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比較長江三角洲為何勝於珠江三角洲
1自然方面;長江比珠江流域面積大,水道更深,長三角影響力,輻射面更大,外海更廣闊,2人為方面:長三角工業基礎雄厚,起步早,經濟發達
『貳』 中國8大經濟圈是什麼
中國「八大經濟圈」
針對國內經濟圈劃分比較盲目隨意,綜合權衡區域經濟發展背景、現狀和發展趨勢,在「十二五」規劃中,中國區域發展的新格局,以城市群為基礎應和核心,形成八大經濟圈。 即: 1. 大長三角經濟圈;以長三角城市群為核心的大長三角經濟圈。包括現在的長三角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 2. 泛渤海經濟圈;以京津冀、山東半島為核心的泛渤海經濟圈。過去提出的環渤海經濟圈包括遼寧,但根據經濟聯系,遼寧省和吉林省、黑龍江省以及內蒙東部聯系更密切,和山東半島和京津冀的聯系並不密切,因此泛渤海經濟圈未包括遼寧。山西省雖劃分在中部,但是它和河南、湖北、湖南的聯系不如和京津冀更密切。內蒙古中部和京津冀、山東半島聯系很密切,所以泛渤海把山西和內蒙古中部劃進來。為了跟環渤海經濟圈相區別,所以提出泛渤海經濟圈。 3. 大珠三角經濟圈;以珠三角為核心的大珠三角經濟圈。2003年時提出叫泛珠三角經濟圈,現在提出「9+2」模式,所以改變為大珠三角經濟圈。 4. 東北經濟圈;以遼中南為核心的東北經濟圈。 5. 海峽經濟圈;以海峽西岸城市群和台北為核心的海峽經濟圈。我們要和平統一,所以我們在規劃上首先要統一起來,此外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和台灣的經濟聯系非常密切。所以我們把台灣海峽西岸共同構成海峽經濟圈。 6. 中部經濟圈;以長江中游、中原城、湘中城市群為核心的中部經濟圈。中部經濟圈不包括安徽,即江淮城市群。 7. 西南經濟圈;以川渝城市群為核心的西南經濟圈。 8. 西北經濟圈。以關中為核心的西北經濟圈。
『叄』 珠三角和長三角哪個更發達
數據顯示,廣東省GDP為124369.67億元,同比增長8.0%,兩年平均增長5.1%,按照平均匯率計算,廣東省GDP相當於1.92萬億美元,超過韓國和俄羅斯,可以進入世界前十,可謂是「富可敵國」。廣東GDP體量之所以這么大,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珠三角。2021年,珠三角9個城市GDP總量突破10萬億,已有4個萬億GDP城市,9個城市經濟總量達100585.26億元。珠三角城市群雖然只有9個城市,卻創造了全省80%以上的GDP,其中深圳、廣州佔比更高。2021年,深圳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665億元,同比增長6.7%,穩居灣區第一、全國第三。廣州實現生產總值28232億元,同比增長8.1%,位居全國前四。長三角地區涵蓋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等三省一市,經濟規模自然大於珠三角。作為長三角龍頭的上海,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32萬億元,增長8.1%,而且換算成美元後直接超越英國倫敦,成功躋身全球城市GDP前四強,綜合實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蘇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首次達到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7.2%,兩年平均增長10.4%。其次是杭州、南京、寧波、無錫、合肥和南通,GDP都超過1萬億,所以長三角有8個萬億GDP城市。其中,江蘇經濟實力最強,GDP超過11萬億,在長三角GDP前十名城市中,江蘇省有6個城市入圍,浙江入圍2個城市,安徽僅合肥入圍。江蘇省2021年製造業增加值超過4萬億,佔GDP比重達到35%,可見江蘇製造業有多強!
『肆』 長三角經濟圈和珠三角經濟圈發展路徑的同與不同
經濟總量是長三角大於珠三角,但是個人覺得不代表長三角比珠三角發達。按人均還是珠三角大於長三角的。
目前人均GDP最高的是深圳和廣州,我們不妨來看08年的數據:
1、上海市 13698億元 增9.7% (滬)
3、廣州市 8215億元 增12.3% (廣東1)
4、深圳市 7806億元 增12.1% (廣東2)
5、蘇州市 6701億元 增長13% (江蘇1)
8、杭州市 4781億元 增11% (浙江1)
10、無錫市 4400億元 (江蘇2)
11、佛山市 4300億元 15.4% (廣東3)
12、寧波市 3964億元 10.1% (浙江2)
很顯然珠三角的增長還是有優勢的,對於長三角超越珠三角我覺得是沒有根據的,例如深圳和蘇州的人口差不多,深圳卻比蘇州多了1000個億的GDP。
再看廣州和上海,廣州的人口固定大約是1000w,還有些外來人口,上海固定人口是1880w,你算下兩大經濟核心城市,平均數珠三角還是比長三角人均GDP高。
我覺得現在,珠三角更有發展的前景,盡管這幾年上海確實表現了很強勁。但已經差不多是強弩之末。因為上海必然也要走一個轉型的步伐。
2008年-2020年國家對珠三角的規劃就清楚了。
1、廣州被國家確認為國家中心城市,這是國家對廣州的肯定,目前廣昆高速公路和廣貴鐵路在修建。擴大廣州的影響力。同時深圳也被定為國家經濟中心城市,國家的世界窗口。
2、規劃中明確要求珠三角率先在2020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廣東經濟超越整個韓國,這是長三角也沒有的待遇。跟著來的就是修建珠港澳大橋,對於珠三角相對落後的珠海和中山是巨大的利好,還批准了3700億城軌的工程,珠三角也會成為1小時的經濟圈,珠三角大城市群。這就意味著中央重新重視珠三角的發展。
3、珠三角之所以暫時被人看低,因為珠三角在轉型中,一旦轉型成功發展會很快的,加上廣東的發達程度還是比長三角大的。更容易吸引外資。
4、珠三角將來會和港澳一起發展,這是必然的趨勢,珠港澳大橋帶來的是巨大的商機,如果加上港澳的珠三角總量是超越長三角的,加上國際市場還是承認香港的,可以說香港市場在世界是流通的,這是珠三角的優勢。
5、東盟的發展也會給珠三角帶來動力。
不過珠三角也有劣勢,就是本土大學不多,所以人才只能靠外地大量流入,而長三角則不一樣。但是珠三角的開放性是長三角不能比擬的,廣東很優惠投資者,給予他們很多的優惠,其他省則是要別人買地,還要打通官場,廣東是政府當家,歡迎別人來,降低投資的成本,這點是廣東做得比較好
『伍』 長三角和珠三角,誰未來的潛力更大
雖然名字都帶三角,但一個是三省一直轄市,一個是廣東省內沿珠江兩岸分布的9個地區,兩者從覆蓋的人口、區劃、面積以及經濟總量都不在一個量級。不過在珠三角的基礎上國家又圈定了一個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香港+澳門)的經濟圈概念。就算如此,經濟總量還是少8萬億左右,可見長三角體量的龐大。
但經濟發展不是比誰地盤子大,誰人口多誰就能發展快、發展好。關鍵在於地區產業水平、區域位置所帶來的優勢,以及和制定的政策息息相關。
一、產業水平
截止到2020年底,我國上市企業500強,廣東獨佔78家,江浙滬單獨拎出來任一地區對比廣東差距懸殊,就算是龍頭上海也僅有58家。前50強中,廣東13家,江浙滬10家。
上市企業的多少通常能反映出一個地區的經濟活躍程度,地區經濟越發達,通常培育孵化出來的上市企業也越多,當然擁有太多央企、國企的北京是例外。
擁有強大的配套產業、工業基礎以及優良的營商環境,再加上區域位置,那麼當地企業做強做大,乃至上市的概率也相應增加。很簡單,假如我是做電子企業的,在中西部我可能很難找到相關配套上下游企業,而在蘇南、珠三角則不存在這些問題,已經擁有很成熟的配套和完善的工業體系以及充足的人才供應,也就更容易吸引相關企業進入及投資。
從上市企業數量、所屬行業以及擁有的高新技術企業來看,長三角相比珠三角還是有些差距的。以各地的高新技術企業為例,江浙滬晥共計35500家,而珠三角共計44800家。說明廣東的產業水平更高,更有優勢,從實際情況來看,廣東基本淘汰了傳統或耗能型產業。而長三角還有不少傳統產業和耗能、污染型企業。
二、區域位置
長三角以上海為龍頭,帶動周邊區域共同發展。而珠三角以廣深為龍頭,加上旁邊聯系緊密的港澳協同發展。從區域位置上來看,都是沿海城市,都有優良的深水港,完善的航運網路。長三角有上海和寧波港,大灣區則有香港、深圳和廣州三大港以及旁邊的珠海、虎門等百萬級港口。從國際航線和機場來看,則半斤八兩,兩地都具備豐富的國際航線,嚴格來說大灣區航線更密集,白雲、寶安和赤臘角都是5000萬人次以上的吞吐量。從產業和發展模式來看,兩地都有完善的工業體系和配套,都是吸引人口流入的熱點區域。最近幾年,深圳和杭州一直都是吸引人口流入的前二強。
三、政策
長三角有國家支持擴融的政策,有上海這個直轄市,以及杭州、南京和寧波三個副省級城市,而大灣區則有兩經濟特區,兩行政特區,一副省級城市。都是國家除北京外,將資源、資金投入最多的兩個地區。兩個證券市場,一邊一個,不過大灣區還有一個香港市場。長三角多國企和央企做貢獻,珠三角多資金和固投。幾年之內相繼投入建成上千億的港珠澳大橋,幾百億的南沙大橋,還有上千億的海上風力發電項目等等。這些都是促成經濟增長的因素之一。深圳的GDP為什麼高,也和大拆大建有關系,相反上海、杭州、南京等長三角城市則沒有花費如此之大的精力、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和固投中。談不上誰好誰不好,只能說各地有各地的發展模式和思路。
四、科教文衛等
無論是優質的醫療衛生水平,還是高等教育,長三角在這方面呈壓倒之勢。但科教文衛強並不等於城市潛力大或經濟發展快。西安科教文衛夠強了吧?比得過僅有一所211的蘇州嗎?武漢、南京科教文衛夠強了吧?深圳呢?什麼都沒有,然而論人才數量,人口流入,產業水平,專利數量,科研投入等等,深圳一城頂倆。說明更能吸引人口流入的始終是經濟水平。經濟上不去,教育再強,終究是為他人做嫁衣。
長三角體量太大了,37萬平方公里,2.3億人口,劃這么大的區域和人口,發展起來的難度可想而知。雖說長三角經濟水平高,但也就高了上海、蘇南、浙北周邊核心區域,其它地區仍然欠缺發展。說實話就算是有上海和蘇南,也不足以帶動幅射到蘇北地區,更遑論安徽一省了。當然珠三角也有類似的區域不平衡,珠三角同樣帶不動非珠地區。但如果僅僅只是珠三角地區,則顯然船小好調頭,再加上旁邊的香港和袖珍的澳門如虎添翼。在未來的發展速度上,只會更快,更有潛力。
珠三角不像長三角,在執行效率、行政效率方面不需要復雜的跨省協調和商討,一個政策落實下來,往往會更高效,而這些也是得已快速發展的因素之一。再加上旁邊香港有區別的 社會 制度下的法制精神和開放自由的金融政策,這點也是上海無法企及的,也更容易惠及幅射到珠三角。
所以我個人認為,在未來一段時期,珠三角會發展得更快。
個人認為長三角地區未來潛力更大。
從地理位置看,長三角位於長江下游,地勢平坦而開闊,建設阻力更小;東臨黃海、東海,地處江海交匯之地,可以依靠沿海航運發展海洋產業,也可以聯結南北方地區;還可以依靠遠洋航線擴大中國的輻射影響力,增強對外交流;由於長江橫貫東西,長三角可以依託長江水運,溝通東西部地區。珠三角位於珠江下游,從面積上來看,由於北部有南嶺阻擋隔離,其向北發展擴大面積的阻力很大,向南又無陸地可以開拓,從擴張的角度來看就已經十分不利;珠江發源於雲南省,流經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影響力要遠遠小於長江,對內地溝通的作用較弱。
從交通條件看,長三角各城市間早已互通高鐵動車,從杭州到上海不到一小時,上海到蘇州不到半小時,蘇州到無錫15分鍾左右,無錫到常州也是15分鍾左右,常州到南京20分鍾左右。滬寧城際也已經將上海和南京之間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相互聯通起來。還有客運專車做輔助。而珠三角城市群的幾條城軌尚未修通,在交通上就已經十分不利。
從動力機制來看長三角以民資主導為動力,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是較早也比較成功的商業模式。珠三角是外資推動型的動力機制,外資企業較多,對外資的依賴相對較大,主要是東南亞、香港和海外的資本,而隨著政策優勢的趨同和國家戰略重心的轉移,珠三角出現了外資轉移的局面,增長動力不足。今年下半年,國家發改委網站發布《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 2020 年要將長三角城市群打造成世界級的城市群,還將上海定位為「全球城市」。從戰略的重視程度來說,長三角似乎就已經略勝一籌了。
我想有的人可能不知道什麼是長三角,什麼是珠三角,先來普及一下:
顧名思義,長三角是指長江三角,珠三角是指珠江三角。
這個問題是個被爭議很大的問題,有人認為珠三角好,有人認為長三角好。
從 歷史 上來看,除去最近一百年 ,長三角一直是發展最好的地方,一千年多年來,長三角所在的江南地區一直是朝廷的稅賦來源 ,經濟重點區域。現在也不例外。終究是由於長江三角地區的地理環境要優於珠三角地區(如果不存在對外貿易,那麼長江三角將無可置疑地成為最重要的 天府之地。所以500年以前,珠三角地區都是沒人住的地方也就容易理解了 )。
不過,大航海時代的來臨使得沿海城市成為新的發展點,也使得珠三角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特別是在改革開放除去,廣東省依據其獨特的窗口優勢,迅速發展起來。為何海運時代,珠三角變得重要?
從地圖上來看,世界上最主要的經濟體,除了日本、韓國與北美洲之外,所有的歐洲大陸國家、非洲大陸國家、東南亞國家、中東國家,也就是圖中左側的所有國家,如果想要與中國進行海路貿易,必須要通過馬六甲海峽,而經 過馬六甲海峽最先到達的就是珠三角地區 ,而長三角地區,主要依靠內陸省份之間的相互貿易以及美、日、韓等。
所以說, 珠三角是攜大航海時代之便,成為新貴,而長三角地區是天生麗質,底蘊豐厚 。
就 現在來看,大航海時代遠沒有結束,人類之間的交流也不會退步。所以,在未來幾十年內,珠三角地區將會依然擁有這種優勢,但是有此優勢就足以將長江三角甩在身後?不一定。
但是隨著時代與 科技 的發展與進步,當陸運重新崛起的時候,珠三角極有可能因此沒落(不過陸運啥時候能崛起還說不好,至少得幾十年後)。我們先來看看中國近些年提出的一帶一路政策。絕對是一項戰略性的舉措,就瓜達爾港的建設來說,絕對值得中國投入500億美金。
這條通道將為中國與世界的貿易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陸路運輸的成本才是關鍵。如果這一戰略最後能夠成功實施,那麼必將是對珠三角地區的致命打擊之一。
『陸』 京津唐,長江三角,珠江三角各是主要幹嘛的,區位條件,產業結構,環境問題都是什麼
相同點的區位優勢:
三角洲地區的?入海河流,港口更多的航運優勢明顯;
2。鄰近腹地廣闊,輻射內陸,一個強大的,相對平穩的合作與內地合作的主導作用;
在該地區的鐵路,公路網路比較發達。
兩個不同點:
1珠三角鄰近的東盟和長江三角洲地區鄰國日本和韓國;
2。長江通航和腹地,是明顯的時間比珠江通航里程,更多的優勢;
城際輕軌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的速度。
限制因素:
1,相同點:
1。自改革開放,現在正面臨著快速發展的制約因素,如土地,勞動力,能源,環境
2正面臨著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壓力;
兩個不同點:
1。廣東,香港和澳門之間的合作的因素,經濟體制,行政體制,如上海,江蘇,浙江安徽迎面而來的;
2。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早在改革方面比,遠遠更多的探索得多,這是珠三角的約束少。
另一個FYI:
1。科技含量比較高的行業,在長江三角洲。珠三角的發展是相對較少的自主創新,其整體產業的技術含量,還不如長江三角洲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加工貿易在港澳,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軟肋。長江三角洲地區主要承接日本,韓國的工業,科學和技術含量。
2。長江三角洲經濟上依賴國外相對較低。在2008年金融危機,長江三角洲地區受到的沖擊明顯輕於珠三角。相反,長三角和中西部地區更緊密的經濟交流。
3。國家在一些重點的長江三角洲。特別是表現政治上的原因就不說了,這贏得了更多的資源,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
4。在教育方面,在長江三角洲地區豐富的優質教育資源。
5。運輸長江三角洲輻射中西部珠江,長江水道的存在,有一個無可比擬的條件。
6。區域合作的前列,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區域合作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似乎只在口頭上喊眾多。這可以看出,從產業轉移。
『柒』 為什麼韓國可以成為發達國家中國呢
先從地理看,韓國兩面臨海,而且國土偏北這就意味著國家氣候宜人而且不會過於炎熱還不受到熱帶風暴、颶風之類的煩惱相對來說天災較少,雖然國土面積小但是瀕海啊,海里的資源遠比陸上的豐富的多。經濟上韓國的經濟起飛主要源於全球供應鏈的產業轉移,從二戰後,世界工廠從美國到歐洲到日本到韓國再到中國台灣然後才是到中國大陸的沿海地區現在往東南亞和中國中西部轉移。日本一開始替歐美代工然後通過開奧運會擴大國際影響國家主導創立自主品牌如SONY佳能等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實現經濟起飛,而經濟發展的同時就意味著勞動力不在便宜一些低附加的零部件就向外部轉移,其主要方向就是韓國和中國台灣,台灣姑且不論韓國真正的經濟騰飛也是一樣從開奧運會然後大公司比如三星啊、LG啊什麼的打出牌子,其發展道路是比較類似的,然後有些發展以後也開始向中國進行產業轉移長三角、珠三角不也發展起來了?國家越小其實有時候越好發展,全球人均GDP第三的冰島靠什麼起來的?就是靠給英國人弄金融服務業,英國人口是他們的20多倍不出幾年就把冰島從小漁村弄成金融奇跡了。回來說韓國,中國的山東、廣東、浙江、上海僅僅從經濟總量上看基本已經跟韓國差距不大,北京、上海、深圳的人均GDP也是跟人家處於同一個數量級,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由於北京、上海舉辦奧運會和世博會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現代化程度不比紐約、東京、巴黎這種國際性大都市差多少甚至由於我們的設施比較新可能還要更加先進,如果中國的沿海地區單拿出來屬於低等或者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但是我們的廣大中西部地區還是貧窮落後的,這一方面和國家政策有關,也跟地理環境密不可分,為什麼沿海發展快?交通方便,一艘輪船裝個上萬噸沒有問題,可要是用火車裝要多少節車皮啊,運輸成本太高削弱競爭力,這又能看出兩邊都臨海國家的優勢了。如果單純計算像韓國那麼大面積的地區發展成較發達地區中國的速度明顯比韓國日本快的,現在國家整體產業在向中西部轉移,人力、地皮等優勢會使中西部在未來20-30年內達到目前東部的水平,到那時候我們國家在人均的統計上就會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了。
『捌』 韓國首爾房價和中國的北京、長三角、珠三角相比怎麼樣
如果按人均算,還是國內高一些 。
韓國人均月收入為 $1500 ,除江南區和江北市中心外,首爾的普通民居大概是 100-150W RMB 。
相比,北京等大城市的人均月收入是到不了 $1000 。
綜上所述,北京的的房價更令普通老百姓「望樓興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