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韓國資訊 > 桂陵之戰與韓國有什麼關系

桂陵之戰與韓國有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2022-12-22 15:30:35

㈠ 齊魏「桂陵之戰」,齊國以弱勝強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桂陵之戰”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截擊戰,魏國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戰略上的失誤,魏國遷都大梁侵略東方之意圖明顯,在尚未取信於諸侯的情況下對外用兵,從而成為眾矢之的。加之魏國在戰國初期是老牌強國,與敵軍交戰常常勝多敗少,難免有些輕敵自傲,輕敵是戰爭失敗之禍根。

綜上,桂陵之戰規模不大,卻赫赫有名,史稱“圍魏救趙”,孫臏用兵之計被後來的軍事家借鑒使用,“圍魏救趙”被後世之人列入《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第二計,僅次於“瞞天過海”。桂陵之戰發生前,三晉的士兵從不畏懼齊軍,齊軍向來敗多勝少,“桂陵之戰”齊軍以弱勝強,自此孫臏名聲大漲。

魏軍雖然慘遭伏擊,仍然不願放棄邯鄲。但就在此時秦國大軍攻佔魏國舊都安邑和少梁,魏國腹背受敵,魏惠王無奈之下將邯鄲的軍隊撤離。之後魏國跟秦國周旋了幾年才達成以利益交換之協議,簽訂盟約,局勢終獲穩定,魏國從此以後國力衰弱,逐漸走下坡路,老牌強國之地位開始動搖。

㈡ 「桂陵之戰」中英武神勇的一代名將龐涓的死因是什麼

田忌是一員戰將,又有著桂陵之戰的輝煌戰績,說來龐涓算是他的手下敗將,按照他的戰法,是要擺開陣勢直接和魏軍一決雌雄的。孫臏對他說,魏國軍隊向來兇悍勇猛,看不起齊兵,齊兵被稱作是膽小怯懦,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就是要順應這樣的趨勢加以引導。兵法上說:「用急行軍走百里和敵人爭利的,有可能折損上將軍;用急行軍走五十里和敵人爭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隊。」龐涓懂得兵法,我們要利用這種情況。命令軍隊進入魏國境內,先砌十萬人做飯的灶,第二天砌五萬人做飯的灶,第三天砌三萬人做飯的灶。田忌採納了孫臏的計策,率軍進入魏國境內,遇到魏軍,掉頭撤退。

龐涓尾追齊軍三天,看到齊軍埋鍋做飯的灶銳減,特別高興地對部將們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膽小怯懦,進入我國境才三天,開小差的士兵就超過了半數。於是放棄了他的步兵,只率領了輕裝精銳的部隊,日夜兼程追趕齊軍。孫臏估計行程,龐涓當晚可以趕到馬陵。馬陵道路狹窄,兩旁多是峻隘險阻,適合埋伏軍隊。孫臏叫人砍去樹皮,在樹干露白處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同時命令一萬名善於射箭的士兵埋伏在馬陵道兩旁,吩咐道:「晚上見到樹下火光亮起,就萬箭齊發。」龐涓當晚果然趕到砍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露白的樹幹上寫著字,就讓點火照看,上邊的字還沒有看完,齊軍就萬箭齊發。魏國軍隊大亂,相互難以接應。龐涓進退無路,自知無計可施,敗局已定,就拔劍自刎,臨死前說:「我的死,倒成全了這個小子的名聲!」齊軍乘勝追擊,徹底擊潰了魏國軍隊,並俘虜了魏國申。孫臏也的確因此而名揚天下,繼他的先祖孫武之後,又一部《孫子兵法》聞名於世,今天的人們為了加以區別,將其稱之為《孫臏兵法》。

為什麼有的人會認為龐涓死於圍魏救趙之計的桂陵之戰呢?這大致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圍魏救趙之計實在是太有名了。古代打仗攻城拔寨,列陣廝殺,靠的是將士的勇猛,勝利者多表現為「勇冠三軍」,「餘勇可賈」,軍事智慧更多表現為臨陣的隨機應變,像這種事前設定戰法,並最終按照這種戰法完成戰役進程的情況不是很多。圍魏救趙之計的順利實施,當時人贊嘆,後世人效法,它的光芒已經蓋過了當時所有戰役,人們記著了這個計策,記住了這次戰役,記住了魏國軍隊的失敗,也誤認為失敗的魏國軍隊統帥龐涓死了。再就是古代雖然戰事頻仍,但能夠讓史學家們記載的戰例卻較少,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雖然相隔十二年,但齊國和魏國中間並沒有戰事發生,能讓我們看到的這兩次戰役,只是連在一起的兩段文字,總有一種讓人感覺兩場戰役是一次戰役兩個階段的感覺。

㈢ 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是什麼國家和什麼國家打

桂陵之戰: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於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卻在桂陵(今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
馬陵之戰: 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見桂陵之戰),率軍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

㈣ 桂陵之戰有哪些典故

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是戰國中期齊、魏兩個諸侯國之間的兩場著名戰爭。當時齊國的傑出軍事家孫臏,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孫武「避實而擊虛」、「攻其所必救」、「致人而不致於人」、「示形動敵」的作戰指導思想,採取「圍魏救趙」、「批亢搗虛」、「減灶誘敵」等高明戰術,在桂陵和馬陵地區,先後擊敗實力強大的魏國軍隊。這兩場戰爭對於結束魏國在中原地區的霸權,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對戰國時期戰略格局的變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後,任用李悝、吳起、西門豹、段干木等人,進行各方面的改革。在政治上,基本廢除了世襲的祿位制度,推行因功授祿的政策,建立起比較清明、健全的官僚體制。在經濟上,改變了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井田舊制,「盡地力之效」,抽「什一之稅」,創制「平糴法」,興修水利,鼓勵開荒,促進了社會秩序的穩定和農業生產的發展。在軍事上,加強軍隊建設,推行「武卒」選拔制度,重視軍事訓練,提高部隊的戰鬥力。通過這些改革,魏國迅速成為戰國初期最為強盛的國家。魏惠王即位以後,繼承文侯、武侯的霸業,繼續積極向外擴張。魏國的勃興和稱霸,直接損害了楚、齊、秦等其他大國的利益,引起這些國家的普遍恐懼和忌恨,其中尤以齊、魏之間的矛盾最為尖銳。

齊國自西周以來一直是東方地區的大國。公元前356年齊威王即位後,任用鄒忌為相,改革吏治,強化中央集權,進行國防建設,國勢日漸壯大。面臨魏國向東擴張的威脅,它積極利用趙、韓諸國與魏國之間的矛盾沖突,展開了對魏國的激烈斗爭。

桂陵之戰(公元前353年)就是在這樣的復雜背景下發生。當時,趙國為了擺脫魏國的控制,進而達到兼並土地,擴張勢力的目的,趙成侯於公元前356年在平陸(今山東汶上)和齊威王、宋桓侯相會結好,同時又和燕文公在阿(今河北高陽北50里)相會。趙國向依附於魏國的衛國發動戰爭,迫使衛國屈服稱臣。於是魏國便藉口保護衛國,出兵包圍了趙國國都邯鄲,強行攻打。趙與齊有同盟關系,鑒於邯鄲局勢危急,遂於前353年遣使向齊國求援。齊威王聞報後,遂召集文武大臣進行商議。丞相鄒忌反對出兵救趙,而齊將段干朋則認為,不救趙既會失去趙國的信任,又會給齊國自身造成麻煩,因而主張救趙。但他同時又指出,以當時的戰略形勢來考慮,如果立即出兵前赴邯鄲,趙國既不會遭到損失,魏軍也不會消耗實力,對於齊國的長遠戰略利益來說是弊大於利。因此,他主張實施使魏與趙相互削弱,而後「承魏之弊」的戰略方針。具體地說,就是先派出少量兵力南攻襄陵,以牽制和疲憊魏國。待魏軍攻破邯鄲,魏、趙雙方均師勞兵疲之際,再予以正面的攻擊。段干朋這一謀略顯然有一石三鳥的用意。第一,南攻襄陵,牽制魏軍,使其陷於兩面作戰的窘境;第二,向趙表示了援助的姿態,信守盟約,維持在平陸相會時所建立的兩國友好關系,幫助趙國堅定其抗魏的決心;第三,讓魏、趙繼續互相攻伐,最後導致趙國遭受重創、魏國實力削弱的結果,從而為齊國戰勝魏國和日後控制趙國創造有利的條件。

段干朋的這番謀劃,完全符合齊國統治集團的根本利益,因此為齊威王欣然採納。齊威王決定以部分軍隊聯合宋、衛,南攻襄陵,主力暫時按兵不動,靜觀事態的發展,准備伺機出動,以求一舉成功。

當時,魏國的擴張也引起楚國的敵視。因此,楚宣王便乘魏國出兵攻趙、後方空虛的時候,派遣將軍景舍率領部隊向魏國南部的睢、涉地區進攻。而西邊的秦國也不甘寂寞,先後發兵攻打魏的少梁、安邑等要地。這樣,魏國實際上已處於四面作戰的困難境地。幸虧它的實力十分雄厚,主將龐涓又決心破趙,不為其他戰場的局勢所動搖,因而一直勉力維持著邯鄲方面的攻勢。

魏國以主力攻趙,兩軍相持一年有餘。當邯鄲形勢危在旦夕,趙、魏兩國均已非常疲憊之時,齊威王認為出兵與魏軍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就正式任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統率齊軍主力救援趙國。

田忌計劃直奔邯鄲,同魏軍主力交戰,以解救趙圍。孫臏不贊成田忌的這種硬碰硬硬的戰法,提出了「批亢搗虛」、「疾走大梁」的正確策略。他說:要解開亂成一團的絲線,不能用手硬拉硬扯;要排解別人的聚毆,自己不能直接參加進去打。派兵解圍的道理也復如此,不能以硬碰硬,而應該採取「批亢搗虛」的辦法,就是撇開強點,攻擊弱點,避實擊虛,沖其要害,使敵人感到形勢不利,出現後顧之憂,自然也就解圍了。孫臏進而分析道:現在魏、趙相攻經年,魏軍的精銳部隊悉在趙國,留守國內的都是一些老弱殘兵。根據這一情況,他建議田忌,應該迅速向魏國的都城大梁進軍,切斷魏國的交通要道,攻擊它防備空虛的地方。他認為,這樣一來,魏軍必然被迫回師自救,齊軍就可以一舉而解邯鄲之圍,同時又能使魏軍疲憊於路,便於最終擊敗它。

田忌採納了孫臏「批亢搗虛」的建議,率齊軍主力向魏都大梁攻擊前進。大梁,是魏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魏軍得到齊軍大梁挺進的消息,不得不以少數兵力繼續圍攻邯鄲,而由龐涓率主力急忙回救大梁。這時,齊軍已將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一帶)作為預定的作戰區域,准備迎擊魏軍於歸途。魏軍由於長期攻趙,兵力消耗很大。加以長途跋涉,士卒疲憊不堪,面對佔有先機之利、以逸待勞、士氣旺盛的齊軍的截擊,頓時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困境,遭受到一次沉重的打擊。其時,它所佔領的趙國土地,也就得而復失了。

戰國中期,魏國的實力要勝過齊國一籌,其軍隊也比齊軍強大,所以荀子說過:「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然而,齊軍終究在桂陵之戰中重創了魏軍。原因無他,就是齊國戰略方針的正確和孫臏作戰指揮藝術的高明。在戰略上,齊國適宜地表示了救趙的意向,從而使趙國堅定了抵抗魏軍的決心,拖往了魏軍;及時對次要的襄陵方向實施佯攻,使魏軍陷入多線作戰的被動處境;正確把握住魏、趙雙方精疲力竭的有利時機,果斷出擊。在作戰指導方面,孫臏正確地分析了敵我情勢,選擇適宜的作戰方向,進攻既是敵人要害部位、又是防務空虛的國都大梁,迫使魏軍回師救援,然後以逸待勞,乘隙打了一個漂亮的阻擊戰,一舉而勝之,自始至終都牢牢掌握住主動權。另外,主將田忌虛心聽取意見,從善如流,也為孫臏實施高明作戰指導,奪取勝利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至於魏軍的失敗,也在於戰略上未能掌握諸侯列國的動向,長期頓兵堅城,造成將士疲憊,後方空虛,加上作戰指導上消極被動,讓對手牽著鼻子走,在桂陵之戰中被打得潰不成軍。

齊、魏馬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42年。這一年,在桂陵之戰中遭到嚴重失利的魏軍,又向它弱小的兄弟之邦——韓國發起了進攻。韓國自然不是魏國的對手,危急中遣使奉書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一如當年那樣,召集大臣商議此事。鄒忌依然充當了反對派,不主張出兵,而田忌則主張發兵救韓。齊威王徵求孫臏的意見,孫臏便侃侃而談地講了自己的看法:既不同意不救,也不贊成早救,而是主張「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即首先向韓表示必定出兵相救,促使韓國竭力抗魏。當韓處於危亡之際,再發兵救援,從而「尊名」、「重利」一舉兩得。他的這一策略為齊威王所接受。

韓國得到齊國答應救援的承諾,上下人心振奮,竭盡全力抵抗魏軍進攻,但結果仍然是五戰皆敗,只好再次向齊求救。齊威王抓住魏、韓兩軍皆疲的時機,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率領齊軍直趨大梁。孫臏在齊軍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戰時那樣:充任軍師,居中調度。

魏國眼見攻韓勝利在望,又是齊國從中作梗,其惱怒憤懣之情自不必說,遂決定放過韓國,轉兵指向齊軍,目的是想好好教訓一下齊國,省得它日後再同自己搗亂。

魏惠王待攻韓的魏軍撤回後,即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雄師10萬之眾,氣勢洶洶撲向齊軍,企圖回齊軍一決勝負。這時,齊軍已進入魏國境內縱深地帶,魏軍尾隨而來,一場鏖戰是不可避免了。仗該怎麼打?孫臏胸有成竹,指揮若定。他針對魏兵強悍善戰,素來蔑視齊軍的實際情況,正確判斷魏軍一定會驕傲輕敵,急於求戰,輕兵冒進。根據這一分析,孫臏認為,戰勝貌似強大的魏軍完全是有把握的。其方法不是別的,就是要巧妙利用敵人的輕敵心理,示形誤敵,誘其深入,爾後出其不意地給以的致命打擊。他的想法,得到主將田忌的完全贊同。於是,在認真研究了戰場的地形條件之後,定下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

戰爭完全按照齊軍的預定計劃進行。齊軍與魏軍剛一接觸,就立即佯敗後撤。為了誘使魏軍進行追擊,齊軍按孫臏預先的部署,施展了「減灶」的高招,第一天挖了10萬人煮飯用的灶,第二天減少為5萬灶,第三天又減少為3萬灶,造成在魏軍的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龐涓雖然曾與孫臏受業於同一位老師——鬼穀子先生,可他的水平卻要與孫臏相差一大截。接連3天追下來以後,龐涓見齊軍退卻避戰而又天天減灶,便不禁得意忘形起來,武斷地認定,齊軍鬥志渙散,士卒逃亡過半。於是,他竟丟下步兵和輜重,只帶著一部分輕裝精銳的騎兵,晝夜兼程地追趕起來。

孫臏根據魏軍的行動,判斷魏軍將在日落後進至馬陵(今山東郯城一帶)。馬陵一帶道路狹窄,樹木茂盛,地勢險阻,實在是打伏擊戰的絕好處。孫臏就利用這一有利地形,選擇齊軍中1萬名善射的弓箭手在提前埋伏於道路兩側,規定到夜裡以火光為號,一齊放箭,並讓人把路旁一棵大樹的皮剝掉,在上面書寫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的字樣。

龐涓的騎兵,果真於孫臏預計的時間進入齊軍的預先設伏區域。龐涓見剝皮的樹幹上寫著字,因為看不清楚,就叫人點起火把來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便萬弩齊發,給魏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魏軍頓時驚恐失措,四散潰逃。龐涓智窮力竭,眼見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前後殲敵10萬餘人,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馬陵之戰以魏軍的慘敗而告終結。

馬陵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一場典型的「示假隱真」、欺敵誤敵、設伏聚殲的成功戰例。齊軍取得作戰勝利,除了把握救韓時機得當,將帥之間密切合作,正確預測戰場和作戰時間外,善於「示形」、巧設埋伏乃是關鍵性的因素。所謂的「減灶」是這場戰爭中「示形」的主要方式。它實際上就是孫子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及「以利動之,以卒待之」等「詭道」原則的實戰體現。

桂陵、馬陵之戰對齊國和魏國產生了完全不同影響。這兩場戰爭從根本上削弱了魏國的軍事實力,從此就開始走下坡路,最終喪失了在中原的霸權;而齊國則挾戰勝之威,力量迅速地發展壯大,成為當時東方數一數二的強大諸侯國。

㈤ 馬陵之戰/桂陵之戰分別是什麼典故

魏惠王派將軍龐涓伐趙,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救兵在桂陵擊敗魏軍。數年後魏國伐韓,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在馬陵擊敗魏軍。具體過程如下:

桂陵之戰

魏國國君魏惠王遷都大梁(今中國中部河南省開封市)後,與齊爭雄中原。齊威王竭力拉攏韓、趙兩國,與魏國對抗。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趙國在齊國支持下,迫使歸服於魏的衛國向趙屈服。

魏惠王派將軍龐涓率兵8萬攻衛伐趙,圍困趙國首都邯鄲(今屬中國中北部的河北省)。次年,趙向齊求救,齊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領兵8萬救趙。田忌企圖率軍赴趙進攻魏軍主力以解趙圍,但孫臏認為,魏國長期攻趙,主力消耗於外,老弱疲憊於內,齊軍應乘魏國內防務空虛,直趨大梁,迫使魏軍回師自救,並於歸途截擊,以達到既援救趙又打擊魏的目的。

田忌採納孫臏圍魏救趙的計謀,以一部兵力南下,聯合宋、衛軍圍攻位於大梁東南的魏邑襄陵(今河南睢縣),顯示齊軍已攻魏救趙,堅定趙國抗魏的決心;主力則進至大梁東面的軍事重鎮平陵(今山東定陶東北)附近。由於平陵本不易攻取,且齊軍有糧道被斷絕的危險,魏軍因此產生齊軍指揮無能的錯覺,齊軍由此成功隱蔽了爾後進軍大梁的企圖。

齊軍將主力隱蔽,派不懂軍事的齊城、高唐二都邑大夫率師一部攻平陵城,結果兵敗戰死,更使龐涓認為齊軍戰鬥力弱,不以為慮。等到邯鄲城破,魏軍也實力大損。田忌、孫臏就派輕車銳卒直撲大梁城郊,主力則分路跟進,造成兵力單薄的假象,龐涓果然中計,撤離邯鄲。

田忌、孫臏判定魏軍回師必經桂陵,即率主力先期到達該地。魏軍進至桂陵,突遭齊軍截擊,倉皇應戰,終致慘敗,龐涓被擒。

孫臏是兵聖孫武的後代,出生於齊國。他曾拜兵學家鬼穀子為師,與魏國大將龐涓是同窗好友。但龐涓做了魏國大將後,十分嫉妒孫臏的才能,將他騙到魏國施以臏刑(去膝蓋骨),欲使其永遠不能領兵打仗。後孫臏千方百計才逃出回齊國,並被齊威王重用。

孫臏終於得到一個向龐涓復仇的機會。但他並沒有急於與龐涓在戰場上相見。他勸田忌放棄領兵直趨邯鄲,與魏軍決戰的計劃,趁魏軍主力出兵在外,國內防務空虛之際,直搗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迫使遠在異國的魏軍「釋趙而自救」。等龐涓回兵時,中途予以截擊,這樣既救了趙,又能給魏國以沉重打擊,是一舉而兩得。

㈥ 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分別是什麼典故

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戰例,這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製造假象,誘其就範,使戰局始終居於主動地位,那麼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分別是什麼典故?

1、 桂陵之戰:魏國在戰國初期因魏文侯的改革而變得強大起來,因而引起了其他諸侯的戒備。公元前356年,趙成侯在平陸(今山東汶上)和齊威王、宋桓侯相會以示好,並與燕文公在阿(今河北南陽北50里)會盟。由此,魏國開始有被諸國聯合進攻的可能,因此魏國欲找機會突破,以解除這個危機。(1)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均在今河南長垣),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干涉,魏國派兵包圍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2)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於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卻在桂陵(一說山東菏澤,一說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

2、 馬陵之戰:桂陵之戰後,魏國雖元氣大傷,但經過幾年的休整後,魏國逐漸開始恢復對外進攻。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師及鄭孔夜戰於梁、赫,鄭師敗逋。」(1)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又用「減灶示弱」的方法,將魏軍10萬人殺得潰不成軍,並俘虜了魏太子申。(2)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

關於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分別是什麼典故的內容就介紹到這了。

㈦ 歷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有什麼典故桂陵之戰發生在哪個朝代呢

歷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有什麼典故?桂陵之戰發生在哪個朝代呢?從嚴格意義上講,齊國並不弱,但魏國通過魏文帝時期的李悝和吳起的改革,在戰國初期成為了一流的強國。它的士兵和軍人在世界范圍內是無敵的。齊國能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擊敗魏國,有兩個根本原因。首先,齊國在魏文王時期整頓了內政,國力大為提高。

韓、趙、魏三國都是從原晉國分離出來的。當時,晉國在西邊阻止了秦國離開函谷關,在東邊抵制了齊國的西擴,在南邊避免了楚國對中原的威脅。可以說,晉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以自己的實力抵禦了三個傳統大國的政治和軍事壓力。但是,晉國分裂後,實力分散,原來的聯合力量成為《三國》之間的離心力。三國之間也會經常出現摩擦。另外,三國處於四面楚歌的境地,魏國將不可避免地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魏國要想生存和強大,就不可避免地要與周邊國家發生摩擦和沖突,壓力來自四面八方。但魏國沒有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四面出擊,導致魏國的失敗是必然的。

㈧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分別都是哪兩國之間的戰役,戰役的意義

桂陵之戰是齊國和魏國的戰役,馬陵之戰是齊國和魏國的戰役,長平之戰是秦國和趙國的戰役。
1.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於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卻在桂陵(今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
意義: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將領們列為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將領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2.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見桂陵之戰),率軍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這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製造假象,誘其就範,使戰局始終居於主動地位。馬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
意義:齊魏馬陵之戰是《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具體運用,閃爍著孫臏軍事思想的光輝。作為中國古代軍事 史上的一個著名戰例,齊魏馬陵之戰知名度高,傳播范圍廣,影響大,不僅有極高的軍事研究價值,而且對新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外交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3.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 (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五年農歷四月至九月間 ,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的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軍獲勝進占長平,並且坑殺趙國40萬降兵。
意義:長平之戰,秦軍取得了巨大勝利,大大地削弱了趙國,為秦完成統一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又分秦軍為三路,擴張戰果:命王齕率一軍攻佔趙國的皮牢(地名);命司馬梗率一軍北上,奪取太原(今山西中部地區);白起親帥大軍准備攻打趙國首都邯鄲,想一舉滅亡趙國。

㈨ 簡要介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等著名戰役

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戰爭的殘酷,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戰爭有很多,比如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那麼這幾次戰爭都發生在哪幾個國家之間呢?本文就來簡單分享一下: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切斷趙軍糧道,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見戰國歷史分期)。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閱讀全文

與桂陵之戰與韓國有什麼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2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0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2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4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3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6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2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19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1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1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2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6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6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8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27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