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毛筆書法的起源
書法的起源:
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較多的類文字元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非現人能識別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二里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里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里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盡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書法五種書體
1、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2、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於占卜。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3、隸書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4、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
5、行書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
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B. 只有漢字有毛筆字嗎
毛筆是中國發明的,隨著中華文明一起向周邊擴散,東南亞文化圈的國家都有用毛筆書寫。
日本,朝鮮,越南也都喜歡使用毛筆。
C. 毛筆字是那個國家發明的
應該是我們中國發明的。日本和韓國也沒有剽竊,只是當時中國還是處在世界強國的隊伍里的時候,周遭鄰邊的那些小國都效仿,才會造成今天的局面的吧。
所以你會發現,日本字和韓國字都和漢字有異曲同工之處。
D. 除了中國,有其他國家使用軟筆嗎
沒有了,只有我們用軟筆。我們的毛筆,軟毛加木管或竹管做得,主要有兔毛,黃鼠狼的毛,羊毛、鼬毛、鼠毛等~蘸墨汁些,外國毛筆是羽毛筆,鳥身上的硬毛,蘸鋼筆那種墨水寫。我們的毛筆,毛在下,用於寫字;外國的毛筆,毛在上,用於握筆。西方的毛筆是禽羽,屬於硬筆,這是他們的文字是字母;我們的毛筆是獸毛做的,屬於軟筆,中國字的筆畫書寫需要軟筆。
E. 誰知道關於中國的筆的發展歷史
1、筆 由 何 人 發 明 ?
自 古 就 有 蒙 恬 造 筆 之 說 , 但 查 「 史 記 」 蒙 恬 傳 卻 沒 有 造 筆 的 事 , 只 有 張 華 的 「 博 物 志 」 有 「 蒙 恬 造 筆 」 的 記 載 。 秦 在 公 元 前 二 二 一 年 統 一 天 下 , 蒙 恬 因 功 被 拜 為 內 史 , 這 個 職 位 , 與 用 筆 有 關 , 因 為 撰 稿 、 撰 述 和 抄 寫 公 文 , 乃 是 史 官 的 職 責 , 這 也 許 是 導 致 蒙 恬 改 進 書 寫 工 具 的 原 因 。 博 物 志 說 「 造 」 筆 , 但 「 造 」 的 意 義 , 不 一 定 是 發 明 , 也 可 說 是 「 制 作 」 。
馬 縞 的 「 中 華 古 今 注 」 有 一 段 話 , 或 許 可 說 明 世 人 認 為 蒙 恬 發 明 筆 的 誤 會 , 「 牛 享 問 曰 : 『 古 有 書 契 , 便 應 有 筆 , 世 稱 蒙 恬 造 筆 何 也 ? 』 答 曰 : 『 自 蒙 恬 始 作 秦 筆 耳 , 以 拓 木 ( 亦 作 枯 木 ) 為 管 , 鹿 毛 為 柱 , 羊 毛 為 被 , 非 兔 毫 竹 管 也 。 』 」 也 就 是 說 , 蒙 恬 只 是 用 枯 木 及 鹿 、 羊 毛 等 , 制 造 了 他 們 秦 國 所 用 的 筆 。 馬 縞 的 這 一 注 解 , 與 晉 朝 崔 豹 的 「 古 今 注 」 相 似 , 注 中 也 說 「 蒙 恬 始 造 即 秦 筆 耳 … … 」 。
實 際 在 蒙 恬 之 前 , 古 代 的 文 獻 , 早 就 有 用 筆 的 事 , 如 「 爾 雅 釋 器 」 有 「 不 律 謂 之 筆 」 。 「 禮 記 」 「 曲 禮 」 有 「 史 載 筆 , 士 載 言 」 , 「 物 原 」 有 「 伏 羲 初 以 木 刻 字 , 軒 轅 易 以 刀 書 , 虞 舜 造 筆 , 以 漆 書 於 方 簡 」 。 「 尚 書 中 侯 」 有 「 龜 負 圖 出 , 周 公 援 筆 以 寫 之 」 。 其 他 還 有 「 戰 國 策 」 上 記 載 齊 後 將 死 時 , 叫 她 的 兒 子 「 取 筆 牘 受 言 」 的 故 事 。 徐 堅 根 據 尚 書 及 曲 禮 的 史 實 , 在 他 的 「 初 學 記 」 中 , 較 明 白 解 釋 世 傳 蒙 恬 造 筆 的 原 因 : 或 者 當 時 的 許 多 國 家 沒 有 筆 的 名 稱 , 只 有 秦 國 獨 得 , 蒙 恬 更 將 筆 「 損 益 」 ( 改 良 ) 罷 了 。
筆 究 竟 是 何 人 發 明 , 恐 怕 很 難 找 到 答 案 , 只 可 說 是 新 石 器 時 代 的 一 些 人 。 從 近 年 古 代 文 物 的 發 現 , 可 以 證 明 竹 、 帛 上 的 文 字 圖 畫 , 是 使 用 毛 筆 的 , 並 且 還 有 用 竹 、 木 枝 桿 做 的 毛 筆 實 物 出 土 , 如 一 九 五 四 年 , 長 沙 古 墓 中 發 現 的 戰 國 筆 , 筆 管 與 筆 套 ( 整 支 筆 裝 入 套 中 ) , 卻 是 竹 制 , 筆 頭 是 動 物 毛 , 可 能 是 兔 毫 , 筆 全 長 二 一 公 分 , 套 長 二 三 . 五 公 分 。 商 代 及 周 朝 的 金 器 款 識 , 很 顯 然 不 是 硬 筆 寫 了 來 翻 鑄 的 。 殷 商 的 甲 骨 文 卜 辭 , 看 得 出 來 是 用 毛 筆 寫 後 再 刻 。 中 研 院 董 作 賓 故 院 士 , 在 他 的 「 甲 骨 文 斷 代 研 究 例 」 中 , 還 說 到 在 公 元 前 一 四 ○ ○ 年 - 一 二 ○ ○ 年 間 的 牛 骨 上 , 有 用 毛 筆 和 墨 汁 已 寫 好 文 字 還 沒 有 契 刻 的 。 同 樣 情 形 , 在 陶 器 上 , 安 陽 出 土 的 殷 代 陶 片 中 , 也 有 一 個 以 筆 墨 書 寫 的 大 字 - 「 祀 」 。
更 早 一 點 , 在 史 前 時 期 , 從 河 南 仰 韶 及 西 安 半 坡 等 新 石 器 時 代 遺 址 的 彩 陶 , 上 面 的 花 紋 、 卷 企 和 符 號 , 都 必 須 用 軟 的 毛 筆 才 能 畫 成 。 又 在 甘 肅 辛 店 發 現 的 彩 陶 , 上 面 有 人 、 鳥 、 大 及 車 輪 等 圖 畫 , 有 些 學 者 認 為 那 是 中 國 較 原 始 的 圖 畫 文 字 。 近 百 年 來 陸 續 出 土 的 古 陶 甚 多 , 至 秦 時 已 匯 集 陶 文 八 百 余 字 , 能 辨 識 者 不 到 半 數 。
2、最 初 使 用 的 毫 與 筆 管
我 們 從 甲 骨 文 及 陶 器 上 所 見 的 筆 跡 , 只 知 道 用 的 是 軟 筆 毛 , 卻 無 法 確 定 究 竟 是 植 物 纖 維 或 是 動 物 毛 ? 但 是 因 為 植 物 纖 維 柔 軟 度 不 夠 , 且 容 易 折 損 , 其 可 能 性 較 少 , 如 為 動 物 毛 , 又 是 何 種 動 物 ? 這 些 問 題 , 仍 有 許 多 未 明 之 處 。 長 沙 出 土 的 戰 國 毛 筆 , 它 的 筆 頭 傳 為 兔 毛 , 此 為 公 元 前 三 四 百 年 之 物 , 再 早 至 公 元 前 一 四 ○ ○ 年 以 前 , 用 於 甲 骨 及 陶 器 的 筆 , 用 何 種 獸 毛 ? 則 尚 未 知 。
筆 本 字 為 幸 , 在 金 器 與 甲 骨 上 都 有 , 羅 振 玉 等 考 釋 為 象 形 字 , 為 用 手 持 筆 狀 。 我 們 從 以 上 金 文 及 甲 骨 文 尚 可 看 出 , 大 多 數 用 右 手 持 筆 , 也 有 用 左 手 的 , 大 多 數 的 筆 端 , 多 為 分 岔 狀 , 也 有 幾 字 不 分 岔 的 。
現 代 的 木 工 打 樣 多 用 鉛 筆 , 幾 十 年 前 用 的 是 墨 斗 , 用 時 除 墨 線 以 外 , 還 用 竹 片 端 部 制 為 扁 平 絲 狀 的 竹 筆 , 這 種 筆 只 能 畫 直 線 , 不 能 寫 字 。 筆 者 在 泰 國 北 部 山 區 及 印 尼 旅 游 時 , 見 到 佛 教 貝 葉 經 上 的 文 字 , 均 勻 如 鐵 線 , 筆 痕 深 入 貝 葉 : 又 親 眼 見 到 岑 里 島 人 將 竹 簽 削 尖 , 沾 墨 水 液 , 作 綿 密 的 細 筆 畫 , 竹 筆 尖 沒 有 分 岔 , 尖 端 如 錐 , 使 用 後 若 線 條 太 粗 , 可 隨 時 用 刀 再 將 竹 筆 削 尖 。 由 此 實 例 推 想 , 竹 木 尖 筆 , 一 筆 可 用 甚 久 , 並 可 就 地 取 材 , 應 與 毛 筆 未 周 前 之 原 始 筆 類 似 , 或 者 說 , 在 用 獸 毛 等 軟 筆 之 前 , 曾 經 過 一 段 用 硬 筆 的 時 期 。
宋 人 趙 希 鵠 說 : 「 上 古 以 竹 挺 點 漆 而 言 」 。 「 拾 遺 記 」 有 記 載 任 叔 本 「 削 荊 為 筆 」 。 「 白 孔 六 帖 」 有 「 於 闐 以 木 為 筆 」 。 「 南 史 」 也 說 陶 弘 景 「 以 荻 為 筆 , 畫 灰 中 學 書 」 。 這 些 魏 晉 以 後 的 文 件 記 錄 , 看 出 毛 筆 雖 已 大 量 使 用 , 仍 有 人 使 用 非 毛 筆 的 事 。 英 國 探 險 家 史 坦 因 一 九 ○ ○ 至 一 九 ○ 一 年 在 新 疆 時 , 曾 在 和 闐 及 尼 雅 發 現 蘆 葦 及 木 枝 削 尖 做 的 筆 , 也 有 木 端 開 岔 者 , 據 推 測 為 三 世 紀 以 後 之 物 , 此 項 實 物 , 與 古 文 獻 各 記 載 相 合 , 也 可 證 明 硬 筆 在 中 古 曾 被 使 用 的 不 虛 , 與 上 古 有 被 使 用 的 可 能 。
一 九 三 二 年 左 西 北 居 延 發 現 的 漢 朝 制 筆 , 未 用 竹 管 , 而 是 用 四 條 木 片 夾 住 筆 頭 , 用 兩 條 麻 線 捆 扎 而 成 。 居 延 也 發 現 一 些 無 管 的 毛 制 筆 頭 , 這 是 否 意 味 著 , 當 時 膠 筆 頭 入 竹 管 之 漆 不 良 , 容 易 脫 落 , 才 會 用 木 片 捆 扎 再 用 ? 或 漢 以 前 的 筆 , 有 圓 竹 管 與 木 片 夾 管 同 時 存 在 ?
三 國 時 制 毛 筆 的 高 手 韋 誕 , 他 的 「 筆 經 」 上 曾 說 , 先 取 堅 韌 的 毛 當 鋒 , 軟 毛 後 以 為 輔 , 同 麻 捆 束 , 入 骨 中 時 「 固 以 漆 液 」 , 再 將 毛 理 順 後 , 「 澤 以 海 藻 」 , 就 可 濡 墨 而 試 , 終 日 使 用 也 不 會 敗 壞 。 可 見 三 國 時 制 筆 法 與 現 在 相 同 , 且 可 制 成 很 好 的 筆 。 圓 管 較 夾 管 執 握 與 使 用 都 方 便 , 且 固 毛 之 膠 已 獲 改 善 , 此 後 用 木 片 夾 住 毛 頭 的 筆 , 便 逐 漸 被 淘 汰 了 。
3、制 筆 材 料 的 改 變
筆 管 材 料 以 竹 與 木 為 主 , 至 今 未 變 , 取 其 輕 便 , 容 易 操 縱 , 這 是 真 正 用 於 書 寫 的 筆 。 漢 朝 時 天 子 用 的 筆 管 , 「 以 錯 寶 為 酣 」 , 即 是 說 筆 管 的 下 半 部 , 用 鍍 金 及 寶 石 裝 飾 。 昔 時 皇 太 子 初 拜 , 給 以 「 漆 筆 」 。 曹 公 器 物 中 有 「 琉 璃 筆 」 。 晉 武 帝 賜 張 華 有 「 麟 角 筆 」 。 梁 元 帝 分 別 用 「 金 管 」 、 「 銀 管 」 、 「 斑 竹 管 」 錄 記 忠 臣 義 士 文 章 之 美 者 。 唐 朝 大 書 家 歐 陽 詢 的 兒 子 歐 陽 通 , 喜 歡 用 的 筆 為 象 牙 或 犀 牛 角 做 的 管 , 狸 毛 為 心 並 裹 以 秋 天 肥 兔 的 毫 , 非 此 不 書 。 可 見 筆 管 的 種 類 , 在 晉 以 後 , 已 日 漸 增 多 。 王 羲 之 則 對 此 類 較 重 的 筆 管 不 表 認 同 , 在 他 的 「 筆 經 」 中 說 : 「 昔 人 或 以 琉 璃 、 象 牙 為 筆 管 , 麗 飾 則 有 之 , 然 筆 須 輕 便 , 重 則 躓 矣 。 近 有 人 以 綠 沉 漆 竹 管 及 鏤 管 見 遺 , 斯 方 可 玩 , 何 必 金 玉 。 」
筆 的 主 要 功 能 在 記 事 , 自 魏 晉 以 後 , 除 了 可 以 耐 久 記 事 以 外 , 更 加 入 法 書 藝 術 的 功 能 , 亦 即 必 須 適 應 書 家 藝 術 表 現 的 要 求 , 這 又 牽 連 到 毫 毛 的 好 壞 , 與 制 作 法 的 考 究 兩 方 面 。
王 羲 之 「 筆 經 」 說 , 漢 時 已 用 兔 毫 , 以 趙 國 的 最 好 , 理 由 是 趙 國 廣 澤 多 細 草 , 兔 食 後 增 肥 , 毫 長 而 銳 , 采 收 的 季 節 以 八 月 為 佳 , 七 月 者 毫 焦 而 嫩 , 九 月 則 毫 脆 而 禿 。 筆 經 中 還 說 到 摻 和 人 發 與 青 羊 毛 的 事 。 南 北 朝 時 , 制 筆 者 正 流 行 試 用 各 種 獸 毛 , 除 前 述 兔 、 青 羊 、 人 發 外 , 王 隱 「 筆 銘 」 還 提 到 用 鹿 毛 : 「 法 書 要 錄 」 說 王 羲 之 用 鼠 須 筆 ; 「 博 物 志 」 有 虎 仆 ( 即 九 節 狸 ) 毛 , 野 雞 毛 : 及 陶 隱 居 用 羊 須 等 等 。 現 時 台 灣 流 行 的 胎 毛 筆 , 也 是 從 南 北 朝 時 始 創 , 「 酉 陽 離 俎 」 就 有 一 項 記 載 說 : 「 南 朝 有 姥 , 善 作 筆 , 蕭 子 雲 嘗 書 用 筆 , 心 用 胎 發 」 。
南 北 朝 以 後 , 各 種 獸 毛 , 都 被 使 用 , 如 狼 毫 、 猩 猩 毛 、 石 鼠 、 貂 鼠 、 鴨 毛 、 豬 毛 、 雞 足 毛 等 , 而 用 牛 耳 毛 、 山 馬 毛 為 制 筆 材 料 , 未 見 較 早 古 籍 記 載 , 似 乎 是 近 百 年 之 事 。
4、兩 大 制 筆 區
筆 的 生 產 地 , 不 如 紙 與 硯 之 固 定 , 因 紙 硯 皆 從 原 料 集 中 產 地 而 得 名 , 筆 毫 取 得 分 散 , 縱 得 好 料 , 不 得 良 工 , 也 形 同 廢 物 , 而 且 縱 得 良 工 良 筆 , 不 得 識 貨 者 , 尤 其 是 名 書 畫 家 的 稱 賞 , 也 不 能 成 名 , 因 此 兩 千 年 來 名 筆 的 記 錄 不 少 , 而 名 筆 的 名 產 地 卻 不 多 。
中 山 兔 毫 , 為 王 右 軍 所 推 崇 , 中 山 在 宣 州 凍 水 縣 。 唐 朝 時 宣 城 制 筆 , 甚 為 有 名 , 白 居 易 的 詩 說 : 「 宣 城 石 上 有 老 兔 , 食 竹 飲 泉 生 紫 毫 」 。 又 有 「 每 歲 宣 城 進 筆 時 , 紫 毫 之 價 如 金 貴 。 」 紫 毫 筆 貴 的 原 因 , 一 為 感 嘆 貢 筆 用 毫 多 , 民 間 難 買 到 , 另 一 原 因 可 能 從 右 軍 筆 說 , 只 有 仲 秋 八 月 時 , 兔 肥 毫 長 , 最 為 合 用 , 孟 秋 及 季 秋 則 毫 焦 脆 , 紫 筆 乃 成 為 次 品 。
宣 城 筆 到 宋 朝 , 名 氣 未 衰 , 「 避 暑 錄 」 說 : 「 筆 出 於 宣 州 , 自 唐 惟 諸 葛 一 姓 , 世 傳 其 業 , 治 平 嘉 佑 年 間 ( 一 ○ 五 六 - 一 ○ 六 七 ) , 得 諸 葛 筆 者 , 率 以 為 珍 玩 。 」 。 諸 葛 家 族 中 , 以 諸 葛 高 最 有 名 , 其 次 為 諸 葛 元 。 黃 山 谷 說 與 宣 城 鄰 近 的 敘 州 有 呂 道 人 , 夥 州 有 呂 大 淵 , 皆 為 名 手 。 元 以 後 , 宣 城 的 制 筆 聲 望 , 逐 漸 南 移 到 鄰 州 , 如 徽 州 、 新 安 等 , 「 六 研 齋 筆 記 」 有 新 安 四 寶 之 說 : 即 澄 心 堂 的 紙 、 汪 伯 立 的 筆 、 李 延 珪 的 墨 及 羊 斗 嶺 舊 坑 的 硯 。 宣 城 、 徽 州 、 新 安 等 , 都 在 安 徽 的 長 江 以 南 , 為 文 房 四 寶 的 名 產 區 , 自 唐 宋 以 來 一 千 余 年 , 盛 名 不 墜 。
浙 江 省 湖 州 ( 今 吳 興 縣 ) 的 善 鏈 鎮 , 受 大 書 家 智 永 禪 師 的 影 響 , 自 隋 以 後 逐 漸 為 產 筆 之 地 , 在 唐 宋 間 , 被 宣 筆 之 大 名 所 淹 , 湖 筆 尚 無 名 位 , 元 時 出 現 馮 應 科 、 張 進 中 、 沈 秀 榮 、 潘 文 新 等 名 制 筆 家 , 鄉 人 受 其 直 接 間 接 的 指 導 與 互 磋 , 故 制 筆 之 功 夫 大 進 , 人 材 輩 出 , 有 「 浙 間 筆 工 麻 粟 多 」 之 語 , 故 湖 筆 之 名 大 噪 , 取 代 了 宣 筆 地 位 。 湖 州 人 中 趙 子 昂 的 字 , 錢 舜 舉 的 畫 , 馮 應 科 的 筆 , 被 稱 為 「 吳 興 三 絕 」 。
湖 洲 筆 系 雖 也 制 紫 毫 、 兼 毫 、 雞 毫 , 而 以 制 羊 毫 為 有 名 。 羊 毫 最 早 受 北 宋 試 用 , 逐 漸 改 進 , 元 以 後 也 許 因 為 書 風 畫 風 與 紙 質 的 改 變 , 元 人 多 用 羊 毫 , 助 長 了 湖 筆 聲 勢 , 加 以 湖 州 本 地 , 出 產 優 良 羊 毫 料 , 鄰 近 的 陝 石 、 嘉 善 等 地 , 亦 為 好 羊 毛 料 供 應 地 , 宣 州 多 山 , 盛 產 獸 類 , 原 料 條 件 不 同 , 乃 成 為 湖 筆 取 代 宣 筆 主 要 原 因 。
4、毛 筆 的 別 名 與 古 筆 制 法
筆 與 文 人 結 緣 後 , 就 不 免 被 文 人 稱 道 或 嘲 弄 , 雅 意 者 稱 筆 為 「 龍 須 友 」 、 「 八 體 書 生 」 、 「 柔 翰 」 、 「 實 相 枝 」 、 「 翹 軒 寶 掃 」 。 或 以 毫 為 名 稱 者 如 「 毛 穎 」 、 「 纖 鋒 」 、 「 毛 元 銳 」 、 「 毛 文 鋒 」 、 「 毛 生 」 、 「 宣 毫 」 等 。 或 以 管 為 名 稱 如 「 彤 管 」 、 「 管 子 文 」 、 「 管 城 子 」 、 「 漆 管 」 「 素 管 」 、 「 越 管 」 等 。 戲 謔 的 文 人 , 稱 筆 為 「 毫 錐 」 、 「 文 章 貨 」 、 「 尖 頭 奴 」 、 「 毛 錐 子 」 , 對 於 用 過 的 筆 , 則 被 稱 為 「 禿 友 退 鋒 郎 」 。 有 用 神 名 的 如 「 佩 阿 」 、 「 昌 化 」 , 另 外 也 有 用 官 名 稱 呼 , 如 「 藏 鋒 都 尉 」 、 「 中 書 令 」 、 「 管 城 侯 」 、 「 文 翰 將 軍 」 、 「 畦 宗 郎 居 」 、 「 黑 曹 都 統 」 、 「 黑 水 郡 王 」 兼 「 毫 州 刺 都 」 等 。 可 以 說 筆 是 文 房 四 寶 中 , 名 稱 最 多 的 一 寶 。
戰 國 時 代 的 制 筆 法 , 據 一 九 五 四 年 長 沙 左 家 公 山 掘 出 墓 葬 報 告 , 桿 長 一 八 . 五 公 分 ( c m ) , 徑 ○ . 四 公 分 , 毛 長 二 . 五 公 分 , 筆 毛 不 是 插 入 管 內 的 , 而 是 將 筆 毛 包 住 桿 的 一 端 , 用 絲 線 扎 緊 , 外 面 塗 漆 。 漢 朝 的 制 筆 法 , 據 一 九 二 二 年 發 現 的 「 居 延 筆 」 , 是 用 四 條 木 片 夾 住 筆 頭 。 三 國 時 韋 誕 制 筆 , 在 他 在 「 筆 經 」 上 說 , 「 制 筆 之 法 , 桀 者 居 前 , 轟 ( 細 毛 ) 者 居 後 , 強 者 為 刃 , 軌 者 為 輔 ( 注 : 指 筆 毛 的 分 布 ) , 參 之 以 麻 , 束 之 以 管 , 固 以 漆 液 , 澤 以 海 藻 」 。 這 里 所 謂 「 束 之 以 管 」 , 意 義 不 清 , 有 可 能 是 用 「 夾 住 」 , 也 有 可 能 是 扎 在 管 上 , 或 插 入 管 穴 內 。 王 羲 之 的 制 筆 法 , 在 他 「 筆 經 」 上 說 , 「 采 毫 竟 , 先 以 人 發 抄 , 數 十 莖 , 雜 青 羊 毛 並 兔 毛 裁 齊 平 , 以 麻 紙 裹 柱 根 , 次 取 上 毫 縛 薄 布 柱 上 , 令 柱 不 見 , 然 後 安 之 , 毛 抄 合 鋒 令 長 九 分 , 管 修 二 握 , 須 圓 正 方 可 」 。 這 種 制 作 法 , 是 用 麻 紙 裹 柱 根 , 外 再 包 被 上 筆 的 毛 「 然 後 安 之 」 , 在 制 成 筆 頭 以 後 再 「 安 之 」 , 當 然 不 是 捆 扎 在 筆 桿 上 了 , 但 是 否 「 安 」 在 管 穴 內 , 仍 然 不 明 。 蔡 質 的 「 漢 官 儀 」 有 「 尚 書 令 仆 丞 郎 月 給 赤 管 大 筆 兩 枝 」 。 「 拾 遺 記 」 有 「 晉 武 帝 以 博 物 志 成 , 賜 張 華 麟 角 筆 管 , 遼 西 所 獻 也 」 。 王 羲 之 「 筆 經 」 對 管 的 敘 述 , 也 有 「 昔 人 或 以 琉 璃 象 牙 為 筆 管 , 麗 飾 則 有 之 , 然 筆 頭 須 輕 便 , 重 則 躓 矣 」 。 由 以 上 漢 晉 當 時 所 用 管 的 材 料 推 想 , 玻 璃 、 象 牙 、 獸 角 , 都 是 筆 桿 光 滑 而 粗 大 , 既 不 可 能 切 片 「 夾 」 住 , 也 在 扎 捆 時 容 易 滑 脫 , 似 乎 只 有 鑽 為 管 孔 , 將 已 制 好 的 筆 頭 插 入 孔 中 , 「 固 之 以 漆 」 一 途 了 。
由 以 上 推 考 , 漢 、 魏 的 制 筆 名 家 , 衛 夫 人 、 王 右 軍 、 韋 誕 等 所 制 的 筆 , 是 將 秦 筆 改 良 , 成 為 筆 頭 插 入 筆 管 膠 牢 之 法 , 至 今 未 變 。
秦 筆 以 枯 木 為 管 ( 中 華 古 今 注 ) , 一 九 七 五 年 由 湖 北 雲 夢 睡 虎 地 , 秦 墓 出 土 三 枝 毛 筆 , 亦 為 木 質 , 但 其 一 端 削 尖 , 乃 掌 皇 帝 起 居 的 近 侍 , 為 記 事 方 便 常 將 筆 端 插 在 發 髻 或 冠 上 , 故 其 端 尖 稱 為 「 簪 筆 」 , 「 漢 書 趙 充 國 傳 」 有 : 「 安 世 本 持 簪 筆 , 侍 孝 武 帝 數 十 年 」 之 語 , 可 見 東 漢 初 年 , 仍 多 用 秦 制 木 筆 。 今 之 筆 已 無 尖 端 之 式 。
F. 歷史上,中國漢字書寫多為毛筆(至今還用)日本文字從中國由流入,他們是不是也使用毛筆
三千餘年來,漢字的書寫方式變化不大,使得後人得以閱讀古文而不生窒礙。但近代西方文明進入東亞之後,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紛紛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其中,放棄使用漢字是這場運動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些運動的立論以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漢字是繁瑣笨拙的。許多使用漢字國家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漢字簡化,甚至還有完全拼音化的嘗試。日文假名的拉丁轉寫方案以及漢語多種拼音方案的出現都是基於這種思想。中國大陸將漢字筆畫參考行書草書加以省簡,於1956年1月28日審訂通過《簡化字總表》,在中國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灣則一直使用繁體中文。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書寫體系,因而漢字在歷史上對中華文明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並成為東南亞文化圈形成的內在紐帶。在漢字發展過程中,留下了大量詩詞、對聯等文化,並形成了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
一個漢字一般具有多種含義,也具有很強的組詞能力,且很多漢字可獨立成詞。這導致了漢字極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蓋98%以上的書面表達方式。加之漢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漢字具備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來,同樣內容的中文表達比其他任何字母語言的文字都短。
目前在使用漢語的地區,大都使用兩種規范漢字,分別是繁體中文(繁體字)和簡體中文(簡體字)。 前者用於台灣、香港、澳門和北美的華人圈中,後者用於中國大陸和新加坡以及東南亞的華人社區。通常說來,兩種漢字書寫系統雖然有差異,常用漢字的個體差異不到25%。
由於漢字書寫復雜,「漢字落後論」的說法存在了很長時間,認為漢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頸,並有「漢字拉丁化」甚至廢除漢字的推動行為。現在一般認為漢字也有突出優點,初始學習難度雖大,但掌握常用字後不存在類似海量英文單詞的繼續學習問題,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調動人腦的學習能力。在計算機輸入問題基本解決後,「漢字落後論」及「漢字拉丁化」已實際上逐漸被大多數人拋棄。
目前漢字系統已經基本穩定,但漢字的規范化、生僻字的自然消亡仍在繼續進行。
【漢字的奇跡】
當今世界上使用的文字中,漢字是唯一的非拼音文字。在人類的歷史上,比漢字更早的文字有兩河流域的釘頭文字龢埃及的聖書文字,但是它們早已滅絕了,所以目前漢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世界各國使用的文字分為兩大類,即非拼音文字(漢字)及拼音文字(其他文字).這現象難道不是很奇特嗎?有人說漢字是中國五大發明,這話並不過分。我還想說,漢字是一個奇跡!
現今文字中,唯有漢字是我們祖先直接創造的,其他文字卻都是從其他民族借用的。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被稱為世界三大字母體系。英語、法語、義大利語等使用拉丁字母,可見是從拉丁字母借用的;俄語、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語等使用基里爾字母(或斯拉夫字母),是希臘字母改造而成的;拉丁字母也是希臘字母改造而形成的。阿拉伯字母的祖先——阿拉馬字母(Aramaic)及希臘字母的祖先——迦南(Canaanite)字母也不是他們祖先直接創造的,而是借用了小方閃米特人(Semites)的文字(小方閃米特字母)改造而成的。根據大陸語言學家周有光的研究,人類最早的字母就是小方閃米特字母。但是,這種字母也不是他們直接創造的,而是借用了蘇美爾人(Sume)的釘頭文字,經過改造而成的。釘頭文字最初是象形圖書形狀,後來由於書寫工具——小棍加泥板的限制而演變成釘頭的樣子。釘頭文字是蘇美爾人創造的,聖書文字是埃及人創造的,漢字是中國人創造的,它們都不是拼音文字。現在三者之中只剩下漢字,其他兩者都已經消亡了。
漢語的另一個奇特之處是它的超方言特性及超語言特性。語言學家把中國各地的方言分為八大方言區。有人說,如果沒有漢字,中國早就分裂成幾十個國家了。歐洲的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之間的差別比中國方言的差距大得多,但是他們絕不願意承認各自的語言是「羅曼語」的不同方言,因為它們都是獨立的國家。
除此之外,漢字也能超越國界。在歷史上,越南、朝鮮和日本都曾經用漢字記錄他們的語言。日本人至今還使用漢字和假名的混合文字。日本人使用漢字,還有另一項重大發明,就是寫中國字,讀日本詞。只要其他國家願意,他們也可以這樣做。如果真是這樣做了,漢字就成為國際通用的語言符號了,就像數學符號一樣,只表意,不表音。
漢字的這種功能從人類的語言史上,特別是從非拼音文字的角度來看,應該說是一個奇跡!
漢字的發展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
漢字的起源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字型,即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時代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卜辭。因為是刻寫在形狀各異的甲骨片上,刻寫後也不好改動,所以先人們順勢就章,一氣呵成。整體效果或規矩整齊、錯落有致,或變化多姿、隨意大氣,體現了人類追求均衡對稱、和諧穩定的天性。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到了漢代,漢承秦制,中央集權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加強。漢武帝雄才大略,東征西伐,不斷擴大中央帝國的版圖,為保邊疆的永安,建立了屯兵制,這屯兵制使得中國文化在邊疆迅速地傳播和紮根。同樣也對信息傳播的質量、速度、數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這時小篆又逐漸簡化演變成為隸書,史稱「隸變」。這種變化不僅僅是因為小篆繁雜難寫,有變革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本質原因是與中國人書寫的工具毛筆的發明和普及應用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毛筆的書寫形式把篆書的圖畫性進行了方正平直化的變革,使圖畫性質的漢字轉向抽象化,並初步形成了構成漢字基本要素的點、橫、撇、捺、豎、提、鉤、折的筆畫特點及方塊字形的外形特徵。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
關於Unicode
由於各國國家標准字集所收的漢字字數、常用字的差異,雖然象中國兩岸GB/BIG5字集常用字基本類似,轉換後閱讀並不成問題,但是這種編碼轉換的混亂關系,對文字交流始終是一種障礙。因此相關國家的標准化組織和文字工作者經過共同努力,終於在93年完成了包含中日韓(CJK)漢字的Unicode 漢字標准ISO 10646.1。 Unicode是完全雙位元組表示的多國文字編碼體系,編碼空間0x0000-0xFFFF。 ISO 10646.1漢字標准使用編碼0x4E00-9FA5,共包含20902個漢字。其中: 大陸(S)提出的漢字17124個,台灣(T)提出的漢字17258個; S與T的並集,即中國(C)提出的漢字為20158個。 日本(J)提出的漢字為12157個,中國未提出的690個(Ja); 韓國(K)提出的漢字為7477個,其中中國未提出的90個(Ka); Ja與Ka並集共744字。 支持Unicode編碼的相關電腦系統軟體,如Unix, Win95已有推出,但是由於Unicode的ASCII碼是用雙位元組編碼(即一般電腦系統中的單位元組ASCII碼前加 0x00),同時其漢字編碼與各國的現有編碼也不兼容,造成現有的軟體和數據不能直接使用,所以目前完全使用Unicode軟體系統的用戶並不多,大多數只將它此作為一個國際語言編碼標准來使用。
漢字字體
目前可將各類漢字的字體分為三大類型。第一類是從宋代活字印刷發展起來的宋體、黑體(包括粗、細等線體)等;第二類是由書法演變而來的字體,如楷體、仿宋體、行楷、隸體、魏體、舒體、顏體、瘦金體以及鋼筆書寫的字體等;第三類是屬於美術字體,如綜藝、美黑、琥珀、水柱等。其他字體多是屬於以上三類字體的變異,例如:由宋體演變的大標宋、小標宋、報宋、長宋、中宋、姚體等;由黑體演變而成的大黑、平黑、粗黑、等線體(包括粗、中、細等線體,後又演變出粗、准、細圓體)等;由楷體、仿宋體等演變而來的中楷和細仿宋等;由黑體和宋體演變而來的美黑;由隸體演變而來的隸變體等。
G. 為什麼只有中國有毛筆,別的國家沒有毛筆
絲綢之路之前他們多數國家用的是鵝毛之類 他們沒聽過世上有毛筆 所以自然不會用如今外國人也會從洋內外 所以現在別的國家有人也用毛筆 學我國書法
H. 毛筆又叫什麼
相對於硬筆的話,它可以叫軟筆。屬於軟筆的一種,但提到軟筆首先會想到毛筆。再就是樓上復制的那些了。
I. 毛筆是中國特色嗎我看日本和韓國也有書法,而且是漢字的書法很多。
毛筆是中國的產物,所以內容都是漢字,就像服飾一樣,被日韓過去了,日本韓國的古書都是以漢字為主的,所以他們的書法也都是漢字。不過日韓的書法跟國內的是有區別的。
就像顏真卿的書法跟其他行書、草書的區別一樣,就只是體不同罷了。
J. 毛筆產地
我國最有名的筆是出自浙江湖州的湖筆,河南的太倉毛筆,河北的侯店毛筆以及湖南湘陰的長康毛筆江西的文港毛筆。
湖筆:湖筆它揮灑自如,經久耐用,素有「筆穎之穎技甲天下」之稱,湖筆的產地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善璉鎮。
湖筆與徽墨、宣紙、端硯並稱為「文房四寶」,漢族傳統手工技藝之一。是中華文明悠久燦爛的重要象徵。湖筆之鄉在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毛筆。2006年,湖筆製作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湖筆選料講究,工藝精細,品種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細的如綉花針,具有尖、齊、圓、健四大特點。尖:指筆鋒尖如錐狀;齊:筆鋒撮平後,齊如刀切;圓:筆頭圓渾飽滿;健:筆鋒挺立,富有彈性。湖筆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類;按大小規格,又可分為大楷、寸楷、中楷、小楷四種。湖筆,又稱「湖穎」。穎是指筆鋒尖端一段整齊透亮的部分,筆工們稱為「黑子」,這是湖筆最大的特點。這種筆蘸黑後,筆鋒仍是尖形,把它鋪開,內外之毛整齊而無短長。這一帶的山羊,每隻平均只出三兩筆料毛,有鋒穎的也只有六錢。一支湖筆,筆頭上的每一根具有鋒穎的毛都是在無數粗細、長短、軟硬、曲直、圓扁的羊毛中挑選出來,具有尖圓齊健,毫細出鋒,毛純耐用的優點。
太倉毛筆:位於河南孟津平樂鎮的太倉村的「太倉毛筆」。太倉村,因古為皇家糧倉所在地而得名,全村1100人中潘姓佔了95%以上。太倉毛筆製作歷史有據可查是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的,在清末和民國時期達到鼎盛。當時,太倉村製作毛筆的有幾十家,比較有名的是潘友文、潘雲升、潘太生等幾家,這些名字也成為他們各自的號。有兩家還在西安設立毛筆商鋪,專營太倉毛筆。太倉毛筆的特點是筆鋒銳利,飽滿圓潤,吸墨性強,使用起來柔而不軟,婉轉流暢,富有彈性。那時的太倉毛筆銷往陝西、山西、甘肅、內蒙古等諸省(自治區),在北方地區久負盛名。其中以小楷筆最為著名,成為商家不可缺少的記賬工具。太倉毛筆還受到清廷吏部的青睞,成為日常公文的書寫用筆。太倉村製作毛筆者多為潘姓人,所以在鼎盛時期有「南湖北潘」之說。
蒙筆:中國侯店毛筆產於河北省衡水市侯店村,古稱蒙筆,又稱「蒙恬精筆」、「侯筆」,古稱象筆。侯店毛筆選材精良,筆長桿硬,剛柔相濟,含墨飽滿而不滴,行筆流暢而不滯。主要產於「衡水毛筆之鄉」桃城區侯店村,品種多達二百七十多種。侯店毛筆制筆工藝分水盆、零活、干作、刻字、色裝等三百多道手工操作工序。整個流程全部執行嚴格的檢查驗收制度,使產品質量穩定可靠。李先念、楊成武、高占祥、王任重、姬鵬飛、方毅、劉志堅等國家領導人到侯店村視察,並試筆題詞。啟功、范曾、劉炳森、肖勞、沈鵬、范曾、孫墨佛等著名書法家及末代皇帝弟弟愛新覺羅傅傑,為侯店毛筆潑墨贊絕。侯店毛筆,蜚聲異域,名揚海外,遠銷日本、歐洲、東南亞等十一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達三百多萬支。榮獲工藝美術「百花獎」和國家部優產品證書及天津進出口商品檢驗局、天津外貿出口免檢證書。毛筆中「風雲」、「水月」、「小狼毫」等多種毛筆被天津口岸定為「信得過的免檢產品」。
侯店毛筆十分重視毛筆的裝飾,以適應國內外用戶的要求。侯店村的家家戶戶幾乎都是靠做毛筆為生,到1952年村裡成立了侯店毛筆廠,這才告別了以前的家庭作坊式生產,走上了工業化之路。侯店毛筆最紅火的上世紀80、90年代,每年來自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各國的海外訂單絡繹不絕,那時為了完成訂單,廠里經常要加班加點,每年的銷售額都在幾百萬元。侯店毛筆古樸、典雅、精美是廣大書畫家及藝術品收藏家的首選佳品,也是單位或個人交往、饋贈的上等禮品,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長康毛筆:美麗古老的長康鎮座落在中國湖南北部,洞庭湖畔,是典型的魚米之鄉,這里廟靈毓秀,人傑地靈,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著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如左宗棠、夏尚書等;奇山異水滋養著一代又一代心靈手巧的制筆技師。因長康自古屬湖南所轄,故長康所產毛筆稱為「湘筆」。在歷代能工巧匠和書畫名家的共同努力下,長康湘筆贏得了「湘穎之技甲天下」的美譽,並為「文房四寶」之首。長康鎮,也因此被稱為「湖湘筆都」。然而,時代在發展,書畫藝術也不斷變化,傳統湘筆(尤其是純羊毫)筆頸易扁、筆腰較軟、彈性不強,已經越來越不適合喜歡用有彈性特別是喜愛用筆頸易轉、筆腰較健、彈性較強的書畫界人士的要求。
多年來,長康筆業根據眾多書畫名家的建議,根據書寫不同字體和不同繪畫技法對筆性能的不同要求,選用優質的山羊毛、山兔毫、東北、華北黃鼠狼尾毛、松鼠、灰鼠、貂鼠、石獾、箭毛、猸子尾毛、香狸、豬鬃、牛耳毛、山馬毛、進口尼龍毛等原材料,採用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製作技術,改變配料比例,生產八大書畫系列和六大旅遊、饋贈、情侶、壽星、胎毛紀念品等,其中有傳統的羊毫、狼毫、兼毫,還有更為廣泛適用的混合型加健羊毫筆、齊頭筆、石獾筆、狼毫筆和油畫筆、水粉畫筆等各種類型的新湘筆,使長康筆業成為真正做到了具有「圓、尖、齊、健」四大特點的優質湘筆。同時有很多書畫家試筆贊譽,如老書法家史穆題:「有筆一支,元氣淋漓;萬古之艷,千秋之資;藻擂作賦,葩吐成詩;太白而後,幾人得之」。老書法家顏家龍題:「一枝獨秀」。老書法家楊炳南題:「妙筆生花」。老書畫家張弓題:「橫掃千軍」。湖南省書協副主席李潺題:「湖南筆藝,湘陰元魁」和「湖南一筆,毫端生花」。湖南省書畫研究院院長劉雲題:「惠風和暢」。岳陽市政協主席、書法家張治雄題:「方家求上品,好筆在長康」。老書畫家巢善寶題:「長康特產筆中英,書法長鋒最上乘,墨海游龍騰巨浪,一支在手掃千軍」等。
如今,長康筆業的湘筆,不但使用起來得心應手,還能怡神鶴歲,長康筆業的湘筆,不但已成為越來越多的書畫界人士的首選用筆,還被廣大旅遊愛好者、收藏家和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各界人士喜愛,並成為上等佳品,美化家居和饋贈師友的禮品。
毛筆的品種有200多種。根據選用的原料不同,可分為羊毫、兼毫、紫毫和狼毫。有些毛筆還是由兩種獸毛製成的,比如兼毫是用山兔毛和羊毛合制的;紫羊毫則根據兩種毛的比例,有「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等。也有用山兔毛與黃鼠狼毛合制的紫狼毫。紫羊毫比紫狼毫軟些,羊狼毫的軟硬程度則在兩者之間。兼毫一般適合初學者練字時使用。
另外,毛筆的大小尺度也有不同。最大的叫楂筆,筆桿比碗口還粗,有幾十斤重;其次是提斗、條幅;再次是大楷、中楷(寸楷)和小楷。最小的是「圭筆」。初學者寫大字可用大楷,寫小字用小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