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麼讀啊
魑魅魍魎
魑魅魍魎等於妖魔鬼怪,這個解釋我想應該行得通,但真要深究起來,卻好像又不是這么簡單。就像《邪櫻》中提到的種種妖魔鬼怪,從無定鄉八老到三山十八友和南宮飛燕,個個背後都有些故事。
那就先說說「魑魅魍魎「
魑,同螭,也同彲。魅,同鬽。而「魍魎」,則有多種說法,比如「蝄蜽」、「罔兩」、「方良」和「蛧蜽」,還有一種說法是把「罔兩」中的「兩」換成三框中加一個「良」字,紫光拼音和微軟2003中都沒有那個字,而那個字卻赫然不能算是繁體異體,頂多是咱們平時不用它罷了。
「魑魅」和「魍魎」是分開解的。
而且,雖然「魍魎」是在一起,「魑」和「魅」卻各有各的意思。
魑魅:古代傳說中山澤的鬼怪。《左傳文公十八年》有「投諸四裔,以御魑魅」的記載,杜預注曰:魑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辭海》P211)
換句話說,魑魅就是鬼怪——《邪櫻》中的妖精應該也算是「魑魅」了。但是,有朋友可能馬上會想到無定鄉八老中的「刀四」,這個傢伙雖然還沒怎麼露面,卻大約不會是山裡河裡的,所以,刀四不是「魑魅」。
那刀四是什麼?
或許應該說,刀四是「魅」,不是「魑魅」。因為《說文》中明明白白地寫著,「鬽,老物精也」。《周禮》又說,「以夏日至,致地示鬽」,鄭玄註:「百物之神曰鬽。」也就是說,「鬽」,是百物之精靈。
而「魑」這種東西,則比「魅」要復雜一點。
《辭海》中解釋,魑,是一種無角的龍——這讓我一下子就想起了騰蛟真人,但騰蛟真人是有翅膀的,恐怕不能算——可《說文》中又說,「魑,若龍而黃」。既然「若龍」,那就不是龍了。
於是,又有人註解,魑是一種獸形的山神,鄭玄則乾脆說了這么一句:「魑,猛獸也。」
但魑是一種像龍的東西總不會有錯,在對「彲」的解釋中,有《史記》可以為證,《史記齊太公世家》中有一句「……非龍非彲」。
我私下裡估計,這「非龍非彲」的,肯定就是騰蛟真人了。
說完了「魑魅」,那就該說說「魍魎」了。
「魍魎」除了寫法多一點之外,含義也不算少。
它既可以指「影子外層的淡影」,也可以指「渺茫無所依的樣子」,前者在《莊子》里還有個寓言,甚至斑固在他的《幽通賦》中也有提及。(參照《王力古漢語字典》P1739)
至於後者,《淮南子覽冥訓》中有個我很喜歡的句子:「浮游,不知所求;魍魎,不知所往」。
當然,我更重視的應該是和神仙鬼怪牽扯著的東西。
魍魎,嚴格地說,是「山精」,是「木石之怪」。《國語魯語下》說,「木石之怪曰夔(音魁)、罔兩。」
「夔」這種東西到底是怎麼回事再說,至少「罔兩」已經有了下落——罔兩——魍魎者,綉山萬藤相思子,花七是也。
說到這里,忽然想起來那一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好吧,接著該說「魑魅魍魎」了。
到底是從什麼地方有的「魑魅魍魎」這個說法?我琢磨了好久,不得要領。
直到有一天去亂翻那本為《邪櫻》預備下的「妖精大全」:《古本山海經圖說》的時候我才恍然大悟,前言中馬昌儀引了《左傳》——這大約是我能找到的有關「魑魅魍魎」的最早出處了。
《左傳宣公三年》:
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
人死為鬼,鬼死化為魑魅魍魎,永世不得超生,但也算是永生了吧.
民間流傳的九大魁魅魍魎
主還宮,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誰會此意?——龍女
這有一則有關龍女與王山樵的動人愛情傳說
清朝同治年間,山東省有個落第的書生,由於看破了紅塵,獨自一個人離家遠游, 後搭救了龍女,隨著歲月的流逝,兩個人的感情越來越深,誰也離不開誰了。到後來,天從人願,終於成了一對恩愛夫妻。兩顆心貼在一起 ,小日子過的和和美美。想不到,這對患難夫妻沒有得到善終。
月出皎兮,勞心悄兮;有意變化,君莫笑兮——狐仙
狐王,出現在名著《西遊記》中。而九尾狐,最早是出現在《山海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山海經·南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經·海外東經》。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一個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規說法,狐,狸是兩種動物,只是人們叫習慣了,統稱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氣,狸似乎只是是俗物)。《山海經》中的九尾狐,乃是一個能「食人」的妖獸。到後來的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三足烏之屬列於西王母座旁,以示禎祥,九尾狐則象徵子孫繁息(見《白虎通德論·封禪篇》)。「食人」之傳漸隱,「為瑞」之說漸漸出現。但同樣是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解狐為「祆獸也,鬼所乘之」。可見,狐有靈氣(妖氣),在數千年前,已是公認。再到後來的唐宋時期,狐已經被人設廟參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張鷟《朝野僉載》說:「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豐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時出現的(《封神演義》),而《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舉不勝舉。「妖媚」、「邪氣」、「仙靈」、「神秘」、「狡猾」,可以說是中國人想到「狐」後最明顯的感覺。
老魚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盡職盡責——夜叉
每位夜叉族人的生命平均約有五百年,扣除年幼與年老的歲月。其中大概有三百年是戰力發揮到極致的輝煌時代,但是為了維持戰力不墜、同時也為了防範王者怠惰或發生其它意外,所以繼任儀式每百年舉行一次;不管當時在位的王者是否受到族人愛戴,都不能免除每百年便可能被除去資格的危險
君貌猙獰,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判官
鬼判官取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冥府判官。
判官位於酆都天子殿中,負責審判來到冥府的幽魂。最著名的四大判官為:賞善司、罰惡司、查察司、崔判官。前三位均為職位名,不可考。但最後一位崔判官,卻是十分的出名。在《西遊記》及各地的傳說中,均有出現。相傳崔判官名珏,乃隋唐間人。唐貞觀七年(633)入仕,為潞州長子縣令。據說能「晝理陽間事,夜斷陰府冤,發摘人鬼,勝似神明。」民間有許多崔珏斷案的傳說,其中以「明斷惡虎傷人案」的故事流傳最廣。故事說:長子縣西南與沁水交界處有一大山,名叫雕黃嶺,舊時常有猛獸出沒。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珏即刻發牌,差衙役孟憲持符牒上山拘虎。憲在山神廟前將符牒誦讀後供在神案,隨即有一虎從廟後竄出,銜符至憲前,任其用鐵鏈綁縛。惡虎被拘至縣衙,珏立刻升堂訊。堂上,珏歷數惡虎傷人之罪,惡虎連連點頭。最後判決:「啖食人命,罪當不赦。」虎便觸階而死。崔珏死後,百姓在多處立廟祭祀。
結論:鬼判官取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冥府判官。
曾於法華領大車,剪尾跑蹄皈我佛:南無阿彌陀——牛頭
牛頭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廟中,均有牛頭馬面的形象。
牛頭來源於佛家。牛頭又叫阿傍,其形為牛頭人身,手持鋼叉,力能排山。據《鐵城泥犁經》說:阿傍為人時,因不孝父母,死後在陰間為牛頭人身,擔任巡邏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 有資料說佛教最初只有牛頭,傳入中國時,由於民間最講對稱、成雙,才又配上了馬面。但也有資料說馬面也稱馬面羅剎,同樣來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閱資料中,並未發現印度神話中有馬面作為冥府差役的說法。密宗中到是有「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傳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遠。
結論:牛頭馬面取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勾魂使者的形象 來歷不明,土長土生;傍著牛哥,冥界逞雄——馬面
都江堰下,千古英風。二郎在此,波瀾不驚——二郎
傳說盤古開天地,天上十個太陽共存,赤日炎炎,沒有白天黑夜之分。雖然後羿接連射掉九個,可一個太陽的能量仍然太強,以致寸草不生,四海皆荒田,飢餒滿地,民不聊生。楊二郎毛遂自薦,主動向玉帝討旨肩挑二山。為蔽強光晝夜追趕,行至柳洲旗山以南時因倒鞋土誤了時間。為趕上太陽二郎一時性急忙中出亂,一個閃失扁擔眼挑穿,兩山落地,扁擔脫肩,從此形成二郎山
百箭攢心,心尤未死;毅魄歸來,兩狼泣下——七郎
楊家將事跡深膾人口,民間戲曲常引為教忠寓孝的題材。例如雙籠會描寫遼王設計邀約宋帝相商國事,楊業恐其中有詐,遂命長子假扮宋帝赴約,八子護駕同行,結果大郎、二郎、三郎犧牲,四郎和八郎為遼公主所擒而招為駙馬,五郎出家為僧,楊業與六郎七郎突出重圍,暫駐雁門關,因無糧無援 ,乃派七郎至大營求救,潘仁美欲報私仇,趁機灌醉七郎,綁於芭蕉樹上,亂箭射死。楊業命六郎尋弟,自己逃至蘇武廟,見廟前立有李陵碑,忠奸並立,感觸良深,遂撞碑而死。後來楊門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畲太君領陣御敵,傳為一時美談。
後七郎傳為陰界專管孤魂野鬼之人 干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於我哉——刑天
雲路萬里,百邪不侵;西域來此,建旗羽林——辟邪
中國傳統節日活動中至少半數以上帶有祭祀祈禱求福辟邪色彩。臘月送灶,正月迎喜神,祭祖,走三橋消百病,二月百花生日,觀音誕,三月清明掃墓,四月浴佛,立夏享先,五月端午采百葯飲雄黃酒除病消災,六月謝灶曝經,七夕乞巧,中元祭鬼,八月初三灶君生日,中秋婦女拜月,重陽佩茱萸登高辟邪,十月祭祖燒化寒衣,十一月冬至大如年,祭祖迎喜神。
2. 寄揚州韓綽(念哪個音)判官
念chuo,四聲。
3. 寄揚州韓綽判官里的綽的讀音是什麼 寄揚州韓綽判官里的綽怎麼讀
1、寄揚州韓綽判官里的綽的讀音是chuò 。
2、《寄揚州韓綽判官》是唐代詩人杜牧離開揚州以後懷念昔日同僚韓綽判官而作。此詩著意刻畫深秋的揚州依然綠水青山、草木蔥蘢,二十四橋月夜仍然樂聲悠揚,調侃友人生活的閑逸,表達了作者對過往揚州生活的深情懷念。全詩意境優美,清麗俊爽,情趣盎然。
4. 請問:「寄揚州韓綽判官」中「綽」的讀音
念作:CHUO4(同「輟」音)
5. 韓綽的讀音是什麼
韓綽的讀音是:hán chuò
韓綽,生平不詳,曾任淮南節度使判官。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年—835年),杜牧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與韓綽是同僚。後杜牧被任為監察御史,由淮南節度使幕府回長安供職。期間杜牧寫了一首《寄揚州韓綽判官》。韓綽死後,杜牧另有《哭韓綽》詩。
寄揚州韓綽判官——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綽,形聲。從糸,從卓,卓亦聲。「糸」指「絲綢服飾」。「卓」意為「高」,轉義為「一人高」。「糸」與「卓」聯合起來表示「長可拖地的女子服飾」。本義:長可拖地的絲綢仕女服飾。引申義:寬大,舒緩。
6. 寄楊州韓掉判官拼音
唐·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
《jì yáng zhōu hán chuòpàn guān》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qīng shān yǐn yǐn shuǐ tiáo tiáo ,qiū jìn jiāng nán cǎo wèi diāo 。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èr shí sì qiáo míng yuè yè,yù rén hé chù jiāo chuī xiāo ?
譯文:青山隱隱約約綠水千里迢迢,秋時已盡江南草木還未枯凋。二十四橋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這美人現在何處教人吹簫?
一、創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節度使(使府在揚州)牛僧孺幕中作過推官和掌書記,和當時在幕任節度判官的韓綽相識。此詩是杜牧離開揚州以後,在江南懷念昔日同僚韓綽判官而作。具體寫作時間約在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秋或開成元年(公元836年)秋。
二、賞析
這首詩巧妙的把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橋上的美麗傳說與「月明橋上看神仙」的現實生活融合在一起,讀之令人如見月光籠罩的二十四橋上,吹簫的美人披著銀輝,宛若潔白光潤的玉人,彷彿停到嗚咽悠揚的簫聲飄散在已涼未寒的江南秋夜,回盪在青山綠水之間。
7. 韓國古代的官級。
中央官制
李氏王朝的官制主要跟隨中國模式,官職分為九品,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十八級。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為堂下官〔或參上官〕。正七品以下為參下官。長今受中宗冊封為御醫時,官職為正三品堂上官。以當時來說,在男尊女卑的時代,賤民出身的女子可得此高位,確是史無前例,震驚朝野。
在國王下面,中央機關方面最高的是議政府。議政府之下有吏、戶、禮、兵、工、刑「六曹」,相當於中國的六部。其首長為判書〔正二品,相當於中國的六部尚書〕及參判〔從二品〕。
六曹
吏曹 負責封爵、內外命婦職牒、官吏升遷監督等。
戶曹 負責戶籍、賦稅、國家財政預算等。
禮曹 負責儀式制度、外交接待、國葬宴會、科舉等。
兵曹 負責軍人任命、兵備、兵器、防禦等。
刑曹 負責刑罪的覆審、法令調查、監獄和奴婢。
工曹 負責營造、工匠物品製造、車輛宮廷橋梁建造。
李氏王朝官職表〔部份內容〕
品階部署\
正一品 從一品 正二品 從二品 正三品堂上 正三品堂下 從三品 正四品 從四品 正五品 從五品 正六品 從六品
官 堂上官 堂下官〔參上官〕
內命婦 王宮 嬪 貴人 昭儀 淑儀 昭容 昭容 淑容 昭媛 淑媛 尚宮 尚服 尚寢 尚正
尚儀 尚食 尚功 尚記
議政府最高中央行政單位 領議政 左右贊成 左右參贊 舍人 檢詳 公事官
左右議政
承政院為國王起草旨意、直接下達王命 都承旨
左右承旨
左右副承旨
同副承旨
兩司檢察諫議的機構 司憲府 大司憲 執義 掌令 持平 監察
司諫院 大司諫 司諫 獻納 正言
內廷供奉機構 內醫院 都提調 提調 副提調 正 僉正 判官 主簿
內資寺 提調 正 副正 僉正 判官 主簿
內侍府 尚膳 尚醞 尚茶 尚葯 尚傳 尚冊 尚弧 尚帑 尚洗 尚燭
司饔院 都提調 提調 副提調 正 提舉 提檢 僉正 判官 主簿
提舉 提檢 宰夫
內需司掌管宮內用的米布、雜物和奴婢宮人等事 典需 別坐 別提 副典需
別坐 別提
掖庭署管理宮中器物與鑰匙的機構 司謁 副司鑰
司鑰
典醫監負責訓練醫官 提調 正 副正 僉正 判官 主簿
醫學教授
惠民署照顧一般百姓的醫療需要 提調 主簿
醫學教授
活人署專門治療傳染病與無依病患 提調 別提
昭格署 提調 令 別提 別提
義禁府負責調查與王室相關的案件及拷問犯人 判事 知事 同知事 經� 都事
武職機構 內禁衛御前侍衛、朝鮮時代最強的軍隊隊伍 將 將
兼司仆由騎兵組成的禁軍 將 將
羽林衛 將 將
捕盜廳負責維持治安、捕捉盜賊犯罪者 左右大將 從事官
8. 韓國古代官銜
古代韓國與現在朝鮮統稱朝鮮,古代朝鮮的官職按官位大小排序如下:
1、議政府
議政府為最高中央行政單位,長官有領議政和左右議政各一名(均為正一品),另有左右贊成(從一品)各一名,左右參贊(正二品)各一名。
2、檢詳和舍人
都是議政府所屬的官職,舍人是正四品,檢詳是正五品。
3、宗親府
朝鮮時期宗室辦公場所,管理歷代王室系譜還有王肖像,還有王與王妃的服裝管理。1392年(太祖元年)設置諸君府,1433年(世宗15年)改稱宗親府,1864年(高宗元年)又名宗簿寺,1894年(高宗31年)又改名為宗正府。
4、敦寧府
朝鮮管理有關王室與宗親系事務的地方。
5、儀賓府
朝鮮時期作為駙馬爺辦公的地方。1894年(高宗31年)甲午改革時改成宗正府辦理。
6、漢城府
朝鮮時的首都,就像現在台北市政府一樣地位,原名漢陽府,長官為判府,府尹。
7、開城府
是高麗朝的首都,是京畿道的首府。
8、六曹
六曹是指吏護禮兵刑工六曹-就是中國的六部,六曹隸屬議政府管轄。
(8)韓國判官怎麼讀擴展閱讀:
朝鮮後宮主要稱謂
朝鮮君主稱國王,尊稱為「殿下」或「主上殿下」,自稱為「寡人」。國王的正妻相當於中國的皇後,但是稱為王妃,尊稱為「中宮殿」或「中殿娘娘」。在王妃之下,還有嬪、淑媛、淑容、貴人這些等級,劇中連生即被冊封為淑媛。
王位繼承人(通常是國王的長子)稱世子,尊稱為「邸下」或「世子邸下」,國王諸子皆稱「大君」。王世子的正妻稱「王世子嬪」,尊稱「嬪宮娘娘」。當今國王的母親稱「王大妃」;二代先王的正妻稱為「大王大妃」。
9. 判官的古代傳說中的陰間官名
長的凶神惡煞、陰險狡詐,但絕大部分都心底善良、正直。決大部分是判處人的輪回生死,對壞人進行懲罰,對好人進行獎勵。判官取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冥府判官。
判官位於酆都(陰曹地府)天子殿中,負責審判來到冥府的幽魂。閻羅王殿里文武四大判官分屬賞善司、罰惡司、陰律司、查察司。現在有人把陰律司視為催命判官崔畔,是把原來在陰陽界的崔畔搬到這里來了,最著名的四大判官為:賞善司、罰惡司、察查司、陰律司。
賞善司【名唐朝魏徵】:執掌善薄,身著綠袍,笑容可掬。生前行善小鬼全部由他安排,根據生前行善程度大小、多少予以獎賞。在六道輪回中,或登天成神,或投胎做人,只須在孟婆處喝一碗迷魂茶,忘卻生前恩怨,即可重食人間煙火。
罰惡司【名鍾馗】:身著紫袍,怒目圓睜。雙唇緊閉,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凡來報到的鬼魂,先經孽鏡台前映照,顯明善惡、區分好壞。生前作惡的壞鬼全部由他處置,他根據閻羅王的「四不四無」原則量刑,四不——不忠、不孝、不悌、不信;四無——無禮、無義、無廉、無恥,輕罪輕罰,重罪重罰,再交陰差送到罰惡刑台上,送往十八層地獄,直到刑滿,再交輪回殿,拉去變牛變馬,變蟲變狗等等,重返陽世。
察查司【又曰審判司。名陸之道,宋時人。《聊齋志異》之『陸判』原型】:雙目如電,剛直不阿,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其職責是讓善者得到善報,好事得到弘揚,使惡者受到應得的懲處,並為冤者平反昭雪。
崔判官:是馳名陰曹地府的頭號人物,左手執生死薄,右手拿勾魂筆,專門執行為善者添壽,讓惡者歸陰的任務。《西遊記》記載,此公姓崔名珏,在唐太宗李世民駕下為臣,官拜茲州縣令,後升至禮部侍郎,與丞相魏徵過從甚密結為至交。生前為官清正,死後當了閻羅王最親信的查案判官,主管查案司,賞善罰惡,管人生死,權冠古今,你們看他手握「生死薄」和勾魂筆,只需一勾一點,誰該死誰該活便只在須臾之間。相傳崔判官名珏,乃隋唐間人。唐貞觀七年(633)入仕,為潞州長子縣令。據說能「晝理陽間事,夜斷陰府冤,發摘人鬼,勝似神明。」民間有許多崔珏斷案的傳說,其中以「明斷惡虎傷人案」的故事流傳最廣。故事說:長子縣西南與沁水交界處有一大山,名叫雕黃嶺,舊時常有猛獸出沒。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珏即刻發牌,差衙役孟憲持符牒上山拘虎。憲在山神廟前將符牒誦讀後供在神案,隨即有一虎從廟後竄出,銜符至憲前,任其用鐵鏈綁縛。惡虎被拘至縣衙,珏立刻升堂訊。堂上,珏歷數惡虎傷人之罪,惡虎連連點頭。最後判決:「啖食人命,罪當不赦。」虎便觸階而死。當年唐太宗因牽涉涇河老龍一案,猝然駕崩,前往陰司三曹對質。於是魏徵修書重託,崔珏不但保護唐太宗平安返陽,還私下給他添了二十年陽壽。在還陽途中,太宗又遇到被他掃盪的六十四處煙塵,七十二家草寇中慘死的成千上萬的冤魂前來索命,崔珏又出面排解糾紛,幫助李世民代借一庫金銀安撫眾鬼,太宗方得脫身。崔珏也因此名聲大震,並從中發了一筆橫財。崔珏死後,百姓在多處立廟祭祀。 陝西西安戶縣鍾馗故里的鍾馗的判官身份源於何時已無從考證,從文獻記載來看,早在北宋中後期就已出現。
鍾馗又是怎樣成為判官的呢?
始建於唐宋時期的儺廟,裡面鍾馗塑像與眾不同:他不是通常所見揮舞金鐧或寶劍的威猛形象,而是一派朝廷大員氣度。廟前戲台上常演不衰的劇目是《老爺升堂》,這里的鍾馗有另外一個尊稱,名為判官老爺。
民間故事的解釋是這樣的:鍾馗蒙受的冤屈感動了神界的最高統治者—玉皇大帝。本來鍾馗死後也和所有人一樣,要去陰曹地府經受煎熬,被閻王爺管轄。但玉皇大帝聽說了鍾馗的冤情非常同情,於是大發慈悲。速派使者通報下界,一路放行不得刁難。玉帝似乎對鍾馗剛烈不屈的性格非常贊賞,還有意委以重任。在黃泉路上,鍾馗接到一紙聘書,被玉帝任命為陰陽兩界的判官。
這判官職務,並非無中生有。在人間朝廷官場,判官也是實力派人物。北宋官制系統中,判官協助三司使工作。三司使是政府的最高財政長官,總持國家財政大權,地位僅低於宰相。那麼協助他工作的判官自然也是官場的實力派人物。由於判官財權在握,極易產生貪污腐敗現象,所以歷來都是選擇德高望重,鐵面無私的官員擔任。北宋著名的清官包拯就曾擔任判官一職。在儺舞中有一種現象,那就是鍾馗和包公難分彼此。他們的面具通常是可以互換使用,在很多人觀念里他們有著相同的性格特徵,剛正不阿,鐵面無私。一位是人間的清官包青天,一位是陰間的判官鍾馗。但這陰間的判官鍾馗似乎權力更大。
北宋以來,民間故事成功的賦予鍾馗貧苦讀書人身份,以其現實意義而得到民眾認同。他剛烈不屈的性格造就他成為鐵面無私的判官,而與人間清官包拯形象的融合,最終使他成為最值得信賴的神明。
考察鍾馗早期形象的變遷,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鍾馗形象所具有的兩重性。他既有儒雅、莊重的傳統文人品格;也有詼諧風趣世俗一面。
在北宋《大儺圖》中,宮廷畫家為當時鍾馗立此存照。他面帶花哨的面具,載歌載舞。整個場面充滿節日娛樂喜慶氣氛,全然沒有一位斬鬼判官的威嚴氣度。這是北宋蘇漢臣《五瑞圖》,判官鍾馗和其他四位神仙一起執笏作舞。也是一派和氣神仙風度。
這是南宋的水陸畫《三官出巡圖·地官》中迎接地官大駕光臨的景象。鍾馗位於圖畫的下方,比地官的地位要低很多。
這也是鍾馗作為神的獨特之處:雖然歷朝歷代鍾馗的形象在各種繪畫作品中頻頻出現,有關他的傳說故事也多得數不勝數;但由於他的確於史無據,事出無典,加之相貌醜陋鬼氣十足。從來沒有得到哪一朝皇帝賜給封號,也更沒有中央政府親自出面主持給鍾馗建廟的記載。然而也正因如此,民間塑造鍾馗擁有了更大的自由度。這使鍾馗獲得了與眾不同的世俗品格。
楊柳青鍾馗門神畫,是典型的武判樣式。鍾馗揮舞寶劍做出種種威武姿態,四周襯滿流雲、八寶、雙喜等圖案,活潑中帶有吉祥寓意。
蘇州桃花塢門神中有風度瀟灑的騎驢鍾馗,侍從小鬼撐破傘相隨,他手執牙笏目視前方空中飛舞的蝙蝠或吊系的蜘蛛,象徵福自天來、喜從天降,洋溢著喜慶色彩。北京更有畫店別出心裁,去除鍾馗手中的武器,增添了一枚超大銅錢,謂之託錢判。
老北京讀判官後面加兒話音,稱判官兒,或簡稱判兒。於是又有人把鍾馗懷里的大銅錢換成了胖娃娃者,寓意盼子得子。
就這樣鍾馗可為人間祈福得福,盼子得子,求財得財。人們生活所需一應俱全,鍾馗最終成為古代民間諸神中的萬應神祇。
10. 韓國宮廷的職位
日本:男性官職依序排列如下: 1. 天皇 這位就不用說了,他最大,在平安時代天皇握有實權,但在 勢力消長的宮廷中,有些天皇只是政治傀儡,或者,說好聽 一點,是王權的象徵,故依然受到表面上的尊重。 天皇退休後,稱為「上皇」或「院」,出家的天皇稱為「法 皇」。 2. 天皇之下,分為「太政官」和「神只官」,先說「太政官」: 太政官是八省長官之首,總理天下大政,由高至低分別為 太政大臣,正從一位,人數1人:一人之上,萬人之下左大臣,正從二位,人數1人右大臣,正從二位,人數1人內大臣,正從二位,人數1人大納言,正從三位,人數4人(各代有增刪) 中納言,從三位,人數3人 (各代有增刪)參議,正四位下,人數8人 少納言,從五位,人數3人 「太政官」之下則分為「左弁官」和「右弁官」統領八省,及少納 言管外記: 「左弁官」:中務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 中務省:管禁中政務,詔勒宣命、位記、考敘、名籍等等。 長官是「中務卿」(正四位上,人數1人),次官「中務 大輔」(正五位上,人數1人),及「中務少輔」(從五 位上,人數1人)務省管理「中宮職」(與後宮有關事務)、「大舍人職」(禁中 宿直的安排、行幸等雜事)、「圖書寮」(書籍、紙筆墨等管理)、 「內藏寮」(倉庫寶物衣飾之保管)、「縫殿寮」(女官考勤、御 服之裁製)、「內匠寮」(工匠營造、天皇座所之裝飾)等。 特別的是,還有「陰陽寮」,專司天文歷數異象觀測等,長官 稱為陰陽頭(從五位下,人數一人),次官「助」(從六位上1人),判官「大允」「少允」(從七位上,各1人),主典「大?」 「少?」(?為日文字)。四等官之外設「陰陽博士」(正七位下 1人)「陰陽師」(從七位上6人),「歷博士」「天文博士」 「漏刻士」。 再來是部省(禮式、文官考勤選敘、大學寮等管理)、治部省(雅 樂、國喪、尼僧、外國使節等管理)、民部省(戶口、山川道路 、租稅、主計寮、主稅寮等管理) 「右弁官」包括「兵部省」(掌管兵將、軍事等)、「刑部省」( 訴訟裁判、處刑等)、「大藏省」(金銀錢貨等管理)以及「宮內 省」(帝室御用度、御料地等)。 簡言之,左弁官和右弁官(即中務省、式部省、治部省、民 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宮內省這八省 )的長官都 叫「卿」,次官叫「大輔」「少輔」,判官叫「大丞」「少丞」,主典叫「大錄」「少錄」,前面再冠上哪一省來區分 軍事治安方面,設「彈正台」「六衛府」(近衛府、衛門府、兵 衛府統稱「六衛府」)「馬寮」「兵庫寮」「檢非違使廳」 「彈正台」: 端正風俗之肅清,內外非法情事之彈劾。長官稱 為「尹」(從三位,1人),次官「大弼」(從四位 下,1人),及「少弼」(正五位下,1人)「近衛府」:分為左近衛府及右近衛府,管宮中警衛。 長官稱為「大將」(從三位,1人),次官「中將」 (從四位下,2人),「少將」(正五位下,2人), 「衛門府」:負責宮城門(美福門、郁芳門等等)警衛之武官, 亦分左衛門府及右衛門府「兵衛府」:宣陽門及陰明門以外之守衛,亦分左兵衛府及右 兵衛府。 [近衛府」「衛門府」「兵衛府」統稱「六衛府」,皆有左 右之分。除了「近衛府」以外,「衛門府」和「兵衛府」 的長官皆稱「督」(從四位下,1人),次官皆稱「佐」(從 五位上,1人),前面再冠上左/右衛門或左/右兵衛來區分。 例如左衛門府的長官稱為「左衛門督」。 「馬寮」: 顧名思義,就是管御廄的馬、馬具、諸國牧場的 馬匹等羅,也分左馬寮及右馬寮。 「兵庫寮」:管兵器。 「檢非違使廳」:非法之檢校糾察,常由衛門府兼任。長官稱 為「別當」(從四位上,1人),次官「佐」(從五 位上,2人),地方官有「京職」「市司」「大宰府」「國司」: 京職:平安京分為左京和右京,京中庶務分轄管理,長官稱為 「大夫」(正四位下,各1人),次官「亮」(從五位下, 各1人),判官「大進」(從六位下,各2人),「少進」( 正七位上,各1人),市司:分東西市司,管理財貨交易。長官稱為「正」(正六位 上,各1人) 大宰府:管理西海道之役所,因西海岸近朝鮮,特設大宰府防 寇及外交。 國司:諸國之治理,分為「大國」「上國」「中國」「下國」 長官皆稱「守」,次官「介」,但位階有差。 例如「大國」的「守」是從五位上,「上國」的「守」 則低一階,是從五位下。
韓國:【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後,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遷常用以下詞語: (1) 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 (2) 除。拜官授職,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 擢。提陞官職。 (4) 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 (5) 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 (6) 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 (7) 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 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於宰相通稱,簡稱"相"。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奉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於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 【刺使】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極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