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韓國資訊 > 韓國壟斷財團如何產生

韓國壟斷財團如何產生

發布時間:2022-09-27 19:26:42

1. 財團形成需要哪些條件

美國十大財團

洛克菲勒財團 摩根財團 第一花旗銀行財團 杜邦財團
波士頓財團 梅隆財團 克利夫蘭財團 芝加哥財團
加利福尼亞財團 得克薩斯財團

洛克菲勒財團
(Rockefeller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以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壟斷為基礎,通過不斷控制金融機構,把勢力范圍伸向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美國最大的壟斷集團。創始人J.D.洛克菲勒以石油起家,1863年在克利夫蘭開辦煉油廠,1870年以該廠為基礎,擴大組成俄亥俄標淮(原譯美字)石油公司,又很快壟斷了美國的石油工業,並以其獲得的巨額利潤,投資於金融業和製造業,經濟實力發展迅猛。資產總額在1935年僅66億美元,至1960年增至826億美元,25年中增長了11.5倍。其後又繼續獲得巨大發展,1974年資產總額增達3305億美元,超過了摩根財團,躍居美國十大財團的首位。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屬於洛克菲勒財團。

洛克菲勒財團是以銀行資本控制工業資本的典型。它擁有一個龐大的金融網,以大通曼哈頓銀行為核心,下有紐約化學銀行、都會人壽保險公司以及公平人壽保險公司等百餘家金融機構。通過這些金融機構,直接或間接控制了許多工礦企業,在冶金、化學、橡膠、汽車、食品、航空運輸、電訊事業等各個經濟部門以及軍火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在它控制下的軍火公司有: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馬丁·馬里埃塔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斯佩里·蘭德公司和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等。洛克菲勒財團還單獨或與其他財團共同控制著聯合航空公司、泛美航空公司、美國航空公司、環球航空公司和東方航空公司等5家美國最大的航空公司。

1973年能源危機以後,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同美國壟斷資本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給洛克菲勒財團以沉重打擊。該財團採取各種措施挽回這種不利的局面。首先參與美國國內石油的開發,爭取國內沿海地區近海油田的租賃權,1976年獲得阿拉斯加和大西洋沿岸中部的石油租賃地130萬英畝。又與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共同開發英國北海油田。它還滲入能源工業的其他有關部門。此外,還大力向石油化學工業發展。

洛克菲勒財團不但在經濟領域里占統治地位,在政府中也安插了一大批代理人,左右著美國政府的內政外交政策。它還通過洛克菲勒基金會、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等組織,向教育、科學、衛生以至藝術和社會生活各方面滲透,以擴大其影響。

但是洛克菲勒財團80年代以來,經濟實力日益衰退,地位也隨之下降,已為摩根財團所超過。主要是因為美國財團互相滲透,洛克菲勒財團所屬的大企業如埃克森公司等和大銀行如大通曼哈頓銀行等,都已受到別的財團的滲透而成為共同控制的企業。

摩根財團
(Morga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為統治美國經濟的壟斷資本財團。創始人J.P.摩根在其父J.S.摩根資財的基礎上,1871年與人合夥創辦德雷克塞爾—摩根公司,從事投資與信貸等銀行業務。1894年合夥人逝世,由其獨資經營,1895年改名為J.P.摩根公司,並以該公司為大本營,向金融事業和經濟各部門(諸如鋼鐵、鐵路以及公用事業等)擴張勢力,開始形成壟斷財團。1912年,摩根財團控制了金融機構13家,合計資產總額30.4億美元,其中以摩根公司實力為最雄厚,稱雄於美國金融界,華爾街的金融老闆稱摩根公司為「銀行家的銀行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摩根財團大發橫財,戰後以其雄厚的金融資本,滲入國民經濟各個部門;30年代,摩根財團所控制的大銀行、大企業的資產總額占當時美國八大財團的50%以上。

由於財團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其他財團又無不以摩根財團為進攻的主要目標,因而其實力地位相對下降,曾一度為洛克菲勒財團所超過。為挽回頹勢,它採取了多種措施。在金融方面,利用雄厚的金融基礎,擴展實力。在工業方面,積極開拓新興技術工業,60年代以來,在電子計算機、高速復印機和微型膠卷等工藝部門中,已躍居首位。財團所屬的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是全世界生產電子計算機最大的企業。財團原來基礎較好的電器設備、電力設備和原子能設備等工業也取得很大發展。在軍火工業方面,摩根財團控制的通用電氣公司、通用動力公司和格魯曼飛機公司,名列美國國防部最大軍火承包商的前茅。至70年代後期,摩根財團的信託資產迅速增長,大大超過了其他財團,加以電子計算機等尖端技術工業的興起,又使該財團的經濟實力成倍增長。摩根財團不論在控制的企業數目和擁有的資產方面,又都凌駕於洛克菲勒財團之上。

摩根財團在金融業方面擁有雄厚的基礎。其主要支柱是J.P.摩根公司。摩根公司是世界最大跨國銀行之一,在國內有10個子公司和許多分支行,還有1000多個通信銀行。在國外約20個大城市設有支行或代表處,在近40個國家的金融機構中擁有股權。其經營特點是大量買賣股票和經營巨額信託資產。它控制著外國37個商業銀行、開發銀行、投資公司和其他企業的股權。此外,還有製造商漢諾威公司、紐約銀行家信託公司以及西北銀行公司、謹慎人壽保險公司以及紐約人壽保障公司等。在工礦企業方面主要有國際商業機器公司、通用電氣公司、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美國鋼鐵公司以及通用汽車公司等;在公用事業方面則有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和南方公司。

第一花旗銀行財團
(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戰後興起的東部大財團。歷史雖短,但其控制的資產總額已超過幾家老財團,躍居十大財團的前列。該財團以第一花旗銀行為核心,依靠它的巨額資金,向軍火工業(如火箭、導彈以及飛機等)和民用工業(如電子、化工、石油以及有色冶金等)擴張勢力,控制了一大批著名的大企業和大公司。它也是對外擴張最活躍的財團之一。

第一花旗銀行的前身是創立於1812年的紐約花旗銀行,該行為華爾街最老的銀行之一。至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受斯蒂爾曼和洛克菲勒兩大家族的控制,作為標准石油系統(美孚石油系統)資金調度中心,並因此獲得迅速發展。30年代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業務一蹶不振。在50年代發生的企業兼並浪潮中,它又重新活躍起來,1955年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更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用現名。以該銀行為核心形成了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擠入美國十大財團的行列。

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所以發展得如此迅速,主要是由於該財團的經濟實力是由第一花旗銀行同與軍火生產有密切關系的大公司和大企業所構成。它所控制的從事軍火生產的波音公司和聯合飛機公司,除生產大型民航客機外,歷來都是美國主要的軍火承包商,主要承包噴氣式轟炸機、民兵Ⅲ洲際導彈、阿波羅計劃以及製造火箭和宇宙空間發射器等軍用產品,每年從軍事訂貨中獲得驚人的高額利潤。財團所屬其他企業還有大西洋里奇菲爾德石油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施樂公司、明尼蘇達采礦與製造公司、履帶拖拉機公司(與摩根財團和杜邦財團共同控制)以及生產電子計算機的國民現金出納機公司。在商業方面則有彭尼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和珠寶商店(與芝加哥財團共同控制)。上述企業都在國內外居於壟斷地位。

波士頓財團
(Bosto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也是美國最老的壟斷財團之一。它是由19世紀經營奴隸貿易而致富的波士頓地區的洛威爾、勞倫斯、亞當斯以及洛奇等家族同新興的肯尼迪家族聯合組成的。當時,這幾個家族把從海外殖民掠奪中積累起來的巨額資金投資於商業銀行、保險事業和投資公司,並依靠這些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經營紡織、製革、製鞋、服裝、食品以及化工等輕紡工業。由於輕紡工業發展迅速,至20世紀初,波士頓這幾家世代互相通婚的家族,便以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為核心,形成了波士頓財團。

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創立於1859年。1903年與馬薩諸塞銀行合並後,仍稱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它是美國最早的一家跨國銀行。除銀行外,波土頓財團還擁有4家著名的保險公司,以約翰·漢科克互惠人壽保險公司和馬薩諸塞互惠人壽保險公司為最大。

波士頓財團在工礦企業方面的實力不及東部大財團。它所控制的工業原來主要是輕紡工業,從50年代起,利用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成果發展新興技術工業,從輕紡工業轉向電子、光學、空間、導彈等方面發展。例如它所控制的特克斯特隆公司,戰後兼並了許多中小公司,實力壯大,經營方向也由輕紡工業轉向宇航工業和電子工業發展,成為擁有70多家子公司的多樣化公司。它既製造航空和宇航產品、各種電子部件、飛機部件,又經營鍾表發條、傢具和家禽等行業。它的一家於公司貝爾宜升飛機公司,是一家軍火出口商,為五角大樓和外國製造直升飛機。波士頓財團在發展新興技術工業方面具有優越的技術力量,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大學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波士頓地區尖端工業的發展。其所屬特克斯特隆公司、雷錫昂公司和波拉羅伊德公司等,由於新興技術工業的刺激,經濟實力增長很快。在政治上,波士頓財團曾聯合格克菲勒財團支持J.F.肯尼迪擔任總統。肯尼迪人主白宮,替波土頓財團爭得大批軍事訂貨,引起摩根財團的強烈不滿。1963年11月盟日肯尼迪遇刺身亡,給波士頓財團一大打擊,使它在同其他財團的競爭中地位不斷下降。

梅隆財團
(Mello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以梅隆家族為中心,以金融起家的大壟斷資本集團。創始人T.梅隆於1869年創辦托馬斯.梅隆父子銀行,發展迅速。1902年改名梅隆國民銀行是梅隆財團賴以起家的金融支柱。它以此為起點,逐步與工業資本融合,財團逐步形成。梅隆財團所控制的金融機構,除梅隆國民銀行外,還有匹茲堡國民銀行和通用再保險公司。長期來,梅隆財團通過這些金融機構控制了匹茲堡地區的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

梅隆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資格最老的是美國鋁公司。它的前身是匹茲堡冶煉公司,1890年就為梅隆父子銀行所控制。1910年以來,美國鋁公司一直壟斷著美國鋁的生產,是梅隆財團的工業支柱之一。另一個重要工業支柱是海灣石油公司。它是美國最大的石油壟斷企業之一,主要業務包括石油開采、提煉、運輸和銷售;80年代以來擴大了石油化工和乙烯的生產能力,在美國化學公司中占第三位。梅隆財團在鋼鐵工業生產中也佔有一定的地位,擁有阿姆科鋼鐵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克利夫蘭財團共同控制)、國民鋼鐵公司(與克利夫蘭財團共同控制)及惠靈—匹茲堡鋼鐵公司、阿勒格尼—勒德盧姆工業公司等4家大鋼鐵公司。此外,財團還擁有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共同控制)、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與洛克菲勒、芝加哥及克利夫蘭財團共同控制)及羅克韋爾國際公司。羅克韋爾公司末受任何財團滲透,專門設計和製造飛機、導彈以及火箭,長期以來一直是五角大樓和國家宇航局的主要承包商,獲利甚巨。

克利夫蘭財團
(Cleveland Finan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以所在地克利夫蘭得名。

19世紀後半葉,克利夫蘭地區的幾家相互密切聯系的富豪家族,主要有馬瑟、漢納、漢弗萊、伊頓等家族,利用當地豐富的煤鐵資源,創辦鋼鐵工業,獲得巨額利潤後,又投資於銀行業,並向橡膠工業和鐵路運輸方面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具備了財團的條件,1935年擁有資產14億美元,為當時美國的第八家財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獲得進一步發展,1955年資產增達157億美元,上升為美國第六家財團。60年代,由於財團所處的地區限制,實力衰退。

克利夫蘭財團的經濟實力以鋼鐵、橡膠、鐵路運輸等部門為主,在美國基本工業中有一定的地位。鋼鐵工業是該財團的主要利益所在,它控制了美國最大10家鋼鐵公司中的4家,即共和鋼鐵公司、萊克斯—楊斯頓公司、阿姆科鋼鐵公司(與梅隆財團、洛克菲勒財團共同控制)和國民鋼鐵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克利夫蘭財團在美國橡膠工業中也有重要利益,美國最大的兩家橡膠公司——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和費爾斯通輪胎橡膠公司,均為克利夫蘭和其他財團共同控制。克利夫蘭財團金融資本薄弱,它擁有的克利夫蘭信託公司等5家金融機構,實力有限,籌措資金只得仰賴東部財團,特別是摩根財團的金融機構。

芝加哥財團
(Chicago Finan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美國中西部地區的財團。20世紀初期,由當地的富豪家族麥考密克家族、伍德家族及新興的克朗家族組成,以芝加哥地區為活動中心而得名。

芝加哥地區氣候適宜,雨量充足,土地肥沃,宜於發展農牧業,很早就成為美國重要的糧食區和牲畜區。農業和畜牧業發達,肉類加工和農業機械工業隨之發展,很快就使芝加哥地區成為僅次於紐約的工商業中心和金融中心。這些富豪家族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壟斷財團。1935年擁有資產43億美元,在當時美國八大財團中居於第四位。

芝加哥財團的金融實力比較雄厚,擁有5家大銀行:大陸伊利諾伊公司、第一芝加哥公司、哈里斯銀行公司、北方信託公司以及美國銀行公司。此外,還有兩家保險公司:西納(CNA)金融公司和各州保險公司。近年來,芝加哥財團受到華爾街大財團的排擠,金融實力遠不如前。大陸伊利諾伊公司受到摩根財團的滲透,已成為兩家財團共同控制的公司;第一芝加哥公司又為洛克菲勒財團所控制,芝加哥財團實際上已從屬於這兩個大財團。

芝加哥財團所控制的工業部門,主要是農產品加工工業和傳統的農業機械製造業以及以農業地區為對象的商業。在農產品加工工業方面,它控制了12家肉類加工公司,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埃斯馬克公司和聯合食品公司。在農業機械方面,它擁有國際收割機公司、履帶拖拉機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兩家財團共同控制)以及迪爾公司。這3家農業機械公司生產的拖拉機佔全國拖拉機銷售市場的60%。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芝加哥財團在石油工業方面的擴展引人注目,它在屬於洛克菲勒財團的印第安納標准石油公司和德士古公司擁有大量投資,而且有重要的人事結合。

芝加哥財團在商業方面佔有重要地位。擁有西爾斯—婁巴克公司、聯合百貨公司、珠寶商店和馬歇爾·菲爾德公司等巨大的商業零售公司。西爾斯—婁巴克公司創立於1866年,20世紀初經營郵購業務獲得巨大發展,零售商店和供應點遍及美國各地,1982年公司資產增366億美元,全年銷售額300億美元,在美國的百貨公司中居於首位。

加利福尼亞財團
(California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倔起的新興大財團,包括美洲銀行集團、舊金山集團及格杉磯集團。這三個集團的經濟實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加利福尼亞州軍火工業的迅速發展而獲得急劇增長,特別是金融資本的增長速度尤為驚人,形成以美洲銀行為金融中心的大財團。1974年擁有資產1671億美元,在美國十大財團中居第三位,在美國的政治、經濟生活中起著主要作用。它與南部財團組成一股新興的軍火工業集團勢力,成為與東北部老財團相抗衡的力量。

加利福尼亞財團的金融資本極為雄厚,擁有的主要商業銀行有美洲銀行、西方銀行公司、安全太平洋公司以及舊金山地區的韋爾斯·法戈公司和克羅克國民公司等。

美洲銀行是加利福尼亞財團的金融核心,其前身為義大利移民後裔A.P.基安尼尼於20世紀初所創辦的義大利銀行。由於業務的迅速發展,至20年代就成為美國西部最大的銀行;30年代初,與加利福尼亞美洲銀行合並,改名為美洲銀行(全稱美洲國民信託儲蓄銀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它帶來了巨額利潤,超過了當時紐約的大通國民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商業銀行。只是美洲銀行的最大表決權已為摩根財團和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所控制,加利福尼亞財團在美洲銀行的勢力遠不如前。

加利福尼亞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以農業和采礦業為主;大戰期間和戰後,由於加利福尼亞州已成為美國最大的軍火生產基地,該財團所控制的工業公司以軍火生產為主。例如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利頓工業公司以及諾斯羅普公司。這些公司都是美國前十名的軍火商和軍火出口商。戰後,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在美國國防部的軍火訂單中,長期居於首位。但是這些生產軍火的公司的控制權,逐漸落入東部大財團的手裡,加利福尼亞財團的實力地位已相對下降。

得克薩斯財團
(Texas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得克薩斯州倔起的一個新財團,主要是依靠石油工業和軍火工業發展起來的。以K.W.麥基遜、S.理查遜、H.L.亨特、J.柏朗、J.A.埃爾金斯等創立的家族為代表。

得克薩斯財團的銀行資本比較薄弱,雖擁有4家銀行和3家保險公司,但沒有形成強大的金融中心。4家銀行是:達拉斯第一國民銀行、休斯敦第—城市國民銀行、達拉斯共和國民銀行和得克薩斯商業銀行。得克薩斯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以休斯頓的坦尼科公司為最大。它本是美國最大的一家石油天然氣管道運輸公司,現已發展成多種經營的綜合公司,該公司因受到洛克菲勒財團的滲透,已成為兩家財團共同控制的公司。在軍火工業方面,得克薩斯財團控制了兩家著名的公司。一家是LTV公司(原譯林—特姆科—沃特公司),創辦人J.J.林,善於兼並,在1960年兼並特姆科飛機製造公司,後又於1961年兼並沃特公司(製造飛機和導彈)。80年代以來進行多樣化經營,但仍以製造軍火為主,獲利甚厚,發展迅速。另一家為休斯飛機公司,創辦於1933年,經營業務本限於設計和實驗性製造,1942年才開始商業性生產,製造飛船、偵察攝影機以及各種飛機零件。80年代上半期,該公司生產的電子控制系統和其他電器部件,在美國飛機製造業中處於領先地位,因此該公司生意興隆,營業額大增。此外,得克薩斯財團還擁有一些生產尖端技術工業產品的公司,如得克薩斯儀器公司。

日本四大財團

以家族財閥為中心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財團是日本最早形成的壟斷財團。如今,三菱、三井、住友、芙蓉、第一勸業銀行、三和等六大壟斷財團掌握著日本的經濟命脈,控制著日本的大量公司。

三井財團

日本財團。資產總額為36萬億日元,雇員近24萬人。核心成員有24家大壟斷公司,其中銀行2家、保險公司2家、工礦企業15家、商社1家、大百貨商店1家、房地產行業1家和運輸企業2家。由這些企業組成的經理會、稱為二木會,是三井財團的最高領導機構。其中三井銀行、三井物產、三井不動產公司是財團的三大支柱企業,這三大企業的首腦人物形成最高領導核心,對外代表三井財團。除了二木會成員企業外,還有未參加二木會而參加月曜會的16家直系子公司。此外三井財團還通過貸款、持股和人事關系,控制著一批旁系公司,其中持股率超過10%的聯帶公司達114家。
三井財團的前身是由三井家族統治的三井財閥。創始人三井八郎兵衛高利於1673年在江戶(今東京)和京都開辦綢緞庄,以後兼營錢庄,從18世紀20年代起開設了以經辦銀錢匯兌業務為主的三井兌換店,成為商業資本加高利貸資本,並資助封建諸侯,替德川幕府包辦匯兌,作為御用特權商人而成為富商巨賈。明治維新時,三井家族轉到朝廷方面,資助新的天皇制政府調度兵糧軍餉,發展成政商,得到明治政府的照顧,把持了全國的金融業。在此基礎上,1876年開設了日本第一家私人銀行三井銀行,創設了三井物產公司。1910年建立了總持股公司,基本形成了近代的三井財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三井財閥成為最大的壟斷資本集團。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三井財閥所屬直系和旁系公司及其子公司共達273家。三井財閥在此之後曾一度被解散。50年代初,由三井銀行發起成立了月曜會,接著以促進三井物產公司的合並為目的而成立了總經理一級的五日會,1960年改名為二木會,逐漸成為三井財團的統籌領導機構。50年代末,原三井財閥直系、旁系公司以企業集團的新形式集結而恢復成為大財團。三井財團的經理會成員公司及其子公司和聯帶公司共達150多家。

三菱財團

三菱財團成立於1956年,其前身是「舊三菱商事公司」(該公司於1947年下半年被美國責令日本政府分散化小。「解散財閥」解散了具有血緣
關系的財閥家族,主公司和子公司之間的控股主從關系隨之瓦解,這就使得子公司自主性得到增強,從而使得員工更加努力工作。建立資本和
經營相對分離的新體制,對促進公司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該集團主要經營重工業和化學工業為主,在日本的六大財團(三井財團,住友財
團,富士財團,三合財團,第一勸銀財團)中,三菱財團實力最為雄厚。其中三菱重工,三棱制鋼,三菱化工,三菱電機等都是全國同行業一
流企業,在世界同行業中也名列前茅。

住友財團

早在16世紀時,住友家族因在四國島上開創並經營一座銅礦而日益發展壯大,成為日本官方指定的供銅商,主要服務於當時日本一些極具實力的名門望族,其中包括在1603—1868年間統治日本長達200多年的德川幕府。當時,該家族的掌門人自豪地宣稱,住友商社是全球最大的銅出口商。
19世紀中葉,日本市場逐步對西方開放,住友商社也更為廣泛地在冶鋼及煉鋼等領域發展起來。到20世紀初,住友家族已經迅速發展成為日本國第三大金融財閥。
本世紀30年代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頗具政治影響力的壟斷集團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主要追隨者,住友財團也不例外。在此期間,住友財團的家族集中化更加明顯,該財團的大部分產業都集中到了住友家族手中。到1937年,住友家族的第16代傳人已經掌握了財團股本總額的90%之多。
日本戰敗後,各財閥在美國的限制下紛紛解體而改組成為企業集團。住友家族在日本政治經濟上的影響力也大大削弱。但是,隨著戰後日本經濟的復甦,住友財團又東山再起,日益發展壯大。從那以後,住友商社更加廣泛地參與國際間金屬、機械、石油、化工、食品及紡織等領域的貿易活動,成為住友財團的核心企業及日本四大貿易商之一。

中國民國時期的大財團

1、四大家族:蔣 介 石,宋 子 文,孔 祥 熙, 陳 果 夫 兄 弟合 稱 「四 大 家 族
2、江浙財團:民國時期以上海為基地的江蘇、浙江籍人士或江浙兩省的大銀行和大企業資本集團的總稱,是中國最大的財團。

2. 韓國經濟由3大財閥支撐,分別是哪幾個財閥

額,實際上支撐韓國經濟的是五大財閥,這五大才發分別是三星,現代,sk,lg和樂天,這個東西是很坑的,這幾大財閥可是有錢但是不老實,是不是的翻個事,但是韓國還是對他們很寬容,畢竟國民經濟在哪,不好下手,前陣子樂天的事情,現在熱度也下去了。

韓國的這幾大財團,雖然現在的作用很明顯,但是長期來看是不適合還拿過經濟發展的,韓國要是像經濟發展還是應該學學美國。

3. 韓國那些大財團是怎麼起家的

一般來說,大財團能夠發展到非常龐大的,都不是簡簡單單的就是做生意就能夠發展起來的,他們都伴隨著一些特殊的歷史背景,比如說戰爭時期,他們曾為國家服務過,有特殊的政治背景,然後戰爭的時候大發戰爭財,才能夠成為大財團,這些財團不是簡簡單單的做一些生意就能夠發展起來,還需要整個財團領導人家族時代的努力,讓每一代人都能夠有優良的經商,才能領導整個商業航母繼續前進下去。

4. 韓國財閥進行的壟斷經營,對韓國來講到底有何弊端

韓國財閥的壟斷經營,對於韓國來講有著很大的弊端,首先財閥對於政界的干預,財閥從政也本無可厚非,就像我們國內的企業家擔任政協委員,參與國家管理一樣很正常。五大財閥也不是都直接進入了政界, 但是韓國的財閥基本壟斷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使國家的決策不得不被他們左右。財閥的壟斷,也讓他們缺少能與他們競爭的對手。企業沒有了生存危機,往往這個企業就會安於現狀,結果就是缺乏創新的動力,無法推動科技的進步。許多韓國年輕人,寧願選擇不與財斗,而將到大財閥上班當成是自己終生的志業與目標。而想要到大財閥上班,不僅要通過層層關卡的激烈競爭,還要通過大財閥所訂定的忠誠考核,也就是必須在過去的就學期間,不能有任何批判大財閥的言論與行為,否則就算能力再好大財閥也不會錄取。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壟斷經濟存在著很大的弊端,這也是很多國家提出反壟斷的原因。

5. 韓國總統難「善終」據說與五大財團有關,財團為何能左右總統

韓國這個國家,我們都知道歷任的韓國總統的下場都很慘,眾所周知的離我們比較近的盧武鉉,李明博,朴槿惠,自殺的自殺,進監獄的進監獄,貌似說明了韓國政壇的混亂,另外一方面也說明了韓國財團的實力多麼強大,今天我們要了解一下韓國的財團,下面具體來了解一下吧!



1.韓國財團表

最後,我們不禁要想一個國家的GDP80%受財團的控制,要想解決其實難度太大了,你想想一個人要進軍政壇就必須得到財團的認可,短期內是很難改變這種現象的,這些都是長期以來體制演變而來的,當然我們也期盼韓國人民能過上好日子!

6. 五大財閥支撐起整個韓國經濟,這種局面是好是壞

韓國五大財閥企業是整個韓國工業的代表,但如果韓國經濟只靠五大財閥支撐,這樣壟斷的局面絕對是不好的,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憂患。

韓國財閥的誕生是上世紀發展中的歷史問題,但隨著國家經濟體系的逐漸成熟,應當減弱對財閥的依賴,這樣國家的經濟才能健康發展。

7. 韓國的財閥權利究竟有多大,是否已經超越了法律

三星集團備受估計關注,去年三星繼承人因貪污被抓,引起軒然大波,另一方面韓國的歷屆總統,都因為涉嫌貪污先後入獄,而其背後是韓國政治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弊端。而韓國再大的幾家財閥有不少人分析,或許其實力已經凌駕於法律之上了。


韓國財閥的特權,歸根結底就在於其本身壟斷了韓國社會的財富和生產資料。如果將軍人政府比作政治獨裁,那麼韓國財閥就是經濟獨裁。雖然經歷1997年的金融危機,一些財閥企業破產倒閉,被迫拆分。然而財閥經濟在韓國依舊根深蒂固。如果之後韓國政府不做出什麼有效行動力,此局面將會嚴重危害韓國現任政府的統治力。

8. 韓國財閥是什麼意思

朝鮮戰爭中,韓國被打成一片廢墟,但短短幾十年,韓國GDP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成為世界第十一大經濟體,也躋身發達國家的行列。這個經濟數據亮眼的「亞洲四小龍」,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跡」,但是在光鮮亮麗的外衣下,卻有著不可見人的陰暗面。

韓國財閥:披著民主外衣的「皇權」
韓國財閥

韓國財閥在英文里有個「Chaebol」,是由韓文音譯而來的,意思是「擁有巨額財富的宗族」,中文含義就是「壟斷資本家」或者「金融寡頭」。

韓國經濟命脈掌控在幾大財閥手中,其排名前十的企業經濟總量,占據了全國GDP的40%以上,遠超一般國家的比例。

韓國現在有三星、現代、大宇、樂金及鮮京等五大財閥,以三星最為顯赫,有不少人把韓國戲稱為「三星共和國」,形容韓國人一生逃不過三件事:死亡、交稅和三星,三星幾乎承包了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衣、食、住、行、用的所有產業。

「財閥」是韓國人既愛又恨的名詞,一方面他們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是創造奇跡的第一大功臣;另一方面他們又是既得利益者,享受著無窮無盡的特權。根據已有的資料,我們一起來挖掘一下這個階層的由來、發展和演變。

韓國財閥:披著民主外衣的「皇權」
韓國財閥

初代財閥
韓國財閥在日據時期已經出現端倪,深受日本經濟模式的影響。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的一些商人逮准了時機,進行了「政治豪賭」,大力投資新政府的倒幕運動。

這一部分人,被研究者稱為「商人幕府」或者「政商」,不僅以賺錢為目的,還深度介入政治,其中以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最為典型,這些企業為日本的對外侵略戰爭,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

日本佔領朝鮮後,客觀上促進了當地近代工商業的發展,韓國的一些企業,也在這一時期起家,對著日本公司有樣學樣、依葫蘆畫瓢。例如三星,就是在1938年成立的商會,創始人李秉哲通過中韓貿易賺了第一桶金。

總體而言,日本對當時的韓國企業主要採取了打壓的態勢,但以韓國三洋公司為代表的一批本土產業,還是倖存了下來。

韓國財閥:披著民主外衣的「皇權」
李秉哲

二戰勝利後,日本留下來的工廠、企業被全盤接收,並被低價轉讓給國內資本家,搖身一變成為了民族企業。但羽翼未豐的他們,沒過多久又迎來了巨大困難。朝鮮戰爭造成了數百萬人的傷亡,整個韓國幾乎被打成了一片廢墟。

簽署停戰協議之後,韓國總統李承晚仍然奉行「先統一再建設、不統一不建設」的原則,把與朝鮮抗衡作為首要任務,忽視經濟建設和維護民生,以至於當時韓國經濟遠遠落後於朝鮮。

各種不利條件之下,財閥經濟卻迎來了第一個快速發展期,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美元的注入為他們提供了充足的奶水。在戰後,美國看到了韓國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意在美蘇兩極爭霸中,將韓國打造成反共的橋頭堡,因此不惜傾注巨資。從1953年到1960年,美國給予韓國經濟援助高達20億美元。

而當時,中國全年的GDP僅有300多億美元,可見這是多麼巨大一筆款項。拿到充足現金的大企業,立即走上與李承晚政權勾結的道路。

這些大企業紛紛為李氏集團送上政治獻金,並很快收到了回報。如現代建設(現代集團前身),於1957年就拿到了漢江人行橋的承建權,利潤高達合同費用的40%。

韓國財閥:披著民主外衣的「皇權」
韓國三星

1956年,三星也拿到了興業銀行和韓星銀行的巨額股份,成為兩大銀行的最大股東,成功跨入金融行業。在李承晚忽視經濟、依賴財閥的做法,對社會經濟造成一定的傷害,中小企業紛紛倒閉,失業率猛增,各項經濟指標慘不忍睹。

乃至到了李承晚下台後的1961年,煤、電、鐵礦石的產量,僅僅達到鄰國朝鮮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

上世紀60-70年代,是韓國財閥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

李承晚的獨裁統治和錯誤政策,導致政治黑暗、經濟下滑,引起了全社會的不滿,於是爆發了「四一九」運動。1962年,少將朴正熙,也就是朴槿惠的父親,發動軍事政變,掌握了政權,開啟了長達16年的總統生涯。

朴正熙的任上,藉助產業轉移的浪潮,大力發展經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和經濟的騰飛。韓國的人均GDP,由1960年的82美元,一躍增長到1980年的1592美元,甩掉了「貧困國家」的帽子。

韓國財閥:披著民主外衣的「皇權」
朴正熙

朴正熙的兩大舉措將財閥經濟的發展推向「快車道」。

一是大力發展出口型經濟,以政府為背書投放大量信貸資金,利用得天獨厚的廉價勞動力優勢,扶植起一大批較有實力的企業,形成了財閥的雛形。

二是對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改革,尤其是一些體量龐大的企業,轉為私有之後,失去了監管和控制,很快成為行業內的「巨無霸」,一定程度上形成壟斷。

財閥的形成對當時的韓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韓國的工業從無到有,並建立了較為齊全的體系;1962年時,韓國的出口額僅有5000萬美元,1964年出口總額才突破1億美元,到了1970年,已經高達10億多美元。

整個60-80年代,韓國年平均經濟增長率都超過8%,打破了「韓國資源匱乏註定貧窮」的論斷,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其發展經驗更被譽為 「東亞模式」。

在韓國經濟整體高速發展的同時,財閥經濟更是一騎絕塵。

相比中小企業,財閥經濟增速更快、佔比更重:從1960年至1972年的12年間,財閥企業生產總額增長近70倍,而其他企業則是16倍;至1972年,財閥企業在製造業中的比重,由原來的三成一下子飆升到七成,幾乎完全把持了韓國的經濟命脈。

韓國財閥:披著民主外衣的「皇權」
文在寅

暗藏隱憂
「成也財閥、敗也財閥」,財閥經濟的蓬勃發展,一方面提升了整個國家的競爭力,但另外一個方面,帶來的弊端也日漸顯現。出口主導的戰略,的確是韓國經濟起飛的基礎,也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但是這種模式的缺陷和風險也不容忽視。

首先,加重了經濟的不均衡,經濟結構脆弱異常。

高投入、高負債的運轉模式,短期可以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長期來看卻難以為繼,整個經濟體系嚴重依賴企業的高盈利。在1965年,企業凈利潤可以達到近8%,但是隨著勞動力、原材料等成本價格的上漲,到了70年代,企業利潤率只剩3%左右。一旦失去高盈利的支撐,很多企業陷入了經營危機。

在這種經濟模式下,資金更偏好利潤更加高的技術密集型產業,讓資金配比嚴重失衡。三星、LG、現代等高新企業,僅前30家的企業資金,就已經超過其他所有企業的總和,嚴重擠壓了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大型企業贏者通吃,掌握了定價權,制定市場規則,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

韓國財閥:披著民主外衣的「皇權」
韓國超市

其次,經濟通脹加速,物價持續升高。

為了刺激出口,韓國長期實行低匯率策略,主動貶值貨幣。朴正熙執政期間,貨幣貶值率每年達到9%。這就導致了從戰後到80年代,韓國居民消費價格通貨膨脹率(CPI)一直居高不下,維持了將近30年。

甚至在1964年,達到了驚人的29.64%,遠超5%的合理值,從1962年到1981年,消費品的物價每年平均上漲15%以上。除了「錢越來越不值錢了」,企業成本也急劇上升。在政府政策引導下,銀行大量印鈔,財閥企業大舉借債擴張,又加速了這一進程的循環。

最後,財閥尾大不掉,形成新勢力。

政府、銀行、財閥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致富法寶」,已經無人能夠有效監管好制約。由於過度舉債,就必須以持續的生產經營來償還不斷變大的債務,於是規模擴張成了唯一的選擇,財閥企業不斷野蠻生長成為了慣性。

財閥企業在數量上瘋狂提升的同時,相互之間又進行利益上的捆綁,形成盤根錯節的復雜關系網。韓國社會逐漸被一股新勢力把持,無論政治、經濟、科技,甚至司法,都被一隻無形的手操控著。

韓國財閥:披著民主外衣的「皇權」
韓國財閥

看不見的皇權
上世紀80年代,為反對軍事獨裁,韓國爆發了民主化運動。在社會各界人士的推動下,韓國建立了表面上的民選政府。政府控制力的下降,反而讓財閥更加肆無忌憚。

朴正熙的軍事獨裁被推翻後,財閥都要以「幫助困難」等困難等名目,在每年中秋和年底向政府送上「政治獻金」,作為獲取低息貸款和優惠政策的利益交換。

資金的數額也是越來越大,從初期的二三十億,到了90年代已經高達百億。這一部分錢很多成為政黨或者個人的「秘密資金」或者「選舉捐款」,政客在獲得權位之後,又會投桃報李,為財閥企業去爭取利益。

在軍事權威掌控的政府之下,財閥也比較安分守己,很少會出現去干預政治的現象,他們更多關心的只不過是如何賺取熱錢。

但從盧泰愚政府上台後,政治形勢較之以往更為寬松,一些改革措施對財閥造成了一些損害。財閥們也日漸意識到,是時候憑借自身雄厚的財力,去政壇上一展身手了。

最為典型的例子是,是上世紀90年代,現代集團總裁周永成成立統一國民黨,積極參加國會行動,甚至參選總統,是財閥逐漸熱衷政治的最好體現。

但是更多的財閥,更傾向於躲在陰暗的角落運籌帷幄。他們逐漸成為韓國社會里最具權勢的人,是隱形的特權階級。誇張一點來說,稱他們是隱藏在民主制度之下的「皇權」,也毫不為過。

韓國財閥:披著民主外衣的「皇權」
韓國總統

財閥的勢力,已經深入到這個國家的骨髓里,即使大韓民國的總統,也難逃這種權力的桎梏。一個個總統成了傀儡,收受著財閥的好處,也為財閥撈取各種利益疲於奔命。由於當中各種權力斗爭錯綜復雜,總統很難調和好各方面關系,因此成為了「高危職業」。

青瓦台的歷屆主人,大多沒有能以善終結尾,要麼被流放,要麼被監禁,要麼自殺身亡。他們的命運,難免不讓人唏噓感慨。

這些總統當中,也有不願與財閥苟合的,比如盧武鉉。在他的任上,徹查了韓國第三大財團SK集團總裁、前總統盧泰愚的女婿崔泰源,以其涉嫌侵吞公司資產400多億韓元,被判刑三年有期徒刑;現代集團會長鄭夢憲也受到牽連,被調查後畏罪自殺。

盧武鉉的做法惹惱了財閥,以至於他已經卸任歸隱後,仍然不忘記對他進行報復。終於盧武鉉難以承受重壓,從山崖上躍下,因腦部重傷而死。

所謂「刑不上大夫」,韓國財閥們幾乎都有各種辦法逃避法律的制裁。在韓國司法界,有一個著名的「三五定律」,就是如果大的財閥犯罪,如果一審判在五年以內,那麼經過上訴,二審的時大多會改判為「刑期三年、緩刑五年」,就意味著他們根本不用服刑,可以直接回家繼續作威作福。

韓國財閥:披著民主外衣的「皇權」
SK集團董事長崔泰源、三星太子李在鎔用,無不在法庭上流露出輕蔑的笑容。韓國演藝圈不斷曝光出醜聞,一些年輕女明星不堪其辱,以結束生命的方式表達抗爭。

韓國明星的自殺率已經躍居世界榜首,而他們只不過是冰山的一角,隱藏在海平面之下的,是更加可怕的世界。

看起來外表光鮮亮麗的女明星,只不過是財閥們的玩物,甚至連最基本的「人」都當不了。

韓國的財閥就是一杯充滿誘惑的毒酒,人們陶醉於他的輝煌,卻又痛恨著他的存在。這就是糾結中的韓國。到底是「大韓民國」還是「三星共和國」,也許沒有人能給出我們答案。

文/陳昱文

9. 為什麼韓國財團的勢力那麼大

韓國財團有政治獻金,得到政府支持,所以勢力很大。

10. 壟斷寡頭傷害實體經濟,為何韓國還實行壟斷經營

壟斷經營可以說主導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將國家的經濟資源壟斷在個人或者家族手中。壟斷寡頭傷害實體經濟,為何韓國還實行壟斷經營?有一個原因就是直接打擊財閥將會導致韓國經濟崩潰。而且財閥之間還通過結親的方式形成隱形聯盟去鞏固他們的地位,有錢人都講究門當戶對,這幾大家族後代的不用說有著優越的教育就業資源,像世襲一樣,固化了精英階層。而且與俄羅斯容易對付壟斷經濟相比,韓國與俄羅斯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要知道在韓國,他們的軍隊是在美國人的指揮下的,這就意味著韓國總統沒有足夠的力量去執行自己的決策,而沒有了軍隊這個至關重要的籌碼,財閥們就有了足夠的力量去實施自己影響,而不擔心被徹底壓制下去。

閱讀全文

與韓國壟斷財團如何產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