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韓國資訊 > 西漢如何讓韓國成為代國

西漢如何讓韓國成為代國

發布時間:2022-12-09 00:00:09

⑴ 韓國是什麼國家

中國古代史中,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韓國,中原地區晉三分為韓、趙、魏三家。約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商後的西周時期,周朝實行分封制,大封諸侯。周成王時,周公旦攝政,平息了商紂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亂。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於韓,國在燕國之西,即今山西河津縣東北。這就是中原的韓國,也就是後來有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的故國。韓國的先人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受封於韓原(今山西河津縣東北)。春秋末年,韓貞子遷於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 古國名,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開國君主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遷都新鄭。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省鄭州)。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國諸侯國,於前230年滅亡。 韓國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他是韓國貴族,其思想卻為秦國所用。 韓國君主列表 韓景侯 韓烈侯 韓文侯 韓哀侯 韓庄侯 韓昭侯 韓宣惠王 韓襄王 韓僖王 韓桓惠王 韓王安 韓姓三祖: 一、遠古始祖:---韓浞 韓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東濰坊東北人。曾殺羿代夏,立為帝。因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韓姓的遠古始祖。他是現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記載最早的韓姓人。 二、血緣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個幼子叫,是周代晉國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韓姓的血緣祖先。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後,把唐封給了叔虞。 三、受姓始祖:---韓武子萬 叔虞的兒子名燮(xie謝),燮自唐徙居晉水旁,就改稱晉侯。燮生武侯,名寧旅,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為四世。成侯生厲侯,名福,為五世。厲侯生靖後,名宜臼,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為七世。厘侯生獻侯,名籍,為八世。獻侯生穆侯,名費王,為九世。穆侯生成師,封於曲沃,是為桓叔,為十世。成師之子萬,即韓武子,為韓氏受姓始祖。 韓氏是出自姬姓 以邑為氏或以國為氏,為唐叔虞之後裔,韓侯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周公滅唐後,封叔虞於唐,史稱晉國,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稱唐叔虞。春秋時期晉昭侯分封叔父成師於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後為曲沃武公統一。曲沃武公奪得晉國君位以後,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韓國,封其叔父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當時的韓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韓氏一直在晉國位列公卿。至戰國初,韓厥的七世孫韓虔同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建立韓、趙、魏三國。起初,韓國建都於平陽,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建都陽翟。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於新鄭,歷經八代,至韓襄王倉於公元前230年被秦所滅。於是其宗室子孫以國為氏,稱韓姓,並大多聚居在古時的潁川郡。到西漢末年,河南尹韓騫因躲避王莽之亂,移居古時的南陽郡,是為河南、陝西韓氏。 韓國的始謀者 韓厥 韓厥,即韓獻子,春秋時期晉國上卿。生卒年不詳,王要活動在晉靈公六年(前615年)至晉悼公七年(前566年)之間。 韓厥的祖上受封韓(舊說在今陝西韓城西南,清人考證在今山西河津與萬榮之間)為食邑,故以韓為氏。 據《國語·晉語》記載,晉靈公時期,趙盾推薦韓厥任司馬之職,執掌軍中刑律。秦晉河曲之役,趙盾為中軍元帥,他派出辦事的人駕著他的戰車橫沖直撞,擾亂行軍序列,韓厥當即將駕車的人逮捕,依法處以死刑。別人都為韓厥擔心,對他這樣不徇私情、不畏強權的做法感到不理解,以為這樣只會觸怒元帥,對自己不利。反而是趙盾慶幸自己推薦了一位十分稱職的官員,還向其他將領誇耀自己的薦舉之功。 韓厥擔任司馬一職的時間很長,一直以執法無私著稱。齊晉鞍之戰時,郤克為中軍元帥。韓厥在軍中即將桉律斬人,郤克知道後即刻驅車趕去,想說情救下。等他趕到,為時已晚,死刑執行完畢。郤克不但不能怪罪韓厥,還下令把屍體示眾。於此可見,鄲厥的執法是無可指責的,即便是他的上司也暗自折服。 以後韓厥任新中軍主將,兼仆大夫;又為下軍主將。晉厲公八年(前573年),任中軍元帥,執掌晉國國政。 韓厥的政治主張,是素樸的民本思想。在晉景公謀劃遷都時,韓厥獻策,主要就是從人民生活方面考慮。許多人建議,從故絳(今山西翼城縣東南)遷到郇(今運城解池西北)、瑕(今解池南)之地,那裡土地肥沃,盛產食鹽,「國利君樂」。韓厥認為,郇,瑕之地「土薄水淺」,地下水位高,太潮濕,容易生風濕病,引起人民愁怨,應該遷到新田(今山西侯馬),那裡「土厚水深」,利於居住,人民可以安居樂業,服從政令,是十世之利。後來晉國遷都干新田,即是採納了韓厥的建議。 在戰爭的戰略問題上,韓厥也是這種人民本位的思想。晉厲公五年(前576年),楚國侵伐鄭、衛兩國,當時晉國執政欒書打算出兵伐楚,韓厥不同意。他認為,楚國要是經常驅使人民從事侵略戰爭,人民必然會反對。失去人民的支持,怎麼能進行戰爭?所以,應該先讓楚軍橫行一時,等待它失盡民心,那時就不堪一擊了。這樣的觀點,在當時很有進步意義,後來成為新興貴族爭奪諸侯公室政治權力的有力思想武器。 韓厥從政期間,諸侯爭霸是時代的典型特徵,他自己的活動都從屬於晉國稱霸的目標。但是,即便是在這個時期,晉國內部各大家族之間爭權奪利的矛盾和斗爭已很激烈。而韓厥在這種內部斗爭中,一直保持著一種超然的姿態。晉景公十七年(前583年),欒氏、邯氏協助景公攻滅趙氏。韓厥雖然與趙氏淵源甚深,但沒有起兵發難,只是事後在保全趙氏後裔上起了作用。晉厲公七年(前574年),欒書與荀偃迫於情勢,驟起發難,殺胥童,廢厲公。他們曾請韓厥參與其事,韓厥斷然拒絕。這兩次大家族之間的斗爭都與國君有牽連,所以韓厥說:「弒君以求威,非吾所能為也。」實際上是不願意參與家族之間的爭權奪利。正是由於他這種超然的態度,使得韓氏家族得以保全壯大,成為後來「政在私門」時的六卿之一,三家分晉後的韓氏諸侯。 晉悼公七年(前566年),韓厥告老致仕,退出政壇,其子韓起(韓宣子)繼位為卿。此後韓氏在晉國的顯赫地位始終沒有衰落。 [2] 大韓民國 [編輯本段] 國名:大韓民國 Republic of Korea �9�7�6�3�0�7�7�0 簡稱:韓國 Korea �6�3�7�0 國家碼:KOR〔即韓國國名英文Korea取前三個字母〕 韓國〔Korea〕是一個位於東北亞朝鮮半島南端的國家。西南瀕臨黃海,東南是朝鮮海峽及對馬海峽,東邊被日本海包圍著。北面隔著三八線非軍事區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相鄰。大韓民國於1948年由原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國會議長李承晚立國,國號延用日本殖民前的朝鮮王朝(即「李氏朝鮮」,1897年改國號為「大韓帝國」)。 國名由來: 「韓」稱呼最早源於韓國人/朝鮮人的祖先:三韓 中國清朝政府在甲午戰爭(1894—1895)戰敗後,在《馬關條約》中放棄對朝鮮半島的宗主權,承認朝鮮半島獨立。1897年,朝鮮王宣布建制稱帝,建立「大韓帝國」,「韓」第一次正式成為朝鮮半島國號。 1910年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 1919年4月11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上海成立,1945年,日本投降後遷回國,1948年,原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國會議長李承晚正式立國,成為了今天的韓國。 【地理】 [編輯本段] 地理位置 韓國位於朝鮮半島南部。朝鮮半島地處亞洲大陸的東北部,自北向南延伸,全長1,100公里。韓國的總面積為99,000平方公里。韓國的領海與太平洋最西部的海域交匯。朝鮮半島北部與中國和俄羅斯接壤,東部瀕臨東海,與鄰國日本隔海相望。除與大陸相連的半島之外,韓國還擁有3,200個大小島嶼。 地質構造 山地佔朝鮮半島面積的三分之二左右,地形具多樣性,低山、丘陵和平原交錯分布。低山和丘陵主要分布在中部和東部,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太白山脈縱貫東海岸,構成半島南部地形的脊樑;其向黃海側伸出的幾條平行山脈組成低山丘陵地帶,有太白山脈、慶尚山脈、小白山脈等,其中雪岳山、五台山等山峰以風景優美著稱。東北至西南走向的小白山脈最高峰為智異山,海拔1915米。漢拿山位於濟州島的中心,海拔1950米,是韓國的第一高峰自古相傳有神仙在漢拿山上生活,因此過去曾把漢拿山叫做瀛州山,並且同金剛山、智異山一起被譽為三座神山。 平原主要分布於南部和西部,海拔多在200米以下。黃海沿岸有漢江平原、湖南平原等平原,南海沿岸有金海平原、全南平原及其它小平原。

⑵ 韓國古代是屬於中國嗎

韓國和朝鮮古代只有唐朝和西漢是中國的領土,其他朝代如元、明、清,只是中國的屬國。

1、西漢。西漢漢武帝在公元前108年平定衛氏朝鮮後,在今朝鮮半島設置的漢四郡樂浪郡、玄菟郡、臨屯郡、真番郡四郡,屬於幽州,此時朝鮮成為漢朝的郡縣之一。

2、唐朝。繼隋朝隋煬帝三征高麗之後,唐朝也發動了對朝鮮的戰爭,並吞並朝鮮,設立安東都護府,此時朝鮮正式列入唐帝國的版圖。

3、唐朝之後,朝鮮王朝就成了中國的附屬國,但不屬於中國,跟琉球王國一樣,每年給中國朝貢。

漢四郡(公元前108年~公元313年)漢武帝在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間剿滅衛滿朝鮮後在朝鮮半島北部和中部設立的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四個郡的總稱,漢四郡對朝鮮半島北部有很大的影響力。

公元前82年,漢朝將臨屯、真番二郡並入樂浪、玄菟二郡。樂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鮮平壤;玄菟郡治所則初在夫租(今朝鮮咸興),後因受貊所反抗而遷往遼東高句麗(今遼寧新賓),統治夫余、高句麗等族。

東漢、曹魏和西晉皆保留了樂浪郡和玄菟郡。東漢末割據遼東的公孫氏分出樂浪郡南部設立帶方郡,並為魏晉所承繼。

⑶ 韓國歷史

正史記錄:

漢四郡與前三國時代

在公元前195年,中國西漢的燕王盧綰北走匈奴後,其部將衛滿帶領舊部滅掉箕子朝鮮並建立了衛滿朝鮮。衛滿朝鮮的國力相當強大,故漢武帝於公元前109年派軍遠征衛滿朝鮮。於公元前108年衛滿朝鮮被滅,漢武帝把其土地分為四個郡,史稱漢四郡。
公元前108年,西漢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漢四郡,公元前82年合並為樂浪郡,歷經中原西漢、東漢、魏國、西晉的統治管轄。
三國時代

進入4世紀以後樂浪郡被高句麗佔領。同時南部的百濟、新羅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百濟完全消滅了馬韓54國。辰韓也由12國合並為新羅、慕韓、辰韓等數國。朝鮮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朝鮮三國時代」。位於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是這一時期半島的霸主。據好太王碑的記載,高句麗好太王迫使百濟和新羅成服於高句麗,並且擊退了入侵新羅的日本軍隊。百濟(前18年-660年)是朝鮮半島古代西南部的國家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並且在3世紀末完全統一了馬韓54國。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聯軍滅亡。百濟依靠向中國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貢的方式,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

統一新羅時代

新羅則以向唐朝稱臣的條件與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唐朝大軍於公元660年聯合新羅攻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平壤,並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台。670-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部分領土。新羅最終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

後三國時期

朝鮮後三國時期(西元892年-936年)是朝鮮歷史上的時代劃分之一。始於892年農民出身的甄萱起兵,同一時期新羅王族後裔弓裔亦建立後高句麗導致已衰弱的新羅分裂,終於936年高麗再度統一朝鮮半島。

高麗王朝(918-1392年)

918年,後高句麗的的弓裔王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系,向遼國稱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垮台,國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別沙發動抗蒙古戰爭;1273年,蒙古佔領濟州島,結束抗蒙古戰爭。1280年,元朝為了進攻日本在朝鮮半島設置征東行省,在高麗首都派遣「達魯花赤」控制高麗國政,高麗國王只能住在江華島上。1281年,隨著進攻日本失敗曾一度解散征東行省;1287年,復設征東行省,並以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的藩屬國,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復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朝鮮王朝(1392-1896年)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但他卻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改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陽。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對此朝鮮和韓國的學者認為應該稱朝鮮時代,但此名稱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政策。1591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現代中國稱為「萬曆援朝戰爭」。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軍援助明朝;1636年,清軍攻佔朝鮮,國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史稱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閔謙鎬剋扣軍餉,韓國改革派在日本政黨協助下,策動了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中國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是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1894年朝鮮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朝鮮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要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中國軍隊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次為借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陽,強迫朝鮮簽定《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1894年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以後朝鮮停止與中國的宗藩關系。

大韓帝國時期(1896-1910年)

1895年4月,清朝戰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是自主之國,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朝廷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同年,日本暗殺了有反日傾向的明成皇後。1896年,高宗在俄國支持下稱帝登極,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朝鮮改為韓國。1904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大韓帝國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乙巳保護條約。韓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06年,日本在韓國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1909年,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⑷ 韓國歷史概況

韓國歷史可分為古代史、統一新羅與渤海、高麗、朝鮮、日本佔領和韓國獨立運動、大韓民國的成立、近現代史七個歷史階段。

一、古代史

韓國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據說,韓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韓國歷史上第一個王國。歷史學家將這段早期歷史稱為「古朝鮮」時代。古代韓國最初以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會為特徵,各小城邦又逐漸合並成政治結構復雜的部落聯盟,並最終形成了王國。

二、統一新羅與渤海

6世紀中葉,新羅王國征服了臨近的伽倻王國並與中國唐朝結成軍事同盟,征服了高句麗和百濟王國。當中國唐朝後來暴露出要將高句麗和百濟納入其帝國版圖時,新羅便以武力相抗。公元676年,新羅將中國人逐出韓半島。其後,居住在滿洲中南部地區的前高句麗人於698年建立了渤海王國。

渤海王國於公元926年被契丹人滅亡,其統治階級中的很多人(大部分為高句麗人)遷移到南方,加入了新成立的高麗王國。新羅在公元668年統一了韓半島,並在8世紀中葉進入繁榮強大的鼎盛時期。公元935年,新羅國王正式向新建立的高麗王朝投降。

三、高麗

盡管韓半島經常遭受外來入侵,但自公元 668 年由新羅統一後一直由一個單一的政府治理,並保持了政治獨立,以及文化和民族傳統。無論是高麗王朝(918-1392 年),還是朝鮮王朝(1392-1910 年),他們都鞏固了政權,發展了文化,驅逐了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

高麗王朝的開國君主王建是新羅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將軍。他選擇自己的家鄉松岳(即現今北韓的開城)作為都城,並宣稱要收復高句麗在中國東北的失地。他將他的王國定名為高麗,韓國現在的名稱「 Korea 」就是由此而來。

四、朝鮮

1392年,李成桂將軍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朝鮮。朝鮮早期的統治者支持儒家學說作為王國的指導哲學,以抵銷在高麗時代占統治地位的佛教影響。

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王國,准備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在海上,韓國歷史上最受尊敬的人物李舜臣將軍(1545-1598),指揮「龜船」與日本人作戰,並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勝利。這種「龜船」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鐵甲戰船。

五、日本佔領和韓國獨立運動

19世紀,韓國依然是一個「閉關自守之國」,堅決反對西方關於建立外交與貿易關系的要求。此後,一些具有帝國主義野心的亞洲和歐洲國家競相對韓半島施加影響。日本在戰勝了中國和俄國後,於1910年強行吞並韓國,並開始對其實行殖民統治。

1919年3月1日,韓國人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抗議活動,數千人犧牲。盡管「三 • 一獨立運動」失敗了,但卻加強了韓民族的團結,激發了愛國主義精神。這次運動促成了在中國上海成立韓國臨時政府,並在滿洲開展了有組織的反抗日本殖民主義者的武裝斗爭。韓國人民至今仍每年紀念「三 • 一獨立運動」,並將其確定為全國性的假日。

六、大韓民國的成立

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通過一項決議,要求韓國在聯合國一個委員會的監督下舉行大選。然而,蘇聯卻拒不執行聯合國決議,並且不準許聯合國這個委員會進入韓國北方。於是聯合國大會又通過一個新決議,要求在這個委員會能夠到達的地方進行選舉。

韓國首次總統選舉於1948年5月10日在三八線以南地區舉行。這條線終於將韓半島分成了南方與北方。1948年,李承晚當選為大韓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與此同時,三八線以北建立了金日成領導下的共產黨政權。

七、近現代史

1950年6月25日,朝鮮進攻韓國,朝鮮戰爭爆發。在蘇聯等共產主義國家缺席下,當時由美國等主導的聯合國決議發動聯合國軍支援韓國。聯合國軍支援的韓國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抗美援朝支持的朝鮮最終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火協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沿三十八度線非軍事區分界而治。

朝韓分治後,韓國經歷民主與獨裁統治的反復交替:第一共和國處於李承晚的獨裁統治之下,直至1960年統治崩潰流亡夏威夷,民主的第二共和國建立並以尹潽善為總統,卻在不久後被朴正熙軍隊推翻。之後從第三到第五共和國,韓國都處於朴正熙及全斗煥軍政府的威權統治之下。

1987年之後,第六共和國開始逐漸建立起一個自由民主的政府。

(4)西漢如何讓韓國成為代國擴展閱讀:

箕子朝鮮(約前1122 ~前194 ) 。在中國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王的叔父箕子(商朝人華夏族)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建立「箕氏侯國」,史稱「箕子朝鮮」。

武王伐紂成功後,曾經去尋找箕子,後來在武王勸說下,箕子同意歸附周王室。諸侯分封時,箕子被封為諸侯,其封國位於朝鮮半島北部,向西與燕國接壤,此後的八百年裡,箕子朝鮮一直以周朝的諸侯國存在。

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朝鮮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野史《三國遺事》造謠說,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半島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形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被認為是韓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現代韓國人否認箕子朝鮮的存在。但是無論如何,箕子朝鮮是中國歷史范疇,既非韓國人的祖先,也不是韓國的歷史政權。

⑸ ==高分==欲求戰國韓國史及其未解之謎==加分==

網路——網頁——輸入資治通鑒,回車,出現結果,打開以上網址,點擊從上到下數第三個網站,就是資治通鑒的全部資料!卷一至卷六全部都是有關韓國的資料,卷七隻有寥寥數字,打開瀏覽器,點編輯——查找——輸入:韓——點下一個——全部高亮顯示!這樣,你就可以看到完整精彩的韓國歷史了!
不是我故意刁難你,是該死的千度把所有非網路的網址全部屏蔽為廣告,答案也就發布出來了
————————————————————————
資治通鑒卷第七
始皇帝下二十八年(壬午,公元前二一九年)
初,韓人張良,其父、祖以上五世相韓。及韓亡,良散千金之產,欲為韓報仇。
————————————————————————
《戰國策》中說道:天下強弓勁弩皆出於韓。
《屈子傳》中也有類似的描述:韓國地方九百餘里,帶甲數十萬,然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出於韓。
結果,韓國卻是第一個被秦所滅的。韓國的強弓勁弩為何人所造?
韓不似楚有歐冶子,又有宛的煉鐵能力,土地小人民少,怎麼能組建一支強大的弓弩部隊?
另外,韓國在守城能力上值得懷疑,連年喪兵失地,這個又怎麼能說是「強弓勁弩皆出於韓呢」?韓的強弓勁弩的表現在什麼戰役中?
http://..com/question/9746977.html?si=1
————————————————————————
http://ke..com/view/3299.html?wtp=tt
————————————————————————
韓國名人:馮亭
戰國末期的大將馮亭,任韓國上黨守,入趙國,拒秦戰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黨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有的留在趙(今河北境),並發展繁衍下去。其後裔有許多為將相,如秦丞相馮去疾、御史大夫馮劫等。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國出兵攻伐韓國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國。韓國上黨郡與本國的聯系被切斷。韓桓惠王懼怕秦軍兵鋒,決定主動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息戰禍。上黨郡守卻不願降秦。韓桓惠王於是派馮亭接替上黨郡守遂行降秦的相關事宜。馮亭上任後,也不願降秦。他率眾獻郡於趙國,意欲利用趙國的力量抗擊強秦,以保全韓國。趙孝成王喜出望外欣然接受,封馮亭為華陽君仍為上黨郡守,派平原君趙勝領5萬趙軍接收上黨。
................................................
申不害(約公元前385~前337)
亦稱申子,鄭韓時期人物(今河南新鄭)人。戰國時期韓國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韓為相19年,使韓國走向國治兵強。作為法家人物,以「術」者稱,是三晉時期法家中的著名代表人物。

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卒於韓都(今新鄭)。其著作《申子》,已失傳,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別人引用的零章斷句,比較完整的只有《群書治要》卷三六所引《大體篇》。

鄭國滅國之時,申不害年歲約在20~30歲之間。作為一個亡國之賤臣,申不害可能雜學諸說。因為在他之前的管子、李悝、慎到的學術理論中都有「術」的成份。有人根據申不害思想中有道家思想的痕跡,認為他是由道入法。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把他的思想僅歸為道法兩家。

申不害相韓時,韓國已處弱勢。韓昭侯即位不久,頗具雄心,任用賤臣申不害即為一例,申不害才華得有用武之地。
太多,貼不完,見諒
http://ke..com/view/77856.html?wtp=tt
................................................
韓非子http://ke..com/view/2770.htm
————————————————————————
韓國歷代君主列傳
http://post..com/f?kz=20085069
————————————————————————
戰國之韓國疑惑(高手請進)

《戰國策》中說道:天下強弓勁弩皆出於韓。
《屈子傳》中也有類似的描述:韓國地方九百餘里,帶甲數十萬,然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出於韓。
結果,韓國卻是第一個被秦所滅的。韓國的強弓勁弩為何人所造?
韓不似楚有歐冶子,又有宛的煉鐵能力,土地小人民少,怎麼能組建一支強大的弓弩部隊?
另外,韓國在守城能力上值得懷疑,連年喪兵失地,這個又怎麼能說是「強弓勁弩皆出於韓呢」?韓的強弓勁弩的表現在什麼戰役中?
————————————————————————
韓軍戰鬥力不錯,先在弱勢的情況下反敗為勝,滅掉鄭國.後大破楚軍,奪其重鎮宛(今河南南陽).宛,可是戰國五大重鎮之一,又是煉鐵中心.對韓國非常重要.

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兩國處於晉、楚兩強之間,又是戰略咽喉要地,故有「春秋戰爭之多者莫如鄭,戰國戰爭之多者莫如韓」之說。鄭、韓兩國要生存,注重發展自己的兵器是理所當然的。韓國兵器很有名,有「天下強弓勁弩皆韓出」之美譽。鄭韓故城上世紀70年代出土一批韓國青銅兵器,雖然在地下埋藏 2000多年,仍寒光閃閃,相當鋒利,好象剛剛鑄成一樣。
第一個被秦所滅是因為他距秦近,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韓王又不能採納韓非的正確建議。
墨陽,棠溪,宛的煉鐵能力不用質疑.韓國雖然地盤小,但地處今晉東南及豫中、豫西部,人口稠密.
正由於南陽是冶鐵富庶之地,就成為楚、秦、韓各國所爭奪的對象。 戰國後期,宛(南陽)被韓國佔領。 宛馮(即南陽)和鄧師(鄧城)就成為韓國南北兩個重要的手工業冶鐵基地。 其著名的劍戟就有出於宛馮的。

棠溪是春秋戰國著名冶鐵鑄劍聖地。《資治通鑒》載:「棠溪之金天下之利。」《戰國策》曰:「韓之劍,出於棠溪」。《史記》載:「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中國通史》載:「河南西平有冶爐城,有棠溪村,都是韓國著名鑄劍處。西平有龍淵水,淬刀劍特堅利。」《史記·蘇秦傳》記載:「天下寶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柏。」

若無強弓勁弩,韓國焉能久存?韓氏系承武子 望出潁川南陽

韓姓的始祖,正是3000年前周室諸侯之一的韓國。當時的位置,就是現在陝西的東部,以及河南的西北部。

根據《風俗通》的記載,韓姓本來是姬姓。春秋時代,周文王有一位住在晉國的後裔武子,因功被晉獻公封於韓原,後來他的子孫也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地為氏,就此姓了韓。當時他們的封地韓原,就是現在陝西省韓城縣南邊的地方。

韓武子的子孫,以後世代都是晉國的大夫,權傾當朝,到了周威烈王的時候,乾脆「三家分晉」,與趙、魏二氏同時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這時的韓國建都在平陽,亦即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可見得他們所擁有的土地已經比過去擴張了許多。

後來,傳到韓景侯的時候,把國都從平陽遷到陽翟,即現在的河南省禹縣;再傳到韓哀侯,又遷都於新鄭,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新鄭縣。由此可見,韓姓的繁衍,是從最初的陝西,然後擴展到山西、河南,最後才公布於全國各地的。

戰國時代曾經顯赫一時的韓國,後來被秦始皇所滅,其宗室繼續以韓為姓,大多聚居在河南的潁川。到了西漢末年,韓騫為了躲避王莽之亂,舉族移居南陽,並且日益繁榮茁壯成為當地的望族。因此,以後的韓姓,以河南潁川和南陽兩地為最多,其他地方姓韓的人,也大多是從這兩地方分支出去的。

韓姓,自始就是一個多采多姿,十分有名望姓氏。最早在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就是「九流十家」中,法家的創始祖韓非,他所著的《韓非子》五十餘篇,迄今仍為治法者的必攻經典。
————————————————————————
韓國或韓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厘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而且土地都位於山地,經濟很不發達,人民生活水平很低,韓國軍隊又特別懦弱,每戰必敗,使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國諸侯國,於前230年滅亡。

韓國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他是韓國貴族,其思想卻為秦國所用。
————————————————————————
實際上吳王何閭曾問過孫子類似的一個問題,但是當時並不說韓和秦,那時還是在五霸時期,吳王所問的是以今天晉國的形勢,智氏,韓、魏,趙氏你說哪家先被滅,而後又誰歸哪一家呢?孫子的回答是,智氏為先,韓魏其次,趙無失其法,晉可歸趙也。他的分析是這幾家的隴畝制度,和取稅的制度。結果沒想到智氏一出趙氏孤兒,三家分晉,不過這並沒有改變韓國的被滅的一些根本原因。
韓國的地理位置實際上非常的不利,他的周邊都與諸侯國接壤,是一個處在極端不利的地理環境,韓國的貿易是相當發達的,這也與其交通的便利有關,而就因為此,所以其防守外國入侵的能力也相當薄弱。隨著戰國時期不斷的合縱連橫。韓國的立場不是歸了強秦便是從了強楚,實在是一個不知該如何自處的國家。位置是在秦國的出關之口上,而國內又人才外流。這就更加的麻煩了。哎,他不被先滅誰被啊。
————————————————————————
你們都誤解"強弓勁弩皆出於韓"的真正意思了,表面上看是說韓國善造利器其實質是說韓國有非常有利的地勢,易守難攻.因為地勢的原因韓國在防守戰時常使用弓箭,所以現在的人們誤認為韓國的弓箭十分厲害.

還有在當時齊.楚.趙.三國實力較強,所以要入主中原只能選擇韓或魏了.若避開韓去取魏的話齊會認為這是有目的的侵略所以一定會出兵,如果趙協同韓再插近來斷了秦的後路,楚又左右不定誰敢擔保那傢伙不會偷襲秦軍.那麼秦軍只好在魏地四面受敵了.
先打韓國就不同了:1.避免孤軍深入 2.少了楚和齊國的牽制 3.趙國不會獨自與秦叫板 4.打下韓後可以威懾四方 韓國地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 5.打下韓後威懾到楚就讓楚的立場明確了

韓國歷代君主列傳

韓起又稱韓宣子,是韓厥之子,宣字徙居州。
晉平公十四年,吳季札使晉,曰:「晉國之政卒歸於韓、魏、趙矣。」
晉頃公十二年,韓宣子與趙、魏共分祁氏、羊舌氏十縣。晉定公十五年,宣子與趙簡子侵伐范、中行氏。宣子卒,子貞子代立。
................................................
貞子:貞子卒,子簡子代;韓簡子:簡子卒,其子韓莊子代;韓莊子:韓莊子卒,其子韓康子。
註:由於史記多無簡子、莊子,而雲貞子生康子。所以小生只有簡要的說,請見諒。
................................................
韓康子:韓莊子的兒子。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余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其中智氏最強,智伯瑤專擅晉國國政。智伯瑤恃強向韓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趙襄子索地遭據後,於前455年(周貞定王十四年)攻打趙氏,並脅迫韓、魏兩家出兵,趙襄子退居晉陽固守。智伯圍困晉陽兩年而不能下,引晉水淹灌晉陽城。危急中,趙襄子說服韓、魏兩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戰為日後「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城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命韓、趙、魏三家為侯國。前376年,韓哀侯、趙敬侯、魏武侯瓜分晉國余土,廢晉靜公,晉完全為韓、趙、魏三家所取代。
................................................
韓武子:韓康子的兒子。武子二年,伐鄭,殺其君幽公。十六年,武子卒。
................................................
韓景侯(?—前400) 戰國時韓國國君。名虔。晉卿韓武子之子。公元前408—前400年在位。韓景侯元年(前408),攻鄭,取雍丘(今河南杞縣)。次年,為鄭敗於負黍(今河南登封西南)。五年,與趙、魏合兵攻齊入齊長城,,三晉聲威大震。六年,被周天子正式冊命為諸侯。
................................................
韓列侯:韓景侯的兒子。列侯三年,聶政殺韓相俠累。九年,秦伐我宜陽,取六邑。十三年,列侯卒,子文侯立。
................................................
韓文侯:韓列侯之子。文侯二年,伐鄭,取陽城。伐宋,到彭城,執宋君。七年,伐齊,至桑丘。鄭反晉。九年,伐齊,至靈丘。十年,文侯卒,子哀侯立。
................................................
韓哀侯:韓文侯之子。哀侯元年,與趙、魏分晉國。二年,韓滅鄭,哀侯入於鄭。三年,晉桓公邑哀侯於鄭。是韓既徙都,因改號曰鄭,故戰國策謂韓惠王曰鄭惠王,猶魏徙大梁稱梁王然也。六年,韓嚴弒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韓嚴遂弒哀侯,國人立其子懿侯。初,哀侯以韓廆為相而愛嚴遂,二人甚相害也。嚴遂令人刺韓廆於朝,廆走哀侯,哀侯抱之。人刺韓廆,兼及哀侯。
................................................
韓懿侯
懿侯二年,魏敗我馬陵。五年,與魏惠王會宅陽。九年,魏敗我澮。十二年,懿侯卒,子昭侯立。
................................................
韓昭侯(?-前333) 戰國時代韓國國君。前358-前333年在位。戰國七雄之中,以韓國最為弱小。韓昭侯在位期間任申不害主持國政,使韓
國致治,諸侯不敢侵韓。

越權與失職

有一次,韓昭侯因飲酒過量,不知不覺便醉卧在床上,酣睡半晌都不曾清醒。他手下的官吏典冠擔心君王著涼,便找掌管衣物的典衣
要了一件衣服,蓋在韓昭候身上。幾個時辰過去了,韓昭侯終於睡醒了,他感到睡得很舒服,不知是誰還給他蓋了一件衣服,他覺得很暖和,他打算表揚一下給他蓋衣服的人。於是他問身邊的侍從說:「是誰替我蓋的衣服?」 侍從回答說:「是典冠。」
韓昭侯一聽,臉立即沉了下來。他把典冠找來,問道:「是你給我蓋的衣服嗎?」典冠說:「是的。」韓昭侯又問:「衣服是從哪兒拿來的?」典冠回答說:「從典衣那裡取來的。」韓昭侯又派人把典衣找來,問道:「衣服是你給他的嗎?」典衣回答說:「是的。」韓昭侯嚴厲地批評典衣和典冠道:「你們兩人今天都犯了大錯,知道嗎?」典冠、典衣兩個人面面相覷,還沒完全明白是怎麼回事。韓昭侯指著他們說:「典冠你不是寡人身邊的侍從,你為何擅自離開崗位來干自己職權范圍以外的事呢?而典衣你作為掌管衣物的官員,怎麼能隨便利用職權將衣服給別人呢?你這種行為是明顯的失職。今天,你們一個越權,一個失職,如果大家都像你們這樣隨心所欲,各行其是,整個朝廷不是亂了套嗎?因此,必須重罰你們,讓你們接受教訓,也好讓大家都引以為戒。」
於是韓昭侯把典冠典衣二人一起降了職。韓昭侯的做法在今天看來也許有些過分,但他嚴明職責、嚴格執法、不以情侵法的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
韓宣惠王

宣惠王五年,張儀相秦。八年,魏敗我將韓舉。十一年,君號為王。與趙會區鼠。十四,秦伐敗我鄢,斬首八萬。十六年,秦敗我修魚。虜得韓將宧、申差於濁澤。韓氏急,謂韓王曰:「與國非可恃也。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張儀為和於秦,賂以一名都,具甲,與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計也。韓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將西購於秦。楚王聞之大恐,召陳軫告之。陳軫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韓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韓並兵而伐楚,此秦所禱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國必伐矣。王聽臣為之警四境之內,起師言救韓,命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使信王之救己也。縱韓不能聽我,韓必德王也,是秦韓不和也,兵雖至,楚不大病也。為能聽我絕和於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韓。韓之南交楚,必輕秦;輕秦,其應秦必不敬:是因秦、韓之兵而免楚國之患也。」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內,興師言救韓。命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謂韓王曰:「不穀國雖小,已悉發之矣。原大國遂肆志於秦,不穀將以楚殉韓。」韓王聞之大說,乃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實伐我者秦也,以虛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虛名,而輕絕強秦之敵,王必為天下大笑。且楚韓非兄弟之國也,又非素約而謀伐秦也。已有伐形,因發兵言救韓,此必陳軫之謀也。且王已使人報於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輕欺強秦而信楚之謀臣,恐王必悔之。」韓王不聽,遂絕於秦。秦因大怒,益甲伐韓,大戰,楚救不至韓。十九年,大破我岸門。二十一年與秦共攻楚,敗楚將屈丐,斬首八萬於丹陽。是歲,宣惠王卒,太子倉立,是為襄王。◇
................................................
韓襄王

韓襄王,宣惠王的兒子。襄王四年,與秦武王會臨晉。其秋,秦使甘茂攻我宜陽。五年,秦拔我宜陽,斬首六萬。秦武王卒。六年,秦復與我武遂。九年,秦復取我武遂。十年,太子嬰朝秦而歸。十一年,秦伐我,取穰。與秦伐楚,敗楚將唐眛。十二年,太子嬰死。公子咎、公子蟣虱爭為太子。時蟣虱質於楚。蘇代謂韓咎曰:「蟣虱亡在楚,楚王欲內之甚。今楚兵十餘萬在方城之外,公何不令楚王築萬室之都雍氏之旁,韓必起兵以救之,公必將矣。公因以韓楚之兵奉蟣虱而內之,其聽公必矣,必以楚韓封公也。」韓咎從其計。

楚圍雍氏,韓求救於秦。秦未為發,使公孫昧入韓。公仲曰:「子以秦為且救韓乎?」對曰:「秦王之言曰『請道南鄭、藍田,出兵於楚以待公』,殆不合矣。」公仲曰:「子以為果乎?」對曰:「秦王必祖張儀之故智。楚威王攻梁也,張儀謂秦王曰:『與楚攻魏,魏折而入於楚,韓固其與國也,是秦孤也。不如出兵以到之,魏楚大戰,秦取西河之外以歸。』今其狀陽言與韓,其實陰善楚。公待秦而到,必輕與楚戰。楚陰得秦之不用也,必易與公相支也。公戰而勝楚,遂與公乘楚,施三川而歸。公戰不勝楚,楚塞三川守之,公不能救也。竊為公患之。司馬庚三反於郢,甘茂與昭魚遇於商於,其言收璽,實類有約也。」公仲恐,曰:「然則柰何?」曰:「公必先韓而後秦,先身而後張儀。公不如亟以國合於齊楚,齊楚必委國於公。公之所惡者張儀也,其實猶不無秦也。」於是楚解雍氏圍。十四年,與齊、魏王共擊秦,至函谷而軍焉。十六年,秦與我河外及武遂。襄王卒,太子咎立,是為厘王。
................................................
韓厘(xi,一聲)王

厘王三年,使公孫喜率周、魏攻秦。秦敗我二十四萬,虜喜伊闕。五年,秦拔我宛。六年,與秦武遂地二百里。十年,秦敗我師於夏山。十二年,與秦昭王會西周而佐秦攻齊。齊敗,愍王出亡。十四年,與秦會兩周閑。二十一年,使暴倿救魏,為秦所敗,倿走開封。 二十三年,趙、魏攻我華陽。韓告急於秦,秦不救。韓相國謂陳筮曰:「事急,願公雖病,為一宿之行。」陳筮見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來。」陳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為公之主使乎?夫冠蓋相望,告敝邑甚急,公來言未急,何也?」陳筮曰:「彼韓急則將變而佗從,以未急,故復來耳。」穰侯曰:「公無見王,請今發兵救韓。」八日而至,敗趙、魏於華陽之下。 是歲,厘王卒,子桓惠王立。
................................................
韓桓惠王

桓惠王元年,伐燕。九年,秦拔我陘,城汾旁。十年,秦擊我於太行,我上黨郡守以上黨郡降趙。十四年,秦拔趙上黨,殺馬服子卒四十餘萬於長平。十七年,秦拔我陽城、負黍。二十二年,秦昭王卒。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滎陽。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黨。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 三十四年,桓惠王卒,子王安立。
................................................
韓王安

王安五年,秦攻韓,韓急,使韓非使秦,秦留非,因殺之。 九年,秦虜王安,盡入其地,為潁州郡。韓遂亡。太史公司馬遷曰:韓厥之感晉景公,紹趙孤之子武,以成程嬰、公孫杵臼之義,此天下之陰德也。韓氏之功,於晉未鷪其大者也。然與趙、魏終為諸侯十餘世,宜乎哉!
————————————————————————
滅韓之戰

如果說秦、趙之戰打的驚天動地的話,這秦、韓之戰可就屬微風細雨了。本來我們大秦的戰略是「先取韓以恐他國」,即以韓國為主攻方向,控制中央戰略地帶,切斷六國之間的策應,再兩翼。可戰爭卻先是從趙國打起的,固然有在「一」中,可不是「一中」全會啊,所寫的機不可失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出於秦國的戰略需要。

此韓國可不是處在38線以南三面環海的半島上,而是恰恰位於「L」的拐角上,是當時的交通樞紐,北去趙國,東往魏、齊,南下楚國的通衢大道均從從地伸往他處,類似今日的北京了。那一橫的黃河就穿韓而過奔流到海,其戰略的重要性嗎,會下象棋吧,臭棋簍子沒關系,楚河漢界總是知道的吧,就是這個地方了。秦佔領韓國,就可以水陸並進,運糧調兵,來去自由。寫來說去,您也發現有了矛盾了。秦吃多撐著了,不先滅韓去擊趙。

嘿嘿,出了差頭,還得自己圓。一嗎,就是要吃著一個、夾著一個,當然眼裡還要看著一個,誰說的?類似:吊著平津,打淮海,要不然渡江戰役會有些麻煩,今天要是劃江而治的話,那就、、、。二則擊弱強救,在生死關頭,誰能保證趙國不發兵?五年前,公元前241年,也是趙國挑頭玩了最後一把「合縱」。三是打草驚蛇要不得,誰能把自己的意圖掩蓋到最後,大概他就是笑的最舒心的那位了。這第四條理由,會寫在下面的。

我們韓國雖然也曾經地跨山西、河南兩省,「帶甲數十萬」。並於公元前375年韓哀侯的時候威風過一回,滅了鄭國並把國都搬到河南的新鄭。但在戰國七雄中,我們是最弱的了,而且四面強敵。秦、魏、趙、楚都是爺爺。所以您翻《史記-韓世家》最常見的字句就是「秦拔我」、「楚伐我」、「魏敗我」、「趙攻我」啦。我們韓國只好「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的幹活。到今天就剩下新鄭周圍方圓約兩百公里的地方了,跟秦相比,「不過其一小郡」。故我們韓國的是此「 熊」,非彼六國的那「雄」。

要說這韓國確實不爭氣。從三家分晉直到韓國滅亡,將近二百年間,韓國就沒有雄起過一把,您可別拿世界盃里進過四強,創造了亞洲記錄來駁我,哈哈。故司馬老人家怎麼也是看不上韓國。當然個別的屬於例外,比如申不害為相時,「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司馬老人家還是很公正的。眾人皆知的人物,應該算是韓非了吧,這可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李斯大人的陰暗那半啦。不過最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還是那--留侯張良!只是此時正年輕,是屬於嘴上沒毛、飛鷹走犬、對亮麗淑女更有心得的浪盪公子,與國事無補啊。

由於韓國的地理位置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故當導火索的事情沒少干。最有名的一次,就是公元前262年韓割讓上黨郡先允秦、後給趙,一女聘兩家,引爆龍虎相搏的長平大戰,此戰對在下的意義:是否要換標題;對我們韓國則是「韓王入朝」 ,降級嘍。

我們始皇帝選擇的滅韓時間是公元前231、230這兩年。即在秦、趙會戰接二連三吃敗仗的第二年、第三年的整修期。一是要恢復士氣,但不能象山姆大叔那麼傻,韓戰沒贏,拿越戰找面子,結果卻脫了層皮,不過現在學乖了,專挑軟柿子吃。我們始皇帝奸著呢,開始就拿面瓜祭旗,一舉兩得,二寫過了。三嗎,此時的趙國連戰之下,已經被打殘了,心有餘而力不足。而其它各國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主義,採用的是鴕鳥政策,太好啦。

說來也巧,公元前231年九月韓國的南陽假守騰請降,南陽這塊地不費吹灰之力就到手了。我們始皇帝自然封官許願了,次年就命令「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置為潁川郡」。看見「韓奸」的好處了,學著點吧,治理國家用不上,經商同樣啊。您瞧,兀術就學的不到家,結果有黃天盪之敗。大清可就長一智了,靠三個漢奸蕃王,袖手旁觀,唾而得了天下。日本的才智可就毛病大去了,所以只能品嘗下原子彈的味道了。

太使公曰:韓國所以能「終為諸侯十餘世」,是由於韓厥子使趙氏香火不滅,積下了「陰德」,去看一下「趙氏孤兒」吧,故「宜乎哉」。總之,公元前 230年,我們大秦滅了韓國。方式是:集中優勢兵力,以韓滅韓,搞突然襲擊,打殲滅戰。佔領了「天下之樞」的戰略要地,從此來去自由了。我們大秦從此撕下了假惺惺的面具,露出滅六國一統華夏的雄心了,韓國成了我們的第一個犧牲品。用這個黑幽默結尾吧:起初,他們抓共產黨員,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後來,他們抓猶太人,我不說話, 因為我是亞利安人。後來他們抓天主教徒,我不說話,因為我是新教徒……最後他們來抓我,已經沒人能為我說話了。」孟德斯鳩曾說過:「對一個人的不公就是對所有人的威脅」,國家不也是一樣嗎,一個「眾」字而已。

閱讀全文

與西漢如何讓韓國成為代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2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0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2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4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3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6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2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19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1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1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2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6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6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8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27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