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朝鮮和韓國經濟實力對比
韓國有人口4856萬。面積9960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487人每平方公里。
朝鮮有人口約2400萬。面積122762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196人每平方公里。
從韓國的人口密度對比中,可以看到,朝鮮人均土地面積是韓國的2倍多。朝鮮處於優勢。兩國氣候類似。
人均土地面積大了,可能,就人均礦產資源多,從概率上看,應該如此。但是,朝鮮半島的資源分布,竟如此不均。資源大部分都分布在朝鮮境內。
朝鮮主要礦產資源儲量占整個半島儲量的80%~90%,享有「有用礦物標本室」的稱譽。具有經濟開發價值的礦產蘊藏區約占國土面積的80%,已探明礦物有300多種,其中有經濟開發價值的礦物達200多種。最主要礦產資源有金、銀、銅、鎢、鉬、鉛、鋁、鎂、鋅、鐵礦;石灰石、雲母、石棉、重晶石、螢石、石墨和菱鎂礦,以及煤炭等。朝鮮自古以來就有「產金國」之稱,而且金常與銀、銅等礦共生。菱鎂礦和石墨儲量均居世界前列,尤其是大約為49萬噸的菱鎂礦儲量在世界占最大比重,佔全球儲量的40%~50%。
另一個地方的內容,鐵礦石以茂山鐵礦為首的20多個礦山進行生產。其中茂山鐵礦埋藏量約10億噸,是年生產能力達800多萬噸的朝鮮最大的鐵礦山,也是世界性的露天礦山。特別是菱鎂礦的埋藏量在全世界處於第一位,在前十位的礦物還有鎢,鉬,石墨,重晶石,螢石等7種。應該是世界前十位。
看了上面的內容,我們會很吃驚,原來朝鮮相對韓國礦產資源如此豐富。幾乎每種礦物的儲藏量都比韓國多,有些是遠遠的多。韓國人口總量是朝鮮的二倍,朝鮮人均礦產資源,就更比韓國多了。一般是,朝鮮人均比韓國人均礦產資源多10倍以上,有些會更多一些。一個小小的朝鮮,竟然還有佔世界前列的礦產資源,前十名的就好幾個,還有第一名的,可見世界礦產資源分布是多麼不均。擁有資源確實是好現象,因為有利於自己經濟的發展。從礦產資源上看,朝鮮相對於韓國很有優勢,應該經濟發展的更快一些。
朝鮮半島沒有石油,這對於韓國與朝鮮都很平等。從能源上看,朝鮮擁有幾乎足夠用的燃料煤。朝鮮煤炭的探明儲量為147.4億噸,其中無煙煤儲量117.4億噸,褐煤儲量30億噸,現有技術條件下的可開采儲量約為79億噸,主要缺乏煉焦煤。而韓國是哪種煤都缺乏。
朝鮮擁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其河流發電能量估計約在1000萬千瓦以上。韓國大概就沒有這么多水能了。畢竟朝鮮多山,且國家面積大,在氣候相似時,水能一般要多一些。由於朝鮮人口總量少,那麼,朝鮮人均的水力資源,就比韓國更多了,應該至少多一倍吧!這看來也是朝鮮相對於韓國,一個不小的優勢。
淡水資源,也是朝鮮人均比韓國大。不過,淡水一般都是過剩的資源。因此,人均多一些淡水資源,也不見得能沾多大光。
朝鮮的森林面積在2005年大概有930萬公頃,韓國森林面積在2005年有640萬公頃。朝鮮森林面積比韓國的多290萬公頃。朝鮮人均森林面積幾乎是韓國的3倍。森林也是一種有價值的資源,在土地資源中,僅次於耕地的價值。這應該也是朝鮮相對於韓國的一個小優勢。
在朝鮮國土面積中,農業用地約為20%,其中耕地只佔16%(1997年總耕地面積約為185萬公頃),因此,可以估計出2005年的朝鮮的人均耕地。耕地2775萬畝,人口2400萬,人均耕地1.16畝。韓國2005年有耕地2925萬畝耕地,人口4865萬人。人口密度490人每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6畝。朝鮮人均耕地面積幾乎是韓國的2倍。考慮到朝鮮的氣候冷一些,朝鮮耕地就是打八折,打折以後,朝鮮人均擁有的耕地照樣也比韓國的多。這應該也是一個優勢。耕地資源是土地資源中最有價值的資源。
前幾十年來,這兩個國家的人口增長都很快。短短幾十年內人口就翻番。現在韓國人口,由於生活富裕,生育率已經很低了。朝鮮的生育率依然比較高,但是死亡率也很高。
如果從上面的各個資源對比中,可以看出,朝鮮要佔優勢,如果一個國家的資源,真的能決定自己的人口數量的話,那麼,朝鮮相對於韓國,人口的壓力應該更小。如果韓國沒有人口壓力,那麼朝鮮就更應該沒有人口的壓力了。韓國現在確實是沒有人口壓力,因為,韓國在大力鼓勵自己國民生育,如果有人口壓力就不會這樣做了。既然這樣,那麼朝鮮就更不會有人口壓力了。比朝鮮人口密度更小的大陸也不會有人口壓力了。但是,朝鮮的現狀是那麼的不理想,人民經常飢餓。按照大陸的人口理論,就是朝鮮人口太多了,資源太少了,需要減少人口。看來,朝鮮如果想解決自己的飢餓問題,似乎只有學習大陸,通過計劃生育減少自己人口這一條路了。大陸現在應該積極的伸出援助之手,把自己的計劃生育經驗輸送給朝鮮。或者把計生系統的人員或者專家,輸送給朝鮮,來解決朝鮮的飢餓問題。如果朝鮮只有很少的人,就不會有飢餓現象了。並且,朝鮮還可以實現自己的可持續發展。一舉兩得。
以下是經濟文化及實力數字比較:
經濟方面:朝鮮的人均一個月的工資摺合人民幣40塊錢
韓國人均一個月的薪水摺合人民幣8555元
兩國人民的工資懸殊是200多倍!
韓國2010年GDP是1200多億美元。
朝鮮2010年GDP只是韓國的6%~12% 。
兩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懸殊是10倍還要多!
❷ 韓國和朝鮮哪個國家富裕些
韓國富裕,對外開放,經濟好。朝鮮像中國60年代,封閉發展慢
❸ 朝鮮人生活水平和韓國差距多大
朝鮮一直是關起門來自己發展,就與當初的清政府一樣,自認為還發展的不錯,這與朝鮮本國實行的從上到下的體制有關。韓國抓住發展機遇,積極發展同美日的友好關系,也算是借了他國的東風,加上自身努力謀求發展、進步。從外在因素到內在因素的差異使得同處半島地區的兩地,差距越來越大
❹ 去旅遊,去朝鮮好還是去韓國好我本人在黑龍江哈爾濱,如果去朝鮮大約需要多少花費去韓國是多少
建議跟團去,不管去哪個國家,都花不了多少的,一來一回最多每人6000塊錢吧, 能吃好住好了。(不包括買東西的錢,包括機票、住宿、餐費、當地導游服務,保險、景區門票等等)
朝鮮,現在在鬧飢荒,現在去,不是好時候。但是人家很有秩序,很規矩。
手續就是護照和簽證等等,就不說了,找一個好點兒的旅行社就行了,他們直接幫你辦了。
❺ 為什麼朝鮮與韓國經濟差距那麼大
體制不同導致的差距:美國是標準的資本主義代表,前蘇聯是純粹的社會主義。二戰後,把朝鮮一分為二,朝鮮和韓國,把德國分為東德和西德(首都有一道牆不可來往)。朝鮮跟隨的是前蘇聯,東德也是前蘇聯管轄,那時候中國也是仿效前蘇聯。而美國帶領了日本、西德、韓國。社會主義體制下的前蘇聯解體了,中國在上世紀末實行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實僅僅是稱呼不同罷了),而現在的俄羅斯反過來效仿中國,朝鮮自不用提了,落後中國30年左右--能不能追上,有點懸,因為朝鮮現在依然是社會主義體制,再來說下德國,雖然後期東德和西德合並了,但是東德依然落後西德20-30年,這是不爭的事實。國內所說的德國高精尖的先進工業都是在西德區域。雖然前蘇聯解體給俄羅斯和朝鮮經濟帶來不小的影響,但是自身體制才是主要因素。而美國依然制裁中國,但是中國有反制裁政策,勝負還真不一定。緣由還是在於自身,和美國關系並不大。
僅舉一例:大鍋飯能吃的好那才奇怪了。十指伸出有長短,樹木琅琳有高低,高的能養活低的幾百人幾千人幾萬人乃至幾十萬人,如果在大鍋飯體制下僅僅能養活自己一個人。其中差距顯而易見。
❻ 為什麼韓國那麼富朝鮮那麼窮呢
我也很想知道 朝鮮戰爭之後,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朝鮮政治穩定,外交上和蘇聯、中國結盟,經濟發展創造了所謂「千里馬速度」,人民生活普遍優於韓國,至1980年代末,在國際上北朝鮮的工業及民生消費製品仍可見。然而由於朝鮮的經濟是以蘇聯為中心的社會主義陣營的一環,結構單一,因此1980年代社會主義陣營在冷戰失利之後處境日益艱難,人民生活品質不升反降。1990年代朝鮮經濟宣告崩潰。
今天,朝鮮經濟依舊是高度的計劃經濟,同時是世界上最孤立的經濟體之一。盡管朝鮮進行了經濟改革,但是仍然保持「計劃經濟原則不變」。由於北朝鮮政府拒絕公布有關的經濟數據,可靠的有關朝鮮經濟的信息十分匱乏。國有工業生產了幾乎所有的加工品,政府大力發展重工業以及國防工業。
韓國的經濟一直都是由數個財閥家族所壟斷,經濟規模師從日本財閥模式,以大為尚。這些財閥,都在韓戰之後建立。在1995年,當時全國的四大財閥分別為:現代集團、三星集團、大宇集團及樂喜金星集團(LG集團)。不過在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暴之後,30家財團平均債務資產比率達到了379.8%,國家原來的18個財閥,只餘下4個,但他們到現在仍在主導韓國的經濟發展,2005年韓國前十大公司總凈利達250億美元。三星企業目前掌握了韓國約22%的總出口值,每年繳納8%的稅金。韓國媒體經常以「三星王國」、「三星共和國」、「李健熙時代」等稱謂來形容三星集團對韓國經濟的影響力。2005年,韓國人均國民所得突破16000塊美金(匯率法),在「亞洲四小龍」中已經正式超越台灣,擺脫殿後的形象,韓國總統盧武鉉曾發一句豪語:『到2010年,韓國將實現挺進世界貿易前八強的目標,開創國民所得兩萬美元的時代。』然而,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得到的韓國人均GDP目前還只有同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台灣的85%。 5709
❼ 同樣在朝鮮半島為什麼朝鮮和韓國的經濟狀況相差很大
戰後朝鮮經濟發展經歷了一個先盛後衰的發展歷程。朝鮮在80年代之前其經濟發展水平,不亞於中國和越南等亞洲社會主義國家,甚至也不低於韓國。1960年時,韓國GDP與人均GDP僅是朝鮮的40%和55%,1975年時韓國GDP與人均GDP分別是朝鮮的90%和84%。直到1980年韓國才剛剛趕上朝鮮。韓國GDP與人均GDP分別是603億美元和1589美元,朝鮮這兩個數字分別為413億美元和1161美元。此後韓國則快速發展,把朝鮮遠遠拋在了後面。 90年代後朝鮮經濟發展則每況愈下。自1990年開始直到1998年連續9年負增長。它們分別是-3.7、-5.2、-7.6、-4.3、-1.7、-4.5、-3.0、-6.8、-1.1。直到1999年才開始出現出正增長6.2。
90年代後,隨著蘇東劇變,朝鮮的貿易環境日益惡化,外匯儲備越來越少,原料、燃料和原油的進口激減,從而導致冶金、煤炭、電力生產大幅度下降,整個工業生產處於嚴重的衰退之中。1990年至1998年,煤炭產量由3 315萬噸減少到1 860萬噸;發電量由227億千瓦減少到170億千瓦;鋼鐵產量由336萬噸減少到94.5萬噸;原油進口量由252萬噸減少到50萬噸。由於原料、燃料、電力的嚴重不足,大多數大中型企業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企業設備運轉率僅達到20%。進入1999年後,朝鮮工業生產開始呈現好轉的跡象。據朝鮮內閣外務相白南舜說,朝鮮經濟已全面出現轉機,全國數千個工廠企業實現了生產正常化,1999年上半年工業生產總值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0%。有資料表明,朝鮮2000年年電力生產同比增長了140%,煤炭生產同比增長了113%,有2500多個工廠企業超額完成了上半年的生產計劃。
60年代時,朝鮮糧食生產曾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1964年朝鮮產糧500萬噸,那時僅1200萬人口,既能讓國民過得舒服,還有餘糧可供出口,被國際輿論稱為「經濟奇跡」。70年代中後期,朝鮮年產糧食超過700萬噸,80年代前半葉曾超過800萬噸,1984年甚至達到1000萬噸。但是,90年代以來直到2000年,朝鮮自產糧食每年平均在400萬噸左右。2000年朝鮮的糧食總產量約為359萬噸,比1999年(422萬噸)減產約15%。其中1999年大米的產量為163萬噸,2000年減至142萬噸,玉米從192萬噸減到144萬噸,大豆從13萬噸減到12萬噸,只有紅薯從31萬噸增至39萬噸,增產約25.8%。朝鮮目前的全國總人口為2400萬左右。按平均每人每天460克糧食消費計算,朝鮮全年糧食需求量最低應為400萬噸上下。朝鮮全年正常糧食需求量為746萬噸左右,其中口糧480萬噸,工業用糧120萬噸,飼料用140萬噸。可見朝鮮每年缺糧大約250-300萬噸。自1991年以來每年進口80-160萬噸糧食左右。
進入90年代後,隨時國際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朝鮮對外貿易受到極大的沖擊。蘇聯一直是朝鮮最大的貿易夥伴。1990年朝蘇貿易額為25.6億美元,占朝鮮貿易總額的54.2%。蘇聯解體後,1991年朝俄貿易額急劇減少到4.7億美元,比上年減少80%以上。此後貿易額逐年減少,1995午朝俄貿易額只有2.3億美元,在朝鮮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則下降到11%,5年間朝俄貿易規模縮減了50%以上,因此造成朝鮮對外貿易嚴重滑坡,貿易條件日趨惡化,進出口貿易急劇下降。1991年貿易總額由1990年的47.8億美元下降到27.2億美元,1992年貿易總額下降到26.6億美元,1993年貿易總額下降到26.4億美元,1994年貿易總額下降到21.1億美元,1995年貿易總額下降到20.5億美元、1998年進一步下滑至14.42億美元。1998年朝鮮對外貿易額為14.42億美元,同比減少33.7%,其中進口額為8.8億美元,同比減少30.6%;出口額為5.59億美元,同比減少38.2%。這是90年代以來,朝鮮貿易額首次低於15億美元。1999年為14.79億美元。2000年略有回升(19.7億美元),2001上半年驟增八成。其中對中國鋼鐵產品出口增長241%,從中國進口礦物性燃料和穀物分別增長112%和89%。
朝鮮從2000年以來已把強國戰略的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然而,由於半島目前的不戰不和的態勢,朝鮮又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用於經濟建設。在今後一個時間內,沉重的軍費負擔仍將繼續拖累朝鮮國民經濟的發展,朝鮮只能繼續採取「建設與軍事並舉」的方針。朝鮮自60年代起就一直保持對與軍事工業直接相關的重工業的高投入,結果導致經濟結構嚴重失衡,而軍工生產卻發展迅速,消耗了巨大的國民財富,不僅直接排擠了農業和輕工業,也排擠了民用生產資料的生產。目前,朝鮮人口總數為2300多萬,朝鮮擁有現役正規軍105.5萬,准軍事部隊18.9萬,預備役470萬。其兵力佔世界第五位。據外電報道,近年來朝鮮每年的軍費支出約占其GNP的20—25%左右,1994年其軍費支出為56.6億美元,佔GNP的26.7%。這種巨額的軍費不能不嚴重阻礙並延緩朝鮮現代化的正常進程。
東歐劇變和蘇聯崩潰,使朝鮮失去了原來與這些國家協作保有的戰略物資來源和主要的商品出口市場。這些國家停止與朝鮮進行易貨貿易後,朝鮮又沒有足夠的外匯繼續進口石油、棉花、焦炭等戰略物資;而這些國家對西方國家開放市場,又使許多朝鮮商品失去了競爭力。美國對朝鮮的經濟封鎖和制裁,進一步縮小了朝鮮的國際經濟空間。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對朝鮮進行了全面的經濟封鎖和制裁。東歐劇變後,在美國要求停止與朝鮮進行貿易,否則西方國家不提供貸款的壓力下,東歐等國家都停止了與朝鮮的正常貿易,導致出現了朝鮮有競爭力的商品也無處輸出的局面。1995~1997年連年發生的嚴重洪澇、乾旱等自然災害,給朝鮮的工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的打擊。能源、原材料的短缺和工業生產的癱瘓,使朝鮮不僅難以有效地抵禦自然災害,而且不得不砍伐森林作為工業和民用能源,從而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和自然災害頻發的惡性循環。與美國進行的核對峙,使安全問題陡升為最緊迫的課題,致使朝鮮無法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及時地調整經濟結構,結果更加惡化了經濟困境,逐漸降低了國民的勞動生產積極性。
解決方法和越南一樣:加快市場經濟改革步伐,國家政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例如---裁軍放權,改變權力高度集中於中央的模式,逐步將經濟管理權下放,採取按勞分配製度,提高國民勞動生產積極性,鼓勵發展個體和私人經濟,擴大市場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
韓國經濟發展半個多世紀的歷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動盪與恢復階段(1945年~1961年)。韓國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後,經歷了大規模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動盪。1948年成立的政府為恢復生產、抑制通貨膨脹做出了巨大努力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1950年6月爆發的朝鮮戰爭,使其生產設施幾近毀滅。1953年停戰後,在美國及聯合國的經濟援助下,經過近三年的恢復,於1956年在很大程度上完成重建工作,控制了惡性通貨膨脹。盡管一般認為20世紀50年代是韓國經濟停滯的時期,但是,1954年韓國政府實施的「有償徵用」和「有償分配」的農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即政府從土地所有者那裡購買土地分配給實際耕作的農民,結果一種佃農耕作制度取代了傳統的收益分成佃農耕作制度,使農業部門的生產率得到提高。事實上,在這個時期政府實施的幾個重要政策目標,成為60年代經濟較快增長的基礎。1953年至1962年,韓國經濟年均增長3.7%,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0.7%。
(二)高速增長階段(1962年~1992年)。1961年5月,朴正熙軍事政變上台後,開始以政府主導、出口導向和不均衡發展等戰略,推進了韓國經濟的有計劃開發。1962年開始連續實施了6個五年經濟開發計劃。
這一階段又細分為三個發展時期。20世紀60年代可謂外向型經濟形成時期。「一五」期間作為振興出口、引進外資、引進技術的步驟之一,1965年韓國和日本實現了邦交正常化。60年代,韓國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都達到7.6%。1962年至1970年,國民生產總值由23億美元增至81億美元,增加2.5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由87美元增至252美元。「二五」計劃結束時的1971年,出口額由1962年的5480萬美元增至10.68億美元。
70年代是韓國實施第三、第四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繼續推進自立經濟建設、解決發展不均衡時期,也是重化工業發展時期。這一時期,針對韓國國內外經濟條件的變化,提出「各地區均衡發展」、「劃時代地擴大出口」、加緊「重化工業建設」等目標,改善了地區間、產業間的不平衡發展。為了繼續擴大出口,1973年制定了重化工業發展計劃,將造船、汽車、鋼鐵、石化及有色金屬等作為重點發展產業,對重化工業進行大規模投資。在此期間,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1.2%,創造了該時期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的最高紀錄。同時,產業結構向工業化方向前進了一大步。1976年國民生產總值中,第二產業的比重31%超過了第一產業的比重24.8%。「四五」計劃期間(1977年~1981年),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僅為5.8%。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朴正熙總統遇刺,1980年光州事件及糧食的大幅度減產,重化工業投資失控,使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盡管如此,應該說整個七十年代韓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政府對產業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重化學工業得到了長足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村面貌在「新村運動」的推動下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由於當局在宏觀調控上的失誤,出現了工業投資過猛,工業設備運轉率過低等問題。1971年至1979年,國民生產總值由95億美元增至614億美元,增加5.5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由288美元增至1662美元;出口由10.68億美元猛增至150.6億美元,年均增長39.7%。
進入80年代,韓國政府針對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及國內經濟波動的新形勢,提出「穩定、效率、均衡」的方針,對國民經濟進行了改革,在經濟政策和結構調整中求發展。「五五」計劃(1982年~1986年)和「六五」計劃(1987年~1991年)期間,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分別為9.2%和9.3%。八十年代上半期,韓國出口增長率超過進口,貿易赤字逐漸減少,1986年終於出現盈餘。1984年~1985年韓國同其出口市場的發達國家產生貿易摩擦,使得出口增長速度放慢。但是,1986年以後,進入低匯率、低油價、低國際利率的所謂「三低」時期,使出口連續幾年大幅度增加(1986年增加14%,1987年36%,1988年28%),經濟增長率連續三年達到11%,1991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6757美元
(三)調整改革發展階段(1993年7月至今)。1992年開始實施第七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可是,1992年12月當選的韓國歷史上第一位文人民選總統金泳三,1993年2月上台後提出了「新經濟五年計劃(1993年~1998年)」。在此計劃中提出行政改革、產業結構和金融體制改革。1992年與中國建交。由於韓國具有的較強的價格競爭力和對日本出口大幅度增加、設備投資增加等因素,1994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6%;1995年也保持了這種良好勢頭,增長甚至超過1994年,達8.9%,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了一萬美元大關(10037美元)。1996年由於日元升值導致韓國出口下降和設備投資減少,經濟增長率回落為7.1%,可是,在這一年韓國成為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這標志著韓國基本上擺脫了發展中國家的地位,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然而,1997年10月開始韓貨價值暴跌,被捲入亞洲金融危機漩渦之中。97年11月末,韓國可用外匯儲備降至73億美元,陷入無法支付外債之困境。韓國政府不得不於當年11月21日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申請金融救助,並於12月1日與IMF簽訂了金融救濟協議。550億美元的緊急資金救助計劃實施後,不穩定的外匯狀況隨著1998年1月韓國政府同國外債券組織簽訂短期外債向中長期轉換的協定後開始趨於穩定。以IMF的金融救濟為契機,韓國擺脫了全國范圍的危機。而受到金融危機洗禮的韓國經濟,九十年代末進行了多方面的調整和改革。進入21世紀以來,調整改革中的韓國經濟,於2000年顯示出有力的增長,其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5%,2001年有較大幅度的回落,增長3.8%。2002年新當選的盧武玄總統提出了四大方面的經濟施政綱領。2002年經濟年均增長7.0%。而2003年僅增長3.1%,國內生產總值為6012億美元,人均為12646美元。
縱觀韓國經濟的發展,「根據霍利斯·錢納里(H.B.Chenery)的研究,韓國經濟的主要轉換增長時期(transitional growth)為1963年~1983年。1963年隨著第一次經濟五年計劃的制定實施,工業化正式啟動。1970年韓國成為了新興工業化國家(newly instrialization country)。1983年韓國經歷了1979年的第二次能源危機,1980年負增長後經濟得以恢復,並在經濟穩定基礎上促進自律化、開放化。」而經歷了1997年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發展歷史上最為慘痛的挫折之後,韓國經濟正在進行全面改革,並取得了初步成效。
韓國不同歷史時期促進經濟發展戰略及其評價
通過韓國經濟發展軌跡可以發現促成其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從世界經濟發展宏觀角度來講,韓國處於後發展國家可以利用更發達國家技術革新成果,「濃縮」工業化進程之優勢地位;以及超越傳統貿易理論所指出的一個出口國需先在本國國內市場上充分收集消費者偏好使其成熟後再向國外市場擴張的漫長過程;還有對像韓國這樣資源匱乏國家,戰後節約資源型技術得到的快速發展,使其經濟發展中資源匱乏束縛得到大大緩解;亞當·斯密的貿易理論,即「在不使用武力的前提下,富國與窮國之間的貿易將使雙方受益,而後者比前者受益更多」又一次得到部分驗證。而從韓國本身來講,政府實施的以下幾種經濟增長戰略不能不為其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
(一)政府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所謂政府主導是指政府的「定向」和「導向」在經濟運行和發展中起作用。對韓國政府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可以簡單概括為:政府規劃、指導、管理和調控經濟。其主要手段是:首先,運用經濟開發戰略,宏觀調控經濟發展方向。韓國政府60年代中期提出了「出口主導型」經濟開發戰略,經濟活動重點由國內市場轉向國外。70年代以後,經濟發展重點由輕工業轉向重化工業,提出「重化工業化」經濟開發戰略,80年代以後,又提出「技術立國」等。其次,根據經濟發展遠景目標,制定五年經濟開發計劃,以自由與計劃相結合為經濟發展的指導原則,政府主導實施了一系列經濟開發計劃。第三,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各項經濟政策、法規及措施並加以執行。第四,韓國政府首腦親自干預經濟。由於政府將干預經濟活動視為其重點職能之一,所以,政府最高層直接干預經濟、直接處理經濟運行中的重要問題。
關於韓國政府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在其經濟發展初期是比較有效的。主要原因在於在韓國當時經濟條件下,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是旨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基礎上由政府充當其經濟活動的總指揮。政府主導經濟的主要手段為宏觀經濟決策、計劃指導、運用經濟杠桿進行干預,經濟立法和行政手段等。然而,這種依靠政府主導,30年走完西方發達國家100多年才走完的工業化歷程,自有其弊端。根據制度經濟學的分析,制度演進存在路徑依賴。由於政府主導的企業制度、金融支持政策的安排,造成了企業對政府的強力依賴。韓國大企業集團為了獲得更多的政府優惠,競相不計後果地擴張,沿著規模擴張的路徑走下去。面對日趨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大企業集團沒有適時地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以及技術創新;企業的高負債、財務結構不合理,以及企業集團的制度缺陷,終使企業管理失控。到1997年金融危機時,大企業集團紛紛倒閉也就不難理解了。韓國政府主導型經濟發展的另一弊端在金融體制上表現顯著。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金融系統是一個金融市場,根據市場信號運用市場運行規律,將金融資源配置到相關部門中去,推動社會生產的正常發展。可是在韓國,其經濟發展的自身特點使然,金融業的職能僅是行使政府指令、政府幹預經濟的工具。政府決定利率、存貸、投資等,使金融機構喪失了創新和提高效率的動因,大量的呆賬成為其沉重的負擔,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金融扭曲與滯後成為了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也是1997年的金融危機,將其所有弊端都展現給國人,使其始於90年代初但又未能痛下決心的改革調整不得不真正使上軌道。政府由此轉向旨在減少干預、建立自由公正的市場秩序、創造穩定的市場環境上。政府這種由主導經濟向重點規劃經濟的角色轉變,使如三星電子這樣的大企業集團脫穎而出,成為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韓國現任總統盧武玄當政之初提出的四大經濟施政綱領,並非言之無物。首先提出確立自由公正的社會秩序,具體包括建造易於創業的環境、構築透明公正的競爭機制、構築先進的金融基礎系統和進行財政稅收改革。在建設東北亞經濟中心國家中,提出要用東北亞時代的視野,構築以物流中心基地與國際化金融為兩翼、圍繞信息高新技術產業的商務中心。而建設科學技術為中心的社會和面向廣闊未來的農漁村社會都有具體內容及實施方案。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韓國政府主導型經濟開發戰略基本完成其使命,成為其歷史的一部分。
(二)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六十年代初韓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兩種選擇,其一,繼續發展以進口替代產業為主的內向型經濟,建立獨立的、完整的民族經濟體系,社會生產和人民所需要的產品盡量不進口或少進口;其二,面向世界市場,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發展以出口產業為中心的外向型經濟,通過廣泛的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來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選擇後者,使韓國在國際經濟貿易活動中,充分發揮了韓國當時剩餘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有效地彌補了資源匱乏、國內市場狹小、資本積累不足等方面的劣勢,為韓國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韓國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相對來講是成功的。而這種成功源於其採取的正確方針和措施。概括起來韓國實施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有以下特點,其一,以比較優勢為其出發點。針對缺乏原材料、資金不足但勞動力豐富的現狀,韓國決定了首先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工業。其二,適時地進行結構調整。保持出口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能夠適時地進行產品結構的調整。其三,實行優惠政策,支持發展出口。盡管這些優惠政策,如直接補貼,隨著外部壓力的增加而不斷減少,但在出口企業的發展初期,其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不平衡增長戰略。韓國在增長方式的選擇上,理論上受經濟學家哈士曼(A.D.Hirschmann)的「不平衡發展論」的影響,認為在短時間內可以犧牲部分產業和工業部門而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點產業和重點工業,通過發展重點產業來積累資金,從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發展[⑰]。在財力、物力和技術積累有限的情況下,不可能同時實現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均衡發展,因此,選擇「傾斜式」的重點投資,「不平衡中求平衡」發展,採取「先工後農」,「先出口後內需」,「先輕後重」,「先大後小」,「先主導產業、戰略產業後一般產業」,「先增長後穩定」,「先速度效益後技術效益」,「先內涵後外延」,「先效率後公平」以及「先增長後發展」等一系列經濟不平衡增長戰略。
對於韓國所推行的這種不平衡增長戰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1962年至1971年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韓國重點發展投資省、見效快的輕紡工業,增加出口創匯,以此增加對基礎工業設備投資和擴大生產能力資金的積蓄,取得顯著成效。而70年代初期起,由於重點轉向重化工業過程的過急過猛,出現了對重化工業的重復、過剩投資,降低了經濟效益。再則,效率與公平上的不平衡,出現經濟增長之同時工潮迭起等並非完美之現象。但從本質上看,應該說不平衡增長實際上是一種交錯的平衡增長。
(四)與國際經濟變動協調的產業政策與國際化發展戰略。韓國在立足於自身的經濟基礎、發展水平,特別是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及時捕捉和積極利用各個時期國際上產業結構變動的有利機遇,以其協調的產業政策來調整其產業結構。80年代開始,韓國開始推行國際化,力圖把其企業全面推向國際市場,按照國際市場競爭的要求,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冷戰結束後,隨著愈來愈多的國家重視發展經濟,韓國更加強調其經濟的國際化、世界化發展,同樣,這符合了世界經濟一體化、區域化的發展潮流。
(五)高科技與人力資源開發戰略。一個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高新技術及其人力資源要素的支撐。韓國歷來重視教育,注重人才的培養;同時加大對科技開發的投入。而此戰略得到產業界的普遍贊同,認識到企業的興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職工的素質。韓國的大企業大都創辦了職工業余學校、職工訓練所、人力開發院等職工培訓機構。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職工的業務素質,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現任總統盧武玄提出的「構築技術中心的社會」經濟施政綱領,體現了韓國在經濟日趨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中,以高尖端科學技術立國的志向。
❽ 去韓國或者朝鮮,她們的消費高嗎比如吃飯,住宿,遊玩。
去韓國跟團的話,食宿都有包含的。自己再多少就看你要在那邊買多少東西了,多買多帶。如果是自由行的話,吃最便宜差不多20元,除非你吃紫菜包飯,這個便宜。最便宜的一卷7、8塊。如果吃自助烤肉,至少60以上一位。那裡的公交車6、7元起,打的15元左右。住宿,看你住什麼地方了,一般點酒店差不多2、3百。motel之類就比較便宜。最便宜的大概不到1百一晚。那裡景點的價格便宜,像景福宮之類的門票差不多20左右。(不過裡面沒什麼好看的)。愛堡樂園(推薦)通票大概2百多。去桑拿房差不多70起一位。
❾ 南朝鮮和北朝鮮那個有錢
呵呵,這位仁兄應該知道的,1是沒法跟10比的,雖然之差了一個0。所謂的南朝鮮也就是韓國,北朝鮮就是朝鮮,只是中國這樣叫,而西方都是就南韓和北韓。把名字說出來就很好對比的了,在美國這個科技、經濟強國的幫助下,韓國在汽車、半導體、高速鐵路、核電站等項目上都擁有了領先世界的技術,並且成功地將知識產權轉化為生產力,繼續推動韓國的產業革命。說真話,我覺的韓國現在都比中國好的多。在回頭看看朝鮮。無論在什麼方面,朝鮮都是沒什麼好說的,它現在的水平大概還是我們中國70年代的的水平。從上面的結果不難看出,現在南韓和北韓的經濟差距。如果還看不懂,就大個比喻,南韓在吃肉的時候,北韓還在吃屁。希望樓主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