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上的韓國是中國的附屬國嗎
是的.
韓國在元朝,明朝,清朝都是中國的附屬國.
作為附屬國,要向中國進貢.韓國國王的任免,由中國皇帝說了算.韓國軍隊的最高指揮權,也在中國人手裡.
韓國就是以前的朝鮮啦,古代的朝鮮在二戰後分成了現在的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
韓國有很多傳統文化都和中國很像,比如過端午,過中秋,過春節.比如韓國人吃飯也用筷子.比如韓服就和明朝的服裝很像.比如韓國古代書籍都用漢字.還有日本,也和韓國一樣,深受古代中國的影響.
為什麼呢?想想為什麼我們中國現在英語流行?為什麼我們中國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過西方的聖誕節,西方的情人節?為什麼我們現在結婚多穿西裝婚紗而不是傳統的婚禮服飾?為什麼我們現在過生日要吃蛋糕?......就是因為西方的發達和強盛,使得西方的文化深深地影響了我們中國.而不是我們中國的文化深深地影響西方.
但是在古代,中國很強盛和發達.韓國又是中國的附屬國.韓國上至國王,下至平民老百姓,都很崇拜嚮往中國的文化,以至於韓國原來的文化幾乎都被中國化了.
雖然現在韓國經濟還算發達,但是韓國人的傳統文化卻幾乎都來自中國,使得韓國人產生了自卑.
為了增加民族自豪感,只好把來自中國的文化說成自己的.其實這種心態,也算可以理解吧.
在這一點上,日本就做的好得多.
② 與中國各個朝代相對應的韓國各朝代都是什麼
1、中國的秦漢時期---朝鮮半島屬於「三韓」時期(馬韓、辰韓和弁韓)
古代朝鮮半島南部有三個小部族,它們是馬韓、辰韓、弁韓,合稱三韓。當時朝鮮半島北部為漢四郡(衛滿朝鮮被漢朝所滅,設立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及臨屯郡,史稱漢四郡)。
2、中國的魏晉秦漢南北朝時期至唐朝前期---朝鮮半島的「三國」時期(高句麗、新羅、百濟)
朝鮮三國時代(삼국시대)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占據遼東和朝鮮半島的三個國家高句麗(註:不同於高麗)、百濟、新羅。7世紀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開啟了統一新羅時代。
朝鮮半島三國時代與中國三國時代的不同,它不是由一個國家分裂而形成而是三國不同發展而形成的,最後也未統一到同一個國家。「三國時代」一詞存在爭議,高句麗歷史應該歸屬中國。
3、唐朝前期至五代十國中期---朝鮮半島屬於新羅時期
新羅(韓語:신라,英語:Silla,公元前57年~935年),朝鮮半島歷史上的國家之一,其母體為三韓之中的辰韓,首都位於金城(今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
4、五代十國後期至明朝前期---朝鮮半島屬於高麗時期
高麗(918年-1392年),又稱高麗王朝、王氏高麗,是朝鮮半島古代國家之一。公元918年,泰封君主弓裔部下起事,擁立王建為王,935年合並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實現了「三韓一統」。高麗都城為開京(今朝鮮開城)。
國土大體上相當於今天朝鮮半島中南部,11世紀中葉後以千里長城與遼、金為界。西北在12世紀的高麗睿宗時期達到鴨綠江沿岸,東北在高麗末年的恭愍王時期擴張到甲州(今朝鮮甲山郡)、吉州(今朝鮮吉州郡)一線。
5、從明朝中後期到清朝末期---朝鮮半島屬於李氏朝鮮
朝鮮王朝(朝鮮語:조선왕조,1392年—1910年),又稱李氏朝鮮,簡稱李朝,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後一個統一封建王朝 。
1392年,李成桂取代王氏高麗而建國。朝鮮王朝的首都初在高麗王朝的故都開京(今開城;又稱松都),1395年定都於漢城(今首爾)。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後再度遷都開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亂後最終定都漢城。經過對北方的開拓,到15世紀中葉,朝鮮王朝的國土基本定型,大致相當於當今朝鮮和韓國的總和,北方以鴨綠江和圖們江同中國為界。
③ 中國古代的韓國是現在的韓國嗎
不是的,中國古代的韓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國家,屬於戰國七雄之一,位於中國內陸地區,後來被秦國所滅。而現在的韓國位於朝鮮半島,從地理位置上看,兩者處於不同地區,和現在的韓國沒有什麼關系。
④ 韓國古代稱哪個國家為明國
中國——當時為明朝
明朝對韓國的影響真的很大,明朝時,韓國,就是高麗國,是明朝的附屬國,在文化,經濟,軍事上面都需要給予極大的援助。高麗國被日本差點滅國了,明朝派兵救助的。
⑤ 古代韓國是今天的韓國么
不是
今天的朝鮮半島無論是韓國還是朝鮮,都是最早的殷商王族不服與周,逃亡到那裡。後來,漢初,燕國人衛滿(衛國宗室後裔)率千餘人進入朝鮮,佔領了此地。後來東漢,大漢王朝平定三韓叛亂,朝鮮半島成為我國的附屬國。
——
而古代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
中國明朝是朱元璋設立藩國也有韓國
韓憲王朱松(1380年6月26日—1407年11月19日),明太祖朱元璋庶二十子,母周妃,與岷庄王朱楩同母,王妃馮氏。朱松為人謹慎,英敏聰穎,通曉古今,無大功大過。朱松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受封韓王,但他尚未就藩,就在永樂五年(1407年)去世,享年28歲。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攻陷平涼,末代韓王朱覃<火脊>被俘,韓藩家族消亡
無論哪個韓國都跟今日的韓國毫無關聯。
望採納,謝謝!!
⑥ 明朝屬國今名
明朝的所有藩屬包括:
「東南夷」(上)包括朝鮮、日本、琉球、安南、真臘、暹羅、占城、爪哇等18國,
「東南夷」(下)包括蘇祿國、滿剌加、錫蘭等44國,
「北狄」包括韃靼部的8個部分,
「東北夷」包括女真部的2個部分,
「西戎」(上)包括西域38國在內的58國,
「西戎」(下)包括吐蕃部14國。
新疆、西藏、-並入中國,其他西域並入中亞和俄羅斯
女真部- 並入中國和俄羅斯
蒙古- 並入中國和蒙古國
朝鮮- 朝鮮,韓國
倭奴國--日本
呂宋--- 菲律賓
暹羅-- 泰國
爪哇- 印度尼西亞
錫蘭-- 斯里蘭卡
馬六甲--馬來西亞
琉球-- 日本沖繩縣
別的查不出來了。
緬甸
寮國
蘇祿
尼泊爾
錫金
不丹
阿富汗
⑦ 朝鮮是朱元璋賜的國名,那韓國這個國名是如何來的呢
現在我們所說的韓國全稱應該是大韓民國,簡稱韓國也曾被稱為南韓、南朝鮮。這個韓國和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韓國是沒有關系的,而是在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結束之後分割出來的國家,北方的國家是朝鮮也被稱為北朝鮮,南方的國家則是韓國。
現代的韓國與朝鮮分別是獨立存在的國家,雖然隨著各自發展方向的不同而帶來巨大的社會差異,但他們卻有著同宗同源的歷史和文化。他們待人注重禮儀,鞠躬問候,敬重長者;留意生活點滴,居家、飾物、美食、妝容每個細節無不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
⑧ 中國古代的韓國和現在的韓國有聯系嗎
和春秋戰國的韓國沒有關系
韓國(中國戰國時期)為韓宣子韓(姬)虔所建立。
西周晉穆侯娶齊女為妻,長子為太子「仇」,次子為「成師」。晉穆侯死後,穆侯的弟弟殤叔自立為君。4年後,太子仇攻殺殤叔,繼位為晉文侯。晉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東南)。文侯的兒子昭侯在位時,把文侯的弟弟成師封在曲沃(今山西聞喜東),號為桓叔。
曲沃桓叔廣招人馬,擴張勢力。從曲沃桓叔受封開始的六七十年間,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兩派勢力之間沖突不斷。曲沃桓叔死後,世子繼位,為曲沃伯。伯襲殺昭侯之子孝侯,晉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為君。鄂侯死後,子哀侯繼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伯去世,其子繼位,即曲沃武公。晉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發兵攻打翼城,俘獲晉哀侯,晉人又立哀侯之子繼位,稱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韓萬殺掉晉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設計誘殺小子侯。又經過二十多年的斗爭,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盡並晉國之地。殺掉晉哀侯的韓萬即韓武子。有人認為韓萬是曲沃成師之子,分封采邑於韓,其後韓宣子與趙襄子、魏獻子三家分晉,建立韓國。
戰國韓國
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厘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而且土地都位於山地,經濟很不發達,人民生活水平很低,韓國軍隊又特別懦弱,每戰必敗,使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國諸侯國,於前230年滅亡。
韓國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他是韓國貴族,兼采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等三家學說之長,集法家思想的大成,後為秦國所用。
韓國為什麼叫韓國
我國史籍稱古朝鮮人為「東夷」,意即「東邊的弓箭手。他們散布於滿洲地區、中國東部沿海、長江以北和韓半島(朝鮮半島)。東夷人中有一個神話,說傳說的立國者檀君系天上下凡的父親和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這樣的部落在古代我國南方有許多)的女子所生。據說他於公元前2233年開始統治,他的後代在朝鮮「黎明寧靜之國」、「朝日鮮明之國」執政達一千餘年。當周朝伐殷時,東夷人逐漸移向滿洲和韓半島(朝鮮半島),在中國的戰國時代,黃海西岸的東夷同周朝人發生沖突。這導致他們大部向滿洲南部和朝鮮半島遷移。
「韓」與「朝鮮」
作為一個政權的稱號,傳說中周之前的檀君朝鮮、周時的箕氏(箕子所建,為殷商的後人)朝鮮和秦漢間的衛氏(漢移民衛滿所建)朝鮮其疆域都位於大同江之北,而大同江正是中國和韓半島的傳統疆界(直到朱元璋時才將這一界限撤退到鴨綠江),但在漢武帝出兵東北滅掉衛氏朝鮮之後,「朝鮮」一名便從歷史上消失,後來韓半島上出現的政權在李氏朝鮮之前再也沒有用「朝鮮」作過國號,朝鮮只是作為一個歷史上的地理名詞被偶爾提及,並且是用來表示位於中國之內的一個邊疆地區。我國明朝初年,高麗國的大將李成桂在篡權後為討好朱元璋而起用「朝鮮」這個國號,「朝鮮」本來與韓半島的關系並不大。
現在看看「韓」的由來,前面說過,東夷大約在我國戰國時期大部遷往滿洲南部和韓半島,東夷還有其他一些部落,即居住在滿洲地區的徙貊和居住在韓半島上的韓族人,他們都屬於通古斯族,語言上屬阿爾泰語系。根據我國史書《三國志》和《後漢書》的記載,當時半島上的韓主要分為馬、辰、弁三種,馬韓有54國10餘萬戶,辰韓、弁韓各有12國,共約四、五萬戶。馬韓的一部——百濟、弁韓的一部——新羅在韓族兼並戰爭脫穎而出,成為兩個大國,新羅後又聯合唐朝滅掉百濟、高句麗,第一次統一了韓半島;新羅衰微後,半島進入三國時代,其中的後高麗再次統一韓半島, 建立了王氏高麗,再後來,便是李成桂建立的李氏朝鮮,已如前述。從這一歷程可以看出,韓 國的「韓」出自半島的土著韓族,古代的「三韓」是其代表。在朝鮮分裂之前,朝鮮其實已經叫做韓(抗戰時在中國的流亡政府就稱為「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這是朝鮮的最後一位君主李熙在被 日本吞並之前改的國號。而此前朝鮮歷史上從未以韓作過國號,那麼改國號的根據何在呢?
「韓國」的由來
如此看來,在東夷遷韓以前,韓這個名稱本來與韓半島的關系並不大;在周朝時,韓則是半島上的土著,現在的朝鮮(或稱韓)民族主要是以半島南部的韓人為 主體,融合了漢人、徙貊人、朝鮮人、夫餘人、高句麗人、女真人等形成的,此「韓族」只是借用了古代東夷一部的名字而已。
大家知道,春秋時有一個韓國,位列五爵第二等——侯爵,雖然是周室近親,但國家太小,不久韓國便被晉國滅掉,其統治者進入晉國繼續做貴族,《詩經·韓奕》中說:「溥彼韓城 ,燕師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因以其伯。」由此可以知道,周天子只是封了一個宗室到韓城,但其地的人民則大部是異族正與燕國、巴國等的情形類似。其中的追和貊即為前述的韓族人和徙貊人,而作為東夷之一的這個韓是在不斷遷移著的,被晉國吞並的那個韓只是其留在中原的一支。(後來三家分晉,韓國才得以復國,這是題外話。)金庠基在《韓徙貊移動考 》中,根據《詩經·韓奕》篇和王符的《潛夫論》等文獻的研究,詳細考察了古韓族人的移動,並將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岐周之西向陝西韓城遷移; 第二個階段從那裡移到河北固城一帶;第三個階段再從那裡朝韓半島一帶移動。 因此,半島的韓和中原的韓其實是同源的,都出自韓城。而韓城之 「韓」恰恰來自韓族人之「韓」,
可見,韓國國名取子韓族族名,而韓族是東夷的一個部落,所謂「夷」是我國古代華夏族對於邊民的統稱,所謂東夷、西狄、北戎、南蠻。朝鮮半島上的「韓族人」與我國歷史上的韓國人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⑨ 明朝韓國的歷史簡介 明朝韓國的歷史簡介介紹
1、明朝韓國,為明朝在西北分封的藩國,始祖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
2、韓憲王朱松(1380年6月26日—1407年11月19日),明太祖朱元璋庶二十子,母周妃,與岷庄王朱楩同母,王妃馮氏。朱松為人謹慎,英敏聰穎,通曉古今,無大功大過。朱松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受封韓王,但他尚未就藩,就在永樂五年(1407年)去世,享年2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