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人為什麼把韓國人貶稱為"棒子
在今天的中國互聯網上,很多人都習慣性的稱韓國人為「棒子」,很多人調侃的將韓國棒子、中國噴子、日本鬼子、越南猴子和印度阿三並稱「亞洲」五大巨頭,這些稱謂都是貶稱,除了中國噴子是近些年才出現的以外,其他幾個都算是歷史悠久了,今天就來給大家說一說中國人為什麼稱韓國人為棒子。
(清朝朝鮮貢使團)
近些年韓國對中國的文化輸出做得相當成功,以致於中國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很喜歡韓國文化,嚮往韓國人的生活。實際上韓國文化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都是儒家文化的內核。不同的是韓國人更重視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所以頻頻出現搶注端午節、孔子是韓國人、李白是韓國人等等跟中國搶文明的鬧劇,讓中國大眾很不愉快,更是加深了「棒子」這個詞在國民心中的形象。
2. 韓國人為什麼叫「棒子」,「棒子」稱呼的由來
一說到韓國人們第一反應可能就會想到泡菜與韓劇,可一提起韓國人,人們可能就會直呼韓國棒子。但是想一想為什麼要喊他們棒子呢?而且這個棒子是什麼意思呢,難道是玉米棒子嗎?顯然並不是,今天就簡單明了的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個「韓國棒子」稱呼的由來。
眾所周知朝鮮在以前是我們的附屬國,所以一切都深受我們中華文化的影響。例如他們以前書寫會用漢字而且一些古典史書典籍也都是漢字記載的,並且當下的韓國國旗——太極旗以及曾經李氏朝鮮的正王宮——景福宮也都是在我國《周易》和皇宮紫禁城的借鑒下得出的。說白了韓國國旗就是拿太極八卦圖稍微修改了一下,而景福宮則是按照故宮的樣子做了個縮小版的。
但是日本人對朝鮮人根本不信任,所以這些朝鮮警察手裡沒有得到日本人給予的任何武器,還不如中國的偽警察(偽警察至少還有一根警棍)無奈之下,這些人就用朝鮮婦女洗衣服的洗衣棒當打人的武器。由於這些人比日本人還凶,所以當地老百姓背地叫他們高麗棒子。韓國人為什麼叫「棒子」,「棒子」稱呼的由來
第三種說法就顯得比較民間化了,韓國以前是高麗,高麗盛產人參。而人參在中國有關別名叫棒子啊,所以就有了用高麗棒子來稱呼韓國人的一個習慣 。
3. 為什麼韓國人被稱為棒子
1一千四百多年前,隋煬帝領軍兩百萬入侵高句麗(就是現在的韓國),不過隋軍盡管軍容壯盛、但是最後卻搞得全軍覆沒、非常難堪!主要的原因就是高句麗人非常勇敢、極盡所能地頑強抵抗。就連婦女也拿著洗衣服用的搗衣棒(古名叫做「梆子」)不怕死地與隋軍拚命。自此之後,大家都叫韓國人為「高麗梆子」、一千多年來、念著念著就念成了「高麗棒子」。
2、種說法:
高麗棒子起源於上世紀的中國東北!
清末,覬覦東北的日本人開始向東北進行大規模滲透和殖民,在9.18東北淪陷後更是達到高峰。而要進行殖民最重要的就是移民,尤其初期日本在華人員多數是軍人,日常統治和管理也需要人!但限於日本本國狀況,經費等問題,所以從日本本土不可能調來足夠的人手,於是,日本
就從當時早就與日本「合並」的朝鮮半島征調大量的韓國(朝鮮)人來華,這些韓國人在接受了所謂「日韓同祖」
的教育後,來華後開始為虎作倀。但是日本人對韓國人根本不信任,所以這些朝鮮警察手裡沒有任何武器,還不如中國的偽警察,偽警察還發一根警棍。
無奈之下,這些韓國(朝鮮)人就用朝鮮婦女洗衣服的洗衣棒當打人的武器。這些韓國(朝鮮)人,就隨身帶根棒子,稍見人不順眼,就用棒子一頓毒打,由於這些韓國(朝鮮)人比日本人還凶,所以老百姓背地叫他們高麗棒子
。
4. 為什麼韓國人叫棒子
高麗棒子(朝鮮語:고려봉자)是對朝鮮人、韓國人的蔑稱,有時也被稱作朝鮮棒子(朝鮮語:조선봉자)或韓棒子(朝鮮語:한봉자)或者直接簡稱棒子(朝鮮語:봉자)。近年來,該詞常被中國大陸部份持有反韓情緒的人士使用。
說法一
已故史學家羅繼祖在其所著《楓窗脞語》一書中有所論述。全錄如下:
棒子解放前,呼朝鮮人、韓國人為「高麗棒子」,不解所謂。解放後禁用,知非美稱。然其意義為何尚懵然也。及讀王一元《遼左見聞錄》,中有一則雲:朝鮮貢使從者之外,其奔走服役者,謂之「棒子」。其國婦女有淫行,即沒入為官妓,所生之子曰「棒子」,不齒於齊民。鬢發蓬鬆,不得裹網巾;徒行萬里,不得乘騎;藉草卧地,不得寢處火炕。蓋國中之賤而勞者。始知其人為私生子,世世相襲,遂自劃為一階層,略如吾浙之墮民。雍正元年曾諭令削除墮民籍而習俗仍相沿未革。清末,商部有折再請削除,文見楊壽枏《思沖齋文別鈔》謂乃據浙江紳士、江蘇候補同知盧洪昶等呈請,中言浙江墮民散處各郡不下二萬餘人。予婦家蕭山,曾聞墮民男女自為婚配,皆執賤役,是民國初年猶然也。徹底鏟除恐在解放後。朝鮮之「棒子」當亦早返為齊民矣。
說法二
清末開始,覬覦東北的日本人開始向東北進行大規模滲透和殖民,這一情況在九一八東北淪陷後更是達到頂峰。而要進行殖民最重要的就是移民,尤其初期日本在華人員多數是軍人,沒有多少人對佔領區進行日常統治和管理。但限於日本本國自然狀況,也因路途遙遠和經費等問題,所以從日本本土不可能調來足夠的移民。於是,日本就從當時早就日韓合並的朝鮮半島征調大量的朝鮮人來華,這些韓國人在接受了所謂「日韓同祖」的教育後,來華後行為相當不端,被當地華人稱為「二鬼子」。但是日本人對朝鮮人並不信任,所以這些朝鮮警察手裡沒有得到日方給予的任何武器,甚至不如中國的警察(警察有一根警棍),這些人就用朝鮮婦女洗衣服的洗衣棒當打人的武器。由於這些人比日本人還凶惡,所以當地老百姓背地叫他們高麗棒子。
據日本早稻田大學藏清乾隆十六年版的《皇清職貢圖》第一冊中「朝鮮國民婦」圖後一頁載:「朝鮮國民人,俗呼為高麗棒子。」
5. 南韓韓國為什麼被人們叫棒子
韓國叫棒子的原因
1、種說法:
韓國自己的解釋是因為當年朝鮮人(也稱高麗)與漢人軍隊作戰的時候勇敢地用棒子打馬,使得漢人大為頭痛,所以漢人稱朝鮮為高麗棒子.
2、種說法:
高麗棒子起源於上世紀的中國東北!
清末,覬覦東北的日本人開始向東北進行大規模滲透和殖民,在9.18東北淪陷後更是達到高峰。而要進行殖民最重要的就是移民,尤其初期日本在華人員多數是軍人,日常統治和管理也需要人!但限於日本本國狀況,經費等問題,所以從日本本土不可能調來足夠的人手,於是,日本 就從當時早就與日本“合並”的朝鮮半島征調大量的韓國(朝鮮)人來華,這些韓國人在接受了所謂“日韓同祖” 的 教育 後,來華後開始為虎作倀。但是日本人對韓國人根本不信任,所以這些朝鮮警察手裡沒有任何武器,還不如中國的偽警察,偽警察還發一根警棍。
無奈之下,這些韓國(朝鮮)人就用朝鮮婦女洗衣服的洗衣棒當打人的武器。這些韓國(朝鮮)人,就隨身帶根棒子,稍見人不順眼,就用棒子一頓毒打,由於這些韓國(朝鮮)人比日本人還凶,所以老百姓背地叫他們高麗棒子 。
3.種說法
一種說法為:已故史學家羅繼祖在其所著《楓窗脞語》一書中有所論述。全錄如下:
棒子 解放前,呼朝鮮人、韓國人為“高麗棒子”,不解所謂。解放後禁用,知非美稱。然其意義為何尚懵然也。及讀王一元《遼左見聞錄》,中有一則雲: 朝鮮貢使從者之外,其奔走服役者,謂之“棒子”。其國婦女有淫行,即沒入為官妓,所生之子曰“棒子”,不齒於齊民。鬢發蓬鬆,不得裹網巾;徒行萬里,不得乘騎;藉草卧地,不得寢處火炕。蓋國中之賤而勞者。 始知其人為私生子,世世相襲,遂自劃為一階層,略如吾浙之墮民。雍正元年曾諭令削除墮民籍而習俗仍相沿未革。清末,商部有折再請削除,文見楊壽枏《思沖齋文別鈔》謂乃據浙江紳士、江蘇候補同知盧洪昶等呈請,中言浙江墮民散處各郡不下二萬餘人。予婦家蕭山,曾聞墮民男女自為婚配,皆執賤役,是民國初年猶然也。徹底鏟除恐在解放後。朝鮮之“棒子”當亦早返為齊民矣。
韓國的介紹國名介紹
韓國的國名來源於古代朝鮮半島南部的辰韓、馬韓、弁韓等“三韓”部落。“Han”在古韓語中表示“大”或“一”的意思。“三韓”最遲在西漢時便與中國有密切交往,其中辰韓因語言、稱謂、器物等皆模仿秦朝相似而被稱為“秦韓”。《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曾提到:“桓、靈之末,韓濊強盛,郡縣不能制,民多流入韓國”,此系“韓國”這一名稱的最早記錄。公元元年前後,朝鮮半島進入三國時代,在這之後近兩千年的時間里,金氏新羅、王氏高麗、李氏朝鮮先後統一朝鮮半島,從未以韓國為號。但“韓”仍然作為其政權的別稱,如高麗太祖王建曾聲稱“朕賴三韓山川陰佑以成大業”,在1882年簽訂的《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中,便稱朝鮮人民為“韓民”,1894年清朝在向日本開戰的詔書中也說“拯韓民於塗炭”,而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則有“征韓論”。1897年10月12日,朝鮮王朝第26代君主高宗李熙即皇帝位,並於次日在敕令中稱:“我邦本為馬韓辰韓弁韓三韓之地……及高麗時吞並馬韓辰韓弁韓,是謂統合三韓……定有天下之號曰大韓。”遂改國號為“大韓帝國”。於是韓國這一名稱被重新啟用,直至今日。韓國的英文名Korea源於古名“高麗”。
國旗介紹
太極旗,是1882年8月由派往日本的使臣朴泳孝和金玉均在船上第一次繪制的,1883年被高宗皇帝正式採納為朝鮮王朝的國旗。1949年3月25日,韓國文教部審議委員會在確定它為大韓民國國旗時作了明確解釋:太極旗的橫豎比例為3:2,白地代表土地,中間為太極兩儀,四角有黑色四卦。太極的圓代表人民,圓內上下彎魚形兩儀,上紅下藍,分別代表陽和陰,象徵宇宙。四卦中,左上角的乾即三條陽爻代表天、春、東、仁;右下角的坤即六條陰爻代表地、夏、西、義;右上角的坎即四條陰爻夾一條陽爻代表水、秋、南、禮;左下角的離即兩條陽爻夾兩條陰爻代表火、冬、北、智。整體圖案意味著一切都在一個無限的范圍內永恆運動、均衡和協調,象徵東方思想、哲理和神秘。
國徽介紹
國徽公布於1970年7月。國徽中央為一朵盛開的木槿花。木槿花的底色白色象徵著和平與純潔,黃色象徵著繁榮與昌盛。花朵的中央被一幅紅藍陰陽圖代替,它不僅是韓國 文化 的一個傳統象徵,而且在此代表著國家行政與大自然規律的和諧。一條白色飾帶環繞著木槿花,飾帶上縫著國名“大韓民國”四字。
韓國的語言介紹6. 為什麼韓國人被叫做「棒子」
就跟印度人在中國被稱為“阿三”一樣,韓國人也有一個很別致的名字——“棒子”。僅從字面上也能夠感覺到,“棒子”,似乎不是什麼好詞兒。的確如此,我們一般稱韓國人為棒子,帶有蔑視或貶義。
史書關於“高麗棒子”的記載
7. 韓國棒子叫法的由來是什麼
韓國棒子叫法的由來網上有2種說法:
1、朝鮮人(包括北朝鮮和韓國)愛種也愛吃玉米,而玉米在東北又被稱作「棒子」,所以就稱之為「棒子」了。事實上朝鮮人很少種植玉米,基本以水稻和小麥做主食。
2、在古代,朝鮮每年都要向中國朝廷進貢人參,而人參在我國東北也叫「棒槌」,所以逐漸稱朝鮮為「棒槌」,直至演變為「棒子」。
"棒子」是對朝鮮僕役的稱呼
凡事要看歷史記載,這是清代法國人畫的北京風俗畫,朝鮮人就被標成「高麗梆子」。最早可查的「棒子」一詞,是在清朝康熙年間王一元的《遼左見聞錄》一書中。
韓國學者黃普基對此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研究。他指出,明清時期的朝鮮朝貢使團基本由三個階層構成,即兩班士大夫、中人和僕役。而「僕役」就是最底層,都是做些體力活,比如馬夫、抬轎子以及各類閑雜工作。而「僕役」在朝鮮使團中被稱為「棒子」。
8. 韓國人為什麼叫做棒子
1、其實棒子這個稱號還是乾隆皇帝所賜。棒子也就是棒槌,是北京的方言,也就是愚蠢無知的意識,用老百姓的話就是半吊子。那一年朝鮮的國王來北京朝見乾隆,乾隆很高興,在紫禁城宴請他,席間有人端來一盆凈手水,為了消毒和增加香味,這盆水裡加了點花瓣和鹽。朝鮮國王以為是湯,就端起來喝了幾口,然後大贊好喝,乾隆見了大笑,說朝鮮國王;「你真是個棒槌啊」。朝鮮國王不懂,趕緊謝恩。從此朝鮮人就叫棒子了。就是說韓國人的愚昧無知而已。
2、倭國佔領東北的時候,低層的保安多是韓國人,由於他們也是二等公民,倭人對他們不信任,不配備槍支,只發一根棒子,於是人們就把這些韓國保安叫高麗棒子。
3、棒子是指韓國人。韓國以前是高麗。高麗盛產人參。人參在中國有關別名叫棒子啊。所以就有了用高麗棒子來稱呼韓國人的一個習慣。
4、韓語原來的意思是指朝鮮人穿的傳統長褲,但到了日韓合邦之後,卻變成了日本人對韓國人的蔑稱。
9. 韓國人為什麼有外號叫棒子,這里有很深的歷史緣故
韓國人在中國一直有一個外號,被叫做「高麗棒子」,雖然這個外號在現在聽起來不太雅觀,但是這個外號不僅歷史悠久,更是在古代就是一直被朝鮮人所引以為傲。而至於這個外號到底是如何而來的,則是有以下幾個版本的說法。
第一個說法是,當時的朝 鮮是清朝的臣國。有一次朝 鮮國國王來了北京覲見乾隆,作為天 朝上國的皇帝,乾隆想這個面子上一定不能差,所以大擺筵席請這個國王吃飯,這個時候旁邊就有人端來了裝有花瓣和鹽的水,當時稍微見過點世面的中國貴族都知道這是讓你吃飯前洗洗手,但是這個朝鮮國王不知道啊,以為這是給他喝的,高高興興的把一盆全喝了,乾隆皇帝都看傻了,直說他簡直是個棒槌,這個朝 鮮國王還以為是封了自己一個什麼官位或者爵位,興高采烈的回去了,在國內到處宣揚。
還有一種說法是當時朝 鮮還未臣服中國的時候,有一段時間總是和中國 軍隊打仗,因為朝 鮮軍隊善於使用棒子,用棒子取得了不錯的戰果,所以當時漢人就稱他們為高麗棒子,而高麗人則認為這就是對他們英勇善戰的一種認可。
另外有人分析,當時的韓國,也就是高麗盛產人參,出口了很多到了我們國內,人參在中國又有一個外號,也就是棒子,所以有些人也就習慣了用棒子來稱呼韓國人。
10. 韓國人為什麼被國人稱為「棒子」
國人常常稱韓國人為「棒子」,稱韓國為「棒子國」,帶有戲謔和蔑視的意味。但為什麼稱之為「棒子」呢,可能很多人都不明所以,只是跟風而已。網上對「棒子」稱呼的由來有好幾種說法,但這位專家的解釋最靠譜。
網上一種說法稱朝鮮人(包括北朝鮮和韓國)愛種也愛吃玉米,而玉米在東北又被稱作「棒子」,所以就稱之為「棒子」了。事實上朝鮮人很少種植玉米,基本以水稻和小麥做主食。
另一種解釋和前一種解釋類似,說在古代,朝鮮每年都要向中國朝廷進貢人參,而人參在我國東北也叫「棒槌」,所以逐漸稱朝鮮為「棒槌」,直至演變為「棒子」。
還有一種說法也稱「棒子」是「棒槌」的演變,東北人稱頭腦簡單,不明事理的人為「棒槌」。國人認為朝鮮人就符合這種特徵,所以就蔑稱為「棒槌」,久而久之逐漸演變為「棒子」。
第四種說法在網上比較流行,稱日本佔領我國東北時期,很多朝鮮人幫日本人做警察,當「二鬼子」。但日本人對朝鮮人也不完全信任,所以不給他們配武器,這些朝鮮警察只能拿洗衣棒作為裝備在中國人面前作威作福,因此老百姓蔑稱他們為「棒子。這種說法看似合理,實際上也不成立,因為按這種說法,「棒子」這一蔑稱在20世紀才出現,但其實「棒子」的稱呼在清代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那「棒子」的真正起源是什麼呢?韓國歷史學家黃普基(沒錯,是韓國人)的論文《歷史記憶的集體構建:「高麗棒子」釋意》對此研究最為透徹,也最靠譜。他利用記錄朝鮮王朝出使中國的文獻《燕行錄》,解釋了這一蔑稱的整個來龍去脈。
黃普基在論文中指出,「棒子」原為「幫子」,指的是朝鮮使團里的奴婢。康熙年間王一元《遼左見聞錄》對這個詞就有解釋:「朝鮮貢使從者之外,其奔走服役者,謂之『棒子』。」這個詞在朝鮮的漢字文獻里也可找到,寫作「幫子」、「榜子」或「房子」,讀作「bangza」。所以「棒子」一詞已經出現好幾百年了,並不是現代才出現的。
那「幫子」作為中性詞,怎麼逐漸演變為「棒子」這一明顯帶有蔑視意思的貶義詞呢?還得從古代中國和朝鮮的關系說起。大家都知道朝鮮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附屬國,中國是朝鮮的宗主國,朝鮮的王(不能稱皇帝)要經過中國皇帝的冊封。雙方都要履行各自義務:朝鮮奉中國為宗主國,履行附屬國進貢、朝賀等義務;中國則對朝鮮有保護的責任,對朝鮮時常賞賜。
朝鮮基本上每年都向中國派遣朝貢使團,通常使團由兩班士大夫、中人和奴婢三種階層的人組成,兩班士大夫相當於代表團團長,中人是中層管理幹部,奴婢就是打雜跑腿,服侍領導的下人,這些人又稱為「幫子」。進貢使團中領導層和下人之間的比例大約是1比9。
「幫子」在朝鮮是社會底層,最為貧困,對金錢有著天然的追逐性,而加入使團到中國,就有了大把尋私牟利的機會。「幫子」們為了賺錢,購買清政府明令禁止出口的物品,走私到朝鮮獲得暴利這是最常見的;還有的「幫子」替使團購買物資時,想方設法貪污錢財,甚至連朝鮮進貢的貢品也是他們偷竊的對象;更有不少「幫子」將沿途的中國百姓當作牟利對象,偷雞摸狗,竊取錢財。中國百姓對違法的「幫子」不勝其擾,就投訴到使團領導,使團領導的處理辦法一般就是「杖打」,即用棒子打「幫子」。於是中國人就把「幫子」稱為了「棒子」。
如果「幫子」們只是騷擾沿途百姓的話,還不至於讓中國老百姓對所有的朝鮮人都深惡痛絕,即「棒子」只是稱呼朝鮮使團中的下人,不至於稱呼所有的朝鮮人。「棒子」之所以演變成對所有朝鮮人的蔑稱,和當時的中國政府有最直接的關系。
明清時,朝廷為了在朝鮮人面前樹立「天朝上國」的顏面,不但對是朝鮮使團大加賞賜(賞賜的價值遠遠超過進貢物品的價值),還下令使團經過的地方要給使團提供各種便利。哪怕接待費用遠遠超過當地百姓的承擔能力,也會強迫他們拿出來。例如,明朝政府一直要求遼東驛站給來訪的朝鮮使團提供車輛,到隆慶、萬曆年間,這一帶連年水患,莊稼歉收,再加上女真人的劫掠,本已度日艱難。朝鮮使團來了,衛所官員便動用酷刑,逼驛站車夫籌措,車夫鬻賣子女,仍然湊不足數,最後自縊而死。到清朝時,東北百姓生活還算安定,但朝鮮使團人數卻也增長數倍,而且中國官方規定的接待標准也超過明代,所以負責接待的地方百姓還是費錢費力,苦不堪言。如果朝鮮使團借宿中國人家,遺失了銀錢,政府就把這一家人全部抓走,「備盡酷刑」。朝鮮使團要過河,船夫因風大浪急不肯渡,傳到乾隆皇帝耳中,直接下令砍了九名船夫的頭。
正因為這樣,沿途的百姓見到朝鮮使團如同見到「仇人」,打心底仇視朝鮮人。逐漸地,「棒子」這一蔑稱從最開始只稱呼使團的下人演變為稱呼所有的朝鮮人。
至網路時代,「棒子」一詞從東北地區迅速傳播到全國,加之很多網友對韓國的印象都不太好,這個詞就成為國人稱呼韓國人的常見外號了。當然,稱韓國人為「棒子」並不能使我們真正強大,只有國家更加富強、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國人的素質更加提高,各方面都遠超韓國,那樣才能真正地獲得心理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