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雄聯盟韓服怎麼下載
英雄聯盟漢服的下載方法其實是比較簡單的,具體方法如下:⑵ 韓國古代女性傳統服飾是什麼
韓國古代女性傳統服飾是赤古里。
赤古里作為上衣在朝鮮(韓國)男女通用,赤古里在朝鮮的三國時代,高麗叫做「襦」,百濟叫做「復杉」,新羅叫做「尉解」。
直到高麗王國的時候,赤古里這個名稱才第一次被記錄下來,用漢字寫作「赤古里」或者「短赤古里」,赤古里這種叫法很可能有來自蒙古的影響。
最初赤古里長及腰部,直接來源於漢服襦裙中的上襦。但到了朝鮮王朝時期,赤古里僅長至腋下且剛好遮住胸部。
韓服的演變:
韓服是受漢服和蒙古服飾的影響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傳統服裝。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士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閑雅。一襲韓服透露著東方倫理和超世俗之美的完美結合。韓服非常講究顏色和圖案。
歷史上曾因貧富貴賤的差異,韓服在花紋、色彩上有過很大差別。比如,朝鮮時代的國王穿的是象徵宇宙中心的黃色服飾,而平民則多身著樸素的白色服裝,這也是韓民族被稱為「白衣民族」的由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赤古里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走進韓國 了解傳統韓服的由來與發展
⑶ 韓國古代服飾的起源,發展,特點,意義
韓國服飾的起源
韓國服飾最初主要是受中國唐代服飾的影響。對此,史書中就有記載:「服制禮儀,生活起居,奚同中國」。唐代時,新羅與唐朝交往非常密切,服飾特點幾乎與唐朝無異。韓服的個性發展開始於李氏朝鮮中期。從那以後,韓服特別是女裝,逐漸向高腰、襦裙發展,同中國服飾的區別逐漸增大。但官服、朝服等重要禮服,仍一直延續著較多的中國特色。朝鮮戰爭期間(1950—1953),西式服裝進入韓國。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人們覺得韓服太過繁瑣,穿著不便,因而使用者大為減少。但是,韓服愛好者一直積極推銷韓服,並設計出了合乎時代、容易穿著的式樣,使韓服重新恢復了活力。
韓國服飾文化特點
(1)韓國服飾是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韓民族的傳統服裝,優雅且有品位,是韓國的傳統服裝,也是韓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一般來說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式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閑雅。男性以褲子, 短上衣, 背心, 馬甲顯出獨特的品位。白色為基本色, 根據季節, 身份, 材料和色彩都不同。韓服的特徵是色彩, 紋路, 裝飾等很隨意。 使用兩種以上顏色, 超越單純色彩的范圍, 受陰陽五行思想影響。 花紋, 衣邊裝飾也增添了韓服的美。韓服的美可以從外觀的線條, 布料的色彩及裝飾的變化中看出。強調女性頸部柔和線條的短衣, 內外邊V字型領或自然柔和的袖口曲線, 突出溫和感。 從短衣到裙子, 垂直下垂的線條都體現端莊, 賢淑。 裙子從上到下漸漸擴散細紋增加優雅之美。 線條的美在男性的服裝中也一樣。
(2)韓國服飾還可掩飾體形上的不足,使體形較矮的人看上去較高,較瘦的人看上去則較豐滿,增添女性之美。如今,大部分國民是已習慣穿著洋裝西服,但是在春節(農歷正月初一)、除夕(中秋節)等節慶日,或行婚禮時,仍有許多人喜愛穿傳統的民族服裝。女性的韓服是短上衣搭配優雅的長裙;男性則是短褂搭配長褲,而以細帶縛住寬大的褲腳。上衣、長裙的顏色五彩繽紛,有的甚至加刺明艷華麗的錦綉。韓國傳統服裝-韓服女裝由短上衣和寬松裙子組成,顯得十分優雅,男裝由上衣和褲子組成.作為白衣民族,韓服基本色為白色。根據不同季節,不同身份其著裝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
(3)歷史上,韓國服飾是朝鮮半島居民的普及服裝,不過如今卻很難在大街上看到了。韓國人之所以平時不穿韓服,是因為現代社會節奏加快,傳統韓服穿起來相對復雜,活動也不很方便。不過,這樣反而提高了韓服的檔次,使之成為重要節慶活動的禮服。韓國服飾著裝比現代服裝復雜得多,以女式韓服穿法為例,裙子里邊要穿上襯褲、襯裙等配套服裝。襯褲要比襯裙短3到4厘米,襯裙也要比外裙短3到4厘米。裙子的開啟部分要放到後邊,側襟放到左邊,並從前面繫上。此外,女子穿韓服時搭配的發卡、耳墜、戒指等首飾,應選擇古典的風格才可展示出典雅的氣質。穿韓服當然必須化妝,不過據朋友講,即便在平時,韓國女孩出門前也會精心打扮一番,否則就會被認為是沒有修養的表現。在韓國人心中,正式場合穿韓服已經上升為一種規范,如果有晚輩違反,長輩便不會接受他們的「請安」。過年過節,上街不穿韓服還會被陌生人指為「粗魯、沒有禮貌。」也正因為如此,不管韓國人身處何方,韓服在他們心目中都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
韓國服飾的種類
韓國服飾可根據身份, 功能, 性別 , 年齡, 用途, 材料分類。 現代觀點中, 用途上的區分最有代表性。 根據生活風俗用途, 韓服分為婚禮服, 花甲服, 節日服, 周歲服等。
(1)節日服
在韓國, 春節早上必須給父母拜年, 父母穿平常韓服, 孩子們穿色童(七色彩緞)短衣和韓服拜年。
(2)花甲宴服
是子女們為花甲的父母舉辦的儀式, 祝父母身體健康, 長壽, 這時擺上宴席祝壽。花甲宴的男性穿戴金冠草服; 女性穿小禮服一唐裝。
(3)周歲服
在韓國, 孩子一周歲的時候要舉行祈求孩子, 無病長壽的儀式。 這時, 孩子要穿周歲服。 男孩子轉淺色衣服, 一般是籃色邊粉紅色短衣淺紫色褲子, 上面穿藍色背心, 草綠色衣帶。 女孩子用深綠色或黃色做短衣, 周歲或特殊的日子裡穿色童短衣, 最近也給周歲的女孩子穿唐裝。
(4)婚禮服
傳統婚禮上的韓服比平常韓服華麗。 婚禮上, 新郎的穿戴是褲子, 短衣背心, 帶結上穿外套, 戴紗帽冠帶, 穿木靴。 新娘是紅裙黃短衣上穿圓衫, 戴發簪, 龍簪上垂著前綴和飄帶。
(5)生活韓服
傳統韓服因穿戴復雜繁瑣, 只有在特殊的日子裡穿。 因此,最近出現追求簡單便利的生活韓服。 生活韓服種類繁多, 根據材料的多樣性和設計的差異生產各種各樣的樣式。 因其傳統美和價格低廉也受到國外遊客的歡迎。
⑷ 被韓國網友稱為韓服的漢服,是哪個朝代的呢
明朝的。明朝皇帝給朝鮮賜了很多服飾,高麗國王及世子冕服、王妃翟衣就是沿用了明朝的御賜服飾並改良而成的,早期李氏王朝與文武官員的公服、常服皆與明朝相近,甚至可以說完全相同。李氏衣冠文物,悉同中國,女子服裝效法明代襖裙和唐代齊胸襦裙,男子著裝則基本上在照搬明朝服飾。
除了漢服,韓國人覬覦的還有端午祭、青丘九尾狐、帽子、李白、孔子、火炕文化、泡菜文化、風水文化等,這些文化里有他們已經申遺成功的,有半路被我國專家攔截下來的,實在是令人大跌眼鏡。
其實關於漢服和韓服的的爭論由來已久。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底蘊深厚,服飾款式和類型都有跡可循,反觀韓國,作為偏居一隅的小國他們本沒有自己的衣冠制度,其本土文化受到中國文化深刻的影響,比如東亞儒家文化圈就是很好的佐證。呂思勉先生在《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書中寫道:“中國的衣服,大體上可謂是自行進化的。其仿自外國的,只有靴。”中國的靴子最早出自胡人。
近幾年漢服熱在年輕人中興起,真正實現文化復興還需要我們培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多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捍衛我們的文化遺產,中華文化燦爛而輝煌,我們要銘記歷史才能更好地傳承。
⑸ 韓服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韓服是從朝鮮半島古代的新羅王國與高麗國到朝鮮王朝時期的朝鮮民族本土服裝,在受到中國漢服給予的很大影響後,經過不斷「民族本土化」發展而成的服飾。王氏高麗王朝時期初見雛形,之後不斷吸納中國各個時期的服飾特色、最終成型於朝鮮王朝時代(公元1392年-1910年)初期。
在韓國通常自認為韓服擁有三大美,即袖的曲線、白色的半襟以及裙子的形狀。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士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外加輕薄透氣的白色絲制長筒襪,端莊閑雅。擁有古老哲學理念的韓服,不僅美麗還擁有實用性。
韓服總體特點
遷入中國後的朝鮮族的服飾多沿用朝鮮民間服飾,並有日常服、儀禮服(婚禮、喪禮、祭禮等)、特殊服(舞蹈服、農樂服等)等服裝之分。朝鮮族比較喜愛素白色服裝,故有「白衣民族」之稱,朝鮮族服裝的特點是斜襟,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
婦女傳統日常服裝為短衣,長裙,斜襟,以長布帶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結。男子服裝為短上衣,外加坎肩,下身穿褲腿寬大的長褲,外出時多穿斜襟以布帶打結的長袍,改制服或西服。
姑娘和少婦的衣裙,五彩繽紛鮮艷奪目,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兒童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緞」(七種顏色相配的綢緞)做料,穿起來好象彩虹在身。青年婦女和少女在上衣袖口和衣襟上鑲色彩鮮艷的綢緞邊,飄帶也是用紅、紫、藍色等綢緞製成。
老年婦女喜著白色衣裙,並習慣用白布包頭,冬天加穿以毛衣為里、綢緞為面的坎肩,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不穿筒裙。朝鮮族早期穿木屐、革履,後來也穿草鞋、麻鞋、膠鞋,普遍穿布膠鞋或皮鞋。
⑹ 韓國漢服的歷史發展
朝鮮成為明朝附屬國,進行了全方位的漢化,女子服裝則受到明代襖裙和唐代齊胸襦裙的影響,初期衣帶在右側,較幼及短,後來移到較中間的位置並加粗、加長,上襦亦縮短;韓服的個性發展開始於李氏朝鮮中期。從那以後,朝鮮特別是女裝,逐漸向高腰、襦裙發展,同中國服飾的區別逐漸增大。而李氏朝鮮時期韓國男子的著裝則基本上在照搬中國明朝服飾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民族審美和特色,社會各階層服飾的顏色、紋樣、款式等有著嚴格的區分。在李氏朝鮮末年,平民(白丁)女性的上衣甚至短至袒露胸部,有可能是為方便哺乳而設,至日佔時代被日本統治者以「有傷風化」為理由取締。之後在北朝鮮和南韓各自獨立分治之後,各自又再次發展出不同的路線,北朝鮮以素雅和簡朴為主,而南韓則較追求線條的清晰筆直,並常在裙中加入裙撐以製造類似蓬蓬裙的效果。現代韓服里,除了源自西方的馬甲和滿族的馬褂子,其他款式均學自漢服。
⑺ 韓服來自哪裡,是不是來自中國
韓服通常指的是朝鮮族服飾,是來自中國朝鮮族傳統民俗,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中國的朝鮮族大部分是東北淪陷時期時期陸續被日本從朝鮮半島作為政治移民強制遷徙至東北逐漸形成的一個少數民族。服裝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
朝鮮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我國吉林省延邊州,其豐富多彩的民族服裝,是朝鮮族人民思想意識和精神風貌的體現。其文化與朝鮮半島的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朝鮮族服裝呈現出素凈、淡雅、輕盈的特點,給人美麗形象,充實了服飾藝術的寶庫。
三國末期,貴族男子穿寬大的褲子、短上衣,腰間系腰帶;貴族中的女子則穿長裙和齊臀的上衣。其後,又受到蒙古的影響,女子的上衣縮短,裙子上提到腰。15世紀時,女子的裙子再度上提,在腋下系定,上衣縮短,與婦女所穿的朝鮮族服裝相近。
總體特點
遷入中國後的朝鮮族的服飾多沿用朝鮮民間服飾,並有日常服、儀禮服(婚禮、喪禮、祭禮等)、特殊服(舞蹈服、農樂服等)等服裝之分。朝鮮族比較喜愛素白色服裝,故有「白衣民族」之稱。朝鮮族服裝的特點是斜襟,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
婦女傳統日常服裝為短衣,長裙,斜襟,以長布帶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結。男子服裝為短上衣,外加坎肩,下身穿褲腿寬大的長褲,外出時多穿斜襟以布帶打結的長袍。改制服或西服。
姑娘和少婦的衣裙,五彩繽紛鮮艷奪目,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兒童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緞」(七種顏色相配的綢緞)做料,穿起來好象彩虹在身。青年婦女和少女在上衣袖口和衣襟上鑲色彩鮮艷的綢緞邊。飄帶也是用紅、紫、藍色等綢緞製成。
老年婦女喜著白色衣裙,並習慣用白布包頭,冬天加穿以毛衣為里、綢緞為面的坎肩。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不穿筒裙。朝鮮族早期穿木屐、革履,後來也穿草鞋、麻鞋、膠鞋,普遍穿布膠鞋或皮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韓服
⑻ 被韓國網友稱為韓服的漢服,是哪個朝代的呢
據史料記載韓國的漢服是從我國唐朝時期引進的,韓國的漢服也能看到我國唐朝服裝的影子。
⑼ 和、韓、漢服產生時間
漢服的起源
(前26世紀 - 前256年)
神話及傳說時代(前26世紀初 - 前21世紀初)
夏朝 (前22世紀末 - 前17世紀初)
漢服的起源
神話及傳說起源 --- 中華始祖,傳說中的上古帝王軒轅氏 黃帝 統一華夏部落。在他治下,政治安定,文化進步,國勢強盛,有很多的發明和創作,如文字,農業,音樂,歷法等。黃帝的正妃嫘祖,傳說中就是她首創養蠶制絲織絹,從而發明了漢服。嫘祖衣被天下,絲美中華,西周以來,奉為中華母祖,尊為先蠶。
實際起源 --- 遠古時期,生產力極端低下,對人類來說,服飾的起源是出於實用。石器時代後,人們掌握了製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發明了骨錐和骨針.從而創造了原始服裝。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的生活日趨穩定,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商朝 (前17世紀初 - 前11世紀)
商朝是中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根據眾多的考古發現,這一時期的漢服基本樣式已經完全成型。這一時期的服裝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較窄,沒有扣子,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蔽膝」,用來遮蔽膝蓋。
這個時期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並不等於不存在籃、綠等冷色。只是以硃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艷,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並一直保存至今。經現代科技分析,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並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後,再用畫筆添繪。
西周 (前11世紀 - 前711年)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制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來規范社會,來安定天下。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志,因此服裝制度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
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服制而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為寬松。衣袖有大小兩種樣式,領子通用交領右衽。不使用鈕扣,一般腰間系帶,有的在腰上還掛有玉制飾物。裙或褲的長度短的及膝,長的及地。
東周(春秋 戰國)(前711年 - 前256年)
春秋戰國時期誕生了一種重要的漢服---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深衣延續了漢服交領右衽的特點,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裙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樣式,外觀區別在於下身是否有圍繞的線條。這一時期紡織和染色技術已經非常發達,漢服上已經出現很多繁復華麗的圖案。
秦漢漢服
(前221年 - 280年)
秦朝 (前221年 - 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始皇 贏政 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國家。秦始皇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等,為中華國家勢力和漢民族的形成及延續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秦代漢服主要承前朝影響,仍以袍為典型服裝樣式,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袖也有長短兩種樣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飾形制差別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處是男子的腰間系有革帶,帶端裝有帶鉤;而婦女腰間只以絲帶系扎。
因為秦始皇陵 兵馬俑 的發現,秦代的服飾和風俗研究有著豐富的歷史資料。
漢朝 (前206年 - 220年)
漢朝是中國最重要和傑出的王朝之一。在這一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本土民族文化蓬勃發展,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和審美成就。在經濟,科技,文化上全面領先於世界的漢帝國為華夏兒女留下了永遠的自豪。今天,占據絕大多數的中國主體民族-漢族, 就是以漢朝的名字命名的。
從這一時期開始,平民開始穿著精織服飾。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以表示出女性的文靜與優雅。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字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漢代婦女的襦裙 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早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到了漢代,由於深衣的普遍流行,穿這種服式的婦女逐漸減少。據此,有人認為漢代根本不存在這種服飾,只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才重新興起。其實,漢代婦女並沒有摒棄這種服飾,在漢樂府詩中就有不少描寫。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戰國直至明朝,前後二千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湖南 馬王堆漢墓 出土的漢代大量絲綉織品,生動呈現出其裝飾風格的特點,並反映出來漢代紡織業的發展水平。漢代的染織工藝在繼承戰國傳統的基礎上有著飛躍的發展,染織的品種增多,不僅能織出精美多樣的花紋,而且染織技術也有較高的水平,染織工藝的進步是漢代服裝質量得以提高的基礎。隨著著名的 絲綢之路 的建立,中華服飾之美,從此開始得以傳向四面八方。
魏晉南北朝漢服
(220年 - 589年)
三國 (魏,蜀,吳)(220年 - 280年)
晉朝 (265年 - 420年)
南北朝 (420年 - 580年)
魏晉時期,風流名士們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姿容飄逸的魏晉風度也反映到了漢服上,這一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衫-大袖翩翩的衫子,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魏晉服裝日趨寬博,而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故成為一時風俗。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的衫裙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腰用帛帶系扎,款式多為上儉下豐,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當時婦女的下裳,除間色裙外,還有其它裙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服 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在衣服的下擺部位,加一些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另外,由於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
南北朝時期褲褶 褲褶的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這種服裝的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製作。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封建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封建貴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褲外出的。到了晉代這種習慣才有所改變。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有、又稱縛褲。
隋唐漢服
(581年 - 960年)
隋朝 (581年 - 618年)
唐朝 (618年 - 907年)
五代 (907年 - 960年)
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東漢以來相繼四百年的分裂局面。這是繼秦漢之後再度建立的封建統一國家,一個以漢族為中心的新的民族共同體。南北兩地服裝彼此仿效,業以合壁。唐朝時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揭開了中國古代最為燦爛奪目的篇章。唐朝時國家穩定,經濟繁榮、文化事業全面發展,封建文化已經達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飾經過長期的承襲、演變、發展成為中國服裝發展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一方面唐代服裝上承歷代冠服制度,下啟後世衣冠之徑道;另一方面唐朝服裝發展兼容並蓄,廣采博收,大放異彩。唐以後的五代十國是唐宋封建軍閥割據的繼續,在服飾上大體沿襲唐朝之制。隋唐服裝無論官服或民服,男裝和女裝,都表現其開放的思想、開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鮮明的時代性和強烈的民族性。
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唐代婦女,以體態豐腴為美。由於身材豐碩,中唐女服也漸趨寬大,裙子的寬度比隋末唐初時要肥大的多。衣衫雖為小袖,但與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顯趨於寬松。
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大袖衫裙樣式為大袖、對襟,佩以長裙、披帛。以紗羅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飾中的一個特點,這和當時的思想開放有密切關系。尤其是不著內衣,僅以輕紗蔽體的裝束,更是創舉,所謂「綺羅纖縷見肌膚」,就是對這種服裝的概括。
隋唐時代也產生了漢服的一種重要變體 - 圓領衫。圓領式樣在中國服飾歷史上很早便有出現,但一直到隋唐才開始盛行,成為官式常服。這種服裝延續了唐,五代,宋,明,並對日本,高麗等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裹襆頭、穿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圓領漢服變體的盛行並不代表傳統右衽交領漢服的消失。實際上,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於以長安為中心的地區,以及官員,皇室成員之中,而在如吳越地區以及普通百姓之間,則以大襟右衽交領這種漢服為主,宋明類似。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圓領漢服和交領漢服一樣,是漢民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宋代漢服
(960年 - 1279年)
宋朝 (960年 - 1279年)
宋朝是一個在經濟,科技和文化上高度發達的王朝。農業,制船,紡織和造紙業達到了新的高度,火葯,指南針和印刷技術被發明。宋代服飾總體來說可分官服與民服兩大類。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朝服用於朝會及祭祀等重要場合,皆朱衣朱裳,佩帶和襯以不同顏色和質地的衣飾,還有相應的冠冕。公服是官員的常服,式樣是圓領大袖,腰間束以革帶,頭上戴襆頭,腳上穿革履或絲麻織造的鞋子。依照規定,凡有資格穿紫、緋色公服的高級官員,都必須佩帶用金、銀裝飾為魚形的「魚袋」。庶民百姓只許穿白色衣服,後來又允許流外官、舉人、庶人可穿黑色衣服。但實際生活中,民間服色五彩斑斕,根本不受約束。
宋代婦女服飾——宋代一般婦女所穿服飾有襖、襦、衫、背子、半臂、裙子、褲等服裝樣式。宋代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宋代婦女的穿著與漢代婦女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襦和襖是基本相似的衣著,形式比較短小,下身配裙子。顏色常以紅、紫為主,黃次之。宋代的襦裙樣式和唐代的襦裙大體相同。身上的裝飾並不復雜,除披帛以外,只在腰間正中部位佩的飄帶上增加一個玉制圓環飾物,它的作用,主要是為了壓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動時不至會隨風飄舞而影響美觀,史書所稱的「玉環綬」,就是這種裝飾。
宋朝流行一種叫褙子的外衣,宋代的褙子為長袖、長衣身,腋下開胯,即衣服前後襟不縫合,而在腋下和背後綴有帶子的樣式。這腋下的雙帶本來可以把前後兩片衣襟系住,可是宋代的褙子並不用它系結,而是垂掛著作裝飾用,意義是模仿古代中單(內衣)交帶的形式,表示"好古存舊"。穿褙子時,卻在腰間用勒帛系住。宋代褙子的領型有直領對襟式、斜領交襟式、盤領交襟式三種,以直領式為多。斜領和盤領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裡面時所穿,婦女都穿直領對襟式。有身份的主婦則穿大袖衣。婢妾穿腋下開胯的衣服,行走也較方便。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後來加長,發展為袖大於衫、長與裙齊的標准格式。
明代漢服
(1368年 - 1644年)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歷經蒙古帝國元朝的野蠻統治,中國在經濟,科技,文化上全面倒退。蒙元末,中國經濟與社會陷入徹底崩潰和混亂。為重塑禮儀與民族自尊心,明朝復國以後,十分重視整頓和恢復服飾制度,很快丟棄了蒙元少數民族服度,上采周漢,下取唐宋,全面恢復了漢族服飾的特點。明代服飾儀態端莊,氣度宏美,是華夏近古服飾藝術的典範,當今中國戲曲服裝的款式紋彩,多采自明代服飾。明代的章服衣冠更趨豪奢,織綉技藝邁向頂峰,文化內涵更加豐富。
明代襦裙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裝形式,與唐宋時期的襦裙沒有什麼差別,只是在年輕婦女中間,常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動,有些侍女丫環也喜歡這種裝束。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並不明顯。至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綉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裙幅初為六幅,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後用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腰帶上往往掛上一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絛」,一般在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有的還在中間串上一塊玉佩,藉以壓裙幅,使其不至散開影響美觀,作用與宋代的玉環綬相似。
明代官吏服飾公服 明代穿公服的官吏。其制為盤領右衽,袖寬三尺。袍服所用的紋樣及顏色,因級別而異:一至四品,用緋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至九品,用綠色。紋樣也不一樣,一品用大朵花,徑五寸;二品用小朵花,徑三寸;三品用散花,無枝葉,徑二寸;四[品五品用小朵花,徑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用小朵花,徑一寸;八品以下,無花紋。以上服飾,與展腳襆頭搭配,多用於重大朝會。
明代官吏常服 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官員戴烏紗帽、襆頭,身穿盤領窄袖大袍。「盤領」即一種加有圓形沿口的高領。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平民百姓所穿的盤領衣必須避開玄色、紫色、綠色、柳黃、姜黃及明黃等顏色,其他如藍色、赭色等無限制,俗稱「雜色盤領衣」。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後,朝廷對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規定,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一方補子,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以示區別。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裝束。
清軍入關,要求男子採用滿族服制,雖有文人抗爭,但很快被接受,交領服只被允許存在於戲子,僧侶道士中,並沒有剃發時所引起的大規模反抗和流血沖突。經過清代的發展,漢族服飾長衫雖然是半交領,但在民間保持了漢族一貫的主流服飾特點,寬袍大袖,並由於多民族國家的原因,服飾種類增多,甚至脫離了漢民族原有的特點,如馬褂,旗袍等,
最近流行的「漢服」,雖然在古代為了區別民族時用過,但從未形成過確定的概念。現在民間人士懷念交領服制,以流行概念」漢服」定義,意圖恢復這種古老的服制。
韓服,和服都是由漢服演變而來
⑽ 對於韓國說「漢服起源於韓服」這個說法你怎麼看待
我覺得韓網友這種說法屬於是沒見識的,韓國古代衣服都是和中國學的,所以漢服是中國的,韓國跟著學可以,不要真以為自己是萬物起源。關於中國的文化和韓國文化的爭奪一直就沒有停止過,甚至很多原本屬於中國文化的東西,會被韓國網友說成是霸佔自己的,但是最令人心痛的是,很多臉上寫滿無知的中國網友也會把中國文化的東西說成是韓國的。
非常不明白韓國網友為什麼會覺得漢服是抄襲他們的韓服的,在訴說自己的評論之前,是不是應該先查一查歷史,要明白事實勝於雄辯,無論他們再怎麼說,他們的韓服也是起源於明朝的漢服,我們是一個禮儀之國,但是對於侮辱我們文化的行為,我們堅決不能姑息,要捍衛自己的文化,不允許自己的文化底蘊被玷污,被不實的言論所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