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韓國資訊 > 韓國古代用什麼紀年

韓國古代用什麼紀年

發布時間:2022-10-28 23:09:47

❶ 韓國李家王朝的歷史

朝鮮王朝歷代國王考

太祖至哲宗的25代472年(1392-1863年)

太祖至光海君

(1392——1622)

附先祖和四祖

一,全州李氏先世譜系

李朝王室出於全州。全州府本為百濟的完山,新羅真興王置完山州,景德王改為全州,以備「九州」之數。新羅孝恭王時,甄萱建都於此,稱後百濟。高麗太祖十九年改為安南都護府,二十三年復為全州。高麗成宗十二年稱承化節度安撫使,十四年置十二州節度使,號順義軍,隸屬於江南道。高麗顯宗將全州升為安南大都護府,後改全州牧。高麗恭愍王四年。因為高麗曾經囚元使野思不花於此地,因此將全州牧降為部曲,次年復為完山府。李朝太祖元年以其為「御鄉」,所以升為完山留守府。李朝太宗三年改為全州府。李朝在這里建有慶基殿和豐沛樓(「豐沛」是取劉邦故事)。

[始祖] 李翰 新羅司空 號甄城 妻慶州金氏

[二世] 李自延 新羅侍中 妻尹氏

[三世] 李天祥 新羅僕射 妻迎日鄭氏

[四世] 李光禧 新羅阿於 妻黃氏

[五世] 李立全 新羅司徒 妻白氏

[六世] 李兢休 高麗司空 妻李氏

[七世] 李廉順 高麗生員戶長 妻鄭氏

[八世] 李承朔 高麗生員戶長 妻白氏

[九世] 李充慶 高麗生員 妻尹氏

[十世] 李景英 高麗生員戶長 妻尹氏

[十一世] 李忠敏 高麗長史 妻崔氏

[十二世] 李華 高麗樞密 妻黃氏

[十三世] 李珍有 高麗生員戶長 妻吳氏

[十四世] 李宮進 高麗翰林 妻李氏

[十五世] 李勇夫 高麗大將軍 妻李氏

[十六世] 李璘 高麗內侍執奏 妻南平文氏

[十七世] 李陽茂 高麗將軍 妻李氏

二、李朝追封四祖

1、穆祖 仁文聖穆大王 李安社

高麗宜州知事,後來曾經入仕元朝,為南京五千戶所達魯花赤。南宋咸淳十年(高麗元宗十五年,1274)三月十日去世。葬在咸興的德陵。李朝太祖即位後追尊為穆祖(布德執義曰穆),後為穆祖。太宗時加上謚號「仁文聖穆」。

王妃 孝恭王後李氏,葬在咸興安陵

子女
長子 安川大君 李於仙
次子 安原大君 李珍
三子 安豐大君 李精
四子 翼祖大王 李行里
五子 安昌大君 李梅拂
六子 安興大君 李球壽

2、翼祖 康惠聖翼大王 李行里

生於咸興的德源。襲封元朝千戶職位,咸淳十年(高麗元宗十五年,1274)九月十日去世。葬在咸鏡道安邊,陵號智陵。太祖即位後上廟號為翼祖(思慮深遠曰翼)。

王妃 貞淑王後崔氏,葬在咸鏡道文川,陵號淑陵

子女
長子 咸寧大君 李安
二子 咸昌大君 李長
三子 咸原大君 李松
四子 度祖大王 李椿
五子 咸川大君 李源
六子 咸陵大君 李古泰
七子 咸陽大君 李腆
八子 咸城大君 李應巨

3、度祖恭毅聖度大王 李椿

生於咸興府松頭里。至正二年(高麗忠惠王後三年,1342)七月二十四日去世。高麗贈官銜為贊成事。太祖即位後追尊為度祖(心能制義曰度)。陵號義陵,在咸興。

王妃 敬順王後朴氏 (籍文州)陵號純陵,在咸興

子女
長子 宗昌大君 李子興
次子 桓祖大王 李子春
三子 宗原大君 李子宣
四子 完川大君 李平
長女 文惠公主
次女 文淑公主
三女 文懿公主

4、桓祖淵武聖桓大王 李子春

元延佑二年乙卯(高麗忠肅王二年,1315)年生。仕高麗,官至榮祿大夫、判將作監事、高麗朔方道(後為咸鏡道)萬戶,兼兵馬使。元至正二十年(高麗恭愍王九年,1360)四月甲戌在朔方道去世。李朝太祖追上廟號為桓祖(闢土服遠曰桓)。葬咸興定陵。

王妃 懿惠王後崔氏 (籍永興)葬咸興和陵

子女

嫡子
長子 永城大君 李天桂
次子 太祖大王 李成桂
長女 貞和公主

庶子
長子 完豐君 李元桂(李氏所出)
次子 義安大君 李和(定嬪金氏所出)

太祖 康獻至仁啟運應天肇統廣勛永命聖文神武正義光德大王 李旦

李旦(1335——1408),字君晉。初名成桂,字仲潔,號松軒。

至元元年(高麗忠肅王後四年,1335)十月十一日出生於高麗朔方道永興郡黑石里的桓祖私邸(永興本宮)。父親李子春仕蒙古雙城總管府,並為高麗朔方萬戶。李成桂少年仕高麗,官至東北面元帥知門下省事、守門下侍中。

李成桂出生和成長的時期,正是大蒙古帝國走向衰弱、東北亞大地風雲跌宕的時期。元至正二十八年(高麗恭愍王十七年,1368年)正月初四,出身紅巾軍的朱元璋在應天即位,建立大明,改元洪武。是為洪武元年。同年明軍北伐,攻佔元大都,元惠宗(烏哈圖可汗)北奔,作為中國歷史朝代之一的元朝宣告終結。但是在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里,蒙古殘余勢力仍然控制著漠北,並且影響著高麗對明朝和北元的政策。

洪武二年四月,朱元璋派人前往高麗,宣告即位。高麗立即停用至元年號,遣使至應天恭賀朱元璋登極,朱元璋頒詔冊封恭愍王為高麗國王,並賜金印。明麗兩國宗藩關系正式建立。但是,高麗王室世代迎娶蒙古公主,而且高麗一向擅長在大國之間採取靈活的外交政策——這也是它免於被金、元這樣的虎狼之國吞並的原因——而獲得好處。所以高麗朝廷一直與北元朝廷也私有往來。1372年,明軍在遼東敗於盤踞在遼陽行省的北元將領納哈出,高麗親元勢力也大為活躍。1373年,恭愍王被弒,北元想送高麗宗室、沈王脫脫不花回國即位,但是高麗擁立恭愍王養子辛褕。1377年,北元冊封辛褕為征東行省左丞相、高麗國王。1378年北元昭宗去世,國力式微,善變的高麗又再次向明朝示好。

其時高麗國內分為以崔瑩為首的親元派和以李成桂為首的親明派。兩派相爭,親明派最後得勝。李成桂等新官僚廢除了高麗的私田制,改行「科田法」,一掃高麗王朝的舊勢力。此法不僅把土地交給李成桂去分配,還賦予了他統治國家的權力。以李成桂為首的集團完全了解,能不能帶來秩序和結束衰微的高麗王國,取決於土地佔有制度。高麗末年,土地兼並嚴重。「宗廟、學校、倉庫、寺社、祿轉、軍須田及國人世業田民,豪強之家奪占幾盡,」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跨州包郡,山川為標」的大農庄。而兼並之家,收租之徒,「自秋至夏,成群橫行,縱暴侵掠,倍於盜賊,」,許多良人農民又淪為大農莊主的奴婢。李成桂兵變上台以後,積極著手田制改革。政變當年,李成桂立即宣布將佛寺的三百多處土地收歸國有,沒收國家東北部和西北部的所有私田文契。1390年,焚公私田籍於市街,大火數日不滅。1391年,重新丈量全國土地,共79萬多結(包括耕地和荒地),並宣布實行科田法。國家規定,京畿一帶土地按科(等級)授給在京任職的官員,故稱科田。第一科得田150結,依次遞減,至第十八科得田10結。京畿以外的地方置軍田,以養軍士。地方官吏和「閑良」,不論資品高下,隨其本田多少,各給軍田10結或5結。從「凡受田者身死後,其妻有子媳守信者,全科傳受,無子媳守信者,減半傳受」看,科田和軍田都允許程度不同的世襲。另有功臣田,可以子孫相傳。公私奴婢、工商、賣卜、娼妓、僧尼等,不許受田。凡公私田租,水田1結糙米30斗,旱田1結雜谷30斗。除陵寢、倉庫、宮司、公廨、功臣田外,有田者皆納土地稅,水田1結白米2斗,旱田1結黃豆2斗。科田、軍田、功臣田都是私田,其餘土地為公田;公私田的比例無資料可查,無疑公田占絕大多數。軍田和科田,須向國家納土地稅,所以又是不完全的私田。重要的是國家規定公私田租的數額,「此外有橫斂者,以臟論。」科田法的實施有積極意義,它限制了大農莊主的橫征暴斂,有利於中央權力的加強,也多少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根據科田法的條例,土地按人的地位(等級)來分配,通常只供有生之年享有。受田者獲得租權,而農民則得到耕種權。按慣例田租為莊稼收成的一半,通常作為租稅繳納給國家。由於就耕作權而言,農民作為佃農對土地的佔有得到了保障,不能被沒收,他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此外,兩班(即擁有官職的貴族)的土地積累受到這樣一條規定的嚴格控制:科田將只在首都周圍的京畿地區授予,在這個地區,政府很容易加以監督和監視。李成桂及其追隨者通過堅決地實行土地改革,掌握了經濟大權。

這時,在1388年,明朝在咸鏡南道的南端元朝雙城總管府(1355年被高麗吞並)設置鐵嶺衛,移文告知高麗,高麗朝廷大嘩。崔瑩慫恿辛褕鋌而走險,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極力反對。是年四月,辛褕派兵入侵明朝。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士氣低落,於是回師松京,廢黜辛褕,流放崔瑩。之後李成桂立辛褕之子辛昌為王,又廢,改立高麗宗室王瑤(恭讓王)。此時,李成桂已經有心對高麗取而代之。李成桂和諸子在松京展開了緊鑼密鼓的布置工作。為了剪除忠於王氏高麗的勢力,類似當年太原謀反時李世民角色的李成桂第五子李芳遠還派刺客,在京城善竹橋刺殺了有極高聲望、不肯歸依李家勢力的高麗大學者鄭夢周,並借機刺殺了許多其他反對派。高麗京城內一片腥風血雨的恐怖景象。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六日,在高麗左侍中裵克廉、以及鄭道傳、趙浚等人的倡議推戴下,李成桂在松京(開城)壽昌宮即位。其時五十八歲。李成桂以「權知高麗國事」的頭銜向明朝上表,稱高麗國王昏亂,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朱元璋則口氣冷漠,說「爾恭愍王死,稱其有子,請立之,後來又說不是。又以王瑤為王孫正派,請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來,大概要自作王。我不問,教他自作,自要撫綏百姓,相通來往」。不久,李成桂擬定兩個國號——「朝鮮」(古號)和「和寧」(李子春就仕之地)請朱元璋決定,朱元璋選了朝鮮二字,但是又因為李成桂「頑囂狡詐」而不正式冊封賜印。於是李成桂的頭銜改成了「權知朝鮮國事」。

李成桂一即位,便追尊四世祖為王,並改名字為李旦(為統一起見,下文仍稱李成桂)。同年十一月,李成桂頒詔定都漢陽,建宗廟社稷、宮室城池。同時由鄭道傳等人制訂了《朝鮮經國典》。鑒於高麗諸王崇拜佛教而影響國事,李成桂推行崇儒抑佛的國策。寺院的土地多被沒收,貴族庄園里的奴婢都被釋放,並且實行開墾農地與改良農具谷種等勸農政策。

李成桂有兩個王妃。原配是承仁順聖神懿王後韓氏(籍安邊),恭讓王二年去世。繼妃是順元顯敬神德王後康氏(籍谷山)。李成桂把神德王後所生的最小的兒子——八子李芳碩立為世子,把輔佐大任交給鄭道傳。鄭道傳當時掌握著軍權和政權。對此,創業中立下功勞的五子李芳遠心懷不滿,終於在太祖七年(1398年)八月發動政變。當時太祖正在病中。李芳遠的府邸在漢城俊秀坊,坐落在景福宮西門迎秋門附近。李芳遠因勢力弱小而採取了先發制人的手段,召集府中私兵和守衛景福宮的禁軍,殺入宮中,沖入世子東宮——資善堂,亂刀砍死了李芳碩,然後從景福宮南門殺出,襲擊大臣鄭道傳。鄭道傳的家宅號為叫百子千孫堂,在漢城壽進坊。那時鄭道傳正在家中同世子李芳碩的丈人沈孝生進行歡談,亂兵殺進門來,遭受意外襲擊一同身亡。掌握政權的芳遠對鄭道傳非常仇恨,將他的住所沒收改成宮中飼養馬匹的司仆寺。神德王後所生的另外一個兒子李芳蕃也同在此變中被殺。是為李朝的第一次王子之亂(史稱「戊寅靖社」)。

王子之亂發生後,漢城沉浸在不安和恐慌的氛圍中。李芳遠沖進宮中,宣布「李芳碩、鄭道傳謀反,圖謀殺害王子」(與玄武門之變何其相似,呵呵)。在李芳遠操縱下,李成桂被迫讓位給二子李芳果(定宗)。神德王後康氏被李芳遠從宮中趕出,搬到了判內侍府事李得芬家(移御所),不久就神秘地「因病」死去。

失去了王後康氏和兒子芳藩、芳碩之後,李成桂患了一種象火一樣堵塞喉嚨說不出話的疾病。定宗不喜歡散發著血腥味的漢城,定宗元年,李芳果以參拜神懿王後韓氏的陵墓為由,前往開京,就在開城壽昌宮定居。當年三月,李成桂也被迫移宮。當他以太上王身份離開漢城時流下了悔恨的老淚。走過神德王後的貞陵前時怎麼也邁不開腳步,慨嘆:「初次遷出漢陽不是我個人的意願,是和國人們商議的。」回到開京後,又說:「我遷都漢陽後失去王妃和兒子,現在重新遷都,對都邑人們實在慚愧。」

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李朝再次發生變亂。為了爭奪王位,精明強悍的李芳遠和四兄李芳干兩人各自動員私兵,在開京街頭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在這次戰斗中取勝的芳遠已經不在甘心於幕後操縱,於是從名義上的國王李芳果手裡接過了王位,就是李朝太宗。這一次,李成桂為了保全老命,星夜出奔,直逃老家咸興,居住在幼年的潛邸(咸興本宮)中。李芳遠為了探問老父,多次派出所謂「問安使」,朝鮮史書中對此有生動的記載:「芳碩變後,太祖棄位,奔於咸興。太宗屢遣中使問安,太祖輒彎弓而待之,前後相望之使未敢道達其情。時問安使無一得還者。太宗問君臣『誰可遣?』莫有應之者」。後來朝鮮形容一個人被支使干一項棘手的任務(尤其是有去無回的,呵呵)的著名諺語「咸興差使」就是這么來的。

但是面對李芳遠這種六親不認的悍主,這樣的父子對立終究有結束的時候。1402年十二月,李成桂被挾持回京,幽居在離宮昌德宮內。永樂六年(太宗八年,1408)五月二十四日,老邁多病的李成桂於昌德宮廣延樓下別殿去世。共計在位七年,在上王位十年,春秋七十四歲。明朝賜謚為」康獻「(溫良好樂曰康,聰明睿智曰獻;《春官通考》則為」撫民安樂曰康,行善可紀曰獻「)。這位李朝的開國君主被孤零零地一個人安葬在漢城近郊楊州儉岩山下的健元陵。

王妃
承仁順聖神懿王後韓氏(籍安邊) 高麗恭讓王三年去世 葬開城豐德齊陵
繼妃
順元顯敬神德王後康氏(籍谷山) 李朝定宗元年死 初草殮於漢城皇華坊,太宗二年改葬貞陵(在今漢城市內貞洞)

子女

長子 鎮安大君 李芳雨
次子 定宗大王 李芳果
三子 益安大君 李芳毅
四子 懷安大君 李芳干
五子 太宗大王 李芳遠
六子 德安大君 李芳衍 以上神懿王後所生
七子 撫安大君 李芳蕃
八子 宜安大君 李芳碩 以上神德王後所生

長女 慶慎公主
二女 慶善公主 以上神懿王後所生
三女 慶順公主 神德王後所生
庶長女 宜寧翁主
庶二女 淑慎翁主

定宗 恭靖懿文庄武溫仁順孝大王 李曔

李曔(1357——1419)字光遠,初名李芳果

元至正十七年(高麗恭愍王六年,1357)七月,出生於咸興歸州洞的李成桂私邸 (太祖潛邸咸興本宮)。仕高麗,官至將相。

1392年,李成桂即位取代高麗,李芳果受封為永安君、官拜義興親軍衛節度使。洪武三十一年(1398)戊寅,靖安君李芳遠在都城舉兵發難,朝鮮發生第一次王子之亂,世子李芳碩被殺。其時李芳果居長(長子李芳雨已死),於是冊封為王世子,九月五日受李成桂禪讓於景福宮勤政殿。是為李朝定宗。

李芳果即位後,實際操縱政權的是擁有兵權的五弟李芳遠。即位當年,李芳果便離開了充滿血腥戾氣的漢城,回到高麗故都開京,先後居住在高麗故宮壽康宮、昌樂宮中。李芳果為人寬厚中庸,喜好在開城宮中玩擊毬之戲。吸取高麗朝臣專擅的教訓,在定宗年間的1399年三月,李朝頒布了《奔競禁止法》,抑制官人權貴勢力。

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在開城發生了第二次王子之亂。這一次,李芳遠已經不甘心當幕後國王了。是年十一月十三日癸酉,在百官擁戴下,李芳果在開城壽昌宮內傳位於 太宗,十二月上尊號為「仁文恭睿上王」。永樂十七年(世宗元年,1419年)九月二十六日,李芳果於開城仁德宮去世,在位二年,在上王位十九年,春秋六十三。明朝賜謚為「恭靖」 (敬事供上曰恭;寬樂令終曰靖)。 葬興教洞厚陵。

王妃 順德溫明庄懿定安王後 金氏 (籍慶州)至正十五年生,永樂十年(太宗十二)年去世,終年五十八 ,同葬厚陵

長子 義平君 李元生 (淑儀池氏出)
次子 順平君 李群生 (淑儀奇氏出)
三子 錦平君 李義生 (淑儀奇氏出)
四子 宣城君 李茂生 (淑儀池氏出)
五子 從義君 李貴生 (淑儀文氏出)
六子 鎮南君 李終生 (淑儀李氏出)
七子 守道君 李德生 (淑儀尹氏出)
八子 林堰君 李祿生 (淑儀尹氏出)
九子 石保君 李福生 (淑儀尹氏出)
十子 德泉君 李厚生 (誠嬪池氏出)
十一子 任城君 李好生 (淑儀池氏出)
十二子 桃平君 李末生 (誠嬪池氏出)
十三子 長川君 李普生 (淑儀尹氏出)
十四子 貞石君 李隆生 (淑儀奇氏出)
十五子 茂林君 李善生 (淑儀奇氏出)

長女 咸陽翁主 (淑儀池氏出)
二女 淑慎翁主 (淑儀奇氏出)
三女 德川翁主
四女 高城翁主
五女 祥原翁主
六女 全山翁主
七女 仁川翁主 (淑儀尹氏出)

太宗 恭定聖德神功建天體極大正啟佑文武睿哲成烈光孝大王 李芳遠

李芳遠(1367——1422)字遺德

元至正二十七年(恭愍王十六年,1367)五月十六日出生於咸興歸州洞私邸 (咸興本宮),母親是神懿王後韓氏。李芳遠從少年時代起便英果聰毅,洪武十五年(1383年)擢高麗進士,癸亥登文科,官至密直司代言。在李成桂謀代高麗的過程中,李芳遠出力最大。為了給父親篡位掃清道路,他和判典客寺事趙英珪一起在開城選地橋(善竹橋)刺殺了高麗大賢鄭夢周。

開城善竹橋

李成桂即位後,李芳遠被封為靖安君。洪武年間,他多次前往明朝。尤其是洪武二十六年朝鮮貢馬,他隨貢使前往南京,路過北平時與燕王私相會見,兩人性格相近,相談甚歡。由於李成桂晚年喪妻,續娶神德王後康氏,前妻韓氏所出諸子一直與其不睦,李芳遠尤過之,康氏因此對其侮慢無禮。而出於對繼室幼子的溺愛,李成桂立最幼之子李芳碩為世子。這就為後來朝鮮宮中巨變埋下了伏筆。而李芳遠既然有輔佐父親篡位的本事,自然也有招募私兵暗做籌備的本事。

經過前文所說的兩次王子之亂,在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被冊封為王世子,十一月十三日受其大兄禪讓於松京壽昌宮。

此時,明朝發生了一場極大的變局。太孫朱允炆即位,燕王起兵靖難,惠帝用人不當,漸處下風,被迫對朝鮮更多地採取懷柔政策。為了在內戰中拉攏朝鮮站在朝廷一方,當他得知李朝定宗傳位於弟,便敕諭禮部,「朝鮮本禮文之國,辭位傳襲之事,……若果無虧天理,悖人倫的事(呵呵,諷刺得妙極),任他國中自主張」。於是方賜朝鮮太宗國王誥命,及親王爵的九章冕服(朝鮮本郡王爵,應賜五章或七章服)。這樣,李成桂和李芳果多次求而不得的明朝冊封,終於被李芳遠得到了。他的頭銜也從其父兄的「權知朝鮮國事」變成了朝鮮國王。而與其相厚,又均為奪位而成的明成祖「靖難」成功,登極之後,李芳遠又再次上賀表,請冠冕服飾,於是再次得到了明朝所賜的金印、誥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墜、經籍彩幣表裡……。

李芳遠在位期間,完善了其父的「科田制」,沒收大量「私田」、「別賜田」、「寺院田」,頒布《功臣田傳給法》。創立了官員向國王個人負責的「六曹直啟制」。1403年改革行政區劃,撤去高麗時代沿襲下來的一留都府、五都護府、六府、二十牧,並改高麗的五道兩邊為八道。1417年設立都巡問使、都觀察黜陟使、都安撫使三言官。有感於兩次王子之亂的教訓,在1400年,太宗廢除高麗的私兵制,實行統一的府兵制,集兵權於中央。還召集都內衣冠子弟,設立「鷹揚衛」和「別侍衛」。1415年改革軍制,設立守城軍、營鎮軍、雜色軍三種級別。李芳遠在位期間,還修訂了《經濟六典元集詳節》, 《續集詳節》、《璿源錄》等書籍。

1413年9月,李朝宣布實行號牌法。國家規定10歲以上70歲以下的男子均按身分佩帶一種號牌,上書姓名、住址、面色、身長、有無胡須等,在發牌時進行戶口登記。如有不戴或偽造、遺失、借用者,要受處罰。兩班貴族的號牌用象牙或鹿角製成,平民的則用雜木。1407年起實行鄰保制,以連環保的方式加強統治和保證對國家的負擔得以實現。李朝實行奴婢辯正,把高麗末期淪為奴婢的人改為良民,把寺院的私奴婢改為國家控制的公奴婢,使國家能夠掌握更多的勞動力和兵源。

永樂十六年八月八日,五十二歲的李芳遠位於世宗。十一月,上尊號「聖德神功大王」。永樂二十年(世宗四年,1422)五月十日,他在漢城泉達坊新宮去世。共計在位十八年,在上王位四年,享年五十六歲。他死後,明朝賜謚號為「恭定」 (敬事供上曰恭;純行不爽曰定)。肅宗九年加上謚號「睿哲成烈」,高宗九年追上尊號「建天體極大正啟佑」。葬於獻陵 (在京畿道廣州大母山)

王妃 彰德昭烈元敬王後 閔氏 (籍驪興) (驪興閔氏自此為朝鮮望族,五百年間出了多位王後)
至正二十五年(高麗恭愍王十四年)生,永樂十八年去世,終年五十六歲,合葬獻陵

子女

嫡子
長子 讓寧大君 李褆
次子 孝寧大君 李補
三子 世宗大王 李祹
四子 誠寧大君 李褈

長女 貞順公主
二女 慶貞公主
三女 慶安公主
四女 貞善公主

庶子
二子 諴寧君 李裀 (信嬪辛氏出)
三子 溫寧君 李裎 (信嬪辛氏出)
四子 謹寧君 李裎 (信嬪辛氏出)
五子 惠寧君 李祉 (安氏出)
六子 熙寧君 李袉 (淑儀崔氏出)
七子 厚寧君 李衦 (崔氏出)
八子 益寧君 李■ (善嬪安氏出)

長女 貞惠翁主 (懿嬪權氏出)
二女 貞信翁主 (信嬪辛氏出)
三女 貞靜翁主 (信嬪辛氏出)
四女 淑貞翁主 (信嬪辛氏出)
五女 昭善翁主
六女 淑惠翁主 (昭嬪盧氏出)
七女 淑寧翁主 (信嬪辛氏出)
八女 昭淑翁主 (安氏出)
九女 淑慶翁主 (信嬪辛氏出)
十女 敬慎翁主 (安氏出)
十一女 淑安翁主 (金氏出)
十二女 淑謹翁主 (信嬪辛氏出)
十三女 淑順翁主 (李氏出)

世宗 庄憲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 李祹

李祹(1397——1450)字元正

洪武三十年(太祖六年,1397) 四月十日出生於漢城的太宗潛邸。永樂六年(太宗八年)封忠寧君,四年後進封大君。其時朝鮮的世子是太宗的嫡長子李禔,永樂二年冊封,王位似乎與李祹無關。永樂十六年(1418年),朝鮮宮中發生變動。根據明史記載,「……十六年奏世子禔不肖,第三子祹孝弟力學,國人所屬,請立為嗣,詔聽王所擇。因上表謝,並陳己年老,請以祹理國事。命光祿少卿韓確、鴻臚丞劉泉封祹為朝鮮國王……」。世子被廢為讓寧大君,而忠寧大君李祹則被太宗冊封為王世子,是年八月八日,李祹受其父禪讓,於景福宮勤政殿登基。是為朝鮮乃至東亞歷史上最為賢明的國王之一——李朝世宗大王。

世宗以精通儒學而著稱。除了將儒學價值觀念作為治國之策的根本以外,還能夠自如地對付兩班學者。在十五世紀中葉他統治期間,在國家管理、語音學、民族文字、經濟學、科學、音樂、醫學和人文學研究方面都表現出進步思想。在政治方面,世宗建立了集賢殿,以促進體制傳統和政治經濟方面的研究。還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六曹直啟制」和「議政府署事制」,並且讓世子協助處理庶務。朝鮮王朝初期政治制度不完善的現象在世宗年間得到了改善。世宗時期還制訂了五禮(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凶禮)和士庶四禮:冠禮、婚禮、喪禮、祭禮。他還對當時朝鮮的農民生活表現出巨大關注,為了減輕農民貢稅負擔,設置貢法詳定所,由其制定了田分六等法、年分九等法、結負法,按照田地等級和年份豐瘠徵收不同水平的賦稅,並且在發生水旱災害時提供救濟。世宗還命鄭招編纂《農事直說》,內容為從全國經驗豐富的老農那裡收集來的材料。這是朝鮮第一部農書,成了朝鮮農業的經典著作。此外還修訂了《農桑輯要》、《四時纂要》 、《本國經驗方》等農事書籍。世宗還下令編纂醫書,表明他對人民健康的關注。公元1433年,完成了一部共有365章的《醫方類聚》和共有85章的《鄉葯集成方》。後一部書包括959條疾病診斷,10706個處方和1477個針炙療法。還用本國語文出版了一部關於如何採集本地葯材的書藉《鄉葯採集月令》。

世宗大王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召集鄭麟趾、成三問、申叔舟、朴彭年、崔恆、李善老、李塏等著名學者,創立了韓文字母(Hangul)。韓文字母由11個母音和28個輔音組成,具有簡單和精確的特點,沒有受過教育的人都能在幾小時內學會。儒家學者大為反對,說使用韓文字母會妨礙儒學研究。世宗則堅持推行韓文。並於公元1446年頒布了《訓民正音》。官方書面語言仍然是中文,就象拉丁文在歐洲那樣,但是朝鮮的下層人民卻有了一種書寫自己語言的手段,創作了謳歌王朝建立的韓中兩種語言寫成的頌詩《龍飛御天歌》,並把《釋譜詳節》(佛祖生平片斷)一書譯成韓文。這兩本著作為韓文的實際使用奠定了基礎。

在科學文化方面,世宗於公元1442年下令試制雨量計,並把復製品分發給漢城的欽天監和地方行政長官,以紀錄降水量。世宗對天文學的興趣非常廣泛,在他的鼓勵推動下,漢城簡儀台製造了渾天儀、渾象儀、正方案、圭表等天文儀器,以及仰釜日晷、懸珠日晷、天平日晷、定南日晷、自擊漏、玉漏等計時儀器,繪制了天文圖和七個星球的圖集。還在漢城惠政橋安裝了供公眾核對時間的計時儀器。歷法方面,制定了《七政算內篇》、《七政算外篇》、《諸家歷象集》等歷法書籍。世宗還命人修訂韓國音樂的記譜法十二律,創作了朝會雅樂、會禮雅樂、祭禮雅樂,以及《定大業》、《保太平》、《發祥》、《鳳來儀》等朝樂大麴,以及《鳳凰吟》、《滿殿春》、《與民樂》等曲目。

軍事方面,當時的朝鮮發明了小火炮和火炮箭,設立了火炮鑄造所。在對外關繫上,世宗對當時朝鮮東北的女真部落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東北邊疆地區的大片土地被

❷ 韓國有沒有像日本和中華民國那樣使用年號。

有,古代韓國是中國的藩屬,使用中國年號,比如明朝滅亡以後,朝鮮繼續使用明朝的崇禎年號,長達200多年,是世界上使用年限最長的年號。

❸ 為什麼全世界都用西元紀年(公歷)想過嗎

統一紀年方式也就是近幾十年的事,以前不是用「民國××年」嗎,現在統一標准,主要為了方便。

也不排除某地改朝換代了,又會採用新的紀年方式。

❹ 韓國的年紀計算方式

在韓國是算虛歲,立春過後才算真正的一年,所以立春前生的要算大一歲
其實中國古代就是用這種演算法,只是現在不用了反而我們覺得奇怪

總的來說可以這樣算:因為立春一般在3月,
3月前出生的他的年齡是實歲再加兩歲;
3月後出生的他的年齡是實歲再加一歲。

他們一出生時算一歲,第一次過生日是過2歲的生日

❺ 韓國古代的君主是叫大王還是皇帝

是大王,因為古代朝鮮是中國的附屬國,不能稱帝。但是清政府因為馬關條約放棄朝鮮後,1896年,時任朝鮮國王李熙稱帝,宣布獨立。翌年,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10年日本侵吞韓國,李氏朝鮮滅亡。李氏朝鮮歷經27代,共519年。
朝鮮李氏世襲表
朝鮮太祖李成桂1335年—1408年,在位期間1392年-1398年
朝鮮定宗李芳果1357年—1419年,在位期間1398年-1400年,太祖嫡次子
朝鮮太宗李芳遠1367年—1422年,在位期間1400年-1418年,太祖嫡五子
朝鮮世宗李祹1397年—1450年,在位期間1418年-1450年,太宗嫡四子
朝鮮文宗李珦1414年—1452年,在位期間1450年-1452年,世宗嫡長子
朝鮮端宗李弘暐1441年—1457年,在位期間1452年-1455年,文宗嫡子
朝鮮世祖李瑈1417年—1468年,在位期間1455年-1468年 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
朝鮮睿宗李晄1450年—1469年,在位期間1468年-1469年,世祖嫡次子
朝鮮成宗李娎1457年—1494年,在位期間1469年-1494年 世祖嫡長子德宗李暲(睿宗之兄,天順元年追謚懿敬世子,成化七年追尊)嫡次子,睿宗侄子
燕山君李隆1476年—1506年,在位期間1494年-1506年,成宗長子
朝鮮中宗李懌1488年—1544年,在位期間1506年-1544年,成宗嫡長子,燕山君之弟
朝鮮仁宗李峼1515年—1545年,在位期間1544年-1545年,中宗嫡長子
朝鮮明宗李峘1534年—1567年,在位期間1545年-1567年,中宗嫡次子
朝鮮宣祖李昖1552年—1608年,在位期間1567年-1608年,中宗庶七子德興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明宗庶侄
光海君李琿1575年—1641年,在位期間1608年-1623年,宣祖庶次子
朝鮮仁祖李倧1595年—1649年,在位期間1623年-1649年,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長子,光海君庶侄
朝鮮孝宗李淏1619年—1659年,在位期間1649年-1659年,仁祖嫡次子
朝鮮顯宗李棩1641年—1674年,在位期間1659年-1674年,孝宗嫡子
朝鮮肅宗李焞1661年—1720年,在位期間1674年-1720年,顯宗嫡子
朝鮮景宗李昀1688年—1724年,在位期間1720年-1724年,肅宗庶長子
朝鮮英祖李昑1694年—1776年,在位期間1724年-1776年,肅宗庶四子
朝鮮正祖李祘1752年—1800年,在位期間1776年-1800年,英祖次子庄獻世子李愃之次子
朝鮮純祖李玜1790年—1834年,在位期間1800年-1834年,正祖庶次子
朝鮮憲宗李奐1827年—1849年,在位期間1834年-1849年,純祖嫡長子孝明世子(翼宗/文祖)李旲嫡子
朝鮮哲宗李昪1831年—1863年,在位期間1849年-1863年,恩彥君第三子全溪大院君李壙之子
朝鮮高宗李熙1852年—1919年,在位期間1863年-1907年,南延君第四子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之子
朝鮮純宗李坧1874年—1926年,在位期間1907年-1910年,高宗嫡長子
懿愍皇太子 李垠1897年-1970年------------ 高宗第三子
朝鮮哀宗 李玖1931年—2005年 ----------- 高宗之孫
皇帝年號
韓高宗 李熙年號:建陽/光武 (1896年以前用干支年號及檀君紀年)
韓純宗 李坧年號:隆熙

❻ 韓國高宗皇帝稱帝之前朝鮮使用什麼年號朝鮮還出現百年年號這種搞笑事情

朝鮮高宗稱帝之後,朝鮮一直奉明清正朔,也就是使用明清的年號。高宗在日本的逼迫和慫恿下稱帝,解除和清朝的宗藩關系之後才有年號。

百年年號應該說的是朝鮮使用「崇禎後紀元」,這體現了朝鮮對滿清的不屑,以及對明朝的恩惠的懷念,是一種知恩圖報的心理反應,一點都不搞笑。
637年,弱小的朝鮮王國在清軍的鐵蹄下,不到兩個月時間就無條件投降,獻出世子為人質,低頭成為清朝的屬國。
自此之後,直至甲午戰爭,朝鮮對清朝的朝貢從未斷絕,對清朝的使臣更是伺候得無微不至,堪稱藩屬國中的模範。
然而,在朝鮮史書中,該國君臣卻稱清朝皇帝為「犬羊禽獸」、「胡皇」,內外文書雖然使用清朝年號,祭享祝辭仍用大明年號。
明朝滅亡後,朝鮮仁祖乾脆定製,「宗廟祝辭,朝臣告身,只書歲月,不用年號。」按照他的兒子朝鮮孝宗的記載,仁祖「語及皇明,至於嗚咽不能言」,其中的屈辱和羞愧不難體會。
為了報恩,也為了復仇。
當1646年日本使臣來到朝鮮,提及日本應福建鄭氏的請求,將發百萬之眾,假道朝鮮進攻清朝。在壬辰戰爭中結下大仇的朝鮮君臣,不但未予拒絕,還派出「接慰官」到日本敦促出兵,不料鎖國中的德川幕府最終拒絕了這一計劃。
第二年,朝鮮國內甚至傳出謠言,稱「(日本)關白執政輩,以朝鮮與韃靼合,莫不駭憤,將欲興師而來……」
可見朝鮮朝野對於背明附清的負罪感,已經到了怎樣的地步。
此後的朝鮮孝宗,曾經被清軍擄為質子多年,於公於私都是堅定的反清派,一方面將「明國九義士」為首的明朝遺民置於左右,一方面整頓武備,伺機伐清。他的志向,按照其子顯宗的說法就是:
「先王嘗以若得十萬精兵,可以伸大義於天下。」
朝鮮神貞王後趙氏與其夫孝明世子的合葬碑文,其中的紀年均為崇禎紀元後,立碑日在崇禎263年(1892年),即甲午戰爭前2年。
問題是,朝鮮根本湊不出十萬精兵,秉承天下大義的「大明」也只能僻處海東,在祭文、石碑和文書間存續,直到這一整套文化體系被近代的槍炮砸得稀爛,與朝鮮王國一道,消失在帝國殖民的浪潮中。
1897年,朝鮮高宗不顧「腐儒」崔益鉉、柳麟錫以朝鮮是明朝藩臣為由的反對,改國號為「大韓帝國」,自稱皇帝,終止了「大報壇」的國王親祭,也終結了官方的「崇禎後紀元」。
1908年,被日本統監府完全控制的「大韓帝國」,廢除了「大報壇」的年度祭祀,不久後將之完全拆除。
2年後,日韓合並,朝鮮在地圖上消失了。
大報壇「與國同存」竟一語成讖,而崇禎年號,卻遠比這些「實在」的東西頑強,僅今天可見的文物,直至1914年,仍有朝鮮人在執著地使用著。

❼ 世界上還有哪些國家和地區不用公元紀年法

以下所列均為政府正式使用的紀年方式

不列民間的非正式紀年方式

日本 → 西元2009年=平成21年

台灣 → 西元2009年=民國98年

北韓 → 西元2009年=主體98年

緬甸 → 西元2009年=緬歷172年

伊斯蘭國家 → 西元2009=伊斯蘭歷1388年

伊朗、阿富汗 → 西元2009=伊朗歷1388年

印度 → 西元2009年=印度歷1931年

衣索匹亞 → 西元2009年=衣索匹亞歷2002年

泰國 → 西元2009年=佛歷2552年

以色列 → 西元2009年=希伯來歷5770年

❽ (1/2)各位網友,朝鮮和韓國在古代曾經是一個國家的兩個統治時期,其君王為金氏,誰能說說這其中的歷史...

首先說說朝鮮和韓國這兩個名字的由來。
「朝鮮」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李氏王朝(14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的正式國號,取「朝日鮮明」之意(因為李朝是明朝的屬國,在開國初期求明太祖朱元璋冊封時,因其在大明之東,即日出之方向得此名),因此李氏王朝又稱朝鮮王朝。
「韓」是朝鮮半島南部原住居民的自稱,也就是說是我國所稱的朝鮮族這個民族的自稱,就像我們自稱華夏族、漢族一樣。歷史上朝鮮半島的統一政權稱為韓國的時期很短,只在甲午戰爭後,李氏朝鮮王國正式脫離清朝屬國身份,為與清帝國和日本帝國並立,以本民族名稱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也就是說其實朝鮮王國和大韓帝國只是同一國家同一王朝的兩個時期的名稱而已),但是實際上很快就完全淪為日本的附屬國,大韓帝國存在的時間很短,十幾年後就被日本正式吞並。
而你所說的金氏,是朝鮮半島上第一個本土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以控制半島大部分為准)——新羅王朝的王族姓氏。早期的新羅原先是南部的一個的部族制地方政權,在國家化之後,在唐朝幫助下消滅了半島上的兩個主要對手——百濟,和橫跨我國東北大部以及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勾麗;然後經過與唐朝的戰爭(在唐高宗時期),完成了韓民族居住地區的統一。
金氏的新羅王朝於10世紀滅亡(在我國五代時期),取代之的是王氏的高麗王朝。而取代高麗王朝的就是朝鮮王朝。
同我國一樣,韓民族的同一姓氏並不一定是同一祖先。他們的族譜系統稱為本貫,也就是籍貫+姓氏,例如新羅王族是安東金氏,朝鮮王朝的王族則是全州李氏。同一姓氏出自不同的本貫則為不同的家族,比如李氏、金氏這類大姓同時存在幾十個甚至上百個本貫,有些是分支關系,有些是互相獨立無關的,甚至有20%~30%的本貫是可考的漢姓(中國移民),例如朝鮮的曲阜孔氏,是孔子的支派子孫。傳統上同一本貫的族人之間互不通婚。在二戰之後,北方跟我國相似大肆破壞傳統文化,宗族系統不大健全了。而南方還有許多的舊名門的嫡系支脈還保持著地主身份,稱為宗家府。
需要注意的是,本貫雖然本來是貴族專有的(奴隸的後代不會有什麼家譜),但是因為朝鮮王朝的兩班制度下(一種嚴格近於殘酷的等級制度),平民和賤民的生存空間被過度壓縮,所以朝鮮王朝末期70%左右的人屬於兩班(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貴族),也就是說除去世代作為奴僕的人口,經濟上和社會地位上並不高的大部分農民都有自己的本貫。
-------------------------------------------------------------------------------------------------------------------
上面太多內容,考慮到你可能對有些不那麼感興趣,針對你的問題總結、補充一下:
韓民族/朝鮮族的統一國家有三個:金氏的新羅,王氏的高麗,李氏的朝鮮。其中李氏的朝鮮末期的十幾年改稱大韓帝國。半島北方的國家取了朝鮮王朝的原名稱為朝鮮,而南方取了更具有民族主義色彩的大韓,只是因為政體變化改為了大韓民國。現在一般北方稱南方為南朝鮮,而南方稱北方為北韓。中國之類的漢字文化圈國家過去是按意識形態附和南方或北方的稱呼,現在一般就稱為朝鮮和韓國。而其它語言里基本是按照古稱高麗音譯,例如英語稱為North Korea和South Korea.
現在姓金的有一大部分是新羅王族安東金氏的子孫,比如金日成家族出身的全州金氏,就是安東金氏的分支。但是請注意,金氏、李氏佔半島人口的相當大部分,也就是說非嫡系子孫滿街都是。而且因為朝鮮王朝長達500多年的嚴苛等級制度嚴重擠壓了原先平民的生存空間,可以說半島上大部分居民不是王氏後裔就是貴族後裔。所以這種身份沒有什麼特殊性,並不值錢。
現在的高層與否跟古代出身沒什麼關系。李氏王族的嫡系在日治時期死光了,所以現在的南北雙方跟舊王朝沒有什麼關聯。
當然作為沒有受意識形態影響的南方,對李朝王氏還是挺懷念的,畢竟那是他們的民族統一和自由獨立的象徵。韓國人常常在電視劇里YY李朝的嫡系子孫還在,在二戰後成功在南方復位的情況,也就是常常能看到假如韓國有王,是君主立憲制什麼的。

❾ 韓國歷史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軍攻佔平壤,滅亡高句麗,在高句麗故地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以統轄其地,所轄包括遼東半島全部、朝鮮半島北部、吉林西北地區和朝鮮半島西南部的百濟故地,包有今烏蘇里江以東和黑龍江下游西岸及庫頁島直至大海。自此朝鮮半島全部處於唐朝的實際行政統治之下。
高麗朝鮮
918年,後高句麗的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統一朝鮮半島南部,建立高麗王朝。 962年,宋太祖建隆三年十月,王建之子王昭遣其廣評侍郎李興祐、副使李勵希、判官李彬等來朝貢。 993年,高麗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北宋的朝貢關系,向遼國稱臣。 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 1231年,高麗蒙古戰爭,高麗國王逃至江華島;1273年,元軍佔領濟州島,國王投降蒙古汗國,高麗蒙古戰爭結束,高麗成為元朝的藩屬國。
朝鮮王朝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早已決心歸附明朝,他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並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高麗國王,統一朝鮮半島南部,定都漢陽。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六日,在高麗大臣李之蘭以及左侍中裴克廉、鄭道傳、趙浚等人的倡議推戴下,李成桂在松京(開城)壽昌宮即位。其時五十八歲。
朝鮮李氏王朝正史(韓國奎章閣版)(11張)李成桂派使向金陵的明朝朝廷上表,稱高麗國王昏亂,自己受萬眾推戴不得不即位。朱元璋則口氣冷漠,道「爾恭愍王死,稱其有子,請立之,後來又說不是。又以王瑤為王孫正派,請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來,大概要自作王。我不問,教他自作,自要撫綏百姓,相通來往」。 不久,李成桂擬定兩個國號——「朝鮮」(古朝鮮國名)和「和寧」(李子春就仕之地)。由於傳統觀點中李成桂屬於大逆不道的篡位,為得到中國明朝皇帝的支持,遣使請朱元璋裁定新國號,朱元璋以紀念殷商箕子之故,取「朝日鮮明」之意,圈選了朝鮮二字。但是朱元璋仍認為李成桂「頑囂狡詐」,沒有冊封。李成桂是實際上的朝鮮國王,但是由於沒有受到明太祖冊封,上國書與明朝天子時,仍然使用「權知高麗國事」。 國號更改後則使用「權知朝鮮國事」,建文二年1400年,建文帝賜朝鮮太宗國王誥命,及親王爵的九章冕服(朝鮮本郡王爵,應賜五章或七章服),正式冊封李成桂之子李芳遠為朝鮮國王。這樣,李成桂和李芳果多次求而不得的明朝冊封,終於被李芳遠得到了。他的頭銜也從其父兄的「權知朝鮮國事」變為朝鮮國王,正式成為中國中央王朝的藩屬國。明成祖登極之後,李芳遠又再次上賀表,請冠冕服飾,於是再次得到了明朝所賜的金印、誥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墜、經籍彩幣表裡,並允許其使用天朝服色,這就是韓服的起源。 永樂六年五月二十四日,老邁多病的李成桂於昌德宮廣延樓下別殿去世。共計在位七年,在上王位十年,春秋七十四歲。明成祖賜謚為「康獻」。 朝鮮王朝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國政策。
與中國的冊封關系
高麗史卷六五 志第十九 禮七 賓禮 迎大明無詔勅使儀 迎大明無詔勅使儀。 使臣入國境。守關官馳報。王遣官遠接。使臣近王京。前期令有司。於迎賓館設幄帳。城門街路結綵。至日。王備儀衛。出迎於城外幄次。世子以下百官皆從。竝常服。使臣至。百官以次立待於迎賓館道南北向。異位重行。王出立於幄外。使者下馬。與王對揖後。相讓上馬偕行。使臣由道左。王由道右。至王宮。俱下馬偕入。王入門自西。使臣入門自東。至正殿中對立。使臣立東。王立西。有口宣聖旨。則使臣立宣。王北向跪聽。仍受齎來公牒訖。叩頭興平身。王進使臣前。稍躬身。問聖躬萬福。使臣答後。王北向跪。叩頭興平身。東西相向再拜訖。略敍寒暄。東西對坐。設茶後。王入內。小歇。世子與使臣。相見再拜。次諸君。次宰樞。次百官。皆同訖。王出就坐。饗使臣後。有口宣使臣。則王親送至館。或令世子送之。無口宣使臣。則命宰樞送至館。若有手詔勅符。則不用此禮。依朝廷頒降儀。 明成祖賜朝鮮國王四爪蟒袍
建文初;成桂(太祖大王.注;賜朝鮮為親王爵)表陳年老,以子芳遠襲位。帝許之。 永樂二年十二月;帝詔立芳遠(朝鮮太宗大王)子禔為世子,從其請也。 永樂十六年;帝命光祿少卿韓確、鴻臚丞劉泉詔封祹(朝鮮世宗大王)為朝鮮國王。 永樂二十年;芳遠卒,賜謚恭定。二十一年七月,祹請立嫡子珦為世子,從之。先是,敕祹貢馬萬匹,至是如數至,賜白金綺絹。 宣德二年;三月遣中官賜白金紵紗,別敕進馬五千匹,資邊用。九月如數至。 宣德八年;詔賜祹《五經》、《四書》、《性理》、《通鑒綱目》諸書。 正統三年八月;賜祹(朝鮮世宗大王)遠游冠、絳紗袍、玉佩、赤舄、天朝服飾。 景泰元年;祹卒,賜弔祭,謚庄憲,詔封其子珦(朝鮮文宗大王)為國王。 嘉慶五年;遣使敕封李運算元鍚為世子。適李算薨,即以冊封世子之正副使者往封李鍚為朝鮮國王。 清道光十一年;鍚奏請封嫡孫李怳為世孫,帝俞所請,遣使齎敕封李怳為朝鮮國王世孫。 道光十五年;李鍚薨,王妃金氏請以世孫李怳襲封,因為故世子具陳請追賜爵謚,及世子婦誥命。二月,帝(道光帝)遣使諭祭,賜鍚謚宣恪;贈故世子炅為國王,謚康穆,妻為王妃;敕封世孫怳為朝鮮國王。怳上表賀冊立皇後暨上皇太後徽號,貢方物。 光緒二十一年三月;馬關條約成,其第一款中國確認朝鮮為完全無缺獨立自主之國,凡前此貢獻等典禮皆廢之。蓋自崇德二年李倧歸附,朝鮮為清屬國者凡二百五十有八年,至是遂為獨立自主國雲。 朝鮮李氏王朝於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3年立國至清德宗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6年,其間503年作為中國的藩屬國,中國朝貢體系的組成部分,歷代朝鮮國王均受中國中央王朝的直接冊封與賞賜。公元1896年為日本佔領,朝鮮結束了與中國長達兩千餘年的藩屬朝貢的宗主關系。
萬曆援朝
1591年日本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漢城(首爾)和平壤。朝鮮國王遣使向中國乞兵萬曆帝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史稱「萬曆援朝戰爭」。日本豐臣秀吉向萬曆帝投降,萬曆賜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詔書如下(現存於日本國家博物館)。
萬曆帝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詔書(4張)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聖仁廣運,凡天覆地載,莫不尊親;帝命溥將,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誕育多方。龜紐龍章,遠賜扶桑之域;貞珉大篆,榮施鎮國之山。嗣以海波之揚,偶致風占之隔。當茲盛際,宜讃彜章。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西馳一介之使,欣慕來同。北叩萬里之關,肯求內附。情既堅於恭順,恩可靳於柔懷。茲特封爾為日本國王,賜之誥命。於戲!龍賁芝函,襲冠裳於海表,風行卉服,固藩衛於天朝,爾其念臣職之當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無替款誠。祗服綸言,永尊聲教。欽哉!」 (《朝鮮宣祖實錄》卷37)宣祖李昖說:「中國父母也,我國與日本同是外國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於子,則我國孝子也,日本賊子也。」 《(朝鮮)宣祖實錄》之卷三十五;記錄了朝鮮國王李昖與其臣下李德馨進行的一番意味深長的問答,李昖問道:「銃筒(指日本人的鳥銃)之聲,不與天兵(指明軍)之火炮同耶?」李德馨回答:「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盪,不可狀言……」李昖贊嘆道:「軍勢如此,可不戰而勝矣!」 《(朝鮮)宣祖實錄》。「以佛狼器、虎蹲炮、滅虜炮等器為之,距城五里許,諸炮一時齊發,則聲如天地動,俄而火光觸天,諸倭持紅白旗出來者,盡僵仆而,天兵駢哄入城矣」。 (明神宗實錄)卷三三四。萬曆帝以朝鮮事平,下詔宣告,朝鮮遣使貢謝。神宗回賜彩幣,詔諭朝鮮國王李昖:「吾將士思歸,挽輸非便,行當盡撤,爾可亟圖。務令倭聞聲不敢復來,即來亦無復足慮」。 萬曆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敕諭朝鮮國王,詔令如下: 你國雖介居山海中,傳祚最久。近來倭奴一入,而王城不守,原野暴骨,廟社為墟。追思敗喪之因,豈盡適然之致。或言王偷玩細娛,信惑群小,不恤民命,不修軍實。啟侮誨盜,以非一朝,而臣下未有進言者。前車既覆,後車豈可不引以為戒。惠徼福於你祖,及我師戰勝之威,使王君臣父子相保,豈不甚幸。不知王新從播越之餘,歸見黍離之故言,燒殘之丘隴,與素服郊迎之士眾。噬臍疾首,何以為心,改弦易撤,何以為計。 朕之視王,雖稱外藩,然朝聘社文之外,原無煩王一兵一役。今日之事,止以大義發憤,哀存式微,固非王之德責於朕也。大兵且撤,王今自還國而治,尺寸之土,朕無與焉。其可更以越國救援為常事,使你國恃而不設備,則處堂厝火,行且自及,猝有他變,朕不能為王謀矣。欽哉。 萬曆援朝戰爭後,加深了朝鮮與宗主國明朝的關系,以至於明朝末年皇太極脅迫朝鮮國王叛變明朝,遭到朝鮮國王的強烈反對。 (《(朝鮮)宣祖實錄》卷37載);「我朝三百年來,服事大明,其情其義,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再造之恩,自開辟以來,亦未聞於載籍者。所謂義則君臣,恩猶父子,實是真誠痛切語也,寧獲過於上國,而不忍負皇明也」。 在清興起以前,朝鮮與明朝保持著傳統的藩屬關系(明洪武元年,朱元璋遣使至朝鮮賜璽書,從而確立起兩國間的宗藩關系)。1636年,皇太極率兵新征朝鮮,攻佔朝鮮京都漢城,朝鮮國王在國家存亡之際,迫於無奈,接受了清軍的條件投降,停用明朝年號,斷絕與明朝的一切交往,並奉清朝為宗主,正式確立與清朝的藩屬關系。清朝定都北京以後,雙方使節每年往來不斷。朝鮮方面,每年除有賀冬至、賀正朔、賀聖節、納歲幣的四次固定朝貢使節外,還有多種不定期使節入朝。
朝鮮(韓國)李氏王朝大王世系表
因朝鮮李氏王朝為明朝和清朝的藩屬國,故其國無年號,奉宗主國正朔用宗主國年號。 太宗大王 李芳遠 用明朝年號 (永樂) 世宗大王 李祹 用明朝年號 (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 文宗大王 李珦 用明朝年號 (景泰) 端宗大王 李弘暐 用明朝年號 (景泰) 世祖大王 李瑈 用明朝年號 (景泰、天順、成化) 睿宗大王 李晄 用明朝年號 (成化) 成宗大王 李娎 用明朝年號 (成化、弘治) 燕山君 李隆 用明朝年號 (弘治、正德) 中宗大王 李懌 用明朝年號 (正德、嘉靖) 仁宗大王 李峼 用明朝年號 (嘉靖) 明宗大王 李峘 用明朝年號 (嘉靖、隆慶) 宣祖大王 李昖 用明朝年號 (隆慶、萬曆) 光海君 李琿 用明朝年號 (萬曆) 仁祖大王 李倧 用明朝及清朝年號 (萬曆、天啟、崇禎、崇德) 孝宗大王 李淏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顯宗大王 李棩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肅宗大王 李焞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景宗大王 李昀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英祖大王 李昑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正祖大王 李算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純祖大王 李玜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憲宗大王 李奐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哲宗大王 李元范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高宗大王 李熙 用中國干支紀年,使用清朝年號 ,並沿用明朝「崇禎年號」 註:1896年—1910年高宗和純宗受日本扶植稱「大韓帝國」皇帝,不再使用干支年號及檀君紀年,改年號,並改國號為韓,與清朝結束宗藩關系。
編輯本段位於韓國的景福宮
自漢武帝的樂浪郡設置以後,中國的先進文化知識和先進的工藝技巧大量輸入朝鮮半島,促進了當地農業、手工業、建築業的迅速發展。 景福宮正殿勤政殿脊獸(諸侯6個)
北京故宮太和殿(10個脊獸)
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7年)正月,李成桂下令在原高麗宮殿的基礎上按照明朝親王府的規格加以擴建,並興建新的建築。同年9月初步竣工,宮名取自《詩經·大雅·既醉》:「既醉以酒 既飽以德 君子萬年 介爾景福」。景福宮按照明朝親王府的規格建造,用王爵規格的綠色琉璃瓦覆蓋(天子宮殿為黃色琉璃瓦),其宮正殿屋脊有脊獸6個(天子正殿十個;取十全十美之意)。 1553年(嘉靖32年)九月十四日丁巳,景福宮發生大火,康寧殿、思政殿、欽敬閣被大火焚毀,歷代珍寶、書籍、大王大妃誥命、服飾文物全被燒毀,明宗、王妃沈氏與王大妃(文定王後)尹氏移居昌德宮。1592年萬曆朝鮮戰爭爆發,4月28日忠州失守,宣祖國王於4月30日倉促出宮,以大臣尹斗壽為扈從,星夜兼程逃往西北。在出宮前夕,宣祖下令在宮中舉火,將景福宮中歷代寶玩以及文武樓、弘文館所藏書籍、春秋館所藏歷代實錄、文獻「燒盡無遺」,景福宮再度被焚毀。 景福宮勤政殿的四爪蟒圖
萬曆朝鮮戰爭結束後,朝鮮王室返回漢城,以成宗之兄月山大君府邸為 位於韓國的朝鮮王朝正殿勤政殿
臨時行宮,改名慶雲宮。因景福宮內殿宇繁多,工程浩大,而李朝經過兩次侵略戰爭之後經濟殘破,無力修復景福宮,只好將原來作為離宮的昌德宮當作正宮使用,景福宮從此被閑置約兩百七十年1868年,王宮由昌德宮轉移至此,1895年8月20日夜間,閔妃在景福宮北部的乾清宮坤寧閣中遭到日本特務暗殺,高宗逃到俄羅斯公使館,王室從此再也沒有回到景福宮居住。從此有著近500餘年歷史的景福宮正式退出歷史的舞台,用他滄桑的經歷見證了一個王國的興衰敗亡。 故宮太和殿
故宮太和殿

編輯本段韓國(朝鮮)文字
朝鮮民族歷史上沒有自己的文字,從箕子朝鮮開始朝鮮半島歷代王朝均使用漢字為官方文字,是以朝鮮半島的古籍文獻、宮殿匾額、廟宇楹聯均用漢字書寫(如朝鮮景福宮正殿「勤政殿」)。 朝鮮世宗大王《實錄》記載。朝鮮世宗大王於明正統八年(1443)頒定《訓民正音》,正式創立朝鮮文字。 在此以前,朝鮮歷代王朝均用漢字的音和義記錄朝鮮語,稱為「吏讀文」,但仍不能精確記錄朝鮮語。李氏朝鮮建立後,至世宗大王,為鞏固政權,加強文治,創制「訓民正音」民族文字,以便在百姓中推廣使用。此文字於1446年正式頒布推行,但當時崇尚漢文,受並中華文明數千年的影響,此民族文字只流行於庶民階層和宮廷貴族婦女之間。社會上漢文、吏讀文、朝鮮文三種書寫形式同時並用。 至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朝鮮被日本佔領結束和中國的宗藩關系,才正式廢除漢文和吏讀文,朝鮮文升格為國文,並通過了「使用國漢混合體」(朝鮮文中夾用漢字)的結合。迄今韓國仍夾用一定數量的漢字,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我國朝鮮族先後於1948年和1954年取消夾用漢字 ,用純朝鮮文。目前我國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朝鮮語文是最主要的通行語文。東三省朝鮮族中小學在教學中均使用朝鮮文。民族出版社和東北三省朝鮮族的出版社均出版朝鮮文刊物。東北三省也都有朝鮮文報刊。
編輯本段朝鮮(韓國)近代史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之亂,朝鮮無力鎮壓,於是乞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中國軍隊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次為借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陽,強迫朝鮮簽定《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平息內亂。1894年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李氏朝鮮被迫結束與中國長達兩千餘年的宗藩關系。 1895年4月,清朝戰敗,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1896年,朝鮮在俄國支持下,成立大韓帝國傀儡政權,從此李氏朝鮮改國號為「韓」。 日俄戰爭沙皇俄國戰敗後日本佔領朝鮮半島,為了收買人心和穩住西方國家,日本不公開承認消滅朝鮮而繼續扶植 「大韓帝國」,國家元首稱為「朝鮮皇帝」實際上由日本控制。直到1910年8月,李朝總理李完用與日本簽訂《日韓合並條約》,韓國傀儡高宗退位,日本最後吞並朝鮮半島,總共持續十四年的「傀儡帝國」時期才宣告退場,從此結束了朝鮮有「皇帝」的歷史。
朝鮮復國
1930年6月,金日成在歷史性的卡倫會議上提出了抗日武裝斗爭路線等有關朝鮮革命的主體革命路線,推動了抗日武裝斗爭的准備工作。「9.18」事變後,他在延吉縣明月溝地區組織起抗日武裝,並在1932年4月25日創建了人民革命武裝力量--朝鮮人民革命軍。從此,他開始與中國人民一道開展抗日武裝斗爭。1936年5月,金日成創建了朝鮮第一個反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祖國光復會,並被推舉為會長,制定了祖國光復會十大綱領。 金日成巨幅紅旗畫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金日成從蘇聯回到祖國。1945年10月10日他創建了朝鮮勞動黨並當選為委員長。第二年2月,他組織了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領導北朝鮮的經濟建設和土地改革運動,在朝鮮北半部出色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1948年9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金日成創建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並出任內閣首相和國家元首,朝鮮復國後在首都樹立起周恩來總理的銅像,並與中國保持親密友好的關系至今。
韓國獨立
1910年,朝鮮傀儡政權大韓帝國被日本取締,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12年李承晚以傳教的名義鼓吹獨立思想,被日本殖民當局驅逐出境。1913年,李承晚應僑民領袖朴容萬之邀,去夏威夷為朝鮮僑民辦學。不久,兩人發生意見分歧。朴容萬主張武裝斗爭救國。李承晚則主張通過外交活動取得西方列強的同情和援助實現獨立。他認為「不能赤手空拳地同凶惡的日本斗,因列強的秘密條約而滅亡的國家,只有通過外交才能恢復獨立」。尖銳的分歧使在美的僑民組織「韓國國民會」分裂為兩派。李承晚另立「同志會」,建立了學校,創辦《韓國太平洋》周刊,鼓吹他自己的反日政治主張。 1918年12月,旅美朝僑代表會議准備委派李承晚等人參加巴黎和會,向列強呼籲朝鮮獨立。美國拒發簽證,未能去成。1919年2月16日,李承晚等人私自向美國總統威爾遜遞交「委任統治請願書」,乞求列強把朝鮮放在國際聯盟的「保護」下,實行委任統治,遭到僑民們的強烈反對。 1919年,朝鮮爆發了聲勢浩大的「3·1」反日運動。「3·1」運動失敗後,韓國的民族主義者在中國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遠在美國的李承晚被缺席選為臨時政府總統,隨即代表臨時政府赴法國向巴黎和會遞交韓國獨立請願書。1920年12月,李承晚到上海宣誓就任臨時總統,然而,他既不提出民族獨立運動的斗爭策略,也不提出臨時政府的施政方針。當時年輕一代的國務總理李東輝等人主張組織義兵,潛入國內舉行暴動,爭取蘇聯的支持以加強獨立運動,同在華反日的各政黨結成聯合陣線,在中國和朝鮮國內開展對日游擊戰。李承晚表示反對,說共產主義是與民主主義相對立的思想,與朝鮮要建立的國家的宗旨相抵觸。他堅持靠美國等國的恩賜「獲得獨立」,拒不承認他提出的「委任統治」的錯誤。他既拒絕長時間離開華盛頓,又不願把行政裁決權交給國務總理,加劇了臨時政府內部矛盾。 1921年5月20日,李承晚借口向列強呼籲朝鮮獨立到華盛頓。他在美國熱衷於扶植自己的勢力,利用歐美外交委員部的名義抬高自己,並企圖切斷處境困難的上海臨時政府的財源。因此,1925年3月臨時政府議政院終於彈劾李承晚, 4月以行政院第一號命令廢除了「歐美委員部」。1933年在紐約同奧地利維也納實業家端那的第三個女兒弗蘭西斯卡·端娜(Francesca Donner)結婚。 1935年李承晚到夏威夷,為恢復他的「同志會」和教會籌資。追隨他的人已越來越少,後來竟無力開辦學校。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他以反日活動為由,在華盛頓設立「韓國委員會」。 1940年,李承晚寫了《日本內幕記》,指出日本有在太平洋對美發起攻擊的可能。1941年12月7日,日本襲擊珍珠港。李承晚確認這是取得美國和臨時政府信任的極好機會。他力促美國承認臨時政府,請求美國給臨時政府提供經濟、軍事援助。直到日本投降,他的乞求外交一無所獲。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月23日,李承晚組織了以極右派為核心的「獨立促成中央協議會」,自任總裁。12月底,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關於對朝鮮實行託管的決議一發表,「反託管」運動立即遍及南朝鮮各地。李承晚發表談話,要清除共產主義者,稱美國是「解放的恩人」,不要對之產生誤解,並且利用「反託管」運動迅速擴大「獨立促成中央協議會」。1946年2月,美軍政廳「民主議院」成立。李承晚任議長。他在美軍政廳支持下,同韓國民主黨相勾結,鎮壓左派勢力,迫使共產黨轉入地下,又回過頭來削弱金九、金奎植為首的民族革命勢力。1948年5月10日,在已無人能與之抗衡的情況下,進行了南朝鮮單獨選舉。李承晚當上了制憲國會議長,7月出任第一屆總統,徹底破壞了南北統一,韓國正式從朝鮮分裂出去。 李承晚從1948年起,,對內實行反共反人民的法西斯獨裁統治,對外推行賣國的外交路線。他在給美國友人的信中曾露骨地說:「我是為美國及韓國的利益而奮斗」。他在上台之前,就把雲山金礦和一些重要的紡織廠的專利權許給美國人。在上台之後,他更變本加厲,與美國簽訂「軍事協定」、「財產與財政協定」、「經濟援助協定」、「互相防衛條約」等名目繁多的協定。李承晚把美國在其軍政廳時期所攫取的「權益」全部予以合法化,明文規定「美國政府應該獲得它所關心的在韓財產及附屬物」。那些軍事條約不僅為美國提供了在南朝鮮修築軍事基地和駐軍的權利,還拱手交出軍隊的指揮權和訓練權。所謂經援協定,更是為美國壟斷資本掌握南朝鮮經濟命脈,掠奪南朝鮮人民大開方便之門。
抗美援朝
日本占據朝鮮半島後。當時有很多南韓人不僅不救亡圖存而且還參加了日本殖民政府的警察部隊,但是日本人狹隘的島國思想作怪,對韓國人不信任,雖然這些韓國人對日本人畢恭畢敬堅決效忠,但是,日本人仍對他們存有戒心,不給韓國警察配備武器,這些韓國人在街上維持社會秩序時,由於沒有武器,這些警察每人都手持一柄大棒上街。於是大棒成為了韓國警察的標志。
國際由來
韓國一再在文化上挑釁中國,還出現了刁難中國外交官外交鬧劇。法國主流媒體《世界報》發表評論,把韓國比喻成大國的擦鞋墊、跟班,表示對韓國的不屑。
編輯本段參加侵華日軍的韓國
夠了吧?

❿ 為什麼韓國歷史是4343年而中國才過2012年

為什麼韓國歷史是4343年而中國才過2012年?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 韓國人看不起中國人是因為他們自己自卑,從而產生極端的思潮. 韓國無論何時何地都宣稱他們自己是強大的民族,其實想一想,真正強大的民族用的著自己說自己強大嗎? 韓國人旅外商人大都買韓國車,不買外國車,特別是日本車,絕對不買,其他要買的東西,只要有韓國產的,就不買外國的,只要質量差的不太多.從表面上看,他們有」骨氣」,愛國,實際上,表現的太激烈了,這是一種自卑的表現,自己給自己壯膽嘛!世界上的強國會做這種事?沒聽說.只是在弱國才有這種事,就像在舊中國某大學發生的一件事一樣. 這是一個長期受壓迫的國度,在復國後表現出的極端思想,他們在心底里太需要一絲自尊了,他們以為這樣就可以得到世界的認可,那就大錯特錯了. 韓國或者說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在歷史上與中國的關系很簡單,宗主國與藩屬國,有時稍微獨立些.在中國的亂世,他們獨立些,在中國盛世,他們聽話些.唐朝他們來華朝貢次數計不清了,就在100年前,他們還是中國的藩屬國,直到50年前,他們才在外國人的幫助下獲得獨立,就在五十幾年前,中國的志願軍還佔領過現在韓國的首都. 韓國人極力拉近與中國遼朝血緣的關系,殊不知,契丹是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可追溯隋唐時期.中原與遼的不愉快暫且不提,在遼國的強盛時期,皇帝熟知漢文化,重用漢人,事實證明漢人確實比不習漢文化的契丹人在出謀劃策上有用. 韓國許多人現在又極力迴避明朝明政府出兵援朝的事實,許多韓國人愚蠢的認為把豐臣秀吉趕走的是」強大」的高麗民族.這與當時乞求萬曆帝出兵援朝有多大的反差啊! 還有很多事,莫名其妙,啼笑皆非.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韓國專家說,他們祖先來自帕米爾高原,後來定居朝鮮半島,並喚起了中華文明.不知這個消息屬實否,我想不至於吧!還好,還知道中華文明,可居然說是他們喚起的.自己也搖身一變,變成了中亞人了.莫名其妙. 至於現在看我們的態度,」高傲的看我們」」看不起我們」,我覺得,當然,中國人有些方面確實做的不太好,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想以高傲的姿態掩飾自己內心的怯弱和自卑.可以想像,這樣一個歷史弱國,他們太需要一些別人的尊重了. 最後,我還想說明幾點. 1.我沒有任何鄙視韓國人的意思,我是尊重韓國人的.只是對他們的許多做法十分厭惡. 2.中國是一個大國,民族之間的融合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唐朝之所以盛,主要有一個寬容的民族政策.中國是多民族國家,決非漢人之國家,漢人不應排擠少數民族,中國各民族皆應為祖國發展而進一分力. 3.大家應該保持良好的形象,不能讓外國人把中國看扁了. 4.大家有時間的話,希望能少看看什麼蘭色生死戀,多翻翻孫子兵法,少看看韓劇,多學學歷史,畢竟中華文化之精髓,需要繼承和發揚.而且這些東西確實非常有用.那些韓劇真的沒意思,膚淺,可笑,我們得到了什麼?幻想,傻笑.他們卻得到了大把大把的鈔票. 由感而發,言盡於此

閱讀全文

與韓國古代用什麼紀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1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