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韓國能成為戰國七雄,是因為經歷了哪個大事件
戰國的時間跨度很長,幾乎每一個時期里都有相對強勢、相對弱勢的國家。有的國家一開始很落後,後面卻崛起強大起來了,比如秦國。有的國家一開始很厲害,後面沒落了,比如魏國。也有的國家,從一開始到最後都是強國的存在,如齊楚兩國。還有的國家,從一開始到最後都是弱國的存在,比如韓國。但是即便是弱小的韓國,也有其「光輝的歲月」。
最可憐的是鄭康公,剛剛還興高采烈地參加會盟,現在就成了亡國之君。最後韓哀侯將鄭康公軟禁起來,從此再無鄭康公的任何消息了。另一方面,韓國在攻下新鄭後,便把首都遷到新鄭,並且安撫了對原有的鄭國貴族,不傷害這些貴族的一絲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很快鄭國上下便認同了韓國的統治,從此成為了韓國人。
B. 能否簡述一下戰國時期韓國的歷史嗎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這裡面的“韓”就是指韓國,
韓國發展的歷程
韓國:公元前402-230年。
韓國疆土首要包含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韓國被滅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韓國地處華夏,因地勢原因,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圍住,可以說是夾縫中求生,但奈何鄰國強大,處處打壓,所以徹底沒有開展的空間,並且疆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秦國也是專拿軟柿子捏,因此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國諸侯國,於公元前230年消亡。
在楚漢爭霸時期,韓國出現了短暫的復國,後跟隨劉邦入關,攻打項羽,劉邦統一天下之後不能容忍中原還有個韓國,於是將韓王信改封太原,韓王信忿而叛漢歸順了匈奴。至此韓國從中國歷史上消失.
C. 歷史上「戰五渣」的韓國是如何能躋身戰國七雄的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西周時,周武王把自己兒子封在韓城,韓國誕生了,但一進入春秋,韓國立即便被晉國吞了去。春秋末年時,晉國又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戰國時代開始,小國不斷被大國吞並,而國土面積同樣不大的韓國,卻得到了周王室的認可,躋入諸侯之列,成為存在感最低的戰國七雄。
雖說是戰國七雄之一,但韓國過得實在委屈,平時有事沒事便挨揍,秦統一六國之戰中,韓國還成了七雄中第一個被滅掉的諸侯國。如此弱雞的韓國,憑什麼能成為戰國七雄!韓國憑什麼是戰國七雄?
比上雖然不足,但比下綽綽有餘。先秦時期是個大亂世,周王朝實行份分封制,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如雨後春筍般湧出,韓國雖然比不上秦國、楚國、齊國這些大國,但與宋國、衛國、魯國等諸侯國比可強出太多。
韓國所處的位置非常重要,但本身國土面積小,存在感低,能欺負得過的全別滅了,剩下的都是打不過的,又沒有威名,又被列強圍在中間,就像小綿羊掉入狼群,只能是他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任人宰割了。
各國之間虎視眈眈,不管是合縱還是連橫,橫豎都以拉攏韓國為重,而無論韓國怎麼選擇,都會得罪一方,所以在多方政權的拉扯下,韓國成了牆頭草,風往哪去往哪兒倒,直到強大的秦國開始統一六國之戰,第一個滅了韓國,幫助韓國結束了困擾百年的煩惱。
只能說,韓國開局就是噩夢級的難度,雖然在韓昭侯時期,任用申不害變法使韓國強勝過一段時間,但無奈地理位置太尷尬,短暫的強盛後就是急速衰落,任由列強欺凌,即便有強弓勁弩和削鐵如泥的寶劍,但也只能勉強自保,苟延殘喘,直到公元前230年被滅,可見想在亂世中存活,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啊!
D. 作為戰國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韓國是如何並列七雄的呢
首先說,韓國能躋身戰國七雄,憑的是實力。可能有的人以結果為導向,認為韓國是第一個被秦國所滅亡,就質疑韓國被列為戰國七雄之一的合理性,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從“三家分晉”到戰國稱雄初期,韓國是韓、魏、趙三國中實力最強的。
韓國、魏國、趙國均脫胎於晉國。韓國領導人的先祖輔助晉國,被封在韓原,所以後代宗族人以國為氏,稱韓氏。晉景公時期,司寇屠岸賈作亂,要殺光趙氏,若不是韓氏後人韓厥暗中幫忙,就不會有趙氏孤兒續存,更不會有後面的趙國什麼事。
公元前542年,韓武子去世,他的兒子即位,被賜封侯爵,也就是景侯。
公元前408年,韓景侯進攻鄭國,佔領了雍丘。因晉君勢微,無力主持土地分封,卿族各自佔領的領地都歸自己,而晉君還要不停地賜封土地給有功之人,變成土地越來越少,韓、趙、魏三家的領地越來越多,晉國的瓦解已在所難免了。
E. 因地理位置舉足輕重的韓國,是怎麼做到躋身戰國七雄的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魏國在接連慘敗於齊、秦之後,惠王被迫協同韓及其他小國諸侯赴徐州朝見齊威王,承認齊國的霸主地位,即所謂“徐州相王”;此後中國進入了群雄角逐、縱橫捭闔的混戰時期。
由於政治改革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戰國“七雄”當中的齊、秦、楚三國地廣兵強,各自的綜合實力均超過了其他諸侯。三強之間實力相對均衡,誰都沒有絕對把握戰勝對手。因為統一條件尚未成熟,任何一強要想吞並鄰國,都會遭到其他數國的聯合抵制與阻擊,難以一舉成功。
既然兼並天下的時機未到,齊、秦、楚等強國便暫且奉行徐圖進展、謀求霸權的策略。一方面,脅迫或拉攏其他中小國家加入本方陣營,以壯大自己的力量,形成對敵優勢,即所謂“合縱”、“連橫”。另一方面,通過蠶食鄰土以增強國力,打擊並削弱爭霸對手。待到時機成熟,再來掃清寰宇,一統海內。
在這一歷史階段的政治斗爭里,韓、魏兩國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它們所附從的某個強國往往會取得作戰的勝利,甚至能夠不戰而迫使對手割地求和。齊、秦、楚為了達到控制韓魏的目的,在軍事和外交活動中各施謀略。而齊、楚爭霸失利,秦國最終獲勝,得以獨步天下,這一結果與它們爭奪韓魏的成敗有著密切的關系。
韓國所處的地利形勢
軍事地理學上的“樞紐區域”,也叫做“鎖鑰地帶”,指的是處於交通要道,在對立作戰的雙方或數方中間的“兵家必爭之地”;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奪取、控制了這一區域,就可以阻擋敵方的進擊,並使自己能夠向幾個戰略方向運動兵力,獲得戰爭的主動權。戰國中期的樞紐區域,由位居中原腹地的韓、魏兩國構成。
韓國國土分布於豫西和豫南的丘陵山地、晉南谷地,以及國都新鄭所在的豫東平原。《漢書·地理志》日:“韓地,角、亢、氐之分野也。韓分晉得南陽郡及潁川之父城、定陵、襄城、潁陽、潁陰、長社、陽翟、郟,東接汝南,西接弘農得新安、宜陽,皆韓分也。”
蘇秦日:“韓北有鞏、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陽、常阪之塞,東有宛、穰、洧水,南有陘山,地方千里,帶甲數十萬。”
韓國在軍事地理方面的特點:首先是處於東亞大陸的中心,控制了當時中國幾條重要的水陸交通干線。如通往東西方的陸路有:豫西走廊,西端的重鎮臨晉、陝、焦、曲沃屬魏,宜陽和東端的成皋、滎陽與管屬韓;晉南豫北通道中段的上黨、軹道分屬韓、魏。
連接南北方的大道則由燕趙南下,進入魏地的鄴、朝歌,渡過黃河,經韓之管城(今河南鄭州)、國都鄭(今河南新鄭),直赴楚國的方城。聯系全國兩大經濟區域——關中與山東的水路,是由消水入黃河,歷三門、孟津,到達韓之滎陽、魏之延津,黃河中遊河段兩岸多是韓、魏領土,幾處重要渡口如陝津、武遂、河陽、白馬俱在其內。滎陽又是黃河與濟水的分流之處,魏惠王時開鑿鴻溝運河,把濟水與汝水、泗水、淮水聯結起來,在河淮之間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水運交通網,韓之滎陽與魏之大梁都是總綰幾條河道的樞紐。
所以申不害說:“獨視者謂明,獨聽者謂聰。能獨斷者,故可以為天下主(當作“王”)。”這簡直是要國君用陰謀權術來駕馭臣下、統治人民了。
申不害不但主張國君要用術,而且要求各級官吏只能做職權范圍內的事,不能越職辦事;凡不屬於職權范圍內的事,即使知情也不能講。申不害曾說:“治不逾官,雖知弗言。”其目的還是為了防止臣下篡奪大權。但是這樣一來,只能使得國君聽不到真實的意見,不了解真實的情況,所以韓非曾對此提出批評。
申不害所講的術,客觀上是君主專制統治體制下官僚制度推行後必然的產物。這種陰謀權術,不僅國君可以用來駕馭臣下,大臣也可以用來爭權奪利,“故申不害雖十使昭侯用術,而奸臣猶有所譎其辭矣”。申不害這樣用術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成效是比較差的。
申不害相韓15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幫助韓昭侯推行“法”治、“術”治,使韓國君主專製得到加強,國內政局得到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漸趨富裕,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但韓國的改革有一個根本性的局限,即不大重視從經濟基礎、上層建築各個方面進行徹底性的變革,因而效果受到影響。變法主持人韓昭侯、申不害一死,改革就不能繼續下去,終戰國之世,韓國一直積弱積貧,無太大的作為。
韓國雖然處於強國的包圍之中,卻能相安無事,成為與齊、楚、燕、趙、魏、秦並列的戰國七雄之一。我想與申不害的變法也不無關系。
F. 能否簡述一下戰國時期韓國的歷史呢
韓是古國名,東周戰國七雄之一,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秦、楚、燕與齊合稱戰國七雄。韓國疆土首要包含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韓國最聞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他是韓國貴族,其思維卻為秦國所用。
歷史沿革
來源
韓國來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算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分割,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合稱為三晉。
強盛
韓國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敵。幸而韓國以其聞名的武器--弩,為各國所害怕。所謂“全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以外,韓國的劍也反常尖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前375年,韓便曾以其厲兵滅了華夏傳統古國鄭國。而韓國國勢最強要數韓昭侯在位之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國成小康之治。
G. 韓國為什麼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之後的時期。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並在戰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並列。
在很多人看來,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諸侯國。比如在疆域面積上,韓國比不上越國、蜀國、巴國等諸侯國。再比如巔峰時期的實力,韓國甚至比不上宋國、中山國等諸侯國。尤其是中山國,曾是趙國的心腹大患。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韓國為何能成為七雄之一,其優勢在哪裡?
所以,在公元前230年開始的秦滅六國之戰中,秦國第一個就吞並了韓國,這是因為不攻佔韓國的話,接下來不管是進攻趙國魏國,還是齊國楚國,都不太方便了。再比如韓國的上黨郡地區,更是戰國時期的兵家必爭之地。上黨,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是對清代山西省下轄的遼州、沁州兩州與潞安府、澤州府兩府一帶的雅稱 。即今天的晉中市榆社左權,長治市,晉城市一帶。“上黨”的意思,就是高處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也”,因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得上黨可望得中原”之說。為了爭奪上黨郡,秦國和趙國之間爆發了長平之戰。
對此,在筆者看來,正是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促使韓國可以在各個大國之間縱橫,甚至擁有了朝秦暮楚的客觀條件。而這,自然也是韓國能夠在戰國時期苦苦支撐到公元前230年的重要原因。與此相對應的是,越國、宋國、巴國、蜀國、中山國等大國,都沒能堅持到戰國末期,所以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而這些諸侯國即便在某些方面強於韓國,也沒能位列七雄。
H. 小國外交,古時候的「韓國」為何可以位列戰國七雄
韓國這個諸侯國雖然小,但是占據了先天的地緣優勢,再加上變法的順利進行讓這個國家的軍事力量得到很大的發展,所以它才能夠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相比起這七雄名單中的其它諸侯國,韓國的存在感並不是很強,人們也因此常常低估了它的實力。
所以韓國能夠躋身戰國七雄中的一員並非僥幸,而是確確實實有實力。
I. 戰國時期韓國的歷史
起源
韓起源於晉國同姓宗室,姬姓,可上推晉穆侯。
曲沃桓叔庶子韓萬,因協助曲沃武公由曲沃克晉,被武公封於韓地,繁衍氏族,在晉成為門閥名卿,傳至韓康子。
韓康子與魏桓子奉宰相智伯之命,在晉陽之戰中,討伐趙襄子。最後韓、魏倒戈,與趙合滅智伯,瓜分了智伯所有食邑。從此韓、趙、魏三卿世族獨霸。然後三卿再將晉的領地瓜分,在周天子的同意下,成為三個諸侯國,是為三家分晉。
中國歷史將韓、魏、趙合稱為三晉。
強盛
韓國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敵。幸而韓國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1]。除此以外,韓國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1]。前375年,韓便曾以其厲兵滅了中原傳統古國鄭國。而韓國國勢最強要數韓厘侯在位之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國成小康之治。
衰微
由於地處黃河中游地區,韓國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洛陽),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在七國之中最小,屢遭列強欺凌。早年已經為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於前341年的馬陵之戰是圍魏救韓的結果。秦楚爭霸時,秦又要挾韓魏共同伐楚[2]。末期的韓國成了秦國和山東各國的緩沖地,苟延殘存;前262年,秦國大舉進攻韓國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降於趙國,引發了長平之戰。兩場決定霸主局勢之戰都由韓國而起,充分體現了韓國被列強圍欺的困境。前230年,韓國軍隊屢戰屢敗,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
J. 為什麼韓國能成為「戰國七雄」,它的優勢會在哪裡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歷史上較為璀璨而又混亂的時期,各個諸侯政權並起,天下大亂。也正是因為這大亂之世,才造就了各種各樣的文化進步,也讓後人對這段時期的歷史更加有興趣。
相比於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戰國時期反而顯得比較單調,主要便是七國混戰爭霸,這七國正是後世所說的“戰國七雄”。
《史記索隱》中記載:“六國者,韓、魏、趙、燕、楚、齊是也。與秦為七國”。也就是說秦楚齊燕趙魏韓這七國並稱為“戰國七雄”。然而,戰國時期並不是只有這七國,還有宋,衛,中山,魯,巴蜀等,甚至還有春秋時期的小霸鄭國。
上圖_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
諸如如上四點,韓國雖然沒逃脫秦始皇的一統之劍,但是憑借著各種微末的優勢再加上不停的依靠合縱連橫,轉移六國注意力,得以撐到最後一批被消滅的諸侯國,更是登上了“戰國七雄”的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