮)宣祖實錄》卷37載);「我朝三百年來,服事大明,其情其義,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再造之恩,自開辟以來,亦未聞於載籍者。所謂義則君臣,恩猶父子,實是真誠痛切語也,寧獲過於上國,而不忍負皇明也」。 在清興起以前,朝鮮與明朝保持著傳統的藩屬關系(明洪武元年,朱元璋遣使至朝鮮賜璽書,從而確立起兩國間的宗藩關系)。1636年,皇太極率兵新征朝鮮,攻佔朝鮮京都漢城,朝鮮國王在國家存亡之際,迫於無奈,接受了清軍的條件投降,停用明朝年號,斷絕與明朝的一切交往,並奉清朝為宗主,正式確立與清朝的藩屬關系。清朝定都北京以後,雙方使節每年往來不斷。朝鮮方面,每年除有賀冬至、賀正朔、賀聖節、納歲幣的四次固定朝貢使節外,還有多種不定期使節入朝。
朝鮮(韓國)李氏王朝大王世系表
因朝鮮李氏王朝為明朝和清朝的藩屬國,故其國無年號,奉宗主國正朔用宗主國年號。 太宗大王 李芳遠 用明朝年號 (永樂) 世宗大王 李祹 用明朝年號 (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 文宗大王 李珦 用明朝年號 (景泰) 端宗大王 李弘暐 用明朝年號 (景泰) 世祖大王 李瑈 用明朝年號 (景泰、天順、成化) 睿宗大王 李晄 用明朝年號 (成化) 成宗大王 李娎 用明朝年號 (成化、弘治) 燕山君 李隆 用明朝年號 (弘治、正德) 中宗大王 李懌 用明朝年號 (正德、嘉靖) 仁宗大王 李峼 用明朝年號 (嘉靖) 明宗大王 李峘 用明朝年號 (嘉靖、隆慶) 宣祖大王 李昖 用明朝年號 (隆慶、萬曆) 光海君 李琿 用明朝年號 (萬曆) 仁祖大王 李倧 用明朝及清朝年號 (萬曆、天啟、崇禎、崇德) 孝宗大王 李淏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顯宗大王 李棩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肅宗大王 李焞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景宗大王 李昀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英祖大王 李昑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正祖大王 李算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純祖大王 李玜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憲宗大王 李奐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哲宗大王 李元范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高宗大王 李熙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註:1896年—1910年高宗和純宗受日本扶植稱「大韓帝國」皇帝,不再使用干支年號及檀君紀年,改年號,並改國號為韓,與清朝結束宗藩關系。
編輯本段位於韓國的景福宮
自漢武帝的樂浪郡設置以後,中國的先進文化知識和先進的工藝技巧大量輸入朝鮮半島,促進了當地農業、手工業、建築業的迅速發展。 景福宮正殿勤政殿脊獸(諸侯6個)
北京故宮太和殿(10個脊獸)
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7年)正月,李成桂下令在原高麗宮殿的基礎上按照明朝親王府的規格加以擴建,並興建新的建築。同年9月初步竣工,宮名取自《詩經·大雅·既醉》:「既醉以酒 既飽以德 君子萬年 介爾景福」。景福宮按照明朝親王府的規格建造,用王爵規格的綠色琉璃瓦覆蓋(天子宮殿為黃色琉璃瓦),其宮正殿屋脊有脊獸6個(天子正殿十個;取十全十美之意)。 1553年(嘉靖32年)九月十四日丁巳,景福宮發生大火,康寧殿、思政殿、欽敬閣被大火焚毀,歷代珍寶、書籍、大王大妃誥命、服飾文物全被燒毀,明宗、王妃沈氏與王大妃(文定王後)尹氏移居昌德宮。1592年萬曆朝鮮戰爭爆發,4月28日忠州失守,宣祖國王於4月30日倉促出宮,以大臣尹斗壽為扈從,星夜兼程逃往西北。在出宮前夕,宣祖下令在宮中舉火,將景福宮中歷代寶玩以及文武樓、弘文館所藏書籍、春秋館所藏歷代實錄、文獻「燒盡無遺」,景福宮再度被焚毀。 景福宮勤政殿的四爪蟒圖
萬曆朝鮮戰爭結束後,朝鮮王室返回漢城,以成宗之兄月山大君府邸為 位於韓國的朝鮮王朝正殿勤政殿
臨時行宮,改名慶雲宮。因景福宮內殿宇繁多,工程浩大,而李朝經過兩次侵略戰爭之後經濟殘破,無力修復景福宮,只好將原來作為離宮的昌德宮當作正宮使用,景福宮從此被閑置約兩百七十年1868年,王宮由昌德宮轉移至此,1895年8月20日夜間,閔妃在景福宮北部的乾清宮坤寧閣中遭到日本特務暗殺,高宗逃到俄羅斯公使館,王室從此再也沒有回到景福宮居住。從此有著近500餘年歷史的景福宮正式退出歷史的舞台,用他滄桑的經歷見證了一個王國的興衰敗亡。 故宮太和殿
故宮太和殿
編輯本段韓國(朝鮮)文字
朝鮮民族歷史上沒有自己的文字,從箕子朝鮮開始朝鮮半島歷代王朝均使用漢字為官方文字,是以朝鮮半島的古籍文獻、宮殿匾額、廟宇楹聯均用漢字書寫(如朝鮮景福宮正殿「勤政殿」)。 朝鮮世宗大王《實錄》記載。朝鮮世宗大王於明正統八年(1443)頒定《訓民正音》,正式創立朝鮮文字。 在此以前,朝鮮歷代王朝均用漢字的音和義記錄朝鮮語,稱為「吏讀文」,但仍不能精確記錄朝鮮語。李氏朝鮮建立後,至世宗大王,為鞏固政權,加強文治,創制「訓民正音」民族文字,以便在百姓中推廣使用。此文字於1446年正式頒布推行,但當時崇尚漢文,受並中華文明數千年的影響,此民族文字只流行於庶民階層和宮廷貴族婦女之間。社會上漢文、吏讀文、朝鮮文三種書寫形式同時並用。 至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朝鮮被日本佔領結束和中國的宗藩關系,才正式廢除漢文和吏讀文,朝鮮文升格為國文,並通過了「使用國漢混合體」(朝鮮文中夾用漢字)的結合。迄今韓國仍夾用一定數量的漢字,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我國朝鮮族先後於1948年和1954年取消夾用漢字 ,用純朝鮮文。目前我國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朝鮮語文是最主要的通行語文。東三省朝鮮族中小學在教學中均使用朝鮮文。民族出版社和東北三省朝鮮族的出版社均出版朝鮮文刊物。東北三省也都有朝鮮文報刊。
編輯本段朝鮮(韓國)近代史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之亂,朝鮮無力鎮壓,於是乞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中國軍隊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次為借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陽,強迫朝鮮簽定《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平息內亂。1894年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李氏朝鮮被迫結束與中國長達兩千餘年的宗藩關系。 1895年4月,清朝戰敗,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1896年,朝鮮在俄國支持下,成立大韓帝國傀儡政權,從此李氏朝鮮改國號為「韓」。 日俄戰爭沙皇俄國戰敗後日本佔領朝鮮半島,為了收買人心和穩住西方國家,日本不公開承認消滅朝鮮而繼續扶植 「大韓帝國」,國家元首稱為「朝鮮皇帝」實際上由日本控制。直到1910年8月,李朝總理李完用與日本簽訂《日韓合並條約》,韓國傀儡高宗退位,日本最後吞並朝鮮半島,總共持續十四年的「傀儡帝國」時期才宣告退場,從此結束了朝鮮有「皇帝」的歷史。
朝鮮復國
1930年6月,金日成在歷史性的卡倫會議上提出了抗日武裝斗爭路線等有關朝鮮革命的主體革命路線,推動了抗日武裝斗爭的准備工作。「9.18」事變後,他在延吉縣明月溝地區組織起抗日武裝,並在1932年4月25日創建了人民革命武裝力量--朝鮮人民革命軍。從此,他開始與中國人民一道開展抗日武裝斗爭。1936年5月,金日成創建了朝鮮第一個反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祖國光復會,並被推舉為會長,制定了祖國光復會十大綱領。 金日成巨幅紅旗畫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金日成從蘇聯回到祖國。1945年10月10日他創建了朝鮮勞動黨並當選為委員長。第二年2月,他組織了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領導北朝鮮的經濟建設和土地改革運動,在朝鮮北半部出色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1948年9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金日成創建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並出任內閣首相和國家元首,朝鮮復國後在首都樹立起周恩來總理的銅像,並與中國保持親密友好的關系至今。
韓國獨立
1910年,朝鮮傀儡政權大韓帝國被日本取締,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12年李承晚以傳教的名義鼓吹獨立思想,被日本殖民當局驅逐出境。1913年,李承晚應僑民領袖朴容萬之邀,去夏威夷為朝鮮僑民辦學。不久,兩人發生意見分歧。朴容萬主張武裝斗爭救國。李承晚則主張通過外交活動取得西方列強的同情和援助實現獨立。他認為「不能赤手空拳地同凶惡的日本斗,因列強的秘密條約而滅亡的國家,只有通過外交才能恢復獨立」。尖銳的分歧使在美的僑民組織「韓國國民會」分裂為兩派。李承晚另立「同志會」,建立了學校,創辦《韓國太平洋》周刊,鼓吹他自己的反日政治主張。 1918年12月,旅美朝僑代表會議准備委派李承晚等人參加巴黎和會,向列強呼籲朝鮮獨立。美國拒發簽證,未能去成。1919年2月16日,李承晚等人私自向美國總統威爾遜遞交「委任統治請願書」,乞求列強把朝鮮放在國際聯盟的「保護」下,實行委任統治,遭到僑民們的強烈反對。 1919年,朝鮮爆發了聲勢浩大的「3·1」反日運動。「3·1」運動失敗後,韓國的民族主義者在中國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遠在美國的李承晚被缺席選為臨時政府總統,隨即代表臨時政府赴法國向巴黎和會遞交韓國獨立請願書。1920年12月,李承晚到上海宣誓就任臨時總統,然而,他既不提出民族獨立運動的斗爭策略,也不提出臨時政府的施政方針。當時年輕一代的國務總理李東輝等人主張組織義兵,潛入國內舉行暴動,爭取蘇聯的支持以加強獨立運動,同在華反日的各政黨結成聯合陣線,在中國和朝鮮國內開展對日游擊戰。李承晚表示反對,說共產主義是與民主主義相對立的思想,與朝鮮要建立的國家的宗旨相抵觸。他堅持靠美國等國的恩賜「獲得獨立」,拒不承認他提出的「委任統治」的錯誤。他既拒絕長時間離開華盛頓,又不願把行政裁決權交給國務總理,加劇了臨時政府內部矛盾。 1921年5月20日,李承晚借口向列強呼籲朝鮮獨立到華盛頓。他在美國熱衷於扶植自己的勢力,利用歐美外交委員部的名義抬高自己,並企圖切斷處境困難的上海臨時政府的財源。因此,1925年3月臨時政府議政院終於彈劾李承晚, 4月以行政院第一號命令廢除了「歐美委員部」。1933年在紐約同奧地利維也納實業家端那的第三個女兒弗蘭西斯卡·端娜(Francesca Donner)結婚。 1935年李承晚到夏威夷,為恢復他的「同志會」和教會籌資。追隨他的人已越來越少,後來竟無力開辦學校。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他以反日活動為由,在華盛頓設立「韓國委員會」。 1940年,李承晚寫了《日本內幕記》,指出日本有在太平洋對美發起攻擊的可能。1941年12月7日,日本襲擊珍珠港。李承晚確認這是取得美國和臨時政府信任的極好機會。他力促美國承認臨時政府,請求美國給臨時政府提供經濟、軍事援助。直到日本投降,他的乞求外交一無所獲。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月23日,李承晚組織了以極右派為核心的「獨立促成中央協議會」,自任總裁。12月底,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關於對朝鮮實行託管的決議一發表,「反託管」運動立即遍及南朝鮮各地。李承晚發表談話,要清除共產主義者,稱美國是「解放的恩人」,不要對之產生誤解,並且利用「反託管」運動迅速擴大「獨立促成中央協議會」。1946年2月,美軍政廳「民主議院」成立。李承晚任議長。他在美軍政廳支持下,同韓國民主黨相勾結,鎮壓左派勢力,迫使共產黨轉入地下,又回過頭來削弱金九、金奎植為首的民族革命勢力。1948年5月10日,在已無人能與之抗衡的情況下,進行了南朝鮮單獨選舉。李承晚當上了制憲國會議長,7月出任第一屆總統,徹底破壞了南北統一,韓國正式從朝鮮分裂出去。 李承晚從1948年起,,對內實行反共反人民的法西斯獨裁統治,對外推行賣國的外交路線。他在給美國友人的信中曾露骨地說:「我是為美國及韓國的利益而奮斗」。他在上台之前,就把雲山金礦和一些重要的紡織廠的專利權許給美國人。在上台之後,他更變本加厲,與美國簽訂「軍事協定」、「財產與財政協定」、「經濟援助協定」、「互相防衛條約」等名目繁多的協定。李承晚把美國在其軍政廳時期所攫取的「權益」全部予以合法化,明文規定「美國政府應該獲得它所關心的在韓財產及附屬物」。那些軍事條約不僅為美國提供了在南朝鮮修築軍事基地和駐軍的權利,還拱手交出軍隊的指揮權和訓練權。所謂經援協定,更是為美國壟斷資本掌握南朝鮮經濟命脈,掠奪南朝鮮人民大開方便之門。
F. 韓國歷史概況
韓國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據說,韓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韓國歷史上第一個王國。歷史學家將韓國的這段早期歷史階段稱為「古朝鮮」時代。
古代韓國最初以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會為特徵,各小城邦又逐漸合並成政治結構復雜的部落聯盟,並最終形成了王國。
在這些部落聯盟中,位於鴨綠江中游的高句麗(公元前37-公元668)最先建國。高句麗富於侵略性的軍隊逐一征服了周圍的部落,並在公元313年甚至攻佔了中國的樂浪地區。百濟(公元前18-公元660)是由位於今天的漢城附近漢江南面的一個小城邦發展而成的類似高句麗的部落聯盟王國。百濟於近肖古王(346-375在位)統治時期發展成為一個由貴族統治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新羅王國(公元前57-公元935)位於韓半島最南端,最初是三國中最弱小、最落後的國家。然而由於在地理上遠離中國的影響,它很容易接受非中國的外來習俗和思想。它的社會階級特徵明顯,後來產生了獨特的「花郎團」並發展了佛教。
統一新羅與渤海
6世紀中葉,新羅王國征服了臨近的伽倻王國(從1世紀中葉至6世紀中葉在韓半島南部地區發展起來的一批城邦國家)並與中國唐朝結成軍事同盟,征服了高句麗和百濟王國。當中國唐朝後來暴露出要將高句麗和百濟納入其帝國版圖時,新羅便以武力相抗。
公元676年,新羅將中國人逐出韓半島。其後,居住在滿洲中南部地區的前高句麗人於698年建立了渤海王國。
渤海王國不僅有高句麗人,還有眾多的靺鞨族人。渤海王國按高句麗王國的行政結構,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五京政權體系。渤海王國有著源於高句麗文化的先進文化。
渤海王國的繁榮和強大在公元9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時期。它佔領了北至阿穆爾河,西至滿洲中南部開元的廣大地區,並同突厥和日本建立了外交關系。渤海王國於公元926年被契丹人滅亡,其統治階級中的很多人(大部分為高句麗人)遷移到南方,加入了新成立的高麗王國。
新羅在公元668年統一了韓半島,並在8世紀中葉進入繁榮強大的鼎盛時期。新羅一直想建立一個理想的佛教國家,佛國寺就是在統一的新羅時期所建立的。但因王公貴族沉溺於安逸奢侈的生活,王國對佛教的崇尚開始衰落。此外,和被佔領的高句麗和百濟聲稱有統治權的地區領袖間產生了沖突。公元935年,新羅國王正式向新建立的高麗王朝投降。
高麗
盡管韓半島經常遭受外來入侵,但自公元 668 年由新羅統一後一直由一個單一的政府治理,並保持了政治獨立,以及文化和民族傳統。無論是高麗王朝(918-1392 年),還是朝鮮王朝(1392-1910 年),他們都鞏固了政權,發展了文化,驅逐了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高麗王朝的開國君主王建是新羅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將軍。他選擇自己的家鄉松岳(即現今北韓的開城)作為都城,並宣稱要收復高句麗在中國東北的失地。他將他的王國定名為高麗,韓國現在的名稱「 Korea 」就是由此而來。盡管高麗王朝未能收復失地,但卻取得了以青瓷和佛教繁榮興盛為代表的輝煌的文化成就。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是,早在1234 年,即比德國古登堡早兩個世紀,韓國人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大約也在這一時期,韓國的工匠還完成了在大塊木板上雕刻全部佛經的艱巨任務。
這些雕刻佛經的木版有8萬多塊,目的是祈求佛祖保佑擊退蒙古人的入侵。這些稱為 《高麗大藏經》的木版現珍藏在歷史悠久的海印寺內。
高麗王朝末期,士大夫和武士之間的沖突以及儒教信徒與佛教信徒之間的爭斗,使高麗王朝衰敗。蒙古人入侵高麗始於1231年,高麗人民雖然與蒙古人進行了英勇斗爭,但高麗仍淪為蒙古的附庸國長達近1個世紀之久。
大韓民國的成立
韓國人民對日本在二戰中的失敗感到歡欣鼓舞,但他們並沒有高興多久,光復沒有立即給他們帶來他們為之英勇奮斗的國家獨立。
相反,由冷戰引起的意識形態的分歧造成了國家的分裂。韓國為建立一個獨立政府的努力,因美軍佔領半島南部和蘇軍控制半島北部,而遭到失敗。
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通過一項決議,要求韓國在聯合國一個委員會的監督下舉行大選。
然而,蘇聯卻拒不執行聯合國決議,並且不準許聯合國這個委員會進入韓國北方。於是聯合國大會又通過一個新決議,要求在這個委員會能夠到達的地方進行選舉。韓國首次總統選舉於1948年5月10日在三八線以南地區舉行。這條線終於將韓半島分成了南方與北方。
1948年,李承晚當選為大韓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與此同時,三八線以北建立了金日成領導下的共產黨政權。
北韓於1950年6月25日無緣無故向南方發動大規模入侵,引發了一場持續3年,由美國、中國和其他外國軍隊介入的戰爭。整個半島遭到破壞。1953年7月簽訂了停火協議。
韓國人民在這場戰爭中傷亡人數幾乎達到300萬,成百萬人流離失所,骨肉離散。李承晚政府領導時期嚴重的社會騷亂不斷。
當時韓國的民主並不成熟,國家經歷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困難。李承晚總統最終因一次學生領導的起義而於1960年4月下台。民主黨的張勉於1960年8月組成政府,建立了第二共和國。
但是,新政府卻被朴正熙少將於1961年5月16日發動的政變所推翻。以朴正熙為首的國家再建最高會議,接管了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權利。
朴正熙於1963年的一次選舉中當選為總統。朴正熙政府致力於快速實現工業化,並於20世紀60、70年代實現了被稱為「漢江奇跡」的高速經濟增長。但是,朴正熙的統治伴隨著對人民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的嚴格限制。
朴正熙總統於1979年10月遇刺身亡後,出現了實行戒嚴的過渡時期。代總統崔圭夏於1980年8月辭職,強有力的軍官集團的領袖全斗煥由統一主體國民會議(選舉團)選為總統。
20世紀80年代民主運動高漲。1987年修改了憲法,恢復了直接選舉總統的制度。
在新憲法下,另一位將軍出身的人——盧泰愚當選為總統。盧泰愚執政期間,民主有了長足的發展,為32年來選舉第一位文人總統打下了基礎。
長期從事民主運動的活動家金泳三以執政黨候選人的資格於1992年當選為總統。
1997年,主要反對黨新政治國民會議領袖金大中當選為總統。金大中政府被稱為「國民政府」,是韓國憲法史上第一個由執政黨向反對黨和平移交政權而產生的政府。
盧武鉉政府,即「國民參與政府」,成立於2003年2月25日,是韓國歷史上第十六屆政府。盧武鉉政府提出了3項目標:「國民共建民主主義」、「建立國民共享,均衡發展的社會」和「迎接和平與繁榮的東北亞時代」。
盧武鉉政府是國民力量的產物。珍視原則和情理的公民自願籌集資金開展選舉活動,從而使盧武鉉在總統競選中獲得勝利。
最為重要的是,盧武鉉政府是在國民普遍參與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一如在其誕生時一樣,在政府未來的運作過程中,國民的參與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歷史沿革】
起源
韓國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合稱為三晉。
強盛
韓國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敵。幸而韓國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以外,韓國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前375年,韓便曾以其厲兵滅了中原傳統古國鄭國。而韓國國勢最強要數韓昭侯在位之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國成小康之治。
衰微
由於地處黃河中游地區,韓國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洛陽),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在七國之中最小,屢遭列強欺凌。早年已經為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於前341年的馬陵之戰是圍魏救韓的結果。秦楚爭霸時,秦又要挾韓魏共同伐楚。晚年韓國成了秦國和山東各國的緩沖地,苟延殘存;前265年,秦國大舉進攻韓國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改降於趙,引發了長平之戰。兩場決定霸主局勢之戰都由韓國而起,充分體驗到韓國被列強圍欺魚肉的困境。最終於前230年,韓國軍隊在屢戰屢敗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山東六國。
【大事記】
前403年:韓聯同趙魏三家滅知。周初命晉大夫韓虔、魏斯、趙籍為諸侯。
前400年:韓聯同魏趙伐楚,至桑丘。鄭圍韓陽翟。
前394年:韓救魯於齊。
前391年:秦伐韓宜陽,取六邑。
前385年:韓伐鄭,取陽城;伐宋,執宋公。
前380年:齊伐燕,取桑丘。韓聯同魏、趙伐齊,至桑丘。
前378年:韓聯同魏、趙伐齊,至靈丘。
前376年:韓聯同魏、趙三家廢晉靜公,分其地。
前375年:韓滅鄭,徒都新鄭。
前366年:秦敗韓師、魏師於洛陽。
前362年:魏敗韓師、趙師於澮。
前358年:秦敗韓師於西山。
前353年:韓伐東周,取陵觀、廩丘。
前351年:韓昭侯以申不害為相。
前341年:韓被魏伐。齊救韓,馬陵之戰。
前337年:韓申不害卒。
前335年:秦伐韓,拔宜陽。
前333年:合從。
前323年:韓、燕皆稱王。
前318年:楚、趙、魏、韓、燕同伐秦,攻函谷關。秦人出兵逆之,五國之師皆敗走。
前317年:秦敗韓師於脩魚,斬首八萬級,虜其將麿、申差於觀澤。
前316年:侵秦,敗北。
前314年:被秦敗於岸門,韓太子倉入質於秦以和。
前312年:秦、韓、魏南襲楚,至鄧。
前308年-307年:秦將甘茂破韓國宜陽,斬首六萬。
前306年:秦以武遂復歸之韓。楚王與齊、韓合從。
前303年:秦復取韓武遂。齊、韓、魏以楚負其從親,合兵伐楚,秦救楚,三國引兵去。
前301年:秦會韓、魏、齊兵伐楚,敗楚。
前296年:齊、韓、魏、趙、宋同擊秦,至鹽氏而還。
前293年:韓、魏伐秦。秦白起擊敗魏師、韓師,斬首二十四萬級,拔五城。
前291年:秦伐韓,拔宛。
前290年:韓入武遂地二百里於秦。
前286年:秦敗韓師於夏山。
前284年:樂毅領燕、秦、魏、韓、趙聯合伐齊。
前275年:秦相國穰侯伐魏。韓暴鳶救魏,穰侯大破之,斬首四萬。
前273年:魏趙聯合伐韓華陽。秦救韓,殺魏趙兵十四萬。秦王欲令韓、魏與秦一起伐楚,未行。
前265年:齊趙聯合伐韓,取注人。
前264年:秦伐韓,拔九城,斬首五萬。
前263年:秦武安君伐韓,取南陽;攻太行道,絕之。
前262年:秦伐韓,拔野王。上黨路絕,韓獻上黨與趙。
前256年:秦伐韓,取陽城、負黍,斬首四萬。
前254年:韓王入朝於秦。
前249年:秦伐韓,取成皋、滎陽,成為秦國的三川郡。
前246年:韓使水工鄭國為間於秦。
前244年:蒙驁伐韓,取十二城。
前241年:楚、趙、魏、韓、衛合從以伐秦,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取壽陵。至函谷,秦師出,五國之師皆敗走。
前233年:韓王向秦納地效璽,請為藩臣,使韓非聘秦。
前231年:韓向秦獻南陽地。
前230年:秦滅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穎川郡。韓亡。 添加評論
.評論讀取中...請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取消
.此貓不怕開水澆 | 2009-08-17 16:26:10
有0人認為這個回答不錯 | 有0人認為這個回答沒有幫助
國家名:韓國
英文名:korea
主要城市:首爾、釜山
韓國歷史-概述
史前時代
經人類學研究發現, 在70萬年前, 韓半島就有人類居住。
古朝鮮
據傳, 神話人物檀君於公元前2333年建立了韓國第一個王國- 古朝鮮。 此後, 幾個部族由滿州南部地區移到韓半島。
三國時代( B.C. 57~A.D. 676)
高句麗, 百濟, 新羅建於一世紀。 這期間古代國家的政治體系, 宗教(佛教和儒教) 文化得到發展。
統一新羅時代( A.D. 676~A.D. 935)
新羅的統一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佛教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最大的普及。 統一新羅因貴族的霸權爭斗而衰退, 935年歸屬高麗。
高麗王朝(A.D. 918~1392)
高麗建於918年。
佛教在這一時期被定為國教, 給政治和文化帶來巨大的影響。 著名文物有高麗青瓷和《高麗大藏經》。 高麗時代發明了直指。 直指是世界歷史上最早出現的金屬活字本,比古騰堡發明的金屬活字本早了78年。14世紀中期後,高麗衰退。
朝鮮王朝(1392~1910)
朝鮮王朝建於14世紀末, 儒教成為國教, 對全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443年發明了韓文字母。 由於日本的侵略(1592年, 任辰倭亂)和外國勢力的侵略使朝鮮開始走向衰退。
G. 韓國中學生的歷史學的什麼
韓國史和世界史,國史以朝鮮戰爭為界,戰前史,立國史
H. 求科普韓國歷史
古代史
韓國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據說,韓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韓國歷史上第一個王國。歷史學家將韓國的這段早期歷史階段稱為「古朝鮮」時代。
古代韓國最初以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會為特徵,各小城邦又逐漸合並成政治結構復雜的部落聯盟,並最終形成了王國。
在這些部落聯盟中,位於鴨綠江中游的高句麗(公元前37-公元668)最先建國。高句麗富於侵略性的軍隊逐一征服了周圍的部落,並在公元313年甚至攻佔了中國的樂浪地區。百濟(公元前18-公元660)是由位於今天的漢城附近漢江南面的一個小城邦發展而成的類似高句麗的部落聯盟王國。百濟於近肖古王(346-375在位)統治時期發展成為一個由貴族統治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新羅王國(公元前57-公元935)位於韓半島最南端,最初是三國中最弱小、最落後的國家。然而由於在地理上遠離中國的影響,它很容易接受非中國的外來習俗和思想。它的社會階級特徵明顯,後來產生了獨特的「花郎團」並發展了佛教。
統一新羅與渤海
6世紀中葉,新羅王國征服了臨近的伽倻王國(從1世紀中葉至6世紀中葉在韓半島南部地區發展起來的一批城邦國家)並與中國唐朝結成軍事同盟,征服了高句麗和百濟王國。當中國唐朝後來暴露出要將高句麗和百濟納入其帝國版圖時,新羅便以武力相抗。
公元676年,新羅將中國人逐出韓半島。其後,居住在滿洲中南部地區的前高句麗人於698年建立了渤海王國。
渤海王國不僅有高句麗人,還有眾多的靺鞨族人。渤海王國按高句麗王國的行政結構,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五京政權體系。渤海王國有著源於高句麗文化的先進文化。
渤海王國的繁榮和強大在公元9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時期。它佔領了北至阿穆爾河,西至滿洲中南部開元的廣大地區,並同突厥和日本建立了外交關系。渤海王國於公元926年被契丹人滅亡,其統治階級中的很多人(大部分為高句麗人)遷移到南方,加入了新成立的高麗王國。
新羅在公元668年統一了韓半島,並在8世紀中葉進入繁榮強大的鼎盛時期。新羅一直想建立一個理想的佛教國家,佛國寺就是在統一的新羅時期所建立的。但因王公貴族沉溺於安逸奢侈的生活,王國對佛教的崇尚開始衰落。此外,和被佔領的高句麗和百濟聲稱有統治權的地區領袖間產生了沖突。公元935年,新羅國王正式向新建立的高麗王朝投降。
高麗
盡管韓半島經常遭受外來入侵,但自公元 668 年由新羅統一後一直由一個單一的政府治理,並保持了政治獨立,以及文化和民族傳統。無論是高麗王朝(918-1392 年),還是朝鮮王朝(1392-1910 年),他們都鞏固了政權,發展了文化,驅逐了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高麗王朝的開國君主王建是新羅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將軍。他選擇自己的家鄉松岳(即現今北韓的開城)作為都城,並宣稱要收復高句麗在中國東北的失地。他將他的王國定名為高麗,韓國現在的名稱「 Korea 」就是由此而來。盡管高麗王朝未能收復失地,但卻取得了以青瓷和佛教繁榮興盛為代表的輝煌的文化成就。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是,早在1234 年,即比德國古登堡早兩個世紀,韓國人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大約也在這一時期,韓國的工匠還完成了在大塊木板上雕刻全部佛經的艱巨任務。
這些雕刻佛經的木版有8萬多塊,目的是祈求佛祖保佑擊退蒙古人的入侵。這些稱為 《高麗大藏經》的木版現珍藏在歷史悠久的海印寺內。
高麗王朝末期,士大夫和武士之間的沖突以及儒教信徒與佛教信徒之間的爭斗,使高麗王朝衰敗。蒙古人入侵高麗始於1231年,高麗人民雖然與蒙古人進行了英勇斗爭,但高麗仍淪為蒙古的附庸國長達近1個世紀之久。
朝鮮
1392年,李成桂將軍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朝鮮。朝鮮早期的統治者支持儒家學說作為王國的指導哲學,以抵銷在高麗時代占統治地位的佛教影響。
朝鮮的統治者以良好的中庸政治制度治理國家。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這一時期,科舉考試成為做官的重要途徑。以儒家學說為導向的社會高度重視研究學問,但鄙視工商。
朝鮮在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統治時期(1418-1450),國家的文化與藝術空前繁榮。在世宗大王的倡導下,王室學術機構的學者創造了韓語字母「訓民正音」。
世宗大王非常重視天文學。日晷、水漏、天文圖和天球儀等都是在他的要求下造出來的。後來他將王位傳給兒子文宗(1450-1452在位)。文宗於1452年駕崩,年僅11歲的太子接替了王位,是為端宗。
1455年,端宗的叔叔首陽大君篡奪了少年國王的王位,成為世祖國王(1455-1468年在位)。他公布了一部名為《經國大典》的法典,這部法典成了王朝治國的基石。
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王國,准備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在海上,韓國歷史上最受尊敬的人物李舜臣將軍(1545-1598),指揮「龜船」與日本人作戰,並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勝利。這種「龜船」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鐵甲戰船。
在陸上,自願參戰的農民和僧侶軍隊也奮勇殺敵。隨著日本軍閥豐臣秀吉的死亡,日本軍隊開始撤退,戰爭於1598年結束。但這場戰爭卻給朝鮮和中國明朝留下了災難性後果。在戰爭中,朝鮮大量的工匠,包括陶瓷工匠被劫往日本。
17世紀初,韓國的「實學」運動在思想開明的士大夫中開始興盛起來。他們想借「實學」來建設一個現代化國家。
他們極力建議改良工業、農業,主張大刀闊斧地對土地分配製度進行改革。但不幸的是,保守的貴族統治者尚無適應這種急劇變革的准備。
朝鮮王朝後期,政府內部和上層社會中不斷產生傾軋。為了糾正這種不良的政治局面,朝鮮國王英祖(1724-1776在位)採取了不偏不倚的策略,成功地鞏固了王權,並取得了政治上的穩定。
正祖(1776-1800在位)繼位後繼續實行不偏不倚的政策,建立了王家藏書樓,收藏王家文件、實錄。他還推動了其他政治與文化改革。這一時期,是「實學」運動蓬勃發展時期,很多傑出的學者撰寫了大量有關工農業改革的進步文章,但政府並沒有採納他們的建議。
日本佔領和韓國獨立運動
19 世紀,韓國依然是一個「閉關自守之國」,堅決反對西方關於建立外交與貿易關系的要求。此後,一些具有帝國主義野心的亞洲和歐洲國家競相對韓半島施加影響。日本在戰勝了中國和俄國後,於 1910 年強行吞並韓國,並開始對其實行殖民統治。
日本的殖民統治激發了韓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日本人甚至禁止韓國人在學校使用韓國語授課。這樣的同化政策激怒了韓國知識分子。1919 年3月1日,韓國人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抗議活動,數千人為此而犧牲。
盡管「三 • 一獨立運動」失敗了,但卻加強了韓民族的團結,激發了愛國主義精神。這次運動促成了在中國上海成立韓國臨時政府,並在滿洲開展了有組織的反抗日本殖民主義者的武裝斗爭。韓國人民至今仍每年紀念「三 • 一獨立運動」,並將其確定為全國性的假日。
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前,韓國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日本在實行殖民統治期間對韓國不斷進行經濟剝削。
大韓民國的成立
韓國人民對日本在二戰中的失敗感到歡欣鼓舞,但他們並沒有高興多久,光復沒有立即給他們帶來他們為之英勇奮斗的國家獨立。
相反,由冷戰引起的意識形態的分歧造成了國家的分裂。韓國為建立一個獨立政府的努力,因美軍佔領半島南部和蘇軍控制半島北部,而遭到失敗。
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通過一項決議,要求韓國在聯合國一個委員會的監督下舉行大選。
然而,蘇聯卻拒不執行聯合國決議,並且不準許聯合國這個委員會進入韓國北方。於是聯合國大會又通過一個新決議,要求在這個委員會能夠到達的地方進行選舉。韓國首次總統選舉於1948年5月10日在三八線以南地區舉行。這條線終於將韓半島分成了南方與北方。
1948年,李承晚當選為大韓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與此同時,三八線以北建立了金日成領導下的共產黨政權。
北韓於1950年6月25日無緣無故向南方發動大規模入侵,引發了一場持續3年,由美國、中國和其他外國軍隊介入的戰爭。整個半島遭到破壞。1953年7月簽訂了停火協議。
韓國人民在這場戰爭中傷亡人數幾乎達到300萬,成百萬人流離失所,骨肉離散。李承晚政府領導時期嚴重的社會騷亂不斷。
當時韓國的民主並不成熟,國家經歷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困難。李承晚總統最終因一次學生領導的起義而於1960年4月下台。民主黨的張勉於1960年8月組成政府,建立了第二共和國。
但是,新政府卻被朴正熙少將於1961年5月16日發動的政變所推翻。以朴正熙為首的國家再建最高會議,接管了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權利。
朴正熙於1963年的一次選舉中當選為總統。朴正熙政府致力於快速實現工業化,並於20世紀60、70年代實現了被稱為「漢江奇跡」的高速經濟增長。但是,朴正熙的統治伴隨著對人民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的嚴格限制。
朴正熙總統於1979年10月遇刺身亡後,出現了實行戒嚴的過渡時期。代總統崔圭夏於1980年8月辭職,強有力的軍官集團的領袖全斗煥由統一主體國民會議(選舉團)選為總統。
20世紀80年代民主運動高漲。1987年修改了憲法,恢復了直接選舉總統的制度。
在新憲法下,另一位將軍出身的人——盧泰愚當選為總統。盧泰愚執政期間,民主有了長足的發展,為32年來選舉第一位文人總統打下了基礎。
長期從事民主運動的活動家金泳三以執政黨候選人的資格於1992年當選為總統。
1997年,主要反對黨新政治國民會議領袖金大中當選為總統。金大中政府被稱為「國民政府」,是韓國憲法史上第一個由執政黨向反對黨和平移交政權而產生的政府。
盧武鉉政府,即「國民參與政府」,成立於2003年2月25日,是韓國歷史上第十六屆政府。盧武鉉政府提出了3項目標:「國民共建民主主義」、「建立國民共享,均衡發展的社會」和「迎接和平與繁榮的東北亞時代」。
盧武鉉政府是國民力量的產物。珍視原則和情理的公民自願籌集資金開展選舉活動,從而使盧武鉉在總統競選中獲得勝利。
最為重要的是,盧武鉉政府是在國民普遍參與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一如在其誕生時一樣,在政府未來的運作過程中,國民的參與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現代史
韓國歷史-近代
19世紀末,英國人、俄國人和其他歐洲人堅持要求建立通商關系。普魯士商人奧佩特於1866年兩次叩敲韓國大門,要求進行貿易,但是遭到拒絕。同年,美國 「謝爾曼將軍號」沖進韓國水域,目的是要迫使韓國政府同意通商。這艘船滿載著歐洲商品駛入大同江,一直駛抵平壤。在那裡,他們在同韓國軍民打交道時不體面地動用武力。被激怒的韓國軍民對這艘船發起進攻,放火燒了它。
大院君屠殺天主教徒大大刺激已經在印度支那建立了立足點的法國,促使它對韓國採取侵略行動。法屬印度支那艦隊司令P.C.羅斯海軍上將率領他的分艦隊於1866年10月13日駛抵江華島附近海域,並令軍隊在島上登陸。可是,他們被韓國軍隊擊退,於是法國艦隊被迫撤走。
日本從1868年起,作為實施對韓半島侵略政策的第一步,開始逼迫韓國舉行旨在修改傳統關系的談判。從美國的觀點看,作這樣一種修改也是十分可取的。「謝爾曼將軍號」事件促使美國加緊努力,迫使韓國開放其港口。1871年,華盛頓指示其亞洲艦隊進犯江華島。美國軍隊被韓國守軍擊退,於是他們的艦隊撤出韓國海域。
當日本表示它打算終止同韓國的傳統外交關系時,攝政王表示了一種不同的見解。他主張恢復由對馬島的統治氏族充當兩國政府的中間人這種行之已久的辦法。
由於攝政王在這件事上態度堅定不移,日本領導人抓住「韓國問題」作為緩解國內不滿情緒的排泄口,制訂發動侵略戰爭的計劃。駐在這個地區的日本官員奉命暗中收集有關韓國國內形勢的材料。日本領導人建議派30個團佔領整個韓半島。韓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大米產量成為日本侵略陰謀的重要因素。為了實現他們的目的,日本人製造了許多事件。他們派遣軍艦襲擊韓國沿海的一些地點,釜山和江華島,製造一種眼看就要實際開戰的氣氛。1876年1月16日,由400人的軍隊護衛,配備了齊全的戰斗裝備的日本代表團在江華島甲串登陸。
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締結了一項12條條約。這項條約是日本單方提出的,規定要修改兩國外交關系。由一項貿易協議和一項關稅協定組成的條約附約於7月份簽署。貿易協議和關稅協定全部都是日方起草的。這些文件給予日本方面諸如治外法權、免除關稅和在對外通商港口正式承認日本貨幣等特權,因而為日本進行侵略提供了法律基礎。這些為日本在韓國進行侵略奠定法律基礎的條約,是強加於韓國的不平等條約,就像一些年前日本受到歐洲國家和美國的脅迫一樣。
1881年,日本的侵略范圍擴大,迫使韓國方面開放元山港和仁川港。另一個要求是日本要在韓國首都派駐一名領事。在發生這些事件的過程中,韓國人中有兩種強烈的意見,一種主張打退「刁滑的」外國勢力,另一種則主張進行國內改革。
I. 歷史學有哪些學派
蘭克學派 :指以德國歷史學家蘭克為代表的史學派別。亦稱歷史研究的科學學派。由於該學派倡導秉筆直書,通過史料批判如實地再現歷史,因而又成為實證主義史學流派的同義語。
年鑒學派:20世紀30年代開始萌芽、40年代中期開始形成的一個法國史學流派,60年代時開始有世界性影響。年鑒派創始之前,其創始人的思想不過是倡導反對蘭克模式的「新史學」思想的一部分,是反蘭克模式的前驅、德國史學家蘭普萊希特和法國史學家貝爾的思想的後繼者和發揚光大者。尤其是貝爾和他1900年創辦的《歷史綜合評論》,反對事件的歷史和經驗的歷史,被認為是孕育了年鑒派。年鑒派的創始人被共認是呂西安·費弗爾和馬克·布洛赫,他們在1929年初創辦了《經濟社會史年鑒》(後屢經更名,並於1946年定名為《經濟·社會·文化年鑒》),成為半個多世紀以來持相同主張的史學家們的主要陣地,年鑒學派便因此得名.年鑒學派主張融合地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語言學等各門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為一體的重要原因。在他們那裡,歷史不再是政治史,而是社會的歷史,是「總體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