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被洪水沖出的漢文石碑上寫了什麼,韓國人看了是什麼反應
二,再說後金內部環境。
由於後金實行的是」三大貝勒按月輪值坐政」的奴隸社會制度,導致皇太極權力分散,掣肘頗多。這汗位說白了,也就是股份多點的股東,完全與中央集權制皇帝的唯我獨尊,不可同日而語。
權力的分散,不僅意味著汗王沒有太多的主控話事權。而且,這話事權,什麼時候說沒了,也可能就真會沒了。
權力,男人的春葯,女人的依靠。貝勒們對汗位的虎視眈眈,汗位遂成眾矢之的。
此時,基於內權未固、外援無著的狀況,後金卻選擇魯莽地突襲朝鮮。皇太極的初次試水,水平確實也不咋嘀。
皇太極雖然出錯了招,運氣卻是好極了。
三,丁卯之役及戰後地緣政治的影響。
朝鮮無力,不足為慮。但天啟一走,崇禎繼位,忙於治內,也無暇北顧。遼東前線,前期王化貞的應對無措,後期袁崇煥的偏於固守遼邊,加上毛化龍的掩敗為功。種種因素,讓大明變得危機四伏。
如此一來,命運女神把從皇太極處,拿走的運氣,又重新放回到皇太極的甲胄之中。
局勢開始峰迴路轉、一馬平川了。1627年,皇太極命阿敏、濟爾哈郎、阿濟格、杜度、岳托等貝勒統兵3萬襲朝。
戰爭之勝敗,實際上不是在比誰的高招出得多,而在比誰的昏招出得少。
顯然,皇太極出錯少了點,僥幸在戰術上取勝。最終得以與朝鮮立壇盟誓(史稱江都之盟),結金蘭之交,訂立《江都和約》。
逼朝鮮與大明絕交,從此歲貢後金(此戰前,是女真向大明、朝鮮歲幣進貢)。並要求朝鮮廢除大明「天啟年號」,改用皇太極的「天聰」年號。
談判良久,朝鮮政府就是死活不肯廢棄大明年號,最後,雙方妥協,朝鮮不用任何年號,只用天干紀年。
此戰,大明史稱「丁卯之役」,朝鮮史稱「丁卯胡亂」。
2. 韓國有塊石碑,百姓視為「國恥」,為啥政府卻禁止毀壞
因為韓國政府認為此碑作為文化遺產和民族恥辱的象徵理應被銘記,所以在1963年韓國政府將其指定為史跡第101號並保護起來,因為在此之前,此碑曾幾次被韓國百姓所遺棄掩埋,他們認為這是韓國人的“恥辱”,那麼此碑究竟是一座什麼樣的碑,它因有何歷史淵源而會被韓國百姓如此痛恨呢?
看來這塊碑真的嚴重沖擊了韓國人的民族自豪感,不知道它距離下一次被推倒還有多久……
3. 韓國首都有塊石碑,韓國百姓它視為「國恥」,為啥政府卻禁止毀壞
因為這個石碑代表的是當時當時朝鮮遭到了清朝的掃盪以及入侵。這在當時朝鮮老百姓的心中是非常屈辱的一段歷史,所以有很多的朝鮮老百姓非常抵觸這樣一塊石碑。因為這塊石碑代表的是那段屈辱的歷史。所以我們看到有很多韓國人否定了這段歷史,通過對於這塊石碑的毀壞來否認當時朝鮮被其他國家佔領的事實。因為當時清朝的統治者規定朝鮮國王要經常對這塊石碑進行三拜九叩才可以。
但是我們都知道歷史是任何行為都無法改變的,因為就算毀掉這樣一塊石碑,也根本改變不了這塊石碑所代表的意義,也改變不了在當時那個時代所發生的一些事情。
4. 韓國首都有塊石碑,韓國視為「國恥」,為啥政府還禁止毀壞
這個事情還要從1636年說起。
在這一年的4月,皇太極正式由汗改稱皇帝,改國號大清,同時他還派出使者將此事通報朝鮮,希望朝鮮歸順大清。但是,朝鮮國王卻拒不接見皇太極的使團,也不接受其來書,更不願俯首稱臣。
皇太極非常氣憤,於是在這一年的12月,皇太極親率十二萬大軍親征朝鮮,在清軍在渡過鴨綠江後,一路勢如破竹,僅短短十二天,清軍將士便抵達朝鮮的都城漢城。
朝鮮國王李倧兵敗潰逃至南漢山城避難,這也就是朝鮮歷史上有名的“丙子胡亂”。
隨後,皇太極率領大軍包圍南漢山城,隨著城內糧草斷絕,各路勤王軍隊也被清軍擊敗,李倧只好向清軍投降,並宣布斷絕與大明之間的藩屬國關系,接受大清為李氏王朝新的宗主國。
於是,皇太極在漢城東南面的漢江三田渡舉辦朝鮮王朝的受降儀式,隨後清軍撤離朝鮮。
與此同時,在清朝的要求下,朝鮮國王為向新的宗主國示好,還在受降之地建造了一個樓閣,並樹立了一塊石碑,以此來彰顯和紀念皇太極的豐功偉德。
5. 韓國首都有塊石碑,百姓視為「國恥」,為啥政府卻禁止毀壞
韓國政府最終決定正面歷史 。
清朝的權力在近代逐漸減弱,抗日戰爭爆發後不久,這座值得紀念的紀念碑被推倒並埋在地下,並在20世紀初被挖掘後重新豎起。石頭由於某種原因被再次埋葬,但沒人知道七年後洪水把它沖出來了。在幾次推到之後,韓國政府逐漸改變了原來的看法,不僅將其納入了韓國的文化遺產,而且將這座紀念碑視為朝鮮人民記住歷史恥辱的最好標志。經過一系列研究,韓國政府於2010年將石碑搬到了現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