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韓國王朝歷代君王是誰
韓國王朝歷代君王韓景侯韓虔,前408年—前400年在位。韓烈侯韓取,前399年—前387年在位。韓文侯韓猷,前386年—前377年在位。韓哀侯韓屯蒙,前376年—前374年在位。韓共侯韓若山,前374年—前363年在位。韓釐侯韓武,前362年—前333年在位。韓威侯韓康,前332年—前312年在位。韓襄王韓倉,前311年—前296年在位。韓釐王韓咎,前295年—前273年在位。
韓國滅亡的原因
由於地處黃河中游地區,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秦楚爭霸時,秦又要挾韓魏共同伐楚。末期的韓國成了秦國和山東各國的緩沖地,苟延殘存。前262年,秦國大舉進攻韓國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降於趙國,引發了長平之戰。兩場決定霸主局勢之戰都由韓國而起,充分體現了韓國被列強圍欺的困境。前230年,韓國軍隊屢戰屢敗,成為關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
B. 朝鮮王朝比較出色的君主都有誰
朝鮮王朝比較出色的君主有:
太祖李成桂
李成桂(朝鮮語:이성계,朝鮮語發音:Yi Seong-gye,1335年-1408年),朝鮮王朝的開國之君。本貫全州李氏,出生於元朝雙城總管府(今朝鮮咸鏡南道咸興一帶)。初字仲潔,後改君晉,號松軒,即位後更名李旦,死後廟號太祖,明朝賜謚號「康獻」,故又稱「朝鮮太祖」或「康獻大王」。李成桂是元朝斡東千戶所千戶兼達魯花赤李子春的嫡長子。1356年,李成桂與其父幫助高麗王朝恭愍王收復雙城總管府後歸附高麗。由於在抵禦元朝紅巾軍的入侵中戰功顯赫而被提拔。1392年,李成桂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城。即位後,李成桂對內實行改革,清除了原高麗禑王的勢力,對外通過招撫、武力征服朝鮮半島東北地區的女真部落,使其疆域達到圖們江。 第一次王子之亂後,李成桂讓位於次子李芳果,奉為太上王。後來出奔老家咸興,又被太宗李芳遠挾持回京,於是有」咸興差使」的典故。後死於漢城。
太宗李芳遠
李芳遠(韓語:이방원 ;1367.5.16-1422.5.10),即朝鮮太宗(韓語:조선 태종),字遺德,李氏朝鮮第三代君主。朝鮮太祖李成桂第五子,母親為神懿王後韓氏。李芳遠在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的過程中功勞頗大。李成桂即位後,李芳遠被封為靖安君。曾以兩次王子之亂的方式,鏟除異己,進而繼位。李芳遠在位期間銳意改革,政績卓著。永樂十六年(1418年)八月八日,太宗傳位於朝鮮世宗。永樂二十年(1422年)五月十日,在漢城泉達坊新宮去世,在位十八年,在太上王位四年,享年五十六歲。明朝賜謚號為恭定,朝鮮為太宗上謚號為恭定聖德神功文武光孝大王,廟號太宗,葬於獻陵 。
世宗李裪
李裪(韓語:이도;1397.4.10—1450.2.17),即朝鮮世宗(韓語:조선 세종 ),字元正(韓語:원정 )。是李氏朝鮮的第四代國王,1418年至1450年在位,共32年。
世宗在位期間朝鮮社會文化得到長足發展,此時期創造了諺文,世宗被認為是朝鮮王朝的最出色的國王之一,因此被尊稱為「世宗大王」。1450年,世宗去世,初葬廣州獻陵,睿宗元年移葬驪州城山英陵。廟號世宗,明朝賜謚號「庄憲」,朝鮮加謚曰「庄憲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韓語:장헌영문예무인성명효대왕 )。韓國人為世宗大王(韓語:세종대왕 Se)。
C. 韓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世宗大王是中國周王族的外系子孫嗎
答案是肯定的,依據是:世宗大王大母親閔太後出自朝鮮最著名的家族之一的驪興閔氏,而驪興閔氏則出自魯庄公,魯庄公當然是出自周王族的一位君主,所以,偉大的世忠大王也是魯庄公的一位血脈後裔,當然就是周王族的外系子孫了……當然,煌煌數千年,誰也不可能鑽進誰的血管里去驗明正身,但從正史正料中看,和官方正規的說法;世宗大王等諸多韓國名人,的確與中國有著剪不斷的深切的緣分!……!!
D. 朝鮮最出色的君主是誰
李祹(朝鮮語:이도,1397年-1450年),即朝鮮世宗,字元正,李氏朝鮮第四代君主,朝鮮王朝第二任國王。朝鮮太宗李芳遠第三子,母親為元敬王後閔氏。
李祹22歲即位,共在位32年(1418年至1450年),在位期間是朝鮮王朝的鼎盛時期,朝鮮社會文化得到長足發展,在此期間創造了諺文,對朝鮮之後的語言和文化發展帶來深遠影響。後世的韓國史學家通常都尊稱他為世宗大王(세종대왕),同時,他也被稱為「海東堯舜」,包括田制改革等在內的內政、文化的改革取得較大成果。
E. 韓國歷代帝王有哪些
韓國歷代帝王有:
韓景侯前409年-前395年在位15年。
韓烈侯前394年-前372年在位23年。
韓哀侯前371年-前369年在位3年。
韓共侯前368年-前359年在位10年(懿侯)。
韓厘侯前358年-前333年在位25年(昭侯)。
韓威侯前332年-前326年在位7年。
韓宣王前325年-前312年在位14年(宣惠王)。
韓襄王前311年-前296年在位16年(襄哀王)。
韓厘王前295年-前273年在位23年。
韓桓惠王前272年-前239年前34年。
韓廢王前238年-前230年在位9年。
韓國:
公元前403-公元前230,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定都於陽翟,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
F. 韓國的歷史的歷代君王
太多了,這里只說一下李朝歷代(公元1392年—1910年):太祖 李成桂 1335年—1408年,在位期間1392年-1398年 定宗 李芳果 1357年—1419年,在位期間1398年-1400年 太祖嫡次子 太宗 李芳遠 1367年—1422年,在位期間1400年-1418年 太祖嫡五子 世宗 李祹 1397年—1450年,在位期間1418年-1450年 太宗嫡四子 文宗 李珦 1414年—1452年,在位期間1450年-1452年 世宗嫡長子 端宗 李弘暐 1441年—1457年,在位期間1452年-1455年 文宗嫡子 世祖 李瑈 1417年—1468年,在位期間1455年-1468年 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 睿宗 李晄 1450年—1469年,在位期間1468年-1469年 世祖嫡次子 成宗 李娎 1457年—1494年,在位期間1469年-1494年 世祖嫡長子德宗李暲嫡次子,睿宗侄子 燕山君 李隆 1476年—1506年,在位期間1494年-1506年 成宗長子 中宗 李懌 1488年—1544年,在位期間1506年-1544年 成宗嫡長子,燕山君之弟 仁宗 李峼 1515年—1545年,在位期間1544年-1545年 中宗嫡長子 明宗 李峘 1534年—1567年,在位期間1545年-1567年 中宗嫡次子 宣祖 李昖 1552年—1608年,在位期間1567年-1608年 中宗庶七子德興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明宗庶侄 光海君 李琿 1575年—1641年,在位期間1608年-1623年 宣祖庶次子 仁祖 李倧 1595年—1649年,在位期間1623年-1649年 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長子,光海君庶侄 孝宗 李淏 1619年—1659年,在位期間1649年-1659年 仁祖嫡次子 顯宗 李棩 1641年—1674年,在位期間1659年-1674年 孝宗嫡子 肅宗 李焞 1661年—1720年,在位期間1674年-1720年 顯宗嫡子 景宗 李昀 1688年—1724年,在位期間1720年-1724年 肅宗庶長子 英祖 李昑 1694年—1776年,在位期間1724年-1776年 肅宗庶四子 正祖 李祘 1752年—1800年,在位期間1776年-1800年 英祖次子庄獻世子李愃之次子 純祖 李玜 1790年—1834年,在位期間1800年-1834年 正祖庶長子 憲宗 李奐 1827年—1849年,在位期間1834年-1849年 純祖嫡長子孝明世子(翼宗/文祖)李旲的嫡子 哲宗 李升 1831年—1863年,在位期間1849年-1863年 庄獻世子第三子恩彥君李裀之孫,父為恩彥君第三子全溪大院君李壙 高宗 李熙 1852年—1919年,在位期間1863年-1907年G. 除了世宗大帝,現代前的韓國還有哪些偉大的統治者呢
一個有趣的問題!世宗經常被認為是韓國歷史上沒有同行的人,但我認為他確實有不少。這一點還有待討論,取決於我們如何定義「偉大」。「對我來說,任何一位對國家有積極、重大、持久影響的國王都會成為國王。這些是我想到的國王。
新羅的「大正」木烈國王(r.654-661)
盡管木烈的統治相對較短,但人們大多記得他是在統一朝鮮半島過程中發揮了最重要作用的國王。盡管唐太宗的姑母Seondeok皇後在位多年來一直試圖說服唐太宗派兵參戰,但由於唐太宗拒絕承認女攝政王的合法性,她在很大程度上失敗了。然而,金春初(木烈的本名)要成功得多,因為他在長安度過了他成長的大部分時間,並在那裡與未來的皇帝高宗成為了親密的朋友。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這種友誼,唐朝最終默許了新羅對百濟和高句麗的軍事援助請求。繆約死後,我們被封為「大正」,意思是偉大的祖先。有一個故事來自三國玉薩,高宗後來向辛門王(木烈的孫子)抱怨這個頭銜,這通常是保留給挑選的中國皇帝,並要求取消這個頭銜。然而,當新羅提出抗議時,高宗收回了自己的抗議,承認他的老朋友配得上這個稱號。
木烈王墓,位於韓國慶州。
高麗光宗王- (r.949-975)
光宗是高麗的第四任國王,他的統治為王國帶來了長久的穩定。到他登基時,高麗剛剛將朝鮮半島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光宗黨不得不應對強大的貴族對其權力的不斷制約。他的解決方案很巧妙。他通過了一項解放奴隸的法律,削弱了依賴奴隸的貴族,同時增加了國家的稅收(奴隸只向他們的主人交稅,而不向國家交稅)。他還採用國家公務員考試作為任命大臣的手段,這再次阻止了某些貴族家族獲得對朝廷的控制。相反,任何學習並通過考試的人都可以獲得官方頭銜。最後,正是在他的統治期間,高麗利用帝國行政結構進行了自我重組,並開始使用帝國頭銜。盡管光宗統治末期對心懷不滿的貴族進行了暴力清洗,但他還是受到了得益於其政策而致富的普通民眾的欽佩。
光宗墓,位於朝鮮開城附近。
朝鮮正條王(r.1776-1800)
作為朝鮮王朝最後一位擁有真正權力的國王,鄭條花了很多錢
H. 韓國最偉大的皇帝是誰介紹一下
世宗大王(在位1418—1450年),是朝鮮第四代王,為朝鮮王朝500年政績最顯著的君王。他精通儒家學問,極力提倡儒家價值觀以外的哲學觀念,博學多聞。不但創造了韓國文字,還發明了天文學儀器,並整理了韓國自古流傳的樂器樂譜。在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堪稱歷代國王的典範。
I. 戰國時代韓國有哪些君王
君主
韓武:(前362—前333在位)韓昭侯,韓國第六代君主,戰國時代著名的節用之君,惕厲自省,處處簡朴,任用申不害為相進行變法,得「勁韓」之名,諸侯不敢侵韓,小說中系逢澤會盟六國君主之一,後在魏國龐涓攻打新鄭時戰死。
韓璉:(前332—前312在位)韓宣惠王,在位期間稱王,使韓國成為王國。
韓倉:(前312—前296在位)韓襄王,在位期間曾派遣尚靳向秦國求援,被宣太後以「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的理由拒絕。
韓咎:(前295—前273在位)韓厘王,曾與秦昭王在西周國新城相會,助秦攻齊,小說中曾是澠池會的東道主。
韓然:(前272—前239在位)韓桓惠王,小說中是韓國眾多「政治烏龍」的策劃者,先後謀劃移禍上黨、肥周退秦、水工疲秦等計謀,但無一成功,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文臣
申不害:(約公元前385—前337)亦稱申子,著名思想家和改革家,法家「術」派創始人,曾被韓昭侯起用為相,進行改革,為相19年,取得「諸侯不來侵伐」的成績,使韓國得到「勁韓」的稱號。他的思想受道家影響,在承認依法治國的基礎上專門研修權術,被評為「殺氣與詭秘皆存,人輒懷畏懼之心」,曾著有《申子》,現已失傳。小說中在龐涓攻打新鄭時戰死。
俠趁:虛構人物,韓國上卿,其祖父俠累乃韓列侯時盤踞封地威懾國君的權相,被韓國名臣韓仲子所結交的著名劍士聶政刺殺。二十年後,俠氏家族再度崛起,成為韓國勢力最大的舊貴族。曾反對韓國變法,後被申不害處死。
公釐子:虛構人物,韓昭侯時的前任丞相,其部族五萬餘人占據著韓國老封地韓原一百餘里,專橫跋扈,遇事只和幾個權臣謀斷,根本不將韓昭侯放在眼裡。曾反對韓國變法,後被申不害處死。
段修:虛構人物,韓國功臣段規的三世孫,職任上大夫。段規在三家分晉時,力勸韓康子爭得荒涼的成皋要塞,給吞滅鄭國創造了根基。韓康子封段規成皋六十里封邑。四代之後,段氏部族發展到兩萬人,成為與俠氏、公釐氏相比肩的大貴族。曾反對韓國變法,後被申不害處死。
公仲朋:韓宣惠王時期的丞相。
韓蟣虱:韓國公子,前298年曾與韓咎爭奪王位失敗,後流落楚國。
聶伯:虛構人物,韓國大夫,受韓襄王之命出使趙國聯絡合縱抗齊事宜。
尚靳:韓國大臣,韓楚之戰時曾出使秦國,以「唇亡齒寒」的道理請求援軍,宣太後以「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的著名比喻回絕了他。
陳筮:韓國使者,曾說動秦國丞相魏冄發兵打敗趙、魏聯軍,解救韓國。
公叔:名不詳,韓國丞相,韓王曾欲以韓擾取代其相位,後在周最的游說下放棄了打算。
韓擾:韓王曾欲以其取代原丞相公叔,後在周最的游說下放棄了打算。
韓明:虛構人物,《戰國策》中則與公仲朋是同一人。韓國使者,秦趙對峙上黨時曾出使秦國。
武將
韓朋:虛構人物,《戰國策》中則與公仲朋、韓明是同一人。參與蘇秦合縱聯軍的韓國上將軍,後在守衛宜陽的戰斗中被秦軍生擒,又在韓國謀劃的肥周退秦計中擔任統帥,再次被擊敗。
段弗成:虛構人物,韓國世族段氏將領,防守宜陽時被白起所殺。
申差:六國合縱攻打函谷關時的韓國統帥,前317年被樗里疾擊敗並俘獲。
韓鯪:韓國將領,前317年在觀澤被樗里疾俘獲。
韓舉:五國伐齊時韓軍主將,正史上在宣惠王五年被魏國打敗。
暴鳶:五國伐齊時韓軍副將,前299年與魏國進攻楚國方城,前275年救魏於秦,被打敗。
馮亭:上黨郡守,才兼文武,穩健清醒,在韓國日見衰弱的情勢下將上黨治理得井井有條,長平之戰時為避免秦國佔領上黨郡而投向趙國,引發長平之戰,後在長平之戰中戰死。
J. 有誰知道韓國的高宗大王是什麼樣的君王
看看這個,這是我轉載的,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
朝鮮高宗(1852年—1919年1月21日)是李氏朝鮮的第26代君主,大韓帝國的開國君主。他姓李諱熙(詳見右表),本名載晃, 兒名命福,是興宣大院君嫡第二子,母為驪興府大夫人閔氏。1852年壬子(哲宗三年;咸豐二年)7月25日生於漢城貞善坊私第(興宣大院君第)。1863年癸亥(同治二年),哲宗去世,無子,奉翼宗神貞王後趙氏之命,入承翼宗大統,封翼成君,行冠禮。12月13日即位於昌德宮之仁政門。
大院君攝政
高宗即位之後,李氏朝鮮五百年來首次出現了國王本生父大院君在世並執掌政務的局面。
由於前朝在清朝太平天國運動的風氣吹到東國,大院君執政後對國內的天主教徒採取嚴厲的措施迫害,全國有12萬天主教徒被捕,當中包括12名法國傳教士,其中9人被害。此舉導致法國在1866年派出軍艦出兵朝鮮西海岸尋求報復,史稱「丙寅洋擾」。
1871年,美國駐華公使要求朝鮮開國,遭到拒絕,美國軍艦前往江華島示威,史稱「辛未洋擾」。兩次洋擾均以外國軍艦撤兵作罷告終,大院君認為這是鎖國政策的成功,於是日益保守,在漢城和各地樹立「斥和碑」,上書「洋夷侵犯,非戰則和,主和賣國,戒我萬年子孫」。
江華島開國
1873年,高宗年滿二十一歲而宣告親政。閔妃外戚集團的新政府主張廢除封閉鎖國的做法,在面臨洋夷入侵的情況下恢復同日本的國交。但是因為日本試圖令朝鮮解除與中國的宗藩關系而受到朝方的拖延。1868年3月,明治政府應對馬藩的要求,依舊例將對朝鮮的外交事務全權委託給對馬藩。日本政府委託對馬藩交給朝鮮「王政復古」的告知書,因書中有「皇帝」「朝臣」「奉敕」等只有中國皇帝才能使用的字眼,朝鮮拒絕接受。之後明治政府派外務權大錄佐田白茅出訪朝鮮,但朝鮮不接待對馬藩之外的日本使節。佐田在釜山滯留交涉期間探知了朝鮮的國情,回國後大力倡導「征韓論」。為了催促朝鮮加快建立日韓國交的速度,日本派出軍艦雲揚號、第二丁卯號前往朝鮮西海岸示威並測量海圖,與江華島炮台發生交火。史稱「江華島事件」(雲揚號事件)。之後日本以當年美國佩里艦隊的開國要求為藍本,勒令朝鮮迅速開國。次年日本與朝鮮在江華島講武堂簽定《大日本國大朝鮮國修好條約》,史稱江華條約。條約中規定朝鮮開放釜山、元山、仁川三港;日本派駐公使和領事;日本在朝鮮享有領事裁判權等等內容。此後又簽定了相關的通商章程。
此時朝鮮的一些有識之士已經看到了實行改革的必要性。1879年,禮曹參議金宏集(金弘集)率團訪問日本,商談仁川開港、米穀禁運、修改關稅等問題。他於1880年回國時,帶回一本清朝駐日公使館的官員黃遵憲所寫的小冊子,名為《朝鮮策略》。該書建議朝鮮為了求得經濟發展應接受歐洲的各種體制和技術,並同中國、日本和美國合作,加犟自己的防衛能力,以阻遏俄國向南擴張。實際上該書體現了當時清朝外交的基本政策,即抵禦沙俄,牽制日本,拉攏美國。這一「策略」在朝鮮一披露,於1876年曾主張趕走日本勢力的儒學家便發動了一個犟烈反對外國資本主義滲入的運動。這一運\動很快便在慶尚道、江原道、京畿道、忠清道和全羅道的儒學者中擴展開來。朝鮮政府於1881年派一批年輕貴族,即所謂「紳士游覽團」去日本考察行政、軍事、教育、工業和技術體制。與此同時,應清朝的要求,另一批由吏曹參議金允植率領的60名朝鮮青年訪問了中國。在那裡他們主要是研習製造和操作西方武器的技藝。這種改革嘗試發自政府本身,所以改革的浪潮不久便廣為蔓延,不僅席捲了兩班和中等階級,而且席捲了整個社會。1882年5月,朝鮮與美國簽訂《朝美修好條約》,朝鮮正式對西方打開了國門。條約簽訂後,英、法、德、俄、意、奧、比、荷、丹等國接踵而來,簽訂了類似條約。
脫離清朝
閔妃集團執掌國政後,國際國內局勢動盪。1881年發生了針對高宗的未遂政變,次年發生壬午兵變。清朝派兵進入朝鮮。日本則因公使館被兵變士兵焚毀提出賠償要求,最後與朝鮮簽訂了《濟物浦條約》。1884年,朝鮮的開化派發動甲申政變,宣布朝鮮脫離清朝而獨立,但是兵變被清朝駐軍將領袁世凱鎮壓。
1894年甲午(高宗三十一年,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朝鮮爆發甲午農民戰爭。兩湖招討使洪啟薰兵敗,上疏請借外國援兵。1894年6月3日,朝鮮政府照會清朝,請求出兵。為了爭奪對朝鮮的控制權,清朝與日本進行了中日甲午戰爭。日軍在6月21日夜間迅速攻佔漢城,控制國王,犟迫其歸政於大院君。6月23日,新組成的朝鮮政府宣布廢除與清朝簽訂的一切條約,朝鮮將依賴日軍從朝鮮領土上驅逐清朝軍隊。在中日戰爭中又犟迫朝鮮簽訂與日本的同盟條約,共同反對清朝。
甲午戰爭後,在日本協助下,朝鮮新政府設立「軍國機務處」,開始了內政改革,包括廢除吏戶禮兵工刑六曹,設立內務、外交、度支、軍務、法務、農商務、學務、工務八部;廢除八道,設立二十三府;宮府分離,政府以總理大臣執掌,宮廷事務由宮內大臣執掌;廢除科舉考試;還有使用李朝開國紀年、對腐敗官員的紀律處置、放寬貿易活動限制、建立銀本位的新貨幣制、在財政部管轄下統一財政管理、度量衡標准化、一切賦稅用現金繳納、建立股份公司、依據法院改組法把司法權分離、統一警察力量等社會、財政、文化等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共208條,史稱「甲午更張」。1895年1月7日(高宗三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高宗率領世子、百官參拜宗廟,舉行誓告典禮,宣布《洪範十四條》,其中第一條即宣告「割斷依附清國慮念,確建獨立自主基?梗??叫?娉?拾氳河脛謝?酃?杴?甑淖詵?叵稻痛酥戰帷?br />
聯俄制日
甲午戰爭後,高宗和閔妃集團對中國徹底失去了依附的信心和基礎,他們看到日本在俄國的干涉下被迫將遼東半島交還給中國,企圖利用俄國來牽制日本。1895年年中,朝鮮政府以策劃暗殺閔妃為由下令逮捕親日派大臣朴泳孝,朴泳孝被迫亡命日本。閔妃日益親俄,俄國在朝鮮的勢力和影響也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1895年10月8日拂曉,日本公使三浦梧樓率領日本士兵、浪人,挾持大院君沖入景福宮,在乾清宮殺死了閔妃並點火焚屍,清除了宮中的親俄派勢力,組成了以金弘集為首的新政府,史稱乙未事變。金弘集內閣宣布實行西歷,改開國五百零四年十一月十七日為五百零五年一月一日(1896年1月1日),並建元號為「建陽」。同時還宣布了斷發令,要求朝鮮人民剪發易服。此舉引發了朝鮮全國范圍內的不滿情緒。俄國公使韋伯利用這一形勢,從停泊在仁川的兵艦上調兵100多人至漢城,經與親俄派協商後,1896年2月11日,高宗率領王世子走出王宮,前往俄國公使館請求避難(俄館播遷事件)。高宗在俄國公使館命令逮捕逆賊五大臣,總理大臣金弘集在俄館播遷當天即倒台,和農工商大臣鄭秉夏在押送入獄途中被巡檢和市民打死,逃亡外地的度支大臣魚允中也在回鄉途中被殺,內部大臣、法部大臣和前軍部大臣逃亡日本。朝鮮建立起以金柄植為總理大臣、李完用為外部大臣的親俄政權。
1897年2月11日,高宗一行離開俄國使館,返回慶雲宮,並宣布改國號為大韓帝國,改建陽二年為光武元年,改國王為皇帝,王世子為皇太子,追封閔妃為皇後,並在漢城的圜丘和皇穹宇祭拜天地,是為光武改革。此後日本與俄國為了確立雙方在朝鮮的利益,先後簽署了小村—韋伯協定、山縣—羅巴洛夫協定、西—羅先協定,協調兩國在朝鮮的勢力范圍和各種利益。而清朝則與朝鮮/大韓帝國建立了平等的近代外交關系。
1903年前後,日本和俄國的矛盾逐漸激化。日本主張「滿韓交換」,日俄分別佔有朝鮮和滿洲。俄國則主張獨占滿洲,以北緯39度以北的朝鮮半島為俄國勢力范圍,39缐以南為日本勢力范圍,但是日本不可將其用於軍事目的。1904年2月10日,日本對俄國宣戰,日俄戰爭爆發,韓國被迫簽訂六條議定書,協助日本作戰。
日本統治
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公使林權助又犟迫韓國簽署日韓新協約(第一次日韓協約),規定韓國僱用日本財政和外交顧問、與外國締結條約前要與日本協商等等。
1905年日本派遣數萬軍隊開入漢城,包圍王宮,犟迫韓國外部大臣朴齊純簽訂了《日韓保護協約》(第二次日韓協約,又稱「乙巳保護條約」),共有 5條:
第一,「今後韓國對於外國的關系及事務」,「由(日本)外務省監理指揮」,在外國的韓國僑民及利益,由「日本國的外交及領事保護」。
第二,「由日本負責履行韓國與外國所簽訂的現存條約,今後不經過日本政府同意,不得簽訂任何國際性的條約及協定」。
第三,由日本政府設統監一名,專理外交一項,駐扎漢城,日本政府還往各地方派駐理事官,「在統監指揮之下,行使從前屬於駐韓日本領事的一切職務,並掌管本協約的完全實施」。
第四,「日本韓國之間的現存條約及協定,凡不抵觸本協約的條款,均繼續有效。」
第五,「日本政府保證維持韓國皇室的安寧及尊嚴」。
根據這個協約,韓國撤消外交機關,並不設外務大臣職務,這樣,韓國就失去外交及內政主權,變成日本的保護國,實際上已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此後,在韓國全國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反抗運動和第二次反日義兵斗爭。此時主掌韓國國政的學部大臣李完用、軍部大臣李根澤、內部大臣李址鎔、外部大臣朴齊純、農工商大臣權重顯被韓國人民稱為「乙巳五賊\」。
《日韓保護協約》簽訂後,日本對韓國的控制由顧問統治轉為日本韓國統監府的統治。11月23日,日本政府公布了協約全文,並將此事通知與韓國有外交關系的各國政府,要它們撤走駐韓外交代表機構。在各國外交使團尚未撤離時,日本就關閉了駐漢城的使館,成立了統治朝鮮的新機關——統監府,派樞密院院長伊藤博文為第一任統監,各道的日本領事館也撤銷,成立了統監府的地方機關——理事廳。
《日韓保護協約》簽訂不久,高宗就秘密寫信給美、俄、德、法4國首腦,宣布《日韓保護協約》無效。1907年,海牙召開第二屆萬國和平會議。高宗秘遣秘使帶著高宗致俄國沙皇的書信和參加會議的委任狀前往海牙,控訴日本對韓國的侵略,呼籲各國聲援韓國,宣布日韓保護條約無效。由於與會各國均承認日本對韓國的保護權,於是向高宗確認代表身份,此時韓國電信權落入日本手中,詢問電被日方扣留,伊藤博文聞訊大怒,通知和會委任狀系偽造。。日本指責韓國違反了保護條約。伊藤威脅高宗說: 「陛下用如此陰險手段蹂躪日本的保護權,不如對日宣戰」,「陛下若想抵抗日本,不必秘密進行,大可以公開干」。伊藤還授意韓國親日組織「一進會」開展要求高宗退位的活動。在伊藤的指使和恫嚇之下,李完用內閣在7月6日至18日舉行3次御前會議。會上農商工部大臣、一進會會長宋秉畯對高宗威脅說:「今為陛下著想,只有兩計:一則陛下親赴日本,向天皇謝罪,二則陛下……迎長谷川(好道)司令官,向其謝罪」,不然開戰敗後將如何受辱,難以設想。」17日,李完用等7大臣逼迫高宗退位。同日日本外相林董抵達漢城,和總理大臣李完用一起逼高宗退位,雙方僵持不下。高宗宣布「軍國大事由皇太子代理」,日本人卻稱韓國皇帝已經退位。1907年7月19日,日軍在漢城南山倭城台正對著慶雲宮駕設6門大炮,並派日軍包圍慶運宮。在日本兵嚴密看護下,在慶雲宮中和殿舉行禪位儀式。皇太子李坧即位,是為純宗。
高宗被迫退位後,稱太上皇,被日軍監視居住於慶雲宮(改名德壽宮)內。1910年日韓合並,韓國皇帝、太上皇和皇太子被授予日本皇族的身份,高宗的封號降為「德壽宮李太王」。1919年1月22日凌晨三時,高宗突然在德壽宮去世,終年六十八歲。關於其死因,日本朝鮮總督公布為「腦溢血發作」,但是沒有病理報告,自然不太可信。據說由於高宗計劃向巴黎和會派遣密使,代表韓國民眾訴說在日本總督統治下韓國的苦難,要求韓國獨立,但是這一計劃被泄露了,所以日本朝鮮總督府命令高宗身邊的侍從在高宗的御膳里暗中下了毒。高宗去世當晚用了解毒的醋,不久便毒性發作,痛苦地說「我吃的是什麼東西,這么難過」,不久便死去,死後兩眼發赤,全身有紅斑,且很快腐爛。1919年3月1日,在為去世的高宗舉行國葬的時候,朝鮮國民借悼念這位一生經歷坎坷的國王的機會,在各地聚集遊行,要求朝鮮獨立。是為「三一運動」,也是朝鮮近代獨立斗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高宗皇帝離世後,與明成皇後合葬於南楊州市的洪陵。