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韓國資訊 > 為什麼滅國之戰只有韓國策劃

為什麼滅國之戰只有韓國策劃

發布時間:2022-12-08 06:54:11

⑴ 韓國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何秦國滅六國首先就是消滅韓國

韓國到戰國後期基本上就快變成秦國的附庸了,實力非常弱小。而且地理位置又在秦國進軍的必經之路上,先滅掉它很正常。

韓國實力很弱,而且位於天下腹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這又進一步加大了它被削弱的可能性。

等到秦國要統一六國的時候,韓國由於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弱小,自然就會首當其沖的成為統一目標。

其實論最想被秦始皇吞並的國家,那肯定是趙國。在長平之戰之後,趙國就已經無力和秦國爭鋒了,在滅亡韓國之後,秦國下一次就攻下了邯鄲。這個是由秦始皇的個人感情決定的,他小時候在趙國和母親一起生活的時候,估計沒少受當地一些人的氣。攻下邯鄲之後,就命令把之前欺負他們母子的人全殺了,也是為了泄這口氣。當然趙國並沒有在被攻下邯鄲之後滅亡,而是遷都到了代地又挺了一陣子,才被秦國滅亡。

既然從個人感情上講,韓國並不是秦始皇手要滅掉的國家,那麼韓國第一個被滅掉,一定就是因為其地理位置和實力了。

柿子先撿軟的捏,攻下來之後又可以試驗用秦法來治理六國的可能性。並且韓國地理位置特別好,通過韓國可以侵略魏國、楚國和趙國。只要拿下了韓國,全取中原就在望了。又因為韓國實力弱小,打下韓國也不需要費太大的力氣,所以韓國就成了首當其沖的被滅國目標。相對來說楚國比較難打,所以放在後面一些。

#秦國進攻東方六國的過程中,為何第一個消滅的就是韓國#

⑵ 秦始皇統一六國,為什麼第一所滅的是韓國而不是趙國呢

秦王嬴政解決國內的呂不韋、嫪毐兩大政治勢力後,便著手准備滅六國,一統天下。在當時,其餘六國中,和秦國相接壤的是楚國、韓國、趙國、魏國、齊國,最終嬴政選擇了韓國,作為他的第一個目標。這不禁引人疑問,明明有5個諸侯國跟秦國接壤,幹嘛偏偏選擇第一個滅掉韓國?難道真的是韓國的人品不太好運氣比較差嗎?下面就來分析,為什麼戰國七雄當中,韓國是第一個被秦國滅掉的。

3,韓國的南陽守將投降秦國秦國滅韓之前,韓國的南陽守將叛變,投降了秦國,這讓本來就實力弱小的韓國更是雪上加霜。在這一直接原因的影響下,便推動了秦國第一個滅韓。總而言之,秦國之所以第一滅韓,就是因為韓國的實力是最弱的。俗話說弱國無外交,沒有實力,就只能任人宰割。

⑶ 秦國消滅山東六國之後,為何只有韓國策劃過復辟的計劃並付諸行動

秦國消滅山東六國之後,為何只有韓國策劃過復辟的計劃並付諸行動?

公元前231年,秦國在經歷了六代變法以後,已經成了戰國時代更為強悍的諸侯國,在強悍的經濟水平和軍事力量的支撐下,它開始發動滅國之戰。第一個的是和秦國擁有廣闊的鄰近地區的韓國,秦國以水利鄭國疲秦事情借口進攻韓國,最後已經千瘡百孔的韓國並不能夠抵禦秦國的進攻,因此韓王安向秦國俯首稱臣,韓國由此滅亡。

攻下韓國之時是,秦國滅國之戰的開始,以後的秦國也是銳不可當,在章邯、趙括、王賁這三位國防天才的引領下南征北戰,最後消滅了山東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社會性質的皇朝。但秦國發動滅國之戰以後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滅亡的六大諸侯國之中,僅有韓國以前方案策劃過復辟的計劃,也只有韓國將這樣的計劃付諸實施過。

那麼為什麼只有韓國做過這樣的事情?難道說其他的國家真的對於自己的國土已經沒有任何的留戀了嗎?我們今天就來重點的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下為什麼只有韓國想要恢復自己的統治?

01韓國由一個忠勇正直國家變成一個崇尚陰謀權術國家

因為其他國家的一些煽動,其實韓國滅亡以後,山東的別的諸侯國都體會到了巨大困境,她們搞清楚秦國現在開始發動滅國之戰,那麼步伐就一定不容易終止,因此他們所面臨的環境是日益的不容樂觀。

因而,如果能有一個陣營在秦國東進的道路上設定一些阻礙,那麼他們將會有充足的時間來面對即將產生的危險,而已經滅亡的韓國,相當於就是最好的選擇,因為那個時候韓國的背後還有著她們五大諸侯國的大力支持,韓國的韓王安都沒有身亡,張良的大家族在首爾五代為相,對其韓國也有著深厚的感情,因此韓國就成為了被其他國家利用的那麼一個對象。

可事實上說是運用並不是十分的適當,畢竟在張良的內心之中是真的想要恢復韓國的統治,是真的想要重新建立一個屬於他的韓國,他們之間的協作應該說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張良用自己所組成的陣營為他們爭得提前准備戰爭的時長,而他們乃為張良給予有意義的事范圍內的一切適用。

事實上,張良的這種做法並不能夠說是完全沒有任何意義的,至少為他韓國的未來做出過努力,其實像是韓國這樣的國家也僅此一個而已。以上就是全部內容了,希望能幫助到對歷史感興趣的小夥伴,如果大家還有什麼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⑷ 秦始皇的故事21滅韓滅趙之戰,為什麼反間計總是秦國的專利

公元前230年,秦王正式開始滅國之戰,第一個是距離秦國最近、也最弱小的韓國。

需要了解的是, 秦滅六國不是1V6,而是六次1V1 ,這個區分很重要。

在九年時間里滅六國,平均一年半滅一國,基本上各國之間毫無策應,所以這幾年的戰爭打得相當順利,可以看作過去若干次蠶食戰爭的自然結局。

一個很顯然的道理是,秦國憑借超強的動員能力消滅六國,決定戰爭結果的因素其實不在戰場之上,也不在這九年之中。

前231年,開啟滅六國之戰的前夕

滅國之戰的大致順序,首先是韓國,其次是趙國,其中有幾處重點會單獨拿出來討論。

首先是滅韓之戰。

韓國早先已經被削弱得只剩下京畿附近少量城邑,秦國將領內史騰攻下韓國都城新鄭,俘虜韓王安。韓國滅亡。時間是公元前230年。

秦滅六國,沒有殺掉各國的王,這是周代貴族倫理的一點殘余,將他們安置在特定地區,有食邑供養。而秦王會在咸陽城模仿各國宮殿修造建築,以炫耀一統天下的偉業。

接著是滅趙之戰。

秦國攻打韓國的時候,趙國發生了地震和旱災,於是滅韓之後第二年,秦軍攻趙。大家期待的名將 王翦 李牧 的對決沒有到來,李牧死於秦國的反間計。

公元前228年,趙國被滅。

滅國的含義是祭祀祖先的社和祭祀農神的稷停止侍奉,趙國就是這樣。 趙公子嘉 帶著一群人逃到了北方與匈奴交界處,重建政權,被稱為代,可以視作趙國的殘余勢力,但已經不是趙國。

秦王政的生母 趙姬 正是在趙國被滅的這一年去世的,也是巧合。秦王政回到自己出生的邯鄲,把以前欺負過自己的那些人都找到,狠狠報復了一頓。

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不一定擁有成熟的品性,憑借權力進行的報復,並無任何豪俠氣概可言。 所以我本能地覺得這樣的報復,相比於伍子胥鞭屍楚平王、孫臏減灶擒殺師兄龐涓這樣的快意恩仇,總有一種說不上來的別扭。

另一個巨大遺憾是,令人期待的巔峰對決沒有發生。

若純粹憑戰場決勝負,恐怕王翦也得依靠遠超趙國實力的秦軍本身實力打敗李牧,王翦自己也知道這一點,不過他更清楚打勝仗靠的不只是戰場上的謀略和拼殺,決定戰場勝敗的因素基本不在戰場之內。

王翦用的是反間計,直接讓自己的對手趙國解決了唯一能為趙國續命的李牧,這樣王翦不費勁地拿下了趙國。若是在戰場上對決,王翦能憑借優勢兵力打敗李牧,但是戰爭的實用主義勝過了風度,我們也沒有機會見證戰國後期這兩位名將之間的對決。

說到王翦和李牧,古代中國的兒童啟蒙讀物《千字文》里講到中國 歷史 有一句話,「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把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和廉頗曾有過對決,可是趙王不信任廉頗,趙國敗。

王翦和李牧本來也應該有一場對決,可是趙王處死了李牧,趙國滅亡。李牧除了讓秦國頭疼,更讓北方的匈奴人頭疼,他用步兵對抗匈奴騎兵,曾取得大敗匈奴十多萬人馬的輝煌戰績,匈奴人後來有十多年都不敢接近趙國邊境。

反間計為什麼只有秦國用得上?

在這里,我有一個一直非常困惑的問題,提出來稍作討論。李牧之死是因為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這已經不是頭一回,之前廉頗被撤下,還有楚國在與秦國的戰爭中也屢次中計,似乎秦國從來沒有中過別人的反間計,總是施加的那一方,而且屢試不爽。這是非常奇怪的地方。

為何秦國的反間計每次奏效,六國面對這種問題的時候總是表現得像一群讓人著急的智障,總是被境外敵對勢力攪擾得無計可施?這非常奇怪。

我試著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反間計適合用在什麼地方?就是權力有縫隙的地方。上下之間有猜忌,適合;上下之間沒有猜忌,然而存在猜忌的可能,適合。廉頗是這樣被罷免的,後來也是這樣流亡的。李牧也是,他們無論是勝還是敗,都對君主權力造成了威脅。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一條軍事准則,是將領能夠打勝仗的保證,因為有自由裁量權,指揮調度全憑一人,但這條軍事准則違背了政治准則。每個君主心中都住著一位專制的惡霸,實力夠的,能成為秦始皇、明太祖這樣的獨裁者,實力不夠的,能成為漢光武帝、隋文帝這樣的開明專制君主,再不夠的,只能做漢獻帝、梁武帝這樣的囚徒。

每個君主內心期待的都是像後來雍正這樣的高能皇帝。 山東六國的權力結構決定了不可能有任何一個實力超強的官僚、將領,不僅引發君主忌憚,其他寡頭勢力也會提心吊膽。 趙王衡量李牧打勝仗的效果和他可能造成的對王權和寡頭們的威脅,寧願自毀長城,我們視之為短見,他們可能覺得這是深謀遠慮的刮骨療毒。趙國的權力結構中,邯鄲的世襲貴族和代地的軍功集團是彼此互為消長、難以共存的,李牧的存在本身就對自認為是真正趙國人的那批貴族造成了威脅,無論他打勝仗還是打敗仗,其實無關緊要。

山東六國之中,其他國家也是如此。從前齊國鄒忌的游說之所以見效是因為貴族沒被侵犯到,屈原的改革則是被楚國內部的親戚撲滅的,都是貴族和寡頭們的 游戲 。只有秦國基本擺脫了這種權力結構,變成一個金字塔式的專制結構,王權高高在上,下面即便是與他血統相近的貴族,也只不過是臣僕。

這種結構的代價是,這個金字塔很容易變成倒金字塔,十分脆弱,只要出現一個沒有能力掌控多方勢力的君主,整個體系都會崩潰,連修補的餘地也沒有。而山東六國雖然被滅,它們的殘余勢力因血統和貴族身份而仍然十分強大,陳勝吳廣起兵之後,六國瞬間全部復國,楚國勢力殘余項羽和劉邦的軍隊士氣爆棚,幾無攔阻。 從這個角度來說,秦只是滅掉了六國的社稷,並沒有真正抹平六國的權力。

接著本來應該是滅魏之戰。然而有個小意外改變了 歷史 的一點點軌跡,就是荊軻刺秦王。

⑸ 韓國在滅國之戰的時候,為何會是第一個被秦國拿來開刀的

戰國時代,七雄爭霸,偏居一隅的秦國,自從進行了商鞅變法之後,其國家實力陡然提升,而因為後續對於變法改革的堅持,秦國實力也在不斷地上漲,到了戰國中後期,秦國已經是一家獨大了,山東六國也只能抱團取暖,共同進行抗秦事業。



這樣的結果其實是令人唏噓的,而且這一系列的發展歷程中,最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還是韓國,畢竟水工鄭國疲秦事件給了秦國進攻韓國的借口,如果沒有這一事件的話,說不定秦國發動滅國之戰的時機還會向後延續,所以,後世人們對於韓國的批判是尤為嚴重的。但其實鄭國疲秦事件只是一個引子,統一早晚會來,以山東六國的治國標准和國家發展實力早晚會被消滅,這其實是歷史發展的必要。

不過話說回來,在戰國中期,韓國實施的其實是與秦國類似的法治變法,但在推行變法的過程中,兩個國家的落腳點卻發生了極大的差距,秦國以法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治國體系,而韓國卻以君主為核心壓低了法的標准,讓韓國漸漸地籠罩在了陰謀權術當中,也讓韓國的邦交政策變得越來越幼稚,這是韓國歷史發展的悲哀,也是韓國最終滅亡的伏筆。如果韓國能夠在變法的過程中像秦國一樣確立「法」的地位,以其當年的盛況也不會落得如此悲涼的結局。

⑹ 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之後,為什麼要先將韓國滅掉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首先就是滅掉了韓國,很多人好奇為什麼秦始皇會先滅掉韓國呢?難道是他在韓國有什麼仇人嗎?其實這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韓國和秦國距離比較近,所以秦始皇決定先滅掉秦國,也是因為比較方便的原因。當時秦始皇採取的是遠交近攻的策略。

既然韓國決定抵抗,那秦始皇自然要出軍,所以韓國首先被滅國也全都是因為自己作的。而且當時韓國的地理位置也非常的不好,韓國本身只是一個小國,但是它的周圍都是超級大國,對外擴張肯定是不可能的,就只能尋求對內變法。但是變法又非常的不成功,所以就只能看著其他國家慢慢發展,但是自己卻沒什麼變化,所以走向滅亡是大勢所趨。

⑺ 韓國是戰國時代第一個被消滅的諸侯大國,秦國為什麼要率先攻打韓國呢

韓國是戰國時代第一個被消滅的諸侯大國,秦國為什麼要率先攻打韓國呢?

韓國是戰國時代第一個被消滅的諸侯大國,而且韓國的亡國並沒消耗秦國很多的精力,它最終是舉國上下而降的國家,韓王安因為無法領著我國抵禦秦國的進攻,在迫不得已只能向秦國卑躬屈膝,但在韓國的滅絕也意味著秦國的滅國之戰正式拉開帷幕。那麼秦國為何要率先攻打韓國呢?這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的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01秦國擁有向韓國出兵的借口

盡管戰國時代的韓國實力較為弱小,但與韓國實力一樣的我國也有北方的燕國,但是秦國並沒有把總體目標率先放到燕國的身上,原因就是因為韓國是秦國的鄰國,針對相鄰的我國更容易凝結軍力開展攻打。

好像燕國,它和秦國並沒立即相連的國土,假如秦國要攻打燕國得話,也是需要開展長途奔襲作戰的,在這一過程中還要超越其它的我國,不僅僅是部隊遭遇風險持續上升,更為重要,軍隊的應援保障系統無法獲得保持,因此位於中西部邊遠地區的秦國如果你想要啟動滅國之戰,那就只能夠從與它相鄰的我國上找尋總體目標。

因為他相鄰的我國,除開韓國以外,乃是趙國、魏國和楚國,這些我國盡管都經歷了一定程度上的衰落,但是它們的整體實力不是韓國可以相提並論的。趙國在軍事力量層面十分的興盛,雖然長平對決以後趙國實力大不如從前,但是它的文化底蘊仍在,大家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趙國可以凝結起來的軍事力量是韓國沒法比較的。

魏國本來就是中原地域的大國,盡管魏國的高速發展一代不如一代,但魏國自打變法維新至今,累積實力還是比較雄厚的,與此同時它又位於中原的關鍵地區,不論是撤離或是找尋援助都特別的非常容易,加上國土覆蓋面廣,並不是秦國首要攻打的對象。

楚國亦是如此,楚國以物產豐富、人口非常多著稱,並且楚國在南邊還有很多北狄支系,特別適合敗兵逃竄,此外,楚國稱為有雄兵千萬,軍事力量非常深厚,實際上在之後秦國消滅楚國的戰場上也是要舉國上下之兵南進的,我們都知道這種我國並不適合做為首要攻打的目標,一旦不成功,很有可能會是窮途末路。因此相比看來,或是韓國最為合乎秦國的首要進攻國家行業標准。

06結語

總的來說,秦國之因此都會選擇率先攻打韓國,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水工鄭國疲秦事情的爆發拿了秦國攻擊韓國的借口,這也是偶然的,拿了秦國一個很好的攻擊機會點,可是哪怕沒有疲秦時間的爆發,韓國也將是秦國率先攻打的目標。以上就是全部內容了,感謝大家的閱讀。

⑻ 秦滅六國,為何第一個目標就鎖定了韓國

始皇九年,嬴政終於加冠親政,開啟了東出滅國的進程。

從公元前238年開始,到公元前230年結束,秦始皇用了近十年的時間滅掉韓國,之後更是以每一到二年滅亡一國的速度,於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統一。

然而有趣的是,秦國戰國初期和魏國打,戰國後期和趙國打,東出滅國的第一戰卻選擇了韓國。

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李斯認為韓國是對秦國牽制最大的國家,事實真的如此嗎?

韓趙魏的前身就是那個巨大無比的晉國,在諸多「春秋五霸」的版本中,曾經有的認為「五霸」中的四個都是晉國的國君。

現在有一個成語叫做「秦晉之好」,源自於秦國和晉國曾經多次聯姻,關系緊密。

但使得秦國屢屢無法東出的,就是這個與其交好的晉國。

秦國在秦襄公時期護送平王東遷,因此獲封岐、豐之地,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諸侯,其後不斷向西、向東擴展,到了秦穆公的時候終於稱霸西戎。

本來秦國在這個時候就准備東出,逐漸融入中原諸侯國,參與中原事務了,並且秦穆公也為這一目標做了非常多的准備,其中就有著名的「三定晉君」的故事。

但無論是晉惠公還是後來的晉文公,在即位之後都開始封鎖秦國東出的通路,甚至晉襄公還因此和秦國打了一場「崤之戰」,全殲秦軍。

至此,秦穆公時代東出的夢想徹底破碎,之後的秦國逐漸衰弱,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備受中原諸國的白眼和冷遇。

好不容易等到了「三家分晉」,這個曾經讓所有諸侯國震懼的晉國分崩離析,變成了「韓趙魏」三個諸侯國。

但是,「三晉」的聯盟又使得秦國東出的夢想變得遙不可及。

「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一起成為了春秋、戰國的分界點,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魏國是「三晉」中最為強大的國家。

魏國採用李悝進行變法,又任用吳起練軍,五萬魏武卒大破五十萬秦軍,使得秦國被奪走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

直到秦孝公時期,任用商鞅進行變法,暗中積蓄國力,這才使得秦國重新回到了和其他諸侯國平起平坐的地位上來。

然而,剛剛擊敗了魏國,趙國又成為了新的「三晉」首領,三方聯合起來繼續封鎖秦國東出之路。

趙國連年和匈奴對峙,兵士勇猛善戰,尤其是騎兵異常剽悍,曾經在趙奢的率領下,正面擊敗了秦軍,這就是著名的「閼與之戰」。

而「三晉」的地理位置卻決定了,它是秦國東出的必經之路。

所以,在秦始皇即位之後,秦國經過了秦昭襄王時期的深厚積累,呂不韋近十年的苦心經營,在決定繼續東出的時候,就面臨了選擇,到底要先攻打哪個國家。

韓國、趙國、魏國,只要攻破一國,秦國就能打破這幾百年的封鎖。既然如此,那柿子當然要撿軟的捏。

然而,事實上,韓國才是中原諸國中最有潛在威脅的國家。

韓國這個「軟柿子」,可一點兒都不軟。

「三家分晉」的時候,其實只有韓國還像一個完整的國家,在地理位置上,趙國、魏國都被韓國分割成了兩個部分。

而韓國雖然繼承晉國的土地和人口不如魏國,但實力還是比較強勁的,它甚至滅掉了有「春秋小霸」之稱的鄭國,「新鄭」就曾經是鄭國的國都,後來變成了韓國的國都。

秦國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的時候,韓昭侯也在任用法家的申不害進行變法,成效顯著。

申不害是法家「術治」的代表人物,精研帝王術,同時也兼用法家的「法」、「勢」兩支,整頓吏治,加強集權,訓練新軍,重視農商,其實和商鞅的舉措差不多。

而經過申不害的改革,韓國成為了當時的強國。《史記》中說:

而就在這個時候,秦國變法蟄伏,「三晉」聯盟暫時破裂,魏國和齊國開始了爭霸。

公元前353年,魏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成侯緊急向齊國和韓國求援,在申不害的建議下,韓國聯合齊國,出兵伐魏。齊國孫臏用一場馬陵之戰斬殺龐涓,而韓國則上演了一出著名的 「圍魏救趙」

這是韓國主動介入大國爭霸的行為,正是它的出手,破壞了魏國稱霸的大好時機。

「三晉」中,魏國有所向披靡的魏武卒,趙國有來去如風的鐵騎,韓國有什麼呢?

韓國的軍事實力在當時也是非常強悍的,這和國內的金屬礦藏資源豐富有關,冶金工業異常發達。

甚至有「 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 」、「 天下之寶劍韓為眾 」的說法,韓國的武庫儲備豐足,鎧甲、兵器都比較先進,所以韓軍的戰鬥力也非常強悍。

與魏國步兵、趙國騎兵相對應,韓國因此裝備出了一種叫做「 強弩材士 」的兵種,據說其強弩的射程達到了六百步開外,可連射百箭而不停止。

韓國最後之所以衰弱,是因為申不害的法家「術治」思想要產生高效率,過於依賴帝王術,君王的賢能是重中之重。所以在韓昭侯、申不害死後,韓國迅速衰弱下來,土地、人口、軍隊戰力也急劇縮減和下降。

然而,最為重要的是,「術治」思想並沒有在韓國消失,它在君主昏庸的時候發展成為了「陰謀詭計」。

這種「詭計」的設置會讓人防不勝防,秦趙兩國就曾經被韓國擺了一道。

趙國成為「三晉」新的首領之後,繼續合縱抗秦,封鎖秦國的東出之路。最為輝煌的戰績就是「閼與之戰」,名將趙奢在正面擊潰了秦軍,使得趙國軍威大振。

秦國為了繼續東出伐趙,派遣大將王齕先攻魏,再迅速攻韓野王地區,切斷上黨郡聯系,想要拿下此地,繼續伐趙。

韓國本想用上黨郡賄賂秦國,但馮亭等人臨時又想出了一條「驅虎吞狼」的毒計。

馮亭將被秦國圍困的上黨郡獻給趙國,使得趙國和秦國再次發生正面沖突,最終引爆了秦趙之間的「 長平之戰 」,趙國損失了超過45萬的青壯兵力,從此一蹶不振。

而面對白起的咄咄逼人,韓國和趙國又派遣使者進入秦國,使得范雎擔心白起的功勞高過自己而失去權勢,最終竟以六座城池為代價,免去了韓趙的滅國之憂。

自此秦國將相失和,白起甚至因范雎等的讒言而被賜死。

所以,韓國這個國家雖然地盤不大,但還是有變強的機會,畢竟曾經無論在制度上還是軍事上都屬於頂尖的強國;而即使是其弱小的時候,搬弄的陰謀詭計也會使得其他國家有苦難言。

既然只是要打破「三晉」的封鎖,與其打失去了發展底蘊的趙國或者庸庸碌碌的魏國,還不如先消滅雖弱小但卻有著潛在威脅的韓國。

事實證明,滅韓之後的統一之路,變得更為順暢了。

⑼ 從鄭國疲秦角度來看,秦國為何先攻韓國

熟悉戰國時代歷史的人都十分的清楚,在戰國末年秦國發動滅國之戰,韓國是第一個被消滅的諸侯國,秦國攻打韓國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因為韓王安,安排的水工鄭國疲秦事件企圖摧毀秦國的宗廟社稷,甚至是拖垮秦國的發展。

在水工鄭國疲秦事件暴露之後,秦王嬴政便以此為出兵的借口發動了滅國之戰的第一場大戰,在那場戰爭當中,王翦率領秦軍進攻韓國,並沒有耗費多大的財力物力和時間就迫使韓王安臣服於秦國了,由韓國的滅亡開始,秦國的滅國之戰也就此拉開了序幕。

韓國實力弱小,是秦國優先考慮攻打的對象

第二個是因為韓國的綜合實力原因。實際上,在戰國時代一直以來的發展進程當中,韓國都是最為弱小的國家,在整個戰國時代的發展進程當中,它也只有在申不害變法的時候,曾經有過幾十年的強盛,除此之外,這個國家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有一些人認為燕國的發展比不過韓國,但事實上,燕國它畢竟是西周時期的開國諸侯,這個國家擁有著八百多年的歷史,同時它又是地處北方偏遠地區的一個國家,向東可以退守到遼東地區,向北可以與匈奴相連,它所能倚仗的東西比韓國要多很多。同時,它的發展進程也比韓國要多出一個時代,所以其實在綜合實力的比拼上面,韓國是比不過燕國的。

⑽ 韓非有實力有智謀,為何韓國還是成了最先被滅的國家

韓非是一個非常有才華有智謀的人,但是一個人的能力終究有限,歷史大勢豈是一個人能夠改變的。並且他生不逢時,已經沒有任何的機會來反擊。並且韓國也沒有給他機會來讓他施展,而韓國離秦國最近,肯定是第一個被滅掉的國家。

最後就是,此時的秦國已經有了一統天下的決心和能力。而秦始皇又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已經決定要發起滅國之戰,而不像原來一樣只是得到附庸。韓國與秦國接壤,且已經非常弱小,滅掉韓國非常的容易,並且能夠試探其他國家的態度。所以無論是誰也改變不了韓國被滅國的命運,也無論他多有實力和智謀。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滅國之戰只有韓國策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2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0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2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4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3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6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2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19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1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1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2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6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6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8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27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