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韓國和古代中國是什麼樣的關系
韓國古代是屬於中國,韓國歷史上也是中國的附屬國。
韓國和朝鮮古代只有唐朝和西漢是中國的領土,其他朝代如元、明、清,只是中國的屬國。西漢漢武帝在公元前108年平定衛氏朝鮮後,在今朝鮮半島設置的漢四郡樂浪郡、玄菟郡、臨屯郡、真番郡四郡,屬於幽州,此時朝鮮成為漢朝的郡縣之一。
韓國與中國的歷史
漢武帝即位,漢武帝就派兵把衛滿朝鮮給打敗吞並了,然後就設立了玄菟,真番,臨屯,樂浪,漢四郡。箕子朝鮮有一個後人叫箕准,他在朝鮮半島的南部建立了一個政權,就叫馬韓。
後來馬韓又一分為三,叫馬韓,辰韓,弁韓,這也就是後來韓國的前身,也是韓國為什麼叫韓國的原因。這也是他們自己稱自己是三韓的後人原因。後來因為漢朝的國力日漸衰弱,就慢慢的失去了對朝鮮半島的控制力,這個就是朝鮮和韓國了由來。
⑵ 韓國在古代和中國的關系如何,兩國間有哪些重大文明交流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韓國都是作為中國附屬國存在的。關於韓國與中國的歷史關系有很多很多不同的說法,其中更有一種說法甚至說韓國就是起源於中國的。
比如在明朝萬曆年間,從日本戰國時代中脫穎而出的豐臣秀吉就對朝鮮發動了一場規模浩大的侵略戰爭,作為韓國的宗主國,明朝自然不能袖手旁觀,於是派出大將幫助韓國打敗了當時不可一世的日本,在共同抵禦日本的過程中,中韓文化也得到了極為深入的交融,很多先進的中華文化正是在那個時候傳入了當時還很愚昧的朝鮮。
⑶ 韓國和中國歷史淵源是什麼
韓國在古代屬於中國的附屬國。韓國古稱百濟隸屬於朝鮮王朝,朝鮮王朝在明朝與清朝的正統附屬國。積極效仿中國的科技技術,儒家思想文化並延承至今。
韓國的地理環境
韓國三面環海,西瀕臨黃海,與膠東半島隔海相望,東南是朝鮮海峽,東邊是日本海,北面隔著三八線非軍事區與朝鮮相鄰。朝鮮半島歷史上長期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清末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敗給日本,正式脫離與中原王朝的藩屬關系。
1910年朝鮮半島正式並入日本國領土,二戰後光復取得獨立。1950年爆發朝鮮戰爭,南北分裂,北方國家稱朝鮮,南方國家稱韓國。
韓國北部屬溫帶季風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海洋性特徵顯著。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炎熱潮濕,春秋兩季相當短。
冬季最低氣溫達-12℃,夏季最高氣溫可達37℃。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其中6—8月雨量較大,降雨量為全年的70%。年均降水量約為1500毫米,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步減少。
⑷ 古代的韓國和中國是什麼關系
1、漢朝時期是漢朝的一個郡縣
漢武帝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至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派兵佔領衛滿朝鮮後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中北部設置了四個郡。
分別為樂浪郡(朝鮮)、玄菟郡(高句麗、沃沮、夫余)、真番郡(真番)、臨屯郡(臨屯)。
景初年間(237~239),魏明帝秘密派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於嗣跨海平定二郡。部從事吳林認為樂浪本來管轄韓國,將辰韓劃分成八個國家歸屬樂浪,各地驛使傳達音迅難免有出入,臣智激怒韓國,於是攻帶方郡崎離營。
當時帶方郡太守弓遵、樂浪郡太守劉茂起兵討伐,弓遵戰死,二郡於是滅掉了韓國。
2、唐朝時期是唐朝的一個都督府
公元660年,唐朝聯合新羅滅亡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其國都不下而返。百濟滅亡後扶余豐曾聯合高句麗以及倭國復國,但失敗。
在朝鮮半島西南部設立了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後合並為熊津都督府(今公州)。
公元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高句麗,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其國都(今平壤),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在其首都故地設立了安東都護府。
轄境東起東海/日本海(韓國稱其東海,日本稱其日本海),西至遼河,北到松花江流域,南到朝鮮半島的漢江流域。
3、宋遼金時期先後臣服於宋遼金
993年被契丹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的關系,向契丹稱臣。遼代,高麗已將領土北界由新羅時的大同江向北擴張至清川江中上游至鴨綠江下游一帶,疆域遠超新羅。1127年被迫臣服於金國。
4、元朝時期是元朝的一個行省
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垮台,國王投降,元朝建立後,高麗成為元朝的內屬國,後被改為元朝的一個行省,即征東行省。直到元末1356年,高麗恭愍王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5、明朝時期是明朝的附屬國
1392年,李成桂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並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陽(今韓國首爾),史稱李氏朝鮮。後來的李氏朝鮮繼續長期是中國各王朝的附屬國。
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主義。從1416年至1449年,朝鮮在鴨綠江東岸地區設置「西北四郡」,在圖們江南岸地區設置「東北六鎮」,將一部分建州女真驅趕到了中國境內(其中包括努爾哈赤的祖先猛哥帖木耳)。
6、清朝時期是清朝的附屬國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兵協助明朝。1636年,清朝發動「丙子胡亂」,朝鮮國王李倧投降,改向後金朝貢,成為清朝的附屬國。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請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清軍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此為借口趁機在仁川登陸,並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宗藩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韓國
⑸ 韓國首都本來叫漢城,為何卻又更名首爾,跟中國又有何關系
1、韓國人口語里一直是稱其首都為서울,英語音譯Seoul。但韓國老祖宗發明朝鮮文字(諺文)時,沒有給這個「서울」發音規定出對應的漢字。
2、在2005年,韓國規定韓國首都서울的漢語按照音譯對應漢字是「首爾」,它的意思是:從此,韓國首都的漢語譯法寫法不能是「漢城」。
眾所周知的原因,古代韓國政府與中國用漢語漢字交流,自然要沿用漢語國家對其首都的稱呼,「漢城」就是漢語國家對古代韓國首都的漢語名稱。
韓國首都改名,既有實際需要(避免地名混亂),也有民族自尊心需要。從民族主義角度分析,「漢城」與中國有關,那韓國的國旗、國名都不應該延續了,不知他們在不在動這個腦筋
⑹ 韓國傳統的茶文化與中國有哪些聯系
應該說整個朝鮮半島(韓國和朝鮮是由新羅、百濟和高麗統一而成),自古以來就與中國有著密切的往來,他們來中國學習文化,包括文字,然後把精髓部分帶回國,其中自然包括茶文化。在韓國史書《三國史記·新羅本紀》中,就有「茶自善德王有之」記載。善德王是新羅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可見早在我國唐代時期新羅就從中國引進來茶葉和飲茶方法。
新羅使者金大廉到唐朝進貢,帶回去很多茶樹種子,從此新羅國才有了茶樹,除了供給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僧侶和社會名流外,民間也開始銷售茶葉。
韓國茶文化整個是在學習、吸收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和穩定的,就像世界上其他很多國家一樣,最初多少都有受中國茶文化影響,但和自己民族結合,又總結出不同的茶道文化。
⑺ 中國和韓國有什麼關系
要從兩個方面來說
1是從老百姓的方面,說實話韓國人恨中國人,就像中國人恨日本人一樣,因為從歷史角度上來說朝鮮半島一直是中國的附屬國(其實就是殖民地好聽點的叫法而已)中國(漢族)從秦/漢開始就不斷入侵朝鮮,然後長期佔領朝鮮,厚道點說這確實是一種侵略,不過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樣,如果不是外族干預韓國怎麼可能從中國獨立(日本人搞得),怎麼可能分成南北兩國(蘇聯人美國人搞得),這個世界就是弱肉強食的世界。
在韓國還有一種說法,是中國人當時在朝鮮打了一仗搞得朝鮮到現在還沒統一。
還有就是韓國人對中國不了解,覺得我們都是窮人,可能有很多人根本區分不了中國和朝鮮(西方很多國家都這樣覺得)。
2從政府角度上來說,關系還不錯,這有很多原因。韓國政府不想老百姓那麼傻,南北分裂最大的魁首是美國和蘇聯,蘇聯現在已經沒了,而美國還有軍隊駐扎在韓國境內,美國人對朝鮮很不友善,動不動就威脅要打朝鮮,這是韓國不想看到,畢竟是同種的人么。還有美國對韓國控製得很厲害,這種種的一切讓韓國對美國很不滿,如果想要擺脫美國對他們的控制他們只有找中國,在這個區域只有中國的影響力是能和美國抗衡的。
還有日韓之間也有很多矛盾,韓國因為和日本是同屬美國一個陣營的,所以明著不能翻臉,他們如果想要牽制日本必須也需要到中國。
最後一個原因是朝鮮,朝鮮問題上中美是最有發言權的,如果韓國想不打仗想吞並朝鮮,那絕對不能得罪中國。
所以韓國從國家利益上來說是絕對不能得罪中國,相反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拉攏中國。
中國韓國之間的導火索,是因為奧運聖火在韓國傳遞的時候中國留學生保護聖火的行為與韓國一些群眾產生了摩擦引起了肢體沖突,韓國外交部與中國外交部還專門因為此問題進行過協商,可是畢竟中國的奧運是大家盼了百年才盼來的,留學生的愛國熱情可想而知,而韓國又是一個民族主義化很嚴重的國家,從他們不用外國的車就可以知道,因此火炬傳遞引起的沖突就被擴大化了,這個事情還沒有平息,四川地震韓國部分網友在網上留言辱罵中國,並且惡意攻擊四川人民及中國人民,冷血看待地震所造成的傷害,甚至有傳言說三星公司不讓員工為四川人民捐款,因此中國現在的抗韓情緒很重,由於日本本次對四川表現感同身受,所以中國現在對日本的感覺出現了回暖!
⑻ 中國和韓國的歷史淵源
韓國古代是中國的附屬國,兩國的文化相互融合。
古朝鮮時期古朝鮮王國的幾個部族由滿州南部地區移到韓半島,之後朝鮮半島古代從三國時期的高句麗到統一新羅時代再到高麗王朝和朝鮮王朝深受中國影響,是中國的藩屬國;
要接受中國中央政府的冊封,定期向中央政府納貢,朝鮮的最高統治者只稱王而不敢稱帝;只是後來由於清朝沒落日本入侵並統治朝鮮,中國中央政府才喪失了對朝鮮的控制力。
韓國製造了鐵工具和鐵武器。在政治、經濟、哲學和文化這幾個方面,韓國的發展也受到中國的強大影響。 但是,僅僅了解文化交流還不能充分解釋韓國文化。
正確了解韓國人民的各種特點也至為必要,而這些特點必須聯系韓國人民的歷史發展來加以解釋。
新儒學在高麗時代(918-1392)末期開始引起注意,最終發展成為在朝鮮王國時代 (1392-1910)佔主要地位的哲學思想。 據信它的是在同中國元代的文化交流期間傳入韓國的。但是,如果聯系中產階級的上升來看,那就能更深刻地解釋新儒學何以會被接受。
在世宗大王頒布《訓民正音》之前,古代朝鮮半島沒有自己的文字和標准語言,此時朝鮮的官方語言是漢語,官方文書都用漢字書寫。
世宗大王頒布《訓民正音》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朝鮮半島仍使用漢字,直至大韓民國成立時才徹底廢除使用漢字。
現如今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韓國也為了融入東亞漢字文化圈,韓國興起學習漢字的新高潮,韓國人從小學就要學習1000多個常用漢字。現代韓語也與漢語有著諸多聯系,漢字詞占韓語總詞量的70%,古代的漢字詞比重應該更高。
韓服是朝鮮半島的朝鮮民族衣裝,成型自李氏朝鮮時代。韓服是受漢服和蒙古服飾的影響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傳統服裝,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士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閑雅;一襲韓服透露著東方倫理和超世俗之美的完美結合。
韓服經歷了三大變革,朝鮮先民最初的白衣服飾的在中國唐朝的影響下進行了第一次變革,第二次是高麗時代受元朝影響進行蒙古化,第三次是受明朝的影響而進行了漢化。
在中國清朝代替明朝之後,繼承了明朝對朝鮮半島的宗主權,但是清政府在中國對漢人實行剃發易服的同時朝鮮卻得以保留了明制服飾。
⑼ 歷史上,中國和韓國究竟有何緊密關系
中國是老大,朝鮮是小弟(韓國以前也是朝鮮的),年年納貢,歲歲來朝,唐朝時囂張一段時間,被薛仁貴東征好好的教做人了,後來分裂了出現了韓國,李承晚,金日成打了一架,韓國打不過,找爸爸美國幫忙,朝鮮想報大腿找蘇聯,蘇聯不管,中國出手又一次教做人
⑽ 韓國文化與中國文化有什麼歷史淵源
在古朝鮮時期,朝鮮古代王國的幾個部落從滿洲南部遷移到朝鮮半島。此後,從三國時期的高句麗時期到統一的新羅時代,到高麗王朝和朝鮮王朝,韓國是朝鮮半島深受中國的影響的國家。
為了接受中國中央政府的封聖,並定期向中央政府致敬,朝鮮最高統治者只稱王,不敢稱皇帝;只有在清朝日本衰落和朝鮮統治之後,中國中央政府才失去對朝鮮的控制權力。
韓國製造了鐵制工具和鐵制武器。在政治,經濟,哲學和文化方面,韓國的發展也受到了中國的強烈影響。然而,僅僅了解文化交流並不能完全解釋韓國文化。
正確理解朝鮮人民的各種特徵也是必要的,這些特徵必須結合朝鮮人民的歷史發展來解釋。
在高麗王朝末期(918-1392),新儒學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最終發展成為支配朝鮮時代(1392-1910)的哲學思想。它是在與中國元朝的文化交流中被引入韓國的。
(10)韓國和中國有什麼聯系擴展閱讀:
韓國的文化受中國影響十分明顯,早在唐朝時期,朝鮮半島的新羅國就專門派人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以及治國的策略,有些東西照搬照抄地拿回去後經過「本土化」之後吸收為自己的文化,中國的文化對新羅國影響十分久遠,新羅也因為吸收了中國的文化而強大起來因此統一了朝鮮半島。
1882年,朝鮮國使臣朴泳孝和金玉筠將出使日本,臨行前向中國清朝請求將中國的龍旗作為國旗使用,清政府回復稱藩屬國不能用五爪龍旗只能用四爪龍旗。
由於當時朝鮮當局對日漸沒落的清廷已經不買賬了,所以不接受清廷的要求。其時奉李鴻章之命出使朝鮮的中國使節馬建忠(中國近代大語言學家,當時和其兄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一起出使朝鮮國)建議朝鮮政府採用中國傳統的太極旗作為國旗使用,這個建議得到了朝鮮國政府的採納。
所以,最早的李氏朝鮮韓國旗是一面不折不扣的白底黑色圖案的太極八卦旗。
後來,一名英國駐朝鮮的使節用西方文化美學的角度為這面太極八卦旗做了大幅度修改,去掉了八卦中的四卦,把剩下的四卦斜向對稱拉伸,使整個國旗圖案呈長方形 ,把陰陽魚圖案改為紅藍兩色,這樣才有了我們看到的韓國太極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