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韓國資訊 > 孔姓在韓國叫什麼

孔姓在韓國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20 21:36:05

『壹』 韓國朝鮮人很多姓氏和我國差不多,這有什麼來歷

氏,在日本古代社會指的是政治組織。氏名,是依據氏族在朝廷中擔任的職務或管轄丶居住的地名而命名的。已經是隋唐時期了。更重要的是,中國對日本從來沒有真正統治過,更多地只是日本人到中國來學習,這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盛唐時期的「遣唐使」了。到朝鮮後為官,從而使朝鮮半島更加中國化,直到清朝末年被日本佔領,但仍然保留下來許多中國的文化及習慣,如節日與遵孔。明治維新為了統計全國到底有多少人口,才開始給平民隨機的按上了姓氏,比如你家旁邊是河,你家就姓渡邊;你家門口有棵松樹,你就姓松下……以此類推。

代表一個家族的名字,經常會改來改去。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兩代國王父子的FAMILY NAME不同。中國的姓氏通常是不變的,另立新姓氏是很罕見的事情當地人採用漢姓就不足為奇了。另外,很多中國人遷徙至朝鮮半島,部分姓氏的源流出自中國。例如孔姓就是元明時期遷居半島的孔子後裔,前總統盧武鉉祖籍浙江。

『貳』 孔劉承認是孔子後人,中國子孫為何會出現在韓國的土地上

網友們剛開始對孔劉承認自己是孔子後人表示非常的氣憤。但是後來有媒體扒出孔劉的族譜,發現確實孔劉是孔子七十九大師世孫孔子家譜唯一收入的海外支派,可以說,孔劉確實是孔子的後代,而可能是因為歷史上的一些原因。孔劉祖先是蒙古派去陪同公主出嫁的,這位中國人遷移到了高麗所以成為了唯一一致遷居海外的孔氏後裔,所以中國子孫才會出現在韓國的土地上。

孔劉因為在《鬼怪》飾演的大叔性格非常的溫和,並且受到了中國萬千少女的崇拜。韓劇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文化入侵方式,讓很多的中國人對於韓國的文化都非常的崇拜,認為韓流是非常時尚的東西,而很多的中國女生也對於韓國的明星非常的崇拜。孔劉也是很多女生心目中的男神,而這次孔劉發出自己是孔子的後代,真的是讓人特別的震驚。大家也紛紛在偶像和國家之間進行一個選擇,但是大部分網友還是覺得韓國人不配與孔子扯上關系。

『叄』 孔劉是孔子的多少代韓國孔姓與中國孔姓一個樣嗎起源是誰

孔劉是韓國非常知名的藝人,在中國也有廣泛的影響力。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韓國姓朴、金、李的比較多,像孔劉這樣姓“孔”的很少見,再加上中國的先聖“孔子”也姓孔,不少人好齊孔劉是否跟孔子有關系。事實上孔劉還真的是孔子的後代,早在2017年,孔劉就在中國台灣的一次粉絲見面會上承認自己是孔子的第79代孫,並且說是媽媽告訴自己的,媽媽應該不會騙自己。

『肆』 我是孔子的後代嗎

孔子的後代都有家譜。家譜
- 卌七世祖 黃帝軒轅氏
-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囂)
- 卌五世祖 蟜極
- 卌四世祖 帝嚳高辛氏
- 卌三世祖 契
- 卌二世祖 昭明
- 卌一世祖 相土
- 四十世祖 昌若
- 卅九世祖 曹圉
- 卅八世祖 冥
- 卅七世祖 振(王亥) 王恆
- 卅六世祖 上甲微
- 卅五世祖 報乙
- 卅四世祖 報丙
- 卅三世祖 報丁
- 卅二世祖 主壬
- 卅一世祖 主癸
- 三十世祖 商王成湯(太乙)
- 廿九世祖 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 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 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 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 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 廿四世祖 商王祖乙
- 廿三世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 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 廿一世祖 商王陽甲 商王盤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 十九世祖 商王廩辛
- 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 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 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 十五世祖 商王帝乙
- 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紂) 微子 微仲衍
- 十三世祖 宋公稽
- 十二世祖 宋丁公申
- 十一世祖 宋閔公共
- 十世祖 弗父何
- 九世祖 宋父周
- 八世祖 世子勝
- 七世祖 正考父
- 六世祖 孔父嘉
- 五世祖 木金父
- 高祖 祁父
- 曾祖 防叔
- 祖父 伯夏
- 父 叔梁紇
- 孔子
- 子 孔鯉 孔子雕塑
- 孫 孔伋
- 曾孫 孔白
- 玄孫 孔求
- 六代孫 孔箕
- 七代孫 孔穿
- 八代孫 孔謙
- 九代孫 孔鮒、孔樹、孔騰,漢高祖劉邦封孔騰為「奉祀君」
- 十代孫 孔忠
- 十一代孫 孔武
- 十二代孫 孔延年
- 十三代孫 孔霸,漢元帝封為「褒成侯」,賜食邑八百戶。
- 十四代孫 孔福,被漢成帝綏和元年封為「殷紹嘉侯」
- 十五代孫 孔房,褒成侯
- 十六代孫 孔均,褒成侯
- 十七代孫 孔志,褒成侯
- 十八代孫 孔損,褒亭侯
- 十九代孫 孔曜,奉聖亭侯
- 二十代孫 孔完、孔贊,褒成侯
- 二十一代孫 孔羨,宗聖侯
- 二十二代孫 孔震,奉聖亭侯
- 二十三代孫 孔嶷,奉聖亭侯
- 二十四代孫 孔撫,奉聖亭侯
- 二十五代孫 孔懿,奉聖亭侯
- 二十六代孫 孔鮮,奉聖亭侯
- 二十七代孫 孔乘,崇聖大夫
- 二十八代孫 孔靈珍,崇聖侯
- 二十九代孫 孔文泰,崇聖侯
- 三十代孫 孔渠,崇聖侯
- 三十一代孫 孔長孫,恭聖侯
- 三十二代孫 孔嗣悊,紹聖侯
- 三十三代孫 孔德倫,褒聖侯
- 三十四代孫 孔崇基,褒聖侯
- 三十五代孫 孔璲之,褒聖侯、文宣王兼兗州長史
- 三十六代孫 孔萱,文宣公
- 三十七代孫 孔齊卿,文宣公
- 三十八代孫 孔惟晊,文宣公
- 三十九代孫 孔策,文宣公
- 四十代孫 孔振,文宣公
- 四十一代孫 孔昭儉,文宣公
- 四十二代孫 孔光嗣,泗水主簿
- 四十三代孫 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縣令
- 四十四代孫 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贊善大夫
- 四十五代孫 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縣令 歷代衍聖公:
- 第46代衍聖公 孔聖佑,文宣公兼知縣事、孔宗願,
- 第47代衍聖公 孔若虛、孔若愚、孔若蒙
- 第48代衍聖公 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 第49代衍聖公 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 第50代衍聖公 孔拂、孔摠、孔晉、孔拯
- 第51代衍聖公 孔元用、孔元孝、孔文遠(南宗)、孔元措、孔元紘
- 第52代衍聖公 孔之厚、孔之全、孔萬春、孔之周
- 第53代衍聖公 孔浣、孔治、孔貞、孔洙(南宗)
- 第54代衍聖公 孔思晦、孔思誠、孔思許(南宗)
- 第55代衍聖公 孔克堅、孔克忠(南宗)
- 第56代衍聖公 孔希學、孔希路(南宗)
- 第57代衍聖公 孔訥、孔議(南宗)
- 第58代衍聖公 孔公鑒、孔公誠(南宗)
- 第59代衍聖公 孔彥縉、孔彥繩(南宗)
- 第60代衍聖公 孔承慶、孔承美(南宗)
- 第61代衍聖公 孔宏緒、孔宏泰(字永實)、孔弘章(南宗)
- 第62代衍聖公 孔聞韶、孔聞音(南宗)
- 第63代衍聖公 孔貞干、孔貞寧、孔貞運(南宗)
- 第64代衍聖公 孔尚賢、孔尚乾(南宗)
- 第65代衍聖公 孔衍植、孔衍楨(南宗)
- 第66代衍聖公 孔興燮、孔興燫(南宗)
- 第67代衍聖公 孔毓圻、孔毓垣(南宗)
- 第68代衍聖公 孔傳鐸、孔傳錦(南宗)
- 第69代衍聖公 孔繼濩、孔繼濤(南宗)
- 第70代衍聖公 孔廣棨、孔廣杓(南宗)
- 第71代衍聖公 孔昭烜、孔昭煥(南宗)
- 第72代衍聖公 孔憲培、孔憲坤(南宗)
- 第73代衍聖公 孔慶鎔、孔慶儀(南宗)
- 第74代衍聖公 孔繁灝、孔繁豪(南宗)
- 第75代衍聖公 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 第76代衍聖公 孔令貽(字谷孫),1877年(光緒三年)5歲時承襲衍聖公
- 第77代衍聖公 孔德成(1920年生)
- 第78代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孔維益
- 第79代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孔垂長
- 第80代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孔佑仁
80代之後的輩分字: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編輯本段孔子年表

『伍』 孔姓調查表 來源 人口數量 分布地區

孔氏,主要源於子姓,或以人名、祖名為姓。如商朝建立者商湯的後人以其名為姓;[1-2]宋國大司馬孔父嘉為孔姓的孔姓始祖。[3-4]子姓。或以人名、祖名為姓。如春秋時鄭國有出自姬姓孔氏,以鄭穆公後人孔張的名為姓;衛國有出自古佶姓孔氏,為黃帝後裔,以祖字為姓;陳國有出自媯姓孔氏,以孔寧之名為姓,乃舜之後裔。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98位的大姓,人口較多,人口約三百三十二萬三千餘,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9%,佔全國人口總數的的0.21%左右。

始祖起源1、源於子姓,出自商朝君主成湯之後裔,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成湯名字中的「乙」組合起來,為子姓孔氏。[1-2]2、源於子姓。出自宋國司馬孔父嘉之後,西周初期,成湯的後裔微子啟被封於宋國,微子啟死後,其弟宋微仲繼位。微仲九世孫孔父嘉為宋國大司馬,遭受迫害,他的後代逃到魯國,以其名字中的「孔」為氏,也是子姓孔氏。[5][3-4]孔父嘉的六世孫為孔子。[6]3、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姬孔悝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衛國大夫中有姬孔悝,所以在姬孔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孔氏。4、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大夫孔寧,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有關資料記載,春秋時陳國(今河南淮陽)有個大夫叫媯孔寧。在媯孔寧的後裔子孫中,有的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孔氏,是為陳郡孔氏。5、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穆公姬蘭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鄭國(今河南新鄭)君主鄭穆公姬蘭有後人名姬孔張,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鄭國孔氏。[7]6、出自古佶姓的孔氏。[8]7、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9](1)滿族崆果啰氏,亦稱孔果洛氏,滿語為Konggolo Hala,漢義「黃馬」,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孔氏、廣氏等。(2)滿族孔尼喇氏,滿語為Kongnila Hala,世居黑龍江。後多冠漢姓為孔氏。(3)滿族叩岱氏,亦稱闊代氏,滿語為Kodai Hala,漢義「漢人的口袋」,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為孔氏。(4)滿族庫雅拉氏,亦稱揆雅拉,源出庫雅拉女真,以部為姓,滿語為Kuyala Hala,世居東海(今吉林汪清)、綏分(今綏分河上游地區)、烏拉(今吉林永吉)、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黑龍江流域、畢爾騰(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扎思胡里(今黑龍江第二牡丹江)、興堪(今黑龍江省及俄羅斯興凱湖周邊地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孔氏、胡氏、李氏、禮氏等。(5)滿族溫都氏,亦稱文都氏,源於金國時期溫都部,以部為氏,與溫敦氏、溫屯氏同部族,滿語為Wen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綏分(今綏分河上游地區)、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海岸則自俄羅斯濱海地區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烏蘇里江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孔氏、溫氏、都氏、文氏、聞氏等。(6)滿族溫屯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溫敦部,以部為氏,與溫都氏、溫敦氏同部族,滿語為Wentun Hala,世居烏拉(今吉林永吉),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孔氏、空氏等。8、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土家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孔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孔氏,世代相傳至今。[10]遷徙傳播先秦時期,孔氏族人主要活動於山東、河南地區。秦漢以後,孔姓很快散播到河北、山西、湖南、廣東等地。三國兩晉時,遷移到浙江、江西東南地區。唐宋時播散到全國各地。清朝初期進入台灣地區。孔子單傳七代,四十八代孫孔端友,1128年南遷。宋朝時期,孔姓大約有21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8%,排在第70位。孔姓第一本省是山東,約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66.5%明朝初期,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孔姓後裔分布於冀、魯、豫、蘇、皖、鄂等地。從孔子至今,已經二千五百多年過去了,孔氏宗族又傳承了八十來代。孔子之後的數代,多次出現過單傳情形,人口增長緩慢,到了唐朝末年的四十二代孔光嗣時期,在曲阜的孔子一族後裔竟然尚不足十戶,外遷的數量極少。五代後梁時期,經歷過「孔末亂孔」的劫難,族人存世更少。一直到了宋朝以後,孔氏在趙宋王朝的大力呵護下,族裔繁衍大幅度增長,到清朝末年,僅四十三代孔仁玉這一支的後裔在曲阜即已經達到了數萬人;與此同時,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活動的發展,外遷人口也得到極大擴散。宋朝時期,孔姓大約有21萬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位。孔姓第一本省是山東。[11]從元代開始,孔氏族人就開始了向海外的遷徙。當時,元朝最高統治者為控制高麗,採取聯姻政策。至正九年(1349年),承懿公主遠嫁高麗忠肅王之子王顓,孔子裔孫、五十四代孔昭為公主所帶侍從之一。到高麗後,孔昭得到高麗王重用,官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一職),先後受封為檜原君、昌原君,死後葬於昌原。孔昭的後代在高麗累世為官,其子孔帑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平章事,其長孫孔俯官至判尹,次孫孔德官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與孔昭相同,至此,已是孔氏一門三代之中兩人出任高麗朝的宰相。以後世代繁衍,名人輩出,成為朝鮮南部的望族。由於其祖孔昭墓葬在昌原,他們遂以昌原為籍貫。至明末清初之際,又入遷福建、廣東、貴州、雲南一帶。清朝以後,孔姓子孫已遍布全國各地,還遠播海外,使孔姓成為我國諸多家族中一個著名的大宗族。當今孔姓族人分布很廣,以山東、江蘇、吉林多此姓,上述三省孔姓約佔全國漢族孔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而孔姓「聖地」山東獨佔百分之六十高麗王朝皇帝崇奉儒學,孔子對孔氏後裔屢予優待。高麗王國正宗十六年 (1792年),國王考求曲阜孔氏族譜後,命高麗國的孔氏以曲阜為籍貫,以示不忘祖先,並仿中國衍聖公之例封以世爵。韓國孔氏繁衍至今,已延續到86代。他們的取名與中國國內的規矩不同,另外有一套行輩用字。在韓國還有專門的同宗茹人組織,叫作「曲阜孔氏韓國大宗會」,以表示不忘源出於中國的曲阜,在20世紀80年代曾組團專程赴曲阜祭祖,並在仰聖門(即曲阜城北門)外立碑紀念。另據1987年人口普查統計,韓國的孔姓族人為 17207戶,72382人。東南亞各國,在清代末期也有孔氏族人移居過去。至於日本及歐美等地的移居,則是在民國期間開始的。到20世紀末,孔子後裔已遍及世界各大洲,其中,以韓國、朝鮮、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緬甸、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數量較多,英國、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有一定數量的孔氏族人。

『陸』 韓國和朝鮮國的孔姓還有劉姓是怎麼來的,他們的先祖是誰

從元代開始,孔氏族人就開始了向海外的遷徙。當時,元朝最高統治者為控制高麗,採取聯姻政策。至正九年(1349年),承懿公主遠嫁高麗忠肅王之子王顓,孔子裔孫、五十四代孔昭為公主所帶侍從之一。到高麗後,孔昭得到高麗王重用,官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一職),先後受封為檜原君、昌原君,死後葬於昌原。

《孔子世家譜》
孔昭的後代在高麗累世為官,其子孔帑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平章事,其長孫孔俯官至判尹,次孫孔德官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與孔昭相同,至此,已是孔氏一門三代之中兩人出任高麗朝的宰相。以後世代繁衍,名人輩出,成為朝鮮南部的望族。由於其祖孔昭墓葬在昌原,他們遂以昌原為籍貫。高麗王朝皇帝崇奉儒學,對孔氏後裔屢予優待。高麗王國正宗十六年 (1792年),國王考求曲阜孔氏族譜後,命高麗國的孔氏以曲阜為籍貫,以示不忘祖先,並仿中國衍聖公之例封以世爵。韓國孔氏繁衍至今,已延續到86代。他們的取名與中國國內的規矩不同,另外有一套行輩用字。在韓國還有專門的同宗茹人組織,叫作「曲阜孔氏韓國大宗會」,以表示不忘源出於中國的曲阜,在20世紀80年代曾組團專程赴曲阜祭祖,並在仰聖門(即曲阜城北門)外立碑紀念。

『柒』 孔氏和屈氏的關系

孔姓
孔姓 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九。

歷史來源
■ 出自「子」姓,以王父為字氏,據《史記.孔子世家》所載 ; 孔子,宋微子之後。宋襄公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勝,勝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防叔畏華氏之逼,奔魯。其叔為叔梁紇,生子孔丘。
■ 出自「姬」姓,據《姓考》所載,春秋時衛國有孔悝,以王父字為氏,其後有姬姓之孔氏。
■ 出自「媯」姓,。春秋時陳國(今河南淮陽)有孔寧,王父字為氏,其後有「媯」姓之孔氏。
■ 又據《左傳》所載,春秋時鄭穆公之後有孔張,其支孫以王父字為氏,為鄭國的姬姓孔氏。
■ 另據《姓考》等書的記載,衛國(今河南滑縣東)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

孔子溯源
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以前的帝嚳高辛氏時期,帝嚳是黃帝的孫子,曾經繼黃帝及其父少昊之後,執掌天子之印七十餘年,一般認為,孔姓的中國人,就是黃帝的後裔。 說到孔姓,當然少不了說到被世人稱為「至聖先師」的孔子。孔子是春秋時期宋國貴族的後代,可謂出身名門,其遠祖與黃帝和商朝的建立者有關,孔姓的的姓氏的來源則與六世祖孔父嘉有關。

相傳,人文始祖黃帝有曾孫名帝嚳,帝嚳夫人名簡狄。一次,簡狄出外巡遊,見一隻燕子(玄鳥)生下一窩蛋,就拿來一枚吞下,不久身懷有孕,後來便生下了商朝始祖契。契是簡狄吞食燕子(孵)所生,此後便以「子」為姓。 從契歷經14世傳到商湯,湯名履字太乙,加姓為子太乙,他有子孫多人,除其中的一人繼承了他的王位外,其餘的人也都成為貴族。在這些人中,有人為了紀念他,便將他的姓氏和名字加在一起,略加變更,成為孔姓。

商朝滅亡後,其末帝紂王的庶兄微子又被周成王分封於宋(今河南商丘南),繼續奉祀商湯香火。微子去世後,職位由胞弟仲衍繼承。仲衍曾孫宋閔公有子二人:弗父何、方祀。

方祀在宋閔公去世後繼位為宋厲公。弗父何有曾孫名正考父,歷仕宋戴、武、宣公三朝,有子名嘉,任大司馬,後因故被權臣華督所殺。這時他的兒子木金父年紀尚小,由家人抱著逃亡魯國。等他長大以後,為紀念生父,便以父親字中的「孔」為姓。後來,木金父的子孫在魯國又傳了4代,便生下了孔子。

據史書記載,孔姓來源還有多個。黃帝時,有一個史官名叫孔甲,他的後代以孔為姓;另外,春秋時鄭國貴族公子喜,字子孔,他的後人有的便以孔為姓。

家族名人
孔子 (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東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 (老子,道家思想的創始人 ),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亦稱為孔子。可惜他的思想由漢武帝開始,廣被中華帝國的統治者所利用,變成統治者用來約束人民思想的有效工具,大大影響了中華帝國的發展。

孔融 (153~208)
字文舉,東漢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有俊才,為建安七子之一,漢獻帝時為北海相,世稱孔北海;立學校,表儒術,後拜大中大夫,為曹操所殺。

孔祥熙 (1880~1967)
字庸之,山西太穀人。留學美國耶魯大學。歷任國民政府委員、財政部長 ( 為當時中國的首富 )、行政院長、中央銀行總裁等職。

郡望堂號
【堂號】 有"闋里堂"和"至聖堂"。這兩個堂都是因孔子而命名的。孔子生於闋里,是歷史上的"大成至聖"。
【郡望】 孔姓的郡望主要有魯郡、京兆郡、河南郡、會稽郡等。
魯郡是在西漢初由原有的秦郡改置而來的,相當於今天的山東曲阜、滕縣泗水等地。三國魏及晉時改為郡漢朝初年,改右內式置京兆尹,因為其地屬畿輔,所以不稱郡。相當於今天陝西秦嶺以北、西安以東、渭河以南等地。三國魏時改稱京兆尹郡。
河南郡是漢高祖改秦三川而設置的。大約在今天的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下游,賈魯河上游地區以及黃河以北的原陽縣。
會稽縣,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相當於今天的江蘇省長江以南,浙江省仙霞嶺、牛頭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等地。

孔子後嗣遷徙
從孔子至今,2500多年過去了,孔姓宗族又傳承了80多代,孔子之後的數代,多次出現單傳情形,人口增長緩慢,到唐朝末年的四十二代孔光嗣時期,在曲阜的孔族後裔尚不足10戶,外遷的數量極少。五代後梁時期,經歷過「孔末亂孔」的劫難,族人存世更少。到宋代以後,族裔繁衍大幅度增長,到清朝末年,僅四十三代孔仁玉這一支的後裔在曲阜即達數萬人;與此同時,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活動的發展,外遷人口也得到極大增多。

西漢時期,孔子九代孫孔騰回到家鄉曲阜,正是漢高祖登基未久。漢高祖接受文臣建議,封孔騰為奉祀君,奉祀孔子。到漢元帝綏和元年(前43年),孔子十三代孫孔霸被封為褒成君。此後直至唐玄宗開元年間,孔氏裔孫多數得以襲封侯的爵位,就連庶裔中學有成就的也較易於得

到朝廷的重用。這樣,孔氏便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顯赫的家族。隨著生存條件的大大改善,家族支派也得到更多的繁衍生息的機會。此間一個較明顯的現象就是,越來越多的族裔由山東遷到河南及其他許多省份,遷移的主要原因是出任官職,其次是躲避較劇烈的社會動盪等。

東漢時期外遷的孔氏族人中,最有影響的當屬會稽這一支。孔子二十一代孫孔郁,出任冀州刺史。其子孔揚受封下博亭侯,孔揚的後代從此主要世居下博(今河北深縣東南)。孔郁的另一子孔潛先是任太子少傅一職,後因避亂而遷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不久發展為當地的望族,成為孔氏宗族中有名的「會稽孔」。在孔潛的後人中,其子孔竺在三國時任豫章太守(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其孫孔恬為湘東太守,曾孫孔愉在西晉時任左僕射。孔愉之子孔汪任廣州刺史,甚有政績,終於任上,他的後人則大多留居當地。

在唐代,有影響的孔氏郡望大致有: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魯國(今山東曲阜)、下博(今河北深縣東南)、常山(郡治在今河北正定)、南陽(在今河南西南一帶)。

唐代中期以後,三十五代裔孫孔(王遂)之於唐玄宗開元五年(714年)襲封褒聖侯,又晉為文宣公。天寶之亂時,他率家人寄居於寧陵,卒後即葬在那裡。動亂之後,他的曾孫孔惟睡返歸曲阜,襲封文宣公,寧陵的宗族墓地則由孔惟B至之弟孔惟時一支駐守。和他們同寓於寧陵的還有三十三代褒聖侯孔德倫的次子孔嘆之子孔賢。這兩支形成了孔氏家族中的寧陵派。

二十七代嫡孫孔乘的次子孔景進經四傳,至孔穎達。其後代傳至四十代孔絢,孔絢任丹陽令,其後遂歷代居於河南丹陽,形成了孔氏宗族中的丹陽派。

與孔絢同屬孔穎達後代的四十代孔績,在唐僖宗時為吉州(今江西臨江)軍事推官,其後歷代居於江西臨江,形成孔氏宗族中的臨江派。

同時期的孔氏族人在南方也有播遷、繁衍。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當時的宰相之子孔昌弼隨徐彥若入粵,在南雄縣平林村定居,其子孫分布於南海、番禺、順德、高要、惠州等地。

在以後各代較有影響的各地支派也大多在唐代的中後期漸定格局。比如,三十五代孔言,居於河北獻縣,稱為獻縣派;三十六代孔至,避亂於河南魯山,稱為魯山派;三十八孔瑛,居於湖南濟陽,稱為瀏陽派;三十八代孔時,居於河南郟縣,稱為郟縣派;三十九代孔溫憲,居於湖南桂東,成為桂東派;四十一代孔昌弼避亂於廣東嶺南,成為嶺南派;四十二代孔楠,在江西廬江做官,後來定居在那裡,成為廬江派;四十二代孔檜,逃難至河南平陽,成為平陽派等等。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北方的金兵舉兵南犯,從宋都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北宋宣告滅亡。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倉皇南下,在當時的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為宋高宗,年號建炎。建炎二年(1128年)秋,金兵繼續南下,高宗君臣移駐揚州,於十一月舉行郊祀,召衍聖公參加祀典。此時曲阜的衍聖公是四十八代孔端友,他與從父孔傳(原名孔若吉)奉詔赴揚州。

一年後,金兵氣勢彌盛,高宗君臣渡江南逃至臨安(今屬浙江杭州),孔端友、孔傳及部分孔子後裔,帶著代代相傳的子貢手摹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雕像隨駕南渡。到杭州後,孔端友上書高宗,痛訴離祖別家之苦,請求賜予安居之地。高宗感念其奉駕南渡,遂頒旨賜其族人在衢州定居,並在那裡興建家廟,供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一切禮儀同在曲阜時一樣,並欽撥祭田以資祭孔之用。孔氏南宗,就這樣形成了。

這個時期,孔氏南宗以衢州為中心向四方不斷擴大。南宋先後封了孔端友、孔蚧、孔揩、孔文遠、孔萬春、孔洙六代衍聖公,同時,孔氏南宗族人也得以重用。比如,孔端友的堂叔、從父孔傳官至中散大夫,堂兄弟孔端植為湖廣通於令,孔端隱為江陵府推官,孔端弼為大理寺評事,孔端恩為杭州府教授。此外,孔氏南宗還得以按人口計量賜田,免於租稅,以其所得收入的一部分供給孔氏族人衣食用費,一部分用於孔子祭禮。

此後,南宋朝廷又多次賜以恩寵。賜予田地之外,又於寶佑八年(1253年)准衢州

知州之請,撥款三十六萬緡,命仿曲阜孔廟之制,在衢州城東北角的菱湖新建孔氏南宗的家廟。當時,此處為「城中勝地,堤岸交錯,島嶼縈回,士夫別墅,樓閣相望」,可惜到南宋末年,該廟毀於戰火。

在四十八代衍聖公孔端友隨宋高宗的偏安大軍渡江南遷之後,金兵入主中原,建立了偽齊政權,劉豫於阜昌二年(1131年)封孔端友之弟孔端操之子孔(王番)為衍聖公,主持曲阜孔子林廟的祭事。這樣,盡管孔子的嫡裔孔端友奉先祖及亓官夫人像南去,祭祀先聖的香火依然在曲阜四時繚繞不息。其後偽齊政權垮台,金熙宗於天眷二年 (1139年),仍封孔蹯為衍聖公。至此,孔氏北宗也正式形成。在南宋時期,北宗襲封的先後有孔拯、孔元措、孔湞等人。

稍後,北宗衍聖公孔元措隨同金政權遷往汴州,曲阜由其族兄孔元用主持祀事。寶慶元年(1225年),宋兵收復山東,以孔元用為衍聖公。寶慶二年,改授孔元用之子孔之全為衍聖公。蒙古族政權佔領曲阜後,亦承認了衍聖公孔之全的身份。這樣,在同一時期,形成了南宋、金及元三家朝廷各有一個衍聖公的局面。太宗五年 (1233年),元朝攻下金京汴都,金人所封的衍聖公孔元措又被元朝命為衍聖公,曲阜的衍聖公孔之全被改任曲阜縣令並子孫世襲,不再與衍聖公職位有關聯。

元朝統一中國後,有大臣上書元世祖,認為孔氏南、北二宗應只有一個衍聖公作為正統世襲皇封,按照「大宗之法」,應由孔子嫡傳後裔、此時寄寓衢州的衍聖公孔端友的後代襲封。元世祖採納其說,欽定南宗為衍聖公,並讓其返回曲阜奉祀。至元十九年(1282年),南宗的第六代衍聖公孔洙奉元世祖詔入京,對皇帝面秉自己的六代先祖均葬於衢州,且建有衢州家廟,自己又堂有老母,實不忍棄離衢州祖廟返回曲阜。他表示願將衍聖公這一爵位讓與北宗的族弟孔治,而自己乞請准予南還衢州奉養老母。元世祖對此大加贊賞,稱孔洙「寧違榮而不違親,真聖人後也」,遂准其所請,免去「衍聖公」稱號,改任為國子監祭酒、承務郎,兼提舉浙東學校事。

元、明、清時期,孔氏族人遷往外地的人數、規模,較以前都有了更大的發展。據《孔子世家譜》記載,自「中興祖」孔仁玉的族人在五十三代「水」字輩分立為「孔氏二十派」後,經五十四代「思」字輩、五十五代「克」字輩、五十六代「希」字輩,到五十七代「言」字輩之間。的百年左右時間里,因分傳、分戶,遷移到外省外縣的為數很多,上文所述「曲阜六十戶」僅為仍居於曲阜、傳承清晰的六十支族人。

與此同時,早先即遷移到外地的各支孔氏族人中還存在著再度遷移的情況,其中有的是因為自然經濟因素,有的是因為躲避戰亂或為民間流疫所迫,也有一些是因為出仕為官而由官職調動遷至他處,致使部分子弟隨之遷徙並在新的地點留居、繁衍。

這樣,到清朝末年,孔氏族人已分布到全國各地。具體說來,在浙江、江蘇、江西、山東、四川、河南、廣西、福建、河北、安徽、嶺南(治所在廣州,轄約今廣東欽山港以東大部分地區)、湖北、山西、甘肅、吉林、青海、陝西、察哈爾(今河北省西北部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奉天(約今遼寧省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哲里木盟各一部分)、黑龍江、雲南、貴州等省都有孔氏族人居住。這些散居外地的族人中,以河北省為最多,稱為「河西派」,其始祖是孔子三十一代嫡錄之侄、唐代文學館學士孔穎達。

其他族人在異地他鄉也往往聚族而居,小支每支百餘人或數百人,多的還另立聖裔都,如乾隆時江西金溪縣的四十六都,四十七都、四十八都、四十九都,貴溪縣的三十三都、六十五都,鉛山縣的十九都等,都是這樣建立成名的。到清中葉時,人數眾多,如江南高淳縣漆橋孔氏,傳十幾代後,至嘉慶十年(1805年)已是「子姓相衍,萬有餘丁」;道光九年(1829年),流寓安徽潛山縣的孔氏族人,由於人丁繁衍,已散居潛山、太湖、懷寧、望江四縣。

海外遷徙
從元代開始,孔氏族人就開始了向海外的遷徙。當時,元朝最高統治者為控制高麗,採取聯姻政策。至正九年(1349年),承懿公主遠嫁高麗忠肅王之子王顓,孔子裔孫、五十四代孔昭為公主所帶侍從之一。到高麗後,孔昭得到高麗王重用,官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一職),先後受封為檜原君、昌原君,死後葬於昌原。

孔昭的後代在高麗累世為官,其子孔帑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平章事,其長孫孔俯官至判尹,次孫孔德官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與孔昭相同,至此,已是孔氏一門三代之中兩人出任高麗朝的宰相。以後世代繁衍,名人輩出,成為朝鮮南部的望族。由於其祖孔昭墓葬在昌原,他們遂以昌原為籍貫。

高麗王朝皇帝崇奉儒學,對孔氏後裔屢予優待。高麗王國正宗十六年 (1792年),國王考求曲阜孔氏族譜後,命高麗國的孔氏以曲阜為籍貫,以示不忘祖先,並仿中國衍聖公之例封以世爵。

韓國孔氏繁衍至今,已延續到86代。他們的取名與中國國內的規矩不同,另外有一套行輩用字。在韓國還有專門的同宗茹人組織,叫作「曲阜孔氏韓國大宗會」,以表示不忘源出於中國的曲阜,在20世紀 80年代曾組團專程赴曲阜祭祖,並在仰聖門(即曲阜城北門)外立碑紀念。另據1987年人口普查統計,韓國的孔姓族人為 17207戶,72382人。

東南亞各國,在清代末期也有孔氏族人移居過去。至於日本及歐美等地的移居,則是在民國期間開始的。

到20世紀末,孔子後裔已遍及世界各大洲,其中,以韓國、朝鮮、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緬甸、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數量較多,英國、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有一定數量的孔氏族人。

1 屈姓起源
一、來源有三
1、夏代時有屈驁,曾經被夏王啟討伐。他是屈氏的祖先。
2、以封地命姓,出於羋姓,其始祖是春秋時楚國莫敖。春秋時,楚武王的兒子瑕,官至莫敖,位於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於屈地(今湖北秭歸),把屈作為瑕的食采之邑,故史稱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後代以封地命姓,遂稱屈氏。戰國時,屈氏、景氏、昭氏成為楚國公族中有勢力的大宗。
3、北魏孝文帝時,有代北復姓屈男氏、屈突氏改為屈姓。其後子孫亦稱屈氏。

二、遷徙分布

三、郡望堂號 【堂號】 "三閭堂"、"汨羅堂":都是根據屈原命名的。戰國時屈原,博聞強記,明於治亂,在楚國官至三閭大夫。楚懷王很尊重其才。後來因為被奸臣靳尚和鄭貴妃說他的壞話,被貶到江南。他作了《漁父詞》,表明自己的愛國心,自投汨羅江而死。 【郡望】 《郡望百家姓》載:屈氏望出臨海郡(或臨淮郡)。 《姓氏考略》 載:屈氏望出臨海河南。 臨海郡:三國吳時將會稽郡分置。相當今浙江省東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區。 河南郡:漢高帝時置。相當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四、歷史名人

屈原:名平,戰國時楚國人。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大詩人。創作了《離騷》、《天問》等20多篇不朽的詩篇。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詩句流傳千古。他因遭奸臣誣害,政治抱負得不到施展,眼看楚國將陷於秦國鐵蹄之下,於5月5日投汨羅江而死,後來,人們就定這一天為端午節,作為人民記念這位偉大詩人的傳統節日。

屈大均:明末清初文學家。他以繼承屈原精神為己任。其詩感傷時事,揭露清軍暴行。著有《翁山詩文集》等書。清初,他得著作被列為禁書。他與陳恭尹、梁佩蘭合稱為嶺南三大家。

屈突通:曾任隋朝左騎衛大將軍。歸唐後為李世民部將。消滅薛仁杲後,諸將爭搶珠寶,他獨無所取。平定王世充,論其功第一,深為唐太宗敬重。 屈突蓋:為屈突通之弟。曾任長安令。他正直嚴厲,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權貴惡徒為之忌憚斂跡。時有"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寧食三斗蔥,不逢屈突通"之譽。

閱讀全文

與孔姓在韓國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