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韓國分別繼承了唐和明的文化,哪裡可以看得出
日本把唐朝的文化確實保存了很大一部分,但是形式多於內涵,譬如茶文化,演繹出了茶道,從泡茶的各種儀式動作,到燒水的鐵壺,泡茶的千般用具,喝茶的各種規矩,無所不用其極,繁文縟節應該比唐朝還多。
但是唐朝文化的兼收並蓄,擁抱世界的胸懷日本好像沒有。中國文化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包容,歷史上的很多民族紛紛融合到中華民族裡,唐朝天子善待諍臣,敢下罪己詔,日本天皇千方百計逃避戰爭罪責,日本民族拒絕反省戰爭罪行,心胸狹窄如此,何談繼承了中華文化?
學虎不成反類犬,摸到一點皮毛就說自己是唐朝文化傳人。這讓我想起了那些學到點三腳貓功夫,就開山立派的宗師們。
日本只保留了形式上的唐文化,包括古建築,現在日本的傳統建築基本上是江戶時代下發展形成的基礎風格,正宗唐味建築,我國山西省保留了一些,而且我也沒看出來和日式建築有多少的相似。
和服就是完完全全是日本他們民族發展出來的服飾,而且和唐代的襦裙相比,看不出來有哪點相似性。至於唐裝,唐裝還真算不上什麼傳統服飾,跟和服沒有可比性,最多隻能算帶有中國元素的西式服飾罷了。
在日本動不動就鞠躬,感覺鞠躬就只是一個形式而已。在中國,鞠躬是非常重的禮儀。我們只有在面對先賢,面對長輩或者犯了大錯等非常重要的場合才會鞠躬。由此可見日本只是學了中國文化的表,而沒有得到其髓。
如今竟敢妄言中國文化在日本,可笑至極。說什麼唐宋文化在日本,日本只是學了一些唐宋的民間技藝而已,骨子裡卻是純粹的西方文化西方思想。說唐宋文化在日本的,看日本所做的那些事情,有哪些是體現了唐宋文化,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是思想文化就轉向西方了,只是他們對中華大地的一切都未死心。
中華文化還在大陸,只是掌握在少數人心裡,能有十分之一的國人把中華文化放在心裡,又豈容倭寇猖狂?
中華文化無論形與魂我們都繼承了,只是沒有好好挖掘,發展延伸。每個用中國筷子,吃中國飯的中國人就是中國文化的繼承者,內在的禮儀道德價值觀判斷我們也保存著。文化需要與時俱進,現在提出的分享共贏也是我們中國的價值觀。
我們要繼承發揚先賢總結的智慧結晶,比如繼承中醫理念中的養生防病,上醫治未病。你可以不喜歡五禽戲、八段錦之類的養生功,但是這種永不褪色炎黃子孫的顏色是不會蛻變的。
B. 至今還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風尚的國家是以下哪個
日本。
日本受唐朝文化影響很大,至今還保留著唐朝人的某些風尚。
日本的都城平城京的建築樣式,幾乎同長安一樣。唐詩在日本廣泛流傳,白居易的詩尤為日本人民喜愛。日本天皇、士大夫還熱衷學習中國書法。唐朝的飲食和風俗習慣傳入日本。日本宮廷擺宴,愛用唐式菜餚,日本人學會唐朝制茶方法,後來加以發揚,開成獨具風格的茶道,日本今天的一些習俗,如重陽節登高,就來自唐朝。
C. 中國有春節,西方有聖誕,那日本、韓國和越南這些國家過什麼節日
中國過春節,日本,韓國,越南過什麼節呢!一起來看看。
那麼,韓國又有哪一些與中國日本不同的春節習俗呢?在韓國,春節被稱之為“舍爾”,這個詞語在韓語中有開始之意,寓意著新一年的開始。首先要介紹的就是韓國的特色美食了,畢竟韓國近些年來的飲食文化也算是風靡全球。韓國人將春節這一天所享用的食物,稱之為“歲餐”,在這一天所享用的美酒則稱之為“歲酒”。
在韓國的“歲餐”中,年糕是最具特色的一種春節美食,人們不僅會在除夕夜的這一天享用年糕。到了大年初一的早上,韓國人還會將剩餘的白色年糕做成美味的“添歲湯”來吃,這碗湯就寓意著每個人的年齡又長了一歲,也有為家人祈禱平安健康的寓意,所以,年糕湯在韓國非常受歡迎。
韓國笊籬
前文中有提到過,日本人在過春節的時候有在門楣上掛編織物的習慣,中國人過春節則喜歡貼對聯、貼福字,那麼,韓國人在過春節又會用哪種裝飾品來裝飾自家的房間呢?在除夕夜的這天晚上,韓國百姓會提前准備好用竹條編織而成的篩米笊籬掛在牆上,據說這種笊籬可以幫他們趕走霉運,留下好運。所以當春節過去以後,有的韓國百姓會選擇將這種裝有好運的“福笊籬”送給自己最親近的朋友,有的將會將這把笊籬留在自己家中,為自己的家人祈福。
韓國人新年放風箏
韓國人過春節的時候,還有一種非常有趣的活動,從每年的臘月30日開始,一直到每年的正月十五,韓國百姓都會挑選一天空閑的時間與家人一同去放風箏。之所以要在春節去放風箏,是因為韓國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在這段時間里,風箏放得越高,放得越好就可以帶走人們身上的厄運,所以人們最後也會剪斷風箏線,讓厄運天空帶走,這種做法被韓國人叫做“送厄”,放的風箏則被稱之為“厄鳶”。
年關鄰近越南市場上的大紅燈籠、春聯、祭祀用品開始大受歡迎,家家戶戶喜氣洋洋、紅紅火火迎接大年三十的到來。桃花、金桔、金菊是越南人過年必不可少的擺設,寓意著吉祥如意的好兆頭。在越南有著無花橘不過年的傳統。每當春節時節,越南的花卉市場大肆興旺,步行在街頭到處可以見到成片的盆景。金桔沉甸甸地墜滿樹枝,搭配上大紅色的福卡,這一樹吉祥如意讓過往的行人都想把這好兆頭帶回家。這樣的習俗與我國南部廣西省等地有著悠久的歷史聯系,時至今日還保持著相似的節慶習俗。
越南春節期間放假四天,年初四是越南法定假期的最後一天,街道上春節氛圍依舊沒有減少。與中國冬季的春街不同,在越南人們可以穿著短袖過大年,在沒有寒風的除夕夜放爆竹。來到越南過春節,是一次有別於中國傳統春節的體驗,而在不同之中又能感受到與國內同樣的節日氣氛。
很顯然,現如今,春節並不只屬於中華民族的盛大節日,在過去數千年的時間內,中華文明一直領先世界,包括春節在內的中國文化因此向外輻射。韓國和日本,越南正是在這一情況下逐步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並開始過春節的。現如今,隨著中國的復興和崛起,中國文化再一次風靡世界,這正應了那句話:中國的,才是世界的。
D. 中日韓三國在中秋的時候分別有什麼樣的習俗
韓秋夕去掃墓、修墳頭,舉行有趣的民俗活動、唱歌跳舞;我們向月亮祭祀、賞菊,登高,吃螃蟹吃月餅;日本舉辦隆重的歌舞晚會,慶祝豐收 ,喜歡進行祭祀。
E. 為什麼說唐朝文化在日本、明朝文化在韓國
因為唐朝時,我們很強大,日本是我們的附屬國,學習了很多我們的文化。直到今天,日本都還保留著唐朝的一些傳統,所以我們說唐朝文化在日本。
同樣的,南北韓還沒有分裂的時候,在明朝期間也是我們的附屬國,所以那個時候的文化交流讓南北韓學習了很多我們明朝的文化。雖然南北韓分裂了,但是文化卻一直流傳了下來。
至於我們自己,因為時代的變化讓以往時代的特徵慢慢消失。就像唐朝時的審美與清朝時不同,唐妝、唐服自然就和清朝的不一樣。
清朝統治的幾百年間,我們自然就忽視了過去的文化。
日本的和服與唐朝的漢服非常像,在韓國,明朝特色的建築物隨處可見。時代的變化,我們流行過花盆鞋,也穿過旗袍,還有民國風的衣服。
現在,我們流行新時代的一切,但是曾經的文化確實留在了日本和韓國。
F. 韓國和日本的文化在哪些地方是受到了中國的影響
這個就很多了,比方說像韓國人和日本人的傳統服飾就是汲取了漢服的特徵,以及語言方面,其實日語和韓語有不少詞彙的發音也是借鑒了漢語,特別是日語,日語不僅僅文字帶著很多漢字,而且有時候說話的發音也是借鑒了吳語發音,以及日本的茶道,武術,圍棋這些都是從大唐時期學來的,並且把這一種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韓國也是屬於儒家文化圈,很多宗教和節日和我國傳統文化很接近。
日本的茶道,圍棋也是源自於大唐,當時遣唐使就從大唐學來了這些傳統文化,為日本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機遇,現在看到了日本武士,以及武士刀,實際上都是模仿我國當年大唐的武士,當時的唐刀,也是武士刀的祖宗了,只不過有些傳統文化日本給繼承下來了,反而被我們給慢慢淡忘掉了,包括漢服,韓服,和服都有很多異曲同工之處,畢竟都是起源於漢族的傳統服飾。
G. 唐朝的文化曾經一度傳到了國外,日本的哪些文化習俗至今還是學習了唐朝
在世界歷史的發展上,日本一直都是一個十分善於學習的國家。盡管國土面積非常小,但是地理位置卻極其優越。近的話可以向中國學習想的,遠的話又可以接觸其他國家的威脅,並且可以對其他的國家進行一定的另一張的選擇。在我國唐朝,是我國經濟發展最繁榮的時期。在那一段時間內唐朝的文化一度流傳到了國外尤其是日本。我國的傳統文化一直是對外開放的,對於日本的交流和學習採取的也是歡迎的態度。盡管後來唐朝的發展沒落,但是日本仍舊像我國學習到了十分多的文化習俗,甚至沿用到了今天。
H. 從古代唐朝傳播到日本的文化有哪些方面
一、文化上:日本的和服為唐朝婦女的裙衫改制而成;茶道源自於唐朝茶藝術盛行時。具體為:首先是引進唐朝典章律令.推動日本社會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長安如飢似渴地考察學習.博覽群書.回國後參與樞要.仿行唐制.如[大寶法令"即以唐代律令為規范制定的.還仿效唐朝教育制度.開設各類學校教授漢學.培番人才.818年.峰峨天皇根據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議.下詔改走禮儀.並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連歷法.節令.習俗也盡量仿效中國.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藝術水乎.遣唐使每次攜回大量漢籍佛經.朝野上下競相贊寫唐詩漢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詩人的詩集在日本廣泛流傳.留唐學生僧人還借用漢字偏旁或草體創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還輸入唐朝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藝術.經過消化改造.融為日本民族文化.
甚至圍棋等技藝和相撲.馬球等體育活動也是從唐朝傳入的.遣唐使團中常有日本畫師.樂師以至圍棋高手赴唐訪師學藝.觀摩比賽.
二、建築上:唐都長安:奈良的建築源自於唐朝都城長安的城門多,街道筆直,以宮城和皇城為中心兩岸對稱。唐都長安城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達到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唐長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達官貴人、兵士、奴僕雜役、佛道僧尼、少數民族外,外國的商人、使者、留學生、留學僧等總數不下3萬人。當時來長安與唐通使的國家、地區多達300個。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飲食風尚等從長安傳播至世界各地。另外,西方文化通過唐長安城消化再創造後又輾轉傳至周邊的日本、朝鮮、緬甸等國家和地區。唐長安成為世界西方和東方商業、文化交流的匯集地,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大都會。
唐招提寺:位於奈良市的唐招提寺是由中國唐代高僧鑒真和尚親手興建的,是日本佛教律宗的總寺院,這座具有中國盛唐建築風格的建築物被確定為日本國寶。唐代高僧鑒真(公元688—763年)第6次東渡日本後,於天平寶字三年(公元759年)開始建造,大約於公元770年竣工。寺院大門上紅色橫額「唐招提寺」是日本孝謙女皇仿王羲之、王獻之的字體所書。寺內,松林蒼翠,庭院幽靜,殿宇重重,有天平時代的講堂、戒壇,奈良時代(公元710—789年)後期的金堂,鐮倉時代(公元1185一1333年1333)的鼓樓、禮堂及天平以後的佛像、法器和經卷。御影堂前東面有鑒真墓,院中植有來自中國的松樹、桂花、牡丹、芍葯、「孫文蓮」、「唐招提寺蓮」、「唐招提寺青蓮」、「舞妃蓮」、「日中友誼蓮」和揚州的瓊花等名花異卉。
三、政治上:採取了唐朝的科舉製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選士制度,科舉制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科舉制之所以能在歷史上存在1300多年,說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一)利於加強中央集權制
科舉制將選士大權從地方官吏手中收歸到中央政府,適應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不斷強化
中央集權制的大趨勢。經過層層的考試選拔,相對提高了封建官吏的文化素養,從而保證了封
建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有利於封建國家的長治久安。通過科舉考試,士子獲得了參政的機會,
打破了士族地主壟斷統治權力的局面,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統治權力再分配的問題,相應地擴大
了統治基礎;科舉制便於籠絡人心,緩解國內的階級矛盾,有助於封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這也
正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統治者極為重視科舉制的原因所在。
(二)使選士與育士緊密結合
科舉制的出現,把選士制度和育士制度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成為實施儒家「學而優則仕」原
則的途徑。科舉制通過一定的考試內容、方法來取士,這就要求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具有一定的
文化修養,從而迫使人們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在客觀上起到了刺激學校教育發展的作用,形成
了「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的社會風氣。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是儒家經典,人們為了參加科舉
考試,就必須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從而巧妙地將儒家思想潛移默化地灌輸到每個人的頭腦
中,重新將人們的思想統一於儒學,結束了思想混亂的局面。統一的科舉考試內容必然促使教
育內容和教材的統一,而教育內容和教材的統一,又有利於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科舉考試中設
有明法、明算、道舉、武舉,還有名目繁多的制科,這就擴大了人們的知識范圍,對於扭轉封建教
育中重文輕武、重經學輕科學的現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使選拔人才較為公正客觀
科舉制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制度,考試有_定的內容,分級進行考試,不同
的科目採用不同的方法,為確保考試的公正合理而建立的一系列防範措施,比以前任何一種選
士制度都更為公正客觀,這對以後考試制度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科舉考試重視考生的學
識和才幹,而不是出身和門第,容許平民子弟參加。進士科考試重在考詩賦和時務策,這比單純
地要求背誦經典,較有利於檢驗人的才能。與同時期的世界各國相比,以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
吏的中國科舉制,遠遠地走在世界各國的前面,西方直到18世紀末才開始逐步推行文官考
核制。
四、經濟上
錢幣:日本在一開始是沒有貨幣的,一般用糧食和布匹充作一般等價物,後來從唐朝引入了貨幣,並且一直使用「開元通寶」作為貨幣
後來,日本天皇朝廷也仿造唐朝貨幣的樣式(圓形方孔錢)發行了貨幣[和同開珎],有銀幣和銅幣兩種,共發行了十二版,合成「皇朝十二錢」
但是由於鑄幣在中原屬於官營,技術嚴禁外流,所以日本自鑄的皇朝十二錢質量很差(日本雖然從唐朝學到了唐刀的鍛打技術,但鑄造技術很差,錢幣上的字都看不清),百姓都不願用,天皇不得不下令:要想當官,家中必須儲有一定數量的日本錢幣,否則不能當官
後來武家幕府建立,天皇權威喪失,皇朝十二錢的使用也就漸漸廢止了,日本再次使用外來貨幣作為主要貨幣(宋朝錢幣和明朝的永樂通寶)
文字:日本文字起源及其與漢字的關系
日本古代有語言而無文字。雖然現代比較語言學者,以日本與從音韻、語法及語匯三者看起來,系屬巫拉爾、阿爾泰(Ural-Altai)語系統,質言之,它本來是和蒙古語、通古斯語、土耳其語及朝鮮語視同依系統的。但事實上,日本的語言問題,現在尚未獲得完全解決。日儒新渡戶盜造曾雲:「在語言學上看來,日本語是伶仃的孤兒,和它的左右前後各方面的言語沒有什麼關系的。」事實上,日本人自有歷史開始,為了要增加語言的豐富,曾取用了許多中國的字音,此外如朝鮮及西歐的荷蘭、葡萄牙、英國等語言亦對於日本的語言多少做過些貢獻。 日本在漢字未傳入之前本無文字,此一觀點早為公元九世紀時的一部份日本學者所主張。雖然也有人主張「固有文字存在說」-即所謂「神代文字說」,如德川時代後期的國學者平田篤胤(1776-1843)從國粹主義立場著有「神字日文傳」一書,力陳日本早在神代便有文字。惟事實上,這是留傳於對馬阿比留家者,為朝鮮諺文的竄改,是故所謂固有文字說不足憑信,而日本古代,現在已為一般學者所承認。不寧惟是,多數日本學者咸主張日本之有文字是在漢人渡日之後。關於漢字何時傳入日本,當在正史記載漢字之傳入日本之前。史籍之記載漢字漢學之正式傳入日本者,當為應神天皇之世(約當公元三世紀末葉,即二四八年王仁從百濟渡日,獻論語十卷及千字文一卷,是為漢字漢學傳入日本的開始),自漢字輸入日本後,歷經歲月,迨至八世紀中葉,日人始用漢字楷書的偏字,造成片假名,又用漢字草書的偏旁造為平假名,以為注漢字音,及標注日本語音之用。當時稱漢字為男文字,而稱假名為女文字。日本學者有謂吉備真備作片假名,弘法大師空海作平假名,皆不足憑信,充其量或由他們兩人集其大成而已。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成為公家用以記錄史實,且為一般學者用以著作寫書,而成為當時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不過漢字在日本的讀法有訓讀及音讀兩種。前者即日本原來的語言,而後者則系中國傳入之音。然音讀又因傳入的時地之異而復分為漢音、唐音、吳音。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促進了日本古代文化的進步,同時亦因而促成了所謂片、平假名的日本文字的出現。雖然自公元九世紀初葉以還,因日本所謂的「國風文化」的確立,絕大多數書籍都採用日本文字(假名)記述,但漢字降至明治初年,一直為公家官方用來記事的正式文字。日本自海禁開放與歐美交通往來後,日本語言中復混有許多外來語(日人稱為「舶來語」),早在公元1866年則有前島密(日本郵政制度創始人),其人發表所謂「廢止漢字意見書」,倡導全部用假名而不用漢字,其後彼自由民權論大師福澤諭吉亦在1873年發表「文字之教」一文,主張不用生僻的漢字把常用漢字限制為兩三千字,為政府當局所採用。迨及昭和五年(1930年)前後時,富有急進的教育家高唱「禁用漢文,廢止漢字」,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更有主張「廢止漢字,改用羅馬字」,如盟軍總司令部(CHQ )所聘請的教育使節團亦曾建議日本政府限制漢字之使用,俾能使有更多時間以學習其它分野的事物,以提升教育效果。日本政府接受此建議,規定在國民義務教育期間的教育漢字為八百五十字。甚至於如安本美典在1967年年初提出漢字在「二百三十年後消滅論」,凡此種種皆為崇洋心理作祟的結果。自前島密逾1866年提倡廢止漢字到今年將近130 年,百餘年來漢字仍未在日文中廢掉,後來鑒於 850字的教育漢字無法用以表達日常的文章,日本政府遂發表「常用漢字表」,規定常用漢字1850字,但日本的國語審議會後來又建議改為常用漢字1945字,由此可見漢字目前在日本還有其根深蒂固的力量。
日本的大化改新:
在經濟方面,廢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與租庸調制。「罷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處處屯倉及別臣、連、伴造、國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處處田莊。 」廢除了皇室的屯倉,貴族的田莊以及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在此基礎上實行了班田收授法與租庸調制。班田六年一班,即政府每隔6年,班給6 歲以上的男子口分田2段,女子為男子的2/3,私奴婢為公民的1/3,公奴婢同公民數。受田人死後,口分田歸公。班田農民擔負租庸調。租,即實物地租,受田每段交納租稻2束2把。庸,是力役及其代納物,凡50戶充仕丁1人,50戶負擔仕丁1人之糧,1戶交納庸布1丈2尺,庸米5斗。調,徵收的地方特產,分為田調、戶調、付調。田調按土地面積徵收。田1町徵收絹1丈、絁2丈、布4丈。戶調按戶徵收,其數量為「1 戶貲布1丈2尺」。付調隨各鄉土特產徵收。
政治
在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權天皇制封建國家。新政權建立不久,為樹立了中央集權的指導思想,天皇在大槻樹下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載,帝道唯一」。649年下詔,令國博士高向玄理與僧旻「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機構。地方設國、郡、里,分別由國司、郡司、里長治理。 「八省百官」制和國郡里制均受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州縣制的影響。兩者雖在形式上有差異,但其性質都是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647年,制定7色13階冠位。兩年後又制定19階冠位。對於大夫以上的貴族賜予食封,以下的給予布帛,作為俸祿。
[編輯本段]影響
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國家發展方向。大化改新為日本確立了一套在當時頗為先進的管理體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也使日本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
I. 為什麼說唐朝的文化在日本,明朝的在韓國,民國
1、日本的坐姿古建築風格基本上都是唐朝流傳過去然後改良出來的
2、韓國很多的傳統服裝以及古建築風格是明朝流傳過去改良來的
3、台灣還保留了很多民國早期的傳統
4、韓國如今其實古漢文化更純正一點,見誰都行禮,中國人嘲笑韓國人傻,中國古代就這樣。
J. 日本的哪些文化受到唐朝的影響深遠
中古時期日本在政治、經濟、文化、生產生活各方面受到中國唐朝的深刻影響.
一、日本學習中國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日本逐步建立起封建制度.日本頒田制度效法中國的均田制,日本也有租庸調制.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參照隋唐律令,制訂了《大寶律令》.
二、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設完全模仿長安.日本的建築風格也是學習中國唐朝.日本的法隆寺、唐招提寺都是效法唐代建築的典範.
三、日本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和尚,仿照漢字創造了日本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
四、日本人的生活習尚、節日風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響.唐詩廣泛流傳,深為日本人所欣賞.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詩,尤為受到喜愛.日本士大夫熱衷學習中國書法.日本宮廷愛用唐式菜餚.日本吸取了唐朝的樂制,並派留學生學習唐樂.唐朝的繪畫也深受日本人的喜愛,唐人繪畫經日本畫家仿效摹繪者,稱為「唐繪」.
五、社會生活方面:唐人打馬毬、角抵、圍棋等體育活動,亦先後傳入日本.日本人學習改進唐朝的飲茶方法,形成獨具特色的茶道.唐服傳入日本為日本人所喜愛,經改進為「和服」.端午節、重陽節,都由唐朝傳入日本.
總之,唐朝是中國和日本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達到空前繁榮的時期.日本從博大精深的唐文化中吸收、借鑒,參考、改良,其影響深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