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朝和南韓和歷史
北朝和南韓起源於二戰後美蘇勢力劃分:
日本投降後,蘇軍佔領朝鮮半島北部,美軍佔領朝鮮半島南部,1948年韓朝先後建國,並都宣稱自己是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政權,互不承認對方。
隨著蘇美兩國軍隊的撤離,朝鮮決定先發制人,統一全國,成功將韓國軍隊壓制到釜山一帶,隨後美國武裝干涉,將朝鮮反壓到鴨綠江一帶。
朝鮮隨後向中國求援,隨後幾年中朝兩軍將美韓軍隊壓在三八線一帶,並簽訂停戰和議,三八線成了今天的朝韓兩國軍事分界線,也就是今天的南韓和北韓。
(1)韓國軍隊是怎麼創立的擴展閱讀: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中國是從國外報紙中才得到這個消息,美國在第二天就採取了軍事干涉行動,並且進駐台灣海峽。
1950年10月中國參戰,1950年11月27日,中國軍隊與美軍發生了第一次戰斗,沒有防備的美軍損失慘重。但這只是一系列殘酷戰斗的開始。
中國的戰史記載了中國和聯合國軍之間的五次戰役,從1950年底持續到1951年4月。疲憊和後勤供應不足的志願軍在第五次戰役中失利,戰事重新進入三八線以北地區。
到1951年7月,大規模運動戰基本結束了。戰場上的慘重損失為漫長的談判鋪平了道路,此後雖然不乏上甘嶺戰役一類的殘酷的小范圍戰事,但戰線基本在北緯三十八度線左右膠著。
戰斗的目的變成了爭取談判優勢,中美兩國在政治上都對戰爭的忍耐達到了極限,中國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和聯合國軍司令克拉克在三八線附近的板門店簽署了停戰協議。
Ⅱ 請問韓國的「軍隊指揮作戰權」屬於哪個國家和形成的歷史原因
韓國軍隊平時軍事指揮權應在韓國手中,但戰時指揮權在美軍手中。韓國軍隊最初是美軍幫助組建的,抗美援朝時期韓軍的部隊就在美軍的指揮下作戰。朝鮮戰爭停戰後,很長時期內韓軍無法獨立對抗北方的入侵,所以戰時指揮權仍在美軍手中。隨著韓軍軍力、國力不斷增強,防禦能力也逐漸增強,韓國要求收回指揮權的呼聲越來越高,但美軍一直給予否決。但從朝鮮宣布擁有核武器,美軍卻宣布加快移交戰時指揮權。並且部隊從「三八」線撤出,前不久看到消息稱,目前「三八」線上南方一側,韓軍已成為主力,美軍在「三八」線僅有一個排的兵力。其實我認為,美軍的這種做法(移交作戰指揮權)不過是想要韓軍在戰爭爆發時在地面頂住朝軍進攻,自己以海空軍兵力支援韓軍作戰。若韓軍守住,自己作為盟友功不可沒。若韓軍失利,美地面部隊插手也不遲,到時韓軍已筋疲力盡,無力作戰,指揮權會主動交給美軍。
Ⅲ 誰能告訴我關於韓國國家軍事機構的設立是怎樣的
韓國總統為全國武裝力量統帥。國家安全保障會議是最高決策機構,主席由總統任。總統通過國防部對軍隊實施領導和指揮。國防部是最高軍事機關,主要負責制定國防政策和軍隊建設計劃,國防部長在總統領導下指揮和控制武裝部隊。國防部下轄參謀長聯席會議,參謀長聯席會議是全軍最高作戰指揮機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在國防部長的直接領導下,通過陸軍本部、海軍本部、空軍本部指揮作戰部隊。
武裝力量由正規軍、預備役和准軍事部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3個軍種。實行普遍徵兵制並招募志願兵。各軍種的服役期限為:陸軍26個月,海軍和空軍30個月。軍官軍銜3等11級。將官分上將、中將、少將、准將,校官分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分上尉、中尉、少尉、准尉。
2006年總兵力65.5萬人(現役)。陸軍54萬人;海軍6萬人;空軍5.5萬人;預備役100萬人;准軍事部隊350萬人。
陸軍武器裝備:坦克和裝甲車輛4560餘輛;火炮8290餘門。導彈:地對地導彈發射裝置12部;反坦克導彈若干枚;防空導彈1830餘枚;陸航飛機543架。
海軍武器裝備:海軍各型艦艇約280艘。水面艦艇270餘艘;潛艇:常規潛艇8艘;海航飛機約80架。
海軍陸戰隊裝備:坦克60輛;裝甲輸送車60輛;岸對艦導彈若干枚。
空軍武器裝備:空軍各型飛機約630架。作戰飛機約440架。導彈:空對地導彈若干枚;反雷達導彈若干枚;空對空導彈若干枚;防空導彈若干枚。
准軍事部隊武器裝備:各型艦艇約80艘;直升機9架。
最近出台了《國防改革基本計劃(2012~2030)》
韓軍將軍隊結構改革重點放在適應韓半島作戰環境的「量身定製型軍隊結構轉型」上,並提出了軍隊建設的未來發展方向。
韓軍的指揮結構調整將充分考慮戰時作戰指揮權移交、未來戰場環境變化、軍制發展、先進化等因素,努力推進以戰斗任務為中心的一體化指揮結構建設。2015年,戰時作戰指揮權移交後,韓軍將在新的聯合防衛體制下建立起韓軍主導的作戰指揮及遂行任務體制。
韓軍兵力結構調整將充分考慮國家安全威脅、周邊安全環境變化及部隊改編計劃等因素,將常備兵力由2012年的63.6萬人分階段裁減至2022年的52.2萬人。另外,各軍幹部比例將維持在40%以上,從而實現兵力結構精銳化,以保障軍隊戰鬥力的充分發揮。
指揮結構,數字化戰場環境下,實施一體化聯合作戰,追求作戰效能最大化成為必然選擇。地面、海上、空中、網路戰場互動、重疊,形成了全方位、高立體、全領域、多層次的全新戰場空間,這使得各軍兵種必須重視一體化聯合作戰,才能在技術上融為一體,在作戰時空上融為一體。目前,韓軍正聚合一切努力,加快發展能夠組織實施一體化聯合作戰的指揮結構。
特別是在2015年戰時作戰指揮權移交後,現行的以韓美聯合司令部為中心的防衛體制將轉型為基於韓美戰略同盟的新防衛體制下的韓軍主導的作戰指揮及遂行任務體制。為此,韓美應發展能夠有效協調作戰及遂行任務的聯合指揮結構。改善兵力結構的核心在於分階段裁減兵力,實現兵力結構的精銳化。兵力裁減將與安全環境變化、可用的兵力資源、尖端武器實戰部署、部隊的改編計劃等方面聯系起來,分階段推進。韓軍將常備兵力規模設定為52.2萬人。
Ⅳ 韓國空軍是怎樣發展的
80年代末以來,隨著美軍的戰略收縮,韓國吸取了海灣戰爭中伊拉克消極防禦的教
訓,加快建立「自主國防」體制的步伐,明確提出「全方位防禦戰略」,制定了「加強海空
軍建設,使三軍協調發展」的軍隊建設方針,從而更加重視空軍建設。迄今為止,韓國空軍
有55000多人,大約1300架飛機,是亞洲技術最先進的空軍之一。展望未來,韓空
軍可能朝三個方向發展。
由聯合防禦向自主防禦發展
長期以來,韓國的防空體制走的是韓美聯合防禦的道路。冷戰結束後,舊的防禦體制被
打破,美軍陸續從朝鮮半島撤走,韓國隨之拋出自主防禦戰略,制定了新的發展規劃,大力
加強空軍建設,重點提高防空、偵察預警和空中攻擊能力。首先,完善早期預警系統。近幾
年,韓空軍為加快發展高效能的早期預警系統,不惜花費巨資先後從美、德等國購進了先進
的雷達(如AN/FPS-117遠程預警雷達)、計算機終端等,並在北部和西部地區部署
了遠程搜索、警戒和預警雷達,把預警距離從400千米擴大到1000千米,可在來襲飛
機進入領空前提供4至8分鍾的預警時間,並能引導己方飛機進行攔截。還擬引進8套空中
戰術情報系統,購買4架E-2C預警機,目的是增強遠距離監視能力,既能覆蓋整個朝鮮
半島,自身又不受威脅;與海軍聯合購買160架無人偵察機,以及計劃研製和發射「科學
實驗」偵察衛星,盡早建立自主的空中監視預警系統,引進C4I系統以實現戰區指揮與控
制自動化。其次,更新完善通信設施,以提高情報信息的自動化處理能力和實時傳遞能力,
加快情報信息的傳輸、處理速度,靈活反應,及早准備適時攻擊。
由固守防禦向攻勢防禦發展
韓空軍認為,原來那種主要擔負支援陸軍固守防禦作戰任務的弱小空軍力量已遠遠不能
適應未來作戰需要,再加上韓國特殊的地理環境條件,地形狹長,三面環海,縱深較淺,要
抵擋住敵之進攻,必須採取攻勢防禦戰略。為實現這一戰略,韓國空軍正採取以下措施,致
力於發展空戰武器、防空系統等。
技術改進
韓空軍運用新技術對現裝備的F-4、F-5等幾種機型進行現代化改造,為F-4戰斗
機安裝了APG-68型機載雷達、夜間低空導航設備、紅外搜索設備,以及先進的武器投
射系統等,可攜帶AIM-7「麻雀」和AIM-9L「響尾蛇」空空導彈,具有中遠距攻擊
能力;為F-5戰斗機換裝了多功能火控雷達、激光測距器、平視顯示器和慣性制導系統
等,並加裝了AGM-65「小牛」電視制導導彈,使之具備了較強的空戰和對地攻擊能
力。
自行生產
1991年,韓空軍決定生產F-16戰斗機,目前已進入國產化階段;由大字重工集
團研製生產的「天馬」地空導彈系統目前已造出2台樣機並開始試驗,該系統攜帶韓自製的
導彈。
積極引進
1986年以來,韓國空軍共引進各型飛機207架。主要有F-16、F-4E、RF
-4E(偵察型)等戰斗機和C-130、CN-235運輸機。還計劃耗資數十億美元購買
美國的F-15、俄羅斯的「蘇-35」、法國的「狂風」以及EF-2000等各型戰斗機
120架,所購飛機預計2002年開始服役;另外,還打算從美國引進80~100架U
H-60P直升機,從荷蘭引進12架「福克-100」運輸機。韓空軍為加強防空力量建
設,大量購進各種導彈系統。主要有AIM-7E「麻雀」、AIM-9L「響尾蛇」和98
0餘枚「西北風」等導彈系統。最新消息表明,韓國正在就准備從俄羅斯購買S-300V
防空導彈系統問題謀求美國的同意。
尋求國際合作
由於經費比較緊張,韓國的TKX-2高級教練機和輕型攻擊機計劃延誤了研製時間。
對此,韓國三星宇航公司已開始尋求國際合作來分擔費用,以使該計劃的研製費用控制
在20億美元以下。1997年研製工作已全面展開,計劃2000年進行首次試飛,20
03年服役。另外,將在法國「新一代響尾蛇」防空導彈系統的基礎上研製「柏枷索斯」低
空近程地空導彈系統。韓國軍方對這一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研製這樣的系統比購買
這樣的系統強」,這對加快其空軍建設將起到促進作用。因此,韓空軍的攻勢防禦能力可望
在21世紀得到大大加強。
由沿岸防禦向遠海防禦發展
由於韓國與周邊國家在大陸架劃分、海洋權益等方面存在分歧,並與日本有領土之爭。
為保衛領海領空不受侵犯,維護海上通道的安全,增強防禦的彈性,韓空軍提出遠洋防禦的
作戰指導思想,大力提高空軍的遠程作戰能力,建設能適應未來多元化安保環境需要的「戰
略型空軍」。尤其是近幾年,韓國更加重視航空航天技術的開發和研究。1989年,韓國
成立了「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並在政府內設立了「航宇工業開發政策委員會」,統一領
導航空航天工業,到2000年達到世界第十二位的水平,最近決定投資42。
2億美元用於發展航空航天工業,此舉為自行研製高性能作戰飛機奠定了基礎。韓空軍
利用這一契機,規定今後大力發展新型戰斗機,其作戰半徑不少於1000千米,並積極謀
求從國外引進空中加油技術,將進一步提高遠海防禦能力。目前,韓空軍的防空系統能探測
距離為850~200千米的高、中、低空目標,日指揮引導能力為800餘批次飛機;其
防空攔截能力可達朝鮮半島全境和整個黃海空域,具備了遠海作戰的基本條件。
韓國空軍編制如下:
5個作戰聯隊
8個戰斗機/地面攻擊機中隊
4個戰斗機中隊
1個近距離空中支援/引導機中隊
1個偵察機中隊
1個搜索和救援直升機中隊
教練分隊
2個運輸機聯隊
5個運輸機中隊
兵力
韓國空軍現役總人數從1992年的45000人增至52000人。預備役總人數約55000人
裝備
1998年8月 1999年7月 機種
戰斗機/攻擊機
65 88 F-16C獵鷹(Falcon)戰斗機
(72架正由韓國自行組裝)
195 195 F-5E虎II(Tiger II)戰斗機
(約有30架備用,5架於1997年贈與菲律賓)
130 130 F-4D/E鬼怪(Phantom)II戰斗機
23 0 A-37B蜻蜓(Dragonfly)近距離空中支援/快速攻擊機
電子戰/偵察/觀察機
0 0 Hawker 800XP (已在訂購)(英國)
(用於電子情報/信號情報/預警任務w/合成孔徑雷達)
12 18 RF-4C鬼怪(Phantom)偵察機
20 20 O-1A/-E 鷹犬(Bird Dog)快速攻擊機
若干 5 RF-5A 自由戰士(Freedom Fighter)
# # OV-1D 莫霍克(Mohawk)觀察機,用於戰場觀察
運輸機
8 10 C-130H大力神(Hercules)
4 4 C-130H-30大力神(Hercules)
3 3 指揮官(Commander)520/-560F聯絡機
1 1 波音(Boeing)737-300重要人物專機(VIP)
20 28 CN-235M(印度尼西亞/西班牙)
(8架從印度尼西亞購得)
5 5 DHC-2海狸(Beaver)聯絡機(加拿大)
2 2 HS748 Srs 280重要人物專機 (英國BAe 748安多弗(Andover))
1 1 C-118 飛行車廂(Boxcar)
教練機
10 50 F-16D獵鷹(Falcon)戰斗機(由美國製造的30架已經交付, 自行組裝的20架還在進行中)
0 100 KDX-1(2000年交付)(韓國)
0 0 KDX-2 (計劃於2005-2010年間交付)
18 18 隼(Hawk)Mk 60教練機(英國)
(有報道稱該機可能用於反叛亂作戰機/戰斗機(COIN/FAC))
15 15 T-41B麥斯卡萊羅人(Mescalero)教練機
30 30 T-38爪(Talon)教練機(租用美國的儲備)
25 50 T-37CTweet
25 25 T-33A奔星(Shooting Star)教練機
35 25 F-5B虎II (Tiger II)戰斗機
若干 若干 Su-27側衛(Flanker)攻擊機,用於訓練(俄羅斯)
直升機
# 15 UH-60搜索救援機
# 3 VH-60重要人物專機
4 4 貝爾(Bell)212搜索救援運輸機(UH-1N休伊(Huey))
3 3 貝爾(Bell)412重要人物專機(UH-1N休伊(Huey))
16 16 UH-1H易洛魁(Iroquois)搜索救援機
6 6 CH-47D支奴幹人(Chinook)運輸機
3 3 AS 332L超級美州豹(Super Puma)運輸機(法國)
導彈
防空導彈
30 30 西北風(Mistral)(發射器)便攜防空系統(MANPADS)
(法國)(僅用於空軍基地的防禦)(1294枚導彈)
空對空導彈
# # AIM-7麻雀(Sparrow)
300 300 AIM-9S響尾蛇(Sidewinder)
190 190 AIM-120AMRAAM
空對地導彈
# # AGM-88高速反輻射導彈
127 127 AGM-65A小牛(Maverick)
監視雷達
8 8 APG-65 (安裝在威斯汀豪斯公司的浮空器上)
無人機
# 10 鷹(Hawk)800(以色列)(全部系統)
# 100 搜索者(Searcher)(無人戰斗機)(以色列)
# # 柏伽索斯(Pegasus)(韓國)
部署
韓國空軍部隊部署在以下地區:
第11戰斗機聯隊大邱空軍基地
戰斗機中隊(F-16C/D)
第17戰斗機聯隊定州空軍基地
戰斗機中隊(F-4E)
戰斗機中隊(F-4E)
第1戰斗機聯隊廣州郡空軍基地
戰斗機中隊(F-5E/F)
戰斗機中隊(F-5E/F)
戰斗機中隊(F-5E/F)
第10戰斗機聯隊水原空軍基地
戰斗機中隊(F-5E/F)
戰斗機中隊(F-5E/F)
戰斗機中隊(F-5E/F)
第12聯隊江陵空軍基地
戰斗機中隊(A-37Bs)
偵察機中隊(O-1, O-2)
美國駐韓國的空軍中隊部署在以下地區:
第7空軍烏山空軍基地
第8戰斗機聯隊群山空軍基地
第35戰斗機中隊(F-16C/D)
第80戰斗機中隊(F-16C/D)
第51聯隊烏山空軍基地
第25戰斗機中隊(OA-10A)
第36戰斗機中隊(F-16C/D)
第38搜索/營救直升機中隊(HH-60G)
第55輔助部隊(C-21A)
Ⅳ 韓國陸軍的介紹
韓國陸軍,即大韓民國陸軍(대한민국 육군,Republic of Korea Army,ROKA),通稱韓國陸軍,為大韓民國國軍的陸上部隊,也是三軍中規模最大的軍種。韓國陸軍是在1948年9月5日,由其前身「南朝鮮國防警備隊」(남조선국방경비대,South Korean Constabulary of Police Reserve,成立於1946年1月15日,美國軍政廳統治期間)改編而成。
Ⅵ 韓國是由偽軍成立的嗎
讀讀歷史你就知道,美國佔領韓國後保留了日軍時期,當地韓國人的政府機構和框架,並沒有遣散他們,也沒有給予懲罰。朝鮮戰爭初期韓軍為什麼那麼不堪一擊,就因為大部分人員都是舊日本軍中後勤人員和警察部隊組成的3流部隊,遇上4野的雄兵自然一觸即潰。
Ⅶ 朝鮮韓國歷史
高句麗和高麗不是一個概念!高句麗和韓國的高麗完全是兩碼事情,高句麗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一支.唐朝名將薛仁貴在高句麗的最 後一個首都平壤(高句麗前後有過三個首都)接受了高句麗王的無條件投降書後,大唐軍接收了高句麗全 部的領土,自然繼承了高句麗文化.而此時韓國的前身——王氏高麗還沒有誕生.在高句麗滅亡了二百多 年以後,也就是公元九世紀初,由原高句麗旁邊的新羅合並百濟組成了高麗王朝. 「高句麗是中國的歷史.因為高句麗的主體發生在中國.直至今天,原高句麗2/3的領土都在中國,而在 當時3/4的高句麗居民都歸順了中國」.在高句麗的大部分歷史里,高句麗一直歸屬中原. 韓國忠南大學有位考古學教授叫朴洋震,竟然論證「滿洲(中國東北)歷史上屬於高麗」.此公拿出兩個 據他說是在滿洲和韓半島出土的青銅器,說這兩件文物相似.又舉出一件據說是中原出土的文物,說與前 兩件不同.於是得出結論:滿洲和韓半島屬於一個文化共同體,滿洲歷史上是韓民族的舞台. 2004年,中國把高句麗成功向聯合國申請為中國的人類文化遺產,以真實的史料挫敗了韓國對歷史的篡改 綁著寫有「還我河山」四個鮮紅大字布條的韓國人時常會成群結隊出現在吉林吉安,延邊,或者長白山. 朝鮮日報做的調查,居然過半的韓國年輕人贊成「奪回」「滿洲(東北)和間島」.韓國在 高句麗問題上已經完成了發動群眾的工作,而中國人大概很少有人知道這個爭端關繫到了東北的歸屬.。
朝鮮的歷史
朝鮮是在90年正式分成南北朝鮮的。原因有很多,也比較復雜。我就簡單的以我所知的說一下,當時二戰結束後,美國與蘇聯大概以北緯38°為界限分別佔領了南北朝鮮(佔領南北的原因主要是根據美蘇兩國的地理位置而定的),而當時美國與蘇聯正處於冷戰時期,兩國分別發動戰爭(在朝鮮請求中國的支援下,即有所謂歷史上的抗美援朝)。當然南北朝鮮分別在兩種不同的制度下被佔領和奴役,(北朝鮮沿用的是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相反的南朝鮮是資本主以制度),雙方經常發生軍事上的分歧。換句話說,朝鮮開始好比是一個和諧的大家庭,但由於第三者的介入,在不同主人的指導下,家庭的發展方針,發展方式都發生了變化。當然各自「家庭」之間都存在了明顯的矛盾,當然分裂就是必然的,只是遲早的事而已。那麼在90年,美國與蘇聯冷戰結束,蘇聯正式承認了南朝鮮(韓國)的存在,並與之建交。so , 正式分裂。
至於朝鮮的經濟,因為朝鮮自金日成和金正日兩代領導人以來,一直都是實行軍事優先經濟的發展(其中原因據朝鮮的歷史背景來看就可得出,因為上面說到朝鮮被蘇聯和美國兩國佔領),為了不受他國干擾內政,就過多重視軍事,從近來朝鮮對核武器的研究和叫囂就可體會。所以,相對的他國經濟就明顯水平落後,當然你問到底有多落後,我舉個例子說他們很多人連基本的吃飯都解決不了,所以你也可以想像。當然在富裕的國家這樣的情況也是比比皆是
韓國的歷史
在韓國,人類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約5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韓國的歷史,往往斷定為始於公元前2333年,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傳奇人物檀君建立稱之為朝鮮(意即「寧靜的晨曦之國」)的第一個王國的時候。雖然在學者之間對於檀君神話的歷史真實性有爭論,但是,大家知道,古代韓國是以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會為其特徵的。這些氏族幾經興衰,到公元1世紀,韓半島和現在稱為滿洲的部分地方出現了三個王國,即高句麗(公元前37-公元668)、百濟(公元前18-公元660)和新羅(公元前57-公元935)。
自668年新羅統一韓半島以後,盡管常常遭受外國侵入,韓國卻一直由單一的 *** 統治,並保持了政治上的獨立和文化與民族的同一性。高麗(918-1392)和朝鮮(1392-1910)這兩個王國,在擊退契丹、蒙古、滿族和日本入侵者的同時,加強了王朝的力量,繁榮了文化。19世紀末,韓國成為俄國和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激烈競爭的焦點。1910年,日本吞並韓國,建立了殖民統治,結束了朝鮮王朝,隨之結束了傳統的韓國。1945年,韓國光復不久,國土便被分割,南方的大韓民國建立了民主 *** ,北方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由 *** 政權統治。
除了大約23,000名華僑以外,韓國幾乎不存在少數民族。大部分華僑是首都地區的的長期居民。
位於韓國和中國之間的黃海,以及韓半島以南的海洋,形成大陸架,那裡淺海床為漁業提供了寶貴的資源。由於韓半島三面環海,自古以來海洋就在韓國人的生活中起著突出作用,為造船業和航海術的早期發展作出了貢獻。近來,又在西南沿海勘探油田。
韓國全稱是大韓民國(Republic of Korea),成立於1948年。在英文資料和報道中,常以其地理位置稱大韓民國為南朝鮮(South Korea),而稱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為北朝鮮(North Korea)。無論是朝鮮還是韓國,其英文都是Korea,來自於高麗的音譯。
朝鮮名稱沿襲半島最後一個王朝-朝鮮王朝,而韓國的沿襲則要復雜一些。據史書記載,約在公元1-2世紀,半島上一些部落發展成為馬韓、辰韓和弁韓3個部落集團,被稱為三韓時代。其中以辰韓經濟最發達,從事建房、織綢、使用鐵器、養蠶和役使牛馬等活動。其後半島未再出現以韓字命名的部落或國家,直到20世紀末。1897年2月,高宗宣布改國號為大韓帝國,改建陽二年為光武元年,並追封被日本暗殺的閔妃為皇後。1910年日本呑並朝鮮半島,廢大韓帝國,改稱朝鮮,並入日本。
在日本殖民時期,韓國流亡的愛國志士組織了各種形式的反抗,並於上世紀20-30年代,在中國上海等地開展抗日復國運動,建立了大韓民國臨時 *** 。因其民主救亡運動,致力於建立民主共和國,故稱之為大韓民國。戰後日本投降,美軍和蘇軍分別在38度線南北接受日本投降,朝鮮半島自此被劃分為南北兩個部分。1948年,南北方先後獨立建國,南方正式使用了大韓民國國名
商朝末期,商紂王的叔叔箕子因政見不合,帶領5000餘人出走,成為了繼微子啟後的一大反對派勢力,其勢力范圍在現在的長白山一帶。
武王伐紂成功後,曾經去尋找箕子,後來在武王勸說下,箕子同意歸附周王室。諸侯分封時,箕子被封為諸侯,其封國就在現在的朝鮮境內,向西與燕國接壤。
史書上把它叫做「箕氏朝鮮」。此後的八百年裡,箕氏朝鮮一直是以周朝的諸侯國存在的。
秦末漢初,一支起義軍兵敗在燕人衛滿率領向東退卻,乘機滅掉了箕氏朝鮮,並重新建國,並以平攘為都城。史書上把它叫做「衛氏朝鮮」,其勢力范圍擴張到了現在的漢城一帶。
在現在的無論朝鮮還是韓國的史學界,這兩個時期都被稱做是殖民時代。 漢武帝時,發兵滅掉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
衛氏朝鮮遺民南遷,建立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為中心的辰國,史稱「三韓」時代(現在的韓國國名出處)。漢末,由於漢朝的解體,辰國也發生分裂,一分為三,是為新羅,百濟和高句麗,史稱三國時代。
唐高宗時,新羅在唐朝協助下,相繼滅掉百濟和高句麗,第一次統一了朝鮮半島,定都慶州,史稱新羅時代。 9世紀,農民起義,在朝鮮半島上相繼又建立了後百濟和高麗王朝,史稱後三國時代。
926年,高麗統一朝鮮半島。此後,高麗相繼被契丹和女真人擊敗,成為了遼和金的屬國。
1280年,高麗被元所滅,成為元的一個省。 1387年,作為蒙古勢力的附屬,高麗王派大將李成桂帥兵攻打明朝。
李成桂拒絕出兵,發動兵變,1392年自立為王,定國號「朝鮮」,史稱李氏朝鮮(李姓也由此成為朝鮮和韓國一個大姓)。1591年,曰本入侵朝鮮,明出兵援助,擊敗曰軍。
從此,朝鮮和明朝進入蜜月時期。 1618年,朝鮮出兵援助明朝同後金作戰,由此得罪了後金,1636年,清軍滅掉朝鮮,朝鮮成為了清朝的屬國。
清朝末年,曰本在甲午戰爭中獲勝,成為了朝鮮新的保護國。1897年,朝鮮皇帝高宗在俄羅斯支持下宣布獨立,脫離曰本控制,改國號為「韓國」,從此,朝鮮變成了韓國。
1905年,曰本重新取得對韓國的控制權,並於1910年正式吞並韓國,史稱「曰韓合並」。在此期間,曰本對韓國實行了殘酷的殖民統治,方方面面都全部曰化,包括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等等(我們在韓劇中可以看出來,即便到了現在,韓國人的生活習慣和曰本都差不多,睡塌塌米、跪坐、極端的男權主義等等)。
1945年,曰本投降,朝鮮半島獲得光復。在美蘇支持下,以三八線為界成立了兩個意識形態對立的政權,南部仍以韓國為名,北部則以古代的朝鮮為名。
1950年6月25曰,朝鮮向韓國開戰,朝鮮戰爭爆發。由於韓國軍隊瞬間崩潰,美軍介入,最終也導致了中國的介入。
1953年7月23曰,雙方停戰,以三八線為界,由聯合國委派瑞士和瑞典駐軍設立軍事警備區,監督雙方的動向。從此,朝鮮半島一分為二,由原來的統一國家人為的分成了兩個獨立的 *** 國家。
由於戰爭,許多家庭也四分五裂。朝鮮電影《金姬和銀姬》就是反映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金姬和銀姬是一對孿生姐妹,戰爭使得她們各居南北,數十年來不得相見。
1969年,韓國的經濟首次超過朝鮮,最終成為亞洲強國。 由於政治上的原因,中國一直不承認韓國的存在,在以前的書上都是以南朝鮮來稱呼韓國的。
1992年,中韓建交,中國正式承認韓國。
1945年2月,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國、蘇聯、英國、中國共同託管;8月15日,日本投降,朝鮮半島擺脫日本的殖民統治,美國和蘇聯隨即改變計劃,商定以北緯38°為在朝鮮半島接受日軍投降的分界線(三八線)同時,蘇聯、美國兩國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北、南半部,朝鮮半島從此處於分裂狀態。
在美蘇的各自支持下,朝鮮半島南部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朝鮮半島北部於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1948年10月,蘇聯把朝鮮半島北半部的行政權移交給朝鮮 *** ,同年12月25日,蘇軍全部撤離朝鮮。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起初一路勝利,將韓國軍隊壓制到釜山一帶,於是美國決心介入,糾集英國、土耳其、加拿大、泰國、紐西蘭、澳大利亞、荷蘭、法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盧森堡、南非等17個國家的軍隊組成了「聯合國軍」。
1950年9月,美軍率先在仁川登陸。朝鮮軍面臨攔腰斬斷之勢,被迫撤退。
並被美軍一路進逼至鴨綠江一帶,在這時,朝鮮領導人向中國 *** 請求支援。同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幫助朝鮮作戰。
經過反復的拉鋸戰以後,1953年7月27日,美國被迫與中朝方面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定。雙方最終決定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軍隊同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以監察朝韓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
1953年10月1日,美國和韓國共同簽署了《韓美共同防禦條約》,根據這一條約,美國長期在韓國駐軍至今,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
總的來說是冷戰的產物。
日本二戰投降後,根據德黑蘭會議,蘇聯駐軍朝鮮北部,美國駐軍朝鮮南部。但是由於冷戰的開始,朝鮮就像德國一樣分裂了。1948.8.15 ,在美國的安排下大韓民國宣布成立,不到一個月,1948年9月9日,金正日就在蘇聯的支持下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不論是北朝鮮還是南朝鮮(我總喜歡這么叫)都不承認對方,都要堅持在自己一方統一朝鮮。
最先忍不住的是北朝鮮,1950年6月25日朝鮮的第七警備旅向韓國的陸軍第十七團發動進攻開始(也有一說為韓國率先向朝鮮發動進攻),幾乎統一了整個朝鮮,但是美國一出兵,南朝鮮又逆轉了局勢,幾乎統一了整個朝鮮,最後中國一出兵,又把北朝鮮給搶回來了。
所以總的來說南北朝鮮不僅僅是意識形態的矛盾,更主要是對朝鮮究竟誰來統一耿耿於懷。
史籍稱古朝鮮人為「東夷」,意即東邊的弓箭手。
他們遍布於滿洲、中國東部沿海、長江以北和韓半島。東夷人中有一個神話,傳說立國者檀君系天上下凡的父親和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
據說他於公元前2233年開始統治,他的後代在朝鮮——「黎明寧靜之國」——執政達一千餘年。 當周朝伐殷時,東夷人移向滿洲和韓半島,因為那裡氣候條件較好。
看來他們保持著團結,因為中國大聖人孔子和孟子曾贊揚他們親密友愛,恪守禮儀。 在中國的戰國時代,黃海西岸的東夷同周朝人發生沖突。
這導致他們向滿洲南部和韓半島遷移。 東夷還有其他一些部落,即居住在滿洲地區的貉和居住在韓半島上的韓人,他們都屬於通古斯族,語言上屬阿爾泰語系。
當殷朝崩潰時,殷國臣民箕子約在公元前11世紀進入檀君的轄土,引進殷國的文化。 接著,由於中國東北地區的燕國入侵,古朝鮮在公元前3世紀喪失了遼河以西的領土。
這時候,出現了鐵器時代文明,戰國諸國向東驅趕難民。 移民中有一個叫衛滿的,在古朝鮮出任軍事指揮官,以鴨綠江為基地把准王趕到南方,篡奪了政權。
但在公元前109年,漢武帝發兵由陸海兩路進犯位於遼河口的古朝鮮。兩年後,古朝鮮被打敗,中國在滿洲南部和韓半島北部設立了四個都督府。
這四個都督府建立之後不久,韓國的進攻變得猛烈起來,所有四個都督府均於公元313年被摧垮了。 《關於檀君的神話》 相傳天神桓因的兒子桓雄想下凡幫助人類,向他的父親要求將韓半島作為他的領地。
桓因允准了他的要求,並派3000名隨從同他一道來到人間。 桓雄降臨在太白山山坡上的一棵神聖的檀香樹附近。
他自號天王,建立了神城。他任命了3位大臣分別掌管風、雨、雲,並教臣民學習耕作、醫葯、木工、編織和打魚在內的360種技藝。
他還教臣民辨善惡,並製作了一部法典。 當時有一熊一虎住在檀香樹附近的一個大山洞中,每日來到檀香樹前向桓雄祈禱。
天王最後被它們的祈禱所感動。 他將它們叫到跟前,給了它們20瓣大蒜和一小支神聖的艾蒿。
他說:「吃下這些東西,百日之內不要見日光,如能做到,便可變成人類」。 熊和虎將蒜和艾蒿吃下,回到洞中,虎耐不住煎熬,不久便出了山洞。
熊則安心等待,才過了21天,便變成了一個美貌的女人,後人稱之為熊女。 這位女人十分高興。
但是由於找不到娶她為妻的人,於是她又到檀香樹前祈禱,希望能有一個孩子。桓雄很憐憫她,便將自己暫時變成了人形。
這位女人後來懷了孕,不就便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叫檀君。 全國的臣民對檀君的出生都十分喜悅,後來檀君成了半島上的君王。
他定平壤為都城,稱他的王國為朝鮮。此後,他將都城遷至太白山上的阿斯達。
檀君統治了1500年才退位,成了山神。 傳說中朝鮮和韓國是古朝鮮下來的。
但據有些人認為古朝鮮的這個檀君是假的。 朝鮮最早的朝代是箕子朝鮮,箕子是商紂王的叔父,《封神演義》里就有這個人,商朝滅亡以後逃到朝鮮半島建立國家,後來周武王就封他做朝鮮侯了。
(注意,朝鮮侯。表明那裡是周的一個屬國)(這段歷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不承認,但平壤過去有箕子墓,現在不知道狀況了)。
然後,燕國人衛滿帶了一些燕趙流民跑到朝鮮並做了官,後來又奪權建立了衛氏朝鮮(或衛滿朝鮮),直到漢武帝討伐他把他消滅,設置遼東四郡。這期間,仍然是中國國土。
漢朝以後,朝鮮半島南部的一些土著開始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得到了發展,建立國家。正好中國東北的夫余族的分支高句麗族建立了一個國家而且打到了朝鮮半島,又把首都遷到了平壤。
成為朝鮮歷史上的三國時期。另兩國是百濟和新羅。
唐朝的時候,高句麗作為唐的屬國(另兩個也是唐的屬國)卻卻不聽唐的話,攻打新羅;百濟也乘機佔領新羅的土地,新羅向唐朝求援,於是唐羅聯軍消滅了百濟和高句麗。這時候的新羅的統一朝鮮半島,也不過主要是朝鮮半島中南部原新羅、百濟以及高句麗侵佔的一部分領土而已。
北邊仍然屬於中國。 再後來,高麗王朝建立,定都在今天的開城;隨後的朝鮮王朝,定都今天的首爾,才基本把領土擴展到了鴨綠江以南。
由於跟中原比較遠,就形成了一套與中原不很相同的風俗。直到2戰結束朝鮮半島才出現這么兩個國家。
朝鮮是經過北方全體人民和南方左派人士選舉成立的,韓國卻是在美國的扶持以及大部分舊時(日本殖民地期間)的軍警等反動力量建立起來的,而且建立後屠殺了大量的進步人士。包括「韓國之父」金九(證據表明很大程度上他是被李承晚害死的)。
總結一下,歷史上並沒有朝鮮和韓國對立的存在。如果按朝鮮南北在歷史上的人群主要來源來劃分的分,兩邊的關系應該是:北邊屬於中國,南邊屬於朝鮮(或韓,即朝鮮南部最早的三韓人)。
韓國全稱是大韓民國(Republic of Korea),成立於1948年。在英文資料和報道中,常以其地理位置稱大韓民國為南朝鮮(South Korea),而稱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為北朝鮮(North Korea)。
無論是朝鮮還是韓國,其英文都是Korea,來自於高麗的音譯。 朝鮮名稱沿襲半島最後一個王朝-朝鮮王朝,而韓國的沿襲則要復雜一些。
據史書記載,約在公。
朝鮮歷史,主要指朝鮮半島范圍內的歷史。
古朝鮮 中國史籍中有「東夷」,意即東邊的弓箭手。他們遍布於滿洲、中國東部沿海、長江以北、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
現代朝鮮人可能是東夷的一支.朝鮮半島具有五千年歷史,最遠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國。但其實早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人居住。
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7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
朝鮮人原來是生活在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語系各民族,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從公元前4世紀,在北部形成了一個奴隸制國家,史稱古朝鮮。半島南部形成幾個部落聯盟,沃沮、濊、馬韓、辰韓、弁韓。
後來馬韓統一三韓,稱辰國。 檀君朝鮮 相傳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後代檀君王儉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
檀君統治朝鮮1500年之後退位成為山神。此傳說記載於《三國遺事》之內。
箕子朝鮮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
在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於氏世譜》,朝鮮的鮮於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
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滅。 出於民族主義原因,目前有部分朝鮮韓國學者對此段歷史的存在有一定爭議,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
衛氏朝鮮 燕國的將軍衛滿率移民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
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漢四郡與三韓時代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中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
在東漢末年,遼東的公孫氏(《三國演義》中有公孫瓚)在樂浪郡南部又設帶方郡,南遷的古朝鮮人,包括了衛氏朝鮮的遺民及其他部族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了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為中心的辰國,同時存在伽倻等小國。 三國時代 由於漢朝解體,無力北顧,前1世紀中葉,辰國開始解體。
新羅、百濟日漸強盛,公元4世紀,朝鮮形成 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 在公元前後(《三國史記》記載在公元前一世紀中),朝鮮半島上出現了三大政權:新羅(前57年-935年)、高句麗(前37年-668年)、百濟(前18年-660年)。
在半島南端還有伽倻等政權。各國互相攻伐,同時也出現了朝鮮歷史上的一個鼎盛時期。
百濟是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百濟依靠中國南朝各代,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
關於伽倻/任那日本府 在日本方面,有學者認為位於朝鮮半島南端弁韓(今慶尚南道)地區的伽倻等政權是當時日本大和朝廷在朝鮮半島的殖民地「任那日本府」。半島三國中的百濟為抵禦高句麗和新羅的侵攻而接近日本,想藉由日本牽制兩國。
日本則企圖利用此一形勢在朝鮮半島建立自己的勢力。由此導致了四世紀時大和朝廷出兵新羅,佔領弁韓,設置日本府進行統治。
512年,百濟遣使要求大和朝廷割讓任那四縣以補償被高句麗佔領的北部領土。當時的大和朝廷因無力繼續統治朝鮮南部地區,不得不答應百濟的要求。
562年,任那日本府被新羅所滅。 而在朝鮮和韓國方面,很多學者否認當時在朝鮮半島存在日本殖民地任那。
相反的,他們認為在日本列島上存在著許多被百濟,伽倻和新羅統治的小國,在半島各國相互爭雄之時也曾競相利用其在日本列島各屬國的力量。 日朝韓三國學者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還沒有一個可以為各方接受的結論,某一年的微軟網路全書即因為此一問題而招致部分韓國學者的 *** 。
同樣的三國關於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解讀也存在很多爭論,甚至有朝鮮學者指好太王碑碑文曾遭舊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篡改。 統一新羅時代 新羅則和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於公元660年和唐朝聯合滅百濟,於668年和唐朝聯合滅高句麗,但唐朝卻派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
由於當地人民反抗,以及當時唐朝還要防禦西突厥的威脅,676年唐軍撤退,新羅最終統一朝鮮半島,定都慶州,採取唐朝的國家制度。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後三國時期。
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某些朝鮮學者將渤海國也納入本國史范疇,故將此時代稱為南北國時代。
高麗王朝 918年,後高句麗的弓裔。
韓國的歷史,往往斷定為始於公元前2333年,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傳奇人物檀君建立稱之為朝鮮(意即「寧靜的晨曦之國」)的第一個王國的時候。雖然在學者之間對於檀君神話的歷史真實性有爭論,但是,大家知道,古代韓國是以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會為其特徵的。這些氏族幾經興衰,到公元1世紀,韓半島和現在稱為滿洲的部分地方出現了三個王國,即高句麗(公元前37-公元668)、百濟(公元前18-公元660)和新羅(公元前57-公元935)。
自668年新羅統一韓半島以後,盡管常常遭受外國侵入,韓國卻一直由單一的 *** 統治,並保持了政治上的獨立和文化與民族的同一性。高麗(918-1392)和朝鮮(1392-1910)這兩個王國,在擊退契丹、蒙古、滿族和日本入侵者的同時,加強了王朝的力量,繁榮了文化。19世紀末,韓國成為中國、俄國和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激烈競爭的焦點。1910年,日本吞並韓國,建立了殖民統治,結束了朝鮮王朝,隨之結束了傳統的韓國。1945年,韓國光復不久,國土便被分割,南方的大韓民國建立了民主 *** ,北方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由 *** 政權統治。
Ⅷ 大韓帝國軍的發展史
朝鮮王朝自高宗李熙即位以後就實行軍制改革,但基本上局限於舊式軍隊的范圍。1881年,朝鮮王朝創設第一支新式軍隊——別技軍,由日本教官進行訓練,但這支部隊在次年的壬午兵變時被殲滅。壬午兵變後又有清朝、日本幫助朝鮮訓練軍隊,1885年《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簽訂後改由美國教官訓練,並將過去的京軍五營軍制變為親軍前後左右四營及海防營,後又將親軍四營和海防營改編為統衛、壯衛和總御三營。但這些訓練和改革只是使朝鮮軍部分近代化,並未從根本上改變舊式軍制。
1894年7月23日,日軍突襲景福宮,擊潰朝鮮軍,扶植親日政權。隨後朝鮮軍的武器被日本沒收,軍隊也處於事實上解散的狀態。8月底,日軍將景福宮的守衛移交給朝鮮軍,並將部分武器返還,仍繼續由美國教官戴伊負責訓練。不過,此時已開始進行甲午更張,舊式軍隊難以維持下去。1894年12月30日,朝鮮政府頒布《陸軍將官職制》,設置了大將、副將、正領、副領、參領、正尉、副尉、參尉、正校、副校、參校等軍階,邁開了軍事改革的第一步,奠定了朝鮮近代軍制的基礎。 隨後又在1895年2月以日本人楠瀨幸彥為教官,編練朝鮮新式軍隊,於1895年5月成軍,稱為「訓練隊」,由第一大隊(將兵492人)和第二大隊(將兵482人)組成,並計劃在年底擴充至6個大隊,並附設有士官養成所。 訓練隊是繼別技軍以後朝鮮第二支新式軍隊,也是日式訓練,但是高宗和閔妃為首的王室在三國干涉還遼後試圖引俄拒日,因此拒絕由訓練隊代替舊軍守衛王宮,使訓練隊無用武之地。1895年7月17日,高宗下令將美國軍官戴伊訓練的舊軍改編為兩個大隊的侍衛隊,穿上新式軍服,轉化為新式軍隊,至此形成了訓練隊與侍衛隊兩支新軍對立的局面。閔妃將訓練隊視為眼中釘,於10月7日下令將其解散。日本駐朝公使三浦梧樓正籌劃暗殺引俄拒日的閔妃,因此以訓練隊解散為契機,派日軍和浪人與訓練隊一起沖入景福宮,打敗侍衛隊,暗殺閔妃,史稱「乙未事變」。乙未事變後,一度將侍衛隊編入訓練隊。然而,由於乙未事變的真相很快暴露,訓練隊臭名昭著,因此朝鮮政府不得不於10月底解散了訓練隊,而後又將其部分官兵和舊侍衛隊官兵合並改編為「親衛隊」,由8個中隊兩個大隊組成,兵力約1700人,1896年1月又加入了由工兵組成的親衛隊第3大隊。朝鮮親日政權准備請來日本教官訓練親衛隊 ,不過此事因不久後發生的俄館播遷而化為泡影。 1896年2月11日,高宗從景福宮逃亡俄國駐朝公使館,史稱「俄館播遷」,至此親日政權倒台,親俄政權建立,保護高宗的任務也轉移到俄國士兵,同時高宗著手整飭親衛隊,將其訓練委託給俄國人。1896年6月,高宗派出的特使閔泳煥為祝賀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而來到俄國,秘密提出5項請求,其中第二項就是由俄方派遣軍事教官來朝鮮,訓練朝鮮軍隊。俄國對該項目則答以「解決教官問題,將在最近派遣一名有經驗的俄國高級軍官前往漢城,俄國政府將委任他就此問題和朝鮮政府進行談判。該軍官將首先奉命從事建立國王衛隊的工作」 ,實際上就是允諾了朝鮮的要求。隨後俄國派總參謀部普提亞塔上校為團長,帶領2名軍官、10名軍士和1名軍醫組成的共計14人的軍事顧問團與閔泳煥使團一道去朝鮮,1896年10月21日抵達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俄國軍事顧問團的首要目標是組建高宗的親兵,他們從親衛隊中選拔1070人,由阿福納西耶夫中尉和「科爾尼洛夫將軍號」巡洋艦上的水兵隊長赫梅廖夫負責訓練工作。俄國人顯然不僅僅局限於訓練高宗的親兵,他們還在1896年冬擬定了包括練朝鮮軍隊6000人、聘用160名俄國教官、用三年時間將朝鮮軍擴充到40000人、訓聘用經驗豐富的軍事教官為國王的軍事顧問、組建士官學校、擴建兵工廠、規定軍費開支不得超過國家收入的1/4等一攬子軍事計劃。 1897年2月20日,朝鮮高宗離開俄國公使館,回到慶運宮(今德壽宮),3月31日,重建侍衛隊,由俄國訓練的1000餘人組成,作為守護王宮的近衛部隊,親衛隊雖也保留為中央軍,但其守衛王宮的職能則被削弱了。
俄館播遷後日本在朝鮮半島勢力下降,不得不與俄國協調在朝勢力范圍。1896年尼古拉二世加冕時,日本曾派山縣有朋來俄國祝賀,並借機與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秘密協商朝鮮問題,就朝鮮軍隊訓練問題爭議激烈,最後僅僅達成了由俄國訓練國王親兵、日本訓練朝鮮其他軍隊的口頭承諾,而這個承諾並未被載入書面的《山縣-羅拔諾夫協定》中。普提亞塔軍事顧問團到朝鮮訓練軍隊以後,俄國向日本方面解釋訓練國王親兵與盡快還宮密不可分,所以希望高宗盡快還宮的日本也就默認了俄國的舉動。 1897年春,朝鮮政府與俄國公使館在軍隊訓練問題上漸生矛盾,俄國圖謀染指整個朝鮮軍隊的一攬子軍事計劃也就暴露出來。日本以其違背《山縣-羅拔諾夫協定》中「日俄共管」的精神而對俄國提出強烈抗議。 俄國為了平息日本的憤慨,遂在1897年5月指示俄國駐朝公使韋貝爾暫緩訓練朝鮮軍隊。但是由於俄國向中國交涉東清鐵路支線的失敗,很快又重新關注朝鮮問題,於1897年7月派出以阿列克謝耶夫為首的第二批13名軍官組成的軍事顧問團,8月到朝鮮,9月開始訓練朝鮮軍隊。1897年11月,德國佔領中國膠州灣,俄國趁機佔領旅順口,開始侵略中國東北。此時俄國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的擴張引起了日本和英國的強烈不滿,俄國人不得不面臨選擇。
朝鮮朝野最開始對俄國教官持歡迎態度,這是因為乙未事變引發的反日情緒導致了對俄國產生好感。朝鮮《獨立新聞》就俄國軍官來朝一事評論道:「朝鮮最為重要之急務在於政府之鞏固,為確立國家之安定需經嚴格訓練並可完全依賴之本國軍隊,此為不可或缺。朝鮮人具有成為精悍兵士之天性,故經過操練易於習得為武之技,而且其狀貌比清國人、日本人更為雄健。現時之所以不能依賴朝鮮陸軍,乃歸因於將校兵士間缺乏嚴格軍紀。朝鮮雖不能企望建立攻擊型的大常備軍,但足以維持於危難中護衛陛下、易於平定國內盜賊暴徒的具有嚴明軍紀的常備軍。俄國陸海軍被置於嚴格軍紀之下,於嚴密規則下訓練出來的俄國士官目前最為適宜訓練朝鮮士卒,此等俄國士官之舉將受到世界上朝鮮友邦之注目。」 然而隨著俄國胃口的擴大,朝鮮又從親俄逐漸轉變為反俄,到1898年時,日本駐韓公使加藤增雄報告說「韓人對俄情緒頓生變化,上至皇帝、下至群臣皆對俄人懷有深嫌痛惡之情」,他又說,此種狀況「恰如我國往昔(明治)二十八年10月8日(乙未事變)以後之處境,實為片刻不得安寧」。 1898年3月7日,俄國駐韓公使士貝耶強迫大韓帝國政府內在24小時內做出今後是否繼續接受俄國援助的決定,韓國政府乞求暫緩幾日。此時韓國愛國組織獨立協會在1898年3月10日召開「萬民共同會」,掀起反俄風潮,要求俄國軍事教官及財政顧問通通離開韓國,並呼籲政府頂住俄國壓力。韓國政府於3月12日回復士貝耶不再接受軍事、財政援助。俄國自侵佔旅順以後,就有在朝鮮半島問題上向日本作出讓步的想法,以減少壓力,同時專注於經營中國東北,再加上韓國朝野的反俄化,俄國不願分散力量來對付韓國,所以暫停了向朝鮮半島的滲透擴張。士貝耶乃於1898年3月17日回復大韓帝國政府稱:「現今貴國思想,無用俄國官員,而自能辦理事務,則俄國但賀貴國如此不久之間業已抵到如此發達長進獨立之自能,而全不用外國軍旅及士官及顧問官等之幫助,自將保全自己之完然獨立者也。本大臣業已做了緊要措置,使俄國士官及度支部顧問官更不視務矣」。 3月20日,俄國軍事教官全部撤出朝鮮半島,大韓帝國軍終於擺脫了外國干涉,開始了自主發展。 1897年10月12日,朝鮮高宗李熙自稱皇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建元光武。高宗在當時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史稱「光武改革」,軍事改革是光武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1898年3月俄國軍事教官撤出以後,大韓帝國軍開始了自主的建設與改革。自1895年開始建設近代化的新式軍隊以後,此時的大韓帝國軍已經成形,即由侍衛隊、親衛隊構成的中央軍和各支鎮衛隊組成的地方軍。而高宗在軍事方面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大韓帝國軍牢牢抓在自己手中。1898年6月29日,高宗下詔進行軍事改革,並稱「依各國大元帥例,朕親統陸海軍,皇太子為元帥,一體統率」。 這說明高宗開始著手設立元帥府。一年後正式頒布「元帥府官制」,規定在設立元帥府於宮中,由皇帝任陸海軍大元帥,皇太子任元帥,元帥府掌國防、用兵及軍事的各項命令並指揮監督軍部與京外各隊,下設為軍務、檢查、記錄、會計四局。 其後又在1899年8月和1900年9月兩度修改「軍部官制」,使原來掌管軍隊事宜的軍部的許可權大幅度縮小,僅限於管理軍中一般事務。就這樣,高宗通過設立元帥府而越過軍部直接掌控軍隊,這是與光武改革在政治上強化皇權的措施配套的,同時也與高宗的個人經歷有關。高宗多次遭遇兵變,因而深感控制軍隊的重要性,故自任軍隊首腦,讓軍隊直接聽命於自己,防止其再發生變故。
除此之外,高宗還大力擴軍,包括增加兵力和擴充軍費。1898年7月,高宗下令陸軍增設10個大隊的兵力,並預備設立海軍。 中央的親衛隊和侍衛隊兵力保持在5000—6000人。地方上先設平壤、全州兩個鎮衛大隊以及14個地方大隊,1900年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後又在北部的義州、江界、北青和鏡城4處增設鎮衛大隊,同年7月將所有鎮衛大隊、地方大隊合並為5個鎮衛聯隊,設於江華、水原、大邱、平壤、北青五處地方(後增濟州),總數約20000人。到日俄戰爭前夕,韓國中央和地方軍總數達到約28000人。當時中國發生庚子事變,俄國進駐滿洲,在這一背景下,高宗更加重視國防建設。1900年以後,大韓帝國的軍費開支急速增長,1898年為125.1萬元,1901年陡增至359.5萬元,此後到日俄戰爭前夕一直居高不下,保持在政府支出總預算的40%以上。 另外高宗還試圖以徵兵制代替募兵制,即以義務兵役制代替志願兵役制,以強化韓國的軍事力量。徵兵制自1901年就屢屢被提上議案,然而大臣們因為種種原因不同意立即實施,1903年3月,高宗突然頒布詔敕,下令實行徵兵制。 但由於社會輿論的反對和戶籍制度未備而沒有立即實施,而且近代國家的徵兵制是人民的一種義務,那就應該相應地享有一定權利,但處於專制統治下的韓國民眾顯然毫無權利可言。不過高宗下令實行徵兵制,反映了他在日俄競爭下迫切的擴軍需求。
高宗還致力於大韓帝國軍的近代化建設,1898年時,大韓帝國軍(陸軍)的兵種建制基本齊全,於是高宗於1898年5月14日設立武官學校,培養新式軍官。甲午更張時曾設訓練隊士官養成所和武官學校,但是俄館播遷以後則遣散,而且韓國新式軍隊的教官一直是外國人,但新設的武官學校的教官則由曾留日的韓國教官擔任。 1898年9月,大韓帝國開設德語學校,此校的設立也與軍事近代化息息相關,在開學儀式上學部協辦高永喜說:「今日秉承大皇帝陛下之聖意,增設德語學校,教育生徒……以歐洲各國語學而言,英文為萬國商會上通用之語,法文盛用於交際上,至於德語,系為軍法及軍制所緊要而堪稱世界第一。僉學員自入學之日,即應日就月將,速速成就……望他日成國家之棟梁」。 由此可見大韓帝國軍是向德國看齊的,設立德語學校也是高宗加強軍隊近代化建設的一環。此外高宗還整頓軍容軍紀,於1900年頒布《陸軍法律》,規定了韓國陸軍軍人必須遵守的317條法令 ,1902年又嚴旨命令所有軍人斷發。 自1899年以後,大韓帝國還從法國、俄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購入新式武器和彈葯,全面加強軍備,值得一提的是,1903年大韓帝國還從日本購入3000噸級的軍艦「揚武號」,1903年1月由韓國軍部炮工局長李璣鍾與「勝立丸」(購入後稱「揚武號」)所有者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的代表小田柿次郎簽訂購買合同,以55萬日元成交。 1903年4月15日,「揚武號」駛入仁川港,由於韓國一時湊不齊錢而推遲移交,直到同年8月12日才正式購入,艦長為留日學生慎順晟。關於購買「揚武號」動機,日本駐韓代理公使萩原守一說「此次合同完全出於韓帝個人突然閃現的一種好奇心所致」 ,但也有可能是為了組建大韓帝國海軍,前文已提及在1899年高宗就預備設立海軍,購入「揚武號」時,軍部大臣尹雄烈也以此為契機奏請設立海軍 ,不過被議政府以「既無養成之士卒,又此經費之苟且,而海軍之徑先設施,甚不妥當」為由否決了。
高宗針對大韓帝國軍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並不是為了直接抵禦外國侵略,而是以鎮壓本國人民起義為主要目的。高宗鑒於1894年東學黨起義及日軍攻入景福宮之事認定內亂必將招致外侮,而中國的義和團事件更讓他相信這點,因此大韓帝國軍的中央軍的職能是守衛皇宮,地方軍的職能是鎮壓活貧黨、東學余黨、民擾、火賊等,一切以維護國內穩定為至要。但是社會輿論多對高宗的擴軍政策持否定評價,如《皇城新聞》在1900年2月刊登的一篇名為《兵強不如國富》的文章中認為「我韓非但兵弱,國亦不富,為今日計,將官得其人,兵勇數千,教練精銃,鎮靖內處,足矣。急務之所當先者,教育人民,警醒怠惰心;勤課農業,頓消飢寒色。勉進商務,旺財貨源;發達工作,滋蔓製造場。外國出口倍多,銀秤收入巨大,國勢稍振,民氣稍蘇,然後廣設海師陸軍,准備炮台戰艦,耀武揚威,亦何患乎俄日之強耶?」 1902年又呼籲「軍事軍費亟宜裁整」,反對增加軍費。 而且高宗的軍事改革也收效甚微,1904年日俄戰爭後韓國又被日本控制,大韓帝國軍未有任何反抗,直至淪為日本保護國乃至被吞並。
日俄戰爭後日本控制韓國,日本又開始重新訓練韓國軍隊。同時在日本的要求下,從1905年4月起,大韓帝國軍的規模逐漸縮小,親衛隊裁撤,鎮衛隊削減,元帥府解體,大韓帝國軍的兵力銳減至8000餘人。1905年11月17日《乙巳條約》簽訂後,大韓帝國淪為日本保護國,引發全國各地的義兵運動,大韓帝國軍又奉命去鎮壓。時人黃玹寫道:「十年養得貔貅隊,只管騰騰殺義兵」。
但是,多數韓軍還是愛國的,所以日本一直試圖將韓軍完全解散。1907年7月,海牙密使事件東窗事發,日本人和親日派藉此逼高宗皇帝退位,其間漢城市民掀起大規模遊行示威,反對高宗退位,駐扎漢城典洞的侍衛隊第一聯隊第三大隊也參與其中,襲擊日本的鍾路警察派出所,殺死殺傷10多名日本商民。7月20日,高宗被迫讓位太子李坧,是為朝鮮純宗。日本派駐韓國的統監伊藤博文趁機加緊對韓國的控制,於7月24日與大韓帝國內閣總理大臣李完用簽訂《第三次日韓協約》(丁未七條約),規定解散韓國軍隊。當時大韓帝國軍由2個聯隊的侍衛隊(約5000人)和8個大隊的鎮衛隊(約2000人)組成。1907年8月1日晨7時,韓國傀儡政府將大韓帝國軍侍衛隊各隊長召集到駐韓日軍司令部大觀亭,宣讀以純宗皇帝名義下達的解散詔敕,稱:
「朕惟時值國事多艱,極力節略冗費,應用於利用厚生之業,此今日之急務也。竊惟我現在軍隊由傭兵組成,故未足為上下一致國家完全之防衛。朕圖從今刷新軍制,專力養成士官,他日發布徵兵法,具備鞏固之兵力,是以朕茲命有司,除選置皇室侍衛之必要者外,其他一律解隊。朕顧念汝等將卒宿積之勞,特隨其階級,頒與恩金,汝等將校下士卒,克體朕意,各就其業,期無愆焉。」
同日晨8時,大韓帝國軍的日本教官栗原大尉誘使侍衛隊放下武器,到訓練院舉行解散儀式。此時傳來侍衛隊第一聯隊第一大隊長朴升煥開槍自殺的消息,點燃了大韓帝國軍的反抗情緒。他們「聞大隊長之死,打破武器庫,放銃作鬧」「舉皆出隊,機關炮彈丸如雨」 ,在漢城與日軍展開巷戰,擊斃了包括日軍大尉梶原義久以下31名日本官兵。到中午時,大韓帝國軍彈盡糧絕,戰死68人,負傷100多人,被俘560餘人,其餘敗退,加入義兵反日斗爭行列。 此外原州、江華等地鎮衛隊在遭遇解散時也掀起暴動。由此解散大韓帝國軍引發了義兵運動的高潮。
Ⅸ 朝鮮人民軍的歷史沿革
朝鮮人民軍的前身為1939年成立於中國延安的朝鮮義勇軍(KVA),並由金枓奉所領導。他們在延安附近建立學校來培養軍事和政治人才,以將來朝鮮獨立時可以立即投入為社會服務。到了1945年時,朝鮮義勇軍已增長到近1000人的規模,這些人的來源主要是從日本陸軍的朝籍逃兵。在當時,朝鮮義勇軍時常與中國共產黨並肩作戰,也自中共的手中接收不少武器和彈葯。隨著日本戰敗後,朝鮮義勇軍跟隨著中共進入了中國東北地區,並決定先在此處招募新兵,然後回到朝鮮建設祖國。到了1945年9月時,朝鮮義勇軍已增長至近2500多人的規模。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蘇英中四國共同託管。但實際上於1945年8月9日日本戰敗投降的前夕,美國先行提出以朝鮮38度線(即三八線)為界,美國和蘇聯分別佔領朝鮮半島南北的提議,並得到了蘇聯的認可 8月24日,蘇軍佔領朝鮮北部後在三八度線停止了進軍,並實際佔領了朝鮮北緯38度線的北部城鎮。1945年10月12日,總部設在平壤的蘇聯第25集團軍發表聲明,下令所有武裝抵抗組織在朝鮮半島北部自行解散。10月21日時,2000多名朝鮮人民軍跟隨著蘇聯軍隊,前往各地招募組織了警備部隊,並在蘇聯的軍事總部許可下創建一支軍事部隊。1946年1月11日,蘇聯總部認為需要設立一個獨立的單位來維護北部地區鐵路的安全,協助朝鮮組織一支鐵路軍。同年8月15日,又將原本的警備部隊改組成為國家武裝部隊。
1945年10月,朝鮮第一間政治軍事學校 ─平壤軍事學院(1949年1月時改名為第二人民軍軍官學校)在金策和金日成的聯手下成立,目的是通過蘇聯的軍事指導來培訓警備或公安機關的人員,學校的畢業生則會直接成為一般警察或加入警備部隊。同時,由金日成所領導的武裝部隊也自中國歸來,並與中央警察學院(1948年12月時改為朝鮮人民軍軍事科學院)所教育出來的政治和軍事人才成為武裝部隊的新一代成員。之後,以金日成為核心的朝鮮成立了朝鮮勞動黨(由朝鮮共產黨和新民黨合並而成),並在1946年2月8日成立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管理了當時朝鮮半島北部事務。
1947年11月14日,美國決定將朝鮮問題提交給聯合國處理,在蘇聯因為中國代表問題抵制聯合國的情況下,聯合國通過大會決議決定於聯合國朝鮮臨時委員會(後改稱聯合國韓國問題委員會)監督下,在美蘇各自的管轄區域內同時舉行選舉,在選出政府後美蘇軍隊各自撤出朝鮮半島,由當地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國家。但蘇聯政府不承認這一聯合國的決議,拒絕委員會進入其管轄的朝鮮半島北部地區。
同時為了抵制選舉,1948年2月4日時朝鮮國防委員會在蘇聯的協助下,其初期組織成員結構成形;四天後的2月8日,朝鮮人民軍也先行宣布創建。但5月時,美軍仍繼續以聯合國的名義坐鎮在朝鮮半島南部,開始於朝鮮半島南部進行選舉。1948年8月15日,親西方的李承晚(이승만)當選了第一任韓國總統,接替了自1945年以來在朝鮮半島南部執政的左派政府,同時大韓民國也在投票後宣布成立。而北部則在蘇聯的支持下,於9月9日選舉了金日成作為元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於當日宣告成立,蘇聯及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立即予以承認。就在此時,朝鮮人民軍下轄有中央邊防營、兩個師和一個獨立混合旅。 分界線南北各自建立政權後,都拒絕承認對方的合法性。雙方互相以小分隊的方式襲擊對方的邊境,分界線附近也因此經常爆發小規模的戰斗。然而由於韓國總統李承晚聲稱要北上統一朝鮮半島,為此美國嚴格限制對韓軍的裝備援助種類。韓軍方當時僅有輕武器和輕型火炮可用,沒有飛機和坦克等重型裝備。美國希望韓軍隊能夠防禦朝鮮部隊的進攻,但無法自己主動攻擊朝鮮。相對的,蘇聯和中國則積極援助並裝備朝軍。斯大林甚至從槍支、火炮,到軍用卡車以及坦克全都提供給朝鮮人民軍使用,到了戰爭前夕的1950年春季,朝鮮人民軍的規模已達135000人,並裝備有蘇制的T34坦克和重型火炮等;而韓軍隊此時無論是在設備的數量和性能上,完全無法與之匹敵。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朝鮮稱為「祖國解放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越過了分隔南朝鮮的北緯38度線,向韓國發動進攻。戰爭爆發後,朝鮮人民軍很快地擊潰韓國軍隊的主力;6月28日,朝鮮人民軍佔領了韓國首都漢城,並繼續向南進攻,將韓國軍隊壓縮至釜山環形防禦圈內。1950年9月15日,依據聯合國安理會所通過的第84號決議,以美國軍隊為首的70000到100000人規模聯合國軍在當時戰線後方的仁川登陸,一舉扭轉了戰爭的局勢,迫使朝鮮人民軍北撤。
在1950年9月28日聯合國軍重返漢城並跨越三八線後,1950年10月19日時已經佔領了朝鮮首都平壤,甚至部分聯合國軍部隊已推進到鴨綠江畔。朝鮮人民軍開始大量向民眾強行徵召士兵,甚至有許多娃娃兵的出現。同時,由於這已過度逼近中國邊境,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參戰的決定,兩軍聯合成功迫使聯合國軍撤退至北緯38度線以南,雙方進入了消耗戰的困窘狀況。最後,雙方於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決定設立朝鮮半島非軍事區將韓國與朝鮮分隔南北兩側(但並沒簽署任何和平條約)。
隨後,聯合國軍事停戰委員會(UNCMAC)設立以監督雙方在停戰協定的執行概況,並由下轄的中立國監察委員會(NNSC)執行監督一事。這些國家分別有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監督朝鮮人民軍以及中國人民志願軍,瑞典和瑞士則監督聯合國各國軍隊。朝鮮人民軍在經歷朝鮮戰爭後,經統計有近215000多人陣亡,101000多人失蹤或被俘。 1967年10月朝鮮政府決定,派遣朝鮮人民軍約200位飛行員以及兩個營的高射炮前往越南參與1967年和1968年間的越南戰爭。之所以提供援助給越南民主共和國,主要是因為其也是屬於社會主義國家之一。而除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外,蘇聯、中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東德和古巴等社會主義陣營皆提供了後勤支援。而在1973年贖罪日戰爭時,朝鮮亦派遣數名飛行員參加阿拉伯國家軍隊的行列。
到了1970年代,朝鮮的領導人仍參考1920年代到1930年的蘇聯軍事領導人的戰績,如有「紅軍拿破崙」之稱號的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其軍事作戰及游擊戰等戰術就常被提出。隨著蘇聯在軍中「深度經營」,朝鮮在武器、技術、訓練以及戰術上都與蘇聯有些許相似。而這種讓蘇聯協助訓練朝鮮軍官,再由朝鮮人民軍發展他們版本戰術的做法,被稱為「兩線作戰」。 其中,朝鮮特別注重蘇聯紅軍於1920年代與1930年代之間發展出來的「縱深作戰」。當時朝鮮人民軍試圖以強大的常規武力,透過火炮、裝甲部隊以及機械化部隊,在韓軍隊無法預測的情況下快速突破38度線、包圍住韓國試圖反擊的武力,迅速佔領整個朝鮮半島。
在1970年代以後,朝鮮人民軍的高級官員在官方刊物撰寫許多改良過去蘇聯軍事思想特點的文章。在這些人心中,認為現代戰爭的性質是三維的,並沒有前方和後方的區別且流動性很大。這些文章預告著朝鮮人民軍將急劇地增加機械化部隊、卡車機動步兵營和自行火炮營地數量。更甚者,這種理論會大幅的使用於各軍種,也意味著朝鮮人民軍將可能會重組並重新部署其地面部隊。
自朝鮮戰爭結束,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後,朝鮮人民軍軍隊越來越重視38度線朝韓非軍事區,並部署大量軍隊於附近。盡管朝鮮與韓國已無如朝鮮戰爭般大規模作戰,但小規模沖突仍時有發生(包括有海上的小型炮戰,以及朝鮮對韓國進行情報活動時的交戰)。
韓國政府稱,朝鮮將在五年之內建立起能發射導彈的潛艇艦隊。朝鮮宣稱,其戰略潛艇近期成功進行了「彈道導彈水下試驗發射」,並配發照片,顯示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觀摩了試射過程。韓國據此研判,朝鮮將在不到五年的時間里具有潛艇水下發射導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